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题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题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题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KS5U

A. 滋润/蕴含赡养/瞻仰调试/调和攒钱/攒射

B. 湖畔/装扮怄气/枢纽阻塞/边塞骄横/横行

C. 造诣/逃逸堤岸/提拔抹黑/抹布慰藉/狼藉

D. 对峙/嗜好苦难/难题强迫/勉强锐不可当/长歌当哭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3分〉

A. 近年来,在各地蓬勃兴起的旅游热中,以参观革命圣地、踏访英雄足迹为特色的“红色旅游”独树一帜,呈升温之势。

B. 某建筑公司会计程某,为填补贪污挪用公款的亏空,不惜再次把巨额公款投入股市,她的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C. 美国黑人电影明星福克斯和弗里曼在第七十七届奥斯卡奖角逐中当仁不让,分别夺得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男配角奖。

D.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连续十几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表现,让各国经济界人士都叹为观止。 KS5U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如何防备展览会的贵重物品免遭盗窃,这是西方国家深感头痛的问题。

B.改革开放30年来,这个厂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年年都上新台阶,去年上缴国家的利税与30年前相比,足足增加了二千倍。

C.日本内阁要员前往“靖国神社”为东条英机等战犯招魂的反动行径,对于饱受侵略战争祸患的中国人民和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民是不能忍受的。 KS5U

D.达尔文学说认为,不仅一切生物都是进化来的,人也不是在地球上一下子就出现的。

4.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题目。〈6分〉

要问我的意见,我说,文言文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学大纲要求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是打个问号。

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大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会不会搞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

此人发言中巧妙的运用了比喻“驼子摔跤”,请说明这个比喻所比喻的是什么?发言者借此表明的主张是什么?

5.仿照例句,写两个具有因果关系的句子。〈5分〉 KS5U

天空收容每一朵云彩,不论美丑,所以天空广阔无边;大海收容每一粒水滴,不论清浊,所以大海浩瀚无涯。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念父母,顾妻子顾:怀念

B.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表:表扬

C.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称:称道

D.仲尼厄而作《春秋》厄:困穷

7、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洎牧以谗诛

B.石之铿然有声者 KS5U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8、述作者历引古代一些仁人志士被辱著书的例子的目的是什么?(3分)

9、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4)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三、古诗鉴赏 (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 首联是如何营造送别的环境的?(5分)

(2) 颈联是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2分)

1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KS5U

(1)臣欲奉诏奔驰, ; ,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2)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

(3)沉默呵,沉默呵,,。(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4)吾闻之,,新浴者必振衣。(《渔父》)

(5)青山隔送行,,。(王实甫《长亭送别》)

(6) ,,是以见放。(《渔父》)

(7)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8)《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

五、现代文阅读(20分) KS5U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邂逅霍金

葛剑雄

自从《时间简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青年学人争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一则太忙,二则有自知之明,未必看得懂。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能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精神和业绩,却是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我知道霍金在剑桥大学,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7月15日下午,一位青年朋友约我一起去那家有百年历史 ORCHARD(果园)茶宝,走过剑河边时他告诉我,傍晚霍金常在这里散步,有时可以遇见他。于是霍金成了我们的话题,我问这位学西方哲学的博士生是否看过《时间简史》,他说看过,但也没看完。这使我颇感自慰,我的选择看来是明智。

六时半,当我们从茶室回家又经过剑河边时,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完全一样。

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做,只是目送着他静静地过去。

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可以看成极度冷漠,也可以视为显示着超常魁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

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的热情表现。

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随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霍金是不幸,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要不,凭着他的才华和毅力,他完全能为人类作出更杰出的贡献。 KS5U

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可贵。

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更愿世界上其他“霍金”能像他那样幸运。

12.从全文看,邂逅霍金前后作者的情感发展过程是怎样的?(6分)

13.阅读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说霍金是幸运的?请分条加以说明。(4分)

(2)*结尾写了作者的期望,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14.2002年霍金在浦东机场受到媒体追逐,人们争着花高价购买霍金报告的门票,而在听报告时,却有人呼呼大睡,有人交头接耳。请简评这种现象。字数30字左右。(6分)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0分)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得什么,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5、根据*的思路,指出下列短语所指的内容。 KS5U

A.“无恶意的闲人”指:(2分)

B.“有恶意的闲人”指:(2分)

