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就像一条万古流淌又生生不息的长河,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既有基本的积淀,也有不断的变易。特别是“非物质文化”,积淀是相对的,变易则是绝对的。这就使得文化的形式与内涵,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原生态”,有的只是传承意义上的原汁与原味。“原生”与“再生”,因此构成了传统文化存在形态的两个端口,一端通向过去,一端连着未来。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必须认清文化的这种两重品性,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既要立足于对传统文化原汁原味的科学保护,又要服务于当代先进文化的熔铸建设。而要使继承有所依据,发展有所依托,就必须首先要将保护工作置于相应超脱的独立地位,不能急功近利地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片面视为推动文化发展的实用手段。同时,也不能将保护和发展简单地对立起来,以至将保护的最终目的和意义分化消解。因为,过分强调文化保护的原汁原味,有可能导致故步自封和抱残守缺;而过分强调文化发展的与时俱进,也可能导致割断历史并迷失自我。何况,传统博大精深,文化价值多元。面对精华与糟粕常常纽结纠缠的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盲目褒贬,更不能随意取舍。无论是保护式的继承,还是发展中的创新,都应当胸怀感激、心存敬畏,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严格按照人类精神建构和心灵塑造的本质需要,来从事保护工作;认真通过对传统的深刻继承,来寻求创新与发展的途径。

材料二:

“原汁原味”最初应当是形容汤水的滋味,意为“汤水最初的味道”。在食品领域强调“原汁原味”在于时间性,只有短期内保持新鲜并且及时烹饪的食物才能获得“原汁原味”。目前,我国非遗项目认定的时间标准是百年以上,传承三代。“原汁原味”强调,表现形式不能变、表现内容不能变以及所用原料不能变,这是判断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原汁原味传承的重要标准。

非遗是一种技艺、一种知识,是存在于人脑之中,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得以展现。所以非遗保护通常强调对于传承人的保护是首要任务,传承人是有感情的社会动物,其传承不是对于非遗项目的简单复刻,他们对于非遗项目的感受以及

对于非遗项目的认知尤为重要。“原汁原味”过多地强调非遗不能随意改动,而忽略了传承主体的感受与认知。传承主体对于非遗价值的评价应得到尊重。例如多吉画派唐卡开创当代唐卡发展的新格局,该画派依然采用《造像量度经》、依然使用矿物质原料,但是在相关技法上有所突破,吸收汉族中国画以形写神的技艺,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逼真,并且在表现内容上考虑到当下的艺术审美观赏。这是唐卡画派自身做出的选择,应当得到尊重,不应强行干涉。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对非遗的保护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光保护是不够的,在现代各种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非遗要不断创新,跟紧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时代抛弃。

非遗创新,新在工艺设计。就拿苗绣来说,布匹的纹路和图案美丽与否,是能否吸引大众注意力的第一要素。在各种文化洗礼下长大的新一代年轻人,对审美的标准是在不停变化的,如果非遗文化只是“吃老本”,很难适应大众审美口味的变化。而如果在保留原有民族刺绣风格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设计新纹路,形成新风格,推出新样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非遗走进大众眼球的可能性

非遗创新,新在传播手段。在以前,由于传播手段的限制,很多非遗文化只能被一小部分人熟知和传承,但是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空间的桎梏,使得非遗能够为更多人了解和学习。比如“李子柒”团队就利用了短视频平台,向大众展示了很多传统手工艺。

非遗创新,新在创意整合。“非遗+文创”是近年来的一个热词,不妨从非遗文化中提取出关键元素,应用于产品设计或广告设计中,通过创意设计,开发出具备审美和实用双重属性的文化产品。比如很多博物馆已经将文物的创意设计放在了主攻位置,利用文物的原型加入现代时尚元素,就成了当下受到年轻人广泛追捧的“国潮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传承意义上的;“再生”——绝对意义上的。

B.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过分强调,故步自封;与时俱进——过分强调,迷失自我。

C.唐卡多吉画派:继承——采用《造像量度经》,使用矿物质原料;创新—

—以形写神技法,考虑当下审美观赏。

D.非遗文化:提取——关键元素,创意设计——有的成为“国潮文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过去,又要放眼未来,故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

B.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价值多元,精华与糟粕并存,对此每个人要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审慎考虑,大胆取舍。

C.非遗作为一种技艺和知识,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形式,离不开传承人的认知,认知不同,故非遗呈现可能各异。

D.互联网的出现突破了传播的空间限制,我们要依靠新的传播方式,将非遗文化更便利地展示在大众面前。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文化本身的特点入手,指出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创新,我们应心存敬畏,以人类的精神构建为本。

B.材料二用形容汤水的“原汁原味”一词,与非遗传承中的“原生态”相对比,生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C.材料二与材料三都提及非遗在设计相关方面的创新,都是由于外在因素如审美变化而使创造者不得已做出的改变。

D.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非遗的传承与创新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分而论之,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

4.请根据材料二内容,简要阐述何为非遗保护的“原汁原味”?

5.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发展创新?请结合三则材料进行阐述。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别那么俗气

援疆两年的于穆返回了省城。

当夜,于穆早早上床,妻子忽然想起什么,翻身拉开床头柜的抽屉说,半年前秦尚皋来了,他还了钱,还送了一块金表。

金表价格不菲,于穆皱起了眉头。这个秦尚皋,我早就说过他①别那么俗气,可他还是……明天我就把表送还回去。于穆按下秦尚皋的号码,拨了三次,均是

无人接听,不由心中郁闷起来。

于穆和秦尚皋大学同窗四年,毕业那年,两人应聘进入一家国企,均在技术监理部工作。五年后企业成立新的公司,他俩又被调到基建办,整天围着工程项目忙里忙外。

一天,于穆正在核校施工图纸,公司老总郝德卫打来电话,让于穆马上赶到总部大楼。于穆匆匆赶往,一路上忐忑不安。

郝总办公室里,基建办公室的熊主任也在。寒暄几句后,郝总跟于穆说,熊主任要升任副总,公司决定由你暂时负责基建办的工作。

于穆有点儿意外,感到肩头有些沉重,随即开口推辞,单纯搞点技术我还行,搞管理,我恐怕不行……

你先试试,男人可不能说不行!郝总哈哈大笑。话已至此,于穆便暂且答应了下来。

晚上,秦尚皋约于穆小聚。两杯酒下肚,于穆把去总部的事说了出来。须臾一愣,秦尚皋便举起酒杯,连说祝贺。

暂时,只是暂时负责。于穆认真解释着。

穆兄如鱼得水,前途无量!秦尚皋满脸通红,又将满杯酒一饮而尽。羡慕你啊,你的父母在城里,而我的家在偏远的凤凰岭。

两人喝了一瓶“梦之蓝”,最后买单的是于穆。

过了一周,秦尚皋找到于穆,我家的房子被洪水淹了,父母正急着筹钱建房……我想借六万,不知穆兄手中宽裕不?

