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眼神经麻痹的诊断及处理原则(全文)

动眼神经麻痹的诊断及处理原则(全文)

动眼神经麻痹的诊断及处理原则(全文)
动眼神经麻痹的诊断及处理原则(全文)

动眼神经麻痹的诊断及处理原则(全文)

动眼神经也称为第III对脑神经(third cranial nerve,3th CN),含躯体运动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的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下斜肌、提上睑肌及瞳孔括约肌。损伤后可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上睑下垂,眼球内收、上转、下转障碍及患侧瞳孔散大。患者主诉双眼水平及垂直复视、眼睑下垂及患侧眼视近物模糊(瞳孔散大)。动眼神经麻痹是导致眼肌麻痹的常见病因。临床除孤立性动眼神经麻痹外,还可见到合并其他多种脑神经损害的眼肌麻痹及复视。下文首先对动眼神经的解剖通路做详细说明,然后针对不同部位损伤导致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特征及处理原则逐一分述。

1 动眼神经的解剖通路

1)中脑核团。动眼神经所含的躯体运动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分别源于中脑的动眼神经运动核及动眼神经副交感核,由位于中脑背侧的一簇核团组成,分别包括支配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下斜肌、提上睑肌的核团及支配瞳孔的副交感核团(Edinger-Westphal核,EW核)(图1)。注意上直肌核团为对侧支配;提上睑肌核团为双侧支配。动眼神经核性损害常导致不全性或分离性动眼神经麻痹,其原因与亚核的空间定位有很大的关系。

2)蛛网膜下隙及颅内段。由各亚核发出的神经分支汇聚成动眼神经,向腹侧走行,自脚间窝出脑干,紧贴小脑幕缘及后床突侧方前行,进入海绵窦侧壁上部,再经眶上裂进入眼眶。在海绵窦中动眼神经位于外侧壁的上方,其下分别为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第1支及第2支(图2)。

3)眶内段。进入眼眶后立即分为上、下两支。上支较细小,支配上直肌和提上睑肌;下支粗大,支配下直肌、内直肌和下斜肌。由下斜肌支分出一个小支叫睫状神经节短根,由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组成,进入睫状神经节换神经元后,分布于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参与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射。眶上裂及眶尖部位病变可使动眼神经受累。

2 动眼神经麻痹的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

1)颅内动脉瘤。由于动眼神经从脚间窝出颅后行走于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故颅内Willis环周围的动脉瘤,特别是大脑后动脉附近的动脉瘤极易产生动眼神经压迫,导致累及瞳孔的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可因急性动眼神经麻痹伴疼痛而首诊眼科。由于蛛网膜下隙段动眼神

经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纤维位于神经干的背侧和周围,压迫性病变首先使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查体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上、下、内运动受限,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图3,4)。由于动脉瘤破裂后可危及生命,故急性伴有瞳孔受累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需要紧急行脑动脉血管成像的检查:颅脑CT、脑CT血管造影(CTA)、颅脑MRI及MRA以尽快排查动脉瘤。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为导管介入脑血管造影(DSA)(图5)。上述影像学检查的阳性率不等。由于DSA为有创性检查,>50岁者,如瞳孔不受累,可选择进行;对于<50岁且高度怀疑动脉瘤,常规CTA或MRA又未见异常者,强烈建议做DSA检查。

2)外伤性。具有明确外伤史患者诊断并不困难。由于动眼神经进入眼眶后分为上支与下支,不同损害可导致不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注意与

眶壁骨折造成的嵌顿性眼肌麻痹进行鉴别。眶尖部位损伤可伴有视力下降,眶上裂部位可有滑车神经、展神经等多脑神经受损的临床表现。在病程较长的动眼神经外伤患者可有神经错生的现象(aberrant regeneration):原先支配某条肌肉的分支神经异常再生后支配其他肌肉。检查眼位时可发现:眼球内收或下转时眼睑上抬等异常表现。神经错生产生的原理为神经损伤后髓鞘脱失,再生时长入其他分支神经的髓鞘,支配其他肌肉。因此除了外伤,肿瘤(包括动脉瘤)慢性压迫、髓鞘破坏与再生的同时,也可出现神经错生的现象。因此无外伤病史的动眼神经错生体征强烈提示压迫性病因。

3)微血管功能障碍。微血管功能障碍也称为缺血性,为中老年动脉硬化患者中常见导致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变。患者表现为急性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眼球内收、上转、下转障碍,但瞳孔大小及光反射正常,称为瞳孔回避(pupil-sparing)现象(图6)。其发生机制:动眼神经的滋养动脉位于神经干的中心部位,不是神经表层(以副交感纤维为主)供血主要来源。缺血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多有糖尿病、高血压等血管病的风险因素,发病时可伴有轻度眼周胀痛,但症状多在3-4个月后自行恢复。如果超过3个月症状仍持续加重,需要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排除占位性病变。

4)炎症。儿童及青年患者,病前有发热、感染的前驱病因。临床表现为急性动眼神经麻痹伴有疼痛。该病与动脉瘤导致的急性动眼神经损害可以从影像学进行鉴别。急性期增强的颅脑MRI可见动眼神经蛛网膜下隙段或海绵窦段强化(图7)。早先有些学者将这类疾病诊断为眼肌麻痹偏头痛(ophthalmoplegic migraine)。但现今的影像学技术明确显示出动眼神经路径中的强化,支持炎性脱髓鞘的机制。因此双侧动眼神经麻痹(累及或不累及瞳孔)可为Miller-Fisher综合征的表现之一,为脑神经脱髓鞘疾病的一种。激素治疗后疼痛及眼肌麻痹可好转。注意鉴别感染性疾病:结核与真菌性脑膜炎。因此患者除需要完善颅脑MRI外,尚需做腰穿、血液学检查。

