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洪堡特汉语观及其引起的反响
- 格式:pptx
- 大小:515.04 KB
- 文档页数:18
语言研究洪堡特与索绪尔汉语观新论沈艳萍【摘 要】洪堡特与索绪尔二人对于语言的研究思想深邃,经久不衰,在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及中国汉语新战略背景下,重新审视并对比二人的汉语观仍显必要,且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汉语特点。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笔者提出语言研究目的的不同才是导致二者对于同一语言产生完全不同观点及看法的首要影响因素,以期产生抛砖引玉之效应。
【关键词】洪堡特 索绪尔 汉语观 类型学一、前言洪堡特作为理论语言学和19世纪整个语言哲学系统的创始人,其思想对后世语言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其对汉语的具体研究也提出了一些独特而值得思考的见解;作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的索绪尔,"就语言而研究语言",其语言学思想,对二十世纪的现代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他对汉语的具体论述,却与前者有诸多不同且矛盾之处。
缘此,一直以来,众多学者都分别曾从各个视角对洪堡特与索绪尔二人进行研究,也不乏将其二人之汉语观进行对比研究。
在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及中国汉语新战略契机下,笔者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其二人汉语观进行重新比较,特别提出语言研究目的的不同是导致二者对于同一语言产生完全不同观点及看法的首要影响因素。
二、洪堡特之汉语观(一)语言的类型学分类洪堡特在《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一文的导论部分,完整阐述了其语言学思想,使之成为他在该领域全部工作的总结。
通览整个《导论》部分,不难看出洪堡特关于汉语的论述主要是贯穿在他对语言的分类这一条主线之下,不考虑语言之间历史地形所构成的亲属关系,而只根据语音、语法和词汇上的相似性对世界语言进行分类,这样的共时分类叫作类型学分类。
洪堡特采用的分类标准首先是词的语法形态,他按此标准,继施莱格尔之后把世界语言分为三类:孤立语,黏着语和屈折语。
根据这个标准,洪堡特认为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同时也没有词类划分,应列为典型的孤立语言,而梵语则为典型的曲折语言。
这是洪堡特汉语观的第一个观点,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其他观点都是在这一主线下引申而来。
索绪尔与洪堡特汉语观之我见英语语言理论与应用1班2012008 覃爱民索绪尔与洪堡特作为西方普通语言学思想史上具有奠基人地位的两位学者,他们对汉语也提出了自己独特而有深刻见地的看法。
1、索绪尔的汉语观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一书中提到了汉语,但他论述汉语的地方较少,且由于他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性,他的论述是不科学的。
他认为:1.汉语的理据程度最低。
索绪尔说汉语是词汇性的语言,理据程度最低,是不符合事实的。
事实上,恰恰相反,汉语的理据程度很高。
他大概是从构词的角度考虑的。
不过从构词的角度看,汉语更具有理据性,只是汉语的构词不能简单地比附西方语言的构词规律。
关于因理据而存在的象似性,汉语中有大量的例证。
比如拟声词就是模仿自然声音构成的词。
比如猫的叫声为“喵喵”,狗的为“汪汪”。
还有构词方面偏旁部首的结合,比如“日”加“月”为“明”。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认为汉语是典型的不可论证的语言,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
汉语中有大量的合成词,它们是有根据的,是可以论证的。
合成词分为附加式、复合式、重叠式和简称四大类。
红旗、信纸、推翻、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等等。
2.汉语的一个字符代表一个词。
然而这个观点反映了索绪尔对词这个最基本的语言单位还没有十分明晰的认识,似乎他还没搞清楚字、词、词素之间的区别。
3.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关于文字的体系归纳中,将汉语归为完全的表意体系,是不正确的。
汉语中也有一部分字词是表音的,如叮当、咯咯、轰隆等等拟声词。
这些拟声次是人通过听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客观外物发出的声音经过人耳朵对人产生了刺激,人们通过对声音的摹拟而创造出了生动形象的拟声词。
因为拟声词也是对客观事物声音的模仿,因此也是具有词汇意义的,而不是如索绪尔所说的变成了“孤立表示声音的符号”。
而且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形声字是兼表音义的。
在索绪尔看来,汉字因为是孤立的声音符号,因此在人们交谈时如果词语发音相同了,交谈的人就不能理解而只能用文字的形式表达意思。
论洪堡特和索绪尔的汉语观1.洪堡特的汉语观威廉•冯•洪堡特是德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
洪堡特的中国语言观是欧洲本土学术界在18-19世纪间对中国语言认识的一个典型代表。
洪堡特在语言学研究上注重比较语言研究,他突破了当时一般欧洲语言学家的狭隘的印欧语视野,特别注重非印欧语言的研究。
他承认汉语在世界语言体系中的地位,是其中的一个特别个体,造就了世界语言的丰富性。
