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堡特(新)
- 格式:ppt
- 大小:815.50 KB
- 文档页数:26
威廉·冯·洪堡特及其学术思想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1767年生于波茨坦。
1787—1789年就读于法兰克福大学和格廷根大学,1801—1810年任普鲁士宗教和教育大臣,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改革。
1809年创建柏林大学,即现在的洪堡大学。
1810—1819年任外交官。
1919年以后辞去公职,专门从事学术研究。
在德国近代史学者的笔下,他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民主政治家,能干老练的外交家,学者型的社会活动家。
他又是一个追求完美人性的教育改革家,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新型大学的创建人,因此常为西方教育史家提到。
他有时出现在西方美学史、文艺理论的著作中,被描绘为席勒和歌德思想的继承者,德国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个代表。
人类学家也经常提到他,因为他继赫尔德、康德之后,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从事过“人的研究”,比较过民族、文化的异同。
最后,在语言学史著者的眼中,他是一个伟大的语言理论家,普通语言学的奠基者。
洪堡特对许多语言都有广泛的认识。
他研究过欧洲的巴斯克语、美洲的印第安语,非洲的埃及语和亚洲的梵语、汉语等多种语言,是比较语言学创始人之一。
他善于突破历史局限,透过个别的语言现象,深入考察人类语言的普遍特性。
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文化内涵等多方面的问题上,他都做了富有创见性的研究和探讨,为现代语言学思想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德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洪堡特第一篇有关语言学的著作是1820年6月29曰在柏林学会宣读的一篇报告《依照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期论语言的比较研究》,在这篇文章里他起草了他所设想的语言哲学体系的纲要。
1828年,他发表了《论双数》一文,这标志着他在语言研究上完全转向理论研究的开始。
他一生中最后也是最大的一项工作是《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的写作,这篇巨著共分三卷,陆续出版已在他去世以后的1836—1840年。
帕西帕西(Poul Edouard Passy 1859-1940)是法国语音学家。
他早年的学业来自家庭教育。
他的父亲是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曾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帕西后来也投身政治。
他少年时代能说英语、德语、意大利语。
16岁时考取文学学士,后在巴黎的高级研究学院学习梵语和哥特语。
19岁从事英语和德语教学。
1891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1894年任教于巴黎高级研究院,主持“普通/比较语言学讲座”。
1886年他和本国一批英语教师组织语音教师协会,出版会刊《语音教师》,他任协会主席和会刊主编。
该会后来发展为国际语音协会,他先后任该协会主席和秘书,并继续任会刊《语音教师》主编。
语音教师协会的宗旨是把现代语音学运用于语言教学,这也是国际语音协会的宗旨之一。
1888年协会公布了国际音标。
帕西早年曾自创一套音标,他参加了国际音标的制定,并草拟了国际音标的原则。
他关于音标使用的主要意见是:①要用宽式音标,反对用严式音标;②主张音标不可太多,以免不便使用;③提倡用音标教儿童阅读外语课文。
最后这点便是外语教学的“语音法”,他以此成为外语教学改革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
他编写过《小学初级课本》、《美国小学教学》、《法语口语》、《英语口语基础》、《法语口语基础教程》等教学用书。
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语音学家之一。
他的学术著作对中国普及现代语音学知识起过重大作用,产生过深远影响。
洪堡特洪堡特 (Wilhelm Freiherr von Humboldt是德国政治家、哲学家、语言学家。
他曾任普鲁士宗教和教育大臣,致力于教育改革,并创建了柏林大学。
后来又任外交官。
1819年后辞去公职,专门从事学术研究。
洪堡特是比较语言学创始人之一,所著《论爪哇岛的卡维语》的前言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新道路。
他认为,语言不是一个实体或已完成的事物,而是行动;人们通过声音来表达思想;民族语言具有本民族的精神特征。
洪堡特指出了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本质:语言通过分节这一杠杆而与思想相适应。
决胜新高考一-2023届高三年级大联考语文-、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C本J1]兴5小题,17分〉阅读下丽的文字,完成l~5题。
材料一:当于,不管是从诗人队伍的规模、诗歌创作和阅读的数量,还是诗歌朗诵、诗歌分享等各矣活动的举办情况等方面考察,诗坛内外都清晰地感觉到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没有一种文休能像诗歌这样,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被寄予如此豆大的厚望。
但是我们也能清晰地感觉到,当于也没有一种文体能像新诗这样,在创作、传格和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大相径庭的评价,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
好在,在品生媒体时代,我们且在以互联网为我休,以最为有效的途径和速度凝聚共识。
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从精神内核上,诗歌与融媒体是一种高度契合的关系,品贵、媒体是实现诗歌经典化、促成诗歌共识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互联网共亭、互动、协同的理念,与诗歌的传格规律和精神实质遥相呼应。
品生媒体已经深刻影响了诗歌创作、评价、阅读和传格体系,在客观上已经优化了诗歌经典化的路径,让其变得更加使徒和准确。
