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淋证的病因病机

淋证的病因病机

淋证的病因病机
淋证的病因病机

淋证的病因病机

淋证是指因饮食劳倦、湿热侵袭而致的以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为主要病机,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淋证为临床常见病,中医药治疗类属淋证的尿路结石和肾盂肾炎均有较好的疗效。

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称为“淋闷”,并有“甚则淋”,“其病淋”等的记载。《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称“淋秘”,该篇并指出淋秘为“热在下焦”。《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描述了淋证的症状:“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隋代《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对本病的病机作了详细的论述,并将本病的病位及发病机理作了高度明确的概括:“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巢氏这种以肾虚为本,以膀胱热为标的病机理论,已为后世所宗。金元时期《丹溪心法·淋》强调淋证主要由热邪所致:“淋有五,皆属乎热”。明代《景岳全书·淋浊》在认同“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的同时,提出“久服寒凉”,“淋久不止”有“中气下陷和命门不固之证”,并提出治疗时“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温补命门”,对淋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更为全面,治疗方法也较为完善。历代医家对淋证的分类进行了探索,《中藏经》首先将淋证分为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为淋证临床分类的雏形。《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把淋证分为石、劳、气、血、膏、寒、热七种,而以“诸淋”统之。《备急千金要方·淋闭》提出“五淋”之名,《外台秘要·淋并大小便难病》具体指出五淋的内容:“《集验》论五淋者,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也。”现代临床仍沿用五淋之名,但有以气淋、血淋、膏淋、石淋、劳淋为五淋者,亦有以热淋、石淋、血淋、膏淋、劳淋为五淋者。按临床实际,热淋、气淋均属常见,故本节拟分为热淋、气淋、血淋、膏淋、石淋、劳淋六淋进行论治。

西医学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乳糜尿等,当临床表现为淋证时,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膀胱湿热多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过度,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洁,湿热秽浊毒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或肝胆湿热下注皆可使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发为热淋;若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血随尿出,则发为血淋;若湿热久蕴,煎熬尿液,日积月累,结成砂石,则发为石淋;若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不能分清别浊,脂液随小便而出,则发为膏淋。

2、肝郁气滞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或气滞不会,郁于下焦,致肝气郁结,膀胱气化不利,发为气淋。

3、脾肾亏虚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或劳累过度,房室不节,或年老,久病,体弱,皆可致脾肾亏虚。脾虚而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则发为气淋;若肾虚而下元不固,肾失固摄,不能制约脂液,脂液下注,随尿而出,则发为膏淋;若肾虚而阴虚火旺,火热灼伤脉络,血随尿出,则发为血淋;病久伤正,遇劳即发者,则为劳淋。

“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淋证的病位在肾与膀胱,且与肝脾有关。其病机主要是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的盛衰,直接

影响膀胱的气化与开合。淋证日久不愈,热伤阴,湿伤阳,易致肾虚;肾虚日久,湿热秽浊邪毒容易侵入膀胱,引起淋证的反复发作。因此,肾虚与膀胱湿热在淋证的发生、发展及病机转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淋证有虚有实,初病多实,久病多虚,初病体弱及久病患者,亦可虚实并见。实证多在膀胱和肝,虚证多在肾和脾。

中医内科学(淋证)模拟试卷4

中医内科学(淋证)模拟试卷4 (总分:7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0,分数:20.00) 1.淋证名称始见于 (分数:2.00) A.《诸病源候论》 B.《内经》√ C.《金匮要略》 D.《伤寒论》 E.《千金要方》 解析: 2.若肾虚下元不固,不能摄纳精微脂液,则为 (分数:2.00) A.热淋 B.血淋 C.石淋 D.膏淋√ E.劳淋 解析: 3.淋证发生的主要病机是 (分数:2.00) A.肝肾阴虚 B.气机不利 C.气滞血瘀 D.脾肾阳虚 E.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解析: 4.血淋与尿血的鉴别要点是 (分数:2.00) A.有无排尿困难 B.小便量多少 C.有无砂石 D.有无尿血 E.有无尿痛√ 解析: 5.淋证与癃闭的区别在于 (分数:2.00) A.排尿困难 B.血尿 C.砂石 D.小便量少于正常甚或无尿√ E.小便混浊 解析: 6.可以鉴别膏淋与尿浊的症状是 (分数:2.00) A.排尿时有无疼痛滞涩感√ B.小便混浊

D.尿中带血 E.尿中有砂石 解析: 7.淋证的基本治则是 (分数:2.00) A.利水消肿 B.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C.活血化瘀 D.疏肝理气 E.行气止痛 解析: 8.淋证的病因包括 (分数:2.00) A.外感湿热 B.饮食不节 C.情志失调 D.劳伤久病 E.以上都是√ 解析: 9.血淋与尿血的主要鉴别在于 (分数:2.00) A.小便血色是鲜红还是紫暗 B.小便量的多少 C.小便有无混浊 D.小便是否通畅 E.小便时有无疼痛√ 解析: 10.无比山药丸可用于治疗下列何种病证 (分数:2.00) A.劳淋√ B.癃闭 C.血淋 D.气淋 E.尿浊 解析: 二、 A2型题(总题数:5,分数:10.00) 11.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濡数,宜选方 (分数:2.00) A.小蓟饮子 B.石韦散 C.程氏萆薢分清饮 D.八正散√ E.沉香散 解析: 12.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宜选方 (分数:2.00)