16、作者把人类历史比喻成什么?这反映他怎样的观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7、作者对“徒手请愿”赞同吗?为什么?(结合原文回答)(3分)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人们的逆境和厄运常成为他们的学问。“人情日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谷”。身处逆境能饱尝世态炎凉,这时没有人奉承你,没有人向你献媚。昔日的笑脸,今日成了白眼;昔日对你漠不关心的人,今天也许反而对你深抱同情。世俗向你揭开了自己的面纱,被掩盖着的真假、善恶、美丑对你不再戒备,在你面前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袒露,使你有机会识得“庐山真面目”。战胜厄运的需要和心处逆境时复杂而特定的心理,将使你对这些丰富真实的人生素材,进行咀嚼、消化,在回顾、对比、反思中获得许多认识和评价生活的知识。这些知识有许多是你在书本上、在正常情况下无法学到的。厄运喝退了你少女式的天真,书呆子式的幼稚,于是你变得深沉、敏锐,变得更能洞察生活的本质和人的心灵,逐步到达主客观的统一。清朝小说家吴敬梓家境贫寒,才华出众,年近四旬,还是个穷秀才。这使他独具慧眼,得以看穿士大夫的丑恶面目和科举制度的腐败本质,写出了我国古代讽刺小说中的杰作《儒林外史》。(节选自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第五册《*憎命达》) KS5U

18、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①:厄运________ ②倏忽:________ (2分)

19、用浪线划出上面文段的中心句。并写在答题卷上(4分)

20、“人情日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谷”是________论据,“清朝小说家吴敬梓家境贫寒,才华出众,年近四旬,还是个穷秀才。这使他独具慧眼,得以看穿士大夫的丑恶面目和科举制度的腐败本质,写出了我国古代讽刺小说中的杰作《儒林外史》。”是______论据。(2分)

21、上面文段在论证方法上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等论证方法。(2分)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至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共19分) 材料一: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 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

高二语文月考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考试试题及答案 在高二月考考试成绩中语文这门学科将占据很大的一部分,语文月考考试的复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环节,先来做份语文月考试题复习一下吧。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月考考试试题 一、论述类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也谈人品与画品杨悦浦 古人云,“人品即画品”。这也是业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留意了许多年,我发现,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 “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都很重要。“人品”是“做人”的结果,“画品”是“作画”的结果,一个画家既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品,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但是,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会让我们不时在生活中看到相反的情况:有些画家,画得不好,但人品极佳;有些画家,画得“贼好”,可人“不咋地”。 有位画家,很聪明,人过中年开始画中国画,一上手就很老到,不几年便声名鹊起,但业内口碑却不好。一次,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他,行前,某长者特地嘱咐:“此人是当代一位很重要的画家,但俗不可耐,采访时不要因此而低估了他的艺术成就。”记者采访回来后,愤怒地说:“要不是事先有人打过招呼,我真想扭头就走。他一口一句脏话,真让人受不了!”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所以,“人品即画品”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却有时只是被当作“幌子”。 在美术界,还会听到“作画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夫在诗外”等,要是较起真儿来,会发现这些“流行语”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做人”,应怎么做人?做什么人?为什么做人?做了怎么样?做不了又怎么样?这一系列的问题,美术界一些人会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各种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就像一条万古流淌又生生不息的长河,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既有基本的积淀,也有不断的变易。特别是“非物质文化”,积淀是相对的,变易则是绝对的。这就使得文化的形式与内涵,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原生态”,有的只是传承意义上的原汁与原味。“原生”与“再生”,因此构成了传统文化存在形态的两个端口,一端通向过去,一端连着未来。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必须认清文化的这种两重品性,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既要立足于对传统文化原汁原味的科学保护,又要服务于当代先进文化的熔铸建设。而要使继承有所依据,发展有所依托,就必须首先要将保护工作置于相应超脱的独立地位,不能急功近利地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片面视为推动文化发展的实用手段。同时,也不能将保护和发展简单地对立起来,以至将保护的最终目的和意义分化消解。因为,过分强调文化保护的原汁原味,有可能导致故步自封和抱残守缺;而过分强调文化发展的与时俱进,也可能导致割断历史并迷失自我。何况,传统博大精深,文化价值多元。面对精华与糟粕常常纽结纠缠的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盲目褒贬,更不能随意取舍。无论是保护式的继承,还是发展中的创新,都应当胸怀感激、心存敬畏,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严格按照人类精神建构和心灵塑造的本质需要,来从事保护工作;认真通过对传统的深刻继承,来寻求创新与发展的途径。 材料二: “原汁原味”最初应当是形容汤水的滋味,意为“汤水最初的味道”。在食品领域强调“原汁原味”在于时间性,只有短期内保持新鲜并且及时烹饪的食物才能获得“原汁原味”。目前,我国非遗项目认定的时间标准是百年以上,传承三代。“原汁原味”强调,表现形式不能变、表现内容不能变以及所用原料不能变,这是判断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原汁原味传承的重要标准。 非遗是一种技艺、一种知识,是存在于人脑之中,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得以展现。所以非遗保护通常强调对于传承人的保护是首要任务,传承人是有感情的社会动物,其传承不是对于非遗项目的简单复刻,他们对于非遗项目的感受以及

