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流行性重型乙型脑炎昏迷期的护理

小儿流行性重型乙型脑炎昏迷期的护理

小儿流行性重型乙型脑炎昏迷期的护理
小儿流行性重型乙型脑炎昏迷期的护理

小儿流行性重型乙型脑炎昏迷期的护理

【关键词】脑炎,虫媒病毒;昏迷;护理

流行性重型乙型脑炎(下称重型乙脑),是由于乙脑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流行于夏季,其重症病例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和生命。现将我科2003年1月~2006年8月收治的36例重型乙脑病例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3岁~10例,6岁~21例,10~12岁5例,平均7.5岁,32例来自农村,4例来自城镇。所有病例经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生化常规检查及病原学检查确诊。治愈34例,治愈率为94.44%,死亡2例,病死率为5.56%。

1.2 临床特点所有病例都以无明显诱因的发热为首发症状,T 39.5℃~40℃以上,开始发病有头痛、呕吐、嗜睡,进而意识障碍进一步加重,出现昏迷,大多数患儿出现不同程度抽搐,脑膜刺激征阳性26例,病理征8例,中枢性呼吸衰竭2例。

2 护理

2.1 症状护理

2.1.1 高热护理持续性高热可促发抽搐,加重脑缺氧、脑水肿和神经细胞坏死。因此,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将患儿置于有空调设备的病室,将室温控制在22℃~24℃,冰敷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由于乙脑的高热常为持续性,普通的降温措施效果差,这

主要与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脑实质病变的刺激有关,因此对高热不退、昏迷的病例除采取综合性降温措施外,还可口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镇惊开窍[1]。避免长时间用冰帽、冰敷、酒精擦浴引起的寒颤、咳嗽而导致颅内压进一步增高。本组病例经以上处理后,体温明显下降。

2.1.2 抽搐护理频繁抽搐可加重脑细胞损害,易发生脑疝,增加后遗症致残率。因此应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患儿抽搐时的神志、瞳孔变化,抽搐发生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及时报告医师并给相应处理;应用甘露醇降颅内压时宜及时、足量、按时执行,同时注意防止药物外漏,以免引起局部皮肤坏死。患儿发生频繁抽搐时除遵医嘱给镇静药物外,注意加强安全防护,在口腔上下臼齿间放置纱布缠好的牙舌板,防舌头被咬伤,床旁加护栏处用床单遮盖,避免躁动时撞伤。

2.1.3 呼吸衰竭的防治呼吸衰竭是重型乙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密切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重型乙脑患儿常规给予氧气吸入,以提高动脉氧分压,改善脑缺氧,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粘稠时给予雾化、拍背、吸痰,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人工机械通气。 2.2 基础护理加强五官皮肤护理,昏迷患儿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每天做口腔护理2次,根据情况选用生理盐水,2.5%碳酸氢钠或3%双氧水,眼睛不能闭合时,可用生理盐水或凡士林纱布遮盖眼部;要勤翻身,皮肤易受压处用气圈棉花垫或泡沫塑料垫,及时更换汗湿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防褥疮发生。

流行性乙脑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学主治考试复习题――第八章流行性乙型脑炎 A1型题 1.乙脑与流脑的临床鉴别,最重要的是: A.意识障碍的出现与程度B.生理反射异常及出现病理反射 C.抽搐发作程度D.皮肤瘀点及瘀斑 E.颅内压升高程度,呼吸衰竭的出现 2.乙脑病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 A.中和抗体B.血凝抑制C.补体结合抗体 D.特异性IgM抗体E.Vi抗体 3.一疑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脑脊液检查:压力220mmH2O,WBC200×1 06/L,糖2.8mmol/L,蛋白1.0g/L,氯化物120mmol/L,应考虑为: A.病毒性脑炎B.结核性脑膜炎C.化脓性脑膜炎 D.虚性脑膜炎E.不属于以上任何情况 4.鉴别中毒性菌痢与乙型脑炎的重要依据是: A.高热昏迷惊厥B.季节性C.肠道症状 D.脑脊液常规E.不属于以上任何情 5.下列哪项不是乙脑外周性呼吸衰竭的原因: A.呼吸道痰阻B.异物阻塞喉部C.肺部感染 D.低钠性脑病E.脊髓病变引起呼吸肌麻痹 6.乙脑极期的临床表现特点应除外 A.高热惊厥B.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昏迷C.颅高压表现及呼吸衰竭 D.瘫痪多不对称,肢体松驰,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 E.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阳性 7.乙脑病毒入侵人体后引起发病的有关因素应除外 A.机体防御机能B.感染病毒的数量C.病毒的毒力 D.蚊叮咬部位与季节E.血脑屏障的健全情况

