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浅析《楚辞》中的民族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对其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谈语言对个人与民族精神的影响吕庆文文学院汉教一班201312115119摘要:洪堡特突破语言研究的框架,从语言内在着手和精神的联系。
并以儿童习得语言为等事例为材料分析语言的创造性特征,研究范围从个人延伸到民族,提出了语言类型划分的标准。
关键词:洪堡特语言学精神民族语言创造性特征洪堡特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对其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是他作为语言学家的最主要代表作,被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布隆菲尔德誉为“第一部关于普通语言学的巨著”。
在这本书里,洪堡特详尽地阐述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如语言与精神的关系,使用一种语言的个人与民族的相互关系,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形式等等。
在这本书中最大的亮点,是洪堡特提出了语言和人类精神存在关系这一论点。
洪堡特注意到:语言处在人与世界之间,人必须通过语言并使用语言认识世界。
他认为,每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会把某种独特的主观意识带入自己的语言,从而在语言中形成一种特殊的“世界观”,这种语言的“世界观”反过来又可能制约着人们的非语言行动。
现在普遍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或表达思想的工具。
然而,当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时,语言是否参与了思想的形成过程?由洪堡特提出的语言“世界观”明确阐明了这一问题。
“可知事物的总和是一个有待人类精神耕耘的领域,它存在于所有语言之间,独立于任何语言;而人只能以自身的认知和感知方式,即通过一条主观道路接近这一纯客观的领域。
”这里提及的“一条主观的道路”就是指语言。
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由部分构成的整体,但它不是简单的自然有机体,而是人类的一种官能,语言具有表达功能和认知功能,并认为认知功能才是语言的本质功能。
从研究目标入手,洪堡特在理论上是一个怀有远大理想的人文主义者,他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研究语言而得到完整的人类知识,说明以语言为媒介的一切人类活动的目的,以便建立起一种“人性学说”,或者说“人类大宇宙”。
典籍里的中国《楚辞》观后感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之一,《楚辞》作为典籍中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日,我有幸阅读了《楚辞》,深受其内涵和艺术魅力的感染。
在这篇观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楚辞》的理解和感受。
《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是楚国文人通过吟咏、抒发情感的形式创作的。
作为一部古代诗歌集,它不仅描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融入了许多楚国特有的文化和思想。
首先,我深受《楚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所触动。
在这些篇章中,楚人表达了对家园的深情厚意,对楚国的热爱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尤其是《九辩》一篇,通过对九种动物的寄语,表达了楚国抵抗强敌的决心和勇气。
这种爱国情怀不仅令人感动,也呼唤着我们每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和珍惜。
其次,在艺术形式上,《楚辞》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它采用了独特的辞章和丰富的形象语言,以及独特的韵律和音乐感。
例如,《离骚》这篇作品,通过以长句和隔句相应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起伏和激情,读来令人如痴如醉。
同时,通过运用象征与意象,如飞雪、流水等,赋予了文字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感知到作者深沉而又细腻的情感。
与此同时,《楚辞》也通过创作将爱情和思乡等主题巧妙地融入其中。
中国古代的文人多以田园生活为梦想,追求真挚而纯粹的感情体验。
《离骚》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折花寻欢感旧恩”以及《天净沙·秋思》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等句子,都将古人对爱情和思乡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对于爱情还是思乡的描绘,都给人一种纯净而又深沉的感受。
最后,《楚辞》中展现出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在这些诗歌作品中,作者以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反映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例如,《离骚》中的“人生几何,而无穷也!”以及《离骚》中的“乱离所思,想极而愈牵”等,都表达了对于人生真谛的思辨。
这种对人生及理想的追求,使《楚辞》成为一本思想性和艺术性并存的作品,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
《楚辞》读后感500字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宝之一。
阅读《楚辞》让我深刻地领略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首先,《楚辞》让我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
在《离骚》中,屈原通过对自己遭受的不幸和境遇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
《九歌》中则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反映了楚国人民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这种民族情怀和自豪感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所具有的传统美德,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其次,《楚辞》中所蕴含的诗歌艺术也是我所深受感动的。
这部诗集中的每一首诗歌都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和美感。