四川德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德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72分)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缘情说”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产物,表现了天与人、心与物的同情同构。它不同于重视个人、自我和主体的西方浪漫主义情感理论,也不是西方学者所认为的“抒情说”。一些西方学者曾以“抒情说”来定义中国诗学传统,这脱离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语境,是在用西方抒情诗的概念和模式来看待中国文学,将中国的诗歌解释为主观的、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自我表白。存在这样的理论偏失,除了受“以西律中”的思维模式影响之外,还在于对中国诗学的“情”之产生缺乏深入的体认。 对中国古代诗学“情”之产生的体认,可以用魏晋文学家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这一观点来概括。陆机将诗歌创作的缘起归结为一个“情”字,这在中国诗学史上是第一次。陆机是在比较诗和赋的不同时提出这一观点的。“缘情”的“缘”是“起”“因”的意思,说的是诗歌产生的动因在于情,情为诗歌之生命本源,它反映了中国古代诗论家对“情”的认识的高度自觉。不过,对“缘情说”的认识不能停留于此,更重要的是把握“缘情说”所规定的“情”的内涵。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从他关于“缘情”的描述可见,“缘情”的基本含义是“感物”,是感物兴情,“缘情”的“情”即“物感之情”。以“感物”和“物感之情”来解释“缘情”并非陆机个人的看法,钟嵘在《诗品序》中也曾提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陆机所说的“物感之情”主要指向自然事物,与个人对时间季节变化和自然事物的体验相关,钟嵘等人所理解的“物感之情”与陆机所说的“物感之情”也有不同,他将其扩展到人伦社会领域,强调诗歌要抒发对社会人生的真情实感。如钟嵘《诗品序》所说的“物感之情”就蕴含着丰富广阔的社会内容:“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缘情说”在魏晋时期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包括社会的动荡、儒家经学的衰落、士子文人生命价值的发现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受汉代天人合一、物我相感的哲学观念的影响。汉代哲学的基本观念是天人感应,认为宇宙天地在本质上是一个可以与人的心理和性情感应沟通的世界,将自然界的事物与人的生命对应起来,将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有情的世界。“缘情说”就是建立在这一哲学观念基础上的,体现了感物兴情的中国诗学传统。中国诗学的许多重要概念如“兴”“感兴”“意兴”“情景”“意境”“意象”等,也都是建立在这一哲学基础上的。比如,贾岛曾说:“兴者,情也。谓外感于物,内动于情,情不可遏,故曰兴。”这是将“兴”看成心与物的自然契合和人与物的情感相通的结果。 综上所述,自然不能将“缘情说”与西方文学中那种重视个人和自我的情感学说等同起来。“缘情说”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天与人、主体与客体的情感相通,而不像西方诗歌那样将主体突出出来,将主体情思的倾诉和个人情感表达放在突出的位置。 (摘编自毛宣国《“缘情说”和“性情说”——中国诗学“情”之内涵探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探讨环境美学涉及两个重要问题:环境是什么?审美是什么? 环境必然与人相关,是人的环境。强调环境的属人性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它将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分开来,因为自然科学研究更关注自然本身。其次,它将环境与资源区分开来。环境于人的功能主要是生活,而资源于人的意义主要是生产。环境与资源都有价值,然而是不同的价值。它们都是人所需要的,二者在不矛盾的情况下相安无事,而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环境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看环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自然维度,主要考察自然具不具有宜人性。只有宜人的自然才是人的环境。在自然维度中,最为重要的是生态。生态是否良好关系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在人看来,有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生态,反之就是不好的生态。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在朝着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的同时也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这样造就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环境。看环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文明维度。文明是人类的创造,它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就有与环境相关的创造。人于环境的创造性活动,最重要的是上面说到的有利于人与生态共生的活动。此外,还有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这些活动质量的高低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的质量。 审美是什么?美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赞同的,那就是愉快。我们可以将具有审美性质的愉快概括成“乐”。人有三种生存方式:谋生、荣生和乐生。谋生,为自然人生;荣生,为社会人生;乐生,则为审美人生。乐生,有物质性的乐,也有精神性的乐。对于审美来说,精神性的乐更为重要。精神性的乐有高低之别,审美无疑是品位高尚的精神性的乐。乐生,体现在环境审美中,则为“乐居”。“居”当然首先是住下来,但不局限于此,广义的居是生活。环境美学,顾名思义就是环境的审美。环境审美的本质即为“乐居”。人在环境中生活,感受到环境给予的种种或物质或精神的愉快,就是“乐居”。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二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从一朵晶莹、素洁的雪花开始,从一声纯净、温暖的童声开始,从一株昂扬、葱绿的春芽开始,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到了我们身边。北京冬奧的背后,凝结着无数参与者的心血汗水。他们之中,有一位用自已独特的方式,为北京冬奥记录着、见证着、歌哭着,她就是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作者孙晶岩。 孙晶岩从2017年中国申办冬奥成功开始,历时5年,走访国内外多个城市,面对面采访200余位与冬奥会相关的各界人士,全景记录了北京冬奥会从酝酿、中办到筹备充满曲折与挑战的历程。作品通过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立体、生动地书写了京冀两地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孙晶岩坚持“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她创作《中国冬奥》的初衷和记录冬奥筹备历程的重点,是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有活力、有实力的中国形象,是希望能真实记录冰雪运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正是作者的家国情怀,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文学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 从这部《中国冬奥》中可以看出作家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理念的躬身实践。孙晶岩说:“报告文学是行走的艺术,一定要用脚板子跑出来,要