8.确诊为乙脑,住院第三日血压明显升高,瞳孔不等,颈强直,有呼吸暂停,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糖皮质激素B.镇痉C.速尿D.吸氧E.20%甘露醇 9.重症乙脑患者,病程中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不齐,血压上升,肌张力增强,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肾上腺皮质激素B.镇静镇痉剂C.中枢呼吸兴奋剂 C.中枢呼吸兴奋剂D.血管扩张剂E.脱水剂 10.某地区近年来每逢夏季就有一种传染病流行,且多发生于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第3~4天出现意识障碍,严重者伴抽搐及呼吸异常,经治疗后多数人于病程2周后痉愈,5~20%重症病人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病死率约为3~10%,为预防该病再度流行,在其综合性预防措施中,应以下列哪项为主: A.控制和管理好病人B.控制和管理好病猪C.防蚊和灭蚊 D.注射丙种球蛋白E.防蚊灭蚊和预防注射 1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正确概念应除外: A.乙脑主要分布于亚洲 B.温带和热带地区流行高峰常在7~9月,与本地区蚊虫密度高峰相一致 C.气温在35℃以上,雨量多便可出现流行 D.呈高度散发,家庭成员中很少有同时多人发病的 E.发病以10岁以下儿童居多,以2~6岁最常见 12.对乙脑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检测是: A.特异性IgM抗体B.中和抗体C.补体结合抗体 D.血凝抑制抗体E.Vi抗体 13.乙脑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有多种,但应除外: A.延髓呼吸中枢损害B.脑水肿C.低血钠性脑病 D.脑疝形成E.脊髓前角细胞病变致呼吸肌麻痹 14.乙脑的病变最严重的部分是: A.大脑皮质B.脊髓C.间脑D.中脑E.大脑皮质间脑和中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单项选择题 1、流行性乙型脑炎潜伏期是:(A) A、4-21天 B、15-30天 C、1-3天 D、3-7天 2、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通过以下哪种途径传播:( D ) A、借飞沫呼吸道传染 B、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经口传染 C、苍蝇作为媒介污染食物经口传染 D、带病毒的蚊虫叮咬经皮肤入血 3、乙脑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那种组织中:( A ) A、脑组织 B、血液 C、唾液 D、汗液 4、下列哪项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描述是错误的:(C ) A、典型乙型脑炎临床经过分为初期、极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四期 B、根据病情轻重可以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极重型 C、自愈性疾病,病人无后遗症 D、临床表现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和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5、以下那种消毒方法杀灭乙型脑炎病毒最有效:(C ) A、0?C 30分钟 B、干燥 C、100?C 2分钟 D、50?C 10分钟 6、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季节是:(B ) A、1月-3月 B、7月-9月、 C、11月-3月 D、3月-5月