六万哪行!亏你学的还是建筑专业!于穆跟着发起愁来,转来转去像热锅上的蚂蚁。猛然间,他拍了一下脑门,我怎么把这茬给忘了!他想起了父母给他的买房款。

借给你十五万,够不?

十五万!够了。

秦尚皋握着于穆的手,瞬间又松开了,十五万不是个小数,靠我这点工资,多久才能还给你啊?

别那么俗气,我没对象,也不着急买房。于穆轻轻给了对方一拳,这辈子容你慢慢还。

秦尚皋松了一口气。

又过几日,办公室里收到了几份请束。原来,公司郝总的儿子结婚,婚庆喜宴定在省城一家大酒店。

于穆没有参加喜宴,只是包了个红包让秦尚皋代转。那天,于穆的父亲做颈椎手术,他和母亲一直在医院陪护。

两个月后,公司正式宣布基建办主任的任命,上任者不是于穆,而是平日少言寡语的秦尚皋。旁人有些惊诧,但对于穆来说像是一种解脱,他没有一丝的失落。因为他已准备报考博士学位,母校的导师已为他写了推荐信。

自从当上主任,秦尚皋像换了个人,手中的权力让他平添了底气,做起事来竟也有声有色。当然,于穆也给了他更多帮衬。

不足半年,于穆收到博士录取通知书,他向公司递交了辞呈。

辞职的那晚,于穆与秦尚皋小酌。

分别之时,秦尚皋拥抱着于穆,并贴着他的耳边说,你那十五万元,像块石头搁在我心里。

②别那么俗气!于穆拍了拍秦尚皋的肩膀,将目光瞥向了远方耸立的灯塔,来,咱们为彼此的未来努力加油!

一个清脆的击掌,两人各自离去。

一晃八年过去。

一天上午,总部办公楼前,于穆将车停下。

走进副总经理办公室,于穆问,秦副总在吗?我是他的老同学于穆。一位秘书模样的女子笑着回答,您是找秦尚皋副总经理吧?很抱歉,他在年前就被公司除名了。

为什么?于穆追着问道。女子压低了声音,原总经理郝德卫犯了贪污罪,有人举报秦副总曾行贿十万元,还有其他的工程受贿。见于穆目瞪口呆,那女子又多说了一句,听说秦副总回老家凤凰岭办了个养殖场……离开总部大楼,于穆的脚步有些沉重,心里也火烧火燎地难受。

于穆决定带着妻子驾车进山。

几个小时后,到了凤凰岭养殖场。

看到于穆夫妻俩,秦尚皋愣得说不出话来。于穆上前踢了他一脚,没心没肺的家伙,打你手机也不接,原来躲到山沟孵“金蛋”来了。

秦尚皋低下了头,大学四年,别人瞧不起我,只有你与我情同手足;那年,

你借给我十五万元,我一念之差……直到郝总进了监狱才醒悟……

我还是那句话,③别那么俗气。于穆拿出一张银行卡,顺手将那块金表还给了秦尚皋。这里有三十万元,我知道你现在是罗锅子上山——前(钱)紧!摔了跤不可怕,只要能爬起来继续向前走。

我真的明白了。你俩这么老远进山,今天中午我要好好招待你们……秦尚皋的声音有些颤抖。

我带两只鸡回城。于穆故作生气地说。

我还要备两箱鸡蛋,保证是山林放养的草鸡蛋。秦尚皋爽快地答应。

别那么俗气!于穆的妻子嗔怪着。

我俩俗气吗?有点儿,不算太俗!两人相视一笑。

凤凰岭上升起了炊烟,山林里飘散着浓烈的肉香。

吃着吊锅鸡,饮着小吊酒,于穆说他马上要来桃花县当副县长了,以后还会再来凤凰岭。穆兄,不会盯上我了吧?秦尚皋笑着说。

我是盯上凤凰岭了,我想让这山区百姓早日富起来。

于穆炯炯的目光,让秦尚皋心潮涌动。眼前的两个男人,让山林的空气清新了起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于穆答应暂时负责基建办工作,当秦尚皋听到这个消息后,“须臾一愣”,说明此时秦尚皋内心的吃惊及出乎意料。

B.平日少言寡语的秦尚皋担任基建办主任,大家对此十分诧异,但于穆并未感到意外,因为他坚信秦尚皋能担此重任。

C.于穆离开总部大楼时,“脚步有些沉重”“心里也火烧火燎地难受”,可见秦尚皋被除名这件事使他倍感痛心与难过。

D.于穆“炯炯的目光”,让秦尚皋“心潮涌动”,一方面源于于穆到凤凰岭为百姓谋福利,但更多的是于穆对自己不离不弃的帮助。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把秦尚皋还钱,送金表且失去联系等相关内容置于开头,随后又插叙了两人交往的过程。

B.总部办公楼女子对秦尚皋离职等相关情况的交代,不仅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而且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C.本文运用神态、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同时又辅之以环境烘托,给我们塑造了于穆、秦尚皋正反两个人物形象。

D.本文语言古朴典雅,如“像热锅上的蚂蚁”“孵‘金蛋’”“罗锅子上山——前(钱)紧”等,极具文学色彩。

8.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于穆与秦尚皋二人的职业经历。

9.请分别阐述画横线处“别那么俗气”的内涵。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扜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未禽则不可知,已禽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悉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齐王自以贤过于尧舜,彼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亡国者鲜矣。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已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

B.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

C.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

D.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与“诸侯之所亡”(《六国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

B.“则过无道闻”与“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道”字含义不同。

C.“以其故数饮食”与“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谏逐客书》)两句中的“故”字含义不同。

D.“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与“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不怀好意地将女乐和良厨赠送给戎王,戎王不加明辨,日夜酣饮不休,反而射杀提醒秦寇将至的身边侍臣,最终导致自己被活捉。

B.宋王受到身边大臣阿谀之辞的蒙蔽,冤杀了以真实情报上报的使者,奖赏了以虚假情报上报的使者,真假不分,最后却使自己狼狈而逃。

C.齐王没有识人之能,想任用没有才能的淳于髡担任太子的老师,用人不当;齐王又狂妄自大,认为自己的才能、德行与生俱来,先天就有。

D.齐宣王所拉开的弓不过三石,但身边大臣迎合齐宣王,都纷纷表示不低于九石;齐宣王信以为真,一辈子都认为自己所用的是九石之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

(2)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

14.齐攻宋时,最后一位宋使者为何能幸免于难?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南北朝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其一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注]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凸显四件器物的精妙绝伦,五彩缤纷,先声夺人。

B.五六句写出红颜难驻、岁月迟暮,这一人生的悲哀不为美酒、雕琴消解。

C.“裁悲”“减思”体现了作者对人们的劝慰,即要懂得节制和排遣悲伤。

D.本诗承接处自然妥帖、转折处突兀峭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的心理。

16.请简述诗歌最后两句的作用。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古诗文名句:

