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及其影响_陆明明
- 格式:pdf
- 大小:100.52 KB
- 文档页数:1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是一种对语言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由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于19世纪初提出。
这一理论体系对语言的综合研究以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重要的贡献。
下面将介绍洪堡的普通语言学及其在中文研究中的应用。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主张通过对语言本身的研究,来揭示语言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
他认为,每种语言都是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产物,同时也受到个体和群体的主观意识和文化经验的影响。
研究语言必须从个体的视角出发,关注语言的使用者和他们的社会环境。
在中文研究中,洪堡的普通语言学方法体现在对汉语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中。
洪堡强调语言的变异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每个个体在语言使用中都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自由度,从而导致了语言的变化和多样。
这一观点在汉语研究中的体现是对汉语方言和口语的研究,如对闽南语、四川话等方言和俚语的描述和分析。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也关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媒介。
在中文研究中,这一观点体现在对汉字和汉语思维方式的研究中。
他们通过对汉字的结构、意义和使用方式的研究,提出了汉字与汉语思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汉字的象形性质和字义之间的关联,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形象和意义的重视。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还强调了语言的功能和交际意义。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和沟通的工具,具有表达和传递信息的功能。
在中文研究中,人们对汉语的语用学研究多次得出结论:汉语有其特定的交际规则和用语习惯,如专名用法、礼貌用语等,这些都反映了在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等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新洪堡特语言哲学思想中的语言内部形式论分析编者按:引进与诠释是专题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引进须要精准、细致。
精准指应该引进那些值得引进的东西,比如威廉•洪堡特和R. 罗蒂等的语言观;细致则指我们的引进应该细致入微,只有在细致中才能洞见相应学者语言观中的真谛。
张如奎的文章说明,语言具有自己的组织和结构,是多元世界中的一元。
补爱华的研究成果则昭示我们,作为独特实在的语言,它同人和客观世界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语言是一种特殊实在,语言同世界中的其他部分共同建构整体性世界。
这是语言本体论的重要思想之一。
提要:洪堡特的“语言内部形式”概念实际上指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系统。
这种结构系统深藏在语言内部,是每一种语言的独特属性,应该是语言研究的真正对象。
一种语言就其内在形式而言,包藏着一种确定的世界观。
语言是思维不可或缺的伴行者,也是思想的手段。
理解语言内部形式,是某一语言共同体特殊统觉形式与语言外部形式相互关系的总和以及由此产生的语言自身的客观规律,包括该语言的词源进化过程。
在划分一般感知时出现的不同词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语言内部形式存在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对不同物体、活动、质量和状态的划分为语言进一步形成直接提供依据。
关键词:内部形式;语言形式;语言内部情感;语言内部形式Philosophical Analysis on Language Internal Form of New-Humboldt’s Theory Zhang Ru-kui(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Humboldt’s concept—“the language Internal form” actually refers to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 and semantic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This structural system which is within the language is a unique characteristic of any language.Linguistic study should focus on the study of it. As far as the internal form of a language is concerned, it has its own definite philosophical view of the world. Language is not only thought to be indispensable to people’s thought, but also a mean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proposing idea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l form of language includ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munity of a language form and that ofthe specific apperception external form of language. It also includes the objective rule of the language such as the etymologies of language evolutio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idences becomes clear when we delineate the general perceptions that occur with the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parts of speech. Furthermore, the deline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objects, activities, quality and state of the language directly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language.Key words:Internal form; language form; internal emotion of language; language Internal form1 引言在深入探索语言创造活动特征的过程中,洪堡特提出概念“语言内部形式”(внутренняя форма языка)。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洪堡的普通语言学(Humboldtian linguistics)是指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对语言学的一系列贡献和理论观点。
