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肾上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 格式:pdf
- 大小:5.32 MB
- 文档页数:57
肾上腺腺瘤确诊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肾上腺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肾上腺肿瘤,多数情况下是良性的。
它通常起源于肾上腺皮质或髓质,由于异常细胞的异常增殖而形成。
肾上腺腺瘤一般生长缓慢,不具有侵袭性,但在一些少见的情况下,可能会发展成为恶性肿瘤。
肾上腺腺瘤的确诊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明确的肾上腺腺瘤确诊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这些标准通常是通过多种诊断方法的综合应用来实现的,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评估、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验等。
本文将对肾上腺腺瘤的确诊标准进行详细介绍和探讨。
通过了解肾上腺腺瘤的定义、病因以及临床表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肾上腺腺瘤的发展过程。
同时,我们将重点介绍肾上腺腺瘤的常用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以及实验室检验如血液中的激素水平检测。
最后,我们将总结肾上腺腺瘤确诊标准的重要性,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肾上腺腺瘤的确诊标准,以及这些标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意义。
同时,读者还可以对肾上腺腺瘤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有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本文能够为广大医学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并有助于提高对肾上腺腺瘤确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这一部分,将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
通过清晰地呈现文章的结构和逻辑,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组织和内容。
首先,文章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部分,可以简要介绍肾上腺腺瘤这一疾病的背景和重要性,为读者建立起对这一主题的基本了解。
文章结构部分会详细列出文章的各个小节和内容,让读者对整体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目的部分会明确阐述撰写该文章的目的和意义,并提前预告一下文章的结论。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包括肾上腺腺瘤的定义和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以及确诊标准三个小节。
医学影像学诊断试题(泌尿系统)A型题1、肾上腺疾患最佳的检查方法是:A、腹部平片;B、静脉肾盂造影;C、腹膜后充气造影;D、肾动脉造影;E、体层摄影。
2、肾实质与肾盂之间的间隙称为:A、肾门;B、肾窦;C、肾皮质;D、肾柱;E、肾乳突。
3、肾盂、肾盏正常排空的时间是:A、7~15分钟;B、2~7分钟;C、10~30分钟;D、30~60分钟;E、60~120分钟。
4、X线平片已确诊为肾角形结石,进一步检查哪项最需要:A、肾功能检查;B、尿细菌培养;C、心电图;D、排泄性或逆行肾盂造影;E、肾图。
5、肾结石发生尿路梗阻时(肾功能损害)。
结石生长速度是:A、变快;B、变慢;C、消失;D、停止生长;E、中速。
6、逆行肾盂造影对诊断可疑输尿管阴性结石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导管插入输尿管时可触及结石;B、结石可使导管前进受阻;C、阴影与导管前后位,左右斜位均在一条线上;D、结石的刺激可引起局部输尿管痉挛,导管不能接近结石,相距1~2厘米;E、导管并不受阻,可顺利通过,可否定有结石存在。