(1)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伶官传序》中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3)《过秦论》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是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大运河,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壮举的长征,_________的“民族脊梁”万里长城,还是孕育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长江黄河,它们都展现着中华山河壮美,凝聚着_________、众志成城等精神文化内核。几大国家文化公园涉及地域广阔,沿线分布着大量的文化遗产,也_________起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从发展历史来看,大江大河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根脉,起到了“一

线串珠”的作用。如长江流域拥有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下游的吴越文化,不同文化形态_________,交融互动,共同构成了包容开放、多元共生的长江文化。在湖南,“半条被子”的故事感人至深;在广西,湘江战役悲壮辉煌;在贵州,遵义会议改变了历史……跨越大半个中国,超过2000处长征文物散布在沿线15个省区市的广袤的国土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更好地发掘、保护和建设分散的红色文化资源,对讲好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意义深远。

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需要现象级的符号来承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着力打造世界级文化品牌,激发文化认同,展现文化自信,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通过打造一批中华文化标识,编织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国家符号体系和传播体系,有助于推动文明互鉴,提升国内外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知水平。

18.下列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蜿蜒起伏自强不息穿通兼容并包

B.连绵不断自强不息串联兼收并蓄

C.连绵不断坚持不懈穿通兼容并包

D.蜿蜒起伏坚持不懈串联兼收并蓄

19.请赏析两处画波浪线语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0.文中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订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早的智力测验更像是一场针对儿童的脑力营养体检,鉴别出“营养”不良的儿童,然后给予他们特别关注和额外帮助。说到智力,①。“智商”最初于1911年前后提出,英文简称“IQ”,其公式是:IQ=(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看到这,有人或许已经意识到,智商只是一个测验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智力。

智力是“从经验中学习、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适应新情境的能力”。它不跟我们想象中那样,达到某一水平之后,②。由于智力的生理基础——大脑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智力也随之产生变化。再者,后天训练以及年龄也会影响智力的变化。有科学家把人类的智力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晶体智力是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语言,它会因我们不断地学习获得提高,在我们65岁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降;③,那么其下降将会获得较大地延缓。流体智力是解决新异问题的能力,在自然情况下会在我们25岁达到顶峰,随后逐渐下降;然升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不仅可以延缓这种智力的衰减,甚至还有可能把它进一

提高,直至中年时期。

21.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加点处的“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丽贝卡一会吃用指甲刮下来的土,一会儿吮吸手指,折腾了半天,她这才安静下来。

B.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再次相见时,旁人兴致勃勃地说这说那,可他们静静地坐着。

C.米考伯先生曾经当过海军军官,这是米考伯太太告诉我的,还是出于我自己的想象?

D.附近水龙头里的水这冷,我赶紧吃了一个热肉饼,干脆再花六便士吃了一顿中餐。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上海科技节红毯秀上,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家两代三位科学家”的组合,一家三口都从事遗传学研究,都取得了不俗成就。父亲曾溢滔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母亲黄淑帧是上海市儿童医院终身教授,女儿曾凡一是上海交通大学遗传研究所所长。有人说,女儿曾凡一遗传学上的成功来自父母,来自良好的家风的耳濡目染,曾凡一小时候就经常听到遗传问题如染色体突变和基因突变等,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有人说,曾凡一在艺术上也有杰出的成就,曾举办多场独唱音乐会并发行了个人专辑《东方神话》,原创歌曲《红帆》也被拍成了MTV……可见,成功的取得完全取决于自己,正所谓“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B

3.A

4.①“原汁原味”时间标准目前是百年以上,传承三代。②“原汁原味”强调表现形式、表现内容以及所用原料不变。5.①发展创新不能与保护对立起来,通过对传统的深刻继承,来寻求创新与发展的途径。②重视传承主体的感受与认知,尊重传承主体对非遗价值的评价。③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工艺设计、创意整合及新的传播手段等方面创新发展。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过分强调,故步自封”“过分强调,迷失自我”错误,根据原文“因为,过分强调文化保护的原汁原味,有可能导致故步自封和抱残守缺;而过分强调文化发展的与时俱进,也可能导致割断历史并迷失自我”可知,原文是“有可能”故步自封,“有可能”迷失自我,选项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对此每个人要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审慎考虑,大胆取舍”错误,根据原文“严格按照人类精神建构和心灵塑造的本质需要,来从事保护工作”“我们既不能盲目褒贬,更不能随意取舍”可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要“严格按照人类精神建构和心灵塑造的本质需要”,“既不能盲目褒贬,更不能随意取舍”。选项“每个人要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于文无据,“审慎考虑,大胆取舍”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

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相对比”错误,根据原文“‘原汁原味’最初应当是形容汤水的滋味,意为‘汤水最初的味道’。在食品领域强调‘原汁原味’在于时间性,只有短期内保持新鲜并且及时烹饪的食物才能获得‘原汁原味’。目前,我国非遗项目认定的时间标准是百年以上,传承三代。‘原汁原味’强调,表现形式不能变、表现内容不能变以及所用原料不能变,这是判断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原汁原味传承的重要标准”可知,用形容汤水的“原汁原味”一词,与非遗传承中的“原生态”进行“类比”,并非“对比”。

C.“不得已做出的改变”错误,根据原文“非遗是一种技艺、一种知识,是存在于人脑之中,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得以展现。所以非遗保护通常强调对于传承人的保护是首要任务,传承人是有感情的社会动物,其传承不是对于非遗项目

的简单复刻,他们对于非遗项目的感受以及对于非遗项目的认知尤为重要”可知,在设计相关方面的改变,是传承人自身的感受与认知,并非体现“不得已”。

D.“材料一提纲挈领……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错误,根据原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必须认清文化的这种两重品性,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我们既不能盲目褒贬,更不能随意取舍。无论是保护式的继承,还是发展中的创新,都应当胸怀感激、心存敬畏,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严格按照人类精神建构和心灵塑造的本质需要,来从事保护工作;认真通过对传统的深刻继承,来寻求创新与发展的途径”可知,虽然材料一提及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创新,但是是为了介绍“以人为本”的根本性原则,并非提纲挈领。此外,根据原文“目前,我国非遗项目认定的时间标准是百年以上,传承三代。……这是判断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原汁原味传承的重要标准”“在现代各种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非遗要不断创新,跟紧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时代抛弃”“非遗创新,新在工艺设计……非遗创新,新在传播手段……非遗创新,新在创意整合”可知,材料二与三又分别介绍了非遗保护原则“原汁原味”和“非遗要不断创新,跟紧时代的步伐”,这三则材料明显不是总分结构。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原汁原味’最初应当是形容汤水的滋味,意为‘汤水最初的味道’……目前,我国非遗项目认定的时间标准是百年以上,传承三代”可知,“原汁原味”时间标准目前是百年以上,传承三代。