在《离骚》中,屈原以深邃的哲学思想、华丽的词藻、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形式,展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在《天问》中,作者在自然景观的背景下,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和对生命的敬畏,这种将人文情感和自然景观相融合的诗歌创作方法,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最后,《楚辞》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也是我所受益的。
这部诗集记录了楚国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丰富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离骚》中,屈原所描绘的神话世界,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和想象。
在《九歌》中,诗歌中所描绘的楚国风情和文化底蕴,让人们深入了解了楚国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历史、文化和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极其珍贵的财富和启示。
总之,《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它当之无愧,是艺术的瑰宝,中华文学发展的不竭源泉。
为什么《楚辞》能够传唱千古中国文学历史悠久,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我国极为精彩的文化历程。
其中,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高的一部文学佳作,它被誉为“大国之源、浓墨重彩的楚魂、中西诗歌交流的桥梁”等等。
那么,为什么《楚辞》能够传唱千古,而且还能够流传至今?我认为,这正是因为《楚辞》的语言深情而饱满,具有极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化性,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更是富有时代性和现实意义的文化遗产。
首先,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之一,《楚辞》的语言深情而饱满,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文学审美和文化传统。
作为楚国的代表性文学作品,《楚辞》充满了汉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山川之气,其语言具有浓重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可以说是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丽面貌。
在语言上,《楚辞》很少采用平淡无奇的书面语言,而是多用咏物、咏景等手法去描绘事物的本质,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深入挖掘人性本质中的情感细腻之处,从而引发强烈的感观体验和情感共鸣。
其次,从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等方面考虑,《楚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意义,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珍品之一。
《楚辞》本身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卓越杰作,其内涵丰富精深,既有咏物和抒情两个主要方面,又包含了爱国、思乡、忧愁、怀念等多种情感和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世界的思考和感悟,深刻地展现出古代文学的内在魅力和精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同时,其体裁多样、风格独特的特点,更使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化性兼备的代表作品之一。
第三,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产,《楚辞》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豪和国家的文化象征。
事实上,长久以来,《楚辞》一直被中国人民奉为美学和文化的代表,其艺术和文化价值被广泛传扬,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今天,《楚辞》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不断地传承和发扬广阔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特点,成为中华文明伟大成就的重要见证和记录。
语言世界观视角下严复翻译的古文选择作者:王荣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03期摘要:翻译的文体选择不是单纯的美学问题,更体现了一定的语言文化立场。
目前学界对严复翻译的古文选择的评论忽视了清末语言文字地位论争背后的民族主义思潮,以及严复本人对语言文字的本体论认识与思考。
从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来看,严复翻译西学时的语言本体论意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寄托;反对主张语言进化的工具论;强调语言可以对思维产生反作用。
严复从民族语言的自豪感出发,用典雅的古文承接民族精神的精髓,并试图通过翻译这一利器,对汉语加以厘定考量,从而实现语言对思维的反作用。
关键词:严复翻译;文体选择;语言本体论;语言民族主义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39(2023)03-0076-07一、引言作为一名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严复通过语言文字来影响世人,言说自我。
严复在翻译西方社会科学的经典著作时,坚守“雅”的底线,刻意模仿先秦古文,使用汉以前字法、句法的文言来“达旨”。
然而,由于先秦古文语义的浑圆性以及语法的高度意合性,注定很难实现句与句的对译,即译文与原文表层的“信”。
对于严复采取晦涩难懂古文的原因,学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他所呼吁的对象是士大夫,即知识分子阶层,因此他决定用一种投他们所好的语言”[1]。
这种视角不无道理。
相对于新流行的俗语白话,古文的确更容易引起当时知识分子的阅读与思考,但仅仅以受众群体为目标来解释严复的古文选择,往往忽视了清末语言文字地位论争背后的民族主义思潮,以及严复本人对语言文字的本体论认识与思考。
本文将严复的古文选择上升到系统的语言观高度来考察,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分析严复翻译西学时文体选择背后的动机与依据。
严复之所以选择先秦古文,而不是其他文体,如“报刊文体”“东瀛文体”“小说体”“俚俗体”来翻译西学,除了桐城派的影响,更渗透着他对语言文字的本体论认识。
国内洪堡特语言与精神研究综述作者:陈秀丹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2期【摘要】《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是洪堡特的代表作。