他的研究以语言的内在结构和功能为主要内容,强调语言与文化、思维和个体的紧密联系。
洪堡认为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而且也反映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和精神世界。
他提出的语言观念成为了后世语言研究的重要基础,对20世纪语言学以及人文学科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洪堡的语言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的内在结构、语言的功能、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些方面。
洪堡强调语言的内在结构。
他认为语言不是简单的词汇和语法规则的组合,而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这些要素包括语音、词汇、句法等,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语言的结构。
要想深入理解一种语言,就需要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影响。
洪堡提出了语言的功能理论。
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
他强调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语言的结构和词汇表达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要想深入了解一种语言,就需要从它的功能角度出发,探究它是如何反映人类思维和认知的。
洪堡还强调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等。
要想深入了解一种语言,就需要从它所处的文化背景出发,探究它是如何反映特定文化的。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后世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理论对20世纪后期的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等语言学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理论也对人文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发展。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提出了一种新的语言观念,强调了语言的内在结构和功能,探讨了语言和思维、文化之间的关系。
主流语言观的哲学透视 一、哲学影响下的语言研究传统 “哲学”(philosophy)一词源自希腊语“philosophia” (love of knowledge, wisdom:philo-“loving”+ sophia-“knowledge, wisdom”),指“对知识和智慧的爱好”。在西方,哲学和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与逻辑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的密切关系都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七艺”①密不可分。古希腊形了两种语言研究的传统,一种以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和柏拉图为代表,一种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这两种研究传统的某些观点在语言学史的发展过程中,时分时合,常常交织在一起,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出现在不同学派当中,加之借鉴自然科学的各种实证主义方法,便构成了多元的语言研究方法论。同样,从不同哲学角度对语言本质的思考也产生了体现语言不同性质的各种语言观。
二、哲学发展的转向与多元化的语言观 西方哲学的发展由于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向而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的特点,即(古代)本体论哲学——(近代)认识论哲学——(20世纪)语言哲学②。而在不同哲学背景下也产生了不同的语言观。
(一)本体论与本体语言观 作为古代哲学经典的希腊哲学思想是朴素的,因为还没有注意到思维与存在的对立,这种对立还不是它所考察的对象。在希腊哲学里,通过思维作哲学论证、思考和推理,但是在这种思考和推理中,却有一个不自觉的假定,认为思维也是存在的,因此便假定了思维与存在不是分离的。古代哲学只认识现象,一切都是包括在现象之内的,背后并不存在一个可以有所认知,但是不能以理智的、认识的方式认知的存在物。与这种本体论相应的语言观主要是体现语言本体性的工具观和符号观。
最早的语言工具观产生于古希腊。在探索意识与世界的希腊哲人眼中,语言是思维工具,语言分析、哲学思辨、逻辑规则交织在一起。在古罗马,拉丁传统语法(即文法)一直被作为读写和口头交际的工具,始终处于中世纪的“七艺”之首。中国古代也有工具观的描述,荀子在《正名篇》中说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也就是说名称本没有对错之分,统治者以命令来确定它,老百姓形成习惯了就是对的,不合规约就是不对的;《说文·叙》阐述为“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可见在当时,语言文字被看作是解经—求道—统治的工具。
“每一种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最新文档“每一种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洪堡特在论述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以及怎样克服这种影响时有这样的阐述,他说:“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人从自身中造出语言,而通过同一种行为,他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樊篱。
一个人只有跨过另一种语言的樊篱进入其内,才能摆脱母语樊篱的约束”。
(1836/1997:70)这是他语言学思想的核心,洪堡特认为人类语言的普遍性在于精神的语言形式的普遍性――语言形式不光是外在的语音形式或语法形式,根本的语言形式是内在的人类精神的。
他的语言比较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各民族语言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研究,达到对人类普遍语言的揭示,实质上就是要揭示人类的共同本性。
要准确理解这一观点,还要从洪堡特对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认识上谈起。
他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有着共同的起源;二者的发生、发展是人类心智生长过程的两个相关方面,是通过持续的成长和成熟阶段平行发展起来的。