根据原文“‘原汁原味’强调,表现形式不能变、表现内容不能变以及所用原料不能变,这是判断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原汁原味传承的重要标准”可知,“原汁原味”强调表现形式、表现内容以及所用原料不变。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原文“‘原生’与‘再生’,因此构成了传统文化存在形态的两个端口,一端通向过去,一端连着未来。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必须认清文化的这种两重品性,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既要立足于对传统文化原汁原味的科学保护,又要服务于当代先进文化的熔铸建设”“无论是保护式的继承,还是发展中的创新,都应当胸怀感激、心存敬畏,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严格按照人类精神建构和心灵塑造的本质需要,来从事保护工作;认真通过对传统的深刻继承,来寻求创新与发展的途径”可知,发展创新不

能与保护对立起来,通过对传统的深刻继承,来寻求创新与发展的途径。

根据原文“非遗是一种技艺、一种知识,是存在于人脑之中,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得以展现。所以非遗保护通常强调对于传承人的保护是首要任务,传承人是有感情的社会动物,其传承不是对于非遗项目的简单复刻,他们对于非遗项目的感受以及对于非遗项目的认知尤为重要”可知,重视传承主体的感受与认知,尊重传承主体对非遗价值的评价。

根据原文“在现代各种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非遗要不断创新,跟紧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时代抛弃”“非遗创新,新在工艺设计”“非遗创新,新在传播手段”“非遗创新,新在创意整合”可知,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工艺设计、创意整合及新的传播手段等方面创新发展。

6.A

7.B

8.①起初,二人同为一家国企的职工,同时调到基建办。②随后,秦尚皋向于穆借钱偷着送礼挤掉于穆当上基建办主任,于穆凭借自身努力考上博士并辞职。③接着,于穆援疆返省城,秦尚皋被公司除名。④最后,秦尚皋回凤凰岭办养殖场,于穆到桃花县当副县长。9.①“别那么俗气”是于穆觉得秦尚皋不应用世俗的金钱去衡量朋友间的情谊。②“别那么俗气”于穆告诫秦尚皋不要用局限的眼光,要用发展的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未来。③“别那么俗气”是于穆劝慰秦尚皋不要用世俗的眼光看待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犯过错误就否定自己。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

B.“并未感到意外”错误,原文为“感到解脱”“没有一丝失落”,此外,“他坚信秦尚皋能担此重任”无中生有。

C.“可见秦尚皋被除名这件事使他倍感痛心与难过”错误,于穆痛心与难过的应该是“秦尚皋的为人”,而非“被除名这件事”。

D.“但更多的是于穆对自己不离不弃的帮助”错误,于穆“炯炯的目光”让秦尚皋“心潮涌动”,更多的是“于穆到凤凰岭为百姓谋福利”,而非“于穆对自己不离不弃的帮助”。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点的能力。

A.“插叙了两个人交往的过程”错误,两人交往过程属于“顺叙”。

C.“于穆、秦尚皋正反两个人物形象”错误,秦尚皋不能单纯的视为“反面形象”。

D.“古朴典雅”错误,应为“生动形象”。

8.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文本相关信息的能力。

由“于穆和秦尚皋大学同窗四年,毕业那年,两人应聘进入一家国企,均在技术监理部工作。五年后企业成立新的公司,他俩又被调到基建办,整天围着工程项目忙里忙外”可知,开始于穆和秦尚皋同为一家国企的职工,后来又同时调到基建办。

由“两个月后,公司正式宣布基建办主任的任命,上任者不是于穆,而是平日少言寡语的秦尚皋”“不足半年,于穆收到博士录取通知书,他向公司递交了辞呈”可知,后来秦尚皋当上基建办主任,于穆凭借自身努力考上博士并辞职。同时结合“有人举报秦副总曾行贿十万元”“那年,你借给我十五万元,我一念之差……直到郝总进了监狱才醒悟……”可知,秦尚皋当时是利用从于穆那里借来的钱向总经理行贿挤掉了于穆而自己当上基建办主任的。

由“援疆两年的于穆返回了省城”“一位秘书模样的女子笑着回答,您是找秦尚皋副总经理吧?很抱歉,他在年前就被公司除名了”可知,接下来,于穆援疆返省城,秦尚皋被公司除名。

由“那女子又多说了一句,听说秦副总回老家凤凰岭办了个养殖场”“于穆说他马上要来桃花县当副县长了”可知,最后,秦尚皋回凤凰岭办了养殖场,于穆要到桃花县当副县长。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中句子内涵的能力。

第一处,当看到秦尚皋把借的钱还回来后,说“别那么俗气”,是说于穆认为他和秦尚皋之间的情谊不该用世俗的金钱去衡量。

第二处,当秦尚皋说“你那十五万元,像块石头搁在我心里”时,于穆劝他将目光放长远,说“来,咱们为彼此的未来努力加油”,所以此处的“别那么俗气”是于穆告诫秦尚皋不要用局限的眼光,要用发展的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未来。

第三处,当秦尚皋说“大学四年,别人瞧不起我,只有你与我情同手足;那年,你借给我十五万元,我一念之差……直到郝总进了监狱才醒悟……”时,于穆说“别那么俗气”,并劝他“摔了跤不可怕,只要能爬起来继续向前走”,由此

可知,此处的“别那么俗气”是于穆劝慰秦尚皋不要用世俗的眼光看待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犯过错误就否定自己。

10.C

11.A

12.C

13.(1)秦贼果然到了,戎王正喝得大醉躺在酒杯下面,最终被活活捆起来捉住了。

(2)我才能低下,不足够来担当这样的重任,大王您不如挑选国中德高望重的人而任用他。14.①使者兄长对目前形势进行判断分析,若如实说出实情,将会先于国人而死。②使者最终选择谎报军情,宋王没有从使者口中听到齐寇入侵,国人不安的话语。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宋王派人侦察齐军到了什么地方。使者回来说:“齐寇临近了,国人恐慌了。”身边近臣都对宋王说:“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兵的弱小,怎么可能这样?”

“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是一个语意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中间不能分开,在“至”后断句,排除BD;“宋之强”和“齐兵之弱”两句句式工整,相互对应。“恶能如此”意为“怎么可能这样呢”,“恶”疑问副词,应在其前面断开在“弱”后断句,排除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亡”,使……灭亡;“亡”,丢失。句意:亡国的君主不可直言相谏。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B.“道”,方法、办法;“道”,道理、法则。句意:过失就没有办法听到。早晨得知了真理,就算是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了。两句中的“道”字含义不同。

C.“故”,缘故、原因;“故”,所以。句意:因为这个缘故不停地大吃大喝。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两句中的“故”字含义不同。

D.“说”都通“悦”,高兴、喜欢。句意: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齐王没有识人之能,想任用没有才能的淳于髡担任太子的老师,用人不

当”错误,结合原文“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可知,这是淳于髡的自谦之辞。选项“想任用没有才能的淳于髡”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卒”,最终;“生缚”,活活捆起来;“禽”,捉住。

(2)“不肖”,才能低下;“当”,担当;“长者”,德高望重的人。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原文“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可知,使者兄长对目前形势进行判断分析,若如实说出实情,将会先于国人而死。

结合原文“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可知,使者最终选择谎报军情,宋王没有从使者口中听到齐寇入侵,国人不安的话语。

参考译文:

亡国的君主不可直言相谏。君主不可直言相谏,过失就没有办法听到,贤人就无从到来。贤人无从到来,君主的思想就会壅塞不通。

秦穆公时,戎人强大。秦穆公就将女伎和手艺很好的厨师送给戎王。戎王十分高兴,因为这个缘故不停地大吃大喝,日夜不止。身边有人说秦军将会入侵,戎王就开弓射杀他。秦贼果然到了,戎王正喝得大醉躺在酒杯下面,最终被活活捆起来捉住了。戎王被擒获以前不知道自己将会被捉,已经被擒获以后仍然不知道已经被捉。即使是善于劝谏的人,能对这种人怎么办呢?

