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转移瘤的CT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5
肾上腺疾病的CT诊断摘要:目的:探讨肾上腺疾病的CT表现,提高CT诊断肾上腺疾病的正确性。
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25例肾上腺病变,对其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肾上腺皮质腺瘤5例,肾上腺嗜酪细胞瘤6例,肾上腺转移瘤4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2例,肾上腺皮质增生3例,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1例,肾上腺皮质腺癌1例,肾上腺干酪性结核2例,肾上腺假性囊肿1例。
其CT表现各具特征。
结论:综合分析肾上腺疾病的各种CT征象,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肾上腺疾病;体层摄影术;CT诊断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5~67岁。
肾上腺皮质腺瘤5例,嗜铬细胞瘤6例,转移瘤4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2例,肾上腺皮质增生3例,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1例,肾上腺皮质腺癌1例,肾上腺干酪性结核2例,肾上腺囊肿1例。
1.2方法采用PICKERI.Q全身CT扫描机,扫描层厚和间距依据病灶大小,采用5mm 或10mm,小病灶加2mm薄层,平扫25例,平扫并增强扫描19例。
2结果2.1肾上腺皮质腺瘤5例男3例,女2例,年龄36~65岁,均为单侧,均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CT示:肾上腺区类圆形肿块,大小为12cm×1.2cm~1.5cm×1.8cm,边缘光滑、锐利,密度均匀、低于正常肾上腺组织,CT值:-10~21HU,增强扫描有轻度强化。
其中3例,对侧肾上腺轻度萎缩。
2.2肾上腺嗜酪细胞瘤6例男2例,女4例,年龄21~47岁,均为单侧。
CT示:肾上腺区圆形、椭圆形或轻度分叶状肿块,境界清楚,大小为23cm×2.8cm~6.4cm×8.6cm,CT值:15~54HU,1例较大肿块内见大片坏死液化区。
增强扫描示肿块边缘及除囊变坏死以外的实质部位明显强化,囊变者成环状强化,囊变区不强化,二者界限较平扫时更清楚。
2.3肾上腺转移瘤4例男3例,女1例,年龄46~67岁,单侧及双侧各2例。
二、肾上腺CT和MRI对肾上腺及其病变的显示率很高。
因此,是诊断肾上腺疾病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MRI由于可三维成像,又可根据不同脉冲序列信号强度变化分析病变性质,比CT有更大的优势。
肾上腺CT扫描无需特殊准备,短扫描时间、薄层面和放大扫描,对显示肾上腺及其病变较好。
,后面包括肾上极上方到肾门的平面。
无需口服造剂。
增强扫描有助于观察肿瘤内的血管结构,并判断有无肝转移。
肾上腺横断面CT图像,正常呈倒V形、倒Y形,三角形或线状,尖嵴向前,内、外肢后伸。
边缘光滑,不出现结节状轮廓。
增强扫描,则均一强化。
MRI正常上腺的T1WI和T2WI上信号强度与肝相近。
(一)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来自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
肿瘤直径常大于2cm,CT多可查出。
由于10%~15%可发生在肾上腺以外,因此如未发现肾上腺肿瘤,应对其他部位,特别是腹部进行扫描。
在成人10%、小儿20%肿瘤为两侧性。
临床表现主要是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发作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后血然缓解。
CT表现为边缘清楚,密度均匀,直径为2~4cm的肿块。
肿瘤内坏死表现为低密度,还可钙化。
增强扫描可见强化。
嗜铬细胞瘤中10%~15%为恶性,肿瘤多较大,只靠CT表现难于分辨良性或恶性。
但如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邻近组织浸润和肝转移,则可诊断为恶性。
MRI因肿瘤含水较多,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显著高信号。
多数病变信号较均匀,少数因肿瘤内出血、坏死致信号不均匀。
(二)肾上腺皮质腺瘤肾上腺皮质腺瘤CT可见边缘光滑、圆形或椭圆形肿瘤,密度均匀,等于或低于肾的密度。
增强扫描有均一强化。
对侧肾上腺萎缩变小,但也可正常。
肾上腺皮质瘤因分泌的激素性质不同,而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皮质醇增多症之分。
前者腺瘤较小。
约0.5~0.3cm。
后者腺瘤较大,约2~8cm。
均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
前者因瘤体小,常仅累及肾上腺的某一部分。