高二语文第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第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出色的英语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是“比比皆是”.. 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了汉语的处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成绩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会再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我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让守护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了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1. 联系文章;下面对“汉语的处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海举行的一次翻译大赛;不仅缺乏最好的译文;评不出一等奖;而且二等奖还被外国选手拿走;这种尴尬局面让 人反思.. B.国内选手相当多的翻译作品言不达意;其中文字符号的小错误“更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反映出我们民族的母语面临 危机.. C.虽然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我们的后人也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汉语危机”不断的呼声却使我们不能尽 展欢颜.. D.与“全民学英语”热潮相比照;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这说明对于母语 的忽视.. 2. 作者感叹“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下列不能作为这句话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方块字横平竖直;风格独特;而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必难以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B.100多个国家开了汉语课;但在汉语的故乡和高学历的青年中却出现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状况.. C.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若这样;就会失去东方民族的含蓄美.. D.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那些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不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上册前五课。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帮大学生写论文,替程序员写代码,会写诗,能讲笑话,甚至能帮记者写稿子……2022年底面世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一夜蹿红,持续爆火,其背后的人工智能(AI)技术让全球互联网科技巨头开启“狂飙”模式。微软首席执行官纳德拉说,AI正在重塑互联网。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引发行业变革,ChatGPT 究竟做对了什么? 一方面,是人机互动带来的人性化体验。ChatGPT让人工智能成了一项大众都能使用的服务,而且用户体验十分“惊艳”。这是此前人工智能从未达到的境界。从技术上而言,ChatGPT使用的模型和算法从参数上看未必是最高的,但其创新在于让AI的算法和训练过程更加“人性化”,生成“有组织”“有筛选”的文本模型,让人工智能会“思考”。这也是提升人机互动体验的关键。另一方面,是商业化落地。一项技术,如果没有规模化的应用场景和推广产品,那么终将是昙花一现。ChatGPT作为一款能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和价值的应用,重新定义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商业模式,打破了AI“嵌入式”的常规形态,打造了新的内容生成和交互形态。在发布后短短5天内,用户数量破百万,两个多月后用户破亿,显示出其在规模化应用上的巨大潜力。而ChatGPT背后的模型和算法,应用空间远不止这些。 基于ChatGPT庞大的潜在用户基数,付费服务是其最直观的商业模式。即便仅部分付费或者收取少量费用,都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通过流量、广告等渠道也能实现快速变现。除了ChatGPT自身带来的直观经济利益,其融入各行各业发展后产生的经济价值更是难以估量。 此外,互联网能够在全球普及,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ChatGPT能够“出圈”,关键原因之一也涉及人——提升了人性化互动体验和应用。 对于互联网科技巨头而言,竞争的核心并不只是技术,还有技术应用带来的服务,后者可能更为重要。无论人工智能变得多聪明,其目的始终是服务人类。眼下,一场新的人工智能大战已经打响。ChatGPT的出现,为人工智能应用带来了更多新的可能。 当然,面对ChatGPT带来的热潮和热议,我们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新技术到底能给人、产业、社会带来何种深刻的变化,并不取决于它掀起的浪花有多大,而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重塑现有的思维模式、组织模式和商业模式,并且形成持久的、自洽的运行闭环。从这个意义上说,ChatGPT还面临不少的挑战,也有不少需要克服的不足。

