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0324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0324

高二语文试题

2020.3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画领域,能够提供新的样式的美术家的确不少,潘天寿先生的作品可谓之一。只要熟知中国画,具有一定的风格判断能力的人都不难识别他的作品。其样式特征非常明显:除了保留中国画鲜明的笔墨特征,往往采用将物象压向边角的构图方式,而别具一格。林风眠先生也以对中国画的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而享有盛誉,他创新的路径则是借鉴西方绘画的元素和画面构成的方式,重视对阳光、色彩等的感受,在画面中,运用色块、水墨与水粉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样式。然而,也正由于此,有论者认为他的作品的骨线在很大的程度上丧失了“笔墨”的特质,即便是墨色也脱离了在中国画中的独特意义而沦为一种单纯的颜色。所以,无论是外界还是林风眠本人,都纠结于他的作品是否还算中国画。受林风眠影响甚大的吴冠中先生虽然喊出了“笔墨等于零”的口号,但其本意却另有所指,他的意思是“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并以此批评将笔墨当作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以至于舍本求末,喧宾夺主。在他看来表现是最重要的目的,构成画面的不独笔墨,其道多矣,点、线、块、面都是造型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吴冠中先生的观点与我们认为的中国画的基本特征是两个不同的命题,他强调的是笔墨必须和表现结合起来才有价值,我们论述的是笔墨作为中国画判断的基本标准。事实上,吴冠中先生在自己的作品中虽然融进了很多的现代表现元素,却始终把住了中国画的基本笔墨特征。不仅如此,他甚至比一般的画家更善于在画面的表现中突出笔墨、线条等自身的价值。一根曲折变化的线条,在他的画中既是山峦起伏的轮廓,也是具有虚实浓淡、节奏韵律变化的墨线,有着自己的独立生命力和欣赏价值,从而也造就了吴冠中先生独特的中国画样式。

(摘编自人民美术出版社《谈中国画的传统与创新》)

材料二

艺术贵在创新,中国画的推陈出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关键是,怎样创新?中国画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而创新必须以传统为根基。对于西方绘画,可以借鉴,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手法。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等国画大师,他们固守传统,凭借勤劳和智慧,借古开今,为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徐悲鸿、李可染等国画大师,凭借他们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力和对西画精神的研究,大胆探索,融汇中西而自立面貌。他们把西画中的明暗处理引入中国画,使其和谐地融入深厚的传统笔墨和传统造型意象之中。徐悲鸿曾说:“建立新中国画,既非改良,

亦非中西合璧,仅直接师法造化而已。”他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续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可见,中国画的创新,绝不能脱离传统,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再度创新,求变化,求发展。但艺术上的“变”不应该是抄袭代替创造,虚伪的炫奇代替真诚的表现!这种盲目排斥传统的艺术作品又如何在真诚的自然中站稳脚跟呢?

中国画是我国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在传统与创新的争论中,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应在继承传统中有益的东西、发挥我们各种绘画传统长处和特色的同时,借鉴西方优秀的艺术特色,既不能固守传统,又不能完全模仿西画,而是需要广大艺术家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根基,来拓展和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创造出现代性的中国画来。

因此,坚持传统与改革创新并不矛盾,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勿忘传统,只有在此基础之上厚积薄发,自然出新才是最佳出路。

(摘编自郭世红《浅谈中国画的传统与创新》)材料三

继承传统,从传统中来,有其重要的意义。它能使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对艺术创作更有把握,更加成熟。但也不是所有的传统都是完美无缺的。如果不加以分析、思考、甄别,盲目继承,就容易踏进传统的泥淖里,永远走不出传统的藩篱,成为阻碍艺术创作的绊脚石。特别是对艺术创作的本质和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准确把握艺术来源于人类情感的深层体验、来源于个体生命对客观自然万物的深彻感悟等规律,就会出现从传统旧有形式中照搬照抄等抄袭复制现象,与艺术创作和发展的规律背道而驰。

