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下焦湿热、淋证、癃闭

下焦湿热、淋证、癃闭

下焦湿热、淋证、癃闭
下焦湿热、淋证、癃闭

下焦湿热该怎么治疗

请问下焦湿热是怎么引起的,我小便的时候感觉尿很热有点痛,有时候总感觉下面不舒服,还有想大便的感觉。。这是焦湿热吗,是的话平时应该注意点什么该吃什么药,大概吃多少时间才会好

最佳答案

淋证是指因饮食劳倦、湿热侵袭而致的以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为主要病机,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淋证为临床常见病,中医药治疗类属淋证的尿路结石和肾盂肾炎均有较好的疗效。

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称为淋闷”并有甚则淋”其病淋”等的记载。《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称淋秘”,该篇并指出淋秘为热在下焦”《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描述了淋证的症状: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隋代《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对本病的病机作了详细的论述,并将本病的病位及发病机理作了高度明确的概括: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巢氏这种以肾虚为本,以膀胱热为标的病机理论,已为后世所宗。金元时期《丹溪心法淋》强调淋证主要由热邪所致:淋有五,皆属乎热”明代《景岳全书淋浊》在认同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的同时,提出久服寒凉”淋久不止” 有中气下陷和命门不固之证”并提出治疗时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温补命门”对淋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更为全面,治疗方法也较为完善。历代医家对淋证的分类进行了探索,《中藏经》首先将淋证分为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为淋证临床分类的雏形。《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把淋证分为石、劳、气、血、膏、寒、热七种,而以诸淋”统之。《备急千金要方淋闭》提出五淋”之名,《外台秘要淋并大小便难病》具体指出五淋的内容:《〈集验》论五淋者,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也。’现代

临床仍沿用五淋之名,但有以气淋、血淋、膏淋、石淋、劳淋为五淋者,亦有以热淋、石淋、血淋、膏淋、劳淋为五淋者。按临床实际,热淋、气淋均属常见,故本节拟分为热淋、气淋、血淋、膏淋、石淋、劳淋六淋进行论治。

西医学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乳糜尿等,当临床表现为淋证时,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

1?膀胱湿热多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过度,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洁,湿热秽浊毒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或肝胆湿热下注皆可使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发为热淋;若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血随尿出,则发为血淋;若

湿热久蕴,煎熬尿液,日积月累,结成砂石,则发为石淋;若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不能分清别浊,脂液随小便而出,则发为膏淋。

2?肝郁气滞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或气滞不会,郁于下焦,致肝气郁结,膀胱气化不利,发为气淋。

3?脾肾亏虚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或劳累过度,房室不节,或年老,久病,体弱,皆可致脾肾亏虚。脾虚而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贝U发为气淋;若肾虚而下元不固,肾失固摄,不能制约脂液,脂液下注,随尿而出,贝U发为膏淋;若肾虚而阴虚火旺,火热灼伤脉络,血随尿出,贝U发为血淋;病久伤正,遇劳即发者,则为劳淋。

诊断依据

1?具有淋证的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等基本临床特征。尚可有各种淋证各自的特征。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症。

3?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劳累过度,情志变化,感受外邪而诱发。

4?结合有关检查,如尿常规、尿细菌培养、X线腹部摄片、肾盂造影、双肾及

膀胱B超、膀胱镜等,可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是治疗淋证的基本原则。实证有膀胱湿热者,治宜清热利湿;有热邪灼伤血络者,治宜凉血止血;有砂石结聚者,治宜通淋排石;有气滞不利者,治宜利气疏导。虚证以脾虚为主者,治宜健脾益气;以肾虚为主者,治宜补虚益肾。所以徐灵胎评《临证指南医案淋浊》时指出: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当分别,有瘀血积塞住溺管者,宜先通,无瘀积而虚滑者,宜峻补。”

淋证的治法,声有忌汗、忌补之说,如《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说:淋家不可发汗”,《丹溪心法淋》说:最不可用补气之药,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验之临床实际,未必都是如此。淋证往往有恶寒发热,此并非外邪袭表,而是湿热熏蒸,邪正相搏所致,发汗解表,自非所宜。因淋证多属膀胱有热,阴液常感不足,而辛散发表,用之不当,不仅不能退热,反有劫伤营阴之弊。若淋证确由外感诱发,或淋家新感外邪,症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仍可适当配合辛凉解表之剂。因淋证为膀胱有热,阴液不足,即使感受寒邪,亦容易化热,故应避免辛温之品。至于淋证忌补之说,是指实热之证而言,诸如脾虚中气下陷,肾虚下元不固,自当运用健脾益气,补肾固涩等法治之,不属忌补范围。

用药原则

热淋

症状:小便频急短涩,尿道灼热刺痛,尿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

苦,呕恶,或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

本方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其中木通、篇蓄、瞿麦、滑石利尿通淋,大

黄、山栀、甘草梢清热解毒。若大便秘结,腹胀者,可重用生大黄,并加枳实以通

腑泄热;若腹满便溏,则去大黄;若伴见寒热,口苦,呕恶者,可合用小柴胡汤以

和解少阳;若湿热伤阴者,去大黄,加生地、牛膝、白茅根以养阴清热;若小腹胀满,加乌药、川栋子行气止痛;若热毒弥漫三焦,人营人血,又当急则治标,用黄

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以清热泻火解毒;若头身疼痛,恶寒发热,鼻塞流涕,有

表证者,加柴胡、金银花、连翘等宣透热邪。

淋证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定义: ,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所属学科:

(一级学科);内科疾病(二级学科);肾膀胱疾病(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淋症:以小便频繁而数量少,尿道灼热疼痛,排便不利,或小腹急痛,以腰腹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此病多因嗜酒过度,或多食肥甘食品,造成湿热,或情绪不好,郁怒伤肝所致。还有其他原因导致。

目录

淋证

辨证分析

膀胱湿热型

小肠实热型

肝气郁滞型

肝胆郁热型

脾虚湿阻型

阳虚湿浊型

展开

编辑本段淋证

以小便频数量少,尿道灼热疼痛,排出不畅,或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淋证多因嗜酒太过,或多食肥甘之品,酿成湿热,结于下焦,或情志不畅,郁怒伤肝,气火郁于下焦,或年老体弱,久病不愈,导致脾肾亏虚,中虚气陷为气淋,遇劳即发者为劳淋,肾亏精室不固者为膏淋,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者为血淋。临床虽将淋证分为五科(即气淋、血淋、膏淋、石淋、劳淋),但辨证时应详辨虚实。气淋