5)海绵窦病变。海绵窦非特异炎症,也称为痛性眼肌麻痹,即Tolosa -Hunt综合征,是临床中常见导致包括第III对脑神经在内的多脑神经麻痹性疾病。眼肌麻痹可以是孤立性的第III对脑神经麻痹,也可伴有滑车神经、展神经及三叉神经的损害。患者表现为急性复视、眼肌麻痹伴眼眶及前额部明显疼痛,颅脑MRI中患侧海绵窦增宽、强化(图8)。使用激素后疼痛可迅速缓解,复视减轻。海绵窦血管病变如颈内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也可表现为动眼神经麻痹、海绵窦增宽、血管流空等。临床还需要排除恶性肿瘤转移及感染性疾病。

6)脑干病变。该部位常见损害包括脑血管病、多发性硬化脱髓鞘病变、肿瘤等。Weber综合征是中脑水平导致动眼神经麻痹的常见病变,患侧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伴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图9)。常见于有心脑血管病风险因素的老年卒中患者。中青年患者中常见脑干脱髓鞘病变导致动眼神经麻痹的同时可出现核间性眼肌麻痹或反向偏斜等复杂的眼球运动异常。

7)放射性损害。鞍区及鼻咽部肿瘤放疗后导致的第III对脑神经损伤较少见。由于放疗与脑神经麻痹可存在时间上的延滞,故病史信息较重要。注意询问放疗部位及总剂量,结合影像学进行排除诊断。我们曾报道1例因垂体瘤术后行伽马刀治疗后出现累及瞳孔的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利用MRI特殊序列可以直观显示受损动眼神经路径中存在的节段性强化。

8)其他少见病因。儿童可有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家长常因异常的头位携患儿来诊(图10)。瞬目颌动综合征(Marcus-Gunn现象)为先天性三叉神经-动眼神经错生导致。周期性动眼神经痉挛为另一少见的

先天性动眼神经疾患,患者可表现为动眼神经麻痹与动眼神经痉挛交替出现。

3 鉴别诊断

1)重症肌无力。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可出现任何类型的眼外肌麻痹,包括外直肌无力。该病为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而非脑神经麻痹。瞳孔不受累、疲劳性与波动性为该病的特征。既往病史中不治而愈或一过性复视、眼睑下垂对诊断有重要帮助。新斯的明试验及电生理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试验性激素治疗也有助于诊断(图11)。

2)眼眶炎性假瘤。由于眼眶内炎症导致提上睑肌、上直肌或其他眼外肌的肿胀及功能障碍,可出现上睑下垂、眼球垂直运动障碍等表现(图12)。眼眶MRI中可清晰显示肌肉病变,而非动眼神经损害。

3)Horner综合征。该三联征包括:上睑下垂、瞳孔缩小、面部无汗。由于上睑下垂为Muller肌功能障碍导致,与动眼神经麻痹导致的上睑下

垂存在区别;而且患侧瞳孔缩小,可以鉴别。

4)Adie瞳孔。为睫状神经节病变导致的患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射迟钝,但眼球各向运动正常,易于鉴别。

4 结语

导致动眼神经损害的常见病因(按照病变部位分)见表1。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总论症状学的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诊断)。(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的内容。)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感觉的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有两条: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的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均在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深感觉:薄束核、楔束核 ⑶触觉: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均在丘脑外侧核。 感觉的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呈对侧支配) 2.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 (上肢)桡侧C5-7、尺侧C8-T2; (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 (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3.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的特点。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的诊断。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不同类型瞳孔异常的鉴别与诊断

不同类型瞳孔异常的鉴别与诊断 瞳孔指虹膜中央的圆孔。正常瞳孔的直径大小随光线强弱而变化,一般新生儿和老年人的瞳孔直径约2mm,成人为4~5mm。在自然光下,当瞳孔直径<2mm 者为瞳孔缩小,>5mm者为瞳孔散大。瞳孔异常指瞳孔大小、位置、形态和对光反射等异常。 虹膜有两种平滑肌,围绕瞳孔的环形肌是瞳孔括约肌,呈放射直行的是瞳孔散大肌,它们分别受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支配。 瞳孔光反射:光刺激视网膜,神经冲动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到达顶盖前核,再绕中脑导水管到双侧E-W核(动眼神经核的一部分),经副交感神经传出通路到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引起缩瞳。 调节反射:视网膜兴奋经视神经传导大脑枕叶皮质,再至额中回后部眼球协同运动中心枢,经皮质延髓束到E-W核,由此核发出纤维经动眼神经至双侧内直肌而出现眼球内聚;同时发出副交感纤维至瞳孔括约肌,引起缩瞳。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虹膜异常 1、先天性虹膜异常 (1)先天性无虹膜。生后即无虹膜,瞳孔大至角膜缘,常合并青光眼、白内障、眼颤等。 (2)虹膜缺损。多在虹膜下部出现大小不等、形为瓜子的尖端向外的缺损,常合并脉络膜缺损。 (3)小瞳孔。直径1mm左右,用散瞳剂多无效。

(4)多瞳症。除瞳孔外,虹膜上还有数个空洞,每个瞳孔又各有其括约肌。 2、后天性虹膜异常 (1)虹膜萎缩。虹膜局部色泽灰白色,正常纹理消失。见于带状疱疹、结核病等。 (2)虹膜后粘连。因炎症致虹膜粘于晶状体,造成瞳孔形状不规则和虹膜萎缩。 二、麻痹性瞳孔散大 病变在瞳孔反射中枢(E-W核)与睫状神经节之间,瞳孔呈中度散大;若病变在睫状神经节以后的路径,则瞳孔极度散大。它们主要病因有脑外伤、血管性病、炎症、肿瘤、先天性病等。 1、动眼神经麻痹。可有下列全部或部分表现:患侧眼睑下垂、眼球向上、下、内运动障碍,瞳孔不同程度散大,光反应减弱或消失,调节反射障碍。 2、肌强直性瞳孔。又称Adie瞳孔,合并腱反射消失时,称Adie瞳孔综合征。表现为一侧瞳孔(左侧好发)散大,直接和间接光反射消失。用依色林或2.5%乙酰甲胆碱滴眼,瞳孔可缩小,可合并出汗异常、心动过速等自主神经症状。青年女性多发。 3、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有先天性(2岁或少年发病)和后天性两种。表现为周期发作性和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 三、痉挛性瞳孔散大 因交感神经功能过度亢进,或颈交感神经节至瞳孔散大肌传导通路病变所致。主要见于颈髓肿瘤、外伤、脊髓空洞症、颈交感神经炎、肺炎、纵隔肿瘤、甲状腺肿大等。 临床表现:瞳孔散大;应用1%可卡因、乙酰甲胆碱滴眼后,瞳孔为变化(正常瞳孔或麻痹性瞳孔散大用药后瞳孔可收缩);星状神经节阻滞后,可出现瞳孔缩小;原发病变表现。 四、麻痹性瞳孔缩小