中医执业医师妇科学习题及答案: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执业医师妇科学习题及答案: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一、A1 1、下列妇科病证中,哪项与寒邪无关 A、痛经 B、月经后期 C、带下病 D、月经先期 E、不孕症 2、外湿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子肿 B、闭经 C、子满 D、阴痒 E、经行泄泻 3、下列各项,不属于外热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过多 B、产后发热 C、恶阻 D、阴疮 E、子淋 4、抑郁忿怒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B、月经先期 C、经期延长 D、经间期出血 E、月经过多 5、惊恐伤肾,恐则气下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后期 B、经间期出血 C、月经过少 D、月经先期 E、月经过多 6、产后过劳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产后血晕 B、产后发热 C、恶露不绝 D、产后腹痛 E、产后抑郁 7、肾阴虚,冲任、胞宫胞脉失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后期 B、月经过少 C、闭经 D、痛经

8、肝经湿热,蕴结胞中,阻滞冲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过少 B、癥瘕 C、闭经 D、月经后期 E、痛经 9、肾阳虚,命门火衰,胞宫虚寒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妊娠腹痛 B、带下过多 C、月经过少 D、月经后期 E、闭经 10、肝郁化热,火热之邪下扰冲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经行吐衄 B、妊娠恶阻 C、月经先期 D、经行乳房胀痛 E、经间期出血 11、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先期 B、胎漏

C、滑胎 D、胎萎不长 E、产后血晕 12、脾失统摄,冲任不固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经间期出血 B、带下过多 C、经行吐衄 D、滑胎 E、经期延长 13、督脉虚损,阴阳平衡失调可导致的疾病是 A、经行发热 B、崩漏 C、经行身痛 D、痛经 E、产后发热 14、下列各项,不属于带脉失约导致的疾病是 A、滑胎 B、带下病 C、胎动不安 D、子宫脱垂 E、崩漏

厥心痛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论治-国医大师任继学经验

厥心痛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论治 任继学 ( 长春中医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2) 【关键词】: 厥心痛; 病因病机; 证治 【中图分类号】: R255.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5276( 2002) 02- 0135- 02 厥, 其义有二: 其一, 厥者, 抵阻也。《山海经·北海外经》云:“相柳之所抵厥为泽”,引申于疾病则为心之络脉、毛脉、经络发生抵阻不通,“心之隧道被脂膏瘀窄而气不宣畅” (《王氏( 燕昌) 医存·卷九》语)。其二,厥者,逆也。五脏气血发生逆变, 变则损心, 而成本病。厥心痛之名, 首见于《灵枢·厥病》云: “厥心痛, 与背相控, 善瘛, 如从后触其心, …厥心痛, 腹胀胸满,心尤痛甚, …厥心痛,痛如锥刺其心,…色苍苍如死状,…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 1临床病象 突然膻中或左侧胸闷而疼痛, 其痛有隐痛、胀痛、刺痛、绞痛,持续时间较短,甚者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气短, 汗出肢冷,口唇紫绀。 2病位 以心为本, 肝、胆、脾、肾为病之标。《素问·标本病传论》云:“心病先心痛”故心为心痛病之本也。标病中, 以肝肾两脏最为重要。肝气通, 则心气和; 肝气滞, 则心气乏。肾者,心之鬼, 肾若受寻, 必传于心, 故心病治肾, 乃逐其邪也。脾居中央, 具疏泄之能, 可升清降浊, 浊气逆心则心病而生, 即心之脾胃失调之意。 3病性与病情 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血脉发生逆变, 虚气留滞, 而成气滞塞不通, 从而发生瘀血阻脉或血虚不荣。标实为脂液痰浊、气滞、血瘀。属内科急症重症。 4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之原委是多源性的,既有内伤之情,又有六淫之邪内侵,更有疫病之邪内犯,亦有督脉病变所引,另外饮食所伤、药源之变等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就其因而言, 内伤所致者, 多由饮食、情志失调而成。 饮食所伤平素多嗜膏粱厚味、肥甘之品。甘能生中满,肥能充填腠理, 久则化生脂液,流注于五脏,侵犯于血脉,脉为心之所主,故久而不解,则心之血络、毛脉、气血阻塞不通而成本病。饮者,多以酒为主。酒者, 乃五谷之精华, 质寒性热, 有大毒。先入于胃,然后入胆,因心胆气通,通过其气道、血道而转逆于心,久则酒毒壅于心,则心体受损,心络受伤而成。饮食所伤者,亦有因于咸味所致,因咸主凝血,血凝则心脉气阻, 故亦可发生本病。 情志所伤多以喜怒、忧思为患。喜为心志,过喜伤阳,阳伤则心气虚,气虚则血不畅。怒为肝志,怒则气激,肝气内变,变则为损,损则肝失藏血之功、调血之能、疏泄凝血之源,血凝则血络不畅。血者,心之神也, 神乃心气之主,血络之师,故血凝则心脉受损而成病。忧为肺志,忧则气聚,引发肺气不清,浊气内泌,由气道侵犯于心, 心乏清阳之气而成本病。思为脾志,思过则脾气呆滞,滞则升降枢轴受制,不升不降。气浊不清, 血则为凝, 留着于心,心气内变,血络阻绝而成本病。 寒邪所伤寒邪所伤,其因有二: 一者,素体阳虚,寒自内生。有虚于上,亦有虚于下者。本病多以上焦胸阳虚损,寒滞于上,寒主收引,故使上焦阳气不得宣通,血失阳气之温煦,