实证,兼胸胁胀满,舌青脉弦。虚证多兼气短面白,舌淡脉细。分别治以利气行水和补中益气,方用沉香散加味和补中益气汤加减。血淋除尿中带血外,实证尿色紫红,苔黄脉滑。虚证则尿血色淡,舌淡脉细,分别治以清利湿热,凉血止血和滋阴清热。

方用小蓟饮子和知柏地黄丸。膏淋尿如泔水,实证兼舌红脉数。虚证则舌淡脉细。分

别治以清利湿热,分清泌浊和补肾固涩。方用萆薢分清饮和六味地黄丸加减。石淋:

尿中挟砂石,甚则带血,舌红苔黄脉数。治以清热利湿排石,用八正散加味。劳淋:

淋久不愈,遇劳即发,舌淡脉弱。治以健脾益肾,方用无比山药丸加减

编辑本段辨证分析

淋证多因外阴不洁,秽浊之邪上犯膀胱,或湿热外邪由其他脏腑传人膀胱所致;

或心经火热炽盛,下移小肠,气化不利,无以分清泌浊,波及膀胱所致;或肝郁化火,

热郁气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致;或脾气亏虚,中气下陷;或肾气虚弱,气化失职而出淋证。

辨证分虚实寒热。虚寒证常见脾气亏虚,肾气虚弱型。实热证常见膀胱湿热,小

肠实热,肝胆郁热等。治法应以补脾温肾,清热祛湿为主。

编辑本段膀胱湿热型

【证见】尿频、尿急、尿痛,小便黄赤或混浊而短小,或有砂石,或尿血,发热,或兼恶寒,口干口苦,腰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通淋。

【方药】

1?主方八正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车前子10克,瞿麦10克,扁蓄10克,滑石30克,栀子10克,炙甘

车前子

草6克,木通9克,大黄9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齐購

2.中成药

(1)八正散,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复方石淋通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

(3)金沙五淋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车前茯苓消淋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车前子12克,赤茯苓12克,栀子10克,木通9克,龙胆草10克,扁蓄20克,生甘草梢6克,灯心草6克,淡竹叶9克。水煎2次分2次早晚服;或每日2齐水煎分4次服。

(2)金沙六一散(谢国材等《家庭对症治疗手册》)

处方:海金沙30克,滑石30克,甘草10克。共研细末,每次服9克,每日3 次,用灯心汤调服。

(3)黄柏清热汤(李振琼验方)

处方:黄柏15克,金银花15克,金钱草15克,车前子15克,白茅根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生地榆15克,甘草梢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I?2剂。

中医病名及症候分类

感冒 证候分类 风寒束表风热犯表 暑湿袭表咳嗽 证候分类风寒袭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热壅肺肝火犯肺痰湿蕴肺肺阴亏虚 肺气亏虚风温肺热病 风热犯肺痰热壅肺肺胃热盛热闭心包气阴两虚 邪陷正脱肺痈 初期 成痈期 溃脓期 恢复期 肺痨 肺阴亏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咯血 肝火犯肺阴虚火旺 痰热壅肺 气虚血瘀 悬饮 邪郁少阳 饮停胸胁 肺络不畅 喘病 风寒束肺 风热犯肺 痰湿蕴肺 水气凌心 肺脾两虚 肺肾两虚 哮病 .1发作期 1冷哮: 2热哮: 3虚哮: 2缓解期 1肺气亏虚 2脾气亏虚 3肾气亏虚 胃脘痛 肝胃气滞 寒邪犯胃 胃热炽盛 食滞胃肠 瘀阻胃络 胃阴亏虚 脾胃虚寒 噎膈 痰气阻膈 瘀血阻膈 津亏热结 气虚阳微 呕吐 寒邪犯胃 食滞胃肠 痰饮停胃 肝气犯胃 脾胃虚寒 胃阴亏虚 吐血 胃热炽盛 肝火犯胃 瘀阻胃络 脾不统血 肝胃阴虚 便血 胃肠积热 湿热蕴结 肠风伤络 脾胃虚寒 痢疾 湿热蕴结 寒湿困脾 脾阳亏虚 热毒炽盛 正虚邪恋 泄泻 寒湿困脾 肠道湿热 食滞胃肠 肝气郁滞 脾气亏虚 肾阳亏虚 黄疸 肝胆湿热

湿困脾胃 热毒炽盛寒凝阳衰水臌 气滞湿阻寒湿困脾湿热蕴结肝脾血瘀 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便秘 肠道实热肠道气滞脾虚气弱 脾肾阳虚阴虚肠燥紫癜 风热伤络血热伤络 阴虚火旺气不摄血湿温 湿郁卫气 气分湿热热入营血霍乱 中焦湿热寒湿困脾 亡阴证亡阳证中暑 阳暑 阴暑 暑厥 暑风 疟疾邪郁少阳 暑热内郁 暑湿内蕴 疫毒侵袭 正虚邪恋 胸痹心痛 心血瘀阻 寒凝心脉 痰浊内阻 心气虚弱 心肾阴虚 心肾阳虚 心悸 心虚胆怯 心脾两虚 阴虚火旺 心血瘀阻 水气凌心 心阳虚弱 不寐 肝郁化火 痰热内扰 阴虚火旺 心脾两虚 心虚胆怯 自汗、盗汗 肺卫不固 营卫不和 阴虚火旺 郁病 肝气郁结 气郁化火 忧郁伤神 心脾两虚 癫病 痰气郁结 气虚痰结 心脾两虚 阴虚火旺 狂病 痰火扰神 火盛伤阴 气血瘀滞 痫病 痰火扰神 血虚风动 风痰闭窍 瘀阻脑络 心脾两虚 肝肾阴虚 头风 肝阳上亢 痰浊上扰 瘀阻脑络 气血亏虚 肝肾阴虚 眩晕 风阳上扰 痰浊上蒙 气血亏虚 肝肾阴虚 痿病 肺热津伤 湿热浸淫 脾胃虚弱 瘀阻脉络 肝肾亏虚 中风 肝阳暴亢 风痰阻络

中医淋证

淋证 【定义】 淋证是指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特征的一类病症。【病因病机】 淋证可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引起。主要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望、闻、切诊重点内容】 一、望诊重点: 患者基本身体状况; 小便的色泽(混浊黄赤者多为湿热邪气盛,清白而长者多为邪退或正虚); 小便是否排出砂石; 小便是否混浊如米泔或滑腻如脂膏; 小便是否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 二、闻诊重点: 触碰腰部时患者是否有疼痛呼号。 三、切诊重点: 脉象之滑数、虚细、细数、细弱等各种情况; 四、病史采集基本项目,问诊重点 1、起病时间: 包括本次发病时间和整个病程时间; 2、诱发因素: 饮食不当、劳累过度、不良生活习惯、既往用药病史等。 3、主症特点: ①小便的通畅情况: 排尿有无尿道不适,有无尿痛是鉴别虚实的重要指征; ②小便的色泽: 尿液混浊黄赤者多为湿热邪气盛,清白而长者多为邪退或正虚; ③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