他的论述汉语方面的代表作有《致阿贝尔-雷慕沙的信:论语法形式的通性以及汉语精神的特性》、《论汉语的语法结构》、《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洪堡特的汉语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1)汉语语法的特性。
他认为汉语语法具有不同于印欧语系的语法规则,若从印欧语系的语法观来看,汉语是“缺乏语法标志的”。
印欧语言的语法由两个部分组成,即词源(按:指形态)部分和句法部分,然而汉语语法只有句法部分。
在印欧语言里为了理解一个句子,首先必须弄清词的语法属性,并据之造句。
而在汉语里,句子的构造完全取决于词义、词序和语境的定义。
洪堡特并不否认汉语有其语法规律,从比较语言研究角度来说汉语语法呈现了自身的特点:“汉语利用下列方式表达所有最广意义上的语法形式:词序;词只运用于某个一经确定便永不改变的形式;意义之间的联系。
”洪堡特认为汉语表现其句法关系时,主要依靠词序和虚词两种手段。
今天看来,作为一个欧洲学者,他对汉语语法的特殊性的认识是相当清楚的。
(2)汉语的非语音表达方式。
洪堡特对汉语发音也做了初步的研究并与西方的拼音文字进行了对比性研究。
从普遍语言学的角度看,拼音文字肯定比象形文字更加符合语言本身的发展,因为文字应只是符号的符号,即文字应当表示词(语音),而不应越过词直接表示事物或概念。
从这一认识出发,他把拼音文字称为完善的文字,把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称为不完善的文字。
洪堡特并未仅仅停留在这种比较之上,而是继续思考为什么中国语言没有走上拼音之字之路,而选择了自己的独特之路。
洪堡特和索绪尔的汉语观及其对汉语研究的启示摘要:洪堡特和索绪尔都是非常著名的语言学家,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分别阐述了洪堡特和索绪尔的汉语观,说明二者的关系并进行比较。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探讨了洪堡特和索绪尔的汉语观对现在汉语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洪堡特;索绪尔;汉语观;启发一.引言洪堡特是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学家和政治家。
洪堡特是最早开始研究汉语的语言学家,对后来汉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同时对唯美语言学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启发了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进行了区分。
本文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分别阐述洪堡特和索绪尔的汉语观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及其对现代汉语研究的启发。
前人关于洪堡特和索绪尔的语言观研究的相关著作很多。
对洪堡特的语言观研究比较深入的是姚小平学者。
姚小平发表了《洪堡特与人类语言学》,《洪堡特的语言观反思》,《洪堡特的语言研究道路》等著作。
除此之外姚小平还认为索绪尔的语言观是从洪堡特那里继承而来的。
而对索绪尔研究的著作,大多是索绪尔的符号语言观,以及语言和言语区别和关系等等。
还有一些把乔姆斯基、索绪尔和韩礼德等语言观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关于索绪尔的语言研究的著作非常多。
本文主要是采用对比、归纳、总结的方法。
把洪堡特和索绪尔的语言观进行对比、归纳总结,从而找出洪堡特汉语观和索绪尔汉语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现代汉语研究所产生的启发。
二.洪堡特的汉语观洪堡特是最早开始研究汉语结构的语言学家。
对汉语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提出的汉语观有:“(1)汉语是没有形态的,是缺少词形变化的,没有屈折动词,汉语的语法手段主要是靠词序与虚词这两种手段来表示词的联系。
(2)汉语的语法是隐性的。
(3)汉语具有优点和缺点。
”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来论述洪堡特的汉语观。
(一)汉语的特点在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一书中说道:“有些语言如汉语里,词缺少任何范畴标记,在这样的语言状态和真正的屈折变化之间,并不存在与完善的语言有机组织相一致的任何第三种状态”。
论洪堡特对我们对现代汉语研究的影响作者:高燃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2期摘要:19世纪著名学者洪堡特是一位语言学的巨人,他对语言的研究深刻又有创新性。
在他的诸多著作中也多次提到了他对汉语及其语法的理解。
在洪堡特看来,汉语与其他的语言都有差别,有优点也有缺点。
通过了解洪堡特对汉语的解读和看法,我们可以从中挑选正确的值得借鉴的地方,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深刻的了解我们的语言,进而帮助我们了解汉语研究的一些方法等。
关键词:洪堡特;汉语;汉语词汇;屈折语;语义;语境;汉语语法作者简介:高燃,性别:女,籍贯:辽宁省阜新市,出生年月:1993年3月12日,学校:沈阳师范大学;班级:11级5班,学院:文学院;专业:对外汉语(师范)。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2--01一、洪堡特简介洪堡特(Wi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德国语言学家、语文学家和政治家。
出生于德国波茨坦,曾先后就读于法兰克福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政治、法律、考古学。
曾被任命为内务部文化和教育司的负责人,并在此期间提议并创建了柏林大学。