两种功能性异常除腺瘤外也可因相应的肾上腺皮质增生所致。
MRI腺瘤在T1和T2WI上信号强度与肝的信号相似或稍低于肝(图4-4-9)。
作者单位: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云南昆明650101E -mail:nn -kevin@hot m ail 1com专家论坛肾上腺肿瘤的CT 检查与临床蒋绿芝【文章编号】1005-2194(2006)22-1770-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志码】A 蒋绿芝,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云南省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内分泌学会委员,云南省中西医学会委员,原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1969年昆明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70年留校在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科、内分泌科工作至今。
1999年获中国-澳大利亚La Tr obe University 卫生管理硕士学位。
肾上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是人体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腺体和激素,同脑垂体一样体积很小的肾上腺,其细胞分化和激素的分泌是非常复杂的。
当肾上腺组织细胞学发生了改变,其皮质分泌的醛固酮、皮质醇、性激素以及髓质分泌的儿茶酚胺无论在量和节律上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紊乱,而影响到整个人体多方面改变,甚至体态的异常,正如一本科学杂志提到的:“内分泌腺体是一群矮小的巨人”。
1 肾上腺疾病的影像学检查肾上腺皮质合成及分泌多种类固醇激素,最重要的是皮质醇(Cortis ol )、醛固酮(ALD )和少量的性激素。
髓质合成及分泌的儿茶酚胺主要是肾上腺素(E ),体内其他交感神经后纤维只能分泌去甲肾上腺素(NE )。
儿茶酚胺在外周代谢为香草基杏仁酸(VMA )、甲氧基肾上腺素(M E )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E )经尿排出。
肾上腺功能同时受到垂体控制,尤其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及其昼夜节律波动,影响Cortis ol 昼夜节律分泌。
以上诸多激素调节人体血压、水和电解质平衡,帮助机体应付多种应急状况并通过多种方式维持内环境恒定。
影像学检查是近代医学发展最迅速的一门学科,肾上腺疾病诊治中离不开影像学、激素测定和细胞学检查,综合分析以上结果的相关性,才能得出正确诊断。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浅析【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的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
方法对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在ct图像上可以看到病变对应位置、形状、密度、边缘,并测出病灶发生前后对应ct值。
结果醛固酮腺瘤10例,体积较小且密度低,增强后轻度增强;皮质醇腺瘤5例,瘤体较大,边界清,密度略低于正常肾上腺组织;无功腺瘤1例;结节增生5例,为等或稍低密度影,增强后强化较明显;嗜铬细胞瘤4例,体积较大,密度不均,可见多个囊变坏死区;皮质腺癌2例,肿块的形态并不规则,边缘有些模糊,密度也不是很均匀,容易发生较大区域坏死与点状钙化;转移瘤3例;神经纤维瘤、神经节瘤及髓性脂肪瘤各1例。
结论 ct表现与肾上腺肿瘤的病理基础有关,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肾上腺肿瘤的诊断真确率。
【关键词】肾上腺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55-021 前言在内分泌器官中肾上腺是比较重要的器官,随着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ct等检查设备对肾上腺肿瘤定位及相应的定性诊断准确率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针对在实践中手术及病理中的33例病例,根据其影像的不同征象,较深入地分析其ct影像特征及鉴别重点。
2 基础资料及鉴别方法通过对2004——2008年经手术及病理确定的肾上腺肿瘤病例33例,其中男12例,女21例。
发病年龄10-64岁,患者平均年龄39岁。
在临床表现上各不相同,上述病例中的三分之二都表现出阵发性头晕、头痛、心悸、体热、多汗及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等症状,或出现高血压、肢体麻木等一些症状。
肾上腺皮质醛固酮表现为conn’综合征。
皮质醇腺瘤表现为cushing’综合征,但无功能性腺瘤就没有任何临床表现。
