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4单元 13. 短文两篇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2.02 KB
- 文档页数:6
《不求甚解》导学稿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结构,把握论证思路2、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3、培养“好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学习重点梳理文章结构把握论证思路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运用驳论点驳倒对方观点的方法,培养“好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一、根据注释,翻译短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注释】何许人:何处人。
也可解作哪里人。
许,处所。
详:知道。
姓字:姓名。
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
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
以为,以之为。
焉,语气助词。
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会:体会、领会。
欣然:高兴的样子。
二、预习成果展示1、马南邨2、写作背景3、其他收获【预习检测】阐明要诀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三、思考探究:1、作者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这种错误观点的依据是什么?2、错误观点的错因是什么?3、作者的观点,尤其是针对错误看法的观点是什么?为此作者说了哪些人和事?为什么说这些人和事?作者是如何论述其观点的?4、从文中你学习到了怎样的道理?除了本文的读书方法,你还了解哪些方法?四、品析语言特色(1)(共性特点及依据)(2)(本文的个性语言特色)过程:画出文中表现作者“不求甚解”态度的语句,体会其中语言的微妙变化,说说其中原因。
体会杂文语言特点第一段:语气第二段:语气“应该承认”“这样说来”“当然,这也不是说”“经验证明”等好处:五、当堂检测:鲁迅杂文《不求甚解》(出自《伪自由书》一书)文章一定要有注解,尤其是世界要人的文章。
有些文学家自己做的文章还要自己来注释,觉得很麻烦。
至于世界要人就不然,他们有的是秘书,或是私塾弟子,替他们来做注释的工作。
然而另外有一种文章,却是注释不得的。
譬如说,世界第一要人美国总统发表了“和平”宣言〔1〕,据说是要禁止各国军队越出国境。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表格式)
教学内容及流
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三、检测目
标
1、习题检测
2、总结本课
3、作业
1、论文可分为哪两种?试分
析立论与驳论文的写法异同。
2、你还记得哪些与读书有关
的名言警句?与大家共同分享一
下。
学生回忆整理,
分享交流,例如:书
山有路勤为径,学海
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
少。
读书破万卷,下
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
里路。
……
学生谈本节课
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
学
后
记。
《不求甚解》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课文《不求甚解》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2. 掌握文中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基本意义。
3. 学会分析文中特殊句式和疑难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
2.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对比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理解“不求甚解”的正面价值。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的主旨理解与“不求甚解”概念的深入剖析。
2. 文中生字词的正确使用和句子结构的分析。
(二)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双重含义及其在现代学习中的应用。
2. 课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引入主题(1)同学们,我们经常听到“不求甚解”这个词,它通常被用来形容什么态度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不求甚解”的常见含义,然后引出课文,指出作者对这一概念的独特见解。
2. 创设情境,激发思考(1)展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的名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让学生朗读并初步感受其韵味。
(2)讲述陶渊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不求甚解”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深层含义,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并引导他们思考这种态度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适用性。
(二)新课呈现1. 课文朗读与感悟学生齐读课文《不求甚解》,注意语速适中,语调起伏,力求传达文章的情感和节奏。
朗读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朗读时的感受,如对“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理解,以及“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表达的读书乐趣。
2. 生字词学习与应用教师逐一讲解文中的生字词,如“要诀”表示关键的方法或技巧,“狂妄自大”形容过分自信而轻视他人。
讲解后,组织学生进行造句练习,例如:“在学习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取得好成绩的要诀。
《谈读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谈读书》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从文体上来讲,属于议论文单元。
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以及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
阅读这篇课文,既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又可提高艺术修养。
本课文的学习,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方法,懂得读书的作用。
学情分析:九年级下学期,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学习思辨能力,能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学生能在阅读理解基础上,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学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学到读书的方法。
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稳重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目标1和3。
教学难点:目标2。
课前准备导学案一、资料助读1、题目解说“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
谈,谈论。
有时带有漫笔、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会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
2、作者名片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其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随笔》《新工具》《新大西岛》。
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玫瑰园》。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的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期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二、认真地读完课文,完成下列任务⒈给加点字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傅彩: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处世判事:处理判断事情。
练达:阅历丰富,通晓事故人情。
纵观统筹:从全面考虑,通盘筹划。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以经验范之狡黠.者鄙读书()聪明而狡猾。
鄙:看不起。
诘难..寻章摘句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13 短文两篇漂市一中钱少锋李度一中陈海思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白居易《远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书有径。
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仅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不求甚解》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不求甚解》中的核心观点和深层含义。
2. 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在文中的具体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评价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虚心学习的态度,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深入理解“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及其在现代学习中的指导意义。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二)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避免片面理解。
2. 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准备1. 课文《不求甚解》的原文资料。
2. 相关的生字生词卡片或PPT展示。
3. 学生预习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初步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入主题同学们,我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却提出了一个看似与此相悖的观点——“不求甚解”。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对学习敷衍了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马南邨的《不求甚解》,探寻作者想要传达的真正意义。
2. 激发思考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读书时应该追求完全理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吗?有没有遇到过读不懂的地方,你们是怎么处理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阅读过程中的困惑与解决方法。
3. 陶渊明简介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诗人,以其田园诗和隐逸生活著称。
