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产业概况
- 格式:docx
- 大小:15.68 KB
- 文档页数:2
五淮河生态经济带与安徽经济发展首先,淮河生态经济带为安徽省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在安徽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淮河生态经济带恰好位于安徽省境内,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
淮河河域地区相对平坦,水土肥沃,适宜农业的发展。
河域地区以水稻和麦类作物为主,秸秆丰富,提供了优质的农业生产原材料。
此外,淮河流域还有很多湿地和湖泊,是重要的渔业资源基地。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为安徽省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淮河生态经济带促进了安徽省工业的升级和转型。
安徽省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传统的重化工业在该省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传统的重化工业给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推动了工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引导了安徽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整治污染、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推动绿色制造等措施,生态经济带为安徽省工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机遇。
同时,淮河生态经济带还提供了生态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培育了一批环保产业和绿色企业,为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外,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还为安徽省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生态经济带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九华山、黄山、宣城龙虎山等,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
淮河流域的湖泊和湿地也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提升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旅游服务水平,为安徽省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总的来说,淮河生态经济带与安徽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淮河生态经济带为安徽省提供了重要的农业支持,推动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升;促进了工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了工业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和安徽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为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启示。
安徽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作者:岳珍来源:《环球市场》2020年第04期摘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融合模式;积极培育多元化融合主体;构建“三产”融合发展认定机制;完善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体系,强化要素支撑。
关键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经营主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即以农业为基础条件,吸纳当前先进生产技术,突破一产限制环节,通过资本、技术及资源要素等多种形式的要素跨界集约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利用产业联动、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不断加强产业间的衔接与延伸,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休闲旅游、电子商务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纵向农业产业链深化、横向农业功能拓展,使农村一产、二产、三产之间形成产业链条,融合发展,让农民参与二、三产业,分享增值收益,促进农村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及多主体共赢的目的[1]。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己由增速向提质发展阶段转变,迫切需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亚融合发展将形成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顺畅流动、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一、安徽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一)产业融合有所发展,但层次不高一是产业链短,集聚度和融合程度不高。
广大农村更多的还是依靠传统农业,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虽有所发展,但比例较低,一产和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产业链集聚整合力不强。
相较于周边省份,安徽省农业短板仍集中在产业化上,本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管理水平偏低,产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弱。
二是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但模式单一,面临创新突破瓶颈。
当前的休闲农业仍以旅游观光为主,大多是建花海、果园,搞瓜果采摘、农家乐,产业链短,产业层次低,围绕特色产业做精做透、做出品牌的不多,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不足,富有创意的精品较少,且资金成本大,运转周期长,回报慢,盈利模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安徽种植黄精效益黄精(学名:Polygonatum sibiricum)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材,也是一种常见的秋季养生食材。
黄精在我国的安徽省广泛种植,并且在安徽的农业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种植黄精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对农民的收入增加和农业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黄精的种植可以为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黄精是一种生长期较长的草本植物,其一般生长周期为3-5年。
黄精种植的初期投入较大,但一旦种植成功,黄精的产量和市场价格都较高,能够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
此外,黄精对土壤的要求不高,适应性较强,种植难度相对较低,农民可以通过种植黄精来增加收入。
其次,黄精的种植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黄精作为一种药材,市场需求量大,且价格较高。
黄精的种植不仅能够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够促进农产品的多元化发展。
黄精的种植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中草药材,还为药材加工、药品生产等相关产业提供了原材料,推动了药材产业的发展。
同时,黄精的种植也带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
为了提高黄精的产量和质量,农民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种植技术,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
此外,黄精的种植还具有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
黄精是一种天然植物,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对环境污染较小。
