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麻痹
- 格式:ppt
- 大小:306.51 KB
- 文档页数:24
动眼神经麻痹该怎样鉴别诊断
在临床上,对于不同疾病的确诊,其所采取的检查和鉴别诊断方法也是不同的,其中,动眼神经麻痹这一病症,其就常用以下方法进行鉴别诊断。
★1、动眼神经麻痹再生错向综合征
动眼神经麻痹后再生紊乱时,眼外肌被再生方向错误的神经纤维所支配,可以伴随各种眼球运动,有奇异的眼睑运动表现为患眼企图下转或内转时出现眼睑退缩或瞳孔缩小,一般无自动节律改变,个别病例周期性痉挛与再生错向合并存在多见于先天性或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急性期或恢复期
★2、Marcus-Gunn综合征
又称下颌瞬目综合征,由MarcusGunn首先描述故而得名。
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常见于先天性上睑下垂合并上直肌麻痹的患者,表现为先天性上睑下垂与翼状肌的特殊连带运动即同侧翼状肌
受刺激时患眼下垂和眼睑退缩,这种眼睑退缩常发生在张嘴、下颌前突咀嚼及伸舌等运动时,瞳孔无异常改变其病因可能与三叉
神经分支错向到第Ⅲ脑神经支配提上睑肌的位置有关。
★3、Marin-Amat综合征
又称反下颌瞬目综合征。
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特点是当张口及下颌运动时出现眼睑下垂,闭口或停止咀嚼时上睑下垂消失。
★4、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是一种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导致神经-肌肉间兴奋传递障碍,具有反复复发与缓解倾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表现为早期出现上睑下垂单眼或双眼,晨轻午后重,瞳孔括约肌受累较晚。
麻痹肌的麻痹轻重程度及斜视度数变化较大常有复视,注射新斯的明或滕喜龙后上述症状减轻或消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动眼神经麻痹是怎么回事
导语:现代不少人都是忙碌于工作的,所以总是对于自己的身体情况忽视的,例如不少人发现自己的动眼神经麻痹的,也不及时治疗,给我们的生活作息带
现代不少人都是忙碌于工作的,所以总是对于自己的身体情况忽视的,例如不少人发现自己的动眼神经麻痹的,也不及时治疗,给我们的生活作息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下面具体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动眼神经麻痹的一些基本信息,希望大家阅读一下。
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此型较少见,绝大多数为单眼,其原因为发育异常或产伤所致。
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虽较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为多见,但在与眼球运动有关的三对脑神经中,它是较少发生的。
临床上动眼神经的分支麻痹较动眼神经麻痹多见。
动眼神经上支麻痹较下支麻痹为多见。
具体病因包括:
一、脑干病变
1、Benedikt综合征,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意向性震颤
Weber综合征,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偏瘫
二、炎症环境
1、脑膜炎
2、脑炎
3、由酒精、铅、砷和一氧化碳中毒或者由糖尿病导致的多发性神经炎
4、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5、埃可病毒感染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动眼神经麻痹[dòng yǎn shén jīng mábì]目录1简介2病因和机理3临床表现4鉴别诊断. 4.1 动眼神经麻痹. 4.2 关键诊断因素. 4.3 其它诊断因素. 4.4 滑车神经麻痹. 4.5 外展神经麻痹1简介动眼神经oculomotor nerve为运动性神经,含有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两种纤维。
躯体运动纤维起于中脑动眼神经核,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自脚间窝出脑,紧贴小脑幕缘及后床突侧方前行,进入海绵窦侧壁上部,再经眶上裂眶,立即分为上、下两支。
上支细小,支配上直肌和上睑提肌。
下支粗大,支配下直、内直和下斜肌。
由下斜肌支分出一个小支叫睫状神经节短根,它由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组成,进入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分布于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参与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射。
动眼神经麻痹时,出现上眼睑下垂,眼球向内、向上及向下活动受限而出现外斜视和复视,并有瞳孔散大,调节和聚合反射消失。
2病因和机理常见的病因有动眼、滑车与外展神经本身炎症而致的麻痹,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继发于头面部急、慢性炎症而引起海绵窦血栓形成,眶上裂与眶尖综合征,颅内动脉瘤,颅内肿瘤,其它如结核、霉菌、梅毒与化脓性炎症引起的颅底脑膜炎等。
由于病因不同,其发病机理亦各不相同,如肿瘤的直接压迫所致,原发性炎症时,动眼、滑车与外展神经纤维呈脱髓鞘改变等。
3临床表现(1)、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外斜,向上外、上内、下内、同侧方向运动障碍,瞳孔散大,对光反应及调节反应消失,头向健侧歪斜。
完全性瘫痪多为周围性,而不完全性多为核性。
(2)、滑车神经麻痹表现为眼球不能向下外方向运动,伴有复视,下楼时复视明显,致使下楼动作十分困难。
头呈特殊位,呈下颏向下头面向健侧的姿势。
