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设施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49.05 KB
- 文档页数:2
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一、概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紧缺,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和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设施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该模式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将种植、养殖等环节放在密闭的设施内进行,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对设施农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二、设施农业的现状(一)设施农业的发展历程我国的设施农业起步较早,但发展速度偏慢。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尝试设施农业,主要为了解决城市的菜篮子问题。
80年代,农业科技与基础设施的进步,使得设施农业开始发展壮大。
2006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一五”时期农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列为支持的优势农业。
截至2018年,我国设施农业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
其中,以东部地区为主,南部和北部地区的设施农业发展也较快。
设施农业主要以蔬菜、花卉、水果和肉禽蛋类为主。
(二)设施农业的类型和特点1、类型设施农业主要分为三类:温室蔬菜、温室花卉和果蔬园。
其中,温室蔬菜主要以西红柿、黄瓜和茄子等为主,占设施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温室花卉主要以玫瑰、康乃馨和菊花等为主;果蔬园主要以草莓、蓝莓和无核桃等为主。
2、特点设施农业具有以下特点:(1)能够实现高效的生产。
设施农业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手段,能够实现生产的高效率和高产量。
(2)能够实现全年生产。
设施农业的特殊环境条件可以使其实现全年生产,解决了季节性生产的问题。
(3)产品质量高。
设施农业的生产环境维持严格的温度、湿度、光照和营养等方面的条件,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4)能够实现无污染的生产。
设施农业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实现了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最小使用,从而达到无污染农产品的生产目的。
三、设施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一)发展趋势1、科技的快速发展,将为设施农业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支持。
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一、引言本文档旨在全面分析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安徽省农业发展情况1:农业产业结构分析1.1 主要农作物产量及种植结构1.2 畜牧养殖业现状分析1.3 渔业发展概况2:农业现代化进程2.1 农业机械化水平2.2 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2.3 农业信息化发展3:农产品质量安全3.1 农残检测与农药使用情况3.2 农产品质量监管措施3.3 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三、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1:农村人口与就业分析1.1 农村人口构成及分布情况1.2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2:农村产业发展2.1 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2.2 农村特色产业培育2.3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概况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1 农村道路建设3.2 农村水资源利用与保护3.3 农村电力和通信设施建设四、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1:农业资源约束问题2: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3:农村劳动力外流和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4: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5:农村金融和信用体系建设五、政策建议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2: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营销3:健全农业保险和信用担保制度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5: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六、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统计数据、相关调研报告、政策文件等。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农业现代化:指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现代化程度。
2:农机具:指用于在农田中完成各项农业生产活动的机械设备。
3:农残:指在农产品中残留的各种农药及其代谢物。
4:有机农业:一种以生态学为基础,在尊重农田自然法则的前提下,通过有机肥料、有机农药等手段,保持或提高土壤肥力,生产具备有机食品特征的农产品。
2024年安徽农业总结
2024年安徽农业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以下是对这一年的农业工作进行总结:
一、农业生产水平提升:2024年安徽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加,农田利用率得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显著提升。
农产品质量也大幅度提升,产品销售市场逐渐扩大。
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2024年安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推广应用了一批先进的种植技术,包括新的耐旱、耐寒、耐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使得农作物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显著增强。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得到加强:2024年安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农业废弃物管理等措施,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农田土壤质量得到改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得到有效控制。
农田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恢复,生态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2024年安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进展。
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农村农民不仅从农业收入中获得利益,还通过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增加收入的方式。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总的来说,2024年安徽农业在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这些成绩对于安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省农产品有效供给现状及问题分析安徽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农民收入和全省粮食安全。
本文将从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加强农产品供给提供参考。
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现状分析:安徽省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品种繁多,有利于农产品供给的多样性。
安徽省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适宜农业发展,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安徽省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为主要农产品,其中小麦、水稻、棉花、油菜、猪肉等是安徽省的重要农产品。