于1819年退出政界进行语言研究,曾发布《论与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关的比较语言研究》(简称《论比较语言研究》)、《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及其引言《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等著名论著。
二、洪堡特对汉语的看法(一)洪堡特观汉语在词的与众不同洪堡特把汉语语种与众不同之处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汉语词不是根据语法范畴来连接,汉语语法不是建立在词类划分的基础上;汉语用别的手段来表明思想的联系”,所以,别的语法分词法分词法句法而汉语只有句法。
在其他语言中,要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要看词的语法性质,根据词的语法性质解释词义。
在汉语中,要想理解句子的含义则必须要通过查字典搞清词义、词序和语境意义,句法结构和句法关系才能明了。
洪堡特语言思想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之解读1.洪堡特简介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洪堡特的学术活动,涉及到哲学、文学、美学、历史、古典文化等传统人文领域,也涉及到生物、生理、解剖、心理、地质等自然科学。
他在政治学、美学、史学、教育学、语言学诸领域,均有诸多创获,但在语言学方面他下力最勤,著述最多。
他对许多语言都有广泛的认识,他研究过欧洲的巴斯克语、美洲的印第安语,非洲的埃及语和亚洲的梵语、汉语、日语等多种语言,是比较语言学创始人之一。
他善于突破历史局限,透过个别的语言现象,深入考察人类语言的普遍特性。
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上,他都做了富有创见性的研究和探讨,为现代语言学思想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德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宏大深邃,对20世纪的语言学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
2.洪堡特语言学思想2.1 语言的起源和发展2.1.1语言起源: “突现论”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 –1803,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者及信义会神学家)在《论语言的起源》一书中指出:“语言之兴起是出于自然,而非超自然的力量”,“当人还是动物的时候,就有了语言(姚小平, 1999: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语言起源这一问题上持“进化论”的观点,即人类语言从动物语言演化而来。
而洪堡特认为语言学应当依靠经验事实,而不是信赖那些关于人类及其语言的起源的神话传说,即使是初始的语言也必定以群体的形式存在,一种只为两个人所用的语言是违背经验常识的,以此反对语言起源的“特创论”。
他也认为,人类本性与动物本性并非毫无共同之处,人类语言中还保留着一些动物“语言”的成分。
他指出:“语言的提高自然是逐渐的,然而语言的发明却只能一举而成。
科技信息2011年第1期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是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本文主要探讨洪堡特的语言思想,洪堡特的“普遍语言学”反对西方语言学和语言哲学中的逻辑主义传统,站在人文哲学的高度着力对语言的普遍性研究,提出了他关于语言的本质特征的见解和他的语言世界观,从而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洪堡特“在一种哲学地平线之内是语言成为问题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洪堡特被伽达默尔称为“现代语言哲学的开创者”。
1语言是构成思想的官能赫尔德在《论语言的起源》里称语言是理智的自然官能,他认为语言作为人类心灵的一种感官,可以比之于人的视觉能力或蜜蜂构筑巢穴的本能,这意味着语言是人类种属固有的能力。
洪堡特曾经这样说过:“……语言是内部存在的官能……”;“语言是构成思想的官能”;“语言的有机体源于人类说话的普遍能力和需要,产生自整个民族……。
这一有机体属于智能人的生理范围……。
”[1]作为一种生理—生物的能力,语言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在这一意义上,的确可以把语言理解为一种有机组织,它是这一有机组织的组成部分。
这有点先验语言观的意味,大概是受康德哲学影响。
乔姆斯基也非常重视语言的天赋性,他认为“人类生物禀赋本身含有一个确定着人们可能获得的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的原则系统,而经验则只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这些原则起到完善或强化的作用。
这样看来,所谓学习语言似乎和身体的器官生长的情形相似。
”[2]在乔姆斯基看来,与其说一个人是学会使用语言的,还不如说是在人脑中发育生长出了语法,然后支配人的语言活动的。
2语言绝不是一种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活动把语言看做一种不间断的创作活动,是洪堡特语言理论的重要观点。
他曾说过:“语言绝不是产品而是创造活动。
因此,语言的真正定义只能是发生学的定义。
语言实际上是精神不断重复的活动,它使分音节得以成为思想的表达。
