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宋秀琼

教学目标:⒈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⒉培养学生既能独立自主又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准确表达的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文章,读通读熟课文

⑴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文章,不认识的词或读音拿不准的词借用注释或查古汉语词典,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⑵请一名学生朗读文章,其他学生认真听,将字音和断句与自己不同的地方做记号,学生读完后,全班交流,正字正音,再次感知文章内容。

⑶请一名学生读投影上去掉标点的课文,要读出停顿和语气语调。

(4)全班齐读,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

二读文章,读懂文意。

1、老师点文中常用的需积累的文言词让学生圈起来。

2、采用七字诀的方法自主读文章,力求读懂文意。(提示:一定要把圈出来的字的意思说出来。)

3、指一名同学讲故事,要求一定要把圈出来的字的意思说出来。

4、驱遣想象,思考问题:

(1)丁氏的话之所以与后来的传闻发生那么大的出入,关键是对哪个词的理解有不同?

(2)丁氏“告人曰”时,他的心理和神态、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3)“闻而传之者”将此事传给他人时,他的心理和神态、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4)宋君问丁氏时的神态、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5)当宋君问此事时,“丁氏对曰”时的神态、语气又是什么样的?

5、将你思考的上述问题的答案带进去,再绘声绘色的讲这个“穿井得人”的故事。

6、将故事改成一个短小的课本剧表演出来。

三读文章,理解寓意。

⒈齐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⒉小组合作探究。 (提示:从说话者、听者、传播者三个不同的角度思考)

⒊老师投影《吕氏春秋.察传》里的一段话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着重指出:察,辨别;传,传闻。对于传闻应有怎样的态度?

不信谣,不传谣,谣言止于智者!

附:吕氏春秋·察传

古文原文: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1]

译文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象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末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河。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精选阅读迁移练习(含答案)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阅读迁移练习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溉汲 ..()杞.国()崩坠.()废寝.食() 星宿.()耶.()光耀.()充塞.() 躇.步()跐蹈 ..()舍.然()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 ..()2.常.一人居.外()() 3.及.其家穿.井()() 4.吾穿井得.一人() 5.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6.国人道.之() 7.闻.之于宋君()8.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9.身亡.所寄.()()10.废寝 ...之()()() ..食者.()()()11.因往晓 12.天,积气耳 ...()()13.若.屈伸呼吸() 14.终日 ..坠() ..()()15只使 ..在天中行止 16.积块 ..() ..耳()17.亦不能有所中伤 18.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6、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7、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8、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9、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部编7上文言文《穿井得一人》对比阅读

《穿井得一人》 一、【甲】《穿井得一人》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的陪太子去吧)”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溉汲 ..()穿.井()王信.之乎()谓.魏王曰() 2.翻译下列句子。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3.选文《穿井得一人》和《三人成虎》,甲文中的丁氏和乙文中的庞葱各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传言,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 一、【甲】《穿井得一人》 【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②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注】①夔:我国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②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一足,信.乎(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推荐,荐举)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关键)合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C.有闻而传之者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详细翻译

穿井得一人 先秦:吕不韦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注释: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于:被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吕不韦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后

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0篇诗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穿井得一人》与《杞人忧天》

《穿井得一人》与《杞人忧天》对比阅读(2016秋?宁河县月考) 【甲】穿井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及.其家穿井 ②国人道.之 ③丁氏对.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闻之于宋君。 ②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下列对选文及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此书又称《吕览》,为春秋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B、丁家开始因为没井,耍常年派1人在外打水,后来打了井,不用派人在外打水,所以才说“穿井得一人”。 C、宋君派向丁家询问就是因为他好奇,不太相信从井中拉出一个人。 D、这个故事启发我们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018秋?乐亭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 【乙】杞人忧天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3)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4)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5)其人曰:“夸地坏何?” (6)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趾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7)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有忧彼之所忧者.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B.因.往晓之未苦柳絮因.起(《咏雪》) C.若.屈伸呼吸不若.不闻也(《穿井得一人》) D.其.人舍然大喜恐前后受其.敌(《狼》)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初中语文精华复习资料穿井得一人阅读及答案

中高考复习精品,为中高考保驾护航!祝您金榜提名! 爱心 责任 奉献 穿井得一人阅读及答案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 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穿井得一人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 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

