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农业资源及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格式:doc
- 大小:456.00 KB
- 文档页数:21
2024年安徽农业总结
2024年安徽农业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以下是对这一年的农业工作进行总结:
一、农业生产水平提升:2024年安徽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加,农田利用率得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显著提升。
农产品质量也大幅度提升,产品销售市场逐渐扩大。
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2024年安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推广应用了一批先进的种植技术,包括新的耐旱、耐寒、耐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使得农作物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显著增强。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得到加强:2024年安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农业废弃物管理等措施,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农田土壤质量得到改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得到有效控制。
农田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恢复,生态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2024年安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进展。
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农村农民不仅从农业收入中获得利益,还通过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增加收入的方式。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总的来说,2024年安徽农业在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这些成绩对于安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省农产品有效供给现状及问题分析安徽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农民收入和全省粮食安全。
本文将从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加强农产品供给提供参考。
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现状分析:安徽省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品种繁多,有利于农产品供给的多样性。
安徽省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适宜农业发展,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安徽省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为主要农产品,其中小麦、水稻、棉花、油菜、猪肉等是安徽省的重要农产品。
农产品加工和贸易环节相对完善,增加了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能力。
安徽省拥有一批规模较大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能够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储存和运输,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供给效率。
安徽省与苏北、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接壤,交通便利,农产品贸易方便,有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电商发展助推农产品的供给能力提升。
安徽省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鼓励农民参与主体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程度。
农村电商在安徽省得到迅猛发展,极大地方便了农产品的销售,加快了农产品上行链条的形成,提升了农产品供给效率。
农产品有效供给存在的问题分析:农产品品质不稳定、质量不高、标准化程度低是影响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主要问题之一。
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技术劳动水平和品种不一致,导致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
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薄弱是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另一个问题。
尽管农村电商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但仍存在农产品流通途径较窄、运输高昂、信息不畅等问题。
由于供应链的不完善,部分农产品无法及时送达市场,导致资源浪费和农民利益受损。
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是影响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瓶颈。
安徽省部分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缺乏高效的农业机械设备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生产效率低下。
农产品供给不足,导致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023滁州经济报告1. 引言滁州是中国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的交界处。
本文将对滁州市2023年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报告。
2. 经济总体概况2023年,滁州市的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主要指标如下:•GDP总量:根据初步数据估计,2023年滁州市的GDP总量预计达到X亿元,比上一年增长X%。
•第一产业:农业是滁州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农业产值预计达到X亿元,增长X%。
•第二产业:工业是滁州市的支柱产业,2023年工业产值预计达到X 亿元,增长X%。
•第三产业:滁州市的第三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23年服务业产值预计达到X亿元,增长X%。
综上所述,滁州市在2023年取得了经济发展的稳定增长,各产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3. 产业发展情况3.1 农业滁州市位于中国的农业大区,农业是滁州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2023年,滁州市农业发展总体稳定。
农业主要指标如下:•粮食产量:2023年滁州市的粮食产量预计达到X万吨,比上一年增长X%。
这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农产品加工:滁州市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2023年,农产品加工产值预计达到X亿元,增长X%。
3.2 工业滁州市的工业产值在2023年继续保持增长。