癌症的中医学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癌症的中医学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摘要】本文从正气不足、邪气距之、阴阳失调、情治内伤、癌基因等方面阐释了癌症发生的病因病机,进而提出了扶正祛邪和对症治疗的标本兼治的中医学治疗方法,同时强调了情志疗法在癌症治疗中的重要性,为中医预防和治疗癌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癌症;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中医对癌症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殷墟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癌”这一病名的记载。现存最早的医书《皇帝内经》,按照癌瘤发生的不同部位将其分为“筋癌、肠癌、骨癌”等。《周礼》一书记载了“疡知”专科,“掌管肿疡、溃疡、金疡、折疡”等病,根据资料分析:其中的“肿疡”主要包括皮肤癌、口腔癌、乳腺癌、阴茎癌、甲状腺癌和淋巴肉瘤等体表性实体癌瘤。直到今天,文化上受中国影响较大的日本、朝鲜、越南等,还称癌瘤为“肿疡”。元代的朱震亨在他的《丹溪心法》一书中首次对癌症的病因及症候进行详细描述。到了明朝,医学界已经开始用“癌”字统称恶性肿瘤。 1.癌症发生的中医学病因病机 对于癌症的发生机理,《皇帝内经》认为:肿瘤的发生与阴阳失调、正气不足、饮食因素及情志不畅等多因素密切相关。 1.1正气不足是癌症发生的前提条件。中医所讲的“正气”是指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抵抗能力。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上,正气具有抗癌、固癌的双重功效,一旦癌毒产生,正气即表现出其抗癌的本能,发挥抗癌能力,正气还能固摄癌毒、抑制癌毒扩散。正气不足可引起血行不畅而成瘀,津液不布而成痰,瘀痰互相作用易成癌。正气不足,还能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丧失识别杀伤癌细胞的能力,癌细胞逃逸被杀伤从而形成癌瘤。癌瘤形成后,不可避免地会大量消耗人体的正气,使机体正气不足加剧,癌症的恶性进展更进一步,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1.2邪气距之是癌症发生的重要原因。这里所说的邪气是指中医所讲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相当于西医所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致病因素。现代中医学将各种有毒的能促进人体正常组织恶性增生的特殊致癌因子称为癌毒,癌毒既可以通过口鼻、皮毛由外而入,也可以由人的脏腑组织代谢异常生成。外感风热、暑热之邪气,可致肺胃津气耗伤,感寒凉之邪气易致肝肾真阴亏耗等。外感因素,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燃烧废气、化学毒气、致病菌、粉尘及电离辐射等致癌因子造成的环境污染均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癌毒进入机体,长期积聚体内,可导致癌症的发生。过量食用油炸、烧烤、腌制及霉变食物,损伤脾胃气阴,造成气血亏虚,容易引起消化系统的癌症。另外暴食暴饮、饮食不规律容易造成脾胃功能失调,过量食用辛辣味重之物,误食不卫生或腐败变质的食物,容易导致 湿毒蓄积于体内,从而形成癌毒,诱发癌瘤的形成 [1-2] 。

中医痛证理论发展史及痛证病因病机阐述

中医痛证理论发展史及痛证病因病机阐述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刘德山主任医师 中医学认为:身体内外产生的一种难以忍受的苦楚叫痛,痛中带有一些酸感叫疼。脏腑气血精神等任 何一个方面出现失衡或破坏,产生的难于忍受的苦楚,即疼痛,我们把这些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总称为“痛症” 。临床上痛证有多种表现,如胀痛、刺痛、冷痛、灼痛、绞痛、坠痛、隐痛、游走性疼痛、固定性疼痛等;痛证的病因病机也多种多样,既有气滞、寒邪、热邪、痰浊、食积、湿邪等实证,也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虚症;因此治疗痛证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中医学在漫长的实践中,发展形成了系统的中医痛证理论和独特的痛证病因病机规律。现介绍如下: 一、痛证理论发展史 纵观历代治疗疼痛实践的履迹,疼痛理论发展经历了大约六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内经》为界碑。《内经》以前的医学已经把疼痛和经脉联系起来。《内经》则将疼痛进行了分类,从阴、从寒、从心火、从解剖立论,采用了客观的检查手段,并根据经络腧穴理论运用针灸手段治疗。总之,《内经》论述疼痛,病因以寒热为主,病机以气血为要,作用于经脉,刺灸可以治疗。 2、第二阶段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标志。张仲景对疼痛治疗有两方面的贡献:一是将疼痛分为外感疼痛和内伤疼痛。外感疼痛为六经病痛,头痛有三阳头痛、厥阴头痛,太阴病多见腹痛,少阴病则以身痛为最;内伤疼痛以胸痹心痛论述最为详尽。二是用完备的理法方药治疗痛证,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对外感疼痛从寒立论,按六经辨证治疗;对内伤杂痛中的胸痹心痛,以阳微阴弦立论,用栝楼薤白白酒剂治疗。 3、第三阶段是金元医家关于痛证的各家学说。易水学派李东垣在《医学发明?泄可去闭》中首次提出了“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学术论点,创立了实痛证的病机学说。王好古也在《此事难知?痛随利减》中提出“诸痛为实,痛随利减”,后世则将“利”训为“通”,指出治疗实证的关键在于“通利” 二字。河间学派朱丹溪指出气、血、痰、郁皆与痛证有关,提出了痰湿致痛、从痰论治痛证的学说,并论证了治疗头痛的引经之药。治头痛以川芎为主药,随经加用引经药,在太阳经用川芎,在阳明加白芷,在少阳用柴胡,在 太阴加苍术,少阴加细辛,厥阴加吴茱萸等。 4、第四阶段明代温补学派张介宾等补虚治痛学说的确立。温补学派医家薛立斋、汪石 山、张介宾等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突破“痛无补法”的禁区,创立以温补治痛之先河。张介宾在《质疑录》中指出:“凡属诸痛之虚者,不可以不补也”,并提出“不荣则痛”的痛证病机学说,提出了对痛证治疗要辨“表里寒热虚实”等。 5、第五阶段是对痛证理论的梳理和完善。清代叶天士在集历代治痛证理论大成的同时,提出了治有先

