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宝贵-八正散加减治湿热淋

陈宝贵-八正散加减治湿热淋

陈宝贵-八正散加减治湿热淋
陈宝贵-八正散加减治湿热淋

八正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由木通、车前子、瞿麦、大黄、扁蓄、滑石、栀子、炙甘草、灯心草组成,全方有清利湿热,利水通淋之功效。主治尿频尿急,尿时涩痛,淋漓不畅,尿赤尿血,小腹满急,口干咽燥而痛,舌尖红,苔黄腻,脉滑数症状为主的湿热淋证。陈宝贵在治疗湿热淋证也常用八正散加减,介绍如下:

处方组成:通草6克,车前子10克,瞿麦10克,大黄6克,扁蓄10克,滑石10克,栀子6克,生地10克,灯心草6克,甘草6克。水煎,分早中晚三次饭后温服,日1剂。

方解:方中瞿麦、萹蓄、滑石、栀子清热利湿;通草、车前子、灯心草利水通淋,使湿从小便而去;大黄清热泻火,导热下行。热可伤阴,故用生地滋阴以清热;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针对膀胱之湿热而设,有清利湿热,利水通淋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八正散及其组方能起到明显的抑制尿道及膀胱内细菌增长等作用。

加减:兼血淋者,加小蓟10克,白茅根30克;兼石淋者,加金钱草30克,海金沙15克,石韦15克;兼淋浊者,加萆薢10克,菖蒲15克;兼口舌生疮者,加竹叶15克,元参10克;兼目赤者,加胆草10克,柴胡10克;兼大便湿热者,加槐花10克,银花10克;兼发热者,加银花10克,菊花15克;兼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淡脉细者,去大黄、栀子,加山药15克,茯苓10克,菟丝子10克。

典型病案

李某,女,36岁,2007年3月11日诊。

患者尿频色黄且浑浊,尿痛,口酸,大便不爽后重,肛周痒痛,大便未见血,既往有痔疮病史,舌尖红,苔黄腻,脉滑数。查尿常规示:尿蛋白(+),白细胞(++)。西医诊断为泌尿系感染。中医依据舌脉证诊断为淋证,辩证为膀胱湿热证兼以大肠湿热。治以清热通淋,解毒利湿为主。

处方:通草6克,车前子10克,瞿麦10克,大黄6克,扁蓄10克,滑石10克,生地10克,栀子6克,甘草6克,槐花10克,银花10克,生薏苡仁30克,藿香10克。3剂,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三次饭后温服,日1剂。

二诊(3月14日):尿频尿痛减轻,口已不酸,大便后重感改善,脉仍滑。又取3剂。

三诊(3月16日):尿频尿痛症状已不明显,大便渐畅,肛周症状改善,脉稍滑。上方去生地、栀子,加厚朴6克,又服5剂而愈。

按:该患依据尿频色黄,尿痛,舌尖红,苔黄腻,脉滑数,可诊断湿热淋证。又患者肛周痒痛,痔疮病史,有后重感,可知患者又兼有大肠湿热。故上方中加藿香、薏苡仁以化湿;加银花、槐花清热解毒;患者口酸,为肝胃有热,栀子可兼而清之。二诊时患者症减,故又服3剂。三诊时患者诸症大减,考虑生地滋腻,热势渐消,故去生地、栀子,又加厚朴以理气化湿。方证相符,故10剂余而愈。

陈宝贵指出:淋证虽有五淋、六淋等诸淋之分,然基本病机皆因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所致。由于湿热之邪蕴于膀胱,久而不去,所以诸淋渐而成矣。此病初起多以湿热为主,如治疗不及时,日久可损伤正气,后期亦可形成虚实夹杂的症候。所以治疗淋证重在清利湿热,然后兼以其他方法治疗(如补肾、化瘀等)。八正散是治疗湿热淋证的基础方,其他很多方药是在此方基础上加减而成的,灵活运用本方对于治疗诸淋很有帮助。方中有木通一味,现代药理研究说其有肾毒性作用,可能与使用方法、时间、体质等因素有关,我们认为存疑需待进一步研究。对于此药,亦可用通草代替,效果亦好。此外,本方中苦寒与清利药偏多,容易损伤脾胃,临证中遇到此种情况,亦须相应调整处方。西医如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肾盂肾炎等疾病可参考本方来治疗。

中医病名及症候分类

感冒 证候分类 风寒束表风热犯表 暑湿袭表咳嗽 证候分类风寒袭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热壅肺肝火犯肺痰湿蕴肺肺阴亏虚 肺气亏虚风温肺热病 风热犯肺痰热壅肺肺胃热盛热闭心包气阴两虚 邪陷正脱肺痈 初期 成痈期 溃脓期 恢复期 肺痨 肺阴亏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咯血 肝火犯肺阴虚火旺 痰热壅肺 气虚血瘀 悬饮 邪郁少阳 饮停胸胁 肺络不畅 喘病 风寒束肺 风热犯肺 痰湿蕴肺 水气凌心 肺脾两虚 肺肾两虚 哮病 .1发作期 1冷哮: 2热哮: 3虚哮: 2缓解期 1肺气亏虚 2脾气亏虚 3肾气亏虚 胃脘痛 肝胃气滞 寒邪犯胃 胃热炽盛 食滞胃肠 瘀阻胃络 胃阴亏虚 脾胃虚寒 噎膈 痰气阻膈 瘀血阻膈 津亏热结 气虚阳微 呕吐 寒邪犯胃 食滞胃肠 痰饮停胃 肝气犯胃 脾胃虚寒 胃阴亏虚 吐血 胃热炽盛 肝火犯胃 瘀阻胃络 脾不统血 肝胃阴虚 便血 胃肠积热 湿热蕴结 肠风伤络 脾胃虚寒 痢疾 湿热蕴结 寒湿困脾 脾阳亏虚 热毒炽盛 正虚邪恋 泄泻 寒湿困脾 肠道湿热 食滞胃肠 肝气郁滞 脾气亏虚 肾阳亏虚 黄疸 肝胆湿热

