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内镜临床应用与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6.26 MB
- 文档页数:66
OMOM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OMOM胶囊内镜在胃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我院2007年11月至2011年2月间行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7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76例检查者中共71例检出病变,阳性检出率93.4%。
包括食道炎3例,胃溃疡3例,慢性胃炎18例,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例,小肠炎症18例(包括出血点,糜烂及溃疡),小肠息肉14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血管畸形7例,回肠末段淋巴滤泡增生6 例,结肠息肉5例。
胶囊工作时间平均为7.26(5.7-10.6h小时)。
胶囊均自然排除,无并发症发生。
胶囊通过小肠时间平均为4.4h (1.5-7.4)结论:OMOM胶囊内镜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OMOM胶囊内镜对于胃及小肠病变的检出率较高,OMOM胶囊内镜对不同症状就诊的各年龄段成年患者均具较好诊断价值,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关键词】OMOM胶囊内镜;胃肠疾病;诊断自2000年由以色列Given影像公司推出胶囊内镜,这项检查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
OMOM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以下简称OMOM 胶囊内镜) 是继以色列M2A 胶囊内镜问世以来,国内第1个研究成功的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检查是一种无创性诊断方法,尤其适合小肠疾病的检查,我科自2007年11月-2011年2月进行了76例OMOM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76例检查中,反复不明原因腹痛24例,腹胀、腹泻11例,黑便5例,不明原因血便1例,腹部不适22例, 便秘9例。
体检4例,男45例,女31例,平均年龄49岁(18~75岁)。
1.2 仪器设备所使用为金山科技集团生产的OMOM 智能胶囊内镜系统,该系统由智能胶囊、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3个部分组成。
1.3方法受检者在检查前两日吃少渣饮食,检查前一天晚上及检查当日早晨禁食,采用硫酸镁及甘露醇清洁肠道。
确认胶囊性能正常后,嘱患者用水将胶囊吞下,行实时监控,待胶囊进入空肠后受检者可离开,胶囊在胃内停留时间大于30分钟者,给予胃复安10-20mg肌注。
2025年消化内科总结简单版____年,消化内科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和突破。
本文将对____年消化内科的发展进行总结,包括技术创新、疾病治疗、医疗模式等方面。
技术创新是____年消化内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消化内科领域涌现出一批创新技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准确、更有效的手段。
其中,基因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筛查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支持。
消化内镜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引入了高清晰度图像、增强视觉技术和辅助定位导航等功能,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微创手术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应用,使手术创伤减少,恢复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降低,为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疾病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肝癌、胰腺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治疗水平大幅提高,通过手术切除、介入治疗、放化疗等多学科合作的综合治疗模式,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对于不可手术的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的药物疗法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有效地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在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和应用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相关的微生态制剂和疗法广泛应用于诸多肠胃疾病的治疗中,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医疗模式得到了创新和拓展。
虚拟医院、远程医疗等新的医疗模式在消化内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患者就医便利性的提高。
患者可以通过手机应用或者电脑端的在线问诊系统,与消化内科专家进行远程沟通与诊治,节省了时间和交通成本。
医生通过远程监护系统、智能医疗设备等手段,能够随时随地对患者进行远程监控和随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提供合理的医疗建议和指导。
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成为了消化内科的重点之一。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
因此,针对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____年,消化内科开始启动大规模的健康教育活动,宣传正确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预防措施,引导人们保持健康的消化系统。
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胶囊内镜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通过积极的护理工作,协助病人顺利完成检查,提高病变检出率。