黄精的种植有助于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黄精也是一种慢性耕作的植物,可以减少农民对其他农作物的频繁耕种和施肥,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
同时,黄精的生长期较长,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总结起来,安徽种植黄精具有丰厚的经济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作用。
通过种植黄精,农民能够增加收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黄精的种植不仅为药材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还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
同时,黄精的种植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
因此,种植黄精对安徽的经济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淮北百科名片淮北夜景淮北市是安徽省的省辖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淮海经济区腹心,市辖一县三区。
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纺织、酿酒、建材等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年产原煤3000多万吨,电力装机容量210万千瓦,是中国能源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全国塌陷土地复垦示范区。
淮北矿产颇丰、品种繁多,其中以煤为最,远景储量350亿吨,工业储量80亿吨;气候宜人、光照充足,是国家和安徽省重要的粮、棉、畜禽、蚕桑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中文名称:淮北外文名称:Huaibei 别名:相城行政区类别:地级市所属地区:中国华东下辖地区:相山区等3区1县政府驻地: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人民路208号电话区号:0561 邮政区码:235000 地理位置:安徽省北部面积:2741平方公里人口:213.7万人(2007年) 方言:中原官话(洛徐片)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龙脊山风景区等机场:徐州观音机场火车站:淮北站等车牌代码:皖F 市花:梅花、月季市树:银杏、国槐目录市情概况城市名片1行政区划相山区1杜集区1烈山区1濉溪县1教育淮北市境内高校1淮北师范大学简介1淮北师范大学论坛1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1普通公立中学1国家重点中专1民办中学1历史文化建置沿革1感慨气候1自然资源土地资源1矿产资源1生物资源农业生产工业概况商业发展旅游景点相山风景区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黄里风景区化家湖相山公园南湖公园龙脊山风景区临涣古城濉溪老城石板街柳孜隋唐大运河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乾隆湖风景区文化淮北梆子戏泗洲戏淮北花鼓戏淮北大鼓淮北琴书泥塑李纺织画刻绫画雕塑之乡土特名产口子酒口子糕点老城辣汤王憨子油茶留香阁毛笔临涣棒棒茶濉溪酱菜临涣培乳肉大庄葡萄黄里石榴黄里笆斗杏濉溪西瓜百善硬面大卷双堆面鱼南坪响肚宿半夏其它文明城市与枯竭资源图册解说展开编辑本段市情概况依山而建的淮北市淮北市是安徽省的省辖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淮海经济区腹心,市辖三区一县: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和濉溪县,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人口213.7万人,其中城区户籍人口135.4万人。
安徽地理相关内容整理安徽位于中国东部中部,是一个内陆省份。
安徽东邻江苏、浙江两省,南接江西,西靠湖北,北连河南。
安徽省的总面积为139,600平方公里。
这里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地理资源,下面就来看看安徽的地理相关内容。
一、地形地貌特点安徽省地势自南向北逐渐由中山区、山地区、丘陵区、平原区依次过渡。
安徽省境内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52.5%,平原占38.3%,山地地势高,丘陵波动起伏,平原土地肥沃,河流纵横交错。
安徽境内最高峰为黄山,高度为1864米。
二、气候环境特点安徽的气候类型以亚热带湿润气候为主,同时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年降水量在700~2000毫米之间,气候适宜,春夏秋三季是旅游的好时节。
三、水系概况安徽省水系发达,拥有大小河流1800多条,其中长江流经安徽省长达600多公里。
安徽省境内还有徽河、江淮水系等多条重要河流。
同时,安徽还有多个大型水库、湖泊和水利工程,水资源丰富。
四、动植物资源安徽省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和科研价值。
安徽省是中国四大茶叶产区之一,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田园风光、野生动植物等景观。
此外安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文化,如黄山、徽州古城等文化景点颇多。
五、产业分布安徽省是现代化农业发展重要的省份之一,以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为主。
此外,安徽省的工业发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其中以制药、电子信息、标准化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为特色。
六、总体发展情况安徽省近些年来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形成了经济发展主轴以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生态文明建设为主。
同时,安徽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经济发展中的污染治理企业的处罚力度。
作为一个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兼备的地方,安徽在地理上有着丰富多彩的资源与特色。
未来,安徽将着力在生态建设、旅游发展、新产业培育、城镇建设等方面探索发展新路径,为全国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前列的省份之一。
池州概况池州市农业发展情况简介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接黄山,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
池州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温和湿润,山川秀丽,地形多样,南部是丘陵山区,北部是长江冲积平原,襟江带湖,境内有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和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还有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多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
一、池州农业基本情况池州是传统的农业地区,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盛产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叶、蚕茧、中药材等农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红茶、茧丝绸和速生丰产林基地,特种水产品养殖和畜禽养殖也初具规模。
全市现有耕地220万亩,其中水田164万亩,旱地53万亩,林地515万亩,牧草地45万亩。
自1988年池州复建以来,历届党委、政府经过对市情的不断深化认识,对国内外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作出了“以青山清水为本,走绿色现代化之路”的发展决策,1996年12月26日,国家环保局批准池州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1997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科委批准池州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地区。