农产品加工和贸易环节相对完善,增加了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能力。
安徽省拥有一批规模较大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能够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储存和运输,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供给效率。
安徽省与苏北、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接壤,交通便利,农产品贸易方便,有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电商发展助推农产品的供给能力提升。
安徽省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鼓励农民参与主体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程度。
农村电商在安徽省得到迅猛发展,极大地方便了农产品的销售,加快了农产品上行链条的形成,提升了农产品供给效率。
农产品有效供给存在的问题分析:农产品品质不稳定、质量不高、标准化程度低是影响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主要问题之一。
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技术劳动水平和品种不一致,导致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
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薄弱是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另一个问题。
尽管农村电商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但仍存在农产品流通途径较窄、运输高昂、信息不畅等问题。
由于供应链的不完善,部分农产品无法及时送达市场,导致资源浪费和农民利益受损。
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是影响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瓶颈。
安徽省部分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缺乏高效的农业机械设备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生产效率低下。
农产品供给不足,导致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设施农业是现代集约高效农业的重要实践形式。
近些年来我国设施农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由于资金缺乏,设施农业多数规模偏小;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科技服务设施农业的能力偏弱;对生产全程缺乏有效监管,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由于信息不对称、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民的生产安排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市场风险加大,等等。
促进我国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花力气解决好这些问题。
一、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一些国家发展设施农业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在日本,农户建造大棚或温室可从国家获得50%的补助,县、市、町、村补助30%,农户只需出资20%就可拥有全部产权。
为了鼓励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日本政府通过低息贷款的形式给农民以支持,其利率比市场利率低1/3-2/3。
农民购买拖拉机、插秧机、育苗设施,某些灌溉、施肥设施、农产品加工、贮藏设备等,可从政府得到全部费用50%左右的补贴。
这样的产业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日本的农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设施园艺农业比重高达40%左右,成为日本最大的农业产业。
荷兰为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在全国实行用资金替代土地发展高效农业的战略。
为解决农民在发展高效农业特别是设施农业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荷兰政府建立了三项制度:⑴农民合作金融制度。
其主要形式是“农民合作银行”。
⑵建立农业担保基金。
政府设立专门机构为向银行借款的农户服务并提供担保。
⑶设立农业安全基金。
这些措施使荷兰的温室农业获得迅速发展,也使有限的土地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支持力度。
第一,要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
对冬暖棚或者连栋温室的集中连片建设、重点小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农户新上高标准灌溉设施、工厂化育苗设施、储运设施、蔬菜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等,根据项目的不同给予不同比例的补贴。
设施农业技术现状与展望设施农业是指依靠温室、大棚、温室大棚、塑料大棚等设施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形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设施农业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设施农业技术的现状和展望是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设施农业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设施农业技术的现状1. 生产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农业生产面临着耕地减少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设施农业技术通过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能在小面积内实现高产出,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不仅为城市提供了新鲜蔬菜和水果,也创造了就业机会。
2.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设施农业技术包括温室技术、灌溉技术、通风技术、加热技术等多个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温室技术方面,通过应用智能控制系统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精密控制,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种植品种丰富多样在过去,设施农业主要以蔬菜水果为主,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温室技术已经扩展到了花卉、草莓、葡萄、番茄、辣椒等农产品种植领域。
近年来,一些新兴的设施农业品种,如油茶、贝类养殖等也开始引起农业生产者的关注,丰富了设施农业的生产内容。
4. 资金和政策支持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一些国家和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支持措施,鼓励农业生产者采用先进的设施农业技术。
各种农业合作社、农业科技示范园也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指导和市场推广服务。
5. 环保意识增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设施农业技术不断推广生物肥料、有机肥料等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
通过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节约利用等技术手段,实现了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设施农业技术的展望1. 精细化管理水平将进一步提高随着智能控制技术和无人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设施农业将实现更加精细化的管理。
设施农业发展的发展现状与总体规划
一、设施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1、建设新型农业示范基地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业示范基地,扩大新型农业示范示范和服务功能,覆盖更多的地域。
建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体系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加快设施农业技术改良和装备升级。
开展农业技术改良研究,推广技术改良的标准化,提高农业技术整体水平,加快装备升级,满足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采取政策措施优化农业发展环境。