湿困脾胃 热毒炽盛寒凝阳衰水臌 气滞湿阻寒湿困脾湿热蕴结肝脾血瘀 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便秘 肠道实热肠道气滞脾虚气弱 脾肾阳虚阴虚肠燥紫癜 风热伤络血热伤络 阴虚火旺气不摄血湿温 湿郁卫气 气分湿热热入营血霍乱 中焦湿热寒湿困脾 亡阴证亡阳证中暑 阳暑 阴暑 暑厥 暑风 疟疾邪郁少阳 暑热内郁 暑湿内蕴 疫毒侵袭 正虚邪恋 胸痹心痛 心血瘀阻 寒凝心脉 痰浊内阻 心气虚弱 心肾阴虚 心肾阳虚 心悸 心虚胆怯 心脾两虚 阴虚火旺 心血瘀阻 水气凌心 心阳虚弱 不寐 肝郁化火 痰热内扰 阴虚火旺 心脾两虚 心虚胆怯 自汗、盗汗 肺卫不固 营卫不和 阴虚火旺 郁病 肝气郁结 气郁化火 忧郁伤神 心脾两虚 癫病 痰气郁结 气虚痰结 心脾两虚 阴虚火旺 狂病 痰火扰神 火盛伤阴 气血瘀滞 痫病 痰火扰神 血虚风动 风痰闭窍 瘀阻脑络 心脾两虚 肝肾阴虚 头风 肝阳上亢 痰浊上扰 瘀阻脑络 气血亏虚 肝肾阴虚 眩晕 风阳上扰 痰浊上蒙 气血亏虚 肝肾阴虚 痿病 肺热津伤 湿热浸淫 脾胃虚弱 瘀阻脉络 肝肾亏虚 中风 肝阳暴亢 风痰阻络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据传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所著,曾被收入多部医书中。本书原文选自王士雄编著的《温热经纬》,共分46条,是专论湿热病的重要文献,本书选录其中7条。 【原文】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1)【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证初起的临床表现。按薛生白的自注所云,本条是湿热证的提纲。关于湿热证的发病原因,按薛氏自注所云,是:“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也就是说,素有脾湿内蕴之人,再外感湿热邪气,内外相引,最易发生湿热证。可见,湿热证往往初起就以脾胃为中心。其初起以恶寒为主症,是因为湿邪阻遏气机,卫阳之气被郁,不达于表,肌表失于温煦所致。但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故湿热证初起除见恶寒外,还当并见四肢倦怠困重,肌肉重痛。其特点是恶寒而肢体重痛,突出的症状是沉重感,与伤寒初起之恶寒体痛有所不同,临床当重点鉴别。随着病情的发展,湿热郁蒸,则热势渐增而恶寒消失,呈现“但热不寒”,甚至反恶热。热蒸湿动则“汗出”,但其特点是汗少而粘。由于湿邪阻遏气机,故“胸痞”为必见之症。因湿热证初起,热蕴湿中,热郁于里而不得发越,故多见舌苔白腻。若进一步发展,湿热交蒸,热邪发越,则可转为黄腻苔。湿阻气机,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但因其津液未伤且湿邪内停,故口虽渴而不欲饮水。 【原文】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2) 【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重于热的证治。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头痛,必夹风邪,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可见,本条是论述湿热证初起湿邪遏阻卫阳之表证的证治。湿阻气机,卫阳被郁,表气不畅,腠理不通,故“恶寒,无汗”。湿邪重浊,其袭表则“身重”,即周身困重。湿邪夹风上攻,头部气血逆乱,故头痛。湿邪在表,宜用辛温芳香药物,辛温宣透,芳香化湿,以祛除表湿,如: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因其头痛乃湿邪夹风邪上攻所致,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如果无头痛症状,说明未夹风邪,可以去羌活。本条之湿热证,从临床表现上看,是以湿邪为主,湿重于热,热象不显。因湿为阴邪,故薛氏在自注中称其为“阴湿伤表之候”。 【原文】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3) 【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热并重的证治。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此条外候与上条同,惟汗出独异,更加关节疼痛,乃湿邪初犯阳明之表。而即清胃脘之热者,不欲湿邪之郁热上蒸,而欲湿邪之淡渗下走耳。此乃阳湿伤表之候”。由薛氏之自注可以看出,本条与上条均属湿热表证,故恶寒,发热,身重等“外候与上条同”。但与上条不同者,是本条有汗出,且其虽有汗出而肌肉关节疼痛不为汗解。这说明是湿热郁蒸,阻滞气机,虽有热蒸湿动而汗出,但湿邪并不能从汗而驱,故肌肉关节疼痛不得解。本证为湿困肌肉,因胃主肌肉,故薛氏称之为“湿邪初犯阳明之表”。所谓“阳湿”,是指本证与上条有所区别,上条是湿邪重,属

中医淋证

淋证 【定义】 淋证是指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特征的一类病症。【病因病机】 淋证可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引起。主要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望、闻、切诊重点内容】 一、望诊重点: 患者基本身体状况; 小便的色泽(混浊黄赤者多为湿热邪气盛,清白而长者多为邪退或正虚); 小便是否排出砂石; 小便是否混浊如米泔或滑腻如脂膏; 小便是否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 二、闻诊重点: 触碰腰部时患者是否有疼痛呼号。 三、切诊重点: 脉象之滑数、虚细、细数、细弱等各种情况; 四、病史采集基本项目,问诊重点 1、起病时间: 包括本次发病时间和整个病程时间; 2、诱发因素: 饮食不当、劳累过度、不良生活习惯、既往用药病史等。 3、主症特点: ①小便的通畅情况: 排尿有无尿道不适,有无尿痛是鉴别虚实的重要指征; ②小便的色泽: 尿液混浊黄赤者多为湿热邪气盛,清白而长者多为邪退或正虚; ③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