方法:对我院消化内科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56例胶囊内镜检查的病人进行检查前的充分准备、检查中的积极配合以及检查后细心护理。
结果:56例病人均成功地完成检查,未出现检查仪器信号中断的情况,病变检出率较高,病人满意度高,检查中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结论:积极进行检查前病人的宣教、肠道的充分准备以及检查中患者配合,检查后追踪胶囊内镜排出等是胶囊内镜检测顺利完成的关键。
【关键词】胶囊内镜;检查准备;胶囊排出追踪【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423—02我科在临床中不少病人有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反复腹痛、腹部不适等患者行胃肠镜检查后怀疑小肠疾病,但欠缺影像学依据,需要进一步行小肠方面的检查。
而小肠疾病的诊断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题,胶囊内镜的问世,为消化道无创性、可视性检查带来了新的希望,对原因不明的小肠疾病和隐性消化道出血敏感性和准确性高,被公认为小肠疾病的常用诊断方法[1]。
为提高胶囊内镜患者检查成功率及病检率,探讨胶囊内镜检查前后的护理工作要点,对我科56例胶囊内镜检查的病人进行全面的精心护理,包括检查前的健康宣教,做好肠道准备,教会患者检查中配合及检查后的注意事项等。
现将胶囊内镜检查临床护理对策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科从2009年1月到2013年3月,共有56例病人胶囊内镜检查,其中男36例,女20例;病人平均年龄:49岁。
所有病人均采用国产omom进行检查,检查原因为消化道出血33例,腹痛20例,腹部不适3例。
2护理对策2.1检查前准备2.1.1心理护理胶囊内镜是一个新的消化道检查手段,患者对检查方面知识缺乏,加上检查费用比较昂贵,容易使患者产生紧、焦虑等情绪。
因此,针对患者这种情况,护理人员此检查前向患者详细说明胶囊内镜的知识,如:工作原理、检查方法、如何配合等,同时强调胶囊内镜检查的简便、安全、无创和无痛的优点,对于胶囊内镜检查存在的缺点也要让病人清楚。
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消化内镜的发展消化内镜从硬质内镜到纤维内镜最后发展到电子内镜。
目前电子内镜新技术层出不穷。
超声内镜系统。
1980年美国首次报道应用超声与普通内镜相结合的检查方法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成功,开创了超声内镜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此后超声内镜器械不断发展和完善。
目前,超声内镜检查以及镜下介入治疗是消化内镜领域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胶囊内镜。
最早由以色列开发研制,形如胶囊,属一次性用品,含有闪光装置和摄像传感器。
吞服后通过整个消化道,所拍摄的图像经腹部的遥控接收器存于电脑加以分析。
胶囊内镜则随粪便排出。
胶囊内镜对小肠检查价值较大,患者痛苦少,由中国学者发明的磁控胶囊内镜,可以实现全消化道的观察、诊断。
放大内镜。
1990年代,日本Olypus公司和Fujinon公司先后开发出放大内镜。
其工作原理是在内镜头端接近目镜的地方安装可以移动的凸镜,能将局部病变黏膜放大10~100倍,可观察到胃小凹和结肠黏膜腺管开口的形态特征。
放大内镜结合色素内镜技术,更有助于提高小癌灶、微小癌灶及异型增生的检出率。
其他还有例如小肠内镜、磁控胶囊内镜、放大内镜等;不管是哪一种内镜,其主要的诊断价值在于:提高消化道早癌诊断率:放大内镜、色素内镜、共聚焦内镜等。
消化道肿瘤及早癌临床定义是指浸润深度不超过黏膜或局限于黏膜层的消化道肿瘤,包括大肠癌,胃癌,食道癌,早期的这些肿瘤。
对于不同的消化道早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如早期的食道癌的话,我们可以直接在内镜下进行一个微创的切除,在内镜下把黏膜切除,从而避免切伤患者的食道,创伤比较小,也可以重建上消化道,这是早癌的处理方法。
上消化道内镜的检查:术前准备很重要,术前常用药有:祛粘剂:得佑(链霉蛋白酶颗粒),比较贵。
一般用2支糜蛋白酶加5ml西甲硅油加1克碳酸氢钠配成50ml,检查前15-30分钟口服加在床上不停地变换体位,比德佑便宜,效果很好。
也可以用来检查中冲洗。
局麻除泡剂:达克罗宁。
OMOM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夏宣平;王文星;薛战雄
【期刊名称】《浙江医学》
【年(卷),期】2007(29)12
【摘要】常规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未能发现出血性病灶的消化道出血通常被称为不
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因病变常位于小肠,诊断困难。
自以色列Given影像公司生
产的M2A胶囊内镜于6年前开始在临床应用后。
已有很多报道证实其对小肠出血性病变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国产OMOM胶囊内镜是继M2A胶囊内镜后世界上第二个上市的胶囊内镜,迄今有关OMOM胶囊内镜临床应用价值报道较少。
【总页数】3页(P1292-1294)
【作者】夏宣平;王文星;薛战雄
【作者单位】3250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3250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3250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OMOM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 [J], 陆恒;汪芳裕;路又可
2.OMOM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价值 [J], 江小云;邓宏;丁顺斌;李耀东
3.OMOM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J], 杨宇龙;王农荣;程海涛
4.OMOM胶囊内镜在健康体检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J], 何洁;林锋华;邓燕;罗忠金;
杨伟群
5.OMOM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30例患者检查分析 [J], 吴强;陈易;朱虹;冯新和;徐华;金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体会作者:江凤翔杨蒲芳陈范嵘朱春燕朱健焕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第06期【摘要】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过程中的诊断价值、安全性、耐受性。