7、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哪项检查方法是错误的:A、尿路平片;B、膀胱镜检;C、排泄性尿路造影;D、逆行肾盂造影;E、大剂量静脉滴注肾盂造影。
8、尿频尿急一年,尿白细胞,红细胞少量,尿细菌培养阴性,静脉肾盂造影发现左肾区、肾小盏扩张及虫蚀样边缘不整,右肾结水,膀胱呈球形改变,应考虑:A、晚期肾盂肾炎;B、左肾结核;C、右肾结核;D、左肾结核并发膀胱挛缩,对侧肾积水;E、肾肿瘤。
9、肾周围脓肿X线表现哪些是错误的:A、透视下患侧膈肌位置升高,活动度受限;B、平片上患侧腰大肌模糊不清,脊柱侧弯,凹面向患侧;C、患侧肾影增大,轮廓不清;肾盂肾盏可向外,上下及前方移动;D、患侧肾的两极可见到弧形钙化影;E、连续快速呼吸时照片,患侧肾固定,影像清晰,对侧肾影模糊。
10、肾恶性肿瘤中最多见于:A、肾盂移行细胞癌;B、肾腺癌;C、肾盂磷状细胞癌;D、肾淋巴肉瘤;E、肾血管瘤。
肾上腺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夏溟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一、肾上腺疾病的分类和特点肾上腺外科疾病从解剖上分类分为肾上腺皮质疾病和肾上腺髓质疾病,从功能上分类分为功能性疾病和非功能性疾病。
1981年提出了“亚临床柯兴综合征”的概念,用来描述偶发瘤中有自发分泌皮质醇的皮质腺瘤而没有典型高皮质醇血症的症状和体征的患者。
亚临床柯兴综合征的发病率约为5%~10%.因此,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非功能性肾上腺疾病实际上在临床上表现为低功能或非典型临床表现。
不仅肾上腺皮质可发生肿瘤或增生,而且肾上腺髓质亦可发生肿瘤或增生。
肾上腺疾病的临床表现出现多样化。
肾上腺肿瘤绝大多数为良性。
肾上腺皮质疾病:柯兴氏综合症、Conn氏综合症、肾上腺皮质非功能性肿瘤或癌以及肾上腺皮质间叶性肿瘤,如髓样脂肪瘤、血管瘤等。
肾上腺髓质疾病:肾上腺髓质来自神经嵴干细胞,后又分化为交感神经母细胞、节母细胞、嗜铬母细胞,最后发育成熟为嗜铬细胞。
因此,当发生肿瘤时,可相应形成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或嗜铬细胞瘤。
因此,肾上腺髓质细胞亦可发生增生。
肾上腺转移瘤肾上腺转移瘤比原发肾上腺癌更为常见。
尸检发觉肾上腺转移癌占27%。
最容易转移到肾上腺的肿瘤包括黑色素瘤、乳腺癌、肺癌和肾细胞癌。
其他肿瘤还有对侧肾上腺癌,膀胱癌、结肠癌、食道癌、胆囊癌、肝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胃癌和子宫癌症。
据统计,肾上腺在肿瘤血行转移的好发部位占据第四位,仅次于肺、肝和骨骼。
转移灶一样较小,直径多在1~3cm,CT扫描见病灶密度平均,边界清晰,圆形或椭圆形多见。
增强扫描可有中度强化或环形增强。
仅从CT形状上常与原发肾上腺皮质癌鉴别困难,更多依靠病史和实验室检查。
一样认为转移癌极少钙化,且约50%为双侧性。
在已知原发癌并发觉双侧肾上腺肿块时,多可排除原发皮质癌的诊断。
在无其他佐证的情形下,由于肾上腺转移癌的发生率高于原发癌,应第一考虑肾上腺转移癌的可能。
医学影像诊断学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地位1.课程性质:《医学影像诊断学》主要介绍人体各系统正常、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疾病的影像表现、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等,是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医学影像诊断能力。
2.课程地位:医学影像诊断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机体的形态和功能变化的一门临床科学。
医学影像诊断学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阐明其大体形态学的影像变化,从而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诊断与治疗依据。