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制造业:滁州市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2023年,制造业产值预计达到X亿元,增长X%。
•建筑业:滁州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
2023年,建筑业产值预计达到X亿元,增长X%。
3.3 服务业滁州市的服务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服务业的主要指标如下:•零售业: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滁州市的零售业发展迅速。
2023年,零售业销售额预计达到X亿元,增长X%。
•旅游业:滁州市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而闻名。
2023年,旅游业收入预计达到X亿元,增长X%。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分析与启示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位于江淮平原,地处安徽省北部,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全县土地面积约为11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0%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来安县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启示。
一、土地流转问题的产生原因1. 农村劳动力外流。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到城市从事非农工作,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农田闲置。
2. 土地规模化经营需求。
随着农民对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单一的小农经济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土地规模化经营日益成为发展趋势。
3. 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些地方农村土地利用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土地流转后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
二、土地流转问题的影响1. 农村经济发展受阻。
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产业发展受制于人力资源短缺,土地规模化经营需求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
2. 农村土地资源浪费。
农村土地流转不畅,导致一些耕地闲置,大量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3. 农村社会稳定受挑战。
农村劳动力外流、土地流转问题加剧了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一些农民因无法如愿将土地流转而产生纠纷,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启示1. 完善土地流转政策。
政府应加大土地流转政策的力度,提高流转效率,降低流转成本,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出去,同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2. 加强流转土地监管。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加强对土地流转过程的监管,确保流转合法合规,避免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乱象和纠纷。
3. 引导农民土地规模化经营。
政府应引导农民采取土地规模化经营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大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粮食和农产品产量。
4.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流转土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确保流转土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滁州生物产业发展现状前言作为安徽省的一个中心城市,滁州在生物产业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会分析滁州生物产业现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的改善途径,为滁州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现状分析生物医药产业滁州市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国家生物医药政策的扶持和滁州市内优质的生态环境,相信其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滁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已建成占地面积1000亩,引进了一批知名企业,如长白山制药、涟星生物医药等。
生物农业产业滁州市农产品丰富多样,是江淮平原的蔬菜和水果集散地,尤其是滁州花灯,闻名遐迩。
同时,滁州市也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涉及到作物种植、畜牧养殖等多个领域。
尽管如此,滁州市农业发展仍需加强绿色、有机农业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生物环保产业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生物环保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滁州市环境质量良好,是建设循环经济的适宜地区。
目前,滁州市已投入资金建设了生态工业园区,引进了一批生物能源和生物降解材料等企业,但距离满足市场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不足之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速度较慢,缺乏知名企业和优秀人才;•农业生物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结构单一;•生物环保产业市场需求相对缺乏。
改善途径•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引入更多的知名企业和高端人才,加强与院校的合作,提高专业人才培育;•在农业方面,加强绿色、有机农业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建立农村生态经济示范区,推动农业生态化发展;•在生物环保产业方面,鼓励生物降解材料和生物能源的应用,支持生态园区、低碳城市建设,完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提高生物环保产业市场竞争力。
结语随着创新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产业势必成为未来的主流产业。
滁州市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应该积极推进生物产业的发展,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和交流,实现高质量发展。
滁州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滁州是中国安徽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长江以北,素有“北有延安,南有滁州”之称。
作为皖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滁州的产业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滁州的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滁州产业现状1. 传统产业基础扎实传统产业在滁州的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纺织、机械、电力等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是滁州产业的重要支柱。