伤寒八大厥证------陈瑞春

伤寒八大厥证------陈瑞春 《伤寒论》中的八大厥证,包括寒厥、热厥、水厥、痰厥、气厥、血厥、蛔厥、脏厥等。厥证是外候,其病机是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本篇就论中的厥证,归纳整理如下。 一、寒厥 寒厥关乎少阴,是少阴阴寒内盛,阳气虚衰不能布达四肢,故手足厥逆。本证多见于急、慢性疾病的危重阶段。但随着阴寒之轻重,阳虚之微盛不同,临床上寒厥又有手足寒冷、手足厥冷、手足厥逆等程度上的差异。故论中有“四逆恶寒而身倦,脉不至”,“吐利,手足厥冷”等多种论述,一般而言,寒厥的临床特点是:手足厥冷,爪甲青紫,手足心冷,无热恶寒,或恶寒身倦,吐利,汗出,口不渴,舌淡苔白而润,脉沉微细等,治当以急温之,宜四逆汤主治。本方是回阳救逆的首选方,《医宗金鉴》说:“甘草之甘温,温养阳气,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功;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自升,手足自温。”同时,寒厥还可用灸法,助阳消阴,常用穴以关元、气海着肤灸,与姜、附之温相得益彰。但必须指出,由于寒厥为阴寒内盛,阳虚于里,肢厥于外,多为疾病临床之危候,论中提出手足逆冷,四逆头眩,时时自冒,烦躁者不治或死,此乃是告诫医者,阳有外越之势,审证应精确,当积极救治,不然则有稍纵即逝之虞。二、热厥 热厥是阳气独亢,热邪深入,而致阳气郁结,不能通达于四肢所致。〈伤寒论〉说:“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此即热邪内伏,热深厥亦深的意思。<医宗金鉴>认为:“脉滑而厥,滑为阳脉,里热可知,是热厥也。”尤在泾提出,脉微而厥为阴邪伤中,寒在里;脉滑而厥,阳邪所伤,热在里。从临床实际来看,热厥四肢虽冷,而胸腹扪之灼手,或见扬手掷脚,恶寒口渴,烦躁不宁,甚或神昏谵语,小便赤涩,目合而赤脉灌睛,脉沉滑实有力,舌黄苔燥,或舌焦黑甚起刺等症,故用白虎汤达热出表,使之热去厥回。但应注意,临床上出现热厥,多属病深日久,因热邪内伏,亦可见腹满拒按,不大便等里热结实证,则当用承气攻下腑实,釜底抽薪,泄热以治厥。故不能拘泥于用白虎汤的成规。总之,热厥的热是本,厥是标,热是病机的着眼点,厥是外候假象,即可谓真热假寒,应当细辨。此外,还必须指出,临床上小儿高热,虽病不久,亦可出现“脉滑而厥”的热厥证,如小儿肺炎,热邪聚肺,气粗喘息,但手足厥寒,指纹青紫而滞,亦属于厥证,治当清热宜肺,达热外出,其厥自复。他如急性菌痢、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急性传染性疾病,均可出现热厥,当明确辨证,因证施治。 三、水厥 因水致厥,是水邪内停,阳气被遏,所以四肢厥冷。论中有"厥而心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由于水气内停心下,水气凌心,以致心悸。与<金匮要略>"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和伤寒太阳病篇"饮水多者,心不必悸"等合看,水厥是属水液不布,必停蓄心下,阻遏胸阳,故而心悸。因而可以认为,水厥是厥由水致。心悸原于水厥,二者互为因果。仲景用茯苓甘草汤,以桂枝、甘草温通心阳,茯苓甘淡利水,生姜辛以散水,水去厥回,治水即所以治厥。但从全论的水气病来看,本证虽因水而厥,其病因病机,又与水饮、痰厥密切相关,应互文见义。临床上水饮停聚,痰阻胸阳,亦可见心悸、头眩、背恶寒、肢厥等症,用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调治,亦不失其治水之意。 四、痰厥 痰厥是有形之痰,壅聚于胸膈,郁遏阳气,不得外达以至作厥。<伤寒论>说:"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此即论痰厥的证治。<医宗金鉴>对本证提出了脉证的鉴别,认为手足厥冷,脉微细者是虚寒,当温补治之,今脉紧劲,为寒实,是宜温吐。这种以脉论证的鉴别方法,可供临床参考。不过,还应将水厥与痰饮的特征,详细审证以资区别,不能随意吐之。如李士材治秦景明素有痰饮案,先用补益,后用涌吐,竟七补七涌,痰之窠囊始尽,继之以六君、八味竣功。这样补其虚,涌其实,使攻补各建其功。临床上用吐法者甚少,虽然说痰饮壅阻胸膈,因其高者可以越之,是因势利导的权宜大法,然此法毕竟攻伐伤正,尤以损伤胃气为甚,故具体运用必须十分慎重。 五、气厥

中医淋证

淋证 【定义】 淋证是指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特征的一类病症。【病因病机】 淋证可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引起。主要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望、闻、切诊重点内容】 一、望诊重点: 患者基本身体状况; 小便的色泽(混浊黄赤者多为湿热邪气盛,清白而长者多为邪退或正虚); 小便是否排出砂石; 小便是否混浊如米泔或滑腻如脂膏; 小便是否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 二、闻诊重点: 触碰腰部时患者是否有疼痛呼号。 三、切诊重点: 脉象之滑数、虚细、细数、细弱等各种情况; 四、病史采集基本项目,问诊重点 1、起病时间: 包括本次发病时间和整个病程时间; 2、诱发因素: 饮食不当、劳累过度、不良生活习惯、既往用药病史等。 3、主症特点: ①小便的通畅情况: 排尿有无尿道不适,有无尿痛是鉴别虚实的重要指征; ②小便的色泽: 尿液混浊黄赤者多为湿热邪气盛,清白而长者多为邪退或正虚; ③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