高中语文 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高二语文12月月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答案】 1.C 解析:A .“只是因为”因果表述过于绝对,“当时的真实已无法还原而只能达成现时的理解”只能视为原因之一。B .“语言的‘指涉性’使得诗歌文本可以自给自足”错误。按原文,“语言的‘指涉性’”使“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诗歌文本的自给自足这个结果不是语言的“指涉性”带来的。D.“必然”过于绝对化,应该是“有可能是以牺牲诗歌的审美性和人的创造性为代价的”。 2.C 解析:C.“文学被降格为历史的附庸,导致批评者只看到了历史赋予的意义”错误,“把文学降格为历史学的附庸,忽略文学的个性存在,只看到历史赋予的意义,而没看到语言技巧与审美经验赋予的意义”“导致”一词强加因果,原文并无此意。故选C。 3.C 解析:划线句的意思:在诗歌解读的过程中,创作背景即所谓的真实历史的过度介入,会妨碍诗歌欣赏的自由,损害诗歌的审美魅力。选项ABD中的诗句本身具有跨越时空的审美魅力,用明确的历史事件标定情感指向,反而让这三首诗都成了个人隐私的实录,即“‘美’作为代价偿付了‘真’”。而C项虽然也涉及对当时背景的暗示,但诗歌本身在写景层面的审美性并没有被消解。故选C。 4.①第①段——提出问题:诗歌的解读是否一定依赖背景分析? ②第②③段——分析问题:诗歌是无需背景支撑便可自给自足的文本,背景的过度介入反而破坏意义理解的可能;诗歌写作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背景分析则将这个活动过程简化,忽略语言技巧和审美经验发挥的作用。 ③第④段——得出结论:背景分析可以作为探寻诗歌意义的途径之一,但绝不能独揽意义的解释权。 (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5.①以诗歌本身的语言文本为根基,关注语言技巧等形式层面的欣赏。 ②立足自身经验,关注自身审美感悟,以人类共通的情感获得审美共情。 ③当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时,适度关注诗歌背景以知人论世。 ④避免给诗歌“贴标签”或刻板分类,要领会诗歌的整体魅力和丰富意蕴。 (每点2分,答出三点6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高二月考语文试卷学生版

高二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时 15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病症 作为普通人,历数我们的种种焦虑,为基本保障、为生活条件、为梦想实现、为人与人的关系。而当我们感到没有安全感、缺乏确定性、得不到承认和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以及凡此诸般时,这不正是我们“无家”的感觉吗?尽管在家和家园之中我们仍然还会面临其他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安全的,我们不会遭受恶意的伤害甚至不会受到敌意,我们可以依靠她的呵护,在遇到困难而有需要时从她那里获得照顾与支持。 人类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生产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过程,也是人类一步步失落家园的过程。现代的工业市场生产、大规模的城市生活、科技理性支配和无情的科层制与形式主义法律统治,将人类抽离出与自然界和其他人的密切联系与共享天地,而将其投入以功利效率的工具理性为核心逻辑组织和运作的各个“系统世界”中,人类身处自己给自己打造的机器般的“铁笼”之中,既失温馨家园,又怎可得免恒久的焦虑?从赋予国家政府更多的保障福利职能,到重新看待宗教与科学关系、发挥信仰的功能,或以人本主义来平衡科学精神,直到重建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然而,在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内核基石上,这一切看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类的家园并未曾真正得以恢复,家园失落之痛和如影随形的普遍焦虑之境,至多只能说是稍有缓和而已。 到了全球化阶段,情形变得更为复杂。借助全球流动性增长的各种媒介手段突破时空界限将全世界的人更近距离地聚拢在一起,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科层组织这些系统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进

