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 (2)
- 格式:pptx
- 大小:609.46 KB
- 文档页数:13
比较阅读5 穿井得一人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家无井而出溉汲汲:从井里取水B.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C.国人道之道:道理D.丁氏对曰对:应答,回答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宋之.丁氏夫君子之.行B.有闻而.传之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其一犬坐于.前D.求闻之若.此若.屈伸呼吸3.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B.对待“穿井得一人”的传闻,国人都很理智,没有相信。
C.《穿井得一人》是一则寓言,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
D.这则寓言告诫我们,对待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
【答案】1.C2.A3.B【分析】1.C.句意: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
道,谈论。
故选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助词,的\助词,的;B.表顺承,可不译\表转折,却;C.介词,对,向\介词,在;D.像\代词,你;故选A。
3.B.根据“国人道之”可知国人都相信了这件事,才会互相谈论。
故选B。
【点睛】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吕不韦(前292年-前235),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二、课文翻译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中取水。
居:停留。
及:待,等到。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于:介词,当“向”讲。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浇田、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挖水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了这件事就去传播:“丁氏挖水井得到一个人。
”国都中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的国君让人向丁氏问明情况, 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三、问题归纳1.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交代故事的背景,是全文的引子,为下文“穿井”引发的内容作铺垫。
2.“丁氏穿井得一人”这句话在表述上有什么问题?这句话有歧义,丁氏本来表达的意思是“我打了水井省下了一个劳力”,如果这句话在当时的情境当中可能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但一旦离开情境,传着传着别人就容易理解成“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3.如何理解宋国国君的行为?宋国国君不太相信穿井得到一个人的事情,他觉得奇怪,想求证一下。
四、课文主题《穿井得一人》通过一个姓丁的人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
同步练习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收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改名为《穿井得一人》。
2.《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
《穿井得一人》知识清单一、文学常识1、出处《穿井得一人》出自《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2、体裁这是一则寓言故事。
二、字词解释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2、常一人居外居:停留。
3、及其家穿井及:等到。
4、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告:告诉。
5、有闻而传之者闻:听到。
6、国人道之道:讲述。
7、闻之于宋君闻:使知道,使听闻。
8、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令:命令,派遣。
9、丁氏对曰对:应答,回答。
三、句子翻译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之后,(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3、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听到这话并传播的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
丁氏回答说:“(家里挖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四、内容理解1、故事主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以免造成误解和误导。
2、人物形象(1)丁氏:他在表达自己家挖井后的情况时,表述不够清晰准确,导致了误会的产生。
(2)传者:缺乏思考,盲目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3)宋君:有调查研究的意识,能够派人去询问事情的真相。
3、情节分析故事围绕“穿井得一人”这一传闻展开,情节发展经历了传闻的产生、传播、被国君知晓以及最终真相大白的过程。
4、写作手法(1)以小见大: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小事,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含答案)文言文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9.甲文选自《____》一书,是该书《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文字。
2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家无井而出溉汲.汲:(2)及.其家穿井及:(3)丁氏对.曰对:(4)求闻之若此.此:21.把下面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2.你从文中获得怎样的启示?【答案】19.吕氏春秋20.①从井中取水;②等到;③回答;④这样21.(1)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2)得到了一个人使唤,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
22.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不能轻信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意思对即可)【解析】1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
本文就是选自《吕氏春秋》,出自于该书《慎行论•察传》。
20.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字词。
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
(1)句意: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从远处的井里打水洗涤。
汲:从井里打水。
(2)句意:等到他们家打了水井的时候。
及:等到。
(3)句意:丁氏回答说。
对:回答。
(4)句意:寻求到的消息像这样。
此:这样。
2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平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重点字词有:(1)国,国都;道,讲述、谈论;闻,使……听到/知道。
(2)使,使唤;非,不是;于,在。
《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穿井得一人》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原文注释: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穿井得一人》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穿井得一人》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作者简介: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人教版文言文《穿井得一人》专项练习(含答案)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_________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_________是_________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二、重点字词解释:1.穿.井得一人________________2.溉汲..________________3.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4.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5.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6.问之于.丁氏________________7.得一人之使.________________8.丁氏对.曰________________9. 求闻之若此..________________10.不若..无闻也________________三、词语分类归纳:1.重要虚词。
(1)之①宋之.丁氏________________②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________③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④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⑤得一人之.使________________⑥求闻之.若此________________(2)其①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②其.人曰________________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________(3)于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________________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________________②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③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四、重点句子翻译: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二、三行对译外。
【注释】的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居住【译文】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到远处打水浇灌,经常派一个人去外面打水。
家一人。
”【注释】待,等到代词,他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告诉这里指“节省”【译文】等到丁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者曰:“丁氏穿井一人。
”【注释】听到传播代词,指丁家人说的那句话得到,这里指“发现”【译文】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给其他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人【注释】国都议论代词,这件事使听见代词,这件事向、对宋国国君【译文】国都中的人都在议论这件事,使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
原文:宋君丁氏。
丁氏曰:“【注释】派代词,这件事介词,向、对对答、回答指“节省”的劳动力【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了一个劳动力,【注释】指“发现”在不如【译文】等于得到一个人。
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三、朗读节奏停顿1.家无井/而出溉汲2.吾/穿井/得一人3.有闻/而传之者4.丁氏/穿井/得一人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6.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四、文言知识归纳(一)词类活用:闻之于宋君(闻:使动用法,使……听说)(二)古今异义1.穿井得一人(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2.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3.国人道之(古义:讲述;今义:道理)(三)一词多义:1.之①宋之丁氏(助词,的)②有闻而传之者(代词,这话)③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⑤得一人之使(助词,的)⑥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的标志,语序应为“若此之求闻”)2.其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3.于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4.闻①有闻而传之者(知道、听说)②闻之于宋君(使知道)③求闻之若此(消息)④不若无闻也(知道、听说)五、内容理解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
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难点:(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1.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
2.试翻译课文。
3.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三、正课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
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
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
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
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
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2.朗读课文。
补充重点词语。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居外。
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诉。
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略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讨论并归纳:(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质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讨论并归纳:略四、课堂小结1.内容小结《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和翻译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穿井得一人文言文和翻译2篇文言文翻译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知识点,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带来的穿井得一人文言文和翻译2篇,如果能帮助到您,本店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