实施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优化财税制度,支持农业贷款,减税降费,降低社会保险费用,促进农业发展。
二、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设施农业发展较为缓慢,投入较少。
由于受到地域、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制约,设施农业的发展有所停滞,农业技术的更新换代较慢,新型农业技术的普及速度慢,农机化水平低,农产品质量安全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等。
2、设施农业经营困难重重。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相关推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我国“十五”规划提出,中国需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今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
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是无法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并将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农业基础设施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在农业生产完成的各个环节所使用的劳动材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的总和,按其内容可分为物质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两大类型。
前者包括供应生产资料的产前环节的基础设施、生产农业初级产品的农业产中环节的基础设施、加速农产品流通的农业产后环节的基础设施;后者包括农业综合教育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科研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推广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政策及法规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信息方面的基础设施。
不论是物质基础设施还是社会基础设施,其作用都是为了扩大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二者互为条件,互相补充,只有各方面基础建设综合发展,协调配套,相互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可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1.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投资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2002年,重庆市万州区政府捆绑项目资金150万元,重点支持解决了响水镇、小周镇、太安镇等15个乡镇、30个村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让农民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但要完全解决万州区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仅万州区就还有近14万人没有解决饮水困难的问题,何况其条件更差,解决起来难度更大。
2.缺乏资产经营管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管理主要是实物管理和设备管理,目前还谈不上资产经营管理:其现状为:无偿服务,无偿供给,无偿消费;供给越多,需求缺口越大,实现扩大再生产就愈是步履维艰。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首先,现状方面,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农村公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
然而,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一些粮食主产区和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其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不协调。
一些地方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过分追求规模,而忽视了农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效益低下的问题。
再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特色创新。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与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提高智能化、自动化的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品质。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制定如下对策:首先,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和贫困地区,加强道路、水利、电力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其次,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布局。
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农田水利、农村公路、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整体效益。
再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的统筹。
政府应根据农业发展的需求,合理规划和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发展阶段,注重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并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的良性互动。
最后,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发展。
政府应鼓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推动智能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基础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
综上所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加大投入和创新,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
长丰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长丰县作为中国农业大县之一,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也有不俗的成绩,不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将就长丰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进行分析,以期助力农业发展。
一、现状分析
1、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长丰县目前的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农田基本实现了灌溉自动化、喷灌、滴灌等现代化技术,同时加大了对耕地保护和水土流失的管理力度,保证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2、种植结构有待优化
农业种植结构主要以水稻、棉花、油料作物为主,单一作物种植及面积过大,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益不高、环境污染较严重。
同时,农民虽然普遍注意到了化肥农药的危害,但是缺乏科学的耕作技术,使得种植效果一般。
3、农业技术中心建设缺乏投入
长丰县现代农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尚不乏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得不到足够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的技术水平提升不够。
二、发展建议
长丰县应该着力推进种植结构的优化,发展多种多样的作物种植,提高农田的生产率和效益,同时也能够缓解土壤污染的问题。
2、创新耕作技术
农民需要跟进科技的步伐,积极学习现代化农业耕作技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增强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提高市场竞争力。
技术领域需要不断创新,长丰县应该持续加大现代农业技术中心的投入,引进高端人才,突破关键技术,推广先进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产品种植技术。