因此,医学影像诊断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医学物理学、组织学、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均有密切的联系,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是联系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二)课程基本理念1.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教学应以新医学模式、21世纪科技发展和社会健康需求对高等医学人才培养规格的新要求为依据,以全面体现和落实素质教育为目标,坚持“以学员为本”,实现教员主导与学员主体的有机统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本课程形象化教学特点,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本课程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采用直观形象教学,使学员建立正确的影像学思维方法。
在实施教学中把握以下原则:一是精选、整合教学内容,注意学科发展的新技术、新理论,根据前沿发展技术进行内容修订。
二是充分发挥医学影像形象化教学特色,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观察影像资料,从基本病理改变到疾病诊断,逐步提高学员影像诊断能力。
三是增加学员报告书写机会,即时改正反馈,让学员达到学以致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1.框架设计:《医学影像诊断学》在前期临床器官系统教学影像基础内容上对于影像专业学员开设的一门以培养学员影像诊断能力的一门课程,课程有理论课、见习课、专题研讨和自学等形式。
理论课按照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生殖、骨关节、中枢、头颈、乳腺内容共八个板块70学时进行讲授,另为培养学员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能力,从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拿出4个课时安排学员自修。
肾上腺ct增强显示标准
肾上腺CT增强是一种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肾上腺腺体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情况。
在进行肾上腺CT增强检查时,医生通常会注射含有碘的造影剂,以增强肾上腺组织的对比度,从而更清晰地显示肾上腺的结构和血管灌注情况。
在进行肾上腺CT增强检查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
一般来说,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肾上腺CT增强显示标准:
1. 肾上腺的解剖结构,通过增强CT可以清晰显示肾上腺的大小、形态和位置,包括肾上腺的外形、边界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 血管灌注情况,增强CT可以评估肾上腺的血管灌注情况,包括肾上腺的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情况,从而帮助医生判断肾上腺的血液供应情况。
3. 肿瘤和病变,肾上腺CT增强还可以帮助医生检测肾上腺的肿瘤、囊肿和其他病变,通过观察造影剂在肿瘤区域的分布情况,可以对肿瘤进行定性和定位。
4. 弥散情况,肾上腺CT增强还可以评估肾上腺内的弥散情况,即造影剂在肾上腺组织内的扩散速度和范围,从而帮助医生判断肾
上腺组织的功能状态。
总的来说,肾上腺CT增强显示标准主要包括肾上腺的解剖结构、血管灌注情况、肿瘤和病变的检测,以及肾上腺组织的弥散情况。
通过这些标准,医生可以全面评估肾上腺的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
诊疗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的标准操作流程和诊断标准可能会
因医院和医生的实际操作而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检查前应咨询医
生以获取最新的操作指南。
比较肾上腺常见肿瘤的CT和磁共振成像的诊断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肾上腺常见肿瘤的诊断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CT 和磁共振成像作为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式,都能够为肾上腺肿瘤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CT成像是通过X射线经过人体组织的吸收程度来形成影像的,具有成像速度快、分辨率高等优点,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肾上腺的CT表现因肿瘤类型、大小、部位和病理组织结构的不同而异。