嗜铬细胞瘤的症状表现更多的是持续或阵发性高血压同时伴有周期性麻痹,皮质腺瘤的症状是大多同时出现cusing’综合征,肾上腺转移瘤大多同时显现原发灶的症状,髓性脂肪瘤、节神经瘤以及神经纤维瘤等有时出现腹胀、腹痛或腹部包块等一些症状。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1页
肾上腺转移瘤的CT诊断
作者:李晨阳,许晓楠,李晨铃
【摘要】 目的 探讨肾上腺转移瘤的CT特征及CT在肾上腺转移
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2例病人作CT扫描,其中47例作增
强扫描。结果 单侧肾上腺肿块38例(73%),双侧14例(27%)。肿块
直径范围 1.5~12cm,分别呈圆形、卵圆形和分叶状不规则形。密度为
实性、囊性或囊实性,增强后实性肿块及囊壁有强化。结论 CT是发
现肾上腺肿瘤可靠、有效的检查方法。肾上腺转移瘤的诊断是综合性
的,包括原发癌史、恶性征等。肾上腺肿块的恶性征为肿块直径>5cm,
常呈分叶或不规则外形,密度不均。
【关键词】 肾上腺转移瘤;CT
CT能使肾上腺显示率高达99%,已成为发现肾上腺病变的首选检
查方法[1]。本文总结1990~2006年经临床、CT和病理证实52例肾
上腺转移瘤CT资料,进行分析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8例,女14例;年龄26~72岁,40岁以
上占87%。临床表现:肾上腺转移瘤多无功能,临床上除有原发癌的
表现外,多无肾上腺内分泌功能改变的表现。少数因腺体严重破坏而
出现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2],原发肿瘤:肺癌38例,肝癌、肾癌
各3例,结肠癌2例,胸腺癌、膀胱癌和子宫平滑肌肉瘤各1例;另
3例未查到原发肿瘤,但同时伴有其他脏器转移,结合临床和CT导引
下活检确诊为肾上腺转移瘤。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页
1.2 方法 采用岛津4500CT机和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16 CT
机,常规扫描前30min口服1.5%泛影葡胺200ml,临扫描前再服200ml,
用以充盈胃、十二指肠,避免将未充盈造影剂的肠管误为肾上腺肿物
[3],常规平扫,病人取仰卧位,先扫定位片选择层面,或以剑突下
20mm水平作为起始线,向下逐层扫描。一般层厚5mm,间隔4mm,扫
描下界应包括肾门,以免遗漏低位肾上腺肿物。在工作站将图像信息
进行三维重建及MPR后处理。本组40例做CT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肾上腺区 52例中38例为单侧,14例(27%)为双侧,总计
为66个肾上腺肿瘤。
2.1.1 肿瘤大小 范围1.5cm×1.5cm~10cm×12cm.双侧受累者
两侧瘤体均不等大。
2.1.2 肿瘤外形 圆形(25/66)、卵圆形(22/66)或分叶不规则
形(19/66),肿块边缘清楚(56/66)、模糊不清(10/66)。圆形、卵
圆形多见于<5cm的肿块,分叶状不规则形和边缘模糊不清者多见
于直径>5cm的肿块。
2.1.3 肿瘤密度 本组66个肿块中,平扫呈实质密度58个,CT
值29~78HU。呈囊性低密度8个,CT值8~35HU。本组增强病例中的肿
块及囊壁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CT值56~85HU。
2.2 侵袭周围结肠 本组16例侵袭下腔静脉,肿块将下腔静脉包
绕或与下腔静脉壁粘连;4例侵袭腰大肌。
2.3 其他脏器并发转移 肝脏转移9例(其中伴肺、腹腔多脏器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3页
转移各2例),腹腔淋巴结转移11例(伴脑、肾、胰周转移各1例),
肋骨转移2例(伴1例椎体转移)。这说明肾上腺转移瘤是全身多发转
移的一部分。 3 讨论
肾上腺位于肾上极的上前内方。右侧肾上腺通常从右肾上极上方
1~2cm平面开始显示,恰在下腔静脉的后方[1],因此右肾上腺肿瘤
多位于下腔静脉之后。左侧肾上腺与肾上极的关系更为贴近,头部常
位于肾上极前内侧及胰尾后方,这有助于了解肿块的起源,当肿块在
脾血管后表示起自肾上腺,在前侧起自胰腺。由于肾上腺本身的形状
和走行方向的差异,在CT横断面可形成多种多样的图形,左侧肾上腺
正常多呈“人”字形;右侧多呈倒“人”字形,长条形,少数可呈三
角形。肾上腺CT扫描应以2~5cm薄层及间隔为宜,增强扫描是必要的,
以便于观察病灶有无坏死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辅以三维重建更有
利于观察肿瘤的来源及与周围脏器的解剖关系。肾上腺转移瘤较常见,
据统计在肿瘤血行转移的好发部位中占据第四位,仅次于肺、肝脏和
骨骼。转移瘤的来源按发生频率依次为肺癌、乳癌、胃癌、肝癌和胰
腺癌等肝癌和肾癌可直接侵犯肾上腺造成转移[4]。肾上腺转移癌最
常见的原发癌是肺癌。本组源于肺癌的转移38例(73%),Lee等报告
肺癌转移到肾上腺发生率为55.6%[5]。我们认为凡肺癌患者作胸部
CT时,将肾上腺区同时作扫描是很有必要的。
肾上腺转移癌的转移途径多数是从血行播散或从淋巴系统播散,
直接侵犯肾上腺途径也是可能的,因此,当肝癌、胰腺癌、肾癌和其
他腹腔肿瘤患者做CT扫描时,也应有意识的观察肾上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