他提出的“不求甚解”读书观,在当时是对读书态度的一种新诠释。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不求甚解》就是对这一观点的深入探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陶渊明是如何理解读书的。
4. 课文背景介绍《不求甚解》是马南邨对陶渊明读书观的现代解读。
文章通过对比古今不同的读书态度,指出了“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并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启示。
13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体会《谈读书》语言简练优美的特点及作用。
2.初步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议论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通过同伴互助,基本完成对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的阅读任务;同时,以“好书推荐”“质疑大师”等活动方式进行,能够让学生培养思考和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第1课时《谈读书》一、预习反馈、初读感知1.坦诚相告: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2.走近培根,了解作者。
3.生字词预习检测。
(设计意图:学生预习课文,小组交流整理本课的字词及文学常识,由教师检测。
旨在让学生养成专注预习的习惯,促进课堂的高效性。
)二、互助探究、精读品析1.齐读课文,谈谈自己最喜欢文中哪句话,或认为文中哪句最有道理,说说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文中名言警句的含义。
2.齐读课文后,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两道题考查其他小组。
(温馨提示:你可从文章内容、论证方法、所用修辞、词语运用、句子赏析及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等方面出题。
) (设计意图:学生畅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理由。
以小组为单位谈论,把握修辞、论证方法、文章内容等。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赏析语句,学会抓住论证方法进行把握。
希望转变方式,从新的角度引导学生主动地有兴趣的学习。
)三、师生联动、展示交流1.学生展示互助探究的成果。
2.师生共评。
3.课堂生成问题的质疑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成果的评议,引导学生质疑并解惑。
教师对表现优异的小组和个人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就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适时地加以点拨。
)四、体验实践、拓展延伸请你为同学们推荐一本你最喜欢的书,告诉他们这本书的优点,以及你从中获得的益处。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向同伴推荐好书,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同时让学生了解如何写推荐语。
《谈读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谈读书》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从文体上来讲,属于议论文单元。
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以及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
阅读这篇课文,既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又可提高艺术修养。
本课文的学习,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方法,懂得读书的作用。
学情分析:九年级下学期,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学习思辨能力,能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学生能在阅读理解基础上,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学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学到读书的方法。
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稳重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目标1和3。
教学难点:目标2。
课前准备导学案一、资料助读1、题目解说“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
谈,谈论。
有时带有漫笔、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会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
2、作者名片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其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随笔》《新工具》《新大西岛》。
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玫瑰园》。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的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期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二、认真地读完课文,完成下列任务⒈给加点字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傅彩: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处世判事:处理判断事情。
练达:阅历丰富,通晓事故人情。
纵观统筹:从全面考虑,通盘筹划。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以经验范之狡黠.者鄙读书()聪明而狡猾。
鄙:看不起。
诘难..寻章摘句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第1页 共6页
《不求甚解》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文中论证方法的运用。
4、了解驳论方式。
教学重点:
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
1:注音写字:
阐明( ) 咀嚼( ) 咬文嚼( ) 字 马南邨
( )
要jue( ) lan加粗暴( ) 固zhi( ) 死
kou( )
停zhi( )不前
2:解词:
曲解:
第2页 共6页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因小失大: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2. 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 的笔名, 人。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
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
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
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 》杂文专栏一直
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
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
“四人帮”迫害致死。
三:自主学习(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
2、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第3页 共6页
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合作探究:(组内同学相互交流,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最终达成共识)
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5、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甚解”的
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
6、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
7、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8、本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四、教师小结:
第4页 共6页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告诉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
习惯,也要有谦虚的读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1、掌握课文中的要点问题。
2、预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六: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
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拒绝句号
①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他们会说多好的句号啊!句号
表示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或
者干脆把这溜园的句号看成一个个饱满的果实。他们还会问我,当你
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那最末一行画上一个句号时,难道
你没有如释重负、飘飘欲仙般的感受?没有那种大功告成后该痛快干
杯的喜悦吗?
②当然,这样的句号我也喜欢。但人生还有另一种句号。
第5页 共6页
③打个比方,你在一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种“尽头感”时,
这句号就隐隐出现,如果你停下来,你足下就清晰地现出一个句号。
这条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时那短短的距离,它是人生追求的路、艺术探
索的路和事业奋斗的路。这路原本无止无休,你在任何一处都可以起
步,跳上征徎;你也可以在任何一处画个句号,退了出来。无论什么
都可以成为句号的缘故,那精疲力竭的放弃、自寻清闲的逃逸、江郎
才尽的低头认输,乃至收获后的自满自足,甚至在目标达到之后,辉
煌的目标也会划为一个句号,尽管这句号闪闪发光。句号,就是停止,
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的、死去的符号。
④我说的是这种句号。可怕的是,这些句号总是不知不觉地出来。你
呢,不知不觉地完结。想想看,你曾经做过了哪些有益的事?究竟是
什么时候并怎样弃你而去的?句号往往又是和人的自足、人的彻悟、
人的惰性连在一起的。所以句号大多是人心甘情愿给自己画上的。人
随时可能舒舒服服给自己画个句号,休止了自己。
⑤因而,我害怕句号。我对句号保持着近乎神经质的警惕。在与句号
的斗争中,我一边感到生命的活力,常常闻到自身肌肉搏斗后散发出
热烘烘的清香;一边认识到这原是生命存在所必须进行的奋争,也是
与自身惰性与保守的对抗。当然,它何其艰难!跨过每一个句号,都
需要付出双倍的力量,其中一半是创造力。然而,只要在人生或艺术
的道路上,消灭一个句号,便开始一段崭新的充满诱惑的路。我们还
会发现,被我们拒绝和消灭的句号,最终竟然会变成逗号。你是不是
也会从中得到启示:
第6页 共6页
。
1、第②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
2、有人喜欢句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拒绝句号的原因又是什么?请
作简要概括。
。
。
3、揣摩文意,在结尾画线处补上一个恰当的句子。
4、在人生的道路上,你也一定有过与“句号”作斗争的经历。请举
出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