(3)、外展神经麻痹表现为眼内斜视,不能外展,并有复视。
4鉴别诊断动眼神经麻痹(一)核性及束性麻痹因动眼神经核在中脑占据的范围较大,故核性损害多引起不全麻痹,且多为两侧性,可见有神经梅毒,腊肠中毒及白喉等。
动眼神经麻痹最常见原因动眼神经麻痹是指由于动眼神经受到损伤或功能异常而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的一种疾病。
动眼神经麻痹是眼科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其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类。
外因是指外伤导致的动眼神经麻痹,主要是头部外伤引发的。
例如,车祸、跌倒、打击、刺伤等外力作用于眼部和头部,造成动眼神经受损或牵拉,从而导致动眼神经的功能受损,眼球的运动出现异常。
此外,手术或其他治疗眼部疾病所引起的并发症也可能导致动眼神经麻痹。
例如,眼球手术中不慎损伤到动眼神经,或者因为眼球手术的后遗症导致动眼神经功能异常。
内因是指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动眼神经麻痹。
最常见的内因是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的异常升高,造成神经供血不足,神经功能受到损害,引发动眼神经麻痹。
此外,脑卒中、颅内压增高、颅脑外伤、脑炎、肿瘤、多发性硬化等疾病也可能引起动眼神经麻痹。
这些疾病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影响动眼神经的正常运作。
另外,如眼外肌炎、视神经炎、眼外麻痹等眼科疾病也可导致动眼神经麻痹。
除上述外因和内因外,有些情况下动眼神经麻痹的原因是不明确的,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例如,感染、免疫性疾病、代谢障碍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都可能对动眼神经的功能产生影响,导致麻痹。
总结来说,动眼神经麻痹的最常见原因包括头部外伤、眼部手术后遗症、糖尿病、脑卒中、颅脑外伤、感染、免疫性疾病、代谢障碍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
确诊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眼科检查和其他相应的辅助检查来确定。
对于病因明确的动眼神经麻痹,治疗应针对原发病进行,以期恢复或改善动眼神经的功能。
对于病因不明的动眼神经麻痹,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减少症状和改善功能。
这些病因导致得动眼神经麻痹,处理原则大不同2017-08-24 来源: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导读:动眼神经麻痹就是造成眼肌麻痹及复视得常见病因,具体原因包括颅内动脉瘤压迫、外伤、缺血、炎症及脑干病变等。
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可危及生命,故尽早明确病因并及时处理对临床意义重大。
本文首先介绍动眼神经得解剖通路,然后针对不同部位损伤导致动眼神经麻痹得临床特征及处理原则逐一分述。
动眼神经解剖示意图动眼神经核簇位于中脑背侧、中脑导水管周围,向前穿经红核、黑质、大脑脚从脚间窝出脑干,进入蛛网膜下隙继续前行,经过海绵窦外侧壁前上方,经眶上裂进入眼眶,进而分为上支与下支,分别支配提上睑肌、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及瞳孔括约肌动眼神经在海绵窦内位于外侧壁得上方,其下依次为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第1支与第2支,颈内动脉与展神经位于内侧常见病因及处理颅内动脉瘤由于动眼神经从脚间窝出颅后行走于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故颅内Willis环周围得动脉瘤,特别就是大脑后动脉附近得动脉瘤极易产生动眼神经压迫,导致累及瞳孔得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
患者可因急性动眼神经麻痹伴疼痛而首诊眼科。
由于蛛网膜下隙段动眼神经支配瞳孔得副交感纤维位于神经干得背侧与周围,压迫性病变首先使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查体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上、下、内运动受限,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处理原则:由于动脉瘤破裂后可危及生命,故急性伴有瞳孔受累得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需要紧急行脑动脉血管成像得检查。
诊断动脉瘤得金标准为导管介入脑血管造影(DSA)。
上述影像学检查得阳性率不等。
由于DSA为有创性检查,大于50岁者,如瞳孔不受累,可选择进行;对于<50岁且高度怀疑动脉瘤,常规CTA或MRA又未见异常者,强烈建议做DSA检查。
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由于动眼神经进入眼眶后分为上支与下支,不同损害可导致不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
注意与眶壁骨折造成得嵌顿性眼肌麻痹进行鉴别。
眶尖部位损伤可伴有视力下降,眶上裂部位可有滑车神经、展神经等多脑神经受损得临床表现。
王晓红教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经验王晓红教授是一位眼科医生,拥有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专业知识。
在她的临床工作中,她处理过许多动眼神经麻痹的病例,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下面将介绍王教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经验和方法。
一、患病病因分析动眼神经麻痹是指动眼神经受损而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常见的病因有感染、颅脑外伤、中风等。