特别是纺织行业,滁州作为全国重要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企业。
此外,滁州还以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行业为主要方向,为滁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高新技术产业崛起滁州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滁州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滁州产业创新园等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也为滁州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提高了滁州产业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3. 文化旅游产业潜力巨大滁州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而闻名。
滁州的文化旅游产业潜力巨大,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滁州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名城如明代建筑群、庐山风景名胜区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滁州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力度,将对滁州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滁州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未来,滁州产业发展将加快优化升级。
传统制造业将加速转型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同时,滁州将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科研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技术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2. 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滁州将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和吸引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
建立更加灵活便捷、高效智能的创业服务平台,提供更加全面的创业指导和资源支持。
滁州市农田土壤质量退化现状及对策滁州市地处皖东,位于江淮分水岭两侧,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地貌大致可分为丘陵、岗地和平原三大类型,丘陵、岗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0%。
旱、瘦、荒、薄是该市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子。
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化肥的大量投入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大幅提高,使农田土壤产出率骤增。
但是,由于施肥不科学,土壤改良与利用不合理,滁州市农田土壤质量明显退化,养分失衡、污染加重、土壤酸化、肥力降低、水土流失及人为剥失现象日趋严重[1-2]。
1农田土壤退化现状1.1盲目开垦,部分丘陵区农田水土流失据估计,滁州市海拔40 m以上的丘陵岗地面积为92.79万hm2左右,占国土总面积的(133.28万hm2)69.6%。
其中,海拔100 m以上的丘陵区土地面积30.06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22.6%。
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统计,滁州市丘陵区农田土壤面积约为2.51万hm2,由于盲目开垦,现已有相当一部分农田土壤因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而不能耕种;有的虽仍在种植但农作物产量极低。
1.2施肥不合理,植物生理性病害加重据统计,1978—2009年,全市农田化肥投入量由2.61万t(纯养分量,下同)提高到31.57万t,增加了11.10倍。
其中,氮肥由2.07万t提高到10.27万t;磷肥由0.32万t提高到4.24万t;钾肥由0.22万t提高到2.29万t,复合肥由0提高到14.76万t。
同期全市绿肥种植面积则由6.67万hm2下降到不足0.13万hm2。
不合理施肥导致滁州市农田土壤养分失衡。
全市农田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由第二次土壤普查期间(以1984年为基准)的114.7 mg/kg,下降到2009年的104 mg/kg,平均每年降低0.43 mg/kg。
根据2005—2009年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检测结果:有效硼平均含量为0.49 mg/kg,有效锌为1.24 mg/kg,有效铜为2.77 mg/kg。
滁州市生物产业发展现状至 2007 年,滁州市规模以上生物产业企业有 60 家以上家,其中属于生物医药范畴的企业 20 多家,属于生物能源范畴的企业 10 多家,属于生物农业范畴的企业近 10 家,属于生物制造范畴的企业近 30 家。
初步统计分析, 2007 年滁州市规模以上生物产业总产值十几亿元,增加值 3 亿多元,利税 6000 多万元,利润 2000 多万元。
(一)属于生物医药范畴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天长市,目前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天长市医药产业集群,医药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扬村镇和安乐镇,医疗器械、设备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天长市区。
1 、在创新药物和现代中药领域。
——最有影响力的企业是安徽天康药业有限公司。
目前有 5 个中药剂型全部通过 GMP 认证,在安徽省中药生产企业 GMP 认证中属首家。
公司从 1999 年开始,先后投入了 2000 多万元进行了中药二类、三类 7 个现代中药新药的开发,中药三类新药银花解毒颗粒等 5 个已获新药证书,中药三类新药复方黄黛片等 2 个完成了三期临床,等待新药证书颁发。
这些新药均属于创新药物和现代中药领域,技术含量高,特点是大商品药、具有杀毒灭菌双重功能,主治白血病、心血管疾病、肺结核,是国家当前积极鼓励研制的中药品种。
临床研究已经显示,这些药在同类药中具有国内领先甚至国内外首创的科技水平,如“银花解毒颗粒”主治流感、普感,具有“杀毒灭菌”双重功能,综合疗效达 96.67% ;“复方黄黛片”主治 M3 型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及红细胞增多症,世界首创,荣获全军高科技二等奖;香薷油胶囊、颗粒,主治轮状病毒腹泻和细菌腹泻,取代西药氟派酸;益心胶囊、芪心合剂主治心血管疾病;麻苓消咳颗粒,主治哮喘、咳嗽;益肺胶囊是科技部“ 863 ”计划项目。
——杨村镇医药产业集群。
目前已形成了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医药企业产业群,全镇现有医药生产企业十家,医药生产企业全部符合 GMP 标准,其中安徽天洋药业有限公司把现代中药及生物药品做为公司发展的立厂之本,几年来公司先后投入 2000 多万元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公司现已拥有 13 项医药专利产品,国家二类中药新药“丹芪滴注液”已进入三期临床,治疗肿瘤的新特药抗肿瘤打向导弹 LHRHA - PE38 即将进入临床申报阶段。
安徽哪里种植物最多安徽位于中国东部的内陆省份,总面积约139,100平方公里,拥有着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为安徽省的种植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安徽省的种植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那么,在安徽省中,哪里种植物最多呢?本文将对此展开详细的探讨。
