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基本情况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24.96 KB
- 文档页数:15
合肥市相关情况简介目录一、基本市情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三、产业基本情况合肥市相关情况简介一、基本市情合肥,安徽省省会,居江淮之间,拥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
辖5县(市),4区,4大开发区,市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人口761万。
自秦朝置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三国旧地、包公故里”之称。
半汤、汤池温泉闻名天下,享有“中国温泉之乡”的美誉。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0天,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园林城市之一,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区位交通优越。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中国中部最靠近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会城市,也是长三角经济协调会会员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
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KM的范围,覆盖中国东中部地区最发达的7省1市、5亿人口,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产业发展,都存在大量的机会,都是巨大的市场。
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公路:已形成“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
铁路:未来几年将有10条高速铁路和电气化铁路交汇于此。
航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为4E级、设计年吞吐量达2300万人次。
水运:2000吨级货轮可从合肥经巢湖、裕溪河通江达海。
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工程竣工后,年吞吐能力将超过50万标箱。
合肥已与长三角地区海关实行跨关区“属地报关、口岸验放”一体化通关。
拥有出口加工区和综合保税区。
科教资源丰富。
合肥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在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发表的《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报告中,合肥位列中国城市基础科研实力第三。
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各类研发机构564个,中国科技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60所,在合肥工作的两院院士71人,在校大学生41万人。
福布斯《2011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中,合肥人才和创新指数均位居前列。
组建了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语音信息、现代显示、光伏光热、节能、环境工程、农产品加工研究院、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合肥家电技术工程院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
介绍合肥作文
我的家乡在合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的江淮平原上,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结合部。
合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立庐阳郡和楚威王十年(公元前222年),合肥属豫章郡。
秦末汉初,楚汉相争时期,韩信曾率军在此大败项羽,此后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合肥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其中最为着名的就是“巢湖”了。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湖面面积902平方公里。
巢湖周围群山环抱、林木茂盛、湖水清澈、碧水连天,与著名的“九里十八湾”相映成趣。
特别是巢湖岸边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南湾湖,在阳光的照耀下湖水波光粼粼、晶莹透亮,宛如一块镶嵌在合肥市区内的一颗璀璨明珠。
每年盛夏时节,这里游人如织、欢声笑语不断。
合肥有着丰富而宝贵的地方特产和民俗文化资源。
—— 1 —1 —。
对合肥的介绍合肥,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现代化城市。
作为安徽省省会,合肥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是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和制造业基地。
合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夏朝。
这座城市曾是南宋皇帝赵构的故乡,也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出生地。
合肥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例如合肥古城墙、明清古建筑以及一些博物馆和纪念馆,这些都见证了合肥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
如今的合肥是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之一。
合肥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安徽大学等一流的高等院校,这些高校孕育了无数的科研人才和学术成果。
合肥还拥有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为合肥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作为中国的制造业基地,合肥在汽车、电子、新能源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合肥拥有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批国家级开发区,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
合肥还是中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一汽丰田、奇瑞汽车等知名汽车制造企业。
合肥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城市规划合理,道路宽敞,绿化覆盖率高。
合肥的市民生活便利,购物中心、娱乐场所和餐饮美食众多,给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选择。
合肥还有一些美丽的公园和景点,如合肥植物园、庐阳文化公园等,让人们可以享受自然的美景和休闲的时光。
除了繁忙的城市生活,合肥还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
合肥有许多剧院和音乐厅,经常举办各种戏剧演出、音乐会和艺术展览。
合肥还有一些夜市和购物街区,让人们可以尽情享受购物和美食。
总的来说,合肥是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现代化城市。