王教授在接诊病人时,首先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病时间、发病原因、症状变化等。
通过病史询问和仔细观察病人的眼球运动情况,王教授能够初步判断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二、综合治疗方案针对动眼神经麻痹,王教授采用了综合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在药物治疗方面,王教授会根据病情给予激素类药物或维生素类药物,以减轻神经炎症反应和促进神经修复。
在物理治疗方面,王教授会采用电疗、磁疗等手段,促进患眼肌肉的功能恢复。
而在必要的情况下,王教授还会推荐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如进行动眼肌移位手术等。
三、个性化治疗根据每个病人的病情特点和身体状况,王教授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急性期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她会优先进行激素冲击治疗,以抑制神经炎症反应,减轻症状。
对于慢性期的患者,她会强调肌力训练和物理治疗,帮助患者恢复眼球运动功能。
王教授还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调整治疗方案,力求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四、持续跟踪随访在治疗过程中,王教授非常重视患者的跟踪随访工作。
她会定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她还会不定期邀请患者进行复查,以了解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持续跟踪随访,王教授能够及时发现治疗中的问题,保证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五、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除了治疗工作,王教授还非常重视患者的教育和心理支持工作。
她会向患者介绍动眼神经麻痹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信心。
在治疗过程中,她会不断鼓励患者,帮助他们克服疾病带来的困难。
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主要表现为眼球运动受限或眼球偏斜。
该病程度轻重不一,严重时可能导致视力障碍和头晕等症状。
本文将从定义、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动眼神经麻痹进行细致的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疾病。
动眼神经麻痹,又称第三脑神经麻痹,是指影响控制眼球运动的动眼神经发生功能性障碍的一种情况。
动眼神经分布在眼部肌肉上,可以使眼球上下左右运动。
该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器质性病变、炎症感染、神经系统疾病等。
病因复杂多样,需要综合考虑。
动眼神经麻痹的症状主要包括眼球运动受限和偏斜。
患者可能无法正常地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等方向移动眼球,眼球活动范围受限。
此外,患者的眼球可能会出现斜视,即眼球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这些症状可能会导致视物不清、视野狭窄等问题,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
为了确诊动眼神经麻痹,医生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
其中包括眼球运动检查、视力检查、眼底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等。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能够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是否患有动眼神经麻痹,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方法因病情而异。
对于轻度的病例,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眼保健操、视觉康复训练等。
通过进行一系列的眼球运动和视觉功能训练,可以帮助恢复眼球的正常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视觉能力。
而对于较为严重的病例,则需要结合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的作用促进神经恢复,促进神经再生。
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手术可以通过切除病变组织、植入人工材料等方式,恢复动眼神经的正常功能。
动眼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少困扰。
合理的治疗方法和良好的自我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病情,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定期复诊和与医生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随时了解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动眼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病情轻重不一,症状表现复杂多样。