尿频尿急尿痛是否反复发作,间隔多久,每次发作持续时间; ④加重/缓解的因素: 如感受外邪、过食肥甘、郁怒伤肝、劳累过度等; ⑤症状演变: 程度的变化,各种淋证之间的转化,虚实的演变等; 4、伴随症状: 恶寒发热、腰痛、尿浊、尿血、水肿等; 5、诊疗经过: 发病后何时何地诊断为什么病、什么证,是否治疗,给予什么法、什么方药 治疗,结果如何,症状如何变化等; 6、刻下症状及中医十问。 7、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与淋证表现类似的常见疾病】 一、下尿路感染: 1、症状:以尿频、尿痛、尿急、排尿不畅、下腹不适为主。 2、体征:无明显体征 3、辅助检查:尿常规:镜下可见白细胞、红细胞。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ml。 二、急性肾盂肾炎: 1、症状:高热寒战,体温>38℃,伴头痛、全身酸痛,可有明显的腰腹部疼痛。尿频、 尿急、尿痛。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2、体征:输尿管点、肋腰点压痛阳性,肾区叩击痛阳性。 3、辅助检查:尿常规:镜下可见白细胞、白细胞管型、红细胞,尿白细胞酯酶阳性。 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ml。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媚、尿β2微球蛋白升高。 三、泌尿系结石: 1、症状:尿中间夹砂石,可见血尿。如石块梗阻于输尿管时可出现肾绞痛,疼痛向会 阴部放射,发作时尿量减少。 2、体征:输尿管点、肋腰点压痛阳性 3、辅助检查:血常规可见红细胞。患者尿中某种盐或可沉淀结晶成分排除增加,如钙、

淋证护理常规

淋证护理常规 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示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已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膀胱、肾。泌尿系统感或结石、前列腺炎、乳糜尿等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次数、尿量、尿色、尿痛等情况。 2、病的认知程度。 3、社会状况。 4、湿热蕴结证、肝气郁滞证、脾肾两虚证。临床根据症状不同分为热淋、血淋 气淋、石淋、膏淋及劳淋。 二、护理要点:按中医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多饮水,以通利湿热。 2、做好外阴部清洁卫生。 3、遵医嘱及时准确留取尿培养标本送检。 三、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排尿的次数、尿量、尿色及右无尿痛。 2、排尿不畅或尿闭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腰腹绞痛,或伴恶心、呕吐、出冷汗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血尿多,或引起虚脱危象时,包港澳医师,并配合处理。

四、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注意药后反应,并做好记录。 五、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忌食辛辣、煎炸、肥腻、要就等刺激之品。 2、高淋虚证和劳淋者,之一医师进补。 3、石淋者,应根据结石成分性质的不同,注意饮食宜忌。 六、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给予心理疏导,消除紧张、急躁或悲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热淋,高热不退市,遵医嘱针刺。 2、石淋,肾绞痛发作时,穴位按压。 3、膏淋发作时,按压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 4、劳淋,腰酸甚是,在水面时腰下垫棉垫。 七、健康指导 1、坚持按医嘱服用药物,切勿自行中断,以免复发。 2、按时复诊,如有发病征象,忌食就医,以免延误。 3、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节制房事,保持心情舒畅。 4、做好个人卫生,防止尿路感染。 5、每日坚持多饮水,并限制含钙及草酸丰富的饮食。 6、病情缓解后适当活动。石淋者应增加活动量,指导患者进行

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

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 脾虚湿盛症临床表现:面色萎黄,四肢不温,神倦乏力,足跗时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而弱。 脾胃湿热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 症状是很容易区分的,脾虚湿盛以怕冷无力,舌苔白等来寒像判断,脾胃湿热以身热口苦,小便黄,舌苔黄等热像来判断。 这个脾虚湿盛和脾虚湿热的区别就是一个寒,一个热。前者主要表现为寒,如这个怕冷,乏力等症状,后者主要是表现为热,如烦躁,口苦,尿黄等症状。 所以是很容易区分的。脾虚湿盛可以用参苓白术丸,脾胃湿热以温胆汤等来治疗 日常生活中,常听人说:“这几天有湿热,该喝些凉茶调节调节。看中医时,也常会听医生说“湿热”。那么,什么是湿热,湿热有哪些表现,应注意什么问题? 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那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 中医认为致病的原因不外乎外因和内因,其中外因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邪”或“六淫”,意为淫邪伤人之气。湿邪是最为常见,也是最难治疗。 导致体内湿气的形成也可分外因和内因,外因是空气中的湿度大而致,内因则是

清利下焦湿热重在健脾胃

清利下焦湿热重在健脾胃 摘要:临床中在治疗肾虚兼有湿热下注症,首先要清利下焦湿热,方可补肾。但在清利湿热的过程中,下焦的湿热极易出现反复,而且脾胃易受到损伤,使清利湿热更加困难。通过临床观察和研究,在治疗湿热下注症的过程中,重点建运脾胃,是脾胃的健运功能恢复,这样水湿津液在正常的运化过程中,就难以再次形成湿热,这样清利湿热的治疗目的就会达到,临床就会取得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湿热肾虚健脾胃 肾虚兼有湿热下注之症,为临床上常见的病症,补肾是最终的治疗目的,显得尤为重要。但临症往往虚不受补,令临床治疗时感困惑,通过临床研究,我提出治疗该类病症分三个阶段的治疗方案,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三阶段是:一、清利湿热,二、攻补兼施,三、以补为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清利湿热时补脾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详细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一、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对水液代谢重要地位。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主运化,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化水液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包括“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及水液在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转输、布散、排泄等升降出入过程。脾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水液代谢

的枢纽。水液在体内由肺而下降于肾,或由肾蒸腾气化而上升于肺,均需靠脾的转输作用,方能维持正常。脾气充足,运化水液功能健旺,人体水液代谢才能协调平衡。 二、下焦湿热的产生的机理 首先湿热的产生,无非外感和内生而来,但临床上内生湿热是较为常见的,膏梁厚味,嗜酒无度,饮食不节都易生湿热,而脾主运化,水湿在正常的运化过程中消除,然而脾虚不运,则水湿内停,如再感外邪,则为湿热症,多数肾虚湿热症的患者,多是先有脾虚不运的基础,肾为水脏,最易受湿邪所困,久则生热,生为湿热之症。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温气,分别方可成为湿热,如薛生的所言“太阳内伤,肺为水之上源,外邪客肺,易致气机失常,即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进而使湿邪内生,久而化热即为湿热。 思伤脾,过度思虑、焦虑,情志不畅,即为影响肝脾的正常协作关系,使脾的健运功能受到伤害,使水湿运化失常,聚而为湿,久则化热,又可产生湿热。 若脾虚失运,则水液难于转输排泄,导致水湿内停,产生多种病症。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是强调了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临床上我们常见的肾虚症,常挟为湿热下注之症,为什么湿热易于下注而难以清利呢?首先是脾肾相互的关系,无任何种原因导致的肾虚或脾虚,都会造成后天的精血减少而难以补充肾中之精,或者先精损之精难以濡养脾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肾虚脾亦虚,脾愈虚