尿频尿急尿痛是否反复发作,间隔多久,每次发作持续时间; ④加重/缓解的因素: 如感受外邪、过食肥甘、郁怒伤肝、劳累过度等; ⑤症状演变: 程度的变化,各种淋证之间的转化,虚实的演变等; 4、伴随症状: 恶寒发热、腰痛、尿浊、尿血、水肿等; 5、诊疗经过: 发病后何时何地诊断为什么病、什么证,是否治疗,给予什么法、什么方药 治疗,结果如何,症状如何变化等; 6、刻下症状及中医十问。 7、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与淋证表现类似的常见疾病】 一、下尿路感染: 1、症状:以尿频、尿痛、尿急、排尿不畅、下腹不适为主。 2、体征:无明显体征 3、辅助检查:尿常规:镜下可见白细胞、红细胞。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ml。 二、急性肾盂肾炎: 1、症状:高热寒战,体温>38℃,伴头痛、全身酸痛,可有明显的腰腹部疼痛。尿频、 尿急、尿痛。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2、体征:输尿管点、肋腰点压痛阳性,肾区叩击痛阳性。 3、辅助检查:尿常规:镜下可见白细胞、白细胞管型、红细胞,尿白细胞酯酶阳性。 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ml。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媚、尿β2微球蛋白升高。 三、泌尿系结石: 1、症状:尿中间夹砂石,可见血尿。如石块梗阻于输尿管时可出现肾绞痛,疼痛向会 阴部放射,发作时尿量减少。 2、体征:输尿管点、肋腰点压痛阳性 3、辅助检查:血常规可见红细胞。患者尿中某种盐或可沉淀结晶成分排除增加,如钙、

治脾胃病“三味”方

治脾胃病“三味”方 禄保平孙巧玲河南省中医院名医工作室 藿香、佩兰、砂仁(芳香三味饮) 三味为芳香健胃化湿之主药。藿香与佩兰配伍出自《时病论》,功效相仿,均有化湿、解表、止呕作用。唯佩兰对脾经湿热之口中甘腻多涎最为合拍,而砂仁化湿醒脾作用明显。三味用于中焦湿浊不化之胃炎,症见胃脘痞闷,口淡乏味,或口有秽浊之气,肢体疲倦,脉缓舌白润腻等,起效快。略予加减,对上消化道疾病颇有效验。 代代花、厚朴花、佛手花(芳香三花汤) 三花均为芳香理气化滞药。代代花偏于开胃宽胸,厚朴花偏于理气消胀,佛手花偏于疏解肝胃之郁。三味合用,对肝胃气郁于胸胁、脘腹,出现痞闷、胀痛、食后有堵塞不消化之感者,投之多效。三味泡水代茶饮,还有消胀减肥之效。 大麦芽、稻芽、谷芽(开胃三芽饮) 三芽亦具芳香气味,有疏肝健脾开胃之用。麦芽为消食药,但有明显的疏肝作用;稻芽功用与麦芽相似,帮助消化,但药力缓和;谷芽是指北方小米的芽,性温和而暖胃,且有安神作用。三味药合用,舒达肝气,开胃进食,并有温散湿邪的功效。 半夏、黄连、黄芩(辛开苦降散) 此三味为半夏泻心汤的君臣药,为辛开苦降之代表组合,又为苦寒与苦温之相反配伍。具有辛开湿浊散,苦降热邪除之功效。凡见心下痞满,隐隐作痛,泛泛欲呕,舌苔湿腻者,此三味为必选之药。唯其用量,当视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定,而湿热之孰轻孰重,又当以舌苔为标尺。 竹茹、生姜、芦根(清胃三味汤) 此三味为清胃降逆组合。吸取北京脾胃病专家步玉如先生的经验,善用竹茹清胃止呕,一改过去单纯清肺化痰之用;芦根清胃生津的作用显著,凡胃热之呃逆、呕吐,常取竹茹30克,芦根30克,对胃热之逆,效果明显。但竹茹略有克伐胃气之弊,加入辛温之生姜,既加强降逆作用,又可预防竹茹克伐胃气之虞。 砂仁、白蔻仁、公丁香(开胃醒脾方) 此三味均有芳香气味。砂仁与白豆蔻功效相仿,均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的作用;公丁香为温中降逆药,于胃寒之呕吐、呃逆、嗳气有益。三味合用,对中焦寒湿不化所致的胃痛、泛泛欲呕、呃逆不断、时时吐浊者,每有良效。 青皮、陈皮、大腹皮(理气三皮饮) 此三味为理气消胀之品。指出,青皮疏肝达下,陈皮调脾达中,大腹皮行气达三焦。小腹胀痛者,以青皮为主药;胃脘胀痛者,以陈皮为主药;脘腹皆胀而痛者,以大腹皮为主药。三味合用,在舒理气机的基础上,又有健脾开胃之功效。服用后常有肠鸣下气之感。 鸡内金、鸡矢藤、神曲(二鸡神曲散) 此三味为健胃消食之药。鸡内金消食化石为百姓所公认,神曲的消食化积的作用比较强,特别是小儿吃多了不消化,晚上睡不好觉,又感冒,神曲应为首选药。鸡矢藤是非常好的助消化药,此三味研粉冲服,或煎汤服均可,于老人、小儿服用效果更好。 神曲、山楂、大麦芽(三仙饮) 此三味为“三仙饮”,在广大农村几乎都知道,是健胃消食的常用品。只是三味功效不同,神曲消面积,山楂消肉积,麦芽消果积。有的地方加上鸡内金,名为“四消散”,其消食作用更强。但对于年老体弱者,还要加一点健脾药,如白术、山药、陈皮、白扁豆等,以防消而不化。 黄连、吴茱萸、刀豆子(左金豆子汤) 黄连、吴茱萸为左金丸,是苦寒与苦温组合,是清肝与暖胃结合。主药是黄连,“实则泻其子”,泻心火即清肝火,肝火不亢,无犯乎胃,则胃痛、呕吐、嘈杂吞酸,自行消失。但苦寒有伤胃气,故佐以吴茱