方法:自2011年5月至今,笔者所在科应用OMOM胶囊内镜对胃镜肠镜检查阴性的疑似小肠病变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其中包括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16例。
结果:发现病灶者20例,所见病变其中包括小肠血管畸形11例,小肠多发息肉(Peutz-Jeghers综合征)1例,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3例,NASID相关溃疡1例,小肠局灶隆起2例,小肠绒毛萎缩2例;未见异常7例;未成功2例。
胶囊停留于胃内的平均时间为65 min(11 s~420 min),小肠内平均运行时间为312 min(171~453 min),平均到达盲肠时间为371 min(210~476 min),平均记录时间为446 min(390~620 min),医师对胶囊内镜所传输图像的平均读片时间为96 min(60~120 min),平均获取照片数为58 193张,胶囊平均排出体外时间为46 h(24~120 h)。
所获取的图像质量良好。
整个操作过程患者耐受性甚佳,无任何痛苦,吞咽胶囊无任何困难,检测过程中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胶囊内镜虽然存在无法取病理等一定的不足之处,但因其高效安全、无痛苦,在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疾病诊断中仍有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胶囊内镜;小肠疾病;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克罗恩病中图分类号 R5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6-0001-03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自2000年问世以来已有10余年时间,因其无创伤痛苦且安全高效给消化道检查方法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开创了消化道无线内镜诊断新纪元。
我国国产OMOM胶囊内镜因图像清晰、价格适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笔者所在科自2011年5月以来应用OMOM胶囊内镜诊治小肠疾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就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安全性、患者耐受性进行评估和总结,以及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消化内科的内镜能治疗哪些疾病消化内科的内镜能治疗哪些疾病1 内镜下消化道异物取出术治疗消化道异物。
上消化道异物常发生于老年人及儿童,较大的锐利异物可引起梗阻、消化道粘膜损伤、甚至导致出血、穿孔及急性腹膜炎,有毒异物吸收后会导致死亡。
凡是误吞、故意吞入异物者,在确定没有穿孔的情况下,均应作紧急内镜检查,并积极试取。
尤其是对较大而锐利的异物,这些异物一般不会自行排出,而且久留会引起消化道损伤和中毒等严重后果。
纽扣电池也应紧急取出,因为时间过长会因电池外壳破裂,大量的碱性溶液泄漏致消化道损伤甚至穿孔。
自从开展胃镜检查术以来,上消化道异物的诊断率显著提高,接近100%的上消化道异物可经内镜成功取出,使绝大多数误吞异物患者免除了外科手术之痛苦。
内镜处理上消化道异物是安全、有效的,应作为首选方法。
2 内镜下消化道止血术治疗消化道出血。
急诊内镜止血技术已成为诊断和治疗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不仅能迅速明确出血的部位及原因,而且能通过内镜采取多种治疗手段进行现场止血。
方法有:内镜下用喷洒导管对准出血灶喷洒止血药如冰盐水去甲肾上腺素、孟氏液、凝血酶、复方五倍子液等,用专用注射针对准出血灶注射止血药如无水乙醇、硬化剂、肾上腺素、凝血酶等,微波凝固止血,热探头凝固止血,高频电凝止血,氩离子凝固术,止血夹止血等,使消化道出血止血成功率在98%以上。
3 内镜下高频电圈套法息肉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
消化道息肉多无症状,往往是在内镜或X线检查时意外发现。
较大的息肉可引起消化系症状,如腹部不适、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但多因症状轻微或不典型而被忽略。
位于幽门或贲门口的息肉可引起不全梗阻的症状,位于直肠的长蒂息肉在排便时可见肿物自肛门脱出。
部分息肉可引起大便带血、粘液血便。
内镜是检出消化道息肉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发现息肉,而且能明确息肉的大小、色泽、形状、数目、分布范围等。
胃镜可完成上消化道的检查,结肠镜可完成下消化道的检查,胶囊内镜可完成中消化道即小肠的检查,三者结合可使全消化道的检查几无盲区。
当代医学 2008年9月总第149期 C ont em pora ry M edi c i ne,Sept e m ber2008,I ss ue N o.149临床医学C l i n i c a lM e d i c i n e自2000年以色列M2A胶囊内镜使用于临床之后,O M OM胶囊内镜是世界上第二个上市的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的问世与应用,被誉为消化内镜的一大革命,以其无痛苦,安全,无创等优点,为胃肠道检查,尤其是小肠检查提供新的诊断手段。
我院自2007年1月开展胶囊内镜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共收集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检查患者86例,其中男性54人,女性32人,年龄35~73岁。
有消化道症状者70人,健康体检16人。
1.2方法本研究使用的O M O M胶囊内镜为重庆金山科技集团生产,于2004年3月获得中国SFD A的批准,准予临床应用。
胶囊内镜是将光源,图像采集系统,电池等配件集中于一个26m m×11mm的胶囊中,受检者吞服胶囊后,依靠胃肠蠕动通过全消化道,体外的接收装置接收并转换图像信息以供诊断。
患者于检查当日清晨,用水溶解聚乙二醇4000电解质散(即恒康正清),并饮水2000~3000毫升,要求排便呈无粪质清水样。
检查时,卧位吞服胶囊,可通过实时监控,进入胃内即可以自由活动。
吞服胶囊后两小时可少量饮水,进入小肠后2小时可进食简单食品,如饼干,面包等。
检查全过程,胶囊内镜在体内拍片时间为6~9小时,每秒拍摄0.5~2帧,此项可操作控制。
检查结束后将图像信号下载到工作站,由专职医师分析解读。
2结果2.1胶囊内镜检查具有安全性及准确性。
82例患者所吞服的胶囊在6~8小时内均顺利进入结肠。
并于一周之内排出胶囊。
1例发生吞服胶囊内镜困难而自动放弃检查。
1例检查中胶囊内镜滞留在体内,后经过手术证实为小肠肿物梗阻,对手术定位起提示作用。
2例于8小时电池耗尽时,胶囊内镜尚未蠕动到回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