人类在这两方面发展的一致性,产生了一种为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能力,这种能力首先是从“整个经验的海洋”中抽象和识别,进而约定俗成为具有相对稳定和与众不同特征的实体,同时用一个声音符号来加以标识。
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手段,而且更主要的是认知手段。
语言不是事物,但常常是事物的概念,这些概念是人在构成词时创造的。
例如“书”这个事物,汉语叫“书”,英语叫“book”,日语是“本”……每个称呼都包含一个特殊概念,但所有的称呼都表示同一个事物。
各民族词汇多样性和多种语法差别,便是如此随着人类思想和语言财富的积聚而发展起来的;各民族的思维模式和大众文化,也只能通过它们各自的语言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进行研究。
把这种语言内涵形式和民族对周围世界的看法紧密联系起来,因为每个概念都是通过特定的语言来把握的,所以语言必然与世界的规模相符。
人类各种语言的不同不在于外部声音和感性符号的不同,不在于某一事物的称谓的不同,而在于它的内涵形式所认识的这一事物的观点不同,即世界观的不同。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洪堡的普通语言学是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提出的语言学理论,他认为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民族性和文化特征。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欧洲语言学界的重要理论派别之一。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强调语言的内在结构和文化特征。
他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文化的反映,它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表达民族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民族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主张,语言应该从整体上研究,而不是把它看做是一种工具或符号系统。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对文化的关注也体现在对语言的动态性和发展性的认识上。
他认为,语言是活生生的,不断在社会生活和思维活动中演变和发展。
语言应该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去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内在结构和文化特征。
他的这一观点对后世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了人们对语言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关注,促进了语言学的学科发展。
在洪堡的普通语言学中,还包括了对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要素的研究,但更加关注的是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化特征。
他强调语音、语法和词汇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语言系统,反映了一种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在研究语言时,需要从这些要素的互动和联系出发,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文化特征。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观点对后世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许多学者研究语言的重要思想源泉。
在当代,洪堡的普通语言学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它提醒我们,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反映,需要从历史、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和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在结构和意义。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洪堡的普通语言学是由德国学者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提出的一种语言学理论。
洪堡在其著作《通常语言学大纲》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该书发表于1836年。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主张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创造之一,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表达方式。
人通过语言来构建和表达自己的意义和世界观,语言能够影响和塑造人类的思维方式。
洪堡认为语言是与人的思维密切相关的。
他对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上。
洪堡提出了“思维即语言”的观点,即人的思维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他认为不同的语言可以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洪堡提出了“语言的无穷创造力”理论。
他认为每种语言都是通过无数个创造性的决策来构建出来的,因此具有无限的变化和创造力。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语言来创造自己的意义和世界观,而且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会影响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方式。
洪堡还强调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反映和表达,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语言不仅仅是一个交流工具,还是文化传承和承载的重要方式。
洪堡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通过语言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沟通不同的文化。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也对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语言是一个活的系统,不断演化和变化。
语言不仅仅是静止的符号系统,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使用中不断地变化和演化。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是一种综合了思维、文化、创造性和发展等多个方面的语言学理论。