结语:现代农业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关注焦点,长丰县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简单分析了长丰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但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措施,全面地发展现代农业。
设施农业的发展建议设施农业的发展建议设施农业是指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固定场所内进行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
它具有节约资源、提高产量、稳定质量等优点,正在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主流。
然而,设施农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一、设施农业应走现代化道路,提高科技含量目前,底层阶段的设施农业以简单的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主,种植技术不够高超,对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措施不到位,种植效益不够高。
因此,设施农业必须走现代化的道路,加强研究和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二、设施农业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农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建议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如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等,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设施农业要推行节能减排设施农业是能源消耗比较大的行业,为了推进可持续农业发展,应该注重节能减排。
首先,要选用新型的设备和种植技术,提高能效;其次,尽量选择清洁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设施农业要加强品牌建设设施农业的品牌化建设是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必然选择。
建议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以此保证产品的品质;在市场营销上,要注重品牌营销和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五、设施农业要加强信贷支持发展设施农业需要巨额资金支持,而多数农村的小农户无法承受,这就需要加强信贷支持。
我建议国家加大扶持力度,为设施农业提供长期、低息、有担保的贷款,同时加强金融监管,避免借款过度。
综上所述,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也有利于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的现代化。
只有加强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品牌建设和信贷支持,设施农业才能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安徽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企业管理论文安徽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业是基础。
正确认识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对保证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兴趣,使得全国老百姓的衣食有着重要保障。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其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对本省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也对其他省份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安徽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农业发展先锋军,是国家“三农”工作的实施重点,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中,安徽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几年,安徽省的农业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安徽省农业发展的现状,其发展的有利因素,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原因,进而得出优化安徽省农业的政策措施。
一、安徽省农业发展的概述(一)农业发展现状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安徽省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农业资源大省,是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的试点省,所以了解我国国情,离不开“三农”,真正了解“三农”问题离不开安徽ii。
安徽省农业发展的生产基础较好,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等都发展的很好,各种农产品的产量总量不断增高,位居全国前列。
近几年,安徽省按照“高效农业,区域特色,产业保证,增产增收”的原则使得全省农业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005年粮食总产521亿斤,到2008年首次突破600亿斤,此后连年稳步增产。
2012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该省粮食总产达到657.8亿斤,比上年增加30.7亿斤,增量为近年最大,且总产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2.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由于国家对农业经济的大力扶持,加强新型农民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发展家庭多种经营,农业生产经营结构得到了积极调整,安徽省农业逐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快农业经济的多元化与创新性发展,政府加大了农民工返乡就业与创业的支持力度,落实了大量的惠农和减负政策,从多个方面对农民创业与就业进行大力支持。
安徽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企业管理论文安徽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业是基础。
正确认识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对保证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兴趣,使得全国老百姓的衣食有着重要保障。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其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对本省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也对其他省份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安徽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农业发展先锋军,是国家“三农”工作的实施重点,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中,安徽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几年,安徽省的农业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安徽省农业发展的现状,其发展的有利因素,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原因,进而得出优化安徽省农业的政策措施。
一、安徽省农业发展的概述(一)农业发展现状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安徽省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农业资源大省,是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的试点省,所以了解我国国情,离不开“三农”,真正了解“三农”问题离不开安徽ii。
安徽省农业发展的生产基础较好,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等都发展的很好,各种农产品的产量总量不断增高,位居全国前列。
近几年,安徽省按照“高效农业,区域特色,产业保证,增产增收”的原则使得全省农业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005年粮食总产521亿斤,到2008年首次突破600亿斤,此后连年稳步增产。