七年级语文上册 22《穿井得一人》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一、基础过关 (一)文段选自《》,又称《》,是代表著作,是(朝代)秦国相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 (二)解释下列“之”的不同含义。 1.宋之.丁氏() 2.有闻而传之.者() 3.国人道之.() 4.闻之.于宋君()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6.得一人之.使() (三)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四)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二、对比阅读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选自《韩非子》)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 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何故.一足()(2)夔一而足.矣() (3)使为.乐正()(4)家无井而出溉汲.() (5)及.其家穿井()(6)国人道.之()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何.故一足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宋之.丁氏学而时习之. C.有闻.而传之者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D.哀公问于.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吾闻夔一足,信乎? (2)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阅读两则寓言,完成下面的对话。 甲:我认为这两则寓言都告诉我们: 乙:你说得真好,这两则寓言故事,不仅对我们的生活有启示,还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丙:听了你们的对话,老师很欣慰。看来,你们也可以做小老师了,教弟弟妹妹这样读寓言: 一、(一)《吕氏春秋》《吕览》先秦杂家战国末吕不韦 (二)1.助词,的2.助词,无具体意义3.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这件事4.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这件事5.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这件事6.助词,的 (三)1.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2.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四)《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五)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二、给加点的字注音:溉汲.. gài jí三、重点字词解释: 1.穿. 井得一人 2.溉汲.. 3.及. 其家穿井 4.国人道...之: 5.闻.之于宋君 6.问之于. 丁氏: 7.得一人之使. 8.丁氏对.曰 9. 求闻之若此.. 10.不若..无闻也四、词语分类归纳: 1.重要虚词。之 ①宋之.丁氏②有闻而传之. 者③国人道之.④闻之.于宋君⑤得一人之. 使⑥求闻之.若此其 ①及其.家穿井②其. 人曰③奈何忧其.坏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②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 1 2.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②国人道之.③国人道之.五、重点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浇田,经常委派一人在外面。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井,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人。” 3.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听到就去传播的人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宋国的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 6.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六、问题梳理: 1、《穿井得一人》寓意是什么?答:①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完整word版)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

文言文阅读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①俄而雪骤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③九岁,甚聪惠④孔指以示儿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甲、乙两文中的少年有怎样的共同特点?你还知道类似的少年吗?请举出一例。(3分) 陈太丘与友期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相委而去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3.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4分)

最新部编版七上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有答案)

七上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训练 《陈太丘与友期》对比阅读 一、(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虞人:侍卫。 1.解释加点词语解释(4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去后乃.至天又雨.,公将焉之是.日,饮酒乐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甲) (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 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解释下列词语。(4分) 过中不至.尊君 ..在不? 孤往者尝为.邺令孔子亦不师.周公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弱者抚之以仁。 3.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通过甲、乙两文,

穿井得一人阅读 含答案

《穿井得一人》阅读题 第一篇含答案 宋之丁氏,家天并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吾穿井得一人(挖井) 不若无闻也(不如) 及其家穿井( 到,等到) 国人道之(说,讲) 有闻而传之者 ( 听说 ) 闻之于宋君(使听到)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向宋国国报告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从井里得到了一个人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9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2分) 10.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 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第二篇 【甲】穿井得一人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选自《战国策·魏策》)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太丘舍去 B.王信之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寡人自为知/屠自后断其股 D.而谗言先至/后狼止面前狼又至 8.下列各句与“王信之乎”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A.久之,目似瞑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有闻面传之者 D.夫君子之行 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家/无井而出溉汲 B.闻之于/宋君 C.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2)身亡所寄(无,没有)

比较阅读5 穿井得一人——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金牌阅读之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 ..... ....5.穿井得一人 阅读下面的文 ......... ......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穿井得一人 .....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 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面画线的词语。 .......... (.1.).常一人 ...居.外.(.). (.2.).及.其家穿井 ....(.). (.3.)国人 ...道.之.(.). 【答案】 ..述.。. ....(.1.)住 ..、讲 ..。.(.2.)等到 ...。.(.3.)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释义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为多。考查的词语, 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 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本题注意“及”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 【答案】 ................ ....(.1.)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 (.2.)如果像这样(以讹传讹),还不如什么都没有听说的好。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字词有:.................................... (.1.).“.令.”“ ..”“ ..闻.”.。. ..2.).“.若此 ..之.”.;( 3...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请从两个角度作答。 .......................... 【答案】 ........................................从传播谣言者角度来说: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