淋证的病因与诊断

淋证的病因与诊断 一、病因病机 1、膀胱湿热多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过度,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洁,湿热秽浊毒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或肝胆湿热下注皆可使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发为热淋;若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血随尿出,则发为血淋;若湿热久蕴,煎熬尿液,日积月累,结成砂石,则发为石淋;若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不能分清别浊,脂液随小便而出,则发为膏淋。 2、肝郁气滞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或气滞不会,郁于下焦,致肝气郁结,膀胱气化不利,发为气淋。 3、脾肾亏虚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或劳累过度,房室不节,或年老,久病,体弱,皆可致脾肾亏虚。脾虚而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则发为气淋;若肾虚而下元不固,肾失固摄,不能制约脂液,脂液下注,随尿而出,则发为膏淋;若肾虚而阴虚火旺,火热灼伤脉络,血随尿出,则发为血淋;病久伤正,遇劳即发者,则为劳淋。 “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淋证的病位在肾与膀胱,且与肝脾有关。其病机主要是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膀胱的气化与开合。淋证日久不愈,热伤阴,湿伤阳,易致肾虚;肾虚日久,湿热秽浊邪毒容易侵入膀胱,引起淋证的反复发作。因此,肾虚与膀胱湿热在淋证的发生、发展及病机转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淋证有虚有实,初病多实,久病多虚,初病体弱及久病患者,亦可虚实并见。实证多在膀胱和肝,虚证多在肾和脾。 二、诊断 1、具有淋证的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等基本临床特征。尚可有各种淋证各自的特征。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症。 3、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劳累过度,情志变化,感受外邪而诱发。 4、结合有关检查,如尿常规、尿细菌培养、X线腹部摄片、肾盂造影、双肾及膀胱B超、膀胱镜等,可明确诊断。 三、鉴别诊断 1、癃闭癃闭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淋证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特征。其中小便短涩量少,排尿困难与癃闭相似,但癃闭排尿时不痛,每日小便总量远远低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而淋证排尿时疼痛,每日小便总量基本正常。 2、尿血血淋和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尿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丹溪心法·淋》曰:“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故一般将痛者称为血淋,不痛者称为尿血。 3、尿浊淋证的小便浑浊需与尿浊相鉴别。尿浊虽然小便浑浊,白如泔浆,与膏淋相似,但排尿时尿出自如,无疼痛滞涩感,与淋证不同。以有无疼痛为鉴别要点。

湿热体质的人的饮食调养

湿热体质的人的饮食调养: 一多吃蔬菜水果,如冬瓜,苦瓜,丝瓜,芦笋,水芹,黑木耳,藕,萝卜,西红柿,西瓜,梨,香蕉等,这些 都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还可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蛋白质等 二食品调料: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助热之品,如动物脂肪,海鲜鱼类,生葱,生蒜,辣椒,韭菜,海虾,牛羊狗肉等 三多饮水,以温开水为好,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内热的排出,但不要用饮料代替,尤 其是橙汁,因为橙汁多喝可生热生痰,加重内热。 我们在日常饮食中,适当注意维生素B8的摄取(参考维生素B8条目),对防止湿热会大有益处 宜食 根据自身的情况选食以下食物 薏苡仁、白扁豆、绿豆、冬瓜、瓠子、丝瓜、西瓜、山药、白茯 苓、马兰头、枸杞头、黄瓜、金针菜、水芹、荠菜、荸荠、金银花、 蛇肉、鲫鱼、乌鱼、泥鳅、萝卜、菊花脑、青菜、黄芽菜、豇豆、蚕 豆、节瓜、玉米须、玉米、小麦、小米、金花菜、百合、苤蓝、茭白、 黑木耳、芋头、苋菜、番薯、马铃薯、菊芋、慈姑、藕、地瓜、绿豆 芽、豆腐、胡萝卜、番茄、莼菜、菜瓜、地耳、菱、豆苗、梨、苹果、 橘子、枇杷、柑、橙子、蕹菜、柿子、草莓、鸭肉(烤鸭忌食)、黄鳝、鲩鱼、鲢鱼、赤小豆等。(有关赤小豆的用法,请细看“赤小豆” 条目) 忌食 湿热者辩症忌食如下 胡椒:凡湿热型黄疸之人忌食之。《本草纲目》云:“胡椒,大辛 热,纯阳之物。辛走气,热助火,此物气味俱厚。” 《随息居饮食谱》也认为:“多食动火燥液,耗气伤阴”。对阳黄之人来说,多食则易 增剧病情,助长湿热之邪,黄疸不易退去。 龙眼肉:甘温果品。《本草汇言》说它“甘温而润,恐有滞气”。湿 热性黄疸应多食清淡利湿之物, 龙眼肉滋腻助热,不利湿热之邪的排泄,故阳黄与阴黄之人皆不宜食。 鹅肉:民间视为大发之物。唐代食医孟诜认为“多食令人发痼疾”。 明·李时珍也指出:“鹅,气味俱厚,发风发疮。”《中药大辞典》 中说:“湿热内蕴者勿食。”阳黄为湿热型黄疸,故多食鹅肉则弊多 利少,甚至有弊无利,加重病情。 羊肉:黄疸之人多为内有湿热,熏蒸肝胆,胆液外泄而发黄。《金 匮要略》中早有告诫:“有宿热者不可食之。”黄疸之病屑“内有宿 热”之疾,法当忌食。《随息居饮食谱》也早有告诫,认为“疸病均 忌”。 鸡肉:黄疸多属肝胆湿热内蒸,饮食宜清淡不宜温补。 《医林纂要》 认为鸡肉“肥腻壅滞,有外邪者皆忌食之。”实际上内外有实邪者皆 当忌食,食医王孟英明确告诫:“疸症忌之。”尤其是湿热偏重的阳黄之人,更不宜食。 醍醐:为牛乳制成的食用脂肪。能滋阴、养营、润燥,而黄疸或为 寒湿为患,或为湿热蕴结肝胆,而醍醐滋腻养阴,不利湿邪排泄。正