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25届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李育娴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以文为词”是后人对辛弃疾的重要评价,相关研究已非常深入。学者普遍注意到辛弃疾词具有熔铸经史、善发议论、融入散文章法句法等特点。不过据笔者管见,对辛词与四六文的关系似乎研究不多。 辛弃疾虽以词最为著名,但其实著述颇多,诸体兼备。只可惜其《稼轩集》早佚,文章留存有限。今所见者,散文有大名鼎鼎的《美芹十论》《九议》,骈文则有《贺叶留守启》《新居上梁文》等数篇。骈体文章,宋人通称为“四六”。宋代骈散分流,散体多用以著述,骈体多施于朝廷文书及士人交际日用。南宋时期,骈体书启的写作日益普遍,诸家文集多有留存。辛弃疾的四六文创作亦应不少,而且享有一定的时誉,一些篇章被纳入选本,一些名句亦为他人借鉴。今存四六虽不多,但章句文辞颇耐细品。如《新居上梁文》云:“青山屋上,古木千章;白水田头,新荷十顷。亦将东阡西陌,混渔樵以交欢;稚子佳人,共团栾而一笑。”想象新居落成后的优美风景和居处其中的悠然生活,骈对工稳,文气秀逸。 这篇《新居上梁文》既体现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还体现出辛弃疾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文中有云:“望物外逍遥之趣,吾亦爱吾庐;语人间奔竞之流,卿自用卿法。”“吾亦爱吾庐”是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句子,“卿自用卿法”乃《世说新语》中庾敳对王衍说过的话。二者放在一起,不但是天然佳对,而且鲜明展现出辛弃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奔竞的蔑视,算得上四六文中的俊句。此种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正是辛弃疾词中的拿手好戏。其《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作于将迁新居不成之际,上片末尾直用孟郊《借车》中的“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两句,下片末尾直用陶渊明《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呼应将迁新居,化用自然,前后照应,呈现出与《新居上梁文》相似的艺术技巧。 直接移用诗句,只是辛词化用成句的一种,更为多见的,是其对散文成句的化用。最能突出展现这一点的是《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集句是宋代兴盛的一种创作方式,将前人诸家诗句汇聚为一首新的作品,能够展现创作者的敏捷才思。不过前人集句多从诗词中取材,句式的选择较为容易,而辛弃疾此词专从儒家经典中集句,必然要面临剪裁转换的问题,因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集句,更接近于四六中的化用成句。此词首三句云:“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进退存亡”来自《易·乾·文言》;“行藏用舍”是对《论语·述而》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概括;“小人请学樊须稼”更见剪裁工夫,《论语·子路》载“樊迟请学稼”,待樊迟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孔子认为稼穑之事只是末端,不如礼义仁信重要。而辛弃疾不为朝廷所用,只能营建“稼轩”,自甘与“小人”为伍,其实是一种自我调侃。辛弃疾特意强调此词专集经句,而主旨却在说归隐,在对立冲突中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从艺术技巧上说,与诗词集句颇为不同,而与宋四六化用成句同一机杼。 在化用成句之外,辛弃疾词还有着好用长句的特点。好用长句同样是宋四六特色之一。就体式而言,词与四六文显然不同,不过一些词调中会包含连续几个短句,辛弃疾常常将这样的短句贯通起来、形成长句。这一做法在长调慢词中较为常见,《水龙吟》是其中一例。此调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八句例作四字句,诸家多用独立短句,或稍加勾连,成为一组复句,意思上虽是一个整体,但小句也可以单独拎出。而辛弃疾常将小句打通,如“割肉怀归,先生自笑,又何廉也”“更想隆中,卧龙千尺,高吟才罢”(《水龙吟·用瓢泉韵戏陈仁和,兼简诸葛元亮,且督和词》),无论从句意上看还是从语法上看,都不能轻易抽出其中的小句。传统的表现方式,更倚重物象的描摹与铺排,借以传达绵密的思绪。辛弃疾将其作为长句来处理,往其中注入了更明晰的逻辑线索与文章气势,因而更容易形成气脉贯通、纵横捭阖的格局。 在一些词中,辛弃疾甚至会顺势融入骈句。这类情况以《沁园春》最为典型。此调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六句,实由一个领字带出四个四字句,四句的安排,有前两句、后两句各自对仗者,也有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者。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者,与四六文最为接近。辛弃疾的《沁园春》以这种方式最多,有意用四六法加以安排,如形容山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前二句与后二句分别将山峰比喻为谢家子弟、司马相如,直接从词中抽出,便是上好的四六对句。 化用成句,好用长句,都参与着辛弃疾笔下的风云变幻。越是对宋四六的发展走向与行文风格有所了解,越能感受到辛词背后的四六笔意。对于兼善各体的创作者而言,一种文体的创作技巧,常常会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另一种文体的创作。这是创作技巧在文体间的迁移,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能促成文体的发展革新。宋人常常破体为文——或以文为诗,或以诗为词,又或以论为记、以赋为记等。这样的文学景观体现着宋代文学的集成性与丰富性。辛弃疾以四六法为词,正是此类文学景观中别具风采的一种。 (摘编自周剑之《辛弃疾“以四六法为词”浅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辛弃疾作词善于引经据典、发表议论、运用散文式章法句法,后人评价他的创作具有“以文为词”的特点。 B. 骈体文章在宋代通称“四六”,与散体用途不同,骈体多用于朝廷文书及士人交际日用,如《贺叶留守启》。 C.与前人化用诗词的集句方式不同,辛弃疾从儒家经典中剪裁转换来集句的方式更复杂,创作的水平也更高。 D.感受辛弃疾词作蕴含的四六笔意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会随着对宋四六的发展走向与行文风格的了解而加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辛弃疾的《稼轩集》早早地佚失,使得后代学者虽然知道他以词闻名、诸体兼备,但却少有对其词与四六文关系的研究。 B.通过对《水调歌头》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辛弃疾直接移用前人成句来表意,但是化用自然,并未妨碍自我情感的表达。 C.辛弃疾与孔子对“樊迟学稼”这件事的态度是相反的:孔子认为这是末端的小人之事,而辛弃疾却愿意与“小人”为伍。 D.宋代文学的集成性和丰富性体现在创作者打破了文体的界限,诗与文、诗与词、论与记、赋与记等文体没有了明显区别。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重点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重点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壮:雄壮。 C. 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D. 逸豫可以亡身身:身体。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天下云集响应 B. 席卷天下 C. 履至尊而制六合 D. 赢粮而景从 3. 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①才能不及中人(平常的人)②流血漂橹(船桨) B. ①蹑足行伍之间(小心翼翼地行走)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C. ①赢粮而景从(担负)②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匹敌,相当) D. ①委命下吏(下达命令)②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致) 4. 选出“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 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B. 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 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 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注]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塞上长城:《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表现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颔联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 C. 颈联从现实到回忆,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 D. 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 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写诗人早年不懂世事之艰难,既表现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又暗示今日的意志消沉。 B. “气如山”是说气概如同巍峨的高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北望中原时的慷慨激昂。 C. 颔联以名词短语形成诗句,描述了两幅雄壮苍凉的战场画卷,有力衬托了诗人的心情。 D. 诗人虽然以“塞上长城”檀道济自比,但是“空”和“衰鬓”却突出了其理想的破灭。 7. 燕歌行(节选) 高适