他的观点对后来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语言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洪堡特论多语能力与世界观摘要:二十世纪,哲学的发展由近代哲学转向了现代哲学,语言开始逐渐登上倍受现代哲学关注的舞台。
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突破了历史研究的局限,在语言的实质与功能、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文化外延及精神内核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极具前瞻性和开创性的钻研及探讨,为其后的许多现代语言学思想的迁进奠定了基石,也为语言学习的着眼点提供了参考。
本文试图从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入手,解析其理论的要义及独特价值。
关键词:洪堡特;语言世界观;开创性一、洪堡特的学术贡献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语言学家之一,洪堡特对语言学发展的贡献举足轻重。
他在语言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开拓就是他的“语言世界观”,也就是对“语言-思维-世界”这三者之间关系的认知。
他深入研究了语言的本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等具有深刻哲学意义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开创性观点,为后世语言学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基石。
洪堡特发表的《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汇合了他对于语言问题的思索,使得人类学、民族学与语言哲学相贯串,糅宏观阐发与具体分析于一体,将印欧语言与非印欧语言的研究相补充。
他写作此书之目的,“正是要‘在语言差异和民族划分这两种现象相互可说明的范围内考察他们与人类精神力量的创造活动的联系’。
”[1]在洪堡特看来,语言是精神活动的一种体现模式,而思维则是语言的本源和归宿。
他的这种思想也对乔姆斯基心智主义的提出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洪堡特关于语言本质的思想1.洪堡特的语言本质思想介绍(1)语言研究的古与今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在认识到有语言后,不仅是中国古人,古希腊的哲人们也就其意义与表达展开过辩论,试图想确切地定义它。
到了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开始对其来源产生了兴趣,并从理性角度(语言从逻辑中来)和感性角度(语言与诗歌艺术的联系更加紧密)出发,阐述了许多观点。
不同的观点所追溯的起源亦大不相同,有当今人们普遍认同的演化色彩的延续性发展理论,也有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提出的“非延续性”观点。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是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于19世纪提出的一种语言学理论,也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
这一理论对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理解语言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
每一种语
言都是独特的,反映了该语言所属民族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不同语言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
似性,这种相似性是由于人类的共同起源和相似的思维方式所产生的。
洪堡将语言分为语音、词汇、句法和词义四个方面,通过比较不同语言在这四个方面
的差异,揭示了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
他认为,语音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要素,不同语言之
间的音位差异主要是由于语音系统的不同而导致的。
词汇则是语言中的基本单位,不同语
言中的词汇可以通过比较来发现共同的词根和词源。
句法则是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研究对象,不同语言的句法结构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洪
堡通过对比不同语言的语法规则,发现了一些普遍的语法现象,如主谓宾结构,这些现象
反映了人类思维的一致性。
词义则是语言中词汇的意义和使用范围,不同语言中的词义有
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有很多词汇具有相似的意义。
语言学名家洪堡特洪堡特(Baron von Wilhelmvon Humboldt, 1767 --1835),德国语言学家、语文学家和政治家。
1767年6月22日出生于德国波茨坦。
1787年秋至1789年期间他曾先后就读于法兰克福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政治、法律以及考古学等方面的课程。
1809年他被任命为内务部文化和教育司的负责人,在此期间他提议并创建了柏林大学。
1819年洪堡特离开了政界。
从1820年到1835年,他专心致力于语言研究。
1820年6月19日,他在柏林科学院宣读了他的论文《论与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关的比较语言研究》(简称《论比较语言研究》),标志着他的语言和语言哲学研究工作的开端。
后来他又先后发表了很多语言学论著。
1828-1829年,他的名著《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问世,1830-1835年他又精心写作了三卷巨著《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该书的引言是一篇独立的论文,题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在这部著作中,洪堡特完整阐述了他的语言学思想,使之成为他在该领域全部工作的总结。
1835年4月8日洪堡特在柏林附近的庄园逝世,享年68岁。
洪堡特学识渊博、兴趣广泛,曾在美学、民族学、古典文化等一系列领域进行过深入的探索,但他一生的主要兴趣集中于语言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被视为理论语言学和19世纪整个语言哲学系统的创始人。
他的语言理论与索绪尔的"就语言而研究语言"的学说不同,非常强调语言与民族精神的联系,甚至提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的论断。
他强调语言的创造性,人们能用少量规则说出无穷无尽的话语来;强调"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这些理论直到20世纪仍有很大的影响,"萨丕尔-沃尔夫假设"导源于洪堡特的语言民族精神的论断,因而被人们称之为"新洪堡特学派";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的语法理论与洪堡特的语言创造性思想也有密切的联系。
洪堡特(Baron von Wilhelmvon Humboldt, 1767 --1835),德国语言学家、语文学家和政治家。
1767年6月22日出生于德国波茨坦。