肝胆湿热的治疗方法

肝胆湿热的治疗方法 文章目录*一、肝胆湿热的治疗方法*二、肝胆湿热的症状*三、肝胆湿热的调理法则 肝胆湿热的治疗方法1、肝胆湿热的治疗方法之食疗方 1.1、黄花菜瘦肉汤:黄花菜30克,精瘦肉60克,煮汤服。可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属肝胆湿热者。 1.2、五汁饮:梨、荸荠(马蹄)、藕、鲜芦根各100克,麦冬50克。制法:上述五味洗净去皮后,使用器械或容器,粉碎绞汁饮用。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泻功效,适用于慢性肝胆湿热型。 1.3、黄花菜饮:黄花菜(干品)15克。制法是将黄花菜洗净加水适量煎汤,代茶饮。有清热利尿,退黄疸功效。适用于慢性肝炎、肝胆湿热,急性黄疸型肝炎。 2、肝胆湿热的治疗方法之中成药 2.1、龙胆泻肝丸 成份: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 功能主治: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 2.2、肝胆双清颗粒 功能主治:清热利胆、调理气血。适用于肝胆湿热、气血不调所致的胁肋隐痛,口干口苦,食少乏力等症的辅助治疗。

3、肝胆湿热的治疗方法之外敷药物 3.1、用毛茛、大蒜、白芥子、田基黄,任选1种,选敷合谷、列缺,发泡后,刺破流出黄水(但操作时避免感染,最好在医务工作者的监督下使用此法),用于湿热黄疸。 3.2、地肤子、土茯苓,煎水熏洗外阴,用于阴部湿痒,带下黄臭。 4、肝胆湿热的治疗方法之灌肠疗法 4.1、生大黄、马齿苋、黄柏,水煎取汁150毫升,保留灌肠20~30分钟,每日1~2次。 4.2、生大黄、败酱草,水煎,取汁150毫升,高位灌肠,保留20~30分钟,每日1次,5~7天为1疗程。 肝胆湿热的症状1、很多人是受到湿热之气或者脾脏虚水而产生,或长期过食甘肥厚味生湿助热,影响肝胆功能所致。 2、主要是以湿热为主,比如肋疼或胀痛、眼睛黄、尿黄、身体黄、发热。口苦、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舌尖红、舌苔黄。 3、另外女性肝胆湿热有的会出现白带黄、臭、外阴瘙痒等症状。而男性肝胆湿热会出现阴囊湿疹、睾丸肿胀热痛。 4、长期饮食不当或者情绪较差,乙肝、丙肝、酒精肝也是出现肝胆湿热症状的原因之一。 5、肝胆湿热证为湿热内蕴肝胆功能失常所致的病证,常因感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 一、重点背诵原文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8) [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 [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3) 二、名词 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8、益胃:益胃是叶天上《温热论》中提出温邪始终流连气分的治疗大法,该法以轻清之品,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以振奋正气,经过战汗,使气机宣通,腠理开泄,邪气随汗外透。 三、如何理解叶氏“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叶氏提出“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是指其发展传变均具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伤寒虽以六经分证,亦影响到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故言“同”,但是,此“同”并非完全相同。 2、“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外感热病,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以辛凉解表;若有湿浊兼夹,邪在少阳时多见少阳三焦病变,治以分消上下,温病里结阳明时,多见湿热积滞交结胃肠,治以轻法频下;病程中易伤津液,重视养阴生津;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常要滋养肺胃或肝肾之阴。伤寒初起寒邪束表,治以辛温解表;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以和解表里;里结阳明时多见实热燥屎结于肠腑,多用猛下之法;病程中易伤阳气,重视顾护阳气;病至后期多见虚寒证,每需补脾肾之阳气。故叶氏说:“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四、试述温邪在卫的治法与失治后的表现 1、温邪在卫的治法

淋证护理常规

淋证护理常规 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示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已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膀胱、肾。泌尿系统感或结石、前列腺炎、乳糜尿等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次数、尿量、尿色、尿痛等情况。 2、病的认知程度。 3、社会状况。 4、湿热蕴结证、肝气郁滞证、脾肾两虚证。临床根据症状不同分为热淋、血淋 气淋、石淋、膏淋及劳淋。 二、护理要点:按中医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多饮水,以通利湿热。 2、做好外阴部清洁卫生。 3、遵医嘱及时准确留取尿培养标本送检。 三、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排尿的次数、尿量、尿色及右无尿痛。 2、排尿不畅或尿闭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腰腹绞痛,或伴恶心、呕吐、出冷汗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血尿多,或引起虚脱危象时,包港澳医师,并配合处理。

四、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注意药后反应,并做好记录。 五、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忌食辛辣、煎炸、肥腻、要就等刺激之品。 2、高淋虚证和劳淋者,之一医师进补。 3、石淋者,应根据结石成分性质的不同,注意饮食宜忌。 六、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给予心理疏导,消除紧张、急躁或悲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热淋,高热不退市,遵医嘱针刺。 2、石淋,肾绞痛发作时,穴位按压。 3、膏淋发作时,按压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 4、劳淋,腰酸甚是,在水面时腰下垫棉垫。 七、健康指导 1、坚持按医嘱服用药物,切勿自行中断,以免复发。 2、按时复诊,如有发病征象,忌食就医,以免延误。 3、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节制房事,保持心情舒畅。 4、做好个人卫生,防止尿路感染。 5、每日坚持多饮水,并限制含钙及草酸丰富的饮食。 6、病情缓解后适当活动。石淋者应增加活动量,指导患者进行