齐国进攻宋国,宋王派人侦察齐军到了什么地方。使者回来说:“齐寇临近了,国人恐慌了。”身边近臣都对宋王说:“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兵的弱小,怎么可能这样?”宋王于是大怒,屈杀了使者。又派人察看齐军,使者仍像前一个人那样回报,宋王又大怒,屈杀了他。像这样发生了多次,之后又派人去察看。齐军确实临近了,国人确实恐慌了。使者遇见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说:“国家非常危险了,你将到哪儿去?”弟弟说:“为君主察看齐寇。没想到齐寇已经这么近,国人已经这么恐慌。现在我又私自担心,先前察看齐军的人,都因为上报齐军迫近而被杀死了。如今我回报真情,要被处死;不回报真情,又恐怕会死。将怎么办?”他的哥哥说:“如果回报真情,你将比国破后被杀的人先死。”于是使者回报宋王说:“根本不知道齐寇在哪里,国人非常安定。”宋王十分高兴,身边

近臣都说:“先前被杀的人是应该啊。”宋王赏赐使者很多钱。齐军到了,宋王自己奔到车上,赶着车逃跑了。

齐王想用淳于髡做太子的老师,淳于髡推辞说:“我才能低下,不足够来担当这样的重任,大王您不如挑选国中德高望重的人而任用他。”齐王说:“你不要推辞了。我怎么会要求你让太子一定像我一样呢?我的才德本来是天生就具备的。你替我把太子教得像尧那样,或者像舜那样如何?”齐王自以为比尧舜贤明,他怎么可以被开导劝谏呢?劝谏如果不被接受,那么不使国家灭亡的君王很少啊。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硬弓。他平时所使用的弓力量不过三石,拿给左右侍从看,侍从们都试着拉这张弓,拉到一半就停了下来,都说:“这张弓的弓力不低于九石,不是大王难道谁还能用这样的弓?”齐宣王的真实情况是所用的弓不超过三石,但他一辈子都自认为用的弓是九石,岂不可悲吗!所以祸乱国家的君主,弊病存在于用的弓实际是三石而自以为有九石啊。

15.A

16.①内容上,写出了当年歌舞胜地,汉武帝时的柏梁台,魏武帝时的铜雀台,而今没有了清音绕梁,凸显“我”的歌声也是稍纵即逝的。②情感上,表现出作者对人生苦闷的感知与慰藉、想排解却又无法排解的心情。③结构上,是对上句“听我抵节行路吟”的补充说明。④形式上,宕开一笔,援引古人古事,更增添了诗歌摇曳不尽的韵味。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运用白描的手法”错误,结合“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可知,以“奉君”二字领起了下面四个排比句:“美酒”而盛以“金卮”,“雕琴”而饰以“玳瑁玉匣”,羽毛制作的帐幔间绣出了“七彩芙蓉”的图案,锦缎织成的被面上绽开着“九华蒲萄”的花纹。奉献到你面前的吃的、玩的、用的器物,无一不精美绝伦、色彩缤纷,足令人赏心悦目、忘忧解闷。这一赋体铺排手法的发端,为整个乐曲的演唱蓄足了气势,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并非是“白描”手法。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内容上,结合“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可知,没见到吗,汉武帝时的柏梁台,魏武帝时的铜雀台,当年歌舞胜地,乐声盈耳,曾几何时,风

流云散,而今哪还有清音绕梁呢?凸显“我”的歌声也是稍纵即逝,要听就请抓紧吧。

情感上,这两句既是慰人减忧,又是慰己宽心。汉武帝建造的柏梁台,魏武帝建造的铜雀台,想当年辉煌无比,可今日不也是人去台空吗?有谁还能听到柏梁铜雀台上的管乐清吹呢?人生不过如此,一切都在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灰飞烟灭,功名富贵到头来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没有必要为此忧愁悲哀,还是放宽心寻求开心吧,何苦要自伤呢?纵观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诗人有着进取抗争的精神,但在官僚垄断的社会黑暗势力下,其力量是十分微弱的,所以诗人在疾呼《行路难》中,以一种消极的生命智慧,关照大家看淡功名,节思减忧,善待短暂的生命,以减轻心灵的痛苦。

结构上,结合“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可知,这两句既是对上文“听我抵节行路吟”的补充申说,又是对诗中“人生苦”主题的点题和呼应。

形式上,最后两句转向援引古人古事,采用宕开一笔的写法,更增添了诗歌摇曳不尽的风神。

17.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指”“迩”“见”“忽微”“溺”“弩”“卒”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B

19.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江大河”喻为“一线”,将各种文化形态喻为“珠”,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大江大河在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作用。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三个介宾短语与主谓短语构成”的相同句型,排列在一起,使语言表达富有气势,同时列举了不同地域不同的经典文化典故,充分展现了长征故事与长征精神的广泛性与多样性。20.示例:打造一批中华文化标识,构建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国家符号体系和传播体系,有助于推动文明互鉴,提升国内外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知水平。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蜿蜒起伏: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强调高低不平。

连绵不断:连绵,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强调距离远或者长。

根据原文“‘民族脊梁’万里长城”可知,此处语境中修饰万里长城,强调其长,所以应填“连绵不断”。

第二空,自强不息: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一般形容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品质。

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松懈。一般用作做某事或某项工作一直不松懈。

语根据原文“众志成城等精神文化内核”可知,此处语境中用来指“精神文化内核”之中的一个,所以应填“自强不息”。

第三空,串联:一个一个地联系;为了共同行动,进行联系。

穿通:贯通;疏通。根据原文“几大国家文化公园涉及地域广阔,沿线分布着大量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可知,此处语境是强调“几大国家文化公园”不仅涉及“文化遗产”,也联系着“地域文化”,所以应填“串联”。