文章就语言与精神的关系、语言的创造性、语言的普遍性和差异性探讨该书的思想内涵,包括语言和精神的关系,语言的创造性以及语言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文章最后指出,虽然洪堡特对精神的解释含混不清,但他对语言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洪堡特;语言;精神语言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这是洪堡特对语言的最基本的规定。
这个规定包括两层含义:第一,语言是人类精神的体现,语言的全部都来源于精神,受到精神的制约,也就是说,精神是语言的本原,内核和动力。
第二个含义是,语言是一种创造活动。
“语言绝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活动。
”(洪堡特 1836,姚小平译)洪堡特所说的活动就是精神的创造活动。
一、语言和精神洪堡特说“语言如何从精神出发,再反作用于精神,这是我要考察的全部过程”。
语言在精神的驱动下,从精神中分离出去,再回归和反作用于精神。
在语言和精神的相互关系中,语言只是精神的表现形式,精神是第一性的。
洪堡特虽然主张思维决定语言,但同时他也清楚地认识到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虽然语言在本质上来自精神活动,一旦拥有具体实在的系统,语言就会成为一个与精神活动独立的客体,从外部影响着精神。
语言和精神力量并非先后发生、相互隔绝,相反,二者是同一不可分割的活动(谢都全,郭应可 2011)。
二、语言的创造性“语言是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姚小平2006: 21)。
语言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活动。
语言的创造性是一种不间断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是人类精神的基本特性洪堡特把语言的创造描述为“以有限手段实现无限的运用”(姚小平 2006)。
有限的手段指音位句法等规则,语言利用有限的规则表达无限的内容,所以语言不是僵死的产品,而是动态、变化、发展的,是一种借助精神力量的创造性活动。
在洪堡特看来,语言不只是一堆可以任意切分的符号,也不是供人随意使用的工具,而是和整个人类的精神发展相关,受到各个民族的内在个性的影响和制约。
洪堡特的语言理论浅析作者:侯伟玲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4期[摘要]在19世纪西方语言学界中,洪堡特是一位比较独特的语言学家,他的代表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导论》)详尽阐述了他提出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本文就他的主要学说做以简要分析。
[关键词]洪堡特语言理论[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42-02威廉·冯·洪堡特(wi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是19世纪普通语言学问题的最深刻、最富创见的思想家之一。
他身处历史比较语言学占主流的时代,但他并未受其影响,而是致力于探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语言与民族、语言与思维、语言结构类型分类等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从而奠定了他作为普通语言学创始人的地位。
洪堡特一生写了大量关于语言学方面的作品,而其代表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是作为《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导论出版的。
在《导论》里,洪堡特详尽阐述了一系列理论问题,被后人誉为“第一部关于普通语言学的巨著”“语言哲学的教科书”。
这里我们只就他的主要学说做以简要分析。
一、语言的本质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最大的特点就是:他认为语言是一种连续的创造活动。
他说:“语言不是已经完成的产物,而是一种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它的实在定义只能是一种生成的定义。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语言就是诸多的言语活动的综合投影,语言活动就是一种创造或者生成能力,这种创造能力是我们人类精神的一个基本特征的反映,是普遍的,正是这种能力,使说话者能够无限地运用他们所掌握的有限的语言手段。
正因为语言是“一种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洪堡特认为语言中没有什么静止的东西,若想真正了解语言的特点,就必须依靠一系列的言语活动。
洪堡特在承认语言创造能力普遍性的同时,也认为语言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基于此,他提出了“语言形式”和“内部语言形式”的概念。
语言学名家洪堡特洪堡特(Baron von Wilhelmvon Humboldt, 1767 --1835),德国语言学家、语文学家和政治家。
1767年6月22日出生于德国波茨坦。
1787年秋至1789年期间他曾先后就读于法兰克福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政治、法律以及考古学等方面的课程。
1809年他被任命为内务部文化和教育司的负责人,在此期间他提议并创建了柏林大学。
1819年洪堡特离开了政界。
从1820年到1835年,他专心致力于语言研究。
1820年6月19日,他在柏林科学院宣读了他的论文《论与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关的比较语言研究》(简称《论比较语言研究》),标志着他的语言和语言哲学研究工作的开端。
后来他又先后发表了很多语言学论著。
1828-1829年,他的名著《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问世,1830-1835年他又精心写作了三卷巨著《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该书的引言是一篇独立的论文,题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在这部著作中,洪堡特完整阐述了他的语言学思想,使之成为他在该领域全部工作的总结。
1835年4月8日洪堡特在柏林附近的庄园逝世,享年68岁。
洪堡特学识渊博、兴趣广泛,曾在美学、民族学、古典文化等一系列领域进行过深入的探索,但他一生的主要兴趣集中于语言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被视为理论语言学和19世纪整个语言哲学系统的创始人。
他的语言理论与索绪尔的"就语言而研究语言"的学说不同,非常强调语言与民族精神的联系,甚至提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的论断。
他强调语言的创造性,人们能用少量规则说出无穷无尽的话语来;强调"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这些理论直到20世纪仍有很大的影响,"萨丕尔-沃尔夫假设"导源于洪堡特的语言民族精神的论断,因而被人们称之为"新洪堡特学派";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的语法理论与洪堡特的语言创造性思想也有密切的联系。
洪堡特(Baron von Wilhelmvon Humboldt, 1767 --1835),德国语言学家、语文学家和政治家。
1767年6月22日出生于德国波茨坦。