尿频尿急尿痛是否反复发作,间隔多久,每次发作持续时间; ④加重/缓解的因素: 如感受外邪、过食肥甘、郁怒伤肝、劳累过度等; ⑤症状演变: 程度的变化,各种淋证之间的转化,虚实的演变等; 4、伴随症状: 恶寒发热、腰痛、尿浊、尿血、水肿等; 5、诊疗经过: 发病后何时何地诊断为什么病、什么证,是否治疗,给予什么法、什么方药 治疗,结果如何,症状如何变化等; 6、刻下症状及中医十问。 7、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与淋证表现类似的常见疾病】 一、下尿路感染: 1、症状:以尿频、尿痛、尿急、排尿不畅、下腹不适为主。 2、体征:无明显体征 3、辅助检查:尿常规:镜下可见白细胞、红细胞。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ml。 二、急性肾盂肾炎: 1、症状:高热寒战,体温>38℃,伴头痛、全身酸痛,可有明显的腰腹部疼痛。尿频、 尿急、尿痛。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2、体征:输尿管点、肋腰点压痛阳性,肾区叩击痛阳性。 3、辅助检查:尿常规:镜下可见白细胞、白细胞管型、红细胞,尿白细胞酯酶阳性。 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ml。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媚、尿β2微球蛋白升高。 三、泌尿系结石: 1、症状:尿中间夹砂石,可见血尿。如石块梗阻于输尿管时可出现肾绞痛,疼痛向会 阴部放射,发作时尿量减少。 2、体征:输尿管点、肋腰点压痛阳性 3、辅助检查:血常规可见红细胞。患者尿中某种盐或可沉淀结晶成分排除增加,如钙、

喘证

第四节喘证 定义 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 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甚则发为喘脱。 释义 《说文心部》:“喘,疾息也”。疾,快速之意;息,一呼一吸曰息。疾息,指呼吸急促。又说:“喘,息也”。段玉裁注:“人之气急曰喘,舒曰息。” 历代中医文献也称“鼻息”、“肩息”、“上气”、“逆气”、“喘促”等。 历史沿革 1.《内经》对喘证的症状、体征、病因、病位论述甚详。 《灵枢·五阅五史篇》:“肺病者,喘息鼻张。” 《灵枢·本脏篇》:“肺高则上气肩息。” 指出喘息、鼻张、肩息均是指喘证发作时轻重不同的临床表现,并提出了病变主脏在肺。 对喘证的病因,认识到有外感、和内伤、邪实和正虚的不同。 《灵枢·五邪篇》:“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 《灵枢·本神篇》:“肺气虚……实则喘喝,胸膺仰息。”(外感) 《素问·举痛论》:“劳则喘息汗出”(内伤) 2.《金贵要略》有“上气”专篇并列证治 “上气”——即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还包括哮证、肺张。辛温祛寒化饮—射干麻黄汤;祛寒蠲饮、寒温并用—越婢汤、小青加石膏龙汤;豁痰祛浊—皂荚丸。 3.至金元以后充实了内伤致喘的论说,辨证则以虚为纲:如朱丹溪等医家认识到六淫、七情、饮食所伤、体质虚弱皆为喘证的病因。刘河间论喘因于火热。 4.《京岳全书·喘促》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为喘证的辨证纲领。《临证指南医案·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类证治裁·喘证》“实喘责在肺,虚喘责在肾。”“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范围 中医——涉及多种外感及内伤疾病,它不仅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且可因其它脏腑病变而影响及肺致喘。 西医——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肺气肿、心原性哮喘、肺结核、矽肺及癔病性喘息等。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试题教案资料

病因病机试题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 A、内经 B、难经 C、陈无择 D、张仲景 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 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 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 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 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 4、“中寒”是指:() A、内寒 B、感受外寒 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 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 A、暑邪 B、湿邪 C、寒邪 D、燥邪 6、火邪致病易:() A、伤肺耗津 B、生风动血 C、阻遏气机 D、收引疼痛 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 A、湿邪 B、火邪 C、寒邪 D、风邪 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暑邪 9、燥邪致病特点有:() A、生风动血 B、病程缠绵 C、伤肺耗津 D、易致肿疡 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燥邪 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 A、火邪 B、暑邪 C、湿邪 D、寒邪 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 A、侵犯肌表 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 C、经络 D、脏腑 15、恐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6、思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7、忧伤:()

A、心 B、肝 C、肺 D、脾 18、喜伤:() A、心 B、肝 C、肺 D、脾 19、怒伤:() A、心 B、肝 C、肺 D、脾 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 A、喜 B、怒 C、惊 D、恐 21、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 A、喜 B、怒 C、忧 D、思 22、劳则:() A、气结 B、气耗 C、气乱 D、气消 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 A、心肺脾肾 B、肺脾肾三焦 C、心肝脾肾 D、心肺肝脾 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A、痰 B、饮 C、瘀血 D、疫疠 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A、正气不足 B、邪气 C、阴阳失调 D、脏腑紊乱 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A、正气不足 B、邪气 C、阴阳失调 D、脏腑紊乱 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 A、饮 B、痰 C、瘀血 D、饮食不节 28、怒则:() A、气下 B、气乱 C、气结 D、气上 29、恐则:() A、气下 B、气乱 C、气结 D、气上 30、思虑过度,劳伤:() A、心肝 B、肝脾 C、心脾 D、心肾 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 A、与居住环境有关 B、直接影响脏腑所机 C、从口鼻而入 D、与季节有关 E、多侵犯肌表 2、属阴邪的病邪有:()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暑邪 E、湿邪 3、疫疠的致病特点有:() A、易于流行 B、传染性强 C、症状相似 D、发病急骤 E、易致肿疡 4、“内生五邪”即:() A、内风 B、内暑 C、内寒 D、内火 E、内湿 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