第四空,兼收并蓄:把不同内容、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强调指兼容性大。

兼容并包:把各个方面或各种事物都容纳进去。强调把各个方面全都容纳包括。

根据原文“不同文化形态”“交融互动,共同构成了包容开放、多元共生的长江文化”可知,此处语境中强调不同的文化形态之间相互融合,多元共生,所以应填“兼收并蓄”。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根据原文“大江大河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根脉,起到了‘一线串珠’的作用”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江大河”是本体,“一线”是喻体;“各种文化形态”是本体,“珠”是喻体,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地说明了从历史文化发展来看,大江大河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根据原文“在湖南,‘半条被子’的故事感人至深;在广西,湘江战役悲壮辉煌;在贵州,遵义会议改变了历史……跨越大半个中国,超过2000处长征文物散布在沿线15个省区市的广袤的国土上”可知,“在湖南,……”“在广西,……”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至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共19分) 材料一: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 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就像一条万古流淌又生生不息的长河,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既有基本的积淀,也有不断的变易。特别是“非物质文化”,积淀是相对的,变易则是绝对的。这就使得文化的形式与内涵,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原生态”,有的只是传承意义上的原汁与原味。“原生”与“再生”,因此构成了传统文化存在形态的两个端口,一端通向过去,一端连着未来。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必须认清文化的这种两重品性,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既要立足于对传统文化原汁原味的科学保护,又要服务于当代先进文化的熔铸建设。而要使继承有所依据,发展有所依托,就必须首先要将保护工作置于相应超脱的独立地位,不能急功近利地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片面视为推动文化发展的实用手段。同时,也不能将保护和发展简单地对立起来,以至将保护的最终目的和意义分化消解。因为,过分强调文化保护的原汁原味,有可能导致故步自封和抱残守缺;而过分强调文化发展的与时俱进,也可能导致割断历史并迷失自我。何况,传统博大精深,文化价值多元。面对精华与糟粕常常纽结纠缠的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盲目褒贬,更不能随意取舍。无论是保护式的继承,还是发展中的创新,都应当胸怀感激、心存敬畏,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严格按照人类精神建构和心灵塑造的本质需要,来从事保护工作;认真通过对传统的深刻继承,来寻求创新与发展的途径。 材料二: “原汁原味”最初应当是形容汤水的滋味,意为“汤水最初的味道”。在食品领域强调“原汁原味”在于时间性,只有短期内保持新鲜并且及时烹饪的食物才能获得“原汁原味”。目前,我国非遗项目认定的时间标准是百年以上,传承三代。“原汁原味”强调,表现形式不能变、表现内容不能变以及所用原料不能变,这是判断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原汁原味传承的重要标准。 非遗是一种技艺、一种知识,是存在于人脑之中,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得以展现。所以非遗保护通常强调对于传承人的保护是首要任务,传承人是有感情的社会动物,其传承不是对于非遗项目的简单复刻,他们对于非遗项目的感受以及

四川德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德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72分)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缘情说”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产物,表现了天与人、心与物的同情同构。它不同于重视个人、自我和主体的西方浪漫主义情感理论,也不是西方学者所认为的“抒情说”。一些西方学者曾以“抒情说”来定义中国诗学传统,这脱离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语境,是在用西方抒情诗的概念和模式来看待中国文学,将中国的诗歌解释为主观的、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自我表白。存在这样的理论偏失,除了受“以西律中”的思维模式影响之外,还在于对中国诗学的“情”之产生缺乏深入的体认。 对中国古代诗学“情”之产生的体认,可以用魏晋文学家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这一观点来概括。陆机将诗歌创作的缘起归结为一个“情”字,这在中国诗学史上是第一次。陆机是在比较诗和赋的不同时提出这一观点的。“缘情”的“缘”是“起”“因”的意思,说的是诗歌产生的动因在于情,情为诗歌之生命本源,它反映了中国古代诗论家对“情”的认识的高度自觉。不过,对“缘情说”的认识不能停留于此,更重要的是把握“缘情说”所规定的“情”的内涵。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从他关于“缘情”的描述可见,“缘情”的基本含义是“感物”,是感物兴情,“缘情”的“情”即“物感之情”。以“感物”和“物感之情”来解释“缘情”并非陆机个人的看法,钟嵘在《诗品序》中也曾提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陆机所说的“物感之情”主要指向自然事物,与个人对时间季节变化和自然事物的体验相关,钟嵘等人所理解的“物感之情”与陆机所说的“物感之情”也有不同,他将其扩展到人伦社会领域,强调诗歌要抒发对社会人生的真情实感。如钟嵘《诗品序》所说的“物感之情”就蕴含着丰富广阔的社会内容:“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缘情说”在魏晋时期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包括社会的动荡、儒家经学的衰落、士子文人生命价值的发现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受汉代天人合一、物我相感的哲学观念的影响。汉代哲学的基本观念是天人感应,认为宇宙天地在本质上是一个可以与人的心理和性情感应沟通的世界,将自然界的事物与人的生命对应起来,将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有情的世界。“缘情说”就是建立在这一哲学观念基础上的,体现了感物兴情的中国诗学传统。中国诗学的许多重要概念如“兴”“感兴”“意兴”“情景”“意境”“意象”等,也都是建立在这一哲学基础上的。比如,贾岛曾说:“兴者,情也。谓外感于物,内动于情,情不可遏,故曰兴。”这是将“兴”看成心与物的自然契合和人与物的情感相通的结果。 综上所述,自然不能将“缘情说”与西方文学中那种重视个人和自我的情感学说等同起来。“缘情说”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天与人、主体与客体的情感相通,而不像西方诗歌那样将主体突出出来,将主体情思的倾诉和个人情感表达放在突出的位置。 (摘编自毛宣国《“缘情说”和“性情说”——中国诗学“情”之内涵探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广东省台山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台山市重点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竞速时代,速度浸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个体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与此同时,速度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甚至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速度美学关注审美艺术中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强调审美感知的瞬间性、快节奏。捕捉新奇、紧跟时尚,成为竞速时代审美艺术的共同追求。 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慢速生活”观念,具有某种反拨意味。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慢速生活”理念通过减速来与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表现了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的关注。现代人对慢食、慢走、慢旅行和休闲阅读等生活模式的倡导,也是希望通过慢生活实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平衡。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 在“慢速生活”中应运而生的“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慢速审美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挖掘“当下性”,进而建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间经验关系。关注“当下性”,意味着将当下的瞬间固化,将当下视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这实际上是以一种减速的时间模式对抗加速的时间模式。慢速艺术尝试延长的时间结构,使用了犹豫、延迟和减速的策略,试图让我们暂停下来,体验“当下”短暂的存在。 在中国,对慢速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在日常生活美学中,太极、书法、棋艺、茶道、园林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和张力。无论是对文化记忆的留存和保护,还是对绿色城市的提倡,也都体现了身处竞速时代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态度、情感关系、文化精神的追忆和传承。 昆德拉反思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令人出神的速度”,发出“慢的乐趣怎么失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涟水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其交通运输功能也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大的文明区域内部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流和物流,而一条大河所能提供的水运方式是最便捷和廉价的。直到今天,水运的优势还是难以替代。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神庙的材料,是产于阿斯旺一带的花岗岩,要是没有顺流而下的尼罗河水运,这一切就都不可能发生。中国的长江及其支流更加优越的水运条件,也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渐超过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一条河流水系间的便捷水运,也为区域内的人员来往提供了条件。中国自秦汉以降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政令的上通下达,公务人员的南来北往,军队和重要物资的调度,重要信息的传递,都是维持国家统一、政府正常运作和社会秩序的根本措施,所以要以很大的人力物力来设置和维护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其中依托水运,特别是依托同一条河流或水系的水运部分,都是最廉价和高效的。以尼罗河