肾上腺皮质腺瘤多表现为单侧、边界清晰、密度均匀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其CT值一般在5-20 Hu之间。
而肾上腺髓质肿瘤通常呈现为不均匀低密度区和高密度区融合的混合密度影像,甚至可见到钙化、坏死、出血等形态学特征。
此外,CT扫描还可以通过分析血管影像中肿瘤血管的数目、分支情况、分布区域等指标来对肿瘤进行判断,有助于鉴别恶性肿瘤。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依靠核磁共振原理实现成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具有无辐射、成像清晰等优点,在肾上腺肿瘤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MRI对肾上腺的软组织结构及局部解剖关系的显示能力比CT更好,特别是对肾上腺周围及深部组织有更好的显示和鉴别诊断能力。
使用MR技术可以根据T1/T2信号来判断肿瘤的类型,肾上腺皮质腺瘤一般T1信号强、T2信号弱,而肾上腺髓质肿瘤则相反。
此外,MRI对肝、脾、肾等器官的病灶监测优于CT,有助于判断肾上腺肿瘤的转移情况。
总之,在肾上腺常见肿瘤的诊断方面,CT和MRI各有特点,可以互补地采用。
临床医生可以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案,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和诊断肾上腺肿瘤。
肾上腺病变CT扫描诊断的临床应用肾上腺为内分泌腺体之一,有左右各一,肾上腺由皮质与髓质两部分构成。
双侧肾上腺位于肾筋膜内,通常包以丰富的脂肪组织和疏松的纤维组织。
在高分辨率CT扫描图像几乎均可显示,目前CT已成为诊断肾上腺病变首选或不可缺少的方法。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收集肾上腺病变患者进行CT扫描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14~72岁,平均45岁。
1.2 检查方法检查前空腹12h,扫描前30min口服1%~2%泛影葡胺200~400ml,扫描前再服200ml,以充盈胃、十二指肠和小肠。
由于肾上腺器官受呼吸运动的影响较大,在检查中应指导患者平静呼吸和屏气,以减少呼吸运动的影响。
需要做增强扫描的患者,应做碘过敏试验,并给予地塞米松5mg口服。
对疑有嗜铬细胞瘤的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诱发高血压危象的药物。
常规平扫,病人取仰卧位,先扫定位平片选择层面,或以剑突下20mm水平作为起始线,向下逐层扫描。
一般层面厚度为5mm,间隔为4mm,必要时还可减薄行薄层扫描。
扫描下界应包括肾门,以免遗漏低位肾上腺肿物。
若平扫发现病变,需要进一步鉴别诊断时,可采取增强扫描。
其方法是静脉团注60%泛影葡胺溶液或非离子型对比剂100ml,在注药后30s开始扫描。
增强扫描可显示肾上腺及其周围血管,特别是脾血管及其侧支血管,有利于条状血管影与肾上腺肢体的区别。
为了避免嗜铬细胞瘤患者在增强扫描过程中发生高血压危象,注射对比剂的速度宜减慢。
1.3 临床应用临床上有高血压病史,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常见疾病的定位诊断。
定性诊断尚主要依靠临床及生化。
CT扫描可以发现直径小于1cm的小的肾上腺病变。
对肺癌、乳腺癌及膀胱癌,术前了解肾上腺有无转移。
对B超怀疑肾上腺有占位病变时,应进行CT扫描明确其性质。
肾上腺肿瘤术后复查有否复发。
两侧肾上极的较大肿块需CT扫描鉴别是否来自肾上腺。
2 肾上腺常见疾病CT表现2.1 cushing综合征皮质增生CT平扫多表现为双侧肾上腺均匀增大或侧肢局限性结节突起,结节直径多在3~5mm,平扫为等或稍低密度,一般无增强,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一、胸部X线报告胸廓:对称、畸形、骨骼情况;肺野:肺内血管纹理,肺内有无病灶,如发现病灶要描述其部位、形态、边缘、大小、有无空洞等等情况;肺门:正常、增大,有无肿块等;纵隔:气管是否正中,纵隔有无增定及有无肿块发现等;横隔:位置、形态有无改变,肋隔角与心膈角情况;心脏:外形有无异常变化,心胸比率,各房室情况;二、心脏平片X线诊断报告摄片位置: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左侧位;胸廓:纵隔与横形态有无异常;肺部:重点描述肺门、肺内动、静脉血管纹理的变化,有无肺动脉高压或肺淤血等表现.