7、下列哪项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说法是错误的:( D ) A、感染乙型脑炎病毒后出现病毒血症的人或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 B、无直接人传人的证据 C、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婴幼儿易感性最高 D、分离病人血液中的病毒是主要的诊断依据 8、发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后,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控制措施:( D ) A、对病人实施床边隔离,避免蚊虫叮咬 B、病家周围50米半径范围内灭蚊 C、对疫情发生地1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学龄前儿童进行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D、以上都正确 9、人感染乙脑病毒后,病毒血症期一般持续多长时间:( A ) A、1-3天 B、4-10天 C、11-21天 D、半年以上 10、下列哪项有关乙脑病毒人群易感性的说法是错误的:(D) A、人感染病毒后多呈隐性感染 B、患者以儿童为主 C、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D、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之比为10 :l 11、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哪一类法定管理的传染病:(B )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不是法定传染病 12、下列哪项是一般人群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方法:(D ) A、口服抗生素预防 B、戴口罩 C、开窗通风 D、灭蚊、防蚊 (二)判断题 1、流行性乙型脑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是乙类传染病(V ) 2、流行性乙脑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X ) 3、多数人在感染乙型脑炎病毒之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仅少数人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V )

乙脑防治知识

乙脑防治知识 1.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俗称“大脑炎”,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乙脑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蚊子叮咬了牲畜(禽)或患者后,体内感染了乙脑病毒,当感染了病毒的蚊子再去叮咬健康人时,就会把病毒传入健康人的血液中,并随着血液进入大脑,然后在那里生长繁殖,使人得病。乙脑最容易发生在夏秋季节。严重的患者病死率较高,部分患者可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如偏瘫、面瘫、肢体痉挛、视力障碍、痴呆失语等。 2.什么季节容易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多发生在蚊子较多的夏季和初秋,7、8、9三个月是高发时间。但是,依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乙脑的流行季节也略有不同,如华南地区的流行高峰在6~7月,华北地区为7~8月,而东北地区则为8~9月,都是因为这个时间蚊子感染力强,加上雨量适中,有利于蚊子繁殖,而天气闷热也使得晚间人们喜欢在户外乘凉,被蚊子叮咬的机会增加。 3.哪些人容易得流行性乙型脑炎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基本上所有人都可能感染这种病毒,但多数人表现为隐性感染,就是虽然感染了乙脑病毒,但却没有什么临床表现;反复多次隐性感染后可以获得较高的免疫力。免疫力低的老人、未接种乙脑疫苗的儿童,以及从乙脑非疫区到疫区的人较易得乙脑。 4.流行性乙型脑炎有哪些症状 乙型脑炎患者多数发病较急,首先出现发热,体温常在37℃~38℃左右,常常伴有头痛,有的有恶心、呕吐以及全身不适症状;婴幼儿可以有惊跳和嗜睡等。大约经过1~3天后,体温上升,病情加重,发热可达40℃以上。除高热外,患者还可以表现为意识障碍、抽搐;婴儿囟门隆起,严重时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如果得病后6个月以上症状不消失,就会留有后遗症。如果发病早期治疗及时,可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所以一出现症状应该尽早到医院求治。 5.怎样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非常险恶,可以造成终生残疾,因此预防非常重要。预防和控制乙脑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灭蚊、防蚊要注意杀灭越冬的蚊子和早春的蚊子。 2.做好对猪、马等牲畜的管理搞好家畜棚舍的环境卫生,降低动物圈带病毒率,从而保护易感人群。 3.预防接种及时注射乙脑疫苗,能提高易感者的免疫力,是预防这种病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4.强身健体平时要注意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呼吸衰竭、惊厥、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为特征。根据病情及神经系统症状的轻重,乙脑可分为轻、中、重、极重四种类型,重型及极重型死亡率高。病死率高达20%~50%,重症病人可留有后遗症。 病原学 本病病原体属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第1亚群,呈球形,直径40~50nm,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抵抗力不强,不耐热,对乙醚、酸等都很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 发病机理 感染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人体后,病毒先在局部组织细胞和淋巴结、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不断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发病与否,取决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病,呈隐性感染。当侵入病毒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功能又不足,则病毒继续繁殖,经血行散布全身。由于病毒有嗜神经性故能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尤在血脑屏障低下时或脑实质已有病毒者易诱发本病。 病理改变 可引起脑实质广泛病变,以大脑皮质、脑干及基底核的病变最为明显;脑桥、小脑和延髓次之,脊髓病变最轻。其基本病变为:①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可见脑膜与脑实质小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套式细胞浸润;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液化溶解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筛状软化灶;③局部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小结。部分患者脑水肿严重颅内压升高或进一步导致脑疝。镜下主要表现为变质性炎: (1)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若在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周围有增生的少突胶质细围绕时,称神经细胞卫星现象;若小胶质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侵入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内,则称为噬神经细胞现象。 (2) 软化灶形成 神经组织发生局灶性坏死液化、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的筛网状病灶,称为筛状软化灶。 (3) 脑血管改变 血管扩张充血,管周间隙增宽,常伴有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状浸润。 (4)胶质细胞增生 增生的小胶质细胞若聚集成群而形成结节,称胶质细胞结节。肉眼见脑膜血管扩张充血,脑实质充血、水肿,严重者可见点状出血和粟粒大小的软化灶。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为家畜家禽,主要是猪(仔猪经过一个流行季节几乎100%的受到感染),其次为马、牛、羊、狗、鸡、鸭等。其中以未过夏天的幼猪最为重要。动物受染后可有3~5天的病毒血症,致使蚊虫受染传播。一般在人类乙脑流行前2~4周,先在家禽中流行,病人在潜伏期末及发病初有短暂的病毒血症,因病毒量少、持续时间短,故其流行病学意义不大。 (二)传播途径

