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教案(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

1.1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教案(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

1.1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教案(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
1.1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教案(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

第2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1.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材分析

重点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和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难点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式教学、发现教学法、地理迁移法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份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一组昆明的风光图片,请学生欣赏。图片定格在昆明的一幢普通楼房上。

通过一个“考眼力,找不同”的小活动,对比昆明和潍坊的楼房外观,设悬疑、

提问题、导新课。

板书第二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讲授新课从学生当天的着装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自然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我们把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日变化。

板书时间变化日变化

承转设问气温是如何测定的?怎样直观地反映气温一天的变化趋势呢?

展示课件自制动画片《气温自述》,使学生了解气温的测定和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绘制。

结合潍坊的天气预报,学会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教师提问你感觉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在什么时候?

学生回答从生活实际出发,看图明确气温日变化规律。

学习归纳一天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它的气温日变

化曲线弯曲就明显。

承转过渡请学生从四季服装的变化入手,明确气温不但在一天中有变化,在一年内也有变化。

教师讲授我们把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年变化

板书年变化

迁移学习能否用气温变化曲线图表示气温年变化规律呢?在学习绘制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基础上,用同样的方法,利用学案提供的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学生活动分四个大组,分别画出悉尼、巴马科、潍坊、格陵兰四地的年变化曲线图。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展示课件悉尼、巴马科、潍坊、格陵兰四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学生活动读图分析:1、悉尼与其他三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有什么不同?

2、每个地区的最高月气温和最低月气温的差值是否相同?结合气温

年变化曲线图,明确气温年较差的概念。

3、它们分别属于哪几个温度带?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4、计算一下各地的年平均气温。

承转过渡仅仅四个地区,气温就差异那么大。说明气温不但存在时间变化,不同地区的气温也不同。

板书空间变化

教师提问用什么图来反映地球表面各地气温的高低呢?

展示课件不带等温线的七大洲分布图

迁移学习通过回顾等高线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等温线的知识。

教师提问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每四位同学为一学习小组,读图讨论发现成果。

学习提示读图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照学案上的友情提示辅助学习。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本组的学习发现成果。教师适当点拨提炼。

归纳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对同一地点来说,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板书规律因素

承转过渡设问题情景,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

展示课件藏袍(动画),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教师提问你能用提供的地图解释这一衣着现象吗?

展示课件昆明和潍坊的楼房外观图片

教师提问你准备用今天学的哪一部分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承转过渡今天我们多是从衣和住的方面分析气温对生活的影响,你还能从其他方面说说吗?

学生回答略

归纳总结同学们在本节课中学会了什么?教给学生列知识结构。

第二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时间分布空间分布

日变化年变化规律因素

承转过渡其实,除了纬度,海陆,地势因素对气温产生影响外,人类活动也会影响气温的变化.例如,人类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全球气温异常升高,如果持续下

去,人类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展示课件播放一段美国科幻片《后天》电影剪辑,适度拓展,启发思考。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第2课《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学案

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

第2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集体备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参与备课:ssssss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2.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了解气候特点, 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学会 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2.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 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家乡气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 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对不同气温条件的辩证分析,了解自然规律的美,建立正确的人地 关系理念。 教学重难点及难点 重点: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难点: 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教学媒体: 教案,课件,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地图 教学方法: 讲解,案例,提问激发,读图分析,分组讨论,总结等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一起谈谈今天的气温变化情况来导入新课 一、气温的变化 1)概念 1.让大家观察课本插图(北极地区和广州地区)的北极熊同一时间的不同感受引出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气温有差异。学生读图后能回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气温可能差别很大。 2.哪位同学说一说我们家乡一年内气温的变化情况? 让几位同学描述家乡一年的气温变化情况。 3.教师总结:气温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说同一地点一天内、一年内气温会发生变化。气温变化有两种:日变化和年变化。通过有关课件和课本第53页的图3.11、3.12来让学生亲自读图分析和得到结论。 板书:[第二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