1787年秋至1789年期间他曾先后就读于法兰克福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政治、法律以及考古学等方面的课程。
1809年他被任命为内务部文化和教育司的负责人,在此期间他提议并创建了柏林大学。
1819年洪堡特离开了政界。
从1820年到1835年,他专心致力于语言研究。
1820年6月19日,他在柏林科学院宣读了他的论文《论与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关的比较语言研究》(简称《论比较语言研究》),标志着他的语言和语言哲学研究工作的开端。
后来他又先后发表了很多语言学论著。
1828-1829年,他的名著《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问世,1830-1835年他又精心写作了三卷巨著《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该书的引言是一篇独立的论文,题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在这部著作中,洪堡特完整阐述了他的语言学思想,使之成为他在该领域全部工作的总结。
1835年4月8日洪堡特在柏林附近的庄园逝世,享年68岁。
洪堡特学识渊博、兴趣广泛,曾在美学、民族学、古典文化等一系列领域进行过深入的探索,但他一生的主要兴趣集中于语言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被视为理论语言学和19世纪整个语言哲学系统的创始人。
他的语言理论与索绪尔的"就语言而研究语言"的学说不同,非常强调语言与民族精神的联系,甚至提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的论断。
他强调语言的创造性,人们能用少量规则说出无穷无尽的话语来;强调"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这些理论直到20世纪仍有很大的影响,"萨丕尔-沃尔夫假设"导源于洪堡特的语言民族精神的论断,因而被人们称之为"新洪堡特学派";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的语法理论与洪堡特的语言创造性思想也有密切的联系。
语言与精神摘要:洪堡特从哲学、人类学等角度考察语言现象,探索语言的本质;从语言入手分析人类精神。
他的语言哲学思想体现了“精神至上”的原则。
在洪堡特看来,语言是人类精神的体现,语言的一切都来源于精神,决定于精神。
精神是语言的本原、内核和动力。
关键词:洪堡特;语言;精神;语言学一19世纪德国的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是普通语言学的莫基人,“十九世纪普通语言学问题方面最深刻的思想家之一。
”[1](215)他从哲学、人类学等角度考察语言现象,探索语言的本质;从语言入手分析人类精神,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见解。
洪堡特有关语言学说的理论,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日益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
洪堡特的研究视野广阔、气势恢宏,他毕生研究和比较过的语言达五十余种。
他把自己的研究称为“总体语言研究”,因为他研究的不是某一民族的语言,也不是某一类型的语言,而是普遍的人类语言。
他的语言研究以“人的研究”为终极目标,并始终立于哲学的高度。
他不是“为语言而研究语言”,而是以语言为途径,重在探寻语言表现背后的精神活动,揭示人类精神的奥秘。
洪堡特语言学说的代表作是《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是他的巨著《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的长篇导言,长达300余页,被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师布龙菲尔德称为“第一部关于普通语言学的巨著”。
这部巨著以探索人类精神发展状况为出发点来考察语言,“在语言差异和民族划分这两种现象相互可说明的范围内考察它们与人类精神力量的创造活动的联系”。
[2](17)精神力量及其创造活动,是贯穿在整部书中的基本解释原则。
可以说,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体现了“精神至上”的原则。
“精神”在洪堡特的语言学著作中是一个伸缩性极大、并且富有生命力的概念。
洪堡特有时用它来指代“精神力量”或“民族精神”。
在洪堡特看来,语言是人类精神的体现,语言的一切都来源于精神,决定于精神。
精神是语言的本原、内核和动力,“精神在语言中扎下了根,并把生命赋予了语言,就好像把灵魂赋予了它们所造就的肉体”。
外语教育中语言本质的哲学思考王幼明【摘要】Humboldt's thinking on the nature of language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the doctoral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also brings new energy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the thinking of language philosophy, the research on the doctoral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ents a diversified trend. Humboldt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world view of language, and expounds that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lies in the continuous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ity and creativity.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has absorbed a wide range of language resources, and has realized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itself.%洪堡特对语言本质的思考为博士外语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语言研究带来新的活力。
在语言哲学思考中,博士外语教育研究呈现多元化的研究态势。
洪堡特提出语言世界观概念,阐述了语言本质在于民族性和创造性的不断融合与发展。
外语教育广泛吸收多元化语言资源,实现语言自身的丰富与发展。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学》【年(卷),期】2015(000)014【总页数】3页(P54-55,49)【关键词】语言哲学;语言世界观;民族性;创造性;外语教育【作者】王幼明【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外语教研室,北京 1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研究提出了从哲学的角度探讨语言的本质和认识,于是出现哲学和语言的融合,产生了语言哲学(Linguistic Philosophy)。
洪堡特语言哲学思想综述作者:宋雪唐诗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6期摘要:洪堡特是19世纪德国最具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之一,他在对语言本质、语言与思维关系方面等诸多问题上都有其富有创造力的独特见解,为现代生成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文通过对关于洪堡特思想近五年的研究综述,发现其独特的思维火花在一代又一代学者的研究中延续着蓬勃的生命力。