心脏:心外形增大的类型,肺动脉段外形变化,各房室增大的情况,食道左房压迹变化情况;三、泌尿系统X线诊断报告1、平片: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与大小;2全尿路区域有无钙化或结石样阴影;3腰大肌及腹壁脂肪线影像情况;4脊椎、骨盆区、骨骼有无异常;5肠道内容情况及其他腹部异常阴影;2、排泄性尿路造影IVP;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2使用对比剂名称、剂量、浓度;3两肾功能显影情况:正常、延迟、不显影;对肾功能差者,造影需延时45’-60’或更长时间摄片观察;4两侧肾盏、肾孟轮廓显示情况;5膀胱充盈情况;6两侧输尿管显示情况;3、逆行肾盂造影RCPl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注明导管位置;2使用造影剂的名称、浓度、剂量;3两侧肾盏、肾孟、输尿管充盈显示情况;4腰骶椎与骨盆区骨质情况;4、膀胱造影1造影剂名称、浓度、剂量;2膀胱充盈的轮廓、形态、大小;病理性改变应说明病变范围大小,边界与邻近脏器的关系;3若观察膀胱壁者应测量其厚度,边缘与周围情况;4男性应包括前列腺增生向膀胱突出压迫情况;5有无其它异常发现;四、头颅、五官X线诊断报告1、头颅平片X线诊断报告1头颅大小与形态;2颅骨内外板与板障厚度与密度情况;3颅缝与囱门有无异常;4脑回压迹有无增多、增深;5颅板血管压迹有无异常;6蝶鞍大小、形态;骨质有无异常;7颅内有无生理或病理性钙化,其位置、形态;大小、数目如何; 8头颅软组织情况;2、副鼻窦X线诊断报告l各组窦腔发育情况;2各窦腔大小、形态、密度有无异常,黏膜有无增厚,有否液平; 3鼻腔与眼眶情况;4如窦腔出现占位变应重点描述病理变化情况;3、乳突X线诊断报告1乳突类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气房大小及密度;2鼓窦入口与鼓窦区有无扩大或骨质破坏;3鼓室、天盖、乙状窦骨质情况;4内外耳道情况;5周围组织骨质结构情况;4、眼眶X线诊断报告1眶窝大小与形态;2眶壁骨质结构;3眶内软组织密度有何异常改变;4眶裂、视神经孔形态、大小及骨壁清况;5周围副鼻窦与颅内情况;5、下颌骨X线诊断报告1下颔骨骨质有无异常情况,如有病变应按基本病理变化重点描述; 2牙槽有无病变情况;3软组织情况;五、骨与关节系统X线诊断报告1、骨与关节外伤X线诊断报告1或关节脱位部位与名称;2骨折断端移位情况,对位对线情况;3软组织有无积气、异物或肿胀情况;4骨折断端或脱位关节有无骨质破坏,或其它骨质改变;2、关节病变X线诊断报告1关节病变发生部位:干骺端、骨干或关节;2骨与关节骨质结构有无异常:如有病变应按基本病理变化重点描述; 3关节间隙与软组织情况;3、四肢长骨病变X线诊断报告1病变发生部位及累及范围;2四肢长骨病变基本病理变化情况应重点描述3软组织变化情况;4如果是肿瘤病变应描述肿瘤生长方式膨胀性、压迫性或浸润性破坏与病变与正常骨组织分界线情况;4、脊柱病变X线诊断报告1脊柱曲度变化情况;2病椎的部位,数目与基本病理变化情况应重点描述;3椎间隙改变情况;4软组织特别是椎旁软组织改变情况;六、急腹症平片X线诊断报告1、立位片:胃肠腔有无扩张、积气、积液或液平面以及隔下有无游离气体;2、卧位片:1 膈肌位置,肝脏、脾脏、肾脏的轮廓,位置、形态及大小;2 腰大肌与腹膜内外脂肪层影;3 何段肠道积气扩张、肠壁厚度、肠道分布与位置如何有无肿块或高密度结石影;4 脊柱、盆腔、骨骼有无异常;七、消化道造影X线诊断报告1、食道造影诊断报告1胸部常规透视情况、胃泡大小、食道内有无食物滞留;2食道钡剂通过各段充盈情况,有无受阻缺损或狭窄;3食道壁柔软度、扩张度、粘膜情况;4经过贲门钡流情况,有无受阻,局部有无肿块,有无受压、移位情况; 5胃底部钡剂充盈情况,膈胃间距离如何;2、上胃肠造影诊断报告1腹部常规透视情况;2食道有无异常;3胃部:类型、位置、张力、蠕动、粘膜等情况;4胃壁柔软度、移动度、排空程度;5胃双重对比相,胃小区显示情况有无异常;6十二指肠各部形态,功能变化;7如为全胃肠道造影应观察各组小肠粘膜位置,走行方向有无异常;并要连续观察直达回盲部显示为止;3、结肠造影诊断报告1腹部常规透视情况;2导管插入顺利与否;3结肠各段充盈显示情况,有无受阻,位置,结肠袋形、外形、移动度、肠壁柔软性、排钡后结肠收缩功能、粘膜皱壁情况;4气钡双重相:粘膜情况,有无充盈缺损或息肉样改变等情况;CT与MRI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一、颅脑与五官CT或MRI诊断报告1、颅脑:1颅骨骨质情况;2脑沟、脑池情况;3脑回、脑灰质与脑白质情况;4脑室大小、