第一章地球 教学目标: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5、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6、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7、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六课时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1多变的天气 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1多变的天气练习题 一、单选题(共9题;共18分) 1.下列语句描述气候的是() A. 晴朗无云 B. 多云有小雨 C. 四季如春 D. 暴风骤雨 2.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___,对人体健康___;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____,对人体健康___.() A. 大,有利;小,有害 B. 大,有害;小,有利 C. 小,有利;大,有害 D. 小,有害;大,有利 3.下列叙述,表示气候的是() A. 晴空万里 B. 雷电交加 C. 细雨绵绵 D. 冬暖夏凉 4.下列语句中,描述天气的是() A. 风和日丽 B. 四季如春 C. 冬季寒冷干燥 D. 终年严寒 5.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阴天的是() A. B. C. D. 6.2017年3月18日,沈阳市南北二干线快速路工程开始施工,在施工期间最有可能造成临时停工的天气是() A. B. C. D. 7.看到下列天气预报,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正确的是() A. ﹣﹣防汛预警准备 B. ﹣﹣添加衣物防寒 C. ﹣﹣小麦抗旱工作 D. ﹣﹣太阳能发电实验 8.下列是四位同学对一日天气的描述,你认为可信的是() A. 四季如春 B. 长冬无夏 C. 终年炎热 D. 电闪雷鸣 9.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符合这一特征的有()

A. 中国东部地区7月较为闷热 B. 中国北方地区1月和2月多严寒天气 C. 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 D. 暴风骤雨 二、填空题(共4题;共8分) 10.天气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________(长时间、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它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多变、稳定). 11.写出下列天气符号的名称: ________ 12.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的________数量有关,用来________表示。空气质量高低,既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也要受________的影响。 13.根据下列描述辨别天气与气候,按要求填入表中 ①秋高气爽,水碧林红②今明两天多云转晴③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④清明时节雨纷纷⑤小楼一夜听春雨⑥春光明媚,莺飞草长 三、综合题(共2题;共12分)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柴静的纪录片视频《穹顶之下》被大量转发,该视频是当前对雾霾报道最综合的一个纪录片,该纪录片以情感定位到个人社会的责任感的共鸣转化,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环境意识,它短时间获得的关注度和传播量可以和《舌尖上的中国》匹敌. (1)雾霾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空气质量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________ 表示. (2)雾霾多发生在春季.雾霾的出现与风力、气压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也会引发雾霾,如:________ ;________ (列举两例).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分布与变化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分布与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2.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了解气候特点,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家乡气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不同气温条件的辩证分析,了解自然规律的美,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难点 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教学准备 1.温度计、学生绘图用坐标和气温资料。 2.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步骤 一、气温的变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两位同学放学路上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 2.出示北极地区和广州地区的北极熊同一时间的不同感受引出同一时间不1.读图后回答: 同一地点一天内、一年内气温会发生变化。 2.学生读图后回答:

同地区的气温有差异。 3.哪位同学说一说我们家乡一年内气温的变化情况? 4.教师总结:气温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变化情况。 板书:[第二课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时间、空间 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气温可能差别很大。 3.描述家乡一年的气温变化情况。 一、 气温的观测 1.由不同人对气温的感受不同导入气温的观测工具—温度计,并介绍摄氏度的来历。 2.你知道气温是如何测量的吗? 导入百叶箱的介绍和温度计的使用。找学生阅读课件中百叶箱的说明。 3.教师演示几种错误的温度计使用方 法,然后由学生演示正确的使用方法。 4.我们该如何来测定一天的气温呢? (1)观测的次数及时间 (2)日平均气温的计算 (3)由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5.如何来表示所观测到的气温资料呢? 我们先学看一幅来自气象部门的坐标图。 引导学生观察填写表格,并导出气温日较差概念。 “早穿皮袄午穿纱……”分析 1. 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温度计的读取方 法。 2. 了解百叶箱及温度计的使用要求。 参与课堂试读温度计的活动。 3. 演示并总结该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4. 一天观测几次?什么时间? 思考得出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5. 观察思考一下问题: ) 表示多长时间的气温变化? ) 最高温、最低温多少?出现在何 时? ) 计算: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差 思考回答 6. 绘制年气温变化曲线图 ) 根据课件显示分组讨论

1.1 中东 教案(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册)