他的语言观为当代语言学界提供了更为廣阔的研究视野。
关键词:洪堡特;语言哲学;精神思维作者简介:宋雪(1993.11-),女,汉,山东省莱芜市人,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唐诗吟(1993.1-),女,汉,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人,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一、洪堡特语言思想简析威廉.冯.洪堡特是德国的语言家、政治家及哲学家。
洪堡特的经历可分为两个阶段,早年从事于频繁的外交政治活动;直至退出政坛他开始致力于语言研究。
洪堡特对于语言有非常广泛的认识,研究过欧洲的巴斯克语、美洲的印第安语、亚洲的梵语、汉语等多种语言。
他善于透过个别语言现象来深入思考人类语言的普遍特性,在对语言本质、语言与思维方面等诸多问题上都有其富有创造力的独特见解,为现代语言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语言的分类上,洪堡特认为语言是沿着一条由低向高呈阶梯式发展的道路向前发展,他根据词形有无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复杂程度,将人类语言划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及“屈折语”三种类型。
其中,屈折语最为高级,黏着语居其次,最后是孤立语。
对于语言本质的探讨,他认为语言是精神力量的外在表现,语言是一种具有创造力的精神活动,是一个民族满足其内在需求的外化。
语言和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是一道生长起来的,民族精神就是民族语言,民族语言即是民族精神,其中民族精神占主导作用。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洪堡的普通语言学是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提出的一种全面的语言学理论体系。
该理论主张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完整而独立的系统,它与民族、文化以及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以下将对洪堡的普通语言学进行详细介绍。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是独特的,它包含了一系列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而这些要素的组合和运用方式决定了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洪堡认为每个单词都是由各种声音构成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语音,都有一定的含义,同时不同语音之间的组合也会形成不同的词汇。
而语法就是一种规则体系,它决定了词汇在句子中的组合方式,从而构成句子和语篇。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强调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
每一种语言都是民族思维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它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对某种事物的看法。
洪堡认为,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词汇,用以描述和理解其所处的文化环境。
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民族的文化,只有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和使用这种语言。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主张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他认为人类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从而创造出各种新的意义和概念。
语言的创造性体现在其中的各种词汇、短语和句子的组合和运用方式上。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会影响人们创造新的语言表达方式的能力和习惯,从而使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特点。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现象。
他认为语言与人们所处的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人们的语言习惯和词汇选择往往受到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影响。
生活在北方寒带的民族可能会有更丰富的词汇来描述冰雪等自然现象,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民族则可能更关注与热带自然景观相关的词汇。
洪堡认为语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它反映了人们思维和认知方式的特点。
洪堡的普通语言学是一种全面的语言学理论体系,它强调每一种语言都是独特和完整的,与民族、文化以及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科技信息2011年第1期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是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本文主要探讨洪堡特的语言思想,洪堡特的“普遍语言学”反对西方语言学和语言哲学中的逻辑主义传统,站在人文哲学的高度着力对语言的普遍性研究,提出了他关于语言的本质特征的见解和他的语言世界观,从而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洪堡特“在一种哲学地平线之内是语言成为问题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洪堡特被伽达默尔称为“现代语言哲学的开创者”。
1语言是构成思想的官能
赫尔德在《论语言的起源》里称语言是理智的自然官能,他认为语言作为人类心灵的一种感官,可以比之于人的视觉能力或蜜蜂构筑巢穴的本能,这意味着语言是人类种属固有的能力。
洪堡特曾经这样说过:
“……语言是内部存在的官能……”;“语言是构成思想的官能”;“语言的有机体源于人类说话的普遍能力和需要,产生自整个民族……。
这一有机体属于智能人的生理范围……。
”[1]
作为一种生理—生物的能力,语言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在这一意义上,的确可以把语言理解为一种有机组织,它是这一有机组织的组成部分。
这有点先验语言观的意味,大概是受康德哲学影响。
乔姆斯基也非常重视语言的天赋性,他认为“人类生物禀赋本身含有一个确定着人们可能获得的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的原则系统,而经验则只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这些原则起到完善或强化的作用。
这样看来,所谓学习语言似乎和身体的器官生长的情形相似。
”[2]在乔姆斯基看来,与其说一个人是学会使用语言的,还不如说是在人脑中发育生长出了语法,然后支配人的语言活动的。