喘证病因病机讲演稿

喘即气喘、喘息。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喘证的名称、症状表现和病因病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如《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篇:“肺高则上气,肩息咳”。提出肺为主病之脏,并描述了喘证的症状表现。 《素问·五邪》篇说:“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肺合于皮毛而主卫气,故邪在肺,则皮肤痛;营卫不和,则发寒热;以其上气,喘而汗出,咳动肩臂,皆肺病之现证,故寒热亦属肺邪。 《素问·举痛论》又说:“劳则喘息汗出。”指出喘证病因既有外感,也有内伤,病机亦有虚实之别。 此外,《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问·经脉别论》云:“有所坠恐,喘出于肝。”提示喘虽以肺为主,亦涉及它脏。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所言“上气”即是指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亦包括“喉中水鸡声”的哮病和“咳而上气”的肺胀。 金元时期的医家对喘证的论述各有补充。如刘河间论喘因于火热,他说“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甚而息粗……故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元·朱丹溪认识到七情、饱食、体虚等皆可成为内伤致喘之因,在《丹溪心法·喘》中说:“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 明代张景岳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景岳全书·喘促》:“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指出了喘证的辨证纲领。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喘》提出:“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这些论点,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病因 1.外邪侵袭 《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之证,以邪实在肺也,肺之实邪,非风寒则火邪耳。”这句话提出喘证常因重感风寒,邪袭于肺,外闭皮毛,内遏肺气,肺卫为邪所伤,肺气不得宣畅,气机壅阻,上逆作喘。若表邪未解,内已化热,或肺热素盛,寒邪外束,热不得泄,则热为寒遏,肺失宣降,亦气逆作喘。或因风热外袭,内犯于肺,肺气壅实,清肃失司,发为喘逆。概括起来就是外邪侵袭。2.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肥甘,或因嗜酒伤中,脾运失健,水谷不归正化,反而聚湿生痰,痰浊上干,壅阻肺气,升降不利,也可发为喘促。《仁斋直指方》说:“惟夫邪气伏藏,凝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促急。”即是指痰涎壅盛的喘证而言。如复加外感诱发,可见痰浊与风寒、邪热等内外合邪的错杂证候。若痰湿久郁化热,或肺火素盛,痰受热蒸,则痰火交阻于肺,痰壅火迫,肺气不降,上逆为喘。若湿痰转从寒化,可见寒饮伏肺,常因外邪袭表犯肺,引动伏饮,壅阻气道,发为喘促。 3.情志所伤 《医学入门·喘》说“惊忧气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促而无痰

淋证的诊疗规范

淋证(泌尿系感染)诊疗规范 淋证是以小便频急,淋漓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其中为特征。多因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 淋之病名始出《内经》,称为“淋溲”。《诸病源候论》把淋证分为石、劳、气、血、膏、热、寒七种,而以“诸淋”统之。《备急千金要方》提出“五淋”之名,《外台秘要》具体指明五淋的内容:“集验论五淋者,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也”。本病好发于女性,现代医学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感染疾病均可参照本病论治。 【中医诊断标准】 一.诊断依据 1.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但还需根据各种淋证的不同临床特征,可确定不同的淋证类型。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 3.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不洁房事而诱发。 二、鉴别诊断: 1.淋证与癃闭的鉴别 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当须明辨。 2.血淋与尿血的鉴别 血淋与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3.膏淋与尿浊的鉴别

膏淋与尿浊在小便浑浊症状上相似。但后者在排尿时无疼痛滞涩感,可以鉴别。《临证指南医案?淋浊》所言:“大凡痛则为淋,不痛为浊。”膏淋的虚证(脾肾两虚,气不固摄)涩痛不甚,淋出如脂,与尿浊有时较难鉴别,但膏淋的虚证虽排尿时涩痛不甚,但与尿浊的排尿时不痛有别,前者尚有明显的虚象。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肾脏病学》(黎磊石,、刘志红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及《内科学》(陆再英、钟南山主编,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表现: 1. 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下腹部疼痛等,部分患者迅速出现排尿困难。尿液常混浊,并有异味,约30%可出现血尿,一般无全身感染症状,少数患者出现腰痛、发热,但体温常不超过38℃。 2. 肾盂肾炎: 2.1 急性肾盂肾炎: 2.1.1全身症状: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体温多在38℃以上,多为弛张热,也可呈稽留热或间歇热。部分患者出现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2.1.2 泌尿系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下腹部疼痛、腰痛等。腰痛程度不一,多为钝痛或酸痛。部分患者下尿路症状不典型。2.2.3体格检查:除发热、心动过速和全身肌肉压痛外,还可出现一侧或两侧肋脊角或输尿管点压痛和(或)肾区叩击痛。 2.2 慢性肾盂肾炎: 临床表现复杂,全身及泌尿系统局部表现均可不典型。一半以上患者可有急性肾盂肾炎病史,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低热、间歇性尿频、排尿不适、腰部酸痛及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如夜尿增多、低比重尿等。急性发作时患者症状明显,类似于急性肾盂肾炎。 3.无症状细菌尿:可由症状性尿感演变而来或无急性尿路感染病史,但

喘证

喘证 【定义】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喘息气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轻则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则表现为稍动则喘息不已,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喘脱是指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喘证病因不外外感与内伤,病性有虚实两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多为实喘之因;劳欲、久病则为虚喘之由。喘证病位主要在肺、肾,并与肝、脾、心关系密切, 二、病机 喘证病机为升降失常,肺气上逆;实喘为邪气壅肺,肺失宣肃;虚喘为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 【问诊要点】 一、起病时间: 包括本次发病的时间和整个病程的时间。 二、诱发因素: 外感,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劳欲久病。 三、主症特点: 1、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2、气喘的程度,对生活工作影响程度。 3、诱发或加重的因素和缓解的因素。 4、既往发作情况。 四、伴随症状和鉴别诊断症状: 伴发热:见于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胸膜炎、急性心包炎、神经系统疾病(炎症、出血等) 伴咳嗽、咯痰:见于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并发感染、化脓性肺炎、肺脓肿等