以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浅析《楚辞》中的民族精神【摘要】本文试从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浅析《楚辞》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关键词】洪堡特;《楚辞》;民族精神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是19世纪德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他一生的主要兴趣集中于语言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被视为理论语言学和19世纪整个语言哲学系统的创始人。
他的语言理论与索绪尔的”就语言而研究语言”的学说不同,非常强调语言与民族精神的联系,甚至提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的论断。
他的理论直到20世纪仍有很大的影响。
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提出语言世界观的学说,他认为,语言既能揭示未知真理,体现普遍的人类精神,又能揭示不同的世界观,反映不同的民族精神。
本文试从洪堡特对语言和民族精神的关系界定,分析屈原所作《离骚》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1.洪堡特认为语言是民族的创造,也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同时语言又强烈影响着民族精神洪堡特从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去探讨语言的本质问题,并以语言为途径去解释人类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奥秘,最先提出了语言世界观的思想。
洪堡特认为,语言是民族的创造,也是民族精神的外在体现,语言和民族精神互相依存,互相塑造、互为因果。
民族精神的个性决定着民族语言的特点,民族语言又强烈影响着民族精神。
“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二者的统一程度超出了人们的任何想象。
”洪堡特认为,民族语言所积淀的经验和思想印迹,潜移默化的塑造了民族的个性和世界观,从而使民族语言成为民族的标志。
2.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也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爱国主义无疑是一种伟大的也是最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异彩纷呈。
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她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精神,并鼓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昂的正气与民族气节,积淀为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 伟[摘 要]洪堡特在语言学界的知名度不能与他同时代学者葆朴,格里姆等人相比。
但他身处历史比较语言学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却并没有完全局限于历史主义的思潮。
自从洪堡特的语言理论产生以后,就不断引起争论,它是20世纪中期以后最有争议,也最有活力的学说之一,在争论和辩论中,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关键词]洪堡特 影响 创造 世界观 语言内在形式 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语言关,方法论及语言理论三个方面。
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语言是一种世界观。
在他的学术研究中他采用了辨证的方法,建立了独特的语言比较研究模式,及提倡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观察和解释语言。
他主要的语言贡献有他区分了语言和言语,提出了语言系统性的观点和语言内在形式的学说,建立了语言类型分类的基本模式。
1.对语言心理学派的影响施坦达尔19世纪中叶语言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是洪堡特的学生及其理论的继承者。
在他的论著中,施坦达尔赞同洪堡特的观点,竭力把语言活动和逻辑活动分开,同时阐明了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密切联系,强调语言不属于逻辑学而属于心理学。
与洪堡特相同,施坦达尔认为应该从语言活动入手分析个人的心里及民族精神。
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施坦达尔重点讨论了语言活动赖以存在的个人心里和民族精神的基础。
他更加明确的区分了语言范畴和逻辑范畴,强化了语言活动的心理基础。
他认为研究个人言语应当分析个人心里现象,研究名族语言也应当研究民族心里问题,其目的是建立语言类型与民族思维,精神文化类型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就是民族精神,语言学就是民族心理学。
2.对唯美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和德国美学家,语言学家浮士勒在发展他们的唯美主义和理想主义语言理论时,依据了洪堡特关于语言不是产品而是不间断的创造活动的观点。
克罗齐在其著作中专门探讨了洪堡特语言哲学。
他指出:洪堡特著作中包含着一个大胆的和全新的语言概念,即把语言看作是持续的创造活动而非僵化的产品。
论洪堡特对汉语相关论述摘要:洪堡特对世界语言进行了分类,并对汉语的特点及民族精神进行了论述,其中既有可取之处,也有缺陷。
关键词:洪堡特、汉语威廉·冯·洪堡特是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中宣布“人类语言的普遍相似”。