它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是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和制造业基地。
合肥的城市建设和生活环境也得到了大力发展,使得这座城市成为一个宜居的地方。
无论是文化艺术、科技创新还是商业发展,合肥都展现出了无限的潜力和无限的魅力。
介绍合肥的导游词5篇介绍合肥的导游词(1)合肥市,历史悠久,古称庐州,又名庐阳,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巢湖北岸,辖东市、西市、中市、郊区4区和长丰、肥东、肥西3县。
总面积7266(市区458)平方公里,人口425.9(市区127.94)万。
市内道路宽阔,绿树成荫,景色优美,既多现代建筑,又有名胜古迹,是一座古老而又年青的城市。
作为安徽省省会,合肥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信息、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全国甲等开放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拥有中国科技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
高科技工业园、科大同步辐射实验室等蜚声中外。
ldquo;合肥rdquo;名称之由来,说法不一。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载:ldquo;夏水暴涨,施合于淝,故曰合淝。
rdquo;通常把施水叫南淝河,肥水叫东淝河,这是一种说法。
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
《尔雅》上指出ldquo;归异出同曰肥rdquo;。
二水皆曰淝,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
合肥市素以ldquo;三国旧地、包拯故里rdquo;闻名于世,具有ldquo;淮右襟喉、江南唇齿rdquo;的战略地位,常为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
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开始形成商业都会。
秦、汉在此设郡县,明、清为庐州府治,民国时为安徽省省会,如今已是千樯鳞次、商贾辐凑的商业都会。
合肥素有ldquo;绿色城市rdquo;、ldquo;花园城市rdquo;的美名,其环城公园便修建在合肥古城墙的基础之上,沿着起伏的岗丘地形,加之原有的绿林带及护城河,精筑而成。
环城公园总长约达9公里,分为六个景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茂林修竹,夏河朝露的银河景区;湖峦相映、水碧枫赤的西山景区;林木葱茏、芳草常青的环北景区。
这样的环城公园无城墙之隔阂,面水而立,一派迷人旖旎的江南风光。
合肥综合知识一、概述合肥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省会。
它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
合肥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本文将介绍合肥的历史、文化、美食、景点等综合知识。
二、历史合肥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3000多年前,合肥就是中原文明与江南文明交汇的重要区域。
相传合肥始建于秦朝,当时是一个小镇。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合肥在宋朝时成为重要的商贸城市,并逐渐发展成为军事要地。
在抗日战争期间,合肥成为中国抗日名城,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合肥会战。
现在的合肥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科教中心。
三、文化合肥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深受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影响。
合肥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舞龙舞狮、放烟火、吃汤圆等。
此外,合肥还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如草鞋戏、灯笼戏等,这些艺术形式展示了合肥独特的文化风情。
四、美食合肥的美食丰富多样,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菜肴。
其中最著名的是合肥的徽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徽菜注重色、香、味的协调,以酥炸、烹炖为主要烹调方式。
著名的徽菜有脆皮山鸽、红烧狮子头、锅巴菜等。
此外,合肥还有许多美味的小吃,如包子、烧饼、豆腐脑等,无论是在大街小巷还是夜市,都能找到这些诱人的美食。
五、景点合肥拥有众多风景名胜和旅游景点,让人流连忘返。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合肥包公园,位于合肥市太湖路,是中国最大的包公园。
园内有大型雕塑、景观湖、游乐设施等,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还有合肥庐山公园,位于庐山路,是一座集游览、休闲、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此外,还有合肥周恩来纪念馆、徽州古城等文化景点,各具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六、总结合肥作为中国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发展迅速,充满活力。
它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拥有美味的传统美食和令人陶醉的风景名胜。
关于合肥的介绍一、地理位置合肥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
它的经度为117°08′-118°50′,纬度为31°14′-33°46′。
合肥地处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交汇处,东邻江苏、浙江,南接江西,西连湖北,北靠河南。
全市总面积11943.29平方公里。
二、历史文化合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早在三国时期,合肥就是当时著名的战略要塞之一。
唐代时期,合肥成为了当时的商贸中心和重要军事据点。
明清两代,合肥成为了安徽省的行政、文化、经济中心,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三、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在政府大力扶持下,合肥市逐渐成为全国知名城市之一。
目前,合肥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并且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合肥还是安徽省的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拥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交通网络。
四、旅游资源合肥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它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包括:1.庐州博物馆:庐州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以古代青铜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青铜器。
2.明故宫遗址公园:明故宫遗址公园是中国唯一一座明代皇帝宫殿遗址公园,是国家AAAAA级景区。
3.三河古镇:三河古镇位于合肥市西南部,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这里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文化遗迹。