伴咯粉红色泡沫样痰:见于急性肺水肿 伴大量咯血: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 伴心悸、下肢水肿:要考虑心脏疾病 伴窒息感:可见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气管内异物及癔症 伴胸痛: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肺梗死、自发性气胸、支气管肺癌、急性心包炎、急性心肌梗死、纵隔肿瘤 伴昏迷:见于脑出血、脑膜炎、休克型肺炎、尿毒症、肺性脑病、酮症酸中毒 五、诊疗经过和症状演变: 本次发病后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结果如何,应用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如何(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 六、刻下症状: 1、主症及伴随症状情况。 2、中医辩证症状:尚需结合舌脉综合辩证。 实证:风寒--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质粘。 表寒身热--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粘,形寒身热,烦闷身痛,口渴。 痰热郁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黄,胸中烦闷,身热汗出,口渴饮冷,面赤咽干。 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咳痰粘白,咯吐不利,呕恶食少,口粘不渴。 肺气郁痹--情志诱发,突发气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 虚喘:肺虚--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落,痰吐稀薄,自汗畏风。 肾虚--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形疲神惫,跗肿肢冷,面青唇紫。 正虚喘脱--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动则咳喘欲绝,心慌动悸,汗出如珠,肢冷烦躁。

病因病机试题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 A、内经 B、难经 C、陈无择 D、张仲景 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 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 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 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 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 4、“中寒”是指:() A、内寒 B、感受外寒 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 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 A、暑邪 B、湿邪 C、寒邪 D、燥邪 6、火邪致病易:() A、伤肺耗津 B、生风动血 C、阻遏气机 D、收引疼痛 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 A、湿邪 B、火邪 C、寒邪 D、风邪 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暑邪 9、燥邪致病特点有:() A、生风动血 B、病程缠绵 C、伤肺耗津 D、易致肿疡 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燥邪 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 A、火邪 B、暑邪 C、湿邪 D、寒邪 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 A、侵犯肌表 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 C、经络 D、脏腑 15、恐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6、思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7、忧伤:()

A 、内风 B 、内暑 C 、内寒 D 、内火 E 、内湿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18、喜伤:( )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19、怒伤:( )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 ( ) A 、喜 B 、怒 C 、惊 D 、恐 21、 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 ( ) A 、喜 B 、怒 C 、忧 D 、思 22、 劳则:( ) A 、气结 B 、气耗 C 、气乱 D 、气消 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 ( ) A 、心肺脾肾 B 、肺脾肾三焦 C 、心肝脾肾 D 、心肺肝脾 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 ) A 、痰 B 、饮 C 、瘀血 D 、疫疠 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 ) A 、正气不足 B 、邪气 C 、阴阳失调 D 、脏腑紊乱 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 ) A 、正气不足 B 、邪气 C 、阴阳失调 D 、脏腑紊乱 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 ( ) A 、饮 B 、痰 C 、瘀血 D 、饮食不节 28、 怒则:( ) A 、气下 B 、 气乱 C 、 气结 D 、气上 29 、 恐则:( ) A 、气下 B 、 气乱 C 、 气结 D 、气上 30、 思虑过 度, 劳伤 :( ) A 、心肝 B 、 肝脾 C 、 心脾 D 、心肾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 ( ) A 、与居住环境有关 B 、直接影响脏腑所机 C 、从口鼻而入 D 、与季节有关 E 、多侵犯肌表 2、 属阴邪的病邪有: ( ) A 、风邪 B 、寒邪 C 、燥邪 D 、暑邪 E 、湿邪 3、 疫疠的致病特点有: ( ) A 、易于流行 B 、传染性强 C 、症状相似 D 、发病急骤 E 、易致肿疡 4、 “内生五邪”即: ( ) 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

倪海厦病机十九条

倪海厦病机十九条 倪海厦-病机十九条2009-06-12 13:40【原文】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⑦也。经言盛者写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⑧,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⑨必行,桴鼓相应,扰拔刺雷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岐伯曰:审察病机↑⑩,无失气宜↑(11)。此之谓也。 ①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劳倦伤脾,脾气不足,不能转输,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气不升于上,称上焦不行;浊气不降于下,称下脘不通。②玄府:汗孔。③厥气上逆:下焦阴寒之气逆行于上。④温气去:言阳气被寒邪所迫而散失。温气,即阳气。去,消散。⑤脉盛大以涩:寒邪积留胸中,脉象紧而有力,故为实大:气血运行不利,故脉见涩象。⑥中寒:胸中寒盛,故称中寒。⑦之化之变:同“之变化”之义,指六气的异常变化。⑧方士:即方术之士,此指医生。⑨要道:指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与技术。⑩病机: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张介宾注:“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11)气宜:六气各有主时之宜,此指六气主时的规律。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①,皆属于肝。诸寒收引↑②,皆属于肾。诸气膹郁↑③,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④,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

于心。诸厥固泄↑⑤,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⑥,如丧神守↑⑦,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⑧,皆属于火。诸暴强直↑⑨,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⑩,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11),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12),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13),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14),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15),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解析】 本段原文在中医文献中首先提出“病机”一词,并以病机十九条为示范,论述了临床分析病机的方法,强调了分析病机的重要性,对后世中医病机与辨证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掌握病机的重要性人体疾病大多由六气的异常变化所致,在性质上可分为亢盛和衰退两大类,治疗上相应的有“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两大法。一般医生也懂得依据寒热虚实,采用温清补泻的方法来治疗疾病,但“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或出现“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的局面,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未掌握病机。病机,张介宾注:“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要”,表明病机不是着眼于局部的、微观的病理变化,而是从整体、