辨方证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_丁红平

中医杂志,2009,36(12):2095-2097. [3]田明,赵彦欣,徐强,等.桂枝加葛根汤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3,30(5):118-120.[4]王诗忠,黄龙生,陈少清,等.桂枝加葛根汤对椎间盘纤维环细胞蛋白多糖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2543-2547. [5]宋毅,黄尧,张志勇,等.夜交藤抗炎抑菌的实验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03,18(2):112-114.(本文承蒙李妍怡教授指导,特此谢忱!) 通信作者:李妍怡,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中医院,Liyanyi800119@sohu.com *基金项目:李妍怡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0号) 收稿日期:2014-11-03;修回日期:2014-12-23 (编辑颜冬) 文章编号:1001-6910(2015)02-0034-02·名师高徒·辨方证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 丁红平 (武汉市洪山区中医医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胡希恕先生积多年学验,提出“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的经方运用思路与原则。宗其用方思路,以半夏泻心汤治痞满、大柴胡汤治食管瘅、《外台》茯苓饮治泄泻案为例,详细分析辨识方证过程与用方施药细节,借此揭示辨识方证运用经方的临证思路在脾胃疾病辨治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经方;思路;脾胃疾病/中医药疗法;验案;半夏泻心汤/治疗应用;大柴胡汤/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5.02.17 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在伤寒学界独树一帜,创立了“八纲—六经—方证体系”,提出了“先辨六经,后辨方证”的用方思路,以及“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的独到见解。笔者认真学习胡老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将其辨方证用经方的思路运用于临床脾胃病的治疗,兹举验案3则,介绍如下。 1半夏泻心汤案 患者,女,67岁,2014年6月4日初诊。主诉:胃脘胀满20d。患者20d前感觉胃脘胀满,烧心,纳食减少,并逐渐加重,但凡饮冷食凉或进食辛辣则感胃脘不适,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及埃索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治疗,未见明显好转。现症:胃脘胀满,烧心,纳食减少,腹部畏寒,口干,乏力,大便数日1次,无口苦、四逆,舌淡红,舌面干,苔薄白,脉弱。体征:上腹无压痛。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诊断:痞满。中医辨证: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治宜益气健脾,平调寒热,消痞散结。给予半夏泻心汤中药颗粒剂,处方:黄连3g,黄芩10g,干姜9g,清半夏12g,大枣10g,党参10g,陈皮12g,浙贝母10g,煅瓦楞子15g,炙甘草9g。1剂/d,温开水冲服。同时嘱患者禁食生冷、辛辣、油腻、刺激、不易消化之食物。服药5剂,患者胃脘胀满、纳差、烧心、口干明显减轻,但大便难解,仍腹部畏寒,舌淡少津,苔薄白,脉弱。上方去浙贝母、煅瓦楞子,加生白术18g,易干姜为12g。继服5剂,患者烧心消失,腹部畏寒减轻,略感胃胀、口干,食欲较好,大便通畅,舌淡润,苔薄白,脉细无力。二诊方去生白术。再服5剂,患者诸症消失,舌淡润,苔薄白,脉细稍有力。给予四君子汤7剂以善后。 按冯世纶教授认为厥阴病是半表半里的阴证,并指出其实质为“寒饮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郁而化热,因呈上虚下寒、上热下寒之证”[1]。本例患者上有口干、舌面干,乃上热无疑;中有心下痞满、纳差、乏力,下有腹部畏寒、大便不畅(非大便闭结),脉又见阴象,乃中虚下寒已显。上热下寒,虚实并见,既非表之太阳、少阴,又非里之阳明、太阴,亦不是半表半里之少阳,唯属半表半里阴证之厥阴病最为恰当。本例厥阴之痞证,无寒湿下注之“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非甘草泻心汤证,无胃气上逆之“干噫食臭”,非生姜泻心汤证,故笔者辨为半夏泻心汤证,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方中辛温之半夏散结除痞,降逆止呕;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苦寒之黄芩、黄连泄热开痞;寒热错杂,缘于中虚失运,故以甘温之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健脾。全方寒热互用和其阴阳,辛苦并进调其升降,补泻兼施顾其虚实,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自除。二诊时腹部畏寒无改善,提示下寒偏重,故适当增加干姜用量;便干,加大剂量生白术以温中健 · 43 ·中医研究2015年2月第28卷第2期TCMRes.February2015Vol.28No.2

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

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 脾虚湿盛症临床表现:面色萎黄,四肢不温,神倦乏力,足跗时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而弱。 脾胃湿热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 症状是很容易区分的,脾虚湿盛以怕冷无力,舌苔白等来寒像判断,脾胃湿热以身热口苦,小便黄,舌苔黄等热像来判断。 这个脾虚湿盛和脾虚湿热的区别就是一个寒,一个热。前者主要表现为寒,如这个怕冷,乏力等症状,后者主要是表现为热,如烦躁,口苦,尿黄等症状。 所以是很容易区分的。脾虚湿盛可以用参苓白术丸,脾胃湿热以温胆汤等来治疗 日常生活中,常听人说:“这几天有湿热,该喝些凉茶调节调节。看中医时,也常会听医生说“湿热”。那么,什么是湿热,湿热有哪些表现,应注意什么问题? 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那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 中医认为致病的原因不外乎外因和内因,其中外因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邪”或“六淫”,意为淫邪伤人之气。湿邪是最为常见,也是最难治疗。 导致体内湿气的形成也可分外因和内因,外因是空气中的湿度大而致,内因则是