国医大师推荐治湿十三种方法

国医大师推荐治湿十三种方法 湿为六淫之一,湿邪为病在临床上颇为多见,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体感受湿邪机会较多,如居处潮湿,汗出当风,淋雨涉水,感受雾露,以及过食肥腻生冷瓜果等,都可导致湿邪为患。二是湿邪可兼挟其他病邪为患,如湿为阴邪,常与寒邪相挟而为寒湿;风为百病之长,湿与风合而为风湿;湿邪阻滞气机,气郁化热而为湿热;暑热天湿与暑相合而为暑湿等。三是湿邪可侵犯人体多个部位,如湿邪侵犯肌表而成表湿证;湿邪侵犯脾胃等脏腑而成里湿证;湿邪流窜经络而成痹证;湿邪侵犯皮肤又可出现湿疹、疮毒等疾患。四是湿邪重浊而缠绵,病难速已,病程较长,湿邪还可进一步发展为痰为饮为水等。因而相对而言,湿病就显得比较多。 湿证的临床表现是多方面的,由于湿邪具有重浊趋下、凝滞缠绵、污秽不洁等特点,我们可将其基本症状概括为以下十点:①舌苔滑腻,或白或黄,脉缓,或濡或涩;②头身沉重,或头有紧束感、重压感,或关节疼痛而肿;③汗出不透,或齐颈而还,或齐腰而还;④肢体或面目浮肿,尤其多表现在下肢,或呈目下有卧蚕; ⑤面色黄滞或暗滞,或有黄疸;⑥口不渴,或口渴而饮水不多,或喜热饮,喝水后反觉不舒;⑦胸闷,胃脘或腹部满闷,不思食或不知饥;⑧皮肤瘙痒有湿疹,或阴囊潮湿起疹,或有脚癣;⑨

小便不利或混浊不清,有沉淀,或有淋浊白带;⑩大便溏软,不成形,解出不畅。以上十点,当然不必悉具,只要见其中一二症或三四症,便要考虑到湿邪的存在了。 治湿的方法很多,现根据文献资料、临床报道及个人体会,概括为以下十三法。 一、解表散湿 这是针对湿邪在表的一种治法,常用药有羌活、独活、防风、麻黄等,并常和其他解表药、祛风药配合应用,代表方剂有羌活胜湿汤,适用于湿邪在表,见恶寒发热,头痛头重,身重疼痛,无汗,脉浮,苔白或有腻象等;若里有热者,又当改用九味羌活汤。 在《金匮要略》中,治疗湿邪在表,并不用一般解表散湿药,而是以麻黄配以利湿化湿的药物,以达到发表祛湿的作用。如寒湿在表,身烦疼者,用麻黄加术汤,方中用麻黄等散寒,用白术以除湿,且麻黄得术,虽发汗不至多汗,术得麻黄,可行表里之湿;又如风湿在表,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用麻杏薏甘汤,方中以麻黄解表,薏苡除湿,杏仁宣降肺气以行湿,甘草补中。

湿热症

湿热症 (一)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自注,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者,每兼厥阴风木,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乾呕,发痉发厥,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证,皆湿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正局也,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於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甚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其所以不干太阳者,以太阳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风寒必自表入,故属太阳,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也,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而提纲中言不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以一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湿热之证,阳明必兼太阴者,徒知脏腑相连,湿土同气,而不知当与温病之必兼少阴比例,少阴不藏,木火内燔,风邪外袭,表相应,故为温病,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之谓,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於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然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馀,所以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时权衡矣。 (二)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求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自注,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头痛必挟风邪,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此条乃阴湿伤表之候。 (三)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汪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鲜荷叶白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此条外候与上条同,惟汗山独异,更加关节疼痛,乃湿邪初犯阳明之表,而即清胃之热者,不欲湿邪之郁热上蒸,而欲湿邪之淡渗下走耳,此乃阳湿伤表之候。 (四)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 此条乃湿邪挟风者,风为木之气,风动则木张,乘入阳明之络,则口噤,走窜太阴之经,则拘挛,故药不独胜湿,重用息风,一则风药能胜湿,一则风药能疏肝也,选用地龙诸藤者,欲其宣过脉络耳。或问仲景治痉,原有桂枝加栝娄根及葛根汤两,方岂宜於古而不宜於今耶,今之痉者,与厥相连,仲景不信及厥,岂金匮有遗文耶,予曰,非也,药因病用,病源既,异,治法自殊,伤寒之痉自外来,治以散外邪为主,湿热之痉自内出,波及太阳,治以息内风为主,盖三焦与肝胆同司相火,中焦湿热不解,则热盛於,而少火悉成壮火,火动则风生,而筋挛脉急,风煽则火炽,而识乱神迷,身中之气,随风火上炎,而有升无降,常度尽失,由是而形若尸厥,正内经所谓血之与气,并走於上,则为暴厥者是也,外窜经脉,则成痉,内侵中,则为厥,痉并见,正气犹存一线,则气复反而生,胃津不克支持,则厥不回而矣,所以痉之与厥,往往相连,伤寒之痉自外来者,安有是哉,暑月痉证,与霍乱同出一源,风自火出,出火随风转,乘入阳明则呕,贼及太阴则泻,是名霍乱,窜入筋中者挛急,流入脉络则反张,是名痉,但痉证多厥,霍乱少厥,盖痉证风火闭郁,郁则邪势愈甚,不免乱神明,故多厥,霍乱风火外泄,泄则邪势外解,不至循经而走,故少厥,此痉与霍乱之分别也,然痉证邪滞三焦,三焦乃火化,风得火而愈煽,则入中而暴厥,霍乱邪走脾胃,脾胃乃湿化,邪由湿而停留,则淫及诸经而拘挛,火郁则厥,火窜则挛,又痉与厥之遗祸也,痉之挛急,乃湿热生风,霍目之转筋,乃风来胜湿,痉则由经及脏而厥,霍乱则由脏及经而挛,总由湿热与风,淆乱清浊,升降失常之故,夫湿多热少,则风入土中而霍乱,热多湿少,则风乘三焦而痉厥,