近年来,围绕着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我市以生态优势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池州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200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76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9%,粮、棉、油总产分别达到50.4万吨、1.36万吨、5.87万吨;肉、蛋、水产品总产分别达到6.16万吨、1.92万吨、8.61万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85元,增长5%,位居全省第八。
茶叶、秋浦花鳜、皖南土鸡、山野菜、花卉苗木、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初具规模,天方、美思佳、九华冷冻、官港市场等一批龙头企业竞争力、带动力明显增强;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安全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逐步显现,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取得明显进步。
发展智慧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食安全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存亡,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头等大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清晰而明确的目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要实现目标,智慧农业是重要途径。
本文主要论述了安徽智慧农业发展情况、面临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智慧农业发展现状所谓智慧农业,就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运用传感器和软件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实现生产智能化。
智慧农业通过生产领域的智能化、经营领域的差异性以及服务领域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即精细化、高效化与绿色化,保障农产品安全、实现农业竞争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发达国家,智慧农业已进入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方面,渗透到农业各方面。
据介绍,国外采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在温室生产中大量采用无线传感器管理、调控温度湿度、营养液供给以及pH值(氢离子浓度指数)、EC值(可溶性盐含量)等,从而使设施蔬菜栽培条件达到最适宜的水平。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实践表明,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
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2年已有69.6%的美国农场使用互联网进行农业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有38.5%、23.7%农场分别使用DSL(数字用户线路)服务和卫星遥感服务。
日本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7亩,但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农业数据库系统、精准农业、生物信息、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播种、控制与质量安全及农产品物流等方面的智慧化,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效率位居世界前列。
荷兰等设施蔬菜平均年产量能达到每亩5万公斤,而我国设施蔬菜的产量仅为他们的1/4~1/3。
在人力方面,国内设施蔬菜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大,温室年平均用时达每亩3600小时以上。
人均管理面积仅相当于日本的粮6162作社示范社和规模化养殖场进行应用试点,包括支持小岗村建设600多亩樱桃、蓝莓种植园农业物联网和在利辛、长丰、巢湖等地开展大棚蔬菜、水产、畜牧物联网应用试点。
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摘要】安徽省农产品出口是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在出口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安徽省农产品出口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质量标准不够、物流配送不畅等问题,导致出口规模和效益较低。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加强市场调研、提高产品质量、优化物流体系等对策建议,并展望未来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升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和效益。
最终,本文总结整理了研究结论,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以促进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的发展。
【关键词】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现状、问题、对策、背景介绍、研究目的、问题意识、问题分析、对策建议、实施效果、总结回顾、展望未来、结论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安徽省地处中国东部,素有“三栖圣地”之称,自然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农业发达。
安徽省农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具有一定的出口竞争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安徽省农产品出口也逐渐增加,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部分农产品质量不达标,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波动大,安徽省农产品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如何提升安徽省农产品的出口质量和竞争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加速农产品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农产品出口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2 问题意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已经成为推动地方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国际贸易环境变化、质量安全问题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农产品出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的发展,也影响着地方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5.12.28•【字号】皖政办〔2015〕73号•【施行日期】2015.12.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15〕73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5年12月28日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方案为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全面落实《农业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安徽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合作备忘录》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探索产品、企业、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进一步明确推进路径和创建内容,到2017年,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5个、示范县(市、区)30个、示范区100个、示范主体1500个,构建“示范主体小循环、示范区中循环、示范县域大循环”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