《中东》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选用的是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中东》第一课时的内容,我将主要通过以下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内容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分区地理,是在上册学习了世界地形、气候、居民等基本地理知识后,重在将这些知识与方法,应用到具体的区域,进行分析、综合、理解。如果说上册是总论,则下册是分论。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编写改变了过去的线性结构的模式,而变为模块结构。七年级下地理册主要有四个章节。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七章教材是对各个区域进行了总体描述。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中东教材突出了三点内容:①三洲五海之地;②世界“油库”;③宗教以及文化的差异。我选取了前两部分“三洲五海之地”和“世界油库”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了保证知识的整体性和减轻下一课时的压力,在这节课中对下一课时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渗透。 其中新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要求为两个方面:①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②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根据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在教材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我设计了下列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①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找到主要的国家及城市,重要的临海,海峡及运河;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总结能力以及合作协作意识。③培养学生关注世界时事的意识,并呼吁世界和平,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学习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中东地区是联系三洲五海的重要地理位置,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国际通道如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等使其成为具有全球战略意义兵家必争之地,加之该处无比丰富的石油资源更使其成为当今世界大国争夺的焦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三洲五海”战略要地和石油输出路线;学生如何根据所学知识系统的分析中东位置的重要性则是本节课难点所在。 二、说学情 年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首先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尤其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但是也存在情绪不稳、浮躁,学习过程中浅尝则止等不同问题。 学习态度:在我所教班级当中,虽然学习态度也有整体和个体差异,不过大多数学生还是聪明好学的,他们乐于发言、能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课堂上勇于发言、与同学积极合作。 知识现状与能力分析:已有知识和已有经验: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亚洲及其东南亚的内容,初步掌握了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其思维能力、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地理学习,已经能够在“自主合作、分层达标”的课堂中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养成了自主合作学习的行为习惯。可能的困难:学生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多变的天气》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 认识环境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计算机与地理学科整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 为习惯。 教学重点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早晨到现在,我们一直感受着天气的变化,那么,什么是天气呢?谁能说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回答。 教学新课 (版书)一、天气及其影响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注意“短时间”、“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因而天气有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 天气对人类有那些影响呢? 资料:长江中游和四川盆地伏旱天气的危害。 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两道思考题:1人类喜欢这种天气吗?为什么? 2、这种天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阅读、讨论、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得很肤浅,教师讲述这一带受副高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结束语:人类不喜欢这种天气,但这种天气的产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应该注意人类活动要规避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减少天气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危害,所以我们要学会阅读和看懂天气预报。 (版书)二、明天的天气会怎么样? 1、城市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 基础知识:(要求熟记于心)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记清楚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要能够不看图脑海中有图。 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半球图片全貌图片 第六章亚洲 第一节世界第一大洲 位置和范围 1、亚洲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周边的海洋: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 寒带(不能死记,要结合图)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最大),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大洲 3、大洲分界线(结合图):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亚洲和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4、亚洲6个分区: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还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蒙古等; 5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42亿,占61%) 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亚洲6个。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亚洲人口的分布: (1). 稠密区:东部、东南部和南部沿海及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 (2). 稀疏区:北部、西部和中部的广大地区 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3亚洲河流特点——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4、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峰;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高原,

誉为“世界屋脊”(区别于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贝加尔湖—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里海(咸水湖)—世界最大的湖泊(区分于世界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比利尔湖);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的群岛 3、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自北向南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的有利影响: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等农作物生长;不利影响: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使得亚洲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亚洲季风区的范围和夏季风一致,因此降水的多少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 各个气候的特点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少 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季和雨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北半球的寒极”; 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世界的雨极” 第七章 各具特色的地区 第一节 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 组成:东南亚包括A 中南半岛和B 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地理位置:①海陆位置: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3、 东南亚人口稠密,高温多雨,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也是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是世界上 中南半岛的大城市的分布:主要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 东岸三种季风