现实存在的情况是,往往高喊回归传统的人不一定对传统有真正的认识。其实,真正的传统是靠一代代艺术家的创造积累起来的。没有前人的不断创新,推动艺术的发展,哪有如此精深和辉煌的传统?纵观美术史,那些在历史中留下印记的大师名家,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有多高的地位、官位,而是由于他们在艺术中的某些因素,超过或突破了前人,有了新的创造,推动了艺术的发展,而得以名垂历史。如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李可染等,都以力推创新、践行创新而名垂千古、影响深远。没有先辈大师的创新,哪来中国画的精深与辉煌?昨天的创新是今天的传统,今天的创新又将会是明天的传统。今天是从前天和昨天走过来的,传统不可能与真正的创新对立,而应该成为由昨天经由今天而进入未来的前浪与后浪。传统与创新的相辅相成,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摘编自钟章法《创新是中国画发展的必然途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创新离不开传统基础,艺术家应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根基,来拓展和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创造出现代性的中国画。

B.中国画的创新必须借鉴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得以丰富,这是中国画的发展方向。

C.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所提到的“传统”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包含着曾经是创新因素而后来成为传统的意思。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辩证地分析了中国画创作中坚守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只是材料二更加强调创新因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天寿的中国画作品传统笔墨特征突出,构图别具一格;而林风眠的中国画作品借鉴西方绘画元素和画面构成方式,样式独特。

B.吴冠中先生的“笔墨等于零”,并不是不要笔墨,而是强调中国画在笔墨之外,还要借助其他造型手段和色彩。

C.徐悲鸿认为,建立新中国画,要善于向大自然学习,要坚守优良的传统,还要善于融入西方绘画的一些技巧。

D.抄袭和炫奇不是中国画创作中的真正创新与发展,这种排斥传统的作品虽然能站住脚,但也不会长久,很快被淘汰。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艺术家将成熟的笔墨与对大自然的真切感受相融合,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至高境界。”

B.“画家有无创新,要看他的作品在艺术形式、笔墨语言的提炼上有无提高,有无创造出新的技法。”

C.“如何体现现代化的百姓生活,对中国画的继续发展以及中国画的创新提出了要求。”

D.“画家从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出发,不断开拓思维,创造出更多情感丰富的绘画作品。”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中国画怎样才能实现创新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庄重

朱以撒

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它的含意太缥缈了,一些场景被放置在过去时上,把玩之下只能听到远来的风声。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黏稠了,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

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活。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部昭示了它

生前隐藏的秘密。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她就是我的二姨。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的美食,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粝。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她常年的胃痛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卫生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涌出来。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布莱克说:“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

庄重的高级形式乃是敬。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朱子语类》)。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有道理的。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

放下书本,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可惜—没有噱头。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黯淡无光,本该让城市所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浮华起来。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那么,自问: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

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省会初期,作者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一场不庄重的葬礼引发了作者的感慨。

B.作者认为人生需要各种仪式,在遵循这些仪式的过程中,人就能体会庄重,懂得敬畏。

C.食物难以下咽,二姨却以庄重的神情用心品尝,甘之如饴,因为她对造物主心怀感恩。

D.繁华的生活让城市的人们沉溺于娱乐,失去庄重之心,作者渴望见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两次提到深秋,详细描写了弘一法师去世前书写“悲欣交集”四个字的情景,营造

了庄重肃穆的氛围。

B.作者引用朱熹的话既是对上文“重”表现的总结深化,也引出下文对当代人缺乏敬畏之心

世界越来越娱乐化的反思与批判。

C.文章的前八段,作者总体上使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议论,便于以自己的想象、经历

和感受来阐释“庄重”在不同场景下的内涵。

D.文章倒数第二段使用了第二人称“你”,作者与读者便融为一体,更加令人警醒、引人反

思;最后一段则使用了第一人称“我们”,加强了与读者的直接对话。

8.“庄重”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从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9.请对文末画线的句子加以赏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