淋证的病因与诊断

淋证的病因与诊断 一、病因病机 1、膀胱湿热多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过度,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洁,湿热秽浊毒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或肝胆湿热下注皆可使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发为热淋;若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血随尿出,则发为血淋;若湿热久蕴,煎熬尿液,日积月累,结成砂石,则发为石淋;若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不能分清别浊,脂液随小便而出,则发为膏淋。 2、肝郁气滞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或气滞不会,郁于下焦,致肝气郁结,膀胱气化不利,发为气淋。 3、脾肾亏虚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或劳累过度,房室不节,或年老,久病,体弱,皆可致脾肾亏虚。脾虚而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则发为气淋;若肾虚而下元不固,肾失固摄,不能制约脂液,脂液下注,随尿而出,则发为膏淋;若肾虚而阴虚火旺,火热灼伤脉络,血随尿出,则发为血淋;病久伤正,遇劳即发者,则为劳淋。 “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淋证的病位在肾与膀胱,且与肝脾有关。其病机主要是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膀胱的气化与开合。淋证日久不愈,热伤阴,湿伤阳,易致肾虚;肾虚日久,湿热秽浊邪毒容易侵入膀胱,引起淋证的反复发作。因此,肾虚与膀胱湿热在淋证的发生、发展及病机转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淋证有虚有实,初病多实,久病多虚,初病体弱及久病患者,亦可虚实并见。实证多在膀胱和肝,虚证多在肾和脾。 二、诊断 1、具有淋证的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等基本临床特征。尚可有各种淋证各自的特征。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症。 3、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劳累过度,情志变化,感受外邪而诱发。 4、结合有关检查,如尿常规、尿细菌培养、X线腹部摄片、肾盂造影、双肾及膀胱B超、膀胱镜等,可明确诊断。 三、鉴别诊断 1、癃闭癃闭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淋证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特征。其中小便短涩量少,排尿困难与癃闭相似,但癃闭排尿时不痛,每日小便总量远远低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而淋证排尿时疼痛,每日小便总量基本正常。 2、尿血血淋和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尿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丹溪心法·淋》曰:“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故一般将痛者称为血淋,不痛者称为尿血。 3、尿浊淋证的小便浑浊需与尿浊相鉴别。尿浊虽然小便浑浊,白如泔浆,与膏淋相似,但排尿时尿出自如,无疼痛滞涩感,与淋证不同。以有无疼痛为鉴别要点。

咳嗽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古代医家有“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等说法,咳嗽一证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之中,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病,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辩证论治。病因病机咳嗽的病因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是肺脏本身的病证,多以风邪为先导,而来寒、热、燥等邪气,从皮毛和口鼻侵入人体,首先犯肺,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致咳嗽。内伤咳嗽常涉及其它脏腑,因肺为娇脏,任何脏腑有病往往累及于肺而发生咳嗽,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扰于肺;情志不舒,肝郁化火,上乘于肺;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气上犯;肺本身气虚、阴虚,皆能影响肺气的升降出入而致咳嗽。不论外感与内伤咳嗽,病机均属肺系受病,宣降失常,肺气上逆所致。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日久不愈,可损脏腑,发展成为内伤咳嗽,而内伤咳嗽多邪实与正虚并见,肺卫不固,又易外感,使咳嗽加重,故外感与内伤咳嗽,可互为因果。辩证论治辩证首先应区别外感还是内伤,论治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见肺卫表证,属于邪实,治以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反复发作,如见他脏引起者,多属邪实正虚,治当去邪止咳,兼顾扶正。1、外感咳嗽:1)风寒咳嗽:主证:咳嗽声重有力,痰清稀色白,咽痒,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全身酸软,舌苔薄白,脉浮紧。辩证:风寒袭肺,肺气不宣,故咳嗽,咽痒,鼻塞流清涕;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故痰清稀色白;风寒外束,卫阳被遏,故见恶寒发热,无汗;经络失和则全身酸软,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象。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2)风热咳嗽:主证: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黄涕,头痛身热,恶风汗出,苔薄黄,脉浮数。辩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热伤津液,故见咳嗽不爽,痰黄粘稠,鼻流黄涕、口渴咽痛;风热犯表,卫表不和,故头痛身热,恶风汗出,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象。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3)风燥咳嗽:主证: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或痰带血丝,咳引胸痛,恶风发热,鼻干咽噪,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辩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故干咳无痰,痰少粘稠;燥热灼津则鼻干咽燥;热伤肺络则痰带血丝,咳引胸痛;风燥外客,表卫不和则恶风发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为燥热之象。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2、内伤咳嗽:1)脾虚咳嗽:主证;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胸脘胀满,纳少呕恶,神疲乏力,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辩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肺气壅遏,故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脾不健运,痰湿中阻则胸脘满闷,纳差,呕恶;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故神疲无力。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之象。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2)肝火犯肺:主证:咳嗽阵作,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面赤咽干,胸胁胀痛,口干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辩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肺失清肃,故咳嗽阵作,痰滞难出;肝火上炎则面赤咽干,口干苦;肝脉布两胁。脉络失和,故胸胁胀痛;苔薄黄少津、脉弦数为肝火肺热之象。治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3)肾虚咳嗽:主证:咳嗽反复发作,痰涎清稀呈泡沫状,气短乏力,动则尤甚,头晕、心悸、形寒肢冷,肢体沉重,腰腿酸软,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细。辩证: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饮内停,上扰于肺,故咳嗽,痰涎清稀呈泡沫状;卫阳不固,易感外邪而诱发,故反复发作;水气上泛则头晕、心悸;水气游溢肢体则肢体沉重;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虚则腰腿酸软;阳虚生外寒,故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润,脉沉细为水湿内停之象。治法:温阳利水,理气化痰4)肺虚咳嗽:主证:起病缓慢,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消瘦神疲,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辩证:阴虚内燥,肺失滋润,故于咳少痰,口干咽燥;热伤肺络则痰中带血;阴虚火旺,则午后潮热,手足心热;迫津外泄则盗汗;津液不足而致消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治法: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