1. 滁州市滁州市位于安徽省的中南部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拥有湖泊和山川等自然资源,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生长各种作物。
滁州市的种植业发展相当迅速,以水果种植为主,并涉及众多优质蔬菜、茶叶、药材、花卉和香菇等领域。
据统计,滁州市现有水果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左右,其中的苹果、梨子、葡萄等品种均有着丰收的历史,是全国知名的水果产区之一。
此外,该地还有“中国十大香菇之乡”的美誉,香菇种植也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年产值高达20亿元以上。
2. 亳州市亳州市位于安徽省的北部地区,是黄淮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适宜生长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亳州市的种植业以种植油料、蔬菜、水果、棉花、花卉和茶叶等为主,其中油菜花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年产油面积高达16万吨。
此外,亳州市还是安徽省重要的西瓜基地之一,年产西瓜达到6万余吨。
3. 合肥市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是省内的综合性大都市,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该市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土质肥沃,是全省优良的种植产区之一。
合肥市的种植业以水果、蔬菜、经济作物为主,其中水果种植约占整个种植业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该地以鲜桃、草莓、提子、葡萄等品种种植量最多,其中的鲜桃产量最大,年产量约超过24万吨,位居全国前列。
除此之外,该区还非常注重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有许多有机蔬菜种植大户。
4. 宣城市宣城市位于安徽省的南部,地势较为复杂,由山区、丘陵区和河谷区构成。
该区域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气侯温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是安徽省水果和药材种植业的重要产区之一。
该地的水果种植以桔子、橙子、枇杷、梨子等品种为主,全部达到了绿色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被国内外消费者所青睐,是全国知名的水果产地。
2024年安徽农业总结摘要:一、引言二、2024年安徽农业总体状况1.农作物产量2.农业科技进步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4.农民收入增长三、农业政策与措施1.政策扶持2.农业补贴政策3.农业保险制度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四、农业产业链的拓展与创新1.农产品加工业发展2.农业产业化经营3.农业电商崛起4.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五、农业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1.农业技术培训2.农村劳动力转移3.农业科技创新4.农业高等教育与科研六、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1.对外农业合作项目2.引进外资与技术3.农业对外援助4.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七、展望与建议1.农业发展趋势2.应对挑战的措施3.农业发展战略调整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正文:一、引言2024年,安徽省农业在政策扶持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农作物产量稳定增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
本文将对2024年安徽农业的总体状况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和建议。
二、2024年安徽农业总体状况1.农作物产量2024年,安徽省农作物总产量达到xx万吨,同比增长xx%。
其中,粮食产量xx万吨,同比增长xx%;经济作物产量xx万吨,同比增长xx%。
蔬菜、水果、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产量分别达到xx万吨、xx万吨和xx万吨,同比增长xx%、xx%和xx%。
2.农业科技进步2024年,安徽省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xx%。
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广泛,如节水灌溉、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xx%。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安徽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种植业布局,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等。
同时,加快养殖业转型升级,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提高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4.农民收入增长2024年,安徽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x元,同比增长xx%。
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包括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
安徽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问题一: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安徽省农村地区缺乏现代化、高效化的农业产业链和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难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模式。
此外,农村地区农民素质较低,对现代农业技术认知度不高,也是制约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的因素之一。
解决方案: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了解和认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建设农业电商平台,推广农村电商,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规模化经营。
同时,政府也应出台对农业产业化倾斜的产业政策,帮助农村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问题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如大面积农田利用程度低、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农产品加工产生污染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业生产效果,也对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潜在危害。
解决方案:加强环境保护,鼓励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生产模式,严格管控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
同时,政府还应出台配套政策,加大对农业生态环保技术的支持和投入。
问题三:“小农户”生存压力大安徽省农村地区的农民大多是小规模的农户,缺乏自身扩大经营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渠道。