湿热体质的调养方法

湿热体质的调养方法 什么是湿热体质呢? 夏天的桑拿天,大家肯定都体验过,空气既潮湿又闷热,身上如同裹着一层湿布,十分难受。湿热体质的人,体内就像这桑拿天一样,湿热缠绵,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就是浊。这种浊气表现在皮肤上,就是不间断地长痘,大痘刚下去,小痘又起来,不仅脸上长,背部也长,而且皮肤还呈现粗糙、油腻、毛孔粗大的现象。这种浊气,还会使人体散发出种种异味。我们都知道,在湿热的环境中,东西很容易腐烂变质,还会产生难闻的气味。同样,湿热体质的人总是异味相随,口臭、腋臭、汗臭、小便馊黄、大便恶臭、女性白带黄臭、外阴异味也大。另外,湿热体质的人,脾气也较为急躁,不满之情总是溢于言表。 湿热体质是如何产生的呢? 中医认为是肝胆脾胃失调造成的。如果情志不畅,肝脏的疏泄便会出现问题,导致肝气郁结,郁久则化热。肝郁犯脾,脾胃虚弱,水湿运化不及时,湿热纠缠。或是过食肥腻,导致脾胃运化失调,水湿内停。热和湿总是紧紧相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农村的草垛,它是由稻草堆积而成的。平时没什么特别,但下完一场雨后,就不同了。草垛里就十分潮热,甚至烫手,还有黏腻的感觉。这也类似于烧水,水开后,当你揭开壶盖时,一股白色的水蒸气会跑出来,这些水蒸气十分烫手,同时还很潮湿,它便是湿气和热气的组合。湿热熏蒸肝胆,口苦就出现了;湿热蕴结在脾胃,口中会散发臭味;肝经循经生殖器,湿热沿着肝经往下走,所以,女性妇科炎症便产生了,而男性会觉得阴囊湿漉漉的,很黏糊。 当然,这种湿热并不是完全是体内失调,和外界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中的人,湿热极易入侵人体,更容易成为湿热体质。南方气温较高,雨量又十分充沛,尤其是梅雨季节,更是湿和热混杂的时期,因此南方人中湿热体质是多过北方人的。 湿热体质的调养 湿热体质的调养,主要是要疏利肝胆,保障肝胆的疏泄通畅,同时清热去湿。绿豆、赤小豆、冬瓜、苦瓜、玉米、黄花菜、丝瓜、竹笋、空心菜等食物,性味寒凉,清热利湿的效果比较好,可以适量服用,对湿热体质出现的口臭、痘痘等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给湿热体质者,再推荐一道美食——泥鳅炖豆腐。去超市购买泥鳅500克,豆腐两大块,约250克。买回来的活泥鳅不能直接宰杀,得先放入清水盆中养几天,并多次换水,等泥鳅吐净和排净重庆男科医院哪家最好体内的泥沙和粪便后,再换水清洗干净。将泥鳅用热水或盐洗去黏液,然后去腮及内脏,清洗干净。豆腐漂洗净后,切成小块。锅置火上,将泥鳅放入锅中,并加适量清水,开始用武火煮,煮至半熟时,下入豆腐块,放入适量的食盐调味,继续煮,直到泥鳅完全熟烂就可以了。 泥鳅不仅肉质鲜嫩,营养也十分丰富。它被人们称为“水中人参”,中医认为,泥鳅性平,有着补脾益气、滋阴清热、补肾壮阳、去湿止泻、止虚汗等功效,对治疗湿热黄疸、小

大肠湿热证详解治疗

大肠湿热证详解治疗 大肠湿热证是湿热内蕴,阻滞肠道,以腹胀腹痛,暴注下泻,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腹泻不爽、粪质粘稠腥臭,肛部灼热,身热口渴,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大肠湿热证系指湿热蕴结大肠,下焦气机壅滞,传导失常,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之总称。大肠湿热证多由饮食不节,恣食厚味醇酒,或暑湿热毒侵犯肠道所致。 大肠湿热证临床主要表现:下利粘液或便脓血,里急后重,或便物如酱,或便如黄水而肛部灼热,并见腹痛,发热汗出,午后热盛,胸脘满闷,肢体沉重,纳呆呕恶,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大肠湿热证常见于腹痛、痢疾、湿温、泄泻、肠痈、痔疮等疾病中。 大肠湿热见于:急慢性肠炎,急慢性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慢性阿米巴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阑尾炎,痔疮等。 ' 大肠湿热证典型症状:下痢粘液或便脓血,里急后重,或便

物如酱,或便如黄水而肛部灼热,不喜温暖,腹痛拒按,发热汗出,午后热盛,胸脘满闷,肢体沉重,纳呆呕恶。舌苔黄腻,脉滑数。根据粘液血便,或稀而粘稠,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滑数,即可辨为本证。如过用寒凉清利,可因湿邪未净,正气已衰,湿从寒化,转为大肠虚寒证。注意大肠湿热证与大肠热结证、大肠风郁证的区别。 大肠湿热证中医病机:湿热内蕴,阻滞肠道。大肠湿热证多由饮食不节,恣食厚味、醇酒,或夏月暑湿、疫毒之邪侵及肠道所致,为邪实之证,病位在大肠。因湿热毒邪内结大肠,下焦气机壅滞,传导失常,脉络受伤,气血瘀滞,而出现痢疾、泄泻、腹痛、痔疮等疾病。 大肠湿热证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调气,行血为主。 大肠湿热证饮食疗法 1、马齿苋绿豆汤 新鲜马齿苋120克(或干品60克)、绿豆60克,煎汤服食。每天1~2次,连服3天。二味合用对湿热泄泻、或热毒血痢,甚为有效。 2、车前子饮 车前子30克,纱布包,加水500毫升,煎取300毫升,去

仲景的治“湿热”六法(上)

仲景的治“湿热”六法(上) 导读:《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证治的专书,但这不代表张仲景的方剂只能治疗外感热病。其实,《伤寒论》里蕴含着许多所谓的“温病方”。在本文中,时振声教授为我们总结了仲景治疗湿热的六大法及各类方,特此推送,以飨读者。《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证治的专书。 《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有关湿热证治,《伤寒论》中内容虽较简略,但其有关论述,对湿热的辨证与治疗却很有指导意义,现归纳六法,分析如下。1宣畅上焦法湿热为患,随其病变部位之异,而有治法之别,治者必审病于何经何脏何腑,采取相应之法。 外感湿热之初,病于肌表,症见头痛,身重疼痛,恶寒,午后身热,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舌白不渴,脉浮而濡。 由于肺主皮毛,且主一身之气,故治当宣畅上焦肺气,肺气得降,肌表疏达,气机化行则湿化热散。 《伤寒论》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虽言治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乃湿热内蕴,外不得汗越,下无小便渗泄,遏阻胆汁,外渍肌肤所致。 疸病属湿温范畴,以麻黄、杏仁宣肺以畅上焦,连翘、赤小