1787年秋至1789年期间他曾先后就读于法兰克福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政治、法律以及考古学等方面的课程。
1809年他被任命为内务部文化和教育司的负责人,在此期间他提议并创建了柏林大学。
1819年洪堡特离开了政界。
从1820年到1835年,他专心致力于语言研究。
1820年6月19日,他在柏林科学院宣读了他的论文《论与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关的比较语言研究》(简称《论比较语言研究》),标志着他的语言和语言哲学研究工作的开端。
后来他又先后发表了很多语言学论著。
1828-1829年,他的名著《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问世,1830-1835年他又精心写作了三卷巨著《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该书的引言是一篇独立的论文,题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在这部著作中,洪堡特完整阐述了他的语言学思想,使之成为他在该领域全部工作的总结。
1835年4月8日洪堡特在柏林附近的庄园逝世,享年68岁。
洪堡特学识渊博、兴趣广泛,曾在美学、民族学、古典文化等一系列领域进行过深入的探索,但他一生的主要兴趣集中于语言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被视为理论语言学和19世纪整个语言哲学系统的创始人。
他的语言理论与索绪尔的"就语言而研究语言"的学说不同,非常强调语言与民族精神的联系,甚至提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的论断。
他强调语言的创造性,人们能用少量规则说出无穷无尽的话语来;强调"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这些理论直到20世纪仍有很大的影响,"萨丕尔-沃尔夫假设"导源于洪堡特的语言民族精神的论断,因而被人们称之为"新洪堡特学派";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的语法理论与洪堡特的语言创造性思想也有密切的联系。
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 伟[摘 要]洪堡特在语言学界的知名度不能与他同时代学者葆朴,格里姆等人相比。
但他身处历史比较语言学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却并没有完全局限于历史主义的思潮。
自从洪堡特的语言理论产生以后,就不断引起争论,它是20世纪中期以后最有争议,也最有活力的学说之一,在争论和辩论中,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关键词]洪堡特 影响 创造 世界观 语言内在形式 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语言关,方法论及语言理论三个方面。
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语言是一种世界观。
在他的学术研究中他采用了辨证的方法,建立了独特的语言比较研究模式,及提倡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观察和解释语言。
他主要的语言贡献有他区分了语言和言语,提出了语言系统性的观点和语言内在形式的学说,建立了语言类型分类的基本模式。
1.对语言心理学派的影响施坦达尔19世纪中叶语言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是洪堡特的学生及其理论的继承者。
在他的论著中,施坦达尔赞同洪堡特的观点,竭力把语言活动和逻辑活动分开,同时阐明了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密切联系,强调语言不属于逻辑学而属于心理学。
与洪堡特相同,施坦达尔认为应该从语言活动入手分析个人的心里及民族精神。
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施坦达尔重点讨论了语言活动赖以存在的个人心里和民族精神的基础。
他更加明确的区分了语言范畴和逻辑范畴,强化了语言活动的心理基础。
他认为研究个人言语应当分析个人心里现象,研究名族语言也应当研究民族心里问题,其目的是建立语言类型与民族思维,精神文化类型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就是民族精神,语言学就是民族心理学。
2.对唯美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和德国美学家,语言学家浮士勒在发展他们的唯美主义和理想主义语言理论时,依据了洪堡特关于语言不是产品而是不间断的创造活动的观点。
克罗齐在其著作中专门探讨了洪堡特语言哲学。
他指出:洪堡特著作中包含着一个大胆的和全新的语言概念,即把语言看作是持续的创造活动而非僵化的产品。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德]威廉冯洪堡特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是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的重要著作,通过对不同语言结构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语言与人类精神之间的紧密联系。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为作者的深厚学识和独特见解所折服,也深刻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和魅力。
首先,冯·洪堡特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观点: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更是塑造人类思维和精神的模具。
他指出,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词汇体系和表达习惯对使用该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他通过比较拉丁语和日耳曼语系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来说明这两种语言使用者在认知世界上的差异。
这种观点在后来的语言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讨论。
书中还详细分析了汉语的特点和优势。
冯·洪堡特认为,汉语的音节和汉字的独特性使得汉语具有丰富的表达力和诗意。
他写道:“汉语,特别是诗歌中的汉语,是一种声音和图像的艺术,它的每一个音节都承载着丰富的意义,每一个汉字都像一幅画,充满了美的享受。
”这种对汉语的赞美不仅展现了他对语言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敬意。
此外,冯·洪堡特在书中还探讨了语言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他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其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语言的差异反映了民族性格和文化的不同。