农民的生产效率不高,经济收入水平也较低。
这些问题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增长。
解决方案:推进农业合作社建设,鼓励农民自愿组织成为农业合作社,增强农民集体经济实力。
此外,政府也应鼓励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型农业合作社进入农村地区,创新农村金融体系,为小农户提供金融支持和帮助。
问题四:农村人口外流现象严重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安徽省农村地区人口外流现象日益严重。
农村劳动力不足,导致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低下。
解决方案:加强人才培养和农业人才引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专业技术人才进入农村地区。
同时,政府还应出台相关政策,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上加大对人才的引才力度。
安徽滁州油菜长势与菜籽价格预测分析今冬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对油菜冻害较为明显,加之前一段时间持续干旱,也对油菜生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特殊是春节前持续的低温天气,冻伤了部分越冬的油菜,一些播栽较晚、受冻较重的田块叶片消失了发黄干枯现象。
近期几场春雨,缓解了旱情,田间发黄干枯、没有坏死的页片开头返青。
最近,安徽省滁州市进一步加大了抗旱保苗的力度,力求把干旱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一、油菜种植状况:据该市有关部门介绍,今年全市油菜总播种面积约130万亩,与去年油菜总播种面积87万亩相比,总播种面积约增长了49%。
今年油菜种植面积增幅较大的缘由主要是:(1)农业政策越来越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农业。
特殊是在去年油菜播种期间传出了“2022年国家将以2.20元/500克的最低爱护价在油菜主产区实行中央储备”的消息,大大激发了农夫种油菜的乐观性。
(2)2022年夏季油菜籽集市收购价格比较高,农夫种油菜得到了实惠。
2022年5月下旬,油菜籽集市开秤收购价格以2.50元/500克创下历史新高,7月上旬集市油菜籽收购价格又以2.85元/500克刷新记录,随后消失波动下降。
可见,去年夏季我市很多农夫因油菜籽卖的较早,价格很高,收益颇丰。
所以,尽管油菜从种到收均是人工操作,农户不仅费工费时而且劳动强度比种小麦大的多,但尝到甜头的农户还是愿意多种一些油菜。
(3)种植小麦简单“死土”,不利于夏收后的水稻种植,而种植油菜能让土质更加酥松,起到“松土肥田”作用。
二、当前油菜生产状况:今年该市油菜受旱面积约28万亩,约占总播种面积的21%,有关专家在分析影响今年油菜长势的因素时认为:今年的冻害要大于干旱。
目前全市油菜苗情分类状况为:一类苗4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6%),二类苗4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5%),三类苗3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9%)。
各地农户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正在加强油菜的田间管理,对生长缓慢的油菜都准时添加了肥料。
专班级:农学一班学号:22201232601XXX X姓名:赵德伟2014年11月10日目录引言........................................................................................................ - 3 -正文........................................................................................................ - 4 -一、滁州市的农业资源概况 ............................................................... - 4 -二、农业从业人员及耕地面积变化 ................................................... - 5 -1、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以及变化趋势 ..................................... - 5 -三、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以及产值最大的五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面积及产值变化............................................................................................ - 6 -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变化 ......................................................... - 6 -2、产值最大的主要农作物的产量、面积及产值变化 ............. - 8 -四、滁州市农林牧渔各业产值及其比例变化 ................................. - 12 -五、滁州市一二三产业产值及其比例变化 ..................................... - 15 -六、导致变化的因素分析 ................................................................. - 16 -1、社会因素: ........................................................................... - 16 -2、科技因素: ........................................................................... - 16 -3、政策因素: ........................................................................... - 17 -七、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 - 18 -1、从分散经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 - 18 -2、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 ....................................... - 19 -3、从自然式农业向设施化农业发展 ....................................... - 20 -4、从机械化农业向“电脑自控化”管理方向发展。
................ - 21 -5、生产组织与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 - 21 -参考文献.............................................................................................. - 21 -引言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为了达到确切有利发展农业,就要必须了解与“三农”有关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农业资源。
我国地狱广阔,各省、市、地区的农业资源以及相关区划均不相同。
在这里,我将参考安徽省滁州市近五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并结合当地农业资源概况(包括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两大类)、农业从业人员及耕地面积变化、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以及产值(或种植面积)最大的五种主要农作物(或五类粮油蔬果)的产量、面积及产值变化、农林牧渔各业产值及其比例变化以及一二三产业产值及其比例变化等为素材,用数据、图表等详述上述内容,并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科技、政策等各方面因素,同时结合本市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预测本区农业生产发展路径及趋势。