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与治疗

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与治疗 发表时间:2012-12-26T15:54:55.8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7期供稿作者:张跃强[导读] 目的面神经麻痹属于神经内科诊断病症中的一种。 张跃强 (安丘市人民医院 262100) 【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7-0128-01 【摘要】目的面神经麻痹属于神经内科诊断病症中的一种。神经内科是独立的二级学科,不属于内科概念。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组成。主要诊治脑血管疾病、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脊髓炎、癫痫、痴呆、神经系统变性病、代谢病和遗传病、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病、周围神经病及重症肌无力等。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歪嘴巴”,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我科11年下半年共对92例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了诊断与治疗,现将体会综述如下:【关键词】神经内科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1.2 病因:感染:此病变多是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带状疱疹(VZV)被激活引起。另外脑膜炎、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疟疾、多发性颅神经炎、局部感染等均可引起。特发性:因为疲劳及面部、耳后受凉、受风引起。肿瘤:肿瘤本身及外科切除肿瘤均可以引起。肿瘤包括:基底动脉瘤、颅底肿瘤、听神经瘤、腮腺瘤、原发性胆脂瘤及颈静脉球肿瘤。神经源性:由于脑血管病,颅内、非创伤性神经源性引起。创伤性:颅底骨折、颞骨骨折、面部外伤、外科手术及以及面神经分布区神经毒性药物的注射如酒精、青霉素及肉毒素等药物是面瘫在创伤性原因中最常见的。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再有血管机能不全或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2 诊断检查的注意事项 面神经麻痹的诊断,需与下述病症区别: 2.1中枢性面瘫:系由于对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所致,仅表现为病变对侧下组面肌瘫痪。 2.2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相鉴别: 2.2.1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常为双侧性,绝大多数伴有其他颅神经及肢体对称性瘫痪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等。 2.2.2桥脑损害:桥脑面神经核及其纤维损害可出现周围性面瘫,但常伴有桥脑内部邻近结构,如外展神经、三叉神经、锥体束、脊髓丘系等的损害,而出现同侧眼外直肌瘫痪、面部感觉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交叉性瘫痪)。见于该部肿瘤、炎症、血管病变等。 2.2.3小脑桥脑角损害:多同时损害三叉神经、位听神经、同侧小脑及延髓,故除周围性面瘫外,还可有同侧面部痛觉障碍、耳鸣、耳聋、眩晕、眼球震颤、肢体共济失调及对侧肢体瘫痪等症状,称“小脑桥脑角综合征”,多见于该部肿瘤、炎症等。 2.2.4面神经管邻近的结构病变:见于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术及颅底骨折等,可有相应的病史及临床症状。 2.2.5茎乳孔以外的病变:见于腮腺炎、腮腺肿瘤、颌颈部及腮腺区手术等。除仅有周围性面瘫外,尚有相应疾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3 治疗 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为主,后期以促进神经机能恢复为其主要治疗原则。 3.1急性期口服皮质类固醇治疗:强的松(20-30mg)或地塞米松(1.5-3.0mg)1/d,口服,连续7-10天。 3.2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可用706代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静滴1/d,连续7~10天,亦可加用脱水利尿剂。 3.3神经营养代谢药物的应用:维生素B1 50-100mg,维生素B12 100μg,胞二磷胆碱250mg,辅酶Q105-10mg等,肌注1/d。 3.4理疗:茎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直流电碘离子导入,以促进炎症消散。亦可用晶体管脉冲治疗机刺激面神经干,以防止面肌萎缩,减轻瘫痪侧肌受健侧肌的过度牵引。 3.5针刺治疗:取翳风、听会、太阳、地仓、下关、颊车、并配曲池、合谷等穴。 3.5.1取穴主穴:分2组。1、阿是穴;2、地仓、颊车、太阳。配穴:睛明、承浆、听会、大迎、丝竹空。阿是穴位置:颧髎穴下后方1寸许。 3.5.2治法主穴每次用1组,交替轮用。配穴为透针所到之止穴,据主穴需要而定。第一组阿是穴,以28或30号毫针进3针,分别自皮下透向睛明、地仓、颊车,施捻转手法,平补平泻,运针1~2分钟后,出针,然后在针处拔火罐10~15分钟。第二组,在患侧地仓进2针,沿皮透刺至承浆;再从颊车进针2支沿皮透刺到听会和大迎穴;太阳进针2支,沿皮透刺至丝竹空和四白穴,留针20分钟。上述2组均为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平时嘱患者自行按摩患部。 3.6血管扩张剂及颈交感神经节阻滞:可选用妥拉苏林25mg或烟酸100mg,口服,3/d或患侧颈星状神经节阻滞,1/d,连续7-10日。 3.7中药治疗:牵正散等。 3.8手术疗法:病后2年仍未恢复者可行面神经-副神经、面神经-舌下神经或面神经-膈神经吻合术,但疗效尚难肯定,宜在严重病例试用。严重面瘫病人可行整容手术。 参考文献 [1]肖波,主编.《神经内科临床心得》.2011-06-01/科学出版社. [2]秦惠,等编著.《面瘫.三叉神经痛》.2011-01-01/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面瘫最新