3.1 海陆的分布 教案(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

第二章海洋与陆地 第一节海陆的分布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位居第三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地理位置观。 作为新课程培训课例,面对的是没有学过地理的小学应届毕业生,组织教学应尽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新的教育理念,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陆地和海洋的名称与分布特点,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的理解。认知率达100%。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判断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与分布,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地球上的分布。 2、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共同观察与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答疑、发展智能、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互动率达100% 重点 (1)、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认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图上的位置等知识,同桌、小组互相讨论与检查,积极性高、气氛活跃。(2)学生综合历史、文学等知识学习地理,促进了各学科间的综合联系。投入率达95% 难点 (1)通过对海陆位置的认识与学习,形成正确的海陆分布观。(2)能运用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指认正确图形。(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评估,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为一体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认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图上的位置等知识,同桌、小组互相讨论与检查, 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挂图; 学生准备:地球仪、地图册,收集有关与本课有关的人文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地球?水球? 1、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1)、录相:观看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宇宙飞船升入太空的录相,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中地球是个大水球的说法的原因。 2)、教师设问:加加林认为,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的“水球”,可人们当初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呢?限于当时的条件,人们并不知道陆地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海洋,且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宇航员杨利伟是在校生崇拜的楷模,同学们熟悉他的事迹并引以为豪,通过观看他进入太空的录相,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 2、结合课本,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观测的相关知识,能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和气温年较差。 2.能够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气温日变化曲线,说出某地一天之内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能计算气温的日较差。 2.运用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能计算气温的年较差。 3.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4.阅读北半球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善于讨论、思考、探究、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说出最高(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2.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 3.总结全球气候分布的规律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做一回小小天气预报解说员,思考:哪些人类 活动受到气温的影响呢? (1)什么是气温生活中怎么才能听到或读到气温这个词 (2)如何观测气温 (3)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知道什么气温? 指导学生读图日平均气温 提问: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 指导学生读图气温日变化 提问:(1)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间? (2)什么叫气温日较差?计算图中的气温日较差。 口算:快速算出课件中红色方框内的气温日较差 一天中,__________气温最低,然后气温逐渐上升,_________气温最高,随后气温逐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doc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潞新二中黄瑜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气温的变化与气温的分布。具体知识点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2 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了解气3.候特点,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家乡气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不同气温条件的辩证分析,了解自然规律的美,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教学准备.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1.温度计、学生绘图用坐标和气温资料。 2.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步骤 一、气温的变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两位同学放学路上的对1.读图后回答:同一地点一天话,引导学生思考。2.出示北内、一年内气温会发生变化。 极地区和广州地区的北极熊同一2.学生读图后回答:同一时间时间的不同感受引出同一时间不不同地区的气温可能差别很大。同地区的气温有差异。3.哪位3.描述家乡一年的气温变化情 同学说一说我们家乡一年内气温况。 的变化情况?4.教师总结:气 温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变化情 况。 板书: [第二课气温的变化与分 布] 时间、空间

一、气温的观测1.由不同人对 气温的感受不同导入气温的观测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温度计1.的工具—温度计,并介绍摄氏度的读取方法。 来历。 2.你知道气温是如何测量2.了解百叶箱及温度计的使用的吗?导入百叶箱的介绍和温要求。参与课堂试读温度计 度计的使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新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初一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商务星球版) 第一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古老的“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地方”“浑天说”认为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现代探测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关键是让学生能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通过图片以及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其中三个数据是重点内容。 知识与技能: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2、知道地球的大小,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像力。 2、比较教学法: 三、组织教学: [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看看窗外的大地,想想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讨论回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真面目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探索过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真实形状。 一.地球的形状。 1、古代凭直觉臆测。——“盖天说”、“浑天说”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下册预习笔记-世界第一大洲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下册预习笔记 第六章亚洲 第一节世界第一大洲 一、填空: 1.亚洲是的简称,古代,人们把以东的地方称为“”,意为“”;欧洲是的简称,意为“”。 2.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包括、、和等,它们是形成大洲自然环境的基础。 3.亚洲的位置,从半球位置看,亚洲的主体部分位于半球、半球;从纬度位置看,穿过亚洲南部的一些岛屿,北极圈穿过亚洲的部,北回归线穿过亚洲的部;从海陆位置看,亚洲位于大陆的东部,北临,南临,东临;从相对位置看,亚洲的西部与毗连,西南与相接,东北与相望。 4.亚洲陆地面积约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为世界第 大洲。面积最小的大洲是,约万平方千米。 5.亚洲南北所跨之广为各大洲之最,使亚洲形成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亚洲东西跨 160多度,东西时差达小时。 6.亚洲大陆内部距遥远,降水,使得亚洲与自然景观差异显著。 7.亚洲的四至:东至,西至,北至,南至。 8.亚洲大地理单元:、、、、、 。 9.亚洲是世界人口多的大洲。2015年人口数量约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 10.亚洲人口超过1亿的个国家是:、、、 、、、。 11.亚洲现有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属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 平衡,既有经济高度发达的,也有、等发展中

的大国;既有、等高收入国家,也有、等最不发达国家。 12.亚洲有多个民族,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以上。不同民族在、、、、等方面风格各异,形成了亚洲的地域文化。 二、读图: 13.对照P3图6-1-2亚洲的半球位置,在适当位置填出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 14.对照P3图6-1-2亚洲的半球位置,在适当位置,用红色笔描出穿过亚洲三条特殊纬线:赤道、北极圈、北回归线。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一课时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课标与教材 (一)【课程标准】 1.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的阅读。 难点: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的理解。 教材分析: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谈论法以及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二、学情分析 本节重点从“气温与生活”、“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内容贴近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第二部分学生通过预习,搜集资料,知道由于太阳照射使气温发生日变化和年变化,但需要教师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绘制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知道气温一天中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的时刻;及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陆地和海洋的差异;第三部分内容偏难,需要教师由前面学过的等高线、等深线的原理,让学生建立起等温线的概念,从等温线分布图上理解高温中心、低温中心;不同地带的温差的不同,理解气温的变化幅度,进一步理解世界气温的三大分布规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气温的观测方法。 能正确阅读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