穿井得一人 省一等奖优质课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运用“信、达、雅”的原则翻译文言文,理解文意。 2、分析寓言的情节,多角度灵活地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4、在实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的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改写古代寓 言故事,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2学情分析 其一,这是学生升入七年级后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寓言这一文学体裁。虽然许多同学在以前读过不少的寓言,并熟练地讲述出耳熟能详的故事,但多数同学只停 留在直观的感受上,缺少自己的情感体验,把寓言读“死”了,失去了寓言的“言外 之意”。为改善这一现状而特意编入第24课《寓言四则》,我揣摩应该是人教版(2 016年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的编者的意图。因为这恰好也符合第六单元的单元目标,“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那么,通过前两则伊索 寓言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寓言故事的文体特点,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阅 读寓言的分析方法和技巧,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 对第三则古代寓言故事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寓言这一文学体裁。 其二,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可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的孩子,在面对生活中种种真伪莫辨的信息时,会缺乏 深入思考,甚至轻信流言,以讹传讹。而这则《穿井得一人》古老的寓言故事,会对 他们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会帮助他们秉持审慎的态度 对待传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三,学生虽在七年级上册学习了五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 但平时繁多而枯燥的文言语汇的识记,学生会提不起兴致,文言底子薄的学生甚至 自信心不足。因此,这节课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运用“信、达、雅”的原则翻译文言文并互评,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文言的 兴趣,树立学习文言文的自信。 3重点难点 1、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运用“信、达、雅”的原则翻译文言文,并互评。 2、引导学生对“穿井得一人”这句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进行重点研读。 3、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宋秀琼 教学目标:⒈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⒉培养学生既能独立自主又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准确表达的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文章,读通读熟课文 ⑴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文章,不认识的词或读音拿不准的词借用注释或查古汉语词典,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⑵请一名学生朗读文章,其他学生认真听,将字音和断句与自己不同的地方做记号,学生读完后,全班交流,正字正音,再次感知文章内容。 ⑶请一名学生读投影上去掉标点的课文,要读出停顿和语气语调。 (4)全班齐读,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 二读文章,读懂文意。 1、老师点文中常用的需积累的文言词让学生圈起来。 2、采用七字诀的方法自主读文章,力求读懂文意。(提示:一定要把圈出来的字的意思说出来。) 3、指一名同学讲故事,要求一定要把圈出来的字的意思说出来。 4、驱遣想象,思考问题: (1)丁氏的话之所以与后来的传闻发生那么大的出入,关键是对哪个词的理解有不同? (2)丁氏“告人曰”时,他的心理和神态、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3)“闻而传之者”将此事传给他人时,他的心理和神态、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4)宋君问丁氏时的神态、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5)当宋君问此事时,“丁氏对曰”时的神态、语气又是什么样的? 5、将你思考的上述问题的答案带进去,再绘声绘色的讲这个“穿井得人”的故事。 6、将故事改成一个短小的课本剧表演出来。 三读文章,理解寓意。 ⒈齐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⒉小组合作探究。 (提示:从说话者、听者、传播者三个不同的角度思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阅读及答案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 ..无闻也〖〗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穿井得一人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1.等到2.说·讲3.不如

二·1.得到·获得2.找到3.能够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

2018-穿井得一人练习题及d-word范文模板 (2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穿井得一人练习题及d 篇一:两小儿辩日练习题及答案 《两小儿辩日》同步练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 一儿曰:“( ),及日中则如盘盂,(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 2.解释加点字问其故()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斗()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及其日中如探汤()()孔子不能决也()孰为汝多知乎()()() )谁是谁非 3.翻译下列句子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孔子不能决也 (4)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 (5)孰为汝多知乎?