这种“路径优化”的首妥因素,还是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诗人、评论家和读者之间最大公约浆,j已在传统传格环绕中需妥反复试钱、过田的诗歌鉴赏趣味在是周稳定,迅速发现最为贴近同时代人内心情感的诗意。
在传统传格媒介于,诗歌经典化的三个重妥环节是这本、批评和文学史著作。
在融媒体阶段,诗歌经典化的路径发生了重要变化,效率也大大提高。
首先,品虫媒体诗歌这本的覆盖面远运大于纸质的出版物,编辑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在融媒体环绕中,可以支好地汇聚专家意见,在展行编辑的职能(选绎、优化和才在荐诗歌)时又加准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形成这本的权威性。
其次,在品生媒体时代批评功能呈现了更强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更加有效地实现了Jrti,平的意义,对批评的质量和针对性提出了J:..il骂的妥求。
实际上,互联网出版率先打破的是批评的门棍,共丘实现了人人可以参与的文学作品传榕流程,最大程序地减少了诗歌批评传格过程中的信息流失。
新世纪国内外测试服装保温性的暖体假人比较陶俊;王府梅;聂凤明;罗胜利【期刊名称】《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7(034)001【摘要】为模拟人体与环境之间热湿交换,近80年研发出100款"假人",它是形体和发热、散湿功能类似人体的仪器设备,能够科学地测试评价服装整体的热学性能,可避免真人实验中个体差异的影响,实验精度高,可重复性好,被公认为是服装工效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手段.主要分析比较最新的几款代表性"假人"的优缺点及之间的差异,研发地有美国、日本、瑞典、韩国和中国,发现可以归为2类,重点比较了一类出汗假人和另一类上装保温仪在测量服装热阻、湿阻之间的差别,以及各自所具有的优势,为测量服装保温性提供新的参考,为中国以后服装工效学研究提出建议.【总页数】6页(P181-186)【作者】陶俊;王府梅;聂凤明;罗胜利【作者单位】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东华大学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210;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东华大学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210;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东华大学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210;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东华大学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2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41【相关文献】1.暖体假人在服装热湿舒适性测试中的应用2."Walter"暖体假人测试服装的热湿传递特性3.暖体假人在服装测试中的应用4.中国-瑞典暖体假人测试服装热阻的比较试验5.人工气候环境下用暖体假人测试服装保暖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年49期总第541期ENGLISH ON CAMPUS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文/曹雪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其中,思维品质首次出现就被确定为学生通过英语学科教育必须发展和提升的重要核心素养,它体现了英语学科素养的心智特征。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教学的重难点,它体现了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和特点。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语篇类型复杂,通常以多模态形式出现,并以不同的文体形式出现。
有些题材学生不太了解而且文章也比较难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教育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讲解。
同时,以学生的发展为理念,以学习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英语学科中的思维品质作为英语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与一般意义的思维能力或者语言能力核心素养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所不同,它是与英语学习息息相关的一些思维品质,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培养通用思维能力(如识别、理解、推断),而且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英语使用者(不一定是英语本族语者)独有或擅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程晓堂等,2016.5)。
思维品质可分为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以及逻辑性和系统性方面。
英语教材中有许多主题语篇直接反映了某种思维品质,而在英语教学语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处处需要提高学习者的思维能力。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尊重学生主体,开启他们的心智,发展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的问题与挑战在当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倾向于把文章肢解成词汇、语法、句型进行讲解,偏重语言知识的掌握。
同时,一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活动设计时,主要步骤,即通过阅读前的图片和题目猜测文章的主旨大意,阅读中的略读和细读加工和处理文本的表面信息和阅读后的复述巩固文本。