4.巢湖风景区:巢湖风景区位于合肥市东北部,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这里有美丽的湖光山色、丰富多彩的水上活动和独特的渔家文化。
五、美食文化合肥的美食文化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包括:1.蒸馍:蒸馍是合肥传统特色小吃之一,它以糯米和豆粉为主要原料,口感软糯,味道鲜美。
2.芙蓉酥:芙蓉酥是合肥地区非常受欢迎的传统糕点之一,以芝麻、糖和面粉为主要原料制成。
3.板栗烧鸡:板栗烧鸡是安徽省传统名菜之一,在合肥地区也非常受欢迎。
对于合肥的简单介绍
我的家乡——合肥,一座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城市。
她坐落于江淮之间,南依巍巍蜀山,北临茫茫巢湖,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合肥地处安徽中部,素有“江淮首郡”、“包拯之乡”、“淮军故里”等美誉。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华东重要门户城市。
她东连上海、南接南京、西邻芜湖、北望合肥滨湖新区。
合肥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就有“包公故里”之称。
合肥的人文景观也很多,其中以三国文化和江淮地区民俗文化最为突出。
三国时期的“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等许多历史故事就发生在合肥。
现在的合肥市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八方游客的到来。
合肥不仅拥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而且还拥有着众多美丽的自然景观。
现在已建成开放了包公祠、李鸿章故居等十多处景区景点。
其中,包公祠是全国唯一一座以纪念包青天为主题的祠庙,被誉为“天下清官第一祠”;李鸿章故居是国内唯一一座以展示
李鸿章生平为主题的名人故居,被誉为“近代中国第一臣”。
—— 1 —1 —。
合肥市市情简介本文档将介绍合肥市的地理位置和人口情况。
合肥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地理坐标为纬度31°47′N,经度117°17′E。
合肥市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处,地势平坦,地形以平原为主。
合肥市总面积为7458平方公里。
截至2021年,合肥市的常住人口约为1000万人。
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合肥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稳定,经济发展带动了人口的增长。
合肥市的人口结构多样化,包括本地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和学生等。
合肥市以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了大量人口的流入。
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的中部地区重要城市之一。
合肥市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快速推动,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和稳定的经济增长。
以下是对合肥市经济发展情况的概述和主要经济指标:主要产业合肥市的主要产业包括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
其中,制造业是合肥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涵盖了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制造等多个领域。
信息技术产业也在合肥市有着较高的发展水平,涵盖了计算机软件、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
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也在合肥市快速崛起,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经济指标合肥市的经济指标表明了其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经济指标:GDP:合肥市的GDP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并在中部地区名列前茅。
人均GDP:合肥市的人均GDP持续增长,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外贸出口:合肥市的外贸出口规模逐年增加,是重要的出口基地之一,涉及多个产业领域。
合肥市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不断推动着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增长。
合肥市位于中国安徽省,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主要旅游景点。
以下是合肥市的文化特色和主要旅游景点的简介:文化特色合肥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合肥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观。
这里是徽派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徽派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艺而闻名。
合肥简介介绍汇报人:日期:•城市概述•历史与文化•旅游景点•美食与特产•发展前景与规划•总结与展望01城市概述0102地理位置合肥市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环境优美,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合肥市的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导,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合肥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强,拥有众多科研机构和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合肥市的服务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旅游业、金融业和物流业等方面发展迅速。
02历史与文化010204历史沿革合肥历史悠久,自秦朝置合肥县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
合肥曾为淮南国都,是江淮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合肥在历史上曾多次为州、府、地区的行政中心,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合肥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为安徽省临时省会,见证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敌的英勇历史。
03合肥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古建筑,如庐江古城、肥西老母鸡等。
合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如庐剧、徽剧等地方戏曲和剪纸、泥塑等民间艺术。
合肥的古文化和传统艺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很高的价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文化遗产民俗风情03旅游景点包公园以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等建筑为主,是合肥市的文化名片之一。