淋证的病因与诊断

淋证的病因与诊断 一、病因病机 1、膀胱湿热多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过度,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洁,湿热秽浊毒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或肝胆湿热下注皆可使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发为热淋;若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血随尿出,则发为血淋;若湿热久蕴,煎熬尿液,日积月累,结成砂石,则发为石淋;若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不能分清别浊,脂液随小便而出,则发为膏淋。 2、肝郁气滞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或气滞不会,郁于下焦,致肝气郁结,膀胱气化不利,发为气淋。 3、脾肾亏虚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或劳累过度,房室不节,或年老,久病,体弱,皆可致脾肾亏虚。脾虚而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则发为气淋;若肾虚而下元不固,肾失固摄,不能制约脂液,脂液下注,随尿而出,则发为膏淋;若肾虚而阴虚火旺,火热灼伤脉络,血随尿出,则发为血淋;病久伤正,遇劳即发者,则为劳淋。 “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淋证的病位在肾与膀胱,且与肝脾有关。其病机主要是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膀胱的气化与开合。淋证日久不愈,热伤阴,湿伤阳,易致肾虚;肾虚日久,湿热秽浊邪毒容易侵入膀胱,引起淋证的反复发作。因此,肾虚与膀胱湿热在淋证的发生、发展及病机转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淋证有虚有实,初病多实,久病多虚,初病体弱及久病患者,亦可虚实并见。实证多在膀胱和肝,虚证多在肾和脾。 二、诊断 1、具有淋证的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等基本临床特征。尚可有各种淋证各自的特征。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症。 3、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劳累过度,情志变化,感受外邪而诱发。 4、结合有关检查,如尿常规、尿细菌培养、X线腹部摄片、肾盂造影、双肾及膀胱B超、膀胱镜等,可明确诊断。 三、鉴别诊断 1、癃闭癃闭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淋证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特征。其中小便短涩量少,排尿困难与癃闭相似,但癃闭排尿时不痛,每日小便总量远远低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而淋证排尿时疼痛,每日小便总量基本正常。 2、尿血血淋和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尿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丹溪心法·淋》曰:“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故一般将痛者称为血淋,不痛者称为尿血。 3、尿浊淋证的小便浑浊需与尿浊相鉴别。尿浊虽然小便浑浊,白如泔浆,与膏淋相似,但排尿时尿出自如,无疼痛滞涩感,与淋证不同。以有无疼痛为鉴别要点。

中医外科学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综合)中医外科学 一、中医外科学起源与沿革 1、‘疡医’一词始见于《周礼?天官》。 2、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术——《五十二病方》。其中记载了多种外科疗法。 3、《内经》记载了外科疾病30种。 4、“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介绍了截趾术治疗脱疽。 5、《伤寒杂病论》中介绍的外科内容——肠痈;寒疝;蛔厥,重要方剂——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乌梅丸。 6、华佗——麻沸汤;剔骨术;称为‘外科鼻祖’。 7、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晋?龚庆宣。收载处方140篇。提出局部‘波动感’辨别脓疡,指出引流口应在脓疡下方。首先将水银用于外科。 8、葛洪的贡献:《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疗甲状腺疾病(瘿)——碘剂。狂犬病犬的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免疫方法。 9、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介绍40余种皮肤病。疥疮病原体为虫。 10、“人先有疮而乘马乃得病。”——指炭疽的感染途径,出自《诸病源候论》。 11、唐?孙思邈《千金方》:手法整复下颌关节;葱管导尿术; 12、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提出“五善七恶”学说。提出‘扶正祛邪’‘内消托里’外科治疗法则。使用砷化物治疗痔疮。 13、《外科精要》——陈自明。《外科精要发挥》——朱丹溪。《外科精义》——齐德之。 14、首先将26部脉象引入外科临床,建立外科的整体观念。——《外科精义》。 15、《世医得效方》——创伤外科专著。创立脊柱悬吊复位法。 16、中医外科发展的最佳时期——明清。 17、外科三大流派:正宗派——陈实功《外科正宗》;全生派——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心得派——高秉钧《疡科心得集》。 18、“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出自《外科理例》汪机。创立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9、第一部梅毒专著——《霉疮秘录》陈司成。指出梅毒由性途径传播,具有遗传性。 20、被后世评为“例证最详,论治最精”的外科专著——《外科正宗》。 21、“……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出自《外科正宗》。 22、“阴虚阳实”论、“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治则——出自《外科全生集》。 23、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小金丹——出自《外科全生集》。 24、“外疡实从内出”、“……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出自《疡科心得集》。 25、在外科中应用温病理论,提出三焦辨证用于外科临床——《疡科心得集》。 二、外科基础理论 1、按照《大纲》要求的病种内容,熟悉外科疾病的命名方法。 2、名词:‘疡’——广义指外科疾病。狭义指外科疾病‘化脓性’过程。 3、名词:‘疮’疡——广义通‘疡’。狭义指化脓性疾病。‘肿’疡——未化脓阶段。‘溃’疡——已化脓阶段。 4、疽——指西医的痈。 5、结核——与西医结核病定义无关,但包含西医结核病中出现的某些结核形态。如淋巴结核病的淋巴肿大症状。 6、五善——肝、心、脾、肺、肾,各脏功能正常。 7、七恶——肝、心、脾、肺、肾,各脏功能不正常,脏腑败坏;气血衰竭。 中医外科学 第一单元疮疡 一. 疮疡 暑疖 1.内治: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2.外治: 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 2)珠疖:清黛散 3)成脓:切开排脓 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 5)并发湿疮:清黛散 疖病 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体虚毒恋:养阴清热解毒—防风通圣散 2.外治:千捶膏.三黄膏 二. 疔疮 颜面疔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介绍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介绍 经方非独为外感而设,其治疗内伤杂病亦有良效,临床体会运用经方必须在抓主证、明辨阴阳前提下方能取得满意疗效,并介绍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三则。 标签:经方;脾胃病;经验 经方配伍严禁,经过千余年临床实践检验,备受医家推崇。不仅适用于外感病,治疗内伤病亦有良效,笔者临床中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疗效满意,兹择数则验案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小陷胸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案 李某,女,58岁。反复近剑突下隐痛8年余。初起剑突下疼痛作胀,反酸嗳气频频,心电图正常,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萎缩3+、肠化2+、异型增生+、HP3+,行HP根治治疗后反酸稍轻,余症不减,转投中医。来诊时剑突下隐痛,时觉胃胀,嗳气频频,口干口苦,胃纳尚可,大便粘腻,小便如常,剑突下压之疼痛转剧,舌淡红,苔黄厚腻,脉弦略滑。证属湿热中阻、胃气不降。治以化湿清热,斡旋气机,方选小陷胸汤加减,黄连12 g,制半夏12 g,全瓜蒌30 g,炒枳壳12 g,柴胡9 g,煅瓦楞(先)30 g,太子参9 g,炙甘草3 g 7剂。二诊,剑突下隐痛基本消失,食后稍觉胃胀,口干口苦略减,上方加苏梗12 g 以增强降胃功效,再进7剂。如此加减调治3个月,已无明显不适症状。半年后复查胃镜:慢性胃炎。病理示萎缩1+、肠化-、异型增生-、HP-。随访一年未发。 按:小陷胸汤见于《伤寒论》”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功能除痰热,开气结。余以该方化裁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总结其临床适应症必须具备:①病位必须以剑突下为主;②剑突下有压痛,压痛阴性者不可用之;③必须兼有湿热征象。正如《成方便读》云”此则因痰热互结,未成胃实。观其脉浮滑,知其邪在上焦,故但以半夏之辛温散结豁痰,栝楼之甘寒润燥涤垢,黄连之苦寒降火泄热。此方以之治伤寒亦可,以之治杂病亦可,即表未解而里有痰热者,皆可兼而用之”。 2小建中汤合黄土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案 周某,女,82岁。因”纳差伴胃脘隐痛3年余”来诊。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胃纳不振,胃脘隐痛。行胃镜检查示胃角胃窦多发溃疡,病理未见恶性病变。长期服用制酸剂,后两次复查胃镜均见溃疡灶未完全愈合。证见纳谷不馨,进食少量半流质,胃脘隐痛绵绵、畏寒喜暖,乏力明显,口干不欲饮,夜寐欠佳,大便努挣难出,小便尚调。舌暗,苔少,脉沉细。证属中焦虚寒、气血两亏。治以温中健脾。方选小建中汤合黄土汤:太子参15 g,炒白芍15 g,桂枝12 g,饴糖20 g,灶心土(包)30 g,黄芩12 g,熟地黄12 g,炒白术15 g,炮附片6 g,阿胶(烊)12 g,炙甘草6 g 14剂。1剂/次,早晚各1次口服。服后胃脘畏寒稍减,