豆、生梓白皮清热利湿,姜枣调和营卫。 因此,对湿热在表、壅闭肺气者,可以轻宣上焦,畅通气机,外透湿浊,兼清里热,使内外分解。近人治疗皮肤湿疹亦常应用。 或问:湿温有忌汗之禁,“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冥不欲言”,何以更用汗法? 湿温禁汗乃忌纯用辛温,因辛温助热,蒸腾湿浊,蒙蔽清窍,故当禁用。 然在表之湿热,又必以“微微似欲汗出”方能解除,不得微汗,病必不除,对于湿热在表,既有不可纯用辛温发汗之禁,又有得汗始解之治,临证当知变通。 《金匮要略》麻杏苡甘汤治风湿在表,“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亦用宣肺化湿之法,与《温病条辨》治上焦湿温之三仁汤实有相似之处。 轻宣肺气,畅达上焦,乃治疗湿热初期,在上、在表之大法,故吴鞠通指出“凡通宣三焦之方,皆扼重上焦,以上焦为病之始人,且为气化之先。”2升降中焦法湿热之邪,由上焦下传,最易迫及脾胃,使中焦升降失司,气机滞塞。 湿热为病,中焦居多,其由上焦下传中焦的过程中,可以阻遏胸膈气机,出现心中懊憹。 治疗虚烦不眠之症,《伤寒论》用栀子豉汤,用栀子之寒以清热,苦以燥湿泄降,豆豉芳香化湿,辛散宣达,透湿外出,

淋证护理

泌尿系统感染(淋证) 淋证是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使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所致。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 即发,腰酸膝软,神疲乏力,病程缠绵,舌质淡,脉细弱 6.气淋,郁怒之后,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胀满疼痛,苔薄白,脉弦。 (一)护理评估 1.尿的次数、尿量、尿色、尿痛等情况。

2.对疾病的认知情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热淋证:血淋证:气淋证:石淋证:膏淋证:劳淋证. (二)护理要点 【临证护理】 血止血;以沙石结聚为主者,治以通淋排石;以气滞不利为主者,治以利气疏导。虚证以脾虚为主者,治宜健脾益气;以肾虚为主者,治宜补虚益肾。中药汤剂宜温服,注意药后反应,并做好记录。坚持遵医嘱按时,按量,按疗程服用药物,切勿自行中断,以免复发。【并发症护理】

1.前列腺增生患者:对前列腺增生患者要早期治疗,只有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才能更好地改善症状。工作中,我们向病人解释前列腺增生的治疗过程、注意事项及可能发生尿路感染、尿潴留等并发症,使患者认识到及早治疗的重要性。 2.石淋:石淋是发生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石淋可引起不 (2)多饮水,每日饮水量至少应保持在1500-2000ml左右,以利湿热之邪和砂石的排除。

(3)宜给予偏凉滑利渗湿的食品,以助膀胱气化,清热利湿。如菠菜、芹菜、黄花菜、黄瓜、冬瓜等。也可给西瓜、雪梨、鲜藕汁等清热利湿之品。 (4)急性期发热时卧床休息,每四小时测体温一次,体温达到39℃以上时,可针刺合谷、曲池、大椎等穴,强刺激,不留针。出汗多 (2)多饮水,可用金钱草30克煎水代茶饮,以排石通淋。应少食菠菜、草莓、土豆、蛋类、动物内脏等含钙磷高的食物. (3)石淋患者可做肾区局部拍打;输尿管结石应多做跳跃活动:膀胱结石患者应鼓励其憋尿后再用力排尿,有利于结石排出。

中医证编码TCD

摘要:从全国分层随机抽样确定的88所中医医院1994年12万余份出院病例中,遴选出78605份符合项目研究要求的病例,从中分析发现中医病、证诊断名5908个。通过对每一个病、证诊断所占有的病例量顺位列表分析获得了有代表性的全国中医医院住院患者中医病、证诊断分布资料;在此基础上以国家标准为规范描述了中医病、证诊断内涵联系的层次结构,揭示了中医病、证的属性组合规律与因果 关系,为中医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国家标准;疾病分布;中医病证;诊断 Applied Research on the National Standards on“Classification & Code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Zhang Ruhong(章如虹),Mao Shusong(毛树松),Shao Qihong(邵企红),et al. (N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Information Center, Hubei 43006 1) (Dept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 dicine, Beijing 100026) ABSTRACT: From the 88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ospital s by random sampling from different grades, 78 605 out of more than 1 20 thousands of cases of discharged patients which conformed to the p roje ct research requirements. By the analysis on the cases we found 5 908 diagnosis names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In sequence we liste d th e numbers o f the cases occupied by each diagnosis, and then got a representative distributi on data of the diagnoses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on the discharged TCM patient s. Takin g the National Standa rds as rule, our researc h indicated the features, c ausality and comb ination regulations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It suggested a new pat h of the TCM research. KEY WORDS: Disease Distribution; TCM Symptoms and Signs; Diagnosi s 1 资料来源 本资料来源于1994年“全国中医医院病种质量管理现状调查”,该调查是依据卫生部“1993年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所采用的多变量分析方法,综合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保健、人口结构等项指标,以县(市或市区)为单元,

中医淋证

淋证 【定义】 淋证就是指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特征得一类病症。【病因病机】 淋证可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引起。主要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望、闻、切诊重点内容】 一、望诊重点: 患者基本身体状况; 小便得色泽(混浊黄赤者多为湿热邪气盛,清白而长者多为邪退或正虚); 小便就是否排出砂石; 小便就是否混浊如米泔或滑腻如脂膏; 小便就是否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 二、闻诊重点: 触碰腰部时患者就是否有疼痛呼号。 三、切诊重点: 脉象之滑数、虚细、细数、细弱等各种情况; 四、病史采集基本项目,问诊重点 1、起病时间: 包括本次发病时间与整个病程时间; 2、诱发因素: 饮食不当、劳累过度、不良生活习惯、既往用药病史等。 3、主症特点: ①小便得通畅情况: 排尿有无尿道不适,有无尿痛就是鉴别虚实得重要指征; ②小便得色泽: 尿液混浊黄赤者多为湿热邪气盛,清白而长者多为邪退或正虚; ③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