对于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因和病情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经验总结动眼神经是人体的第3对颅神经,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paresis,OP)是由多种原因导致上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限、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表现的一类疾病 [1]。
本病的常见病因包括脑血管病、感染、肿瘤、外伤、代谢性疾病或变性病等,也可见于先天性疾病[2]。
西医在治疗OP上采用手术或大剂量激素冲击、营养神经药、改善循环药、扩张血管药等方法[3],但药物靶向治疗效果欠佳,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探索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目前研究动眼神经麻痹的关键。
近年来,中医治疗该病方法较多,疗法确切,尤以针刺为例,简便效廉、绿色安全、无不良反应,患者接受度高。
1 病因病机动眼神经麻痹属中医“ 风牵偏视”、“上睑下垂”、“雎目”、“斜视”等范畴。
古人对其发病论述有很多,例如《灵枢·大惑论》所言:“ 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
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邪其精(同睛),其精(同睛)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
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 ;杨上善曰:“ 五精合而为眼,邪中其精,则五精不得比和,别有所见”;《目经大成》云:“只上下左右两睑日夜长闭而不能开,攀开而不能眨……以手拈起眼皮,方能视”。
其病位在目、胞睑,又属中医学“痿病”范畴。
关于本病病因,《诸病源候论》记载:“若血气虚……所以其皮缓纵,垂覆于目,则不能开,世呼为睢目,亦名侵风。
” 《圣济总录》称之为“眼睑垂缓”,认为其是气血虚弱,肌腠疏开,邪客于睑肤之间所致。
《赤水玄珠》中写道:“因先伤于内,而后感于外,相兼成病者也” ,指出气血虚衰,筋脉失于濡养,可导致眼皮松弛。
根据现代研究,其病因病机大致概括为风痰阻络、风热伤络、脾气虚弱、肝肾亏虚、气滞血瘀 5 个方面。
( 1) 风痰阻络,风邪入络责之于表,即《景岳全书》记载“表证者,邪气之自外而入者也。
”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夹寒、夹热、夹湿、夹燥均可客于经络。
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其症状是眼睑垂下、无法自主控制地闭合、视力下降,甚至孤眼复视。
这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对动眼神经麻痹的原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动眼神经麻痹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包括感染、中风、颅脑外伤、颅内肿瘤等。
其中,面神经麻痹是最常见的一种。
动眼神经麻痹的发生与眼睑下垂、外展肌麻痹以及瞳孔扩大等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会导致患者眼睑无法完全抬起,视力下降,产生复视等症状。
动眼神经麻痹的症状及其轻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
一般情况下,患者在早晨起床时会感觉眼睛沉重,难以张开,眼睑往下垂。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视力模糊、眼球外展和瞳孔无法缩小的情况。
重度病例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复视,即眼睛在看到一个物体时会产生多个影像,导致视觉混乱。
诊断动眼神经麻痹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眼科检查来确定。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眼睑运动、瞳孔反应以及眼球的外展情况。
此外,医生还可能会进行一些神经学检查,如瞳孔灵敏度、视野检查和眼电图等。
一旦确诊为动眼神经麻痹,治疗应及早进行,以便减轻症状和恢复视力。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使用一些促进神经元再生和恢复功能的药物来改善症状。
物理治疗包括眼部按摩、热敷和针灸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恢复。
手术治疗是一种较为激进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那些症状严重,药物和物理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动眼神经麻痹的康复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此外,饮食方面,患者可以多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B 和C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总的来说,动眼神经麻痹虽然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困扰,但通过正确的治疗和康复,患者还是有望恢复正常视力和日常活动能力的。
因此,如果患者出现眼睑下垂、视力下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按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以期早日康复。
动眼神经麻痹临床表现
一、概述
人的眼内肌以及眼外肌都是受到眼睛动眼神经支配的,如果眼动眼神经支配的这些肌肉出现了麻痹现象则可以说是得了动眼神经麻痹病。
另外,动眼神经麻痹除了可以导致肌肉麻痹之外,还可以使得肌肉金銮。
动眼神经麻痹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