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对后来的语言民族志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冯·洪堡特在分析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过于强调语言对思维的的决定性作用,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如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过于简化了一个复杂的问题。
第二篇范文从文化比较的视角来看,《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语言学著作,更是一本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
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在书中通过对不同语言结构的深入分析,实际上是在探索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塑造作用。
引言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语言学家之一,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对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代表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奠定了普通语言学的基础,并从人类学及民族学角度对语言进行了哲学探讨,对后续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善于突破历史局限,超出具体语言和亲属语言形式的特征范围,深入考察人类语言的普遍特性。
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的文化内涵等诸多问题上,他都曾做过富有创见性的研究探讨。
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宏大深邃,对20世纪的语言学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一、洪堡特语言世界观的产生及基本观点19世纪在语言研究领域,历史比较语言学占有绝对主导地位,洪堡特却提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并构建了语言世界观的理论架构。
洪堡特把语言看作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语言的产生,他认为:“语言产生于人类的某种内在需要,而不仅仅是出自人类维持共同交往的外部需要,语言发生的真正原因在于人类的本性之中。
对于人类精神力量的发展,语言是必不可缺的;对于世界观的形成,语言也是必不可缺的,因为个人只有使自己的思维与他人的、集体的思维建立起清晰明确的联系,才能形成对世界观的看法。
”[1]这种世界观的主要观点有:思维影响并决定语言,特别是语言结构的面貌,而语言凝化思维,对思维有能动的反作用,即语言影响思维和思维方式,不同语言认识世界的图景和方式不同。
他认为语言的普遍性在于精神的语言形式的普遍性,语言形式不仅是外在语音或语法形式,根本的语言形式是内在精神及其方式。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洪堡特所倡导的人类语言共性与语言普遍语法有本质不同,它揭示的是人类语言所蕴含的思维或认知方式的共性。
二、洪堡特语言世界观下的语言和民族精神在语言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上,洪堡特从未否认语言与精神是相互作用的,但他的基本观点是语言是精神的外部表现,精神是语言的动力和内核,二者之间,精神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
以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浅析《楚辞》中的民族精神
【摘 要】本文试从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浅析《楚辞》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
神。
【关键词】洪堡特;《楚辞》;民族精神
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是19世纪德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和语言学
家,他一生的主要兴趣集中于语言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被视为理论语言
学和19世纪整个语言哲学系统的创始人。他的语言理论与索绪尔的”就语言而研
究语言”的学说不同,非常强调语言与民族精神的联系,甚至提出”语言仿佛是民
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的论
断。他的理论直到20世纪仍有很大的影响。
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提出语言
世界观的学说,他认为,语言既能揭示未知真理,体现普遍的人类精神,又能揭
示不同的世界观,反映不同的民族精神。本文试从洪堡特对语言和民族精神的关
系界定,分析屈原所作《离骚》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1.洪堡特认为语言是民族的创造,也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同时语言又强
烈影响着民族精神
洪堡特从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去探讨语言的本质问题,并以语言为途径去
解释人类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奥秘,最先提出了语言世界观的思想。洪堡特认为,
语言是民族的创造,也是民族精神的外在体现,语言和民族精神互相依存,互相
塑造、互为因果。民族精神的个性决定着民族语言的特点,民族语言又强烈影响
着民族精神。“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 民
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统一程度超出了人们的任何想象。”洪堡特认为,
民族语言所积淀的经验和思想印迹,潜移默化的塑造了民族的个性和世界观,从
而使民族语言成为民族的标志。
2.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也是克敌制胜的重要
法宝。爱国主义无疑是一种伟大的也是最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她形成
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精神,并鼓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
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昂的正气与民族气节,积淀为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
精神。弘扬其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为国家为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积极精神。创造更
加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成为各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楚文化对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楚国人