谷地为基础的上埃及与以尼罗河三角洲为基础的下埃及并不连接,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统一,也完全依靠尼罗河这根纽带。 河流对文明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显示于精神方面。所谓“同饮一江水”,就是一个人类群体长期生活在同一条河畔,同一个流域,形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协调的生产方式与和谐的生存方式,也会形成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语言是人际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在人口迁移或再分布的过程中,受地理障碍的影响,原来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由于分散在不同的小区域,失去了交流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原来语言上的微小差别演变为不同的方言。但在同一个流域,甚至在一条大河或其支流的不同流域,由于人际交流相对密切,即使相隔距离较远,也能保持同一种方言。早在公元前2世纪,人们就注意到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现象,即一种“风”(流行、时尚)一般只存在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多变,差异性大;而“俗”(稳定的习惯、传统)可以在一个大得多的范围内出现、形成、积淀、传承。在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一般只能形成“百里”尺度的“风”区,大河流域则不难构成“千里”尺度的“俗”区。在秦汉统一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以其“天下之冲”核心地位形成华夏文化圈中公认的“中原”,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基地。 (摘编自葛剑雄《河流与人类文明》) 材料二: 自古以来,文学与河流之间就存在着天然而紧密的关系。中国文学的最初形态如远古神话传说、巫术活动等均有不少与河流相关,河流因

定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定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和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元宇宙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未来形式备受关注,它之所以吸引人,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它能够提供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舒适空间,形成一个符合自我愿望的“桃花源”。在这里,用户可以自由地重新设计自己。它不仅是现实世界的镜像折射,还是人类精神的具象投射。 在人类知识体系中,超越现实物理世界的“宇宙”非常多元,包括由文学、神话等知识体系所构建出的各式各样的精神世界。元宇宙与文学和哲学所描述的精神世界一样,都是不同于现实物理世界的虚拟世界。然而,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使得虚拟世界从人类的主观想象演化成一种客观存在。精神世界是纯粹的主观想象,而元宇宙则是通过计算机语言编码出来的数字世界。它已经渗透到经济、技术、传媒等多个方面,并成为政府和企业投资布局的重点领域。 元宇宙带有游戏性,但又超越了单纯的游戏世界。目前,元宇宙还处

在一个比较基础的阶段,要鼓励企业、机构、用户以及虚拟人共同参与其中创造新世界,促进城市再生,增加就业机会,形成“跨界经济”。清华大学沈阳教授提出,中国的元宇宙之路要虚实共生,虚实和谐,以虚强实。可耗元宇宙和工业制造等行业相结合,在工业元宇宙等领域超越国外竞争对手。将中国已有的并跑领跑技术和元宇宙相结合,如空间站元宇宙、探月元宇宙,实现中国技术的进一步超越。 在纯粹的现实世界里,人们不仅应为元宇宙建设提供技术基础设施,还要提供促遥其有序发展的制度基础。清华大学朱旭峰教授表示,虚拟空间中的行为当然应当受到法律的规制,在虚拟空间中产生的法律问题,是否应该与现实法律形成映射关系,由现实法律体系来规范虚拟空间中人的权利和行为,还是在虚拟空间独立形成一套法律体系进行规范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现实世界是元宇宙的“母体”,现实世界的法律是元宇宙治理的主要规则形式。来自现实世界的制度规范和形成于虚拟世界的制度规范可以进行协作共治。建构治理元宇宙的“法律+技术”二元规则体系,确立 元宇宙治理中“以现实物理世界为本”的“法律中立原则”,以现实世界的刚性法律确认并保障元宇宙“去中心化治理”机制的实现。将智能技术纳入具有规范意义的制度体系.尝试实现“代码即法律”,以确保技术的规范性和正当性;也要尽可能实现“法律即代码”,以确保规范的技术性和有效性。法学和法律界有必要全方位思考元宇宙的法治意涵,并积极应对它所带来的法治挑战。 (摘编自阮益嫘《洞见元宇宙的张力空间》)

漳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漳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科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重视“古”的倾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画贵在“仿”,书重在“临”,篆刻以秦汉印为最高法式,园林以古法为尚,等等,这是重视传统的思想在艺术中的投射。 “古”,当然与时间有关。但是,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很复杂,人们所说的“高古”“古朴”“古雅”“古澹”“简古”“浑古”“古拙”“苍古”“醇古”“荒古”“古秀”等概念,都不是“复古”可以概括的,不能仅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实际上从时间角度看,传统艺术追求的“古”,有两种不同的内涵: 一是时间性的,古是与今相对的概念,过去的历史,历史中显现的权威话语,由权威话语所形成的“法门”——古法,成为当下创造的范本。这种“古”——时间、 历史所构成的无形存在,如同艺术家脚下的大地,是创造的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 二是非时间性的。古不是与今相对的过去,而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它重在透过变化的表相,去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发现人生命存在的意义。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今人心中有,古人心中也有,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天地人伦中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如石涛所说,艺术创造是“一洗古今为快”——挣脱“古今”缠绕,追求生命里永不凋谢的春花。 千余年来中国艺术观念中追求的“古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这超越时间、归复真性的创造精神。尤其在文人艺术中,这种倾向则更为明显。古意,如同俗语中所说的“古道热肠”,正因为“人心不古”——丢弃了它的本然性存在意义,背离了真性,所以需要这种温热的“古意”。古意,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本初之意、朴素之意,它是创造的源泉。 传统艺术中与“古”相关诸概念,大多与这种非时间的古意有关。如古澹,强调以淡然本真之怀面世,克制人追求目的性的冲动。古朴,形容一种朴实自然的格调。浑古,强调超越知识分别的无时间境界。高古,一种与永恒同在的非时空境界。古秀,强调朴实本真中的活泼,等等。 在千余年来艺术观念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古意”并非截然分别,而是彼此相关。时间性古意,往往又是达至非时间古意的前提,甚至是必要前提。艺术家是在时间性“古意”之外去追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永恒“古”意。以时间性的“古”为媒,发现时间之外的本初之“古”,是“古外求古”。 古外求古,前一个“古”是时间性的,是导入后一个“古”——非时间超越境界的前提。引入这个与“今”相对的他者,是为粉碎人们对“今”的执着,这是一种必要的否定力量。 作为他者的时间之“古”,如一团迷雾裹挟着人,一般人就活在这阴影下,将其当作现实存在的庇护,任由他吞噬自己不多的生命资源。然而偏有些“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的人,窘迫的存在令其窒息,不得不起一种左冲右突的欲望,刺激 反作用因素的产生,他们越有遁出时间罗网(历史、知识)的愿望,越是感到“时间性古意”如冰山在前阻隔,正是在这否定性力量牵引下,将他们托出时间之表,飘向自己的天空之城。

