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付《答谢中书书》复习
- 格式:pptx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15
2024《答谢中书书》中考复习课件一、文章背景《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古文,选自《全梁文》。
作者陶弘景生于丹阳,就是现在的江苏南京哦。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画家、医药家哦。
他还是当时的茅山派的掌门,对医药、炼丹、天文、地理、气象、农业等都有所贡献哦。
此文为六朝山水小品的代表作之一。
二、文章结构本文共四句,共两节,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首先描写山川秀美,神明异彩,作者笔下的山水景色就是一幅画哦。
接着,作者目光转向一天的不同时间,写出了黎明时的静景与黄昏时的动景,对仗工整,各具风采。
最后,作者写出了山川自然之中的竹林与猿鸟,以及人类的活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向往。
三、重点字词1、答谢中书:此指谢征,谢灵运族弟,官至中书郎。
2、共:一起。
3、交映:交相掩映。
4、晓雾将歇:将要消散的晨雾。
5、夕日欲颓:夕阳将要落下。
颓:坠落。
6、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7、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经称欲界为有七情六欲、有生死福祸之所者。
此指有生命处所、为佛家所禁忌的世俗世界。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8、复:又。
9、与其奇者:参与、欣赏它的奇丽。
四、中心思想《答谢中书书》这篇文章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抒发作者本人的感慨,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向往,同时也隐含着对官场的厌倦之情和归隐山水的情怀。
五、写作特点1、对仗工整:文章中采用了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使得文章具有一种音韵之美。
2、描写生动: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描写手法,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形象地描绘出山川的秀美景色。
3、文字精炼:文章用字简练而不失含义,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简单描绘,传达出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与向往。
六、重点句子解析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解析: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山川景色之美,是人们自古以来就共同赞叹的。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向往。
答谢中书书的复习要点答谢中书书的复习要点导语:《答谢中书书》反映了文学家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是一篇描写祖国山川的佳作。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答谢中书书》的复习要点,欢迎阅读!答谢中书书的复习要点篇一: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解词: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谈:赞赏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时:季节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歇:消散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沉鳞:潜有在水中的鱼竞:争相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解句: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拂晓的山雾即将消散,(可听到)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可看到)潜有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康乐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可以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答谢中书书的复习要点篇二:一.字音夕日欲颓与其奇者二.字形两岸石壁四时俱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其奇者三.重点字词释义1.山川之美;2.古来共谈;3.五色光辉;4. 四时俱备;5.晓雾将歇;6.猿鸟乱鸣;7.夕日欲颓; 8.沉鳞竞跃;9.实是欲界之仙都; 10. 自康乐以来;11.与其奇者;四.重点语句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河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2.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4.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林,四季常存。
5.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鸟的叫声此起彼伏;6.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答谢中书书复习要点答谢中书书复习要点导语:答谢中书书复习要点是什么呢?答谢中书书是著名的山水佳作,为陶弘景所写。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答谢中书书复习要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答谢中书书复习要点篇一:一、文学常识了解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二、文言词语识记【共】一起。
【谈】谈论,欣赏。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xiē)】消散。
【颓(tuí)】坠落。
【沉鳞】潜在水中的鱼。
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
竞,争着。
【欲界】指人间。
【仙都】指仙境。
【复】再。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三、重点语句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人间天堂。
四、内容理解填空:1、文章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2、然后分写“山川之美”,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传达自己纵情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感,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五、问题探究思考:1.全文作者抓住哪一个字去写?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美”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一、文学常识《答谢中书书》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答:①“美”字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本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闻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ft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重点字词1、五色交辉2、交辉:3、四时:4、俱:5、歇:6、夕日欲颓:7、沉鳞竞跃: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案:1、这里形容石壁色调斑斓。
2、交相辉映。
3、四季。
4、都。
5、消散。
6、太阳快要落ft 了。
欲:将要。
颓:坠落。
7、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动。
8、参加,这里指观赏。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雄伟的ft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两岸的石壁色调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 早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夕阳快要落ft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观赏这种秀丽景色了。
四、理解性默写1、总领全文的句子:ft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讲究色调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表现作者骄傲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课文理解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反映了作者娱情ft水的思想。
第14篇答谢中书书[南朝齐梁]陶弘景知识盘点一、易考实词梳理1. 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___________ 今义:休息(2)夕日欲颓.古义:___________ 今义:消沉,萎靡(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古义:__________ 今义:和,同。
2. 重点实词(1)古来共.谈★共:_____________ (2)高峰入.云★入:_____________(3)五色交.辉交:_____________(4)四时俱备....四时:___________★俱:______________(5)猿鸟乱.鸣★乱:_____________(6)夕日欲.颓欲:_____________(7)沉鳞竞...跃沉鳞:___________★竞:_____________(8)实是欲界..欲界:___________ ..之仙都仙都:___________ 二、一词多义全扫描高.峰入云[F]常有高.猿长啸[F](《三峡》)而年又最高.[F](《醉翁亭记》)晓雾将.歇,猿鸟乱鸣[F]其将.归见其亲也[F](《送东阳马生序》)将.以下骑送迎[F](《周亚夫军细柳》)未复有能与其奇.者[F]奇.山异水[F](《与朱元思书》)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元方时.年七岁[F](《陈太丘与友期行》)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有时.朝发白帝[F](《三峡》)春冬之时.[F](《三峡》)年与时.驰(《诫子书》)三、重点句子翻译1.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探究设问○理○解○概○括 1. 《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统编课后思考探究)【答案】《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注释:①四时:四季;②歇:消散;③与:参与,这里是欣赏、领悟的意思。
参考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与顾章书》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选自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谢:辞去、告退;②重:推崇;③遂:于是;④富:多;⑤斯:这。
⑥素:向来,一直。
参考译文:我上个月因为生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
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
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
幸好菊花、竹米多。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1)甲、乙两文思想感情的相同点?答:都表达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乙】《山中与裴秀才笛书》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辋川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