形态,位置与移位情况;5中线结构是否移位情况;如发现病灶则应重点描述其发生部位、外形、累及范围、境界、增强前后密度或信号变化等情况;2、眼眶:1眶壁骨质结构:眶顶、眶底、眶内外骨壁;2眶裂与视神经管;3眼球:大小、形态与内部结构情况;4视神经情况;5眼外肌与眶内脂肪间隙情况;6如有增强片应注意眼上部静脉与眼动脉‘请况;7眶周围鼻窦窦与颅内情况;3、耳与颈骨:1外耳道情况;2中耳:包括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鼓上隐窝、耳咽管、听骨链等情况;3内耳:包括耳蜗、半规管、面神经管等结构情况;4鼓窦入口、鼓窦区、天盖与乳突气房情况;5颈静脉窝、颈动脉管、内耳道、乙状窦以及周围区域骨质情况;4、鼻与副鼻窦1鼻腔骨质结构,鼻中隔、鼻甲情况;2各组副鼻窦大小、形态及骨壁等情况;3鼻腔内与各组副鼻窦内密度或信号有无异常;4鼻后孔及周围结构如眼眶,上颌齿槽骨、颞下窝、鼻隐窝部等情况;二、颈部CT或MRI诊断报告1、鼻咽部:1鼻咽腔:腭帆,鼻咽腔侧壁与顶壁、咽隐窝等情况;2咽旁间隙情况,咽鼓管隆突情况;3咽后间隙情况;4咀嚼肌间隙、茎突前咽旁间隙与茎突后咽旁间隙情况;5鼻咽部周围骨质结构情况;2、喉部:1声门上区:会厌、杓会厌皱襞,假声带等情况;2声门区:真声带,喉室腔等结构情况;3声门下区情况;4甲状腺与甲状旁腺情况;5舌骨、会厌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杓状软骨等情况;6喉旁间隙与喉周结构及颈部其它结构有无异常情况;3、颈部:1脏器区情况:甲状腺、甲状旁腺、食管、喉部与气管及下咽部结构有无异常.2两侧外侧区情况:有无占位灶;3颈后区情况:有无占位肿块情况;4、涎腺:1腮腺大小;形态、位置、密度或信号有无异常情况,有无占位情况; 2颌下腺大小、形态、位置、深度或信号有无异常,增强后情况;有无占位灶;三、胸部CT或MRI诊断报告1、气管:主气管及其各分支情况;2、肺门:肺门结构,血管与淋巴管情况;3、肺野:肺叶、肺段、肺小叶情况,发现病灶应重点描述;4、胸膜:壁侧与纵隔胸膜及叶间胸膜情况;5、纵隔:大血管、心脏各房室及纵隔各组淋巴结情况;6、胸壁:骨骼骨质结构与软组织情况;7、横膈情况;四、心脏CT或MRI诊断报告1、心肌:厚度、密度或信号有无异常情况;2、心内膜情况;3、心房:大小、形态有无异常情况;4、心室:大小、形态、肌小梁等情况;5、心瓣膜情况;6、心包情况;7、肺动脉主干与肺静脉主干情况;8、冠状动脉情况;9、心脏内血流情况;五、腹部CT或MRI诊断报告1、肝脏、胆囊:1肝脏外形与各叶比例有无关调;2肝门结构、肝内胆管与总胆管情况;3肝内动静脉包括门脉主干与分支情况;4肝脏增强前后密度或信号变化情况,特别注意增4肝脏增强前后密度或信号变化情况,特别注意增强后各期扫描包括延时扫描其密度或信号变化情况;5胆囊大小、形态、胆囊壁、囊内有无占位情况;6腹腔内及周围脏器情况;2、胰腺:1胰腺包括钩突、头、体、尾部大小、形态情况;2总胆管下端与胰管情况;3胰腺增强前、后密度或信号变化措况;4胰周有无异常情况;5扫描区域内动、静脉、淋巴结情况;6周围脏器情况;3、脾脏:1脾脏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均匀度如何等情;2增强前、后密度或信号变化情况;3脾门与脾周围结构情况;4、肾脏与肾上腺:1肾上腺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有无异常改变情况;2肾脏外形、大小、肾皮质与髓质结构情况;3增强前后肾上腺与肾脏密度或信号变化情况;4肾盂、肾盏与输尿管上段情况;5肾周间隙、肾筋膜、肾周血管与淋巴组织以及肾周各脏器;六、盆腔CT或MRI诊断报告1、男性盆腔:1膀胱:包括大小、形态、位置、膀胱壁厚度等情况;2精囊情况;3前列腺情况;4直肠情况;5盆腔各脏器问脂肪间隙情况;6盆腔内其它组织情况;7盆腔骨质结构情况;2、女性盆腔:1膀胱情况;2子宫、阔韧带、附件等脏器情况;3宫颈、阴道情况;4直肠情况;5盆腔各脏器间脂肪间隙情况;6盆腔内其它组织情况;7盆腔骨质结构情况;七、脊柱、脊椎CT或MRI诊断报告l、各椎体包括椎体、椎弓根、椎板;关节突、横突、棘突各部骨质结构,密度或信号有无异常情况;2、各椎间盘结构、形态、密度或信号有无异常情况;3、椎管形态、结构情况:有无占位灶;4、脊膜情况;5、脊髓外形、位置、密度或信号有无异常改变情况;6、椎管内如有占位灶,增强前后密度或信号变化情况;八、四肢关节、骨骼CT或MRI诊断报告1.