洪堡特的语言观、翻译观与典籍英译谷吉梅【摘要】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奠定了其语言观和翻译观的基础,语言观决定翻译观,翻译观影响了翻译的标准判断.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及其主要语言思想与其辩证翻译观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当前进行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典籍英译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有助于建立我国典籍英译的标准和目标,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在充分挖掘译入语的创造潜力的同时,有必要保持多译本并存,必要时还可对典籍进行反复重译,这是典籍英译的必由之路.在典籍英译的过程中,应当树立科学的语言观与翻译观.【期刊名称】《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3)002【总页数】6页(P97-102)【关键词】语言世界观;语言观;翻译观;中国典籍英译【作者】谷吉梅【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062;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中国典籍主要是指1911年以前历朝的刻本、写本、稿本、拓本等[1],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宝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典籍英译是翻译及语言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典籍英译在我国发展迅速,无论是翻译实践还是翻译理论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从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成立典籍英译分会以来,已召开了七届典籍英译研讨会,大大促进了典籍英译的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典籍英译在此过程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典籍英译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典籍英译的理论建构,而理论建构的基础是语言观和翻译观的确立。
汉语典籍英译理论的建构需要逐渐完善。
在这一过程中,需借鉴不同的理论与方法,力图建立比较科学的典籍英译的理论。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洪堡特语言学成就及其影响洪堡特(Humboldt)是语言学界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对语言学的贡献以及他的理论对后世学者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以洪堡特的语言学成就为主题,探讨他对语言学领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他的理论对语言学的影响。
1. 简介洪堡特(1767-1835)是德国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语言学理论基于人文科学的观点,将语言视为一种思维和文化的表达形式。
他的语言学观点对19世纪以及之后的语言学影响深远。
2. 洪堡特的语言学理论2.1 内在语法规则洪堡特认为语法规则是一种内在的结构,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他主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法规则系统,这种个体语法规则在社会交流中以及组成大规模的语言共同体时发挥作用。
2.2 语言相对论洪堡特强调每种语言都是一种独特的表达系统,每个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词汇、语法和语音特征。
他否定了一种“绝对语言”的存在,认为语言是文化和思维的产物,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和观念。
2.3 语言的创造性洪堡特强调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人们通过语言创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满足他们的思维和表达需求。
他认为语言是一种自由的表达工具,可以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变化而演变。
3. 洪堡特的影响3.1 对语言学的影响洪堡特的语言学理论开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将语言与社会、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的理论启发了后来的语言学家,例如索绪尔和西奥多·维特根斯坦等,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洪堡特的观点并丰富了语言学的研究内容。
3.2 对人类学的影响洪堡特的语言学理论对人类学领域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这一思想促进了人类学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了理论基础。
3.3 对教育的影响洪堡特的语言学理论对语言教育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认为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工具,鼓励学习者灵活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90学时培训总结90学时培训总结1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我,有幸参加初中科学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的培训。
培训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收益却很大。
践行师德规范,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彰显为师的德性魅力现实生活中,孩子接触的社会越来越复杂多样,而他们此时正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