(6)4.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答: 5.“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答: 6.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答: 7、本文主要通过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9、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写出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两小儿辩日》选自11、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 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个 问题的? 答: 12、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探究,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答: 参考答案: 2、(1)争辩、争论(2)距离(3)热水(4)判断(5)谁通“智” 4、孔子不能决也。 5、不能。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6、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围绕要大胆质疑等方面来答等。 11、一个是从形状的角度,一个是从温度的角度。 12、对事物的探索研究的态度。 对比练习 短文两篇《枭逢鸠》《穿井得人》同步练习题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选择、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 班级:姓名: 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C ) A.求闻之若此 B.不若无闻也 C.若屈伸呼吸 D.未若柳絮因风起 【解析】A像,如。B如。C你。D如。 2、下列句中“闻”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C ) A.不若无闻也 B.有闻而传之者 C.闻之于宋君 D.闻之,欣然规往 【解析】A听说。B听说。C使知道,使动用法。D听说。 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 A.宋之丁氏 B.国人道之 C.闻之于宋君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解析】A助词,的。B代词,这件事。C代词,这件事。D代词,这件事。 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D )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C.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闻之于宋君 【解析】A倒装句。B倒装句,状语后置。C倒装句。D被动句,“于”表被动。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尊君在不 B.身亡所寄 C.其人舍然大喜 D.因往晓之。 【解析】A“不”同“否”。B“亡”同“无”。C“舍”同“释”。D没有。 6、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 A.宋之丁氏 B.又数刀毙之。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得一人之使 【解析】A助词,的。B代词,指狼。C助词,的。D助词,的。 7、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C ) A.可以 ..为师矣 B. 与儿女 ..讲论文义 C.其人舍然大喜 .. .. D.亦不能有所中伤 【解析】A古今异义,可以凭借。B古今异义,子侄辈的人。C古今同义,很高兴。D古今异义,古义:击中甚至打伤人;今义:攻击和陷害别人。 8、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亡:同“无”,没有) B.奈何 ..忧崩坠乎?(奈何:为何,为什么) C.若.屈伸呼吸(若:假如) D.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伤害) 【解析】C若:你,人称代词。 9、下列加点词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其人舍.然大喜太丘舍.去 B.日.月星宿吾日.三省吾身 C.终日在天中行止.止.增笑耳 D.因往晓之.求闻之.若此 【解析】A “舍”同“释”,消除,解除;舍:放弃。B 太阳;每天。C 停留;只;D 都是代词,这件事。 10、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D ) A.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地,积块耳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D.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解析】A判断句。B判断句。C判断句。D倒装句。 11、对《穿井得一人》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初中语文穿井得一人阅读及答案

初中 语文 穿井得一人阅读及答案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 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穿井得一人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 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 穿井得一人 作品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诸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作品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 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 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 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作品启示 这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 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作者简介 吕不韦(??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秦昭王四十年(前267年),太子去世了。到了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异人(后改名子楚),异人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异人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子楚是秦王庶出 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说:“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成语“奇货可居”的出典)。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异人,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异人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 光大了才能光大。”异人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 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 夫人一个。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异人说:“是这样,但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 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异人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 享。”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日常生活和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带来的东西统统献给华阳夫人。顺便谈及异人聪明贤 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常常说“我异人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夫人非常高兴。吕不韦乘机又让华阳夫人姐姐劝说华阳夫人道:“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别人的,一旦色衰,宠爱也就随之减少。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宠爱,却没有儿子,不趁这时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而又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那么,丈夫在世时受到尊重, 丈夫死后,自己立的儿子继位为王,最终也不会失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能得到万世的好处啊。不在容貌美丽之时树立根本,假使等到容貌衰竭,宠爱失去后,虽然想和太子说上一句话,还有可能吗?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精选阅读迁移练习(含答案)

葿《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阅读迁移练习 蒆穿井得一人 蚂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薀杞人忧天 天, 薄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 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莅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螂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莇其人曰:“奈地坏何?” 羇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袅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 二、蒂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荿溉汲()杞国()崩坠(废寝食() 肅星宿()耶()光耀()充塞( ) )舍然( 芄躇步()跐蹈( ) 三、 四、罿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蒀1?家无井而出溉汲 )2.常一人居外()( ) ( 蒈3?及其家穿井() ()4.吾穿井得.一人() 蚃5.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6.国人道之() ( 蝿7?闻之于宋君() 8.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 芇9.身亡所寄()( )10.废寝食者()( )(

肃 14.终日在天中行止( )( )15只使坠( 蒀16.积块耳( )17.亦不能有所中伤.( ) 艿18.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 ) 蚄三、 翻译下列句子 1、 2、 薂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膀 3、 4、 莀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肇 5、 6、 羁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羀 7、 & 膈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膅 9、 10、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蚁 11、 12、腿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薇 13、 14、肄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蒁 15、 16、羆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17、 18、蚆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蒃 五、 六、賺课文理解 1、 11.因往晓之( 薆12.天,积气耳( )( ) )13.若屈伸呼吸(

《穿井得一人》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穿井得一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悉中国传统寓言小故事的风格。 2.积累文言知识。 3.体会文章寓意,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切忌道听途说。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累字词,提高文言素养。 难点:体会古人思维与古人的世界观。 知识链接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学法指导: 1.文言文普遍注重朗读,请有意识进行朗读训练; 2.有意识那中国传统寓言小故事与西方寓言进行对比,分析其不同之处。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给加线的字注音。 溉汲()杞人()崩坠() 躇步()跐蹈()舍然() 2.解释划线的词。 (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传

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2.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课堂检测 1.翻译下列句子 (1)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危害。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略 2.(1)等到;(2)说,传言;(3)如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而传说这句话的人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2.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课堂检测 1.略 2.以讹传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