骨皮质、骨膜、骨髓腔、骨质结构情况;2、关节面、关节软骨、半月板等结构情况;3、关节腔情况;4、关节滑膜、滑膜囊情况;5、软组织情况;发现病灶则要求重点描述部位、大小、形态、边缘、累及或浸润周围结构情况,增强前后密度或信号变化情况;腹部B型超声报告单书写内容腹部超声显象报告是将超声探测到的全部信息,用数据、文字、绘图、照片或录象等方式记录下来,结合病史体征和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诊断意见,供临床参考;1、一般项目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婚否、门诊号、住院号、超声号和图象记录方式等;2、脏器径线和病灶大小的测量值3、图象分析将超声扫查所获得的全部信息,提取对诊断有价值的部分,用超声术语,作简明扼要的描述;包括脏器或病灶的外形、大小、部位、回声指内部回声、边界回声、后壁回声等等,表面是否光滑,境界是否清楚,眦邻关系,也应用必要的描写;4、图象记录采用各种图象记录方式,将典型图象记录下来,加以说明,使临床医师一目了然;5、超声提示超声诊断根据前面四项的内容,结合临床提出确切的诊断意见,如同一患者有向种疾病,应把诊断明确的疾病放在首位;6、提出建议通过超声扫查,如有下列情况者应提出建议:①由于种种原因检查的脏器显示不清,建议复查;②暂时不能明确诊断者,建议随访或观察;③需进一步明确诊断者,如发现肾积水,为明确肾积水原因,建议作进一步检查;④其他一些原因;一张理想的超声报告单,应按以上六个方面逐项书写,做到字迹清楚、语言精练、重点突出、测量准确、超声术语运用确切、论述内容层次清楚、超声诊断和建议恰当;常用医学超声图像术语一、回声强度定名1、无回声:无点状及其他形状的回声,呈一片黑色暗区;2、低回声:病变回声辉度低于周围正常组织;3、等回声:病变回声辉度与周围正常组织几乎相等;4、高回声:病变回声辉度高于周围正常组织;二、回声形态定名1、光点:细小的亮点回声,直径通常小于;2、斑状强回声:为片状明亮回声,直径~;3、团状强回声:为大于的团样明亮回声;4、带状强回声:为线条样明亮回声;5、环状强回声:为圆环状明亮回声;6、透声:声波能良好地透过组织或病变,致后方回声增强;7、声影:声波传播途径中,因反射吸收等因素,使声能大量衰减,阻碍声的传播,引起回声明显减弱;三、特征性超声图像描述1、靶环征:病灶中央呈等回声小团块,四周有较宽的弱回声环;2、牛眼征:为强或等回声团块,周围有环状暗带,团块中央液化,酷似牛眼;3、平行管征:胆管增粗与门静脉内径相似,形成平行管征;4、慧星征:团块强回声后方有数条平行的条状回声;5、假肾征:声像的形状像肾脏,但并非为肾脏;6、声晕:实性肿块周围出现圆环状暗带;7、卫星征:病灶周围出现小病灶,犹如卫星环绕;8、镶嵌征:瘤体内包含小肿瘤,瘤体之间互相有隔带;。
---------------------------------------------------------------最新资料推荐------------------------------------------------------医学影像诊断原则医学影像诊断原则 X 线、 CT 和 MRI 检查中,绝大多数诊断都是以图像改变为依据的,因此熟悉图像的正常表现,发现和辨认异常表现是做出正确诊断的前提条件。
当发现异常后,还要进行分析归纳,明确异常表现所反映的病理变化。
最后,综合各种异常表现,结合临床资料,进行逻辑推理,才有可能提出比较客观、正确的诊断。
因此,医学影像诊断的基本原则是:熟悉正常、辨认异常、分析归纳、综合诊断。
1. 熟悉正常影像表现熟悉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正常影像表现非常重要,这是辨认异常表现的先决条件。
人体各个系统和部位常常存在一些解剖上的变异;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器官和结构之间亦可存在差异;此外,在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中,图像上还可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伪影。
如果对这些情况不熟悉、不认识或认识不足,就有可能将图像上的正常表现误认为异常表现,从而导致错误的诊断。
例如,头颅Ⅹ线平片检查时,位于额骨中间的永存额缝为正常解剖变异,若对其不熟悉,就有可能将其误认为骨折线;胸部Ⅹ线后前位检查时,女性乳房在两下肺野形成对称性密度增高影,而在肌肉发达的男性,胸大肌可于两肺中野外带形成扇形均匀致密影,1 / 8右侧常较明显,如果对这些表现认识不足,就有可能误认为相应部位肺的渗出性病变;在青少年,椎体的环状骨骺及横突、上、下关节突和棘突顶端的骨骺尚未愈合,容易误认为骨折;腹部 CT 增强检查时,于动脉期,下腔静脉由于含对比剂血液与不含对比剂血液尚未均匀混合,致其内有低密度灶,而类似下腔静脉内血栓或瘤栓表现,若认识不足也极易发生误诊;在腹部 MRI 检查时,腹主动脉产生的搏动性伪影可在肝左叶外侧段内形成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初学者极易将其误为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