面瘫最新 面神经麻痹蒋川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麻痹俗称“面瘫”“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 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面神经面神经是一混合性神经其功能以运动为主也含有感觉纤维及副交感纤维。 运动神经纤维:支配面部表情肌感觉神经纤维()一般感觉神经纤维:支配面部、耳后皮肤()鼓索神经:舌前味觉()镫骨神经:支配听觉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泪腺()支配唾液腺面神经为对脑神经的第对神经,脑桥延髓沟的外侧出脑行向前外进入内耳道两根在内耳道内合并穿内耳道底行于颞骨岩部的面神经管面神经的分段以茎乳孔为界面神经管段颅外段()运动神经核上段起自额叶中央前回下端的面神经皮层中枢下达脑桥下部的面神经运动核。 ()运动神经核段面神经根在脑桥中离开面神经核后绕过外展神经核至脑桥下缘穿出。 ()小脑脑桥角段面神经离开脑桥后跨过小脑脑桥角会同听神经抵达内耳门。 此段虽不长但可被迫扩展到cm而不发生面瘫。 ()内耳道段面神经由内耳门进人内耳道偕同听神经到达内耳道

底。 ()迷路段面神经由内耳道底的前上方进人面神经管向外于前庭与耳蜗之间到达膝神经节此段最短长~mm()鼓室段又名水平段自膝神经节起向后并微向下经鼓室内壁的骨管适在前庭窗上方、外半规管下方到达鼓室后壁锥隆起平面。 此处骨管最薄易遭病变侵蚀或手术损伤亦可将此段分为鼓室段(自膝神经节到外半规管下方)与锥体段(自外半规管下方到锥隆起平面)。 ()乳突段又称垂直段自鼓室后壁锥隆起高度向下达茎乳孔。 此段部位较深在成人距乳突表面大多超过cmo()颌骨外段脑桥延髓沟内耳门面神经管面神经膝面神经管段的分支岩大神经镫骨肌神经鼓索面神经颅外段及其分支面神经主干主干进入腮腺前的分支主干在腮腺的分支()岩大神经:在膝神经节处由面神经分出由内脏运动纤维构成经过岩大神经沟出破裂孔再经翼管前行抵翼腭窝在翼腭神经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分布到泪腺及腭鼻腔粘膜腺支配腺体的分泌。 ()镫骨肌神经:为面神经行于面神经管沿鼓室后壁下降时在锥隆突后侧发出的一个细支支配镫骨肌。 ()鼓索:是面神经在未出茎乳孔前发出的重要分支含内脏运动和内脏感觉纤维穿过鼓室至颞下窝加入舌神经(三叉神经下颌神经的一个分支)。 内脏感觉纤维(味觉)是膝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周围突随舌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13513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总论症状学的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诊断)。(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的内容。) 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 感觉的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有两条: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的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均在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深感觉:薄束核、楔束核 ⑶触觉: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均在丘脑外侧核。 感觉的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呈对侧支配) 2.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 (上肢)桡侧C5-7、尺侧C8-T2; (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 (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3.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的特点。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的诊断。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刺激阈升高):

动眼神经麻痹

动眼神经麻痹 病因 1、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动眼神经麻痹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以后交通支动脉瘤最多见,造成动眼神经麻痹的原因与其解剖部位有关,常因动脉瘤的急性扩张,压迫牵拉或出血损伤动眼神经而致眼肌瘫痪或因动脉瘤的破裂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 2、脑肿瘤:颅内原发或转移性肿瘤均可导致动眼神经麻痹; 3、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因神经肌肉接头间传递障碍所致,并非动眼神经本身的疾病,只侵犯眼外肌; 4、感染:常由眶内,眶后的炎症所致; 5、脑血管性疾病:包括脑梗塞等; 6、眼肌麻痹性偏头痛:患者多有反复头痛发作史或家族史; 7、糖尿病性眼肌瘫痪 临床表现 完全损害时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由于外直肌及上斜肌之作用),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并有复视、头向健侧歪斜。常见于颅内动脉瘤、结核性脑膜炎、颅底肿瘤等。 鉴别诊断 (一)核性及束性麻痹因动眼神经核在中脑占据的范围较大,故核性损害多引起不全麻痹,且多为两侧性,可见有神经梅毒,腊肠中毒及白喉等。束性损害多引起一侧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同侧瞳孔扩大,调节机能丧失及睑下垂,眼球被外直肌及上斜肌拉向外侧并稍向下方。(二)周围性麻痹 1.颅底动脉瘤(aneurysmofthebaseoftheskull):动眼神经麻痹单独出现时,常见于颅底动脉瘤而罕见于其他肿瘤。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多有慢性头痛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亦可以单独的动眼神经麻痹出现。脑血管造影多能明确诊断。 2.颅内占位性病变(intracranialspaceoccupyinglesion):在颅脑损伤颅内压增高及脑肿瘤晚期,一般皆表示已发生小脑幕切迹疝。表现为病侧瞳孔扩大及光反应消失,对侧肢体可出现瘫痪,继之对侧瞳孔也出现扩大,同时伴有意识障碍。根据病史及头颅CT检查多能明确诊断。 3.海绵窦血栓形成及窦内动脉瘤:可表现为海绵窦综合征,除了动眼神经瘫痪外,还有三叉神经第一支损害,眶内软组织,上下眼睑、球结膜、额部头皮及鼻根部充血水肿,眼球突出或视乳头水肿,炎症所致者常伴有全身感染症状,结合眶部X线片及腰椎穿刺及血常规检查可明确诊断。 4.眶上裂与眶尖综合征(superiororbitalfissureandorbitalapexsyndrome):前者具有动眼、滑车、外展神经与三叉神经第一支功能障碍,后者除此3对颅神经损害外,常伴有视力障碍,结合眶部视神经孔X线片,血液化验、眶部CT等多能明确诊断。 5.脑膜炎(cephalitismeningitis):脑膜炎引起的动眼神经损害多为双侧性,且多与滑车、外展神经同时受累。脑脊液检查细胞数、蛋白定量增高。 治疗 动眼神经麻痹的治疗方法包括先天性上睑下垂药物治疗多无效,手术矫正效果较好。对后天性上睑下垂,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早期上睑下垂,首先应排除重症肌无力。如系神经麻痹应确定类型找致病因进行治疗。在找到病因之前,可口服及注射维生素B族药物及ATP、cAMP、CTP等。对长期治疗无效的病例,应考虑手术矫正,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术式。