此病一般容易在2岁左右的小孩子发病,发病多数为单侧,少见可以是双侧眼睛同时受累。
此病有50%左右的患者是因为遗传而发病。
二、步骤/方法:
1、动眼神经麻痹病犯病之后病人多动眼神经支配的肌肉会几乎完全麻痹,这种麻痹的具体部位可以是上眼睑以及下眼睑,发病后病人的眼球都不能顺利地转动,并且患者的眼球在此病发作的时候会呈现出外斜状态。
2、动眼神经麻痹病发作的时候病人的瞳孔会散大,这个时候瞳孔对于外界的光反应会消失,而且眼睛的辐辏运动会大量减弱甚至也消失。
一般来说动眼神经麻痹发作的时候时间可以持续0.3到3分钟左右。
3、有的时候动眼神经麻痹这种病会麻痹痉挛交替出现,一般首先是麻痹,然后才是痉挛。
当动眼神经麻痹导致痉挛之后病人到眼睑会不断的抽搐,而且眼睑会慢慢的向上提起,当出现痉挛的时候应当及时使用阿托品眼药水缓解。
三、注意事项:
患有动眼神经麻痹病的人平时要多吃一些米面或者是出粮的食物,另外还要注意多补充维生素。
生活中要少吃油腻的食物以及寒凉的食物。
另外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应当多补钙。
动眼神经麻痹的诊断及处理原则(全文)动眼神经也称为第III对脑神经(third cranial nerve,3th CN),含躯体运动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的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下斜肌、提上睑肌及瞳孔括约肌。
损伤后可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上睑下垂,眼球内收、上转、下转障碍及患侧瞳孔散大。
患者主诉双眼水平及垂直复视、眼睑下垂及患侧眼视近物模糊(瞳孔散大)。
动眼神经麻痹是导致眼肌麻痹的常见病因。
临床除孤立性动眼神经麻痹外,还可见到合并其他多种脑神经损害的眼肌麻痹及复视。
下文首先对动眼神经的解剖通路做详细说明,然后针对不同部位损伤导致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特征及处理原则逐一分述。
1 动眼神经的解剖通路1)中脑核团。
动眼神经所含的躯体运动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分别源于中脑的动眼神经运动核及动眼神经副交感核,由位于中脑背侧的一簇核团组成,分别包括支配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下斜肌、提上睑肌的核团及支配瞳孔的副交感核团(Edinger-Westphal核,EW核)(图1)。
注意上直肌核团为对侧支配;提上睑肌核团为双侧支配。
动眼神经核性损害常导致不全性或分离性动眼神经麻痹,其原因与亚核的空间定位有很大的关系。
2)蛛网膜下隙及颅内段。
由各亚核发出的神经分支汇聚成动眼神经,向腹侧走行,自脚间窝出脑干,紧贴小脑幕缘及后床突侧方前行,进入海绵窦侧壁上部,再经眶上裂进入眼眶。
在海绵窦中动眼神经位于外侧壁的上方,其下分别为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第1支及第2支(图2)。
3)眶内段。
进入眼眶后立即分为上、下两支。
上支较细小,支配上直肌和提上睑肌;下支粗大,支配下直肌、内直肌和下斜肌。
由下斜肌支分出一个小支叫睫状神经节短根,由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组成,进入睫状神经节换神经元后,分布于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参与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射。
眶上裂及眶尖部位病变可使动眼神经受累。
2 动眼神经麻痹的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1)颅内动脉瘤。
由于动眼神经从脚间窝出颅后行走于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故颅内Willis环周围的动脉瘤,特别是大脑后动脉附近的动脉瘤极易产生动眼神经压迫,导致累及瞳孔的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
动眼神经麻痹怎么治,中医治疗有妙招
动眼神经麻痹指的是由于疾病等原因引起动眼神经及其支配组
织功能丧失称为动眼神经麻痹,常见的症状为眼睑下垂复视远近模糊瞳孔放大斜视等。
动眼神经麻痹对于人们的眼睛健康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动眼神经麻痹怎么治呢?
★一: 动眼神经麻痹的并发症1: 斜视动眼神经支配数条眼外肌和眼内肌,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病变同侧眼的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及下斜肌中一条或数条麻痹,不同的眼肌功能异常会引起眼位改变。
2: 上睑下垂。
由于提上睑肌是由动眼神经支配,动眼神经麻痹后常会出现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上睑下垂。
3: 弱视。
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或部分后天性动眼麻痹由于长期上睑下垂造成视觉发育异常形成弱视。
★二: 治疗方法1: 中药方剂:红参15g,白术5g,当归12g,枳实15g,黄芪50g,升麻10g,生姜15g,大枣7枚,柴胡12g,僵蚕12g,全虫10g,蜈蚣1条,炙甘草10g,茯苓20g。
用法:水煎服,每2日1剂,1月为1个疗程。
2: 针灸取穴:攒竹透睛明,鱼腰透丝竹穴,太阳透瞳子,配足三里,三阴交,内外关,合谷,百会,阳白,球后穴。
方法:每次选2~5穴,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5日为1个疗程。
3: 神经干电刺激:取眶上神经与面神经刺激点,眶上神经接负极,面神经接正极,每次20分钟左右,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5日,再行第2疗程。
三: 动眼神经麻痹为临床较难治之症之一,中医归属于“上胞下垂”之列,目前西医治疗效果差,采用中医、中药,配合针灸疗法可获得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