高二语文试卷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 匪我愆.(qiān)期盛.(chéng)以锦囊 洎.(jì)牧以谗诛尔卜尔筮.(shì) B.以三矢赐.(sì)庄宗无食桑葚.(shèn) 身死国灭,为.(wèi)天下笑渐车帷裳.(chánq) C. 修我戈.(ɡē)矛静女其娈.(1uán) 洵.(xún)美且异方其系.(xì)燕父子以组 D. 帝高阳之苗裔.(yì) 摄.(shè)提贞于孟陬 惟庚寅.(yín)吾以降扈江离与辟芷.(zhǐ)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大概匪我愆.(拖延)期 B. 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本来静女其娈.(修长的样子) C.此三者,吾遗恨.也恨:遗憾修我戈矛 ..(古代的长柄武器) D.原.庄宗所以得天下原:推究根源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贬职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火尚足以明.也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逸豫可以亡.身④且庸人尚羞.之 ⑤将军身披坚.执锐.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素善.留侯张良⑧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⑨函.梁君臣之首 A.①⑦/②⑨/③/⑧/④/⑤⑥ B.①⑥/②⑨/③/⑦/④⑤/⑧ C.①⑦/②⑧/③④/⑨/⑤⑥ D.①⑦/②/③④/⑨/⑤⑥/⑧ 4( ) A. 枝枝相覆盖及时相遣归 叶叶相交通 C. 会不相从许还必相迎取 出郭相扶将誓不相隔卿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自可断来.信. B.所谓 .. ..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府吏见丁宁 C.则遣从事 .. ..以一少牢告庙。/ 叶叶相交通 D.可怜 ..怀 ..体无比/ 感君区区 6.阅读屈原的《国殇》,分析诗后各项,有误的一项是( )