..,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

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

..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

...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史记

..?陈丞相世家》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

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

B.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

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

C.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

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

D.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

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邑”指爵位和封邑。爵位是指贵戚功臣获封赐的封建等级,封邑是指帝王赐给诸侯功臣以领地或食邑。

B.古代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只有羊豕称“少劳”。文中“太牢具”指牛羊豕三牲具备的饭食。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全书由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构成。

D.“请骸骨”是指古代官员因为年老体弱而被皇帝撤职,回老家安度晚年,也可以表述为“乞骸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荥阳被围,陈平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亚夫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13.把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4分)

(2)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后世血食矣。(4分)

14.请简要说明陈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题衡阳泗州寺

张抃

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

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

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东。

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

【注】①张抃,唐朝将领,滑州(今河南滑县东)人。②雪园,汉朝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中的“悠悠”一词写出“一水”的多种情态:悠长、从容不迫地流淌的样子等。

B. “几层峡浪寒舂月”,写汹涌的峡浪冲荡着倒映在水中的明月,“舂”字颇具表现力。

C. 尾联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运用点染,用景物来渲染情感。

D. 全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前四句主要是虚写,后四句主要是实写,拓展了表现空间。

16. 全诗用哪几组意象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个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疫情汹汹,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战场,让我们不禁想起《无衣》中“,”两句描写将士们修整甲胄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场景。

(2)《蜀道难》中“,”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表现了蜀地山高路险。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表达出李白蔑视权贵、敢于向权贵挑战、追求个性自由的高贵品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迷茫的时候,也曾反躬自问:这些年夸父逐日一般的追求意义何在?天无言,地不语,①。我问青山,“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我问垂柳,“池塘生春草,回柳变鸣禽”。风吹花落,月移影动。究竟是坡公一样的满肚皮不合时宜,还是时光飞逝、世界秒变,彻底颠覆了昔日的三观?花谢了花又开了,燕来了雁又去了。世界在我们的感知中循环,②。那天揽镜自照,突然发现,一根细细的白发,竟从鬓角悄然冒出。捏着这一根白发,一丝悲凉不禁生起:曦和西去,不管曾经如何地风光,面对岁月的无情,你我永远都是垂头丧气的败将。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拟人排比设问

B.拟人对偶顶针

C.引用拟人对偶

D.引用排比顶针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鬓角有一根细细的白发悄然长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是我国1901年出版的一套小学字典。试根据其与《新华字典》对“仁”“京”二字不同的解释,用几个词语概括出这本小学字典的优点。(4分)

《新华字典》:同情、友爱;敬辞;果核的最内部分。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爱之所由出也,仁义、仁爱;人心也;仁由心出,故果实之

发于心者,亦谓之仁,如俗称杏仁、桃仁皆是。

《新华字典》:京城,国家的首都,特指我国首都。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首善之区曰京,北京,京都;大也,京为天子所居,故大之,国朝因前代之旧,以顺天府为京师,为城三重,宫阙壮丽,居民二百万,人烟稠密,冠绝各省。

22. 请从(1)(2)两题中任选一题做答。(5分)

(1)《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林黛玉曾用贾宝玉的名字开玩笑地诘问他:“宝玉,我

问你: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请依据原著,谈谈你对宝玉的“贵”

与“坚”的理解。

(2)《三国演义》是英雄的传奇,作品常常借助酒来塑造英雄人物。请你举出一例并分

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疫情爆发后,中国采取了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形式,从源头上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并且付出了巨大代价,才为世界争取了时间,减缓了疫情在世界其他地方蔓延的速度。

——《学习时报》截至北京时间3月18日12时,除中国外,159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确诊新冠肺炎114963例,累计死亡4675例。

——《人民日报》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

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习近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