教师作为一个对他们影响颇为深远的角色,若能在各个方面去以身作则,会给学生以巨大的的启迪和激励,甚至使学生终生难忘。
教师是个特殊的、被赋予光辉责任的工作者,角色示范性是无法忽视和替代的,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展现良好的职业道德,奉公守法、爱岗敬业,在教学和平时的生活中做一个正直、富于爱心的人,从内心深处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真正地做到为人师表,用知识去传授、用言行去引导、感化他们。
努力像陶行知一样去去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自己,升华自己。
精心钻研、高效课堂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方张松老师的讲座,我知道了怎样做一个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在方老师的众多观点中,对于教师的教育智慧的阐述,引起了我的思考。
他提出,教师的教育智慧大致可以分为:语言智慧、角色智慧,对象智慧、教材智慧、正和智慧和问题与反思智慧。
并分别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许许多多生动而又真实的案例,让我们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身边常见的问题,竟都可以用智慧的方式得到更好的处理。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还应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和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这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应精心准备、认真分析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和现实中与科学教学有关的例子,对教学进程进行精心编排,设计中坚持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营造氛围,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环节引导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确实学到了知识并提升能力。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永葆教师职业活力时代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语言对比・语言特点・语言教学3潘文国(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062)[摘 要] 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讨论了语言对比、语言特点和语言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不存在适用于一切语言的语言教学方法,语言教学必须结合所教语言的特点来进行;而语言特点又是深层次语言对比研究的结果。
[关键词] 语言对比;语言特点;语言教学中图分类号: H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306(2006)01-0001-05 一、缘 起人们通常认为,对比语言学(或对比分析CA)是从弗里斯(Charles Fries1945)和拉多(Robert Lado1957)开始的,著名的对比语言学家詹姆斯(Carl J ames)就说过:“对我来说,我认为现代的对比分析始于拉多的《跨文化语言学》。
”[1][p.8]强调对比分析与弗里斯和拉多的关系,是为了强调对比分析对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意义,这是这一学科诞生时的主要或基本功能。
结果,由于这一学科倡导的预测方法在实践中的效果并不如人意,于是,随着偏误分析(EA)方法和中介语(interlanguage)等理论的产生,到了上世纪60、70年代,CA就无可奈何地衰落了下去。
到了80、90年代,詹姆斯(1980)、克尔采斯佐斯基(Tomasz.P.Krzeszowski1990)、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1998)等重新提出对比语言学时,其重点早已不在语言教学上了。
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第一,对比语言学对于第二语言教学有没有用?第二,如果对比语言学可以应用于语言教学,它是如何起作用的?这两个问题还可进一步表达为两个更深一层的问题:第一,对比语言学的根本性质和目标究竟是什么?第二,对比分析对于第二语言教学的作用是否仅仅在于教学内容?它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没有意义?思考的结果便是本文标题所显示的,在语言对比与语言教学之间,必须加上一个中间层次:语言特点。
Creativity、Productivity和Recursiveness 辨析语言的区别性特征其中包括创造性(creativity)或多产性(productivity)和递归性(recursiveness)。
这一特征是指一门语言可以通过递归规则,在现有的词汇和语法的基础上,创造出无限的新语句以及词语的组合,甚至可以创造出无限长的句子。
虽然创造性(creativity)、多产性(productivity)和递归性(recursiveness)都指语言的这一特征,但是这三个词之间还是有一些不同,它们所侧重的方面不同。
下面我们将逐一分析创造性、多产性和递归性。
一、创造性(Creativity)最先提出语言具有创造性的是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这是洪堡特对语言属性的一个基本界定。
他指出,人的大脑里天生就有一种能力――创造语言的能力。
他认为语言能力是组成人类大脑功能的重要部分,儿童在语言环境中能自然的习得语言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为语言是大脑的一种能力,讲话人才能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创造出无限的语言行为。
洪堡特认为语言是精神力量积极自主的活动;语言的创造性意味着精神力量的创造性。
在这里洪堡特关于创造性的观点就体现出语言的创造性侧重于语言的使用者,因为语言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只有语言使用者运用一定的方法才能创造出无限的语言使用。