2语言绝不是一种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活动
把语言看做一种不间断的创作活动,是洪堡特语言理论的重要观点。
他曾说过:“语言绝不是产品而是创造活动。
因此,语言的真正定义只能是发生学的定义。
语言实际上是精神不断重复的活动,它使分音节得以成为思想的表达。
”[3]洪堡特把语言看作一种正在进行的活动,他认为语言中没有什么静止的东西,“语言就其真实的本质来看,是某种连续的、每时每刻都在向前发展的事物。
即使将语言记录成文字,也只能使它不完善的、木乃伊似的保存下来。
”[4]在他看来,由语言整体分割而成的词和语法规则等等,只是一种人为分析的无生气的东西,犹如变冷了的熔岩石。
若想真正理解语言的活的本质,就应该在无数话语的链锁中去了解它,从生产的角度去认识它。
语言的创造性的本质还在于它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语言面对的是一个无限的无穷无尽的领域,即一切可思维事物的总和,因此语言必须对有限的手段进行无限的使用,并且是通过产生出思维与语言之同一性的力量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5],乔姆斯基经常援引洪堡特所说的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这句话来说明解释他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这就是说,任何语言的句子数目是无限的,而语法规则是有限的。
应用一套有限的规则却可以生成无限数目的句子,这正是语言的创造性的表现。
3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语言世界观是洪堡特语言思想的核心,洪堡特的语言的相关性原理,它是指这样一种观点:说话者的语言通过语言系统中可能存在的语法范畴和语义分类,决定着说话者的世界观,这种语言系统是说话者同他本族文化一起继承下来的。
洪堡特告诉我们,个人的世界观更多是通过语言形成的:
“……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正如个别的音处在事物和人之间,整个语言也处在人与那一从内部和外部向人施加以影响的自然之间。
人用语音的世界把自己包围起来,以便接收和处理事物的世界。
我们的这些表述绝没有超出真理的范围。
人同事物生活在一起,他主要按照语言传递事物的方式生活,而因为人的感知和行为受制于他自己的表象,我们甚至可以说他完全按照语言的引导在生活。
人从自身中造出语言,而通过同一种行为他也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藩篱,一个人只有通过另一种语言的藩篱进入其中才有可能摆脱母语的藩篱的约束。
所以我们或许可以说,学会一种外语就意味着在业已形成的世界观的领域里赢得一个新的立足点,再某种程度上说,这确实事实,因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属于某个人类群体的概念和想象方式的完整体系,掌握外语的成就之所以没有被清楚的意识到,完全是一个为人们或多或少的总是把自己原有的世界观,甚至语言观,带进了一种陌生的语言。
”[6]
这段话表明,语言是处在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独特的世界,人在很大程度上必须通过语言的世界才能认识自然的世界,而由于语言的不同,各个民族认识到的自然世界也就不同。
人类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各个民族语言的语音、语法规则都各有特点,但语言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实质上是民族思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语词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很清楚,与其说语言是表达已知真理的工具,倒不如说它是发现未知真理的工具。
语言的差异性并非语音和符号的差异性,而是世界观的差异性。
”[7]语言学研究正是要通过揭示语言的差异性,去发现人类语言的共同本质,其最终目标是要达到人类知识的普遍基础。
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在现代也引起了很大的重视和发展,萨丕尔认为虽然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客观世界中,,但由于语言有力的制约着人们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世界实际上被不同的语言所分割,拥有自己语言的每一个民族同时也拥有一个独特的世界:“事实上,真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无意识的建立在群体的语言习惯之上。
任何两种语言都不可能被人为代表同样的社会现实。
不同的社会所生活的世界是不同的世界,而不仅仅是贴有不同标签的同一个世界。
”[8]萨丕尔的观点得到了沃尔夫的响应,沃尔夫进一步指出,语言不就决定着人对世界的看法,而且决定着人的思维方式:“……一个人的思想的形式为某些不可抗拒的型式规律所控制,对此他本人是意识不到的。
这样的型式就是他自己语言所具有的错综复杂、尚未获得揭启的系统组织,但只要把这些语言跟另外的语言特别是其他系统的语言作一个公正的比较,就可以使其系统组织暴露出来。
”[9]这种根源于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的理论,常常被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或“语言相关论”,或被认为新洪堡特主义在美洲的表现。
总之,洪堡特对整个从19世纪以来现代语言学的影响是最大的,他从语言哲学、人类学、语言类型学等角度,深入探讨了语言的本质、语言的活动机制、语言活动与人类精神的关系、语言类型等重要问题,提出了不少独特的理论见解。
在语言哲学上洪堡特在西方历史上首次发展了颇具系统的语言观,其重要性亦被现代人文哲学家所共识。
【参考文献】
[1][3][6][8][9]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109,110,58,136,201.
[2]徐志民.欧美语言学简史[M].学苑出版社,2005:274
[4]洪堡特.论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4.
[5][7]孙周兴.后哲学的哲学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51,156.作者简介:陆明明(1984—),男,安徽宿州人,安徽大学哲学系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
[责任编辑:张慧]
浅谈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陆明明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37)
【摘要】洪堡特对近现代语言学和语言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其思想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语言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的洪堡特,通过人文主义语言研究哲学立场与方法对语言世界观问题的明晰化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基于洪堡特关于语言本质的思想及其影响,本文主要概括表述为三个方面:(1)语言是一种官能;(2)语言是一种创造活动;(3)语言世界观。
【关键词】洪堡特;思想官能;创造活动;语言世界观
●
○高校讲坛○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