面神经麻痹的护理

心理护理及功能训练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患者康复的影响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功能训练;心理护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面神经核或核以下周围神经受损所致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人群没有年龄性别差异,临床表现为同侧面肌瘫痪: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食物残存于颊部与齿龈之间[1]。患者多为突然发病,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担心面容改变而怕见人及治疗效果不佳留下后遗症。及时正确有效的功能训练和的心理护理,使病人情绪稳定,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0例患者为我科2010年2月—2012年9月收治的患者,女性25例,男性15例,年龄20—76岁。 1.2治疗结果 24例患者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全愈,15例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全愈,1例重症患者经过四个疗程治疗全愈。 2康复训练面神经麻痹的前期是治疗的黄金时期,功能训练至关重要。 2.1 急性期的功能训练:在急性期患者可自己对着镜子用手按摩瘫痪的面肌,每日数次,每次5~10分钟,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可减轻健侧对瘫痪肌的过度牵引,是简单有效的体疗方法。由于面神经麻痹的表现是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大和眼睑不能闭合,患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或歪斜,故可根据以上4个瘫痪点进行穴位按摩。将手掌或手指固定于阳白穴、太阳穴、颊车穴和地仓穴上,转圈按摩或上下按摩各5分钟,会有更明显的效果。 2.2 恢复期的功能训练当神经功能开始恢复时,即可对镜练习瘫痪侧各单个面肌的随意运动,加速瘫痪肌的早日恢复。在训练时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选择下述的治疗方法,每日训练2~3次,每个动作训练10~20次。 2.2.1额部训练:用力做皱眉、抬眉的动作,以对抗瘫痪。必要时,可以加以外力。 2.2.2 眼部训练:按照一次紧闭眼随后再轻闭眼的交叉锻炼训练闭眼动作。若眼睑闭合不完全,可加外力。耸鼻训练:用力扩大和缩小鼻孔或者双手交叉放在鼻翼两侧做皱鼻动作。 2.2.3耸鼻训练:耸鼻运动主要靠提上唇肌及压鼻肌的运动收缩来完成。耸鼻训练可促进压鼻肌、提上唇肌的运动功能恢复。有少数患者不会耸鼻运动,在训练时应注意往鼻子方向用力。 2。2。4 鼓腮训练:鼓腮训练有助于口轮匝肌及颊肌运动功能的恢复。鼓腮漏气时,用手上下捏住患侧口轮匝肌进行鼓腮训练。患者能够进行鼓腮运动,说明口轮匝肌及颊肌的运动功能可恢复正常,刷牙漏水、流口水及食滞症状消失。此方法有助于防治上唇方肌挛缩。 2.2.5 嘴部训练:努力做努嘴动作,必要时,也可以借助手来帮助完成。该部训练也可采用用嘴衔物,试着移动该物位置。努嘴主要靠口轮匝肌收缩来完成。进行努嘴训练时,用力收缩口唇并向前努嘴,努嘴时要用力。口轮匝肌恢复后,患者能够鼓腮,刷牙漏水或进食流口水的症状随之消失。训练努嘴时同时训练了

神经病学常考问答题-答案解析

西综复试系列|神经病学常考问答题(内附17套神经病学试题库) 一、总论 1.简述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原则 2.左侧额叶损害可出现哪些临床表现? 3.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4.交叉性麻痹。 5.分离性感觉障碍。 6.内囊损害的临床特点 7.何谓病理反射?常见的有哪些? 8.何谓Babinski征等位征?如何检查? 9.脑膜刺激征的检查方法。 10.Gower征 11.脊髓休克 二、脑血管病 1.何谓腔隙性脑梗塞?有哪些常见临床类型? 2.简述TIA的临床特征和可能的发病机制。 3.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鉴别要点。 4.简述脑栓塞的临床特点。 5.脑梗塞超早期溶栓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6.脑叶出血的临床特点。 三、脊髓疾病

1.何谓Brown-Sequard综合征? 2.何谓脊髓疾病的纵定位和横定位 3.简述急性脊髓炎的临床特征。 四、运动障碍性疾病 1.结合生化改变阐述Parkinson病的主要药物治疗机制。 2.简述帕金森病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3.帕金森病的“四主征”是什么? 五、肌肉疾病 1.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的临床特点? 2.何谓重症肌无力危象?分为几型?如何抢救? 六、周围神经疾病 1.简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Guillain-Barre氏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 3.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 4.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特点 七、癫痫 1.癫痫 2.何谓癫痫持续状态?简述其抢救原则。 3.癫痫常见发作类型的首选药物。 八、痴呆

1.痴呆的定义 2.痴呆的“ABC”症状 3.痴呆常见的原因有哪些?各有何临床特点? 4.Alzheimer病的临床特点 5.Lewy小体痴呆的核心症状 九、脱髓鞘疾病 1.视神经脊髓炎的临床特点 2.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 3.如何理解多发性硬化的空间多灶性和时间的多向性?