肝胆湿热怎么治疗

肝胆湿热怎么治疗 文章目录*一、肝胆湿热怎么治疗*二、肝胆湿热的症状是什么*三、肝胆湿热吃什么好 肝胆湿热怎么治疗1、肝胆湿热怎么治疗之睡眠充足湿热产生的一大因素,可能是在身体肝胆正在排毒的时候,没能及时的把毒素排出去,所以导致自己的肝胆出现问题,进而导致自己的身体健康出现问题。而晚上是肝胆排毒的时间,所以建议不要熬夜,按时睡眠,这样对身体的伤害也是最小的。这样身体肝胆湿热的情况也会缓解。 2、肝胆湿热怎么治疗之室内及时换气 工作、住宿的地方如果是湿气比较重的地方的话,这样长时间势必对自己的身体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夏天的时候,外部是比较热的,但是房间内不通风,势必是会产生湿热,这样长时间下来,势必在身体内也产生了一些伤害。建议是要保持室内的通风,这样对身体的呼吸作用才不会产生伤害。 3、肝胆湿热怎么治疗之内治法 肝胆湿热治则: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木通、车前草、泽泻、生地、当归、甘草。水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2剂,温服。 若见呕逆者,加竹茹、黄连、半夏;若见吐衄者,加丹皮、茜草。若阴囊湿疹,睾丸肿痛,或带下黄臭者,加地肤子、黄柏;土茯

苓、金银花;若小便频数涩痛,甚或小便点滴不下者,加滑石、沉香。 4、肝胆湿热怎么治疗之外敷药物 用毛茛、大蒜、白芥子、田基黄,任选1种,选敷合谷、列缺,发泡后,刺破流出黄水(但操作时避免感染,最好在医务工作者的监督下使用此法),用于湿热黄疸。地肤子、土茯苓,煎水熏洗外阴,用于阴部湿痒,带下黄臭。 肝胆湿热的症状是什么1、湿热偏重不同。虽然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之病因均为湿热,但湿热偏重不同。脾胃湿热湿重于热,湿的表现如肢体困重,纳呆,腹胀,大便溏泻表现明显。热的表现相对较轻。肝胆湿热热重于湿。热的表现如身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的表现明显,而湿的表现相对较轻。 2、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都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如腹胀,纳呆,呕恶。肝胆湿热产生上述症状是因为肝气横逆犯胃。脾胃受病,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较轻。而脾胃湿热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致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明显。肝胆湿热多兼有脾胃症状。而脾胃湿热则不兼胁痛,口苦等肝胆症状。 3、肝胆湿热因湿热郁结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不通则痛,故胁肋部胀痛不适,而脾胃湿热为脘闷腹痛症状,无胁肋胀痛的 症状。且肝胆湿热有湿热下注的症状,如阴囊湿疹, 潮湿,睾丸肿

疖与痈

疖与痈 疖与痈都是生于皮肤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可发于任何部位,其临床表现均有红肿热痛,病程较短,且均有易脓﹑易溃﹑易敛的特点,一般预后良好。二者的区别在于病变的范围,疖多位于皮肤浅表,是单个毛囊的化脓性感染,直径在3cm~6cm左右;痈多位于皮肉之间,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附属皮脂腺﹑汗腺的化脓性感染,直径在6cm~9cm左右。 疖中医学也称为“疖”,如“暑疖”“蝼蛄疖”等;多发性疖则根据部位不同又称为“发际疮”“坐板疮”等。痈在中医里称谓较多:一类称为痈,如颈痈,腋痈,脐痈等;另一类称为有头疽,如脑疽,发背疽,少腹疽等;此外痈之大者称为发,如足背发,腓踹发等。 疖与痈的病因病机大致相同,多是由于过食肥甘厚味,内郁湿热火毒,或者外感伤寒,邪气乘虚而入,引起邪毒壅聚,致使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气血失于通畅,毒热阻于皮肉之间,聚而成形,发为疖﹑痈之病。 1 诊断 1.1 临床表现 1.1.1 症状:疖与痈均为红肿硬块,疼痛明显。可以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后期局部疼痛加重并溃脓。 1.1.2 体征:疖初起形成圆锥形隆起的硬块,直径在3cm~6cm,几天后中央可见有单个黄色脓头;痈初起为圆球状隆起硬块,直径在6cm~9cm,此后中央出现多个粟粒状脓头,并变软塌陷,溃破后形如“火山口”样,疖与痈都可诱发周围淋巴结肿大。 1.2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可以升高,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1.3 诊断标准 依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 1.4 分期分型 1.4.1 初期:初起在患处皮肉之间突然肿胀不适,光软无头,很快结块,表皮焮红,灼热疼痛。日后逐渐扩大,变成高肿坚硬。此证轻者全身不适,经治疗后肿