徽州古城以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古村落为主,是了解徽州文化和历史的好去处。
庐江古城以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古村落为主,是了解庐江文化和历史的好去处。
滨湖湿地森林公园以湿地和森林景观为主,是合肥市的城市绿肺之一。
黄山风景区九华山风景区天柱山风景区03020104美食与特产合肥龙虾合肥蟹黄汤包合肥丝绸合肥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所产茶叶品质优良,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品种最为著名。
合肥茶叶合肥竹编05发展前景与规划创新驱动发展产业升级转型城市品质提升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前景规划目标与措施规划目标到2025年,合肥市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性科学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高品质的国际化都市区。
规划措施为实现规划目标,合肥市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品质、深化改革开放等。
安徽合肥导游词三篇导游词一:合肥城市简介大家好!欢迎来到合肥,合肥是中国安徽省的省会,也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合肥位于长江中游、淮河下游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合肥这座美丽的城市。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合肥的历史。
合肥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汉代和唐代,合肥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商贸中心。
如今,合肥已经发展成为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合肥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和美丽的城市风景,成为了一个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合肥的自然风光。
合肥地处淮河流域,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合肥的春天温暖宜人,百花盛开;夏天炎热湿润,是避暑的好去处;秋天阳光明媚,是观赏红叶的好时机;冬天虽然寒冷,但是合肥的冬天很少下雪,是一个适合居住的城市。
此外,合肥还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点,如位于合肥市郊的庐山、九华山等,这些地方都是游客们喜欢去的旅游景点。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合肥的文化遗产。
合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合肥古城墙遗址、合肥古代建筑群等。
此外,合肥也有许多知名的文化活动,如合肥花灯节、合肥蜡染等,这些活动都展示了合肥丰富多彩的文化。
这就是我对合肥的简介。
合肥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悠久的历史文化,都会让人流连忘返。
希望大家在合肥的旅行中玩得开心,留下美好的回忆。
谢谢大家!导游词二:合肥名胜古迹大家好!欢迎来到合肥,合肥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城市,今天我将带大家参观合肥的一些著名的名胜古迹。
首先,让我们来到合肥的标志性建筑——合肥古城墙遗址。
合肥古城墙遗址位于合肥市中心,是合肥古代城市的防御工事遗迹。
这座古城墙建于明代,是中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明代古城墙之一。
站在城墙上,可以俯瞰合肥市的全景,感受到合肥古城的历史韵味。
然后,我们来到合肥的另一个著名景点——合肥包公祠。
合肥包公祠是为纪念北宋时期的名相包拯而建立的,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包公祠之一。
对合肥的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合肥,是中国安徽省省会,也是长江中游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合肥地处中国东部腹地,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北缘,长江和淮河的交汇处,是华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制造业基地。
合肥市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素有“科教之城、创新之都”的美誉。
合肥市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城市。
合肥市总面积11967.55平方公里,下辖4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和1个县,常住人口接近900万。
合肥市境内有三江大地贯穿而过,分别是淮河、长江和富春江,水资源十分丰富。
合肥市历史悠久,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军事重要城市之一。
自古以来,合肥就是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是南京行省治所和皖西府。
合肥是安徽省的发源地之一,也是长江中游地区最早出现的古代国家之一。
合肥市内有着众多的历史古迹,如大蜀山、庐山、澳门山、韩山等名胜古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合肥市是中国的科技创新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投资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资金大幅增加,形成了合肥市的科技特色。
合肥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所在地,这些高校共同构成了合肥市的“高教城”,使得合肥市在科技、教育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合肥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
合肥市的工业结构较为完善,有机械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多个产业集群。
合肥市还是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拥有良好的产业状况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合肥市是中国的文化名城,城市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多样的文化活动。
合肥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合肥市内有多座古代建筑、文化古迹和文物遗址,如阜阳楼、庐山石刻、里巷艺术家村等,展现了合肥市的文化底蕴。
合肥市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先进科技创新水平和繁荣经济发展的城市。
合肥必考知识点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地理优势。
无论是合肥本地的考生还是外地来合肥参加考试的考生,都需要了解一些合肥的必考知识点。
本文将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来介绍合肥必考的知识点。
一、地理合肥位于中国东部,地处江淮平原南缘,东临长江,北濒淮河,毗邻江苏、浙江等省份。
合肥地势较为平坦,主要由江淮河网水系组成,水资源丰富。