世世代代生存、繁衍、发展的文明旅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宝贵的
精神财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立志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
操;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以民为本、舍己为人的价值观等等。正是
楚人的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养育了屈原这样一位跨越时空、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
世代典范。
3.《楚辞》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楚辞》作为中国古典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其语言体现了古代中国语言
的最高境界,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楚辞》中体现得十分充分。
《楚辞》是继《诗经》后于公元前三世纪产生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屈
原、宋玉、东方朔、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而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伟大
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楚辞》,屈原所作《离骚》、《天问》、《九章》、《九歌》
等是《楚辞》的主要部分。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他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
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
传;是诗人蕴含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忧伤怨愤之歌。忠怨之
情和爱国精神是《离骚》的主线。全诗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诗
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现了诗人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
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表明了诗人忠君报国的坚决态度。“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其爱国爱民之心,掷地
有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即使粉身碎骨,他也决不改变志向。
第二部分主要写诗人驰骋幻想。探求实现美政理想的道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三部分,写诗人幻想中的追求。当诗人就要离开楚国的一
刻,他在太空中忽然看见了故乡:“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
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这时,仆夫悲伤,驷马徘徊。车驾不能前行了。怎么
能离开自己的祖国?“国人莫我知兮。叉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
彭咸之所居。”祖国啊,我既无法留,又不可去,只好以死殉国了!此情此景,
何等悲壮,爱国激情,炽烈如火。
在《九章》中,《涉江》里的“长铗陆离”、“高冠崔嵬”体现了诗人忠直高尚
的品格,“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宁死不
变节的高尚情操。《橘颂》细致描绘橘树精色内白的果实和“深固难徙”的品质,
表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和眷恋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怀。在《哀郢》的最后,诗人
用“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两个比喻,沉痛地抒发了至死不忘郢都的爱国情
怀。
《国殇》被世人誉为一曲忠诚报国的赞歌。《国殇》所祭非天神,而是人鬼。
殇。古代指未满二十岁而死的人,这里指为国牺牲的将士。把他们和天神同等祭
祀,足见诗人对这些为国牺牲的英雄怀着崇高的敬意。本诗先写将士们与敌人激
战及壮烈牺牲的经过,后写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写法上先叙述,后赞颂,
叙赞结合。《国殇》堪称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写照。在叙述部分里,首句用“吴戈”、
“犀甲”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为下文描写他们牺牲之壮烈打下了基础,这是一
群英雄战士奔赴战场,去和敌人作殊死的战斗的。“旌蔽日兮敌若云”,看似写敌
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却从侧面反衬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诗的最后四句,对
为国牺牲的将士作了高度的赞扬。既赞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不可侵犯,更赞
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实质就是热爱祖国人
民。诚然,在屈原的诗篇中,直接描述人民的苦难,体现他同情人民的诗句很少,
然而,他每一篇作品的中心都是紧密地和祖国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也和人民的苦
难生活联系在一起。在他的作品中,仅《离骚》里用到“民”字的诗句就有六处:
“哀民生之多艰”、“终不察夫民心”、“览民德焉错辅”、“相观民之计极”、“民生各
有所乐兮”“民好恶其不同兮”。
4.结论
总之,语言是民族的传承,“语言是全部思维和感知活动的认识方式,这种
活动自古以来就为一个民族代代相承”,语言越久,越成为一种文化,成为在长
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心理、思维习惯、民族精神和价值观总和的
一部分。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最受人
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是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树立的一座璀璨无比的丰碑。
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推崇和隆重纪念。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
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千百年来哺育和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