湿热体质的人的饮食调养

湿热体质的人的饮食调养: 一多吃蔬菜水果,如冬瓜,苦瓜,丝瓜,芦笋,水芹,黑木耳,藕,萝卜,西红柿,西瓜,梨,香蕉等,这些 都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还可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蛋白质等 二食品调料: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助热之品,如动物脂肪,海鲜鱼类,生葱,生蒜,辣椒,韭菜,海虾,牛羊狗肉等 三多饮水,以温开水为好,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内热的排出,但不要用饮料代替,尤 其是橙汁,因为橙汁多喝可生热生痰,加重内热。 我们在日常饮食中,适当注意维生素B8的摄取(参考维生素B8条目),对防止湿热会大有益处 宜食 根据自身的情况选食以下食物 薏苡仁、白扁豆、绿豆、冬瓜、瓠子、丝瓜、西瓜、山药、白茯 苓、马兰头、枸杞头、黄瓜、金针菜、水芹、荠菜、荸荠、金银花、 蛇肉、鲫鱼、乌鱼、泥鳅、萝卜、菊花脑、青菜、黄芽菜、豇豆、蚕 豆、节瓜、玉米须、玉米、小麦、小米、金花菜、百合、苤蓝、茭白、 黑木耳、芋头、苋菜、番薯、马铃薯、菊芋、慈姑、藕、地瓜、绿豆 芽、豆腐、胡萝卜、番茄、莼菜、菜瓜、地耳、菱、豆苗、梨、苹果、 橘子、枇杷、柑、橙子、蕹菜、柿子、草莓、鸭肉(烤鸭忌食)、黄鳝、鲩鱼、鲢鱼、赤小豆等。(有关赤小豆的用法,请细看“赤小豆” 条目) 忌食 湿热者辩症忌食如下 胡椒:凡湿热型黄疸之人忌食之。《本草纲目》云:“胡椒,大辛 热,纯阳之物。辛走气,热助火,此物气味俱厚。” 《随息居饮食谱》也认为:“多食动火燥液,耗气伤阴”。对阳黄之人来说,多食则易 增剧病情,助长湿热之邪,黄疸不易退去。 龙眼肉:甘温果品。《本草汇言》说它“甘温而润,恐有滞气”。湿 热性黄疸应多食清淡利湿之物, 龙眼肉滋腻助热,不利湿热之邪的排泄,故阳黄与阴黄之人皆不宜食。 鹅肉:民间视为大发之物。唐代食医孟诜认为“多食令人发痼疾”。 明·李时珍也指出:“鹅,气味俱厚,发风发疮。”《中药大辞典》 中说:“湿热内蕴者勿食。”阳黄为湿热型黄疸,故多食鹅肉则弊多 利少,甚至有弊无利,加重病情。 羊肉:黄疸之人多为内有湿热,熏蒸肝胆,胆液外泄而发黄。《金 匮要略》中早有告诫:“有宿热者不可食之。”黄疸之病屑“内有宿 热”之疾,法当忌食。《随息居饮食谱》也早有告诫,认为“疸病均 忌”。 鸡肉:黄疸多属肝胆湿热内蒸,饮食宜清淡不宜温补。 《医林纂要》 认为鸡肉“肥腻壅滞,有外邪者皆忌食之。”实际上内外有实邪者皆 当忌食,食医王孟英明确告诫:“疸症忌之。”尤其是湿热偏重的阳黄之人,更不宜食。 醍醐:为牛乳制成的食用脂肪。能滋阴、养营、润燥,而黄疸或为 寒湿为患,或为湿热蕴结肝胆,而醍醐滋腻养阴,不利湿邪排泄。正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如何调理,受到许多医生与患者的密切关注。湿热现象在中医辨证中十分常见,也是重要的临床参考依据之一。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湿热,湿热体质是如何形成的。今天我们请“清适敏”的医学专家给我们讲述一下: “清适敏”的文医生指出,“湿与热”是中医的述语,通常是指身体内部的湿与热。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则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因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体质在现代医学解释为“代谢功能紊乱或脂代谢紊乱”,近年来又有新的理论认识,比如“排毒、抗氧化和自由基”理论。 随着对“湿热体质”研究的不断深入,“清适敏”的医学专家通过“健脾化湿、分水渗湿”的方法排除“湿热体质”,改善过敏症状。“清适敏”的专家还将营养强化的理念应用于其中,将一些天然的抗氧化剂、抗衰老因子应用在疾病康复中,将“疾病治疗与营养强化”相结合的有机统一,突破传统医学的治疗理念。 另外,对于过敏性疾病的调理,还需注意“调肝温肾”。“肝”主渲泻,“肝气郁结”则面色晦暗、斑毒于形、疮痍滋生。“肾”主水,肾司水液代谢,肾水失调则皮肤粗糙暗沉。 湿热体质的人特别容易发生湿热、泡疹、皮炎等过敏现象,我们建议患者日常可以多吃一些消热利湿、健脾理气的食物,如山药、山楂、苦瓜等。但对于长期有过敏现象的患者,宜采用中药调理。 湿热体质的人的饮食调养: 一所能吃的水果: 多吃蔬菜水果,如冬瓜,苦瓜,丝瓜,芦笋,水芹,黑木耳,藕,萝卜,西红柿,西瓜,梨,香蕉等,这些都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还可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蛋白质等. 二食品调料: 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助热之品,如动物脂肪,海鲜鱼类,生葱,生蒜,辣椒,韭菜,海虾,牛羊狗肉等. 三多饮水,以温开水为好,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内热的排出,但不要用饮料代替,尤其是橙汁,因为橙汁多喝可生热生痰,加重内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