只有语言使用者才有创造语言的能力,这也就是人类语言之所以区别于动物语言的原因之一。
二、多产性(Productivity)在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提出的语言的13个区别性特征中就包括多产性。
语言的多产性是指语言可以理解并创造出无限数量的新句子。
霍凯特指出人类的语言是开放的、多产的,人类有能力说出以前从没说过和听过的句子。
人们每天都在输出以前没有的信息,也在不断的接收新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理解之前从未听过的句子。
这里我们所说的语言的多产性侧重于语言本身,对于语言本身来说,语言是多产的,它可以有无限数量的句子。
语言库藏类型学构想一、概述在语言学的广阔领域中,语言库藏类型学(Linguistic Inventory Typology)正逐渐成为理解和分析世界语言多样性的重要工具。
本论文旨在探讨语言库藏类型学的构想,这是一种新的语言类型学分支,它关注的是特定语言中存在的语言特征的集合,即所谓的“语言库藏”。
这一构想基于一个核心观点: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它们所拥有的特定语言特征上,而且体现在这些特征的组合方式上。
语言库藏类型学的研究,首先需要对不同语言中的语言特征进行全面的识别和分类。
这包括音韵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多个层面的特征。
通过这些分类,研究者可以构建出每种语言的库藏剖面,这类似于一种语言的“指纹”,能够揭示该语言独特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
语言库藏类型学还关注语言库藏的动态变化。
语言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随着时间、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理解语言库藏如何随时间演变,以及不同语言库藏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深入理解语言的本质和语言变化的机制至关重要。
本论文将首先概述语言库藏类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然后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探讨不同语言库藏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本文将讨论语言库藏类型学对于语言学理论、语言教学、语言政策和跨文化交流等领域的重要意义,并展望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1. 研究背景及意义语言库藏类型学的定义与起源:介绍语言库藏类型学的概念,包括其基本原理和主要研究对象。
同时,探讨这一理论的历史背景,例如它是在何时、何地以及由谁首次提出的。
语言学研究的现状:分析当前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动态,特别是与语言库藏类型学相关的研究。
这包括讨论语言学领域内的主要理论和模型,以及它们在解释语言现象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
语言库藏类型学的独特贡献:详细阐述语言库藏类型学对语言学研究的独特贡献。
这可能包括它在理解语言多样性、语言演变、语言习得等方面的作用。
研究的重要性和应用:讨论语言库藏类型学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洪堡特语言理论的跨时代价值述评摘要:洪堡特因其在语言学和语言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而蜚声于后世学术界。
他将辩证哲学观、发展历史观、多维文化观、全人教育观和完美人性观融入语言研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语言观和方法论。
他深邃而丰富的语言学说不仅成就了其普通语言学奠基人的身份,而且历久弥新,日益受到语言学界不同派系学者的青睐和回味,在学术界持续散发着跨时代的哲学智慧和人文意蕴关键词:洪堡特语言理论语言哲学特色价值德国贵族世家出身的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是一名具有浓郁人文主义气质的民主政治家、学识渊博的社会活动家、蜚声国内外的语言学家和追求完美人性的教育家。
他的前半生辗转斡旋于频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主要研究兴趣是政治学和美学;1800年之后,他逐步对语言学产生兴趣,在正式退出政坛后,便将主要精力集中到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研究领域,并因此驰名于学术界洪堡特的语言研究拥有一般语言学家难以触及的广阔人文背景和深厚文化底蕴,其语言学思想主要源自集严谨与浪漫于一体的德国哲学文化传统和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及语言理论,前者主要包括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的哲学理论体系、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和歌德(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等人发起的浪漫主义思潮;后者主要有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的天赋人权和反封建专制思想、孟德斯鸠(Baron de Montesquieu,1689―1755)的三权分立学说和卢梭(Jacques Rousseau,1712―1778)的自由平等社会契约论。
因此,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和理论涉及不同层次和诸多领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语言学财富。
他深邃而丰富的语言学说不仅成就了其普通语言学奠基人的地位,而且历久弥新,日益受到语言学界不同派系学者的青睐和回味――功能主义语言学派从他那里吸纳了不少基本概念和观点,并依据其语言观和方法论寻求有别于形式主义语言学派的理论阐释,而形式主义语言学派也同样从其理论中不断获取灵感和启示一、洪堡特语言理论的特色洪堡特的学术研究具有开阔的视野和研究思路,注重在观察具体语言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人类语言的共性,渗透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