2012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该省粮食总产达到657.8亿斤,比上年增加30.7亿斤,增量为近年最大,且总产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2.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由于国家对农业经济的大力扶持,加强新型农民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发展家庭多种经营,农业生产经营结构得到了积极调整,安徽省农业逐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快农业经济的多元化与创新性发展,政府加大了农民工返乡就业与创业的支持力度,落实了大量的惠农和减负政策,从多个方面对农民创业与就业进行大力支持。
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设施农业在中国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
设施农业,作为一种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改变自然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相对稳定和优化的生长条件的新型农业模式,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中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深入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中国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设施农业的主要类型、分布特点及发展趋势。
随后,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设施农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探讨了设施农业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如资金短缺、技术瓶颈、市场风险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
包括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设施农业的技术水平;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设施农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拓展市场空间,增强设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望推动中国设施农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为现代农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二、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设施农业技术不断创新,设施类型和规模也在逐步扩大。
目前,中国设施农业主要包括温室大棚、节水灌溉、农业物联网、智能农机装备等多个方面。
在温室大棚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大棚建设市场。
随着新型温室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温室大棚的保温性能、透光性和使用寿命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温室大棚内部的环境调控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如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精确控制,为作物生长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环境。
在节水灌溉方面,中国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21,27(13)安徽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及对策梁苏丹(安徽省农业信息中心,安徽合肥230091)摘要:当前,大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正引领着各行业的加速转型升级。
数字农业作为大数据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已成为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决策精准化、监督网络化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安徽省数字农业快速发展,数字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农产品电商销售率不断提高,但安徽省数字农业仍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
对此,该文提出了完善数字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设置、加强数字农业项目统筹规划、强化数据资源共享与利用、加强人才交流与培训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安徽省;数字农业;发展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1)13-0004-03The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igital Agriculture Rural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LIANG Sudan(Anhui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Center,Hefei230091,China)Abstract:Big data,as a new production factor,is currently leading various industries to accelerat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As an integrated product of big data and agriculture,digital agri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thod to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e precision of decision-making,and the net⁃worked supervision.In recent years,digital agriculture in Anhui Province has developed rapidly.Digital agriculture infrastructure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The digital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e-commerce sales rat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lso increase.However,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Anhui Province still en⁃counters the problem of uneven and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Thus,Anhui Province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gricultural public service institutions,strengthening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digital agriculture projects,strengthen⁃ing the sharing and utilization of data resources,and strengthening talent exchange and training.Key words:Anhui Province;Digital agriculture;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已成为推动我国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丰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减小,但农业仍然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长丰县作为安徽省合肥市的一个重要县,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本文将对长丰县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1.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长丰县农业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棉花、油料作物等经济作物。
在养殖方面,以猪、牛、羊为主。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劳动密集,生产效率低下,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和市场需求。