80例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眼外肌麻痹病因分析

DOI:10.3969/j.issn.1006-8422.2014.02.023 作者单位:232007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临床研究? 80例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眼外肌麻痹病因分析 李彬 【摘要】 目的 探讨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眼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特征、鉴别诊断,探讨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2008至2013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以复视症状为主症的眼肌麻痹患者80例,根据病史、详细的查体和眼部检查,分析其发病原因。结果 80例病例中,糖尿病性眼肌麻痹24例(动眼神经麻痹16例,外展神经麻痹6例,合并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麻痹2例),脑血管病2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麻痹18例,颅内动脉瘤者10例,重症肌无力眼肌型2例,躯体形式障碍1例,颅内肿瘤2例,多发性硬化1例,神经梅毒1例,脑干脑炎1例。结论 很多神经系统疾病可引起复视的神经眼科体征,其中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为最主要病因,脑血管病、动脉瘤眼肌麻痹、动脉粥样硬化也是重要原因,其他还有重症肌无力(眼肌型)、躯体形式障碍、颅内占位等。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眼外肌麻痹病因复杂,容易误诊,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明确诊断,以达到正确治疗。 【关键词】 复视,眼肌麻痹,病因 [临床眼科杂志,2014,22:165]Analysisof80casesofextraocularmusclesparalysiswithdiplopia LIBin.DepartmentofNeurology,HuainanFirstPeople'sHospital,Huainan,Anhui23200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evaluateclinicalfeaturesofextraocularmusclesparalysisthatinitiallypresentedwithdi-plopia.Methods Eightycaseswithextraocularmusclesparalysiswereanalyzedforcausesofdiseasebyreviewingmedicalhistory,athoroughphysicalexaminationandacompleteeyeexamination.Theclinicalfeatureswerestudied.Results Twenty-fourpatientswithextraocularmusclesparalysiswerecausedbydiabetes,includingoculomotornerveparalysis(16cases),abducentnerveparalysis(6cases),andcombinationofoculomotornerveandabducentnerveparalysis(2cases).Twentycaseswerecausedbycerebrovasculardiseases,and18caseswerecausedbyarteriosclerosisresultedoculomotorandabducentnerveparalysis.Tencaseswerecausedbyintracranialaneurysms,twocasesbymyastheniagravis,onecasebyso-matizationdisorder,twobyintracranialtumors,onebymultiplesclerosis,onebyneurosyphilis,and1bybrainstemencepha-litis.Conclusions Manyneurologicaldiseasescancausenerveophthalmicsignssuchasdiplopia.Themostcommoncau-sesincludingdiabeticophthalmoplegia,cerebrovasculardisease,andaneurysmsophthalmoplegia.Atherosclerosisisalsoanimportantcause.Otheretiologiesincludemyastheniagravis(ocular),somatoformdisorders,intracranialmass,etc.Thee-tiologyofpatientswithextraocularmusclesparalysisanddiplopiaiscomplexandeasytobemisjudged.Therefore,muchat-tentionshouldbepaidtotheexactdiagnosisandpropermanagement. 【Keywords】 Extraocularmusclesparalysis;Diplopia;Etiology [JClinOphthalmol,2014,22:165] 神经系统疾病或神经系统损伤可产生眼部症状的一系列疾病,与眼科和神经眼科关系紧密[1]。中枢神经系统中约有40%的纤维与视觉有关;12对颅神经中Ⅱ、Ⅲ、Ⅳ、V、Ⅵ、Ⅶ、Ⅷ等7对与视觉传入或眼球运动直接相关[2]。复视是由于外界相同的物体落在视网膜上的非对称区域所造成的。双眼复视患者大多是由于眼外肌运动障碍所致,根据眼外肌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神经源性、肌源性、机械性等[3]。临床医生困惑难断的是经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复视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问题。木文报道2008年至2013年80例我院神经科复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探讨相关病因。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情况 本组患者男性44例,女性36例。年龄22~80岁,平均62岁。合并高血压病3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5例,糖尿病30例,有的患者合并2种及以上疾病。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眼底检查、视力、红玻璃实验检查及视野检查。排除相应眼科疾病后,收住神经科,经头颅CT、MRI或DSA等检查,作出最后诊断。所选病例以复视主诉症状就诊,均不伴有明显的肢体瘫痪或意识障碍等症状。

面神经三联康复疗法的详解

面神经三联康复疗法的详解 “面神经三联康复疗法”是上海复大医院面神经治疗中心的专家根据传统的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科学相结合的结晶。专家们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总结经验,创立了这套具有新、特、奇的“面神经三联康复疗法”。主要治疗:面瘫、面神经麻痹、面肌萎缩、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及面瘫治疗所留下的后遗症。这套疗法是属于复大医院专利治疗,具有权威性,能够弥补普通治疗方法带来的缺陷,并且能够治疗面瘫所留下的难以治疗的后遗症。 面神经三联康复疗法的三联是什么呢?1.辨证下药、2. 疏经活络、3. 系统的面部肌肉组织手法康复治疗。其舒经活络是指后期的面部肌肉功能锻炼,面部肌肉锻炼主要是抬眉、撅嘴、吹口哨、皱眉、抬额、闭眼、露齿、鼓腮等等。那么面神经三联康复疗法的有哪些呢?其疗法包括了1.超高的吸收:该疗法采取高端的纳米萃取技术,药效是普通药效的八倍以上。 2.超强的穿透:它有效成份颗粒只有原子般大小,轻易穿透免疫系统坚韧的包膜,使药物作用于病灶部位。 3.精准的给药:提高药物疗效,促进面容恢复造成肌肉的血液循环受阻,直接针对神经系统病灶部位精准靶向给药。那此疗法在治疗病症的时候有哪些特点和疗效呢?下面为您介绍一下,面神经三联康复疗法的作用吧。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面部的肌肉的特殊性,相对的讲,肌肉小、薄、多,相互重叠,毛细血管丰富,神经末稍丰富,面部肌肉功能十分复杂,相互协调工作,来完成各种表情正因以上特点,所以面部不能进行创伤性的治疗。如面部针刺、割治、穴位注射、贴药等治疗。比如针刺,刚开始是会有些效果,但是到后期,针刺会给脸部带来后遗症,面神经受到刺激,从而再次复发。 因此在面瘫、面神经炎后遗症、面肌痉挛进行创伤性治疗后,会造成面部肌肉群的损伤和破坏,治疗时间越长、损伤破坏越重,一般治疗3-6个月后,就会出现被损伤、破坏的部位纤维化,结巴、粘连、而使多块的肌肉粘连在一起。造成肌肉的血液循环受阻,出现肌肉萎缩,联动和痉挛,甚至毁容。增加了病人的痛苦。通过临床观察,我们认为创伤治疗20天至一个月者百分之百有后遗症的出现,这是我们独特的理论。 而“面神经三联康复疗法”则是用中医经络穴位疗法和中药牵正汤内外兼治巧妙组合,不针灸、不手术。无论得病时间长短,均可治疗,此疗法主要是针对性强,治疗手段独特,可改善面部血液循环,控制炎症发展,消除局部神经水肿;可改善神经营养,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 其次能全面改善病灶部位的毛细血管的微循环,促进血液流通,使有足够的血液营养神经根激活神经元,促进损伤的面神经修复、再生。全面激活神经细胞,恢复面神经的正常传