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或日变化曲线图。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态度。 四、教学评价 1、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活动时评价个小组的参与度。 2、采用当堂提问的形式,观察学生的听课认真度。 五、教法与学法: 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温度计、多媒体课件、世界气温分布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展示济南一周的天气预报,请同学们复习常用的天气符号。并将图中的风向用附号展示。 除了天气符号,天气预报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气温播报。让同学们试着说出图中的气温。 转承:气温是如何测的呢?怎样直观地反映气温一天的变化趋势呢? 展示课件:气温观测、读温度计、整点气温读数 教师提问:日平均气温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得出日平均气温是每日8时、14时、20时、2时气温读数的平均值。教师提问:你感觉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在什么时候? 教师展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地理商务星球版新版七年级下册《不同类型的国家》习题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第八单元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1~2题。 1. 日本多地震,是因为地处( ) A.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B.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 C.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D.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地带 2. 从图中可以看出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 ) A. 日本海沿岸 B. 东北部 C. 内陆 D. 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 3. 下列属于亚洲发达国家的是( ) A. 蒙古 B. 中国 C. 印度 D. 日本 4. (2012·黑龙江龙东)下列国家中面积居世界第一位的是( ) A. 美国 B. 俄罗斯 C. 中国 D. 印度 5. 小明的爸爸刚从俄罗斯回来,对他说:“俄罗斯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是给他带的衣 服、食品和玩具都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这说明俄罗斯比较薄弱的工业部门是( ) A. 核工业 B. 食品服装工业 C. 煤炭工业 D. 航空航天工业 6. (2012·广东广州)俄罗斯运输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方式是( ) A. 铁路运输 B. 管道运输

C. 公路运输 D. 航空运输 7. 下列有关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首都是加尔各答 B. 是南亚邻国最多的国家 C. 是南亚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印度河流域是其主要农业区 D. 主要信仰佛教 8. 关于印度20世纪60年代改善农业生产的“绿色革命”,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改进粮食生产技术,改善粮食的供应状况 B. 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C. 推广机械化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D. 改进灌溉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9. 澳大利亚在几千万年前就与其他大陆分离,加上当地自然条件比较单一,使得动物的演化十 分缓慢。下列不属于澳大利亚独有的动物是( ) A. 鸭嘴兽 B. 鸸鹋 C. 斑马 D. 袋鼠 10. 澳大利亚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 ) ①草原辽阔②气候条件适合③人口多,羊毛、羊肉需求量大④没有食肉猛兽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11. (2012·福建泉州)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 ) A. 尼罗河 B. 亚马孙河 C. 刚果河 D. 长江 12. 有关巴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B. 巴西利亚是该国最大的工业城市 C. 人口多分布在中部高原 D. 大量砍伐热带雨林以振兴经济 13. 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一度出现雨林被大规模砍伐的现象。对此,当地居民 的观点正确的是( ) A. 居民甲:大规模砍伐雨林势必会破坏生态环境 B. 居民乙:大规模砍树可以增加耕地和牧场 C. 居民丙:大量砍伐树木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解决就业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 沅江市人和学校曾涌军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月/年平均气温和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 2、学会计算平均气温和气温的日较差与年较差。 3、了解气温变化的规律。 4、学会阅读与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夯实基础。 2、通过小组互助和训练,突破重点、难点。 3、通过读图与绘图,掌握气温变化的规律与气温变化曲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掌握气温变化的规律,因地制宜,指导生产生活。 学习重点: 1、平均气温与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的计算。 2、气温变化的规律。 学习难点: 阅读与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学习过程: 一、结合生活,激情导入,明确学习的目标、途径与方法。 1、学生结合时下气温与开学的气温变化与生活的关系导入:

我们现在穿的衣服与开学时有什么不同?我们对气温的改变感受相同吗? 2、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二、指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夯实基础。 (一)、方法:1、学生独立阅读教材p53—54,独立完成自学思考题。 2、小组内互相检查自学思考题完成情况,组长安排好展示交流。 3、小组展示自学情况,一组展示,另一组评价。评价要求为,一看声音是否洪亮,二看表达是否清晰,三看表达是否准确。 (二)、自学思考题: 1、气温是指的温度,生活中,人们除了关心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一般还想了解、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2、测量一天的温度,一般测量四个时段的温度,使用放在百叶箱中测量,气温的单位一般用表示。 3、日平均气温的计算办法是,一天中四次测得的气温分别为8℃、15℃,11℃,6℃,该天的平均气温是。 4、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气温的日较差计算办法是。 5、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北半球一年中最高气温陆地出现在月,海洋出现在月;最低气温陆地出现在月,海洋出现在月。南半球呢?气温的年较差计算办法是。 三、合作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 第一章地球 教学目标: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5、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6、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7、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六课时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 状的过程”。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二、讲授新课: 1、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学生思考,回答、分析

七年级上《多变的天气》教案

七年级上《多变的天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 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方法与过程: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 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 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说明]: 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 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

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 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 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 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 各种天气符号。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 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 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 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 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 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 二.新课讲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 什么是天气? ①天气的概念 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 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材分析: 本节课我们研究的是气候要素之一气温。这一部分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教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更重要的是:内容处理的基本模式是地图与活动题配合使用,活动题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教学目标: 1.了解气温的测定。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4.通过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即:识读“气温曲线图” 分析出气温的变化规律;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出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地理图册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谈话法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读图、识图能力,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组“欣赏自然变化,感受地理之美”的图片

[承转]气温不但影响自然界的变化同样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新课讲授】 壱、气温的变化 活动设计一:阅读54 页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气温是用什么仪器测量的,气温观测有哪些规范要求? 教师通过学生体温的测量,引出气温的观测的用具和放置的位置,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人工观测通常每天在8 时、14 时、20 时、2时测 然后教师出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师点评小结:气温的观测基本规范;气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承转]从气温的观测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气温是变化的,凭你的经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读图训练(带答案)

商务星球七年级下册读图训练(带答案) 一、读右图回答:(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 的地理事物:①印度洋②大洋洲洲③ 马六甲海峡,位于⑤苏门答腊岛和 马来半岛之间,是连接印度洋 和太平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④岛属于马来群岛,属于热带雨林 气候。(3) A是湄公河,所在的是中南 半岛,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二、读“中东地区图”,回答: 1、图中A、B、C、D、E“五海”中,有内 陆湖泊是 C (填字母)。 2、沟通A 、E两海的是苏伊士运河。 3、图中甲是沙特阿拉伯(国家),该国最具有 世界意义的自然资源是石油。 4、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麦加(城市)②开罗(城市) ③霍尔木兹海峡 5、甲、乙、丙三国中属于非阿拉伯国家的是 丙。(填代号) 6、几十年来,本区局势动荡不安,一直成为世界 关注的热点地区,请你从地理角度简要分析其原因。(提示:可从地理位置、 资源、宗教等方面分析) 三、读非洲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①大西洋②尼罗河③ 刚果河④印度洋⑤几内亚湾(2)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 A 东非高原 B 好望角(岬角) C 刚果盆地 D 撒哈拉沙漠 E 马达加斯加岛 ⑶你认为②、③两条河流中流量较大是 3刚果河,判断理由是热带雨林气 候降水丰富,刚果盆地周高中低,汇水 (流域)面积大,河流呈向心状汇入 四、日本 1、写出四大岛和主要海洋名称: A 北海道岛 B 本州岛 C 四国岛 D 九州岛 E 日本海 F 太平洋 2、主要工业城市 ①神户②横滨 ③东京④名古屋 ⑤大阪⑥北九州 3、日本的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 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这种分布的原因是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有利于进口燃料及原料出口产品;人口稠密劳力丰富;国内最大的消费市场(国内市场狭小);科技力量雄厚

最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最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第一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古老的“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地方”“浑天说”认为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现代探测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关键是让学生能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通过图片以及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其中三个数据是重点内容。 知识与技能: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2、知道地球的大小,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像力。 2、比较教学法: 三、组织教学: [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看看窗外的大地,想想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讨论回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真面目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探索过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真实形状。 一.地球的形状。 1、古代凭直觉臆测。——“盖天说”、“浑天说” 2、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圆球体” 3、近代精测——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学习方法] 让学生独自阅读材料并思考下列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