尿频尿急尿痛就是否反复发作,间隔多久,每次发作持续时间; ④加重/缓解得因素: 如感受外邪、过食肥甘、郁怒伤肝、劳累过度等; ⑤症状演变: 程度得变化,各种淋证之间得转化,虚实得演变等; 4、伴随症状: 恶寒发热、腰痛、尿浊、尿血、水肿等; 5、诊疗经过: 发病后何时何地诊断为什么病、什么证,就是否治疗,给予什么法、什么方 药治疗,结果如何,症状如何变化等; 6、刻下症状及中医十问。 7、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与淋证表现类似得常见疾病】 一、下尿路感染: 1、症状:以尿频、尿痛、尿急、排尿不畅、下腹不适为主。 2、体征:无明显体征 3、辅助检查:尿常规:镜下可见白细胞、红细胞。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ml。 二、急性肾盂肾炎: 1、症状:高热寒战,体温>38℃,伴头痛、全身酸痛,可有明显得腰腹部疼痛。尿频、 尿急、尿痛。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2、体征:输尿管点、肋腰点压痛阳性,肾区叩击痛阳性。 3、辅助检查:尿常规:镜下可见白细胞、白细胞管型、红细胞,尿白细胞酯酶阳性。 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ml。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媚、尿β2微球蛋白升高。 三、泌尿系结石: 1、症状:尿中间夹砂石,可见血尿。如石块梗阻于输尿管时可出现肾绞痛,疼痛向会 阴部放射,发作时尿量减少。 2、体征:输尿管点、肋腰点压痛阳性 3、辅助检查:血常规可见红细胞。患者尿中某种盐或可沉淀结晶成分排除增加,如钙、 草酸、尿酸、枸橼酸盐、镁等等。影像学检查可查出尿路结石影,及肾盂、肾盏、

体内有湿热是什么症状及湿热中成药

体内有湿热是什么症状? 体内有湿有什么症状?能吃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吗? 红豆薏米粥怎么做?能加糖吗? 在中医里有两种体质是湿性的体质一种是痰湿一种是湿热,痰湿体质的特征是,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有油腻感,胸腹满闷,平素痰多,精神不振,口中有黏黏或发腻的感觉,眼泡浮肿,头、身沉重而困倦,不轻松、不爽快;大便稀而质黏,舌淡白而胖大,有齿印;舌苔腻,妇女带下量多而色白。 在中医里有两种体质是湿性的体质一种是痰湿一种是湿热,痰湿体质的养生原则:健脾去湿饮食养生:口味清淡.适当吃姜起居养生:少用空调,衣服宽松常用的中成药有二陈汤、参苓白术散、绞股蓝总甙片、陈夏六君丸、排毒养颜胶囊等党参、扁豆、砂仁、陈皮、淮山、慧仁、茯苓、赤小豆、冬瓜皮、白芥子,都有一定的祛痰湿作用,但是祛痰湿的部位不同。比如白芥子、陈皮,主要是祛肺部、上焦的痰湿;陈皮如果和党参、白扁豆合起来,是治中焦的痰湿;赤小豆主要是让湿气从小便而走。四季养生:夏多食姜,冬少进补。经络调养:艾灸中脘、水分、神阙、关元 湿热体质的特征,面部有油腻感,鼻有油泽,易生粉刺、疮疖,口中有黏黏或发腻的感觉,口甜,口甜,口苦,比常人怕热,较耐寒;多汗且粘,头、身沉重而困倦,不轻松,不爽快;目眵(眼屎)多,

常大便粘,有解不尽的感觉,或不易揩干净;小便黄,舌体偏红,舌苔黄腻,女子带下色黄,男子阴囊潮湿而臊味重。湿热体质的养生原则:疏肝利胆饮食养生:少甜少酒,少辣少油精神养生:保证睡眠,静养心神起居养生:避免湿热,舒利关节药物调治:适当凉茶,中病即止四季养生:空调避湿热,秋天多清润经络调养:肝俞、胃俞、阴陵泉、三阴交湿热明显时首选背部膀眺经的刮痧、拔罐、走罐,可以改善尿黄、烦躁、失眠、颈肩背疲劳酸痛。适合泄法,不宜艾灸祛湿热的药一般来说都不是很平和,不能久吃。如茵陈、车前草、淡竹叶、滑石、溪黄草、鸡骨草、木棉花等都是寒凉的。在中成药里有甘露消毒丹、君泰口服液、清热祛湿冲剂、溪黄草冲剂等。这些中成药和四君子汤、陈夏六君丸、香砂养胃丸不一样,不能久服,但凡湿热已祛,舌苔不黄,小便变清,大便通畅,炎症消了,就要马上停药。没内热的时候千万不要吃,是药三分毒,这些药的毒性还不小。更不能预防性地吃些清热利湿的凉茶,在岭南地区有这种不好的习惯。 体内有湿千万不能吃六味地黄丸,可能会加重病情。。六味地黄丸补肾阴的方中多为阴柔之药阴主水阴盛则阳虚不能 温煦体内湿气

淋证的辩证训练

淋证的辨证训练 目的要求 1、掌握淋证的辨病思路及鉴别诊断。 2、掌握淋证的辨证思路 3、熟悉淋证的处方用药 第一节明确概念 1.淋证是以小便频急,淋漓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 为特征的病症。 2.记忆要点:尿道、小腹、腰腹(部位)+涩痛、拘急(性质)+缓慢 或者突然形成(病程)。 3.根据上述要点联想到的疾病:气淋(前列腺炎)、热淋(急性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膏淋(乳糜尿、高脂血症)、血淋(泌尿系结石、膀胱癌)、石淋(泌尿系结石)、劳淋(慢性泌尿道感染)。 第二节四诊资料采集 1.淋证四诊需要收集的内容 1.1观察病人尿液是否带血、是否浑浊带絮状物、面色、舌象等。1.2听语声。嗅病人身体气味,呕吐物及二便气味。 1.3问病人排尿时是否刺痛,排尿有无突然中断、有无绞痛难忍、是 否淋漓不尽,以及时间、诱因,喜温喜寒,既往发病情况,纳食,二便。 1.4切小腹胀满与否,腰背是否拒按、切脉。

1.5所有的资料收集过程中,均需考虑鉴别诊断资料的收集(如是否 小便淋漓时有情志变化,排尿时腰腹是否有绞痛难忍等)。 2. 四诊资料分解: 2.1疼痛:性质---刺痛、绞痛、胀痛、隐痛、酸痛等。 程度---轻、中、重(剧) 时间---发作时间,持续时间,间隔时间。 2.2饮食:饮食是否喜好辛热肥甘厚腻、有无嗜酒习性等。 2.3情志:排尿困难与情志变化的时间、程度关系。淋证与情志的因 果关系。 2.4外邪:外邪与淋证的关系。如热邪、湿邪与淋证的关系。 2.5禀赋:淋证的家庭因素,如家族饮食喜好,或家族淋证发作频率 和年龄等。 2.6伴随症状: 局部症状:少腹拘急、腰腹绞痛、少腹满痛、少腹坠涨、腰膝酸软等。 全身症状:口干口渴、恶寒发热、呕恶、心烦、神疲乏力、形体日渐消瘦等。 2.7 舌象与脉象 舌质:舌淡、舌红、舌紫、舌暗;舌体:胖大、舌边齿印、舌体瘦薄;舌苔:色、质及厚薄。 脉象:包括滑、弱、沉、弦等。 第三节辨病思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