通过试点示范,实现全省“两稳、两增、两提”农业发展目标,即稳步提升粮食产能、稳定小麦和水稻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3年试点示范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持续建设,力争5年全省推进,10年迈上新台阶,到2030年把我省打造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强省。
二、建设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品牌引领、循环利用和三产融合,探索构建产品生态圈、企业生态圈和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一)以品牌化运营打造产品生态圈。
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认证和管理为抓手,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Vol.28No.5May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第28卷第5期(下)2012年5月
1经营农业的有关理论1.1根本特点1.1.1具有一体式的产业机构将以前的方式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良,对生产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结合,把现在农业的落后状况和工业现代的状况互相结合,把乡村的特点和城市的特点进行互补,又把大量的小型“生产”、“农户”和大型的“需求”、“市场”进行紧密联系,使每一件农产品从生产开始、接着加工的,还有运输以及出售的步骤都进行了连接,使这些环节都能进行促进作用,一起发展.1.1.2具有专业的生产架构经营农业的产业,不管大农小农,都要向专业的状态进行转换.要细致到每一个产品甚至是很小的要素,比如种子.随着市场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的需求以及分工,以及我们对农产品进行开发和生产,在市场上经营销售农产品的目的,我们要对生产产品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控制,使之相互联系,做到种养、销售以及服务等等不同环节充分连结的链式产业,这样子才能把经济效益搞上去.通过这些方式,我们能够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使这个产业能够拥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在竞争中站立地住,并得到比较高的附加值.1.1.3有商品模式的产业商品的作用以及生产商品的目的都是交换.只有交换,才能把商品的价值给体现出来,在进行交换的过程中,能够换到想要的东西,这个就是商业化的过程.如果我们的商品大多数都是给自己使用的额,那么这就不叫做产品的商业化了.达到商业化的标准就是大于90%的最终都被用来交换,这就是现代的一体化产业和以前那种具有自给性质的产业不同的地方.1.14进行有区域性质的布局为了和适应不同的资源特点,我们要对产品的结构进行调整.比较区域之后,我们就根据优势原则来安排不同的要素,并对主产业进行主要的开发,对基地进行建设.我们要把产品分给不同的人家种养,是经营更加规模化,得到一定范围内的市场以及产品的优势.1.1.5用具有企业特点的管理方式产业化也包括使用具有企业管理特点的方式来经营农业,让分散性的产品都标准规范起来,使以前集约型的农业改变,具有粗放的特点.这样子的话,就能按时的供给需要的生产资料,并能使全程服务具有社会式的特点.还能在最恰当的时间收获产品,进行选择和储藏,进行加工之后,产品的档次也会得到很大提高,使产业的价值不断升高,使农产业更加高效,高质,高产.1.1.6具有社会特点的优质服务经过一些中介或者有整体特点的组织,让有关的机构提供农产品不同环节所需的技术信息以及管理经营的服务,更有效的连结所有生产要素.我国现在的农业越来越产业化了,重点的企业都要具备长远的眼光,并结合自己的利益,来服务农户,提供他们需要的种苗和信息以及必须的生产资料.还要提供资金以及对产品的加工、储藏和运输一直到了市场的销售.让这些重点企业和农户一起发展.1.2主要经营方式1.2.1通过产业主导带动—农户+主导性的产业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资源和特色,我们要利用这些特点来经营,让我们的经营产业化,使每一个乡都有自己的一个主导产业,让每一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让规模更大,商品的质量更好,形成各种产业链和产业群,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主导的产品.而这种类型的产业大多数都在山东的中西部.那些地区经济落后,很差的基础,只有这种
安徽省农业产业概况
安徽地处中国华东腹地,近海邻江,区位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比重大。
全省土地面积13.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22万公顷,林地329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
总人口6300多万人,其中乡村人口占80%。
农业气候条件适宜,年平均气温14-17度,年降雨700-1700毫米,年无霜期200-250天,农业品种资源丰富,有野生植物品种3200种,野生动物品种500多种,省里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长江、淮河分别流经安徽416公里和430公里,平原、丘陵、山地各占三分之一。
农村改革以来,安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生产在全国居重要位次,常年粮食产量居全国第6位,油料居第6位,淡水水产品居第4位;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出口额占全省的40%以上,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纺总产值占其总产值的70%左右,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农业生产。
安徽的农产品品种多、规模大,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800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占65%,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占35%,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稻谷、玉米、薯类和其它旱作粮,其中小麦水稻的产量占粮食总产的80%左右,常年全省粮食总产2500万吨,商品率达40%,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花生、芝麻,常年油料总产290万吨,商品率达70%以上,棉花年种植面积40万公顷,总产30万吨,商品率85%,蔬菜年种植面积70万公顷,总产1500万吨,其它如茶叶、蚕茧、水果、中药材等都是重要的
经济作物。
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不仅满足省内需求,而且在国内和国外市场都占有一定的份额,一些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消费者欢迎。
畜牧生产。
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区畜牧业省,畜牧业生产主要是大牲畜、生猪、养羊、养兔,家禽和养蜂。
常年大牲畜年末存栏550万头,生猪存栏1800万头、羊存栏790万头,家禽存栏2.4亿只、兔存栏250万只,养蜂25万箱。
年肉类总产360多万吨,蛋类总产110万吨,奶类总产9万吨。
畜牧业的发展不仅满足市场需求,而且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渔业生产。
安徽是中国淡水水产品的主产省,省内淡水水面居全国第2位,年水产品总产160多万吨,在水产品生产中,特种水产品发展较快,银鱼、大闸蟹、甲鱼等在东南亚的市场占有较大份额,水产品的加工开发开始成为渔业生产的新产业。
农业科技。
推进科技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政府始终把科教兴农作为农业重大措施来抓,用先进实用技术更新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全省拥有6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10所农业院校,3000多个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达3万多人,二是推广农业适用技术。
以良种为重点,综合配套的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农作物良种的推广率达90%以上,农作物病虫防治和畜禽疫病防治率都比较高,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地力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同时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和农业节本增效技术;三是农业标准化建设。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精准农业要求,积极地制订农业标准体系,推进农产品的有标生产、有标商品、有标流通。
通过建立标准化示范区,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四是重视和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