正文一、滁州市的农业资源概况滁州稻香鱼肥、物产富饶,素有“鱼米之乡”、“水产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瘦肉型猪、淡水产品的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定远县被国家列为国家瘦肉型猪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天长市被誉为“中国百合之乡”。
市域内绢云母、岩盐、石膏、芒硝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居华东之冠,品质优良。
滁州是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1/8,粮食商品量占全省的1/4。
滁州拥有五万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八十多万名较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劳动力资源充足且稳定性强。
目前,全市拥有十一个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一个,省级开发区九个。
园区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目前仅开发建成的就有60平方公里,土地资源储存量大。
水、电、气等要素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鱼米之乡”的滁州是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常年粮食总产约占安徽省的七分之一,年调出商品粮总量约占安徽省的三分之一,商品率达60%以上,是安徽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粮仓,因此有“安徽第一粮仓”之称。
二、农业从业人员及耕地面积变化1、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以及变化趋势2009年末,安徽省滁州市从事农业劳动人员共123.7万人,较上年减少2.9万人;2010年末,安徽省滁州市从事农业劳动人员共123.2万人,较上年减少0.5万人;2011年末,安徽省滁州市从事农业劳动人员共107.5万人,较上年减少15.6万人;2012年末,安徽省滁州市从事农业劳动人员共115.1万人,较上年增加7.6万人;2013年末,安徽省滁州市从事农业劳动人员共103.6万人,较上年减少11.5万人。
如图:从业人员/万人年份表1:2009-2013年滁州市从业人员数量变化曲线图从近五年来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来,虽然在2011年到2012年之间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有短暂的上升,但是其总体是在下降。
而且,根据我们学生多次下乡做调研的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农业从业人员的年龄也趋于老龄化,普遍可见的都是超过五十岁的农民在农村务农。
因此,据此推断,在不久的将来,这批老农民年迈之后,他们的土地大多会流转出去,最终实现土地集约化种植,形成大型农场形式。
三、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以及产值最大的五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面积及产值变化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变化2009年滁州市农作物播种面积85.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1%;2010年滁州市农作物播种面积86.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990公顷,增长0.6%;2011年滁州市农作物播种面积86.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935公顷,增长0.7%;2012年滁州市农作物播种面积87.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830公顷,增长0.7%;2013年滁州市农作物播种面积87.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614公顷,增长0.5%。
由表2和表3 的数据变化趋势可以分析出来,2009-2013年期间,滁州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一直是在增加的,其平均增加水平约为0.5%。
其中,2009-2012年之间,增幅最大,平均增长率达到了0.667%,而在2013-2013年之间,增长率逐渐放缓。
结合当前的国家政策来分析,这些变化也是在情理之中。
因为从2009年开始,我市便开始进行村镇合并工作。
一些小的村镇被合并和拆迁之后,以前的宅基地都被算入了耕地面积,农民在上面种上了粮食,于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便在不断增加。
随着相关工作不断的落实,其增长速度不断放缓,而且因为这项工作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因此农作物播种面积依然在增加,只不过增长速度越来越缓慢。
表2:2009-2013年滁州市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趋势年份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增长率/%表3:2009-2013年滁州市农作物播种面积增长率变化趋势表4: 2009-2013年滁州市粮食作物、油料作物以及蔬菜的产量表6:2009-2013年滁州市粮食作物中稻谷、小麦、玉米以及大豆的产量在对2009-2013年滁州市粮食作物、油料作物以及蔬菜的产量变化作出折线图时可以发现(见表7),粮食产量总的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总体水平维持在425万吨;油料作物的总产量是在呈下降趋势;而蔬菜的总量却是年攀升。
以此推测,滁州市粮食总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而一些经济作物的产量却在下降,与此同时人们对蔬菜消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根据表8可以看出,粮食作物中的主要作物稻谷、小麦的产量变化不明显。
稻谷几乎就是在245万吨左右浮动,而小麦是在145左右浮动,这两种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稳定保证了一个省市的基本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产量/万吨年份表7:2009-2013年滁州市粮食作物、油料作物以及蔬菜的产量变化折线图产量/万吨年份表8:2009-2013年滁州市粮食作物中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变化折线图从表5可以直接看出,粮食作物、油料作物以及蔬菜的种植面积得变化趋势。
其中,粮食作物的种植面在逐渐增加,但是5年来的增幅约为4.4%,年平均增幅约为0.88%。
蔬菜的种植面积几乎维持原来水平,没有变化。
但是油料作物的种植面却在一直下降。
5年来的年平均减幅约为3.78%。
可见,在滁州地区,今年来,农民开始逐步种植主要粮食作物,而减少了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
表9:粮食、油菜和蔬菜的种植平均面积比例图由表9可以看出来,近五年来,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所占的比例最大,约为85%,而其他的作物所占的比例甚小,不到15%。
可见,滁州市的农业生产依然以传统的稻麦连作方式为主。
四、滁州市农林牧渔各业产值及其比例变化表10:滁州市农林牧渔各业产值表11:2009-2013年滁州市农林牧渔各业产值比例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在农林牧渔四个产业中,农业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牧业、渔业和林业。
其中农业由2009年的59%增加到77%,渔业由2009年的4%增加到7%,林业维持1%的数据没有变化,但是牧业却由原来的36%下降到了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