合肥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了解合肥的地理特点对于理解其城市发展、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历史合肥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合肥曾是楚汉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据点。
合肥曾是皖南行都,是安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
了解合肥的历史变迁,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合肥的发展脉络以及历史文化的积淀。
三、文化合肥是安徽省的文化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合肥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安徽特色,如徽派建筑和徽剧等。
合肥还是科技创新城市,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一批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
合肥的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传统文化方面,还包括现代文化、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
四、名胜古迹合肥有许多知名的名胜古迹,如庐山风景区、九华山风景区等。
庐山是合肥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
九华山则是合肥的佛教胜地,拥有众多寺庙和文化古迹。
了解合肥的名胜古迹,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合肥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
五、经济发展近年来,合肥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中部城市之一。
合肥是中国制造2025的试点城市之一,也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
合肥的产业结构日益优化,主要涵盖了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
了解合肥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于考生了解当地的产业结构和就业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具有丰富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
安徽省面积最大的市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重要的中部省份之一。
在安徽省的广袤土地上,分布着许多令人瞩目的城市。
其中,面积最大的城市是合肥市。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是该省的省会城市。
合肥市的面积达到7,266平方公里,因此可以称为安徽省面积最大的市。
这座城市地处中华大地腹地,东临长江,南接淮河,地理位置优越。
合肥市是安徽省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合肥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据史书记载,合肥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初年。
在历史上的长时间发展中,这座城市成为了皖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如今,合肥市已经成为了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和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合肥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湖泊、山脉、森林和农田。
合肥市的地形地貌非常多样化,有平原、低山以及丘陵地区。
这种独特的地貌使得合肥市成为了一个旅游胜地。
例如,包河湖是合肥市的一大亮点,是一座美丽的人工湖泊,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
此外,合肥市还有九华山等自然景点,让人们能够近距离欣赏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除了自然景观之外,合肥市还有许多文化和历史遗迹值得探索。
例如,合肥包河风情区是一个集商务、居住和文化于一体的区域,拥有许多传统的建筑和风格独特的街道。
另一个著名的景点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它是中国最重要的科学研究机构之一,也是合肥市的一大骄傲。
此外,合肥市还有一些博物馆和艺术馆,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
除了旅游资源外,合肥市还以其繁荣的经济而闻名。
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合肥市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合肥市也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在工业、科技和金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合肥市拥有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合肥市的交通非常便利,具有良好的交通网络。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合肥市不仅有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的便利,还拥有长江和淮河等重要河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运条件。
此外,合肥市还有一个现代化的地铁系统,方便市民和游客的出行。
初中合肥知识点梳理合肥是中国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合肥市的简称。
作为安徽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合肥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梳理合肥初中阶段的知识点,包括合肥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合肥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1°45'~32°45',东经116°59'~118°28'之间。
合肥市总面积为8489.18平方公里,东临淮河,西临巢湖,是典型的江淮平原城市。
它毗邻离市以北约340千米的中国首都北京,以南约358千米的中国经济特区上海。
合肥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秦朝时期,合肥地区属于淮扬郡。
随后,它成为各个王朝的重要军事要塞和商贸中心。
在20世纪初,合肥成为中国最早的工业城市之一,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略基地。
如今,合肥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合肥市是安徽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合肥市的经济发展迅速,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
其主要的经济支柱包括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此外,合肥还以其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而闻名。
合肥市有许多有影响力的高等学府,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等。