解析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贝耳(Bell)麻痹,属常见病,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大多数病人因受凉,病毒感染引起骨质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缺血、水肿所致,病理变化早期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重者则有轴突变性。 面神经麻痹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病,多于数小时或1~3天内达高峰,病初可有病侧耳或下颌角后疼痛,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或闭合无力,闭眼时眼球向外上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尔现象。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笑时露齿,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或吹口哨时漏气。进食物时食物常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且同时伴流泪及流涎。面瘫不完全者起病1~2个月明显好转而后痊愈,年轻者的预后较好,大约3/4的病例可完全恢复,如6个月以上未见恢复则完全恢复的希望不大。 解析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面神经麻痹亦无特效治疗方法,急性期应尽早使用皮质激素,静滴地塞米松10~15mg/日,或服强的松20~40mg/日,连续5~7日。如系带状疱疹引起的,则口服阿昔洛韦5mg/kg,每日5次,7~10日。配合应用地巴唑、肌苷、A TP、维生素B1、维生素B12、加兰他敏等,一周后即可理疗、针灸、功能锻炼。 面神经麻痹穴位注射治疗。应用一叶萩碱注射液,4mg/lml/支,于患侧面部穴位注射。取穴,主穴:印堂、太阳、下关、翳风、阳白、听会、头维、四白、颧髎、地仓、颊车、合谷。配穴:失眠多梦配神庭、足三里、三阴交。急躁易怒配阳陵泉、太冲:伴有耳前疼痛配内庭,可选9个穴位,分为3组轮流注射,每日1次,每穴每次注入0.8~1.2mg,12次为1疗程,休息1~2日再开始第二疗程。亦可选用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0.1mg注射上述穴位,每日或隔日1次,每穴注入0.5ml,10次为1疗程。>>专家解析:面部整形四大美丽标准 注意:面部穴位注射不可注入血管内,部分病人可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感,一般在停药2~3日后可自愈。 面神经麻痹穴位注线疗法。取穴,一组穴:牵正透颊车,四白透颧髎二组穴:地仓、合谷。三组穴:阳白透头光明、足三里。 面部穴位用0号肠线,其他穴位用4号肠线,注入0.5~1.0cm,足三里取健侧,余穴均取患侧,每周埋线1次。 一激素治疗:强的松(20-30mg)或地塞米松(1.5-3.0mg)1/d,口服,连续7-10天。 二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可用706代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静滴1/d,连续7~10天,亦可加用脱水利尿剂。 三理疗:茎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直流电碘离子导入,以促进炎症消散。亦可用晶体管脉冲治疗机刺激面神经干,以防止面肌萎缩,减轻瘫痪侧肌受健侧肌的过度牵引。

这些病因导致的动眼神经麻痹,处理原则大不同

这些病因导致得动眼神经麻痹,处理原则大不同 2017-08-24 来源: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导读:动眼神经麻痹就是造成眼肌麻痹及复视得常见病因,具体原因包括颅内动脉瘤压迫、外伤、缺血、炎症及脑干病变等。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可危及生命,故尽早明确病因并及时处理对临床意义重大。本文首先介绍动眼神经得解剖通路,然后针对不同部位损伤导致动眼神经麻痹得临床特征及处理原则逐一分述。 动眼神经解剖示意图 动眼神经核簇位于中脑背侧、中脑导水管周围,向前穿经红核、黑质、大脑脚从脚间窝出脑干,进入蛛网膜下隙继续前行,经过海绵窦外侧壁前上方,经眶上裂进入眼眶,进而分为上支与下支,分别支配提上睑肌、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下 斜肌及瞳孔括约肌