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是洪堡特的晚年巨著《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所作的长篇绪论。
绪论中他以其多年来语言研究的经验为基础,系统阐述了他对语言学的领悟和理解。
此外,绪论也体现了他重视现实语言的调查分析,注意比较各种结构特点,善于运用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广博的边缘知识理解语言的研究特色。
被语言学界公认为是“第一部普通语言学巨著”。
洪堡特作为普通语言学的创始人,对人类语言的研究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可以说,语言哲学的基础是由洪堡特奠定的。
然而,他的有些观点有失偏颇,也遭到后来的语言学家批评。
虽然他肯定汉语有语法,但汉语始终不如印度-日耳曼语言,对汉语存在偏见,因而对于汉语的一些论述也有失偏颇,而且由此得出了汉民族精神低于操屈折语民族精神的结论更是站不住脚的。
关于词类,《论汉语的语法形式》一开篇,洪堡特就敏锐地觉察到,汉语的语法结构是他已知的语言中最不寻常的,它与所有其它的语言都有或多或少的区别,尤其是和印欧语系中所谓的古典语言区别最大。
因此,它不能归人任何一种语言类型的下位分支,而是在世界语言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他把造成汉语种种与众不同之处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汉语词不是根据语法范畴来连接,汉语语法不是建立在词类划分的基础上汉语用别的手段来表明思想的联系”。
因此,“别的语法分词法、句法,汉语就只有句法。
别的语言要理解句子,先要看词的语法性质,然后根据性质解释词义。
而这对汉语来说是不可能的,你必须直接去查字典,搞清了词义、词序和语境意义,句法结构和句法关系也就明了了。
”关于词的形态变化,洪堡特指出,汉语词常常没有确定的语法形式。
首先是没有屈折动词。
引言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语言学家之一,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对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代表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奠定了普通语言学的基础,并从人类学及民族学角度对语言进行了哲学探讨,对后续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善于突破历史局限,超出具体语言和亲属语言形式的特征范围,深入考察人类语言的普遍特性。
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的文化内涵等诸多问题上,他都曾做过富有创见性的研究探讨。
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宏大深邃,对20世纪的语言学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一、洪堡特语言世界观的产生及基本观点19世纪在语言研究领域,历史比较语言学占有绝对主导地位,洪堡特却提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并构建了语言世界观的理论架构。
洪堡特把语言看作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语言的产生,他认为:“语言产生于人类的某种内在需要,而不仅仅是出自人类维持共同交往的外部需要,语言发生的真正原因在于人类的本性之中。
对于人类精神力量的发展,语言是必不可缺的;对于世界观的形成,语言也是必不可缺的,因为个人只有使自己的思维与他人的、集体的思维建立起清晰明确的联系,才能形成对世界观的看法。
”[1]这种世界观的主要观点有:思维影响并决定语言,特别是语言结构的面貌,而语言凝化思维,对思维有能动的反作用,即语言影响思维和思维方式,不同语言认识世界的图景和方式不同。
他认为语言的普遍性在于精神的语言形式的普遍性,语言形式不仅是外在语音或语法形式,根本的语言形式是内在精神及其方式。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洪堡特所倡导的人类语言共性与语言普遍语法有本质不同,它揭示的是人类语言所蕴含的思维或认知方式的共性。
二、洪堡特语言世界观下的语言和民族精神在语言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上,洪堡特从未否认语言与精神是相互作用的,但他的基本观点是语言是精神的外部表现,精神是语言的动力和内核,二者之间,精神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
洪堡特的汉语观及其对汉语研究的启示刘林燕【摘要】从汉语结构的特点与性质、汉字的特点和性质、汉语的“优点”和“缺点”三方面阐述了洪堡特的汉语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洪堡特语言观对现代汉语研究的启示.【期刊名称】《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4)003【总页数】3页(P25-27)【关键词】洪堡特;汉语观;现代汉语【作者】刘林燕【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西安712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419世纪的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研究过许多语言。
尤其是对那些结构上迥异于印欧语系的语言,他的兴趣更大。
在读到当时尚不多见的几种介绍汉语(其实是文言)和汉字的书后,他立即被这种“最奇特的”、“可以自成一类”的语言吸引住了。
他以一个语言哲学家而不单是语文学家的宏阔目光注意到汉语的语法特性,认为研究汉语对于探索人类语言的差异、揭示人类精神的作用有特殊的意义。