这些大学培养了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创新企业家,为合肥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合肥还被誉为“中国科学城”。
合肥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传统建筑、文物和民间艺术等。
合肥古城区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如长江边上的古老码头和清代的佛教寺庙。
此外,合肥还拥有一些著名的文化景点,如巢湖、徽州民居和大别山等。
合肥市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底蕴而吸引了许多游客。
合肥的传统文化包括徽派文化和徽州文化等,这些文化充分展现了徽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合肥的美食文化也非常有特色,著名的徽菜和徽州小吃吸引了众多食客。
安徽省基本情况介绍一、安徽省概况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现辖16个地级市、62个县(市)、43个县级区和15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2012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902万人,常住人口5988万人。
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
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世称江淮大地。
长江流经安徽境内约400公里,淮河流经省内约430公里,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公里。
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
安徽在中国交通干线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地位,铁路密度居华东前列。
武汉—合肥—南京铁路客运专线将合肥到上海、武汉的行程缩短到3个小时和2个小时;京沪高速铁路使合肥到北京的行程缩短到4小时左右。
截至2012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210公里,在建里程超过1000公里,合宁高速东达宁沪,芜宣高速南连杭州,合安高速西接武汉,合徐高速北通徐州,一个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国内4E级枢纽干线机场。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全省已发现矿种达158种,探明资源储量的有126种(含普通建筑石料矿种),其中煤、铁、铜、硫铁矿等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黄山、西递和宏村古民居群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拥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矶、巢湖、花山谜窟、太极洞和花亭湖等10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歙县、寿县、亳州、安庆和绩溪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曾培育出道教文化、建安文学、桐城派、北宋理学、徽文化等,涌现出老子、庄子、管子、曹操、华佗、包拯、朱元璋、李鸿章、胡适等一批著名历史人物。
产生于淮河流域的老庄道家学派,与儒家学说一起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两大支柱;徽文化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流派。
徽剧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黄梅戏是中国四大戏曲门类之一,池州的傩戏号称"戏剧活化石",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
安徽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汽车、机械、家电、化工、电子、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丰原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马钢是我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2011年,马钢钢产量1668万吨,实现营业收入923亿元;海螺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水泥和塑料型材生产企业。
依托奇瑞、江汽等自主品牌骨干企业,2012年全省汽车产量达108.5万辆。
家电综合生产能力超7000万台(套),居全国前列。
安徽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等著名大学在内的普通高等院校107所,2012年末在校大学生102.3万人。
科研机构2091家。
从事研发活动人员14.5万人。
安徽也是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省会合肥又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全省现有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7家。
2012年,全省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878项,受理专利申请74888件,授权专利43321件。
二、安徽省经济概况(2013年前三季度)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省上下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努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全省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1361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0.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1.1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7840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4392.8亿元,增长9.4%。
1.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夏粮再获丰收。
夏粮实现连续10年增产,总产达1338.5万吨,比上年增产37万吨,增长2.8%。
早稻总产130.8万吨,减产1.2万吨,下降0.9%。
油菜籽总产130万吨,下降3.1%。
三季度以来,随着各项稳定生猪生产政策措施的落实,生猪价格止跌回升,生产保持稳定。
9月末猪粮比价为6.49:1,重新回到盈亏平衡点以上。
9月末,生猪存栏1610.4万头,增长0.2%;能繁母猪存栏150.7万头,增长5.9%。
前三季度,生猪出栏2129.8万头,增长1.5%;主要肉类产量269.5万吨,增长0.9%;水产品产量148.6万吨,增长5.5%。
2.工业生产平稳运行,效益逐步改善。
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44.6亿元,增长13.7%,增幅比全国高4.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
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1985.5亿元,增长12.6%;重工业增加值4159亿元,增长14.2%。
分行业看,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8个增加值保持增长,17个行业增速超过15%。
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分别增长40.3%、20.7%、17.5%和16.5%。
重点监测统计的44种工业产品中有35种产量同比增长。