2.科技含量不高长丰县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较低,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生产工具落后,依然采用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缺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3.农产品加工水平低长丰县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农产品的加工环节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专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技术,导致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和多样化的需求。
4.农业生态环境面临压力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对土地、水资源和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农业生态环境承受着较大的压力。
土壤退化、水资源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日益突出。
5.农民收入水平不高长丰县农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导致农民收入水平整体较低,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二、建议1.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长丰县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推动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智能化和自动化。
通过引进精准农业技术、先进的农机装备和信息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2.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长丰县应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鼓励农民成立合作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在产品包装、质量检测、营销方面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长丰县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大土地保护和水资源保护力度,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土壤质量。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本文从设施农业发展现状的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一、设施农业的发展概况;二、设施农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三、设施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设施农业的发展概况设施农业是指在控制环境中种植和饲养家畜、养殖水产的农业经营活动。
随着农业经营活动的程度和强度的加大,农业经营的方式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特点。
在当今社会,设施农业的发展势头迅猛,表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从设施农业发展概况来看,整体上设施农业发展良好,有力推动农业经济社会发展。
设施农业综合利用资源技术,采用多种经营手段,利用新型技术设施,实现高效地利用植物资源,促进农业经济高效发展。
同时,设施农业发展也促进相关产业链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全产业链化。
二、设施农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设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机遇,主要体现在:(1)新技术推动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技术,如精细、精细、高效农业技术、移动技术、基因技术、智能技术等,它们能够实现更高效的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价格,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市场需求刺激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设施农业可以更加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为生产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商机。
当前,设施农业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1)资金短缺是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自2015年以来,农业产业链融资难、贷款利率高的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对设施农业的资金投入仍不足。
(2)技术条件受限。
当前,设施农业面临着技术层面的问题,在技术管理、技术应用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三、设施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1)加大投入力度。
要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资本、技术和政策资源的作用,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2)技术革新。
要加快技术创新,针对设施农业的发展问题,加强技术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推动技术创新,以更高的效率来加快设施农业发展。
安徽省设施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伍德林(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安徽合肥230036)摘要介绍了安徽省设施农业的发展概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
关键词设施农业;现状;可持续发展;安徽省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517-6611(2006)17-4412-02C u rre n t S ta tu s an dD e v e lopm e n t S tra te g y o f F a c ility Ag ricu ltu re in An h u i P rov in c eW U D e-lin(E n g in ee r in g C o lle ge,A n hu i A g ricu ltu ra l U n ive rs ity,H e fe i,A n h u i230036)A b s tra c t A n h u i pro v in ce is abou n d in ag r icu ltu ra l re sou rces and th e ch a racte r is tics o f cli m a te ch an ge is d istin ct.In th e pape r th e pre sen t de ve lopm en t s ta tu s o f fa cility a gr icu ltu re w a s b r ie fly in trodu ced an d th e d isadvan tag es o f facility ag r icu ltu re p rodu ction w e re an a lyzed,su chas lowle ve l,low m an a gem en t an d lowtech n o log y inth is fie ld.S o m e adv ices on th e su sta in ab le deve lopm en t o f fa cility ag ricu ltu re w e re pu t fo rw a rd an d p re li m in ary d iscu ssed.K e y w o rd s F acility ag r icu ltu re;S ta tu s;Su sta in ab le deve lopm en t;A n h u i p rov in ce安徽地形地貌呈现平原圩区和山区丘陵特征,农业资源状况多种多样,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性气候带中,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农业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热水变化基本同步,在低温季节设施栽培耗能较少,高温季节抗热栽培简易,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适宜发展设施栽培。
但同时气候又兼受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辐合带天气系统影响,气候复杂,灾害性天气频繁,这给园艺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又带来明显的地方性问题,尤其是在夏季的梅雨期,设施内的环境调控措施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和用户的经济收益。