动眼神经在海绵窦内位于外侧壁得上方,其下依次为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第1支 与第2支,颈内动脉与展神经位于内侧 常见病因及处理 颅内动脉瘤 由于动眼神经从脚间窝出颅后行走于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故颅内Willis环周围得动脉瘤,特别就是大脑后动脉附近得动脉瘤极易产生动眼神经压迫,导致累及瞳孔得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可因急性动眼神经麻痹伴疼痛而首诊眼科。 由于蛛网膜下隙段动眼神经支配瞳孔得副交感纤维位于神经干得背侧与周围,压迫性病变首先使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查体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上、下、内运动受限,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处理原则:由于动脉瘤破裂后可危及生命,故急性伴有瞳孔受累得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需要紧急行脑动脉血管成像得检查。诊断动脉瘤得金标准为导管介入脑血管造影(DSA)。上述影像学检查得阳性率不等。 由于DSA为有创性检查,大于50岁者,如瞳孔不受累,可选择进行;对于<50岁且高度怀疑动脉瘤,常规CTA或MRA又未见异常者,强烈建议做DSA检查。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1961年6月国际医学协会称“面神经麻痹称”为“面瘫”“歪嘴巴”、“歪歪嘴”、 “吊线风”,通常是指在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面神经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是 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 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 法完成。 简介 面瘫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面部疾病,发病原因大多由面部受凉、物理性损伤或病毒入侵所致,面神经的发病之初表现为面神经发炎,此时还未形成明显的面部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眼角下垂、口眼歪斜等典型的症状表现。因此,对于面神经的症状一定要加以了解,便于及时地发现这种疾病,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止因治疗不及时而使病情加深。 发病原因⒈感染:约42.5% 感染性病变多是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带状疱疹(VZV)被激活引起。另外脑膜炎、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疟疾、多发性颅神经炎、局部感染等均可引起。 Lyme病是一种蜱媒传染病。本病呈区域性,多见于夏季。居住于森林地带和乡村者更易发病。 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颞骨化脓性炎症。 ⒉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约30 .3%,Bell麻痹的因为疲劳及面部、耳后受凉、受风引起。 ⒊肿瘤:约 5.5%,肿瘤本身及外科切除肿瘤均可以引起。肿瘤包括:基底动脉瘤、颅底肿瘤、听神经瘤、腮腺瘤、原发性胆脂瘤及颈静脉球肿瘤。 ⒋神经源性:约13.5%,由于脑血管病,颅内、非创伤性神经源性引起。 ⒌创伤性:约8.2%,颅底骨折、颞骨骨折、面部外伤、外科手术及以及面神经分布区神经毒性药物的注射如酒精、青霉素及肉毒素等药物是面瘫在创伤性原因中最常见的。 ⒍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 ⒎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 ⒏血管机能不全 ⒐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临床表现 唾液分泌障碍 就是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一侧会呈现唾液分泌量很少的病症,很多人都不太在意,理论上这是面神经病症,如果没有引起你的注意,那么就有可能使面神经的病情加深,对以后的治疗带来很大的麻烦。 泪腺分泌障碍 在面神经麻痹发病期间,患者在平常常有不自主流泪的情况发作,同时还有眼睛干涩不能正常分泌眼泪的病症,这带给患者的危害是很严重的。面神经患者会呈现泪腺分泌障碍,主要是指面部神经麻木的那一只眼睛的泪腺会分泌量过少,以致有干涩的病症,但是另外的一侧却可以正常的分泌眼泪的面神经病症。因此,当出现这种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被诊断出面神经之后一定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疗。 后遗症面瘫后遗症一般是指病程超过半年,因治疗方法不当而延误病情或者经多种方法治疗仍未痊愈的情况。面瘫后遗症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患侧麻痹的神经没有完全激活,功能未完全恢复所遗留的部分病症;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病情过重而形成的不可逆的损伤。具体表现:无抬眉运动或抬眉低,大、小眼或眼上睑松弛,抬眉时嘴角上错、闭眼时牵动嘴角、鼓嘴时眼小,鼻唇沟浅,面部僵硬、滞食、流泪等。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面瘫临床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大类型 1.中枢性面瘫系对侧皮质-脑桥束受损所致,因上组面肌末受累,故仅表现为病变对侧下组面肌的瘫痪,并常伴有该侧的偏瘫。 2.除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外,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病因可参见表2。 (1)Guillain-Barré综合征(脑神经型):可出现周围性面瘫,但病变常为双侧,多数伴有其他脑神经损害。脑脊液可有蛋白(增高)细胞(正常或轻度高)分离现象。 (2)脑桥病变:因面神经运动核位于脑桥,其纤维绕过展神经核。故脑桥病损除周围性面瘫外,常伴有脑桥内部邻近结构的损害,如同侧外直肌麻痹、面部感觉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等。 (3)小脑脑桥角损害:多同时损害同侧第Ⅴ和Ⅷ对脑神经以及小脑和延髓。故除周围性面瘫外,还可有同侧面部感觉障碍、耳鸣、耳聋、眩晕、眼球震颤、肢体共济失调及对侧肢体瘫痪等表现。 (4)面神经管邻近部位的病变:如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术及颅骨骨折等,除周围性面瘫外,可有其他相应的体征和病史。 (5)茎乳孔以外的病变:因面神经出茎乳孔后穿过腮腺支配面部表情肌,故腮腺炎症、肿瘤、颌颈部及腮腺区手术均可引起周围性面瘫。但除面瘫外,常有相应疾病的病史及特征性临床表现,无听觉过敏及味觉障碍等。 面神经麻痹的体征分为运动、分泌和感觉3类。常急性发病,病侧上、下组面肌同时瘫痪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病侧外耳道和(或)耳后乳突区疼痛和(或)压痛。 上组面肌瘫痪导致病侧额纹消失,不能抬额、蹙眉,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方转动而露出白色巩膜(称Bell现象)。因眼轮匝肌瘫痪,下眼睑外翻,泪液不易流入鼻泪管而渗出眼外。 下组面肌瘫痪表现为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嘴被牵向病灶对侧,不能撅嘴和吹口哨,鼓腮时病侧嘴角漏气。由于颊肌瘫痪,咀嚼时易咬伤颊黏膜,食物常滞留于齿颊之间。 严重损伤者,面肌麻痹显著,甚至见于面部休息时。病人下半部面部肌肉松弛、面纹消失,颈阔肌裂隙较正常宽,面肌和颈阔肌随意和协同运动完全性消失。当病人试图微笑时,下半部面肌拉向对侧,造成伸舌或张口时出现偏斜的假象。唾液和食物聚集在瘫痪侧,病人不能闭眼,随闭眼动作可见眼球向上、并略向内转动。当病变位于周围神经至神经节时,泪腺神经失去作用,不能通过眼睑运动将眼泪压进鼻泪管,导致结合膜囊内眼泪聚集过多。因上眼睑麻痹,角膜反射消失,通过眨动另一侧眼睑才表明存在角膜感觉和角膜反射的传入部分。 若病变波及鼓索神经,可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 若镫骨肌支以上部位受累时,除味觉障碍外,还可出现同侧听觉过敏。 若膝状神经节受累(多为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除面瘫、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外,还有同侧唾液、泪液分泌障碍,耳内及耳后疼痛,外耳道及耳郭出现疱疹,称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 Hunt’s syndrome)。总体讲Ramsay Hunt综合征的面神经麻痹比Bell麻痹预后差,约66%的患者不完全性麻痹可完全恢复,而仅10%的完全性麻痹患者恢复了正常的面部功能。预后差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耳部疼痛的程度、面神经麻痹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的、面神经麻痹与疱疹同时发病。 尽管面神经也传导来自面肌的本体感觉和来自耳翼、外耳道小范围的皮肤感觉,但是很少发觉这些感觉缺失。 面神经部分损伤引起上半面部和下半面部无力,偶尔下半面部比上半面部受累更为严重。对侧很少受累。面肌麻痹的恢复取决于病变的严重性,如果神经已被切断,功能完全、甚至部分性恢复的机会均很小。多数面神经麻痹的病人可部分或完全性恢复功能,完全性恢复者在休息或运动时,两侧面部表情无区别;部分性恢复者在瘫痪侧出现“挛缩”的改变, 表面检查似乎显示正常侧肌肉无力,随病人微笑或试图运动面肌,此不正确印象更加明显。 用药治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