他研究一种语言,首先关心的是这种语言本身的内在联系,即其语法构造,而不是其文字表达。
洪堡特在很多文章中说明汉语结构特点之所在,并对这种特点的成因作出解释。
一、洪堡特的汉语观(一)汉语结构的特点与性质洪堡特认为以简练、朴素、直接的方式呈现思想是汉语的优点。
而这一特点似乎最切合汉语的精神。
在《论语法形式的通性以及汉语的特性》中他指出,“汉语在精神中激发和维护的是一种针对纯思想的活动,凡是会给表达带来更丰富的色调和更迷人的风采的东西,都在被精神排斥之列。
汉语的上述优点并不仅仅体现在对抽象概念的处理上。
它的简洁、精练的风格以独到的方式将生命力注入叙述和描写,并使感情的抒发获得某种表现力。
”于是他肯定地说“这种奇怪的语言把精神引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而它本身的形成也必然得益于这一发展方向。
”洪堡特认为汉语语法主要是隐性的,对形式关系的表达采取非语音化的手段,句子结构是完全建立在概念的排序上。
所以,“就语言的性质来看,汉语属于完全不同的另一领域。
民族精神决定汉语的价值取向--洪堡特语言学评介
王德
【期刊名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32)003
【摘要】本文根据洪堡特的《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从语言的界定与民族精神、语言的认识与世界观、语言的系统性与思维方式、语言的分类与创新等方面对汉语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剖析,并由此阐明了汉语在今
后发展以及创新的见解.
【总页数】4页(P67-70)
【作者】王德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
【相关文献】
1.适用语言学领域的创新之作r——《基于网络热点事件的汉语评价研究》评介[J], 姚双云
2.洪堡特对汉语及汉民族精神的错误论述 [J], 周永平
3.语言从精神出发──洪堡特的语言学评介 [J], 黄涛
4.普通语言学的产生——洪堡特语言学说评介 [J], 康德拉绍夫;郭谷兮
5.重建西方对比语言学史——洪堡特和沃尔夫对开创对比语言学的贡献 [J], 潘文国;谭慧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德]威廉冯洪堡特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是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的重要著作,通过对不同语言结构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语言与人类精神之间的紧密联系。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为作者的深厚学识和独特见解所折服,也深刻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和魅力。
首先,冯·洪堡特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观点: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更是塑造人类思维和精神的模具。
他指出,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词汇体系和表达习惯对使用该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他通过比较拉丁语和日耳曼语系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来说明这两种语言使用者在认知世界上的差异。
这种观点在后来的语言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讨论。
书中还详细分析了汉语的特点和优势。
冯·洪堡特认为,汉语的音节和汉字的独特性使得汉语具有丰富的表达力和诗意。
他写道:“汉语,特别是诗歌中的汉语,是一种声音和图像的艺术,它的每一个音节都承载着丰富的意义,每一个汉字都像一幅画,充满了美的享受。
”这种对汉语的赞美不仅展现了他对语言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敬意。
此外,冯·洪堡特在书中还探讨了语言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他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其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语言的差异反映了民族性格和文化的不同。
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对后来的语言民族志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冯·洪堡特在分析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过于强调语言对思维的的决定性作用,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如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过于简化了一个复杂的问题。
第二篇范文从文化比较的视角来看,《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语言学著作,更是一本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
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在书中通过对不同语言结构的深入分析,实际上是在探索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塑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