高二下期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二下期月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灾异与人事 葛剑雄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难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难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常常性的威逼。现实的须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探讨相当重视,并留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更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说明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一种主动的、但也是好用主义的说明。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却并不是它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确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处。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起先,天象和灾异都是不行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样。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样的气候,如日蚀、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难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看法。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弦更张的政策。有的虽没有详细措施,却会恳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犯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须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常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看法也可趁机上达天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诫。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花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万一无效,也是天威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主动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特别当心谨慎。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说明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为所欲为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变更政策。正人君子和书呆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实行详细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确定敬畏,专修人事,灾难不除自灭。如唐玄宗时发生严峻蝗灾,一部分大臣的看法竟然是不应歼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能得到上天的宽恕。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 现在面对异样气候和严峻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时能实事求是,敬重历史,实行辩证而主动的看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对水旱灾难相当敏感,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难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常常性的威逼。 B.将天人合一说明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主动的,也是好用主义的说明,这一说明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C.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中《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样。 D.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样的气候时,往往会实行一些措施,反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 页,满分100 分,考试用时110 分钟,请完成所有试题。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将试卷类型和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理解性默写(本题共 5 小题10 空,10 分) 1.《过秦论》中,作者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多角度对比,其中写在武器装备 方面对比的句子是:“,”。 2.司马迁连用两个被动句“,”,写出屈原诚实不欺却被猜疑, 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引出下文写屈原由于心生怨愤而作《离骚》。3.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的凄凉与悲壮。 4.《李凭箜篌引》中“,”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5.《书愤》中的“,”两句,作者感叹世事艰难,追述了年轻 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二、课内文言知识题(本题共20 小题,40 分) 6.下列各组句子,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 分) A.亡走赵,赵不内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C.令张仪详去秦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D.使于齐,顾反齐与楚从亲 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 分)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B.空自苦亡人之地 C.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D.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出则接遇.宾客遇:遇到B.平伐.其功伐:夸耀

定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定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和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元宇宙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未来形式备受关注,它之所以吸引人,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它能够提供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舒适空间,形成一个符合自我愿望的“桃花源”。在这里,用户可以自由地重新设计自己。它不仅是现实世界的镜像折射,还是人类精神的具象投射。 在人类知识体系中,超越现实物理世界的“宇宙”非常多元,包括由文学、神话等知识体系所构建出的各式各样的精神世界。元宇宙与文学和哲学所描述的精神世界一样,都是不同于现实物理世界的虚拟世界。然而,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使得虚拟世界从人类的主观想象演化成一种客观存在。精神世界是纯粹的主观想象,而元宇宙则是通过计算机语言编码出来的数字世界。它已经渗透到经济、技术、传媒等多个方面,并成为政府和企业投资布局的重点领域。 元宇宙带有游戏性,但又超越了单纯的游戏世界。目前,元宇宙还处

在一个比较基础的阶段,要鼓励企业、机构、用户以及虚拟人共同参与其中创造新世界,促进城市再生,增加就业机会,形成“跨界经济”。清华大学沈阳教授提出,中国的元宇宙之路要虚实共生,虚实和谐,以虚强实。可耗元宇宙和工业制造等行业相结合,在工业元宇宙等领域超越国外竞争对手。将中国已有的并跑领跑技术和元宇宙相结合,如空间站元宇宙、探月元宇宙,实现中国技术的进一步超越。 在纯粹的现实世界里,人们不仅应为元宇宙建设提供技术基础设施,还要提供促遥其有序发展的制度基础。清华大学朱旭峰教授表示,虚拟空间中的行为当然应当受到法律的规制,在虚拟空间中产生的法律问题,是否应该与现实法律形成映射关系,由现实法律体系来规范虚拟空间中人的权利和行为,还是在虚拟空间独立形成一套法律体系进行规范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现实世界是元宇宙的“母体”,现实世界的法律是元宇宙治理的主要规则形式。来自现实世界的制度规范和形成于虚拟世界的制度规范可以进行协作共治。建构治理元宇宙的“法律+技术”二元规则体系,确立 元宇宙治理中“以现实物理世界为本”的“法律中立原则”,以现实世界的刚性法律确认并保障元宇宙“去中心化治理”机制的实现。将智能技术纳入具有规范意义的制度体系.尝试实现“代码即法律”,以确保技术的规范性和正当性;也要尽可能实现“法律即代码”,以确保规范的技术性和有效性。法学和法律界有必要全方位思考元宇宙的法治意涵,并积极应对它所带来的法治挑战。 (摘编自阮益嫘《洞见元宇宙的张力空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