因此,探讨安徽省设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将指明该省设施农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1设施农业的概念设施农业是利用一定的人工设施,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优化的环境气象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而进行有效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设施农业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设施栽培,主要是指蔬菜、花卉及果类的设施栽培,其主要设施有各类温室、塑料棚和人工气候室(箱)及其配套设备;二是设施养殖,主要是指畜禽、水产品及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其主要设施有各类保温、遮阴棚舍与现代集约化饲养畜舍及配套设备。
设施农业是农业工程学科最具典型的分支学科领域,是生物高新技术与工程技术结合的产物,是世界各国用以提供新鲜农产品的重要技术措施,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采用设施农业生产,可以不受自然气候和有限土地的限制进行周年生产和空间延伸性生产,可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
2安徽省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现状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近年来国家相关科研项目的启动,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我国的设施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设施面积和设施水平不断提高。
截止到1999年,全国设施农业面积已发展到139.6万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基金项目(2003K J127)。
作者简介伍德林(1970-),男,安徽桐城人,在读博士,讲师,从事设施农业环境智能控制、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06-05-26hm2[2]。
1996年,安徽省设施蔬菜面积已达4.68万hm2,其中:大、中、小棚3.54万hm2,遮阳网覆盖9200hm2,温室2133.33hm2,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生产周年化、品种多样化、栽培规范化的格局[3]。
以合肥市为例,至2005年,合肥市已有设施栽培面积1.2万hm2,其中标准大中棚面积5333 hm2,并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
农业是弱值产业的观念和长期的麦(油)-稻种植模式在不断更新改变,即便是常规品种蔬菜,大棚种植效益也达12万元/hm2,肥东古城,肥西严店、三十岗早西瓜及长丰草莓一季效益达45000元/hm2[4]。
从全省范围看,一是棚型结构更趋合理。
针对该省气候多样性的特点以及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淮河以南地区,主要采用圆竹结构大棚,一般跨度4.5~6m,高度1.7~2.5m,长度30~50m。
淮河以北地区,因保温及抗风、雪需要,大都推广竹木混合结构大棚,一般跨度8~12m,高度2.8~3.0m,中间建立柱和拉杆。
对于城郊和经济实力发展条件好的地区,大多推广钢竹混合结构、热镀锌钢管结构、水泥玻璃钢预制结构大棚[3]。
二是基地规模持续扩大,推进设施栽培小区建设。
以合肥为例,截至2004年底,已兴建3.33 hm2以上钢架大棚或6.67hm2以上预制大棚或2hm2以上日光温室大棚小区51个[4],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是标准档次不断提升。
新建大棚多以钢架大棚为主,规模更加集中连片,水、电、沟、渠、路等配套设施完善,进一步扩大反季节、精细蔬菜基地面积。
四是投资渠道趋于多元化。
2.2 存在的问题2.2.1设施结构简陋,种植品种单一。
由于结构简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生产不规范,保温性能差,根本谈不上光、温、水、气、肥等环境的综合调节控制,与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相距较远,单位经济产出与发达省份及国外的差距较大,自然设施生产的风险高。
有部分学者对安徽生态农业的种-养-加模式进行了探索[5],提出了一些积极有效的建议,但距真正实施和示范尚有一段距离。
2.2.2 设施技术装备差,作物栽培体系不完善。
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区农业设施还局限于竹木混合结构大棚等棚型,结构简易。
现有的少量现代化塑料大棚,硬件装备水平并不低,但生产管理和运行水平远低于国外和国内其他地方的水平,能源消耗大;尤其是设施蔬菜、瓜果等栽培技术未成体系,种植的系统化、科学化与生产实践有不小的差距。
国产安徽农业科学,J ou rn a l o f A n h u i A g r i.S c i.2006,34(17):4412-4413责任编辑金琼琼责任校对金琼琼钢架大棚结构设施没有根据当地不同气候条件进行改造。
大棚材料防尘、防老化、防雾滴性能差,以致透光率下降快,使用年限短。
2.2.3 产业化规模小。
继续维持着散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运行管理的水平低。
应逐步扩大设施生产的经营规模,将设施农业发展为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的工厂化高效农业,以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
2.2.4 设施农业的科研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
针对江淮地区气候特征和连栋大棚生产中存在的小气候问题,部分学者对连栋大棚遮阳网覆盖降温问题(内外遮阳网的降温效应对比)进行了观测和定量研究[6],同时对小气候效应及种养模式进行了探讨[7]。
但在环境可控温室和大棚的结构参数优化、环境控制策略和满足作物最适宜生长的条件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在南方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条件下,如何改善棚室中的环境负荷有待进一步研究。
3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3.1 加强对设施农业的宏观调控,出台符合省情的产业政策一方面鼓励国际一流的农业跨国公司投资安徽省农业,不仅能给该省农业注入资本,还给我们带来了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现代经营方式,有利于该省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战略转型;另一方面鼓励周边经济发达省份的国企和私人企业投资高科技农业、绿色农产品、现代化农副产品加工等有前途的朝阳产业,通过他们的种植示范和指导,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生产,从而形成更有竞争力的格局。
建立与健全完善的农产品市场机制,加强生产基地和流通市场监管。
包括蔬菜农药残留抽检与公示制度、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业生产基地环境保护监测体系。
规范生产过程监督、加大技术指导服务,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管理。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大推行品牌认定力度[3]。
3.2建立和完善作物栽培体系必须因地制宜做好优良品种的引进筛选,同时应积极选育适合当地地理环境、温室栽培条件的品种,形成专用型和系列化。
弄清作物遗传型与表现型之间关系及病菌的抵抗力和其抗病机理,在设施内发展更有效的抗病虫害的新方法。
分子技术修复作物生长特性如何有效运用到设施作物栽培过程中,也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课题和方向。
积极研究主要蔬菜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如防虫(纱)网覆盖栽培、生物农药施用、防止连作障碍等技术,建立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体系。
生产符合农业部绿色食品A级标准或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地方标准的产品。
在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及干物质合成运输等方面,合适的作物生长模型仍然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作物生长周期中,如何在最低能耗下最大程度保证作物的适宜生长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同时,在作物整个生长过程中,生态化生产和健康食品的获得也应进一步强化。
要深入研究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从而保证产品的竞争力。
在作物生长整个过程中,充分贯彻执行符合国际规范的设施园艺生产管理措施。
3.3 深入研究农业设施的结构、材料和控制算法针对典型的南方湿润气候区域和江淮分水岭地区,设计经济实用的温室类型,确定采用的骨架和覆盖材料及相配套的基本设施,并形成规模化生产。
同时,对大型的智能温室的控制算法,应参照国外温室的控制过程和效果,结合地域环境特点,保证作物生长的适宜条件和自动化生产过程,同时要保证温室用户的最大经济收益。
智能温室及环境控制的发展方向是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模糊神经网络等方面的技术综合,同时为了尽可能确切地知道其所处的环境,给出环境模型的描述,开展多传感器信息的集成与融合,除准确、可靠、多特征、低成本地获取环境的有关信息外,其最终目的是为智能系统提供智能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