其中,钢材、水泥产量分别增长11.2%和12.1%,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分别增长8.7%、16%和7.3%,彩电下降7.1%,汽车下降4.7%。
1-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92.9亿元,增长18.1%,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半年分别提高17.9个和6.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5.3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由上年同期、上半年分别下降35%和5.3%转变为增长8.4%;亏损企业亏损额117.8亿元,下降13.3%,降幅比上半年扩大8.9个百分点;8月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1%,比全国低4.7个百分点,比3、6月末分别回落2.3个和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
3.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速加快。
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13316.7亿元,增长21.6%,增幅与上半年持平。
新开工项目15575个,增长10.5%(上年同期为下降9.7%),增幅比上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1560.9亿元,增长18.9%,比上年同期提高5.8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6.8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本年到位资金15026.4亿元,增长25.1%。
其中,国家预算资金下降5%,国内贷款增长8.7%,自筹资金增长27.7%,利用外资增长5.7%。
前三季度,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2875.6亿元,增长24.2%,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23.9%,回落1.2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4124.2万平方米,增长36.2%,比上半年回落7.8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2116.2亿元,增长40.7%,回落6.2个百分点。
4.市场销售稳中趋快,农村增速快于城市。
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72.1亿元,增长13.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
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811.1亿元,增长13.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61亿元,增长14.1%。
分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4165.5亿元,增长13.9%;餐饮收入506.5亿元,增长11.8%。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增长21.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增长19%,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5.3个和8.7个百分点;金银珠宝增长31.8%,日用品增长22.3%,分别提高11.5个和4.4个百分点。
5.外贸出口持续下降,利用外资增速加快。
自6月份以来,我省外贸出口额连续4个月同比下降,前三季度全省进出口总额331.9亿美元,增长9.2%,增幅比上半年回落27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206.3亿美元,下降2.2%;进口125.6亿美元,增长35.1%,比上半年提高11.5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65家,增长13.8%;合同利用外资16.5亿美元,下降5.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3.1亿美元,增长24.8%,比上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6.财政收入保持增长,支出重点保障民生。
前三季度,全省财政收入2551.2亿元,增长10.6%,增幅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01.3亿元,增长18%,比全国高5.3个百分点。
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五大主体税种收入,8、9月份分别增长11%和12.3%,扭转了6、7月份持续下降(分别下降2.9%和0.5%)的局面,前三季度增长3.6%。
财政支出2905.3亿元,增长9.7%,比上年同期回落13.3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与就业、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等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分别增长12.8%、34.5%和16%,累计支出1088亿元,占总支出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4.1%提高到37.4%。
7.金融机构存贷款平稳增长,新增额同比均增加。
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7031.6亿元,增长19.5%。
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26775.2亿元,增长19.3%,增幅比上半年回落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比全国高4.7个百分点;余额比年初增加3791亿元,同比多增749.7亿元。
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276.5亿元,增长18.9%。
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8691.4亿元,增长18.3%,比上半年、上年同期分别回落 0.4个和1.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4个百分点;余额比年初增加2363.4亿元,同比多增294.9亿元。
8.转型发展继续取得成效,大中型企业生产形势好转。
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6%和16.5%,增幅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2.9个和2.8个百分点,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9.1%和39.2%,比上年同期提高4.8个和6.6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中,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长22.7%,增幅比全部投资高1.1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18.8%,低于全部投资2.8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1.7%,增幅比一季度、上年同期分别提高3.7个和5.1个百分点,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2.5%,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提高21.5个和2.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