河南省信阳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信阳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Ⅰ(本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样。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样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容列传》中写荆南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试得焚将军首(首级)与燕督亢(地名,今河北易县,县一带)之地图,就秦王,秦王必说(同"悦")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向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于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于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于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于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以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 "(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

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一)语文试卷(含答案)

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一)语文试 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从个体修身出发,敦睦亲属,最后到治国、平天下。在文明的开端时期,儒 家的仁爱思想源自团体生存的需要,并与之相适应。 不过,如何从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爱发展到普遍的“泛爱众”,在现实中要遇到诸 多挑战。比较朴素的挑战来自墨家,墨子认为爱和利益都存在着“交互性”,也即 “给予——回报”的模式。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认为儒家的亲亲思想是 混乱秩序的根源。法家的韩非子指出儒家的“家国一体”存在逻辑悖谬。 在不同思想流派的争论中,孟子比较清晰地表达了儒家对此问题思考的张力。 孟子提出“一本”说,试图理论化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孟子看来,对于兄弟之子 的爱和对于邻居家的小孩子的爱必然会有差异。不过,因为他们都是“天之生物”, 在最终的意义上爱是“一本”。这种借助“天之生物”来说明世间万物一致性的背 后,是儒家强调爱有普遍性。但这样的普遍性并不能取消在具体的情景下人们表达爱 的方式的差异。 朱熹更为具体地说明,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父母所生,每个父母都会爱自己的孩 子,因此各自父母的爱与父子之爱是一致的,是“一本”,“自亲始”和“推已及人” 是人类爱之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亲疏远近的血缘关系所体现的道德义务上的差别, 但爱不会止于亲情,否则就不能对应“天之生物”。 孟子的“一本”说强调亲情又不限于亲情,“亲亲”是先亲已亲,“仁民”是爱 施及众民,“爱物”则进一步扩展到世间万物。那么,孟子既肯定爱之实施必然表现 出先后的差别,又相信恻隐之心之推广,就能实现普遍的爱,故“仁者,无不爱 也”。在一定的意义上,孟子将家庭伦理之爱视为“爱”的萌发、培育和扩展的基 础,所以,在孟子那里,道德的功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扩展爱的范围,“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摘编自干春松《多重维度中的儒家仁爱思想》) 材料二

河北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那么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乌台诗案后,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考语文卷·原卷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皆出诗意。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想是诗意,杜甫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心灵感应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存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他们误解了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的意思。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

首先让他的诗歌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摘编自西川《生活的诗意》) 材料二: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母亲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坡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未必,因为词是诗之余。元明也是如此。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字狱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

贵州省黔西南州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黔西南州重点中学2023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学校、姓名、班级、考号、座位号等栏目在答题卡上写清楚。 2.试卷共23个小题,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在试题卷上或者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百年变局是一个时代课题,点明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和转型。近年来,这种变化已经越来越明显。人们在讨论百年变局的时候,往往讨论更多的是国家实力的消长、经济发展的快慢、科技进步的影响。这些因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相对显而易见的。文化间关系似乎更加关涉深层的结构,文化间关系的变化虽然不像实力消长或是经济发展那样明显,过程也比较漫长,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影响也更为持久和深远。 世界进入现代以来,西方文明和与之相关的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关系中,也就出现了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格局。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关系中的核心地带,世界的其他文化则成为边缘,从而形成了百年来世界文化间关系的基本格局。 这一格局的典型特征是,文化的影响力呈单向性,即从中心向边缘辐射。西学东渐、西学东南渐等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是以其文明,尤其是物质文明的领先而奠定的。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战争中的惨败,迫使慈禧太后派遣代表团去西方观摩学习。甲午战争后严复编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更是深深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代中国的有识之士。鲁迅先生读了《天演论》之后,曾在《朝花夕拾·琐记》中感叹道:“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西方文明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成果。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着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任何单一文化主导世界的文化关系格局都会淹没其他文化的精髓,甚至形成文化霸权。当世界出现重要的变革之时,这样的缺陷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来。随着全球化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珙县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髄。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

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双鸭山市重点中学2022—2023年(下)高二语文月考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8分) 疯英雄 赵广建 那年头秋,天刚麻麻黑,她在三里外西善堡老舅家还没端稳饭碗,就听见自家村那方“咚咚咚”炮响。舅妈扯上她在村西的高粱地里钻了一宿。第二天没了炮响,自家村那方枪声又“嘟嘟”到了黑响才没了动静。东邻的伍生说:“中央军一支队伍被日本兵锥住了屁股,上千人乱了方寸,借你们村一堵城墙,调回头来向日本兵开火,日本兵双手握刀往城墙上攀,丢下七八十条血尸。天亮后,日本兵调来了五千皇协兵,从村东杀到村西……" “甭冲我瞎说,没这事!”她内心胆怯。 “是我亲眼见。" “见哪个?上你家井沿子上趴着念给井里那个脏模样去,胡扯!” “是真。” “不是,你没有爹妈,没有姊妹,还要牵扯上一个我不成?” “是真。” “不是!”她嘤嘤哭,掩襟拭泪,嘴里嘟囔伍生胡云。 隔天,街上消息扬开,日本兵杀绝了自家村四十七户人家,杀死了她亲爹妈,亲姊妹一家六口! 起先,舅妈也同她伤魂失魄地哭,后来,帮她用典卖的房、地钱料理完丧事,就收养她住在了西善堡村。 那个叫伍生的东邻,个儿小,胆儿大,常来多嘴嚼舌。枪响那天,他一人跑到村东口扒瞧,回来就讲日本兵咋样指使皇协兵烧杀,有鼻子有眼。 她只比伍生小一岁。小时候一口一个伍生哥。大了些,来舅妈家串亲,伍生猫闻腥了一样赶来没话找话。往来后,伍生说家里没活儿,有事没事往这院跑。一来二去,年轻人眉来眼去,说话也躲躲闪闪了起来,赶上三天两头过兵阵,谁家有大闺女也不放心,老人就顺坡推驴托了媒。秋后,她嫁给了伍生。 月余,兵阵穿梭一样一拨一拔地过,村上不少人煎熬不住日夜的惊恐,相继卷上行李往外逃奔,枪炮更张狂了。舅爹妈在兵乱中被炸死。伍生料理完丧事,说了声“不能再当亡国奴!”也卷上行李参加了逃奔……一走,四年没音讯。直到亲闺女双莉年满三岁,她打发奶奶下了世。伍生还不见回。 几年里,她视闺女如命。登门劝嫁的,存心做歹的,她一概不理会,一门心思等伍生回来,每日一擦黑,她插上门,顶上顶门杠,相伴孤寂与恐惧熬到迟来的天亮。 这天后晌,街上又传来狗咬。随后传来了敲门声。 她并不比以往更慌张,习惯地从锅底上抹两把,再往自家脸上抹两把,乱了乱发髻,抱上孩子去开门。 门一开,来不及闪身,被一帮皇协兵团团围住。她懵了。当兵的一个个有说有叫,她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