流行性乙脑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学主治考试复习题――第八章?流行性乙型脑炎 A1型题 1.乙脑与流脑的临床鉴别,最重要的是: A.意识障碍的出现与程度 B.生理反射异常及出现病理反射 C.抽搐发作程度 D.皮肤瘀点及瘀斑 E.颅内压升高程度,呼吸衰竭的出现 2.乙脑病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 A.中和抗体 B.血凝抑制 C.补体结合抗体 D.特异性IgM抗体 E.Vi抗体 3.一疑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脑脊液检查:压力220mmH2O,W BC200×106/L,糖L,蛋白L,氯化物120mmol/L,应考虑为: A.病毒性脑炎 B.结核性脑膜炎C.化脓性脑膜炎 D.虚性脑膜炎 E.不属于以上任何情况 4.鉴别中毒性菌痢与乙型脑炎的重要依据是: A.高热昏迷惊厥 B.季节性C.肠道症状 D.脑脊液常规 E.不属于以上任何情 5.下列哪项不是乙脑外周性呼吸衰竭的原因: A.呼吸道痰阻 B.异物阻塞喉部 C.肺部感染

D.低钠性脑病 E.脊髓病变引起呼吸肌麻痹 6.乙脑极期的临床表现特点应除外 A.高热惊厥 B.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昏迷 C.颅高压表现及呼吸衰竭 D.瘫痪多不对称,肢体松驰,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 E.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阳性 7.乙脑病毒入侵人体后引起发病的有关因素应除外 A.机体防御机能 B.感染病毒的数量 C.病毒的毒力 D.蚊叮咬部位与季节 E.血脑屏障的健全情况 8.确诊为乙脑,住院第三日血压明显升高,瞳孔不等,颈强直,有呼吸暂停,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糖皮质激素B.镇痉 C.速尿 D.吸氧 E.20%甘露醇 9.重症乙脑患者,病程中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不齐,血压上升,肌张力增强,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肾上腺皮质激素B.镇静镇痉剂 C.中枢呼吸兴奋剂 C.中枢呼吸兴奋剂 D.血管扩张剂E.脱水剂10.某地区近年来每逢夏季就有一种传染病流行,且多发生于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第3~4天出现意识障碍,严重者伴抽搐及呼吸异常,经治疗后多数人于病程2周后痉愈,5~20%重症病人留有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原体:乙脑病毒。黄病毒科,嗜神经病毒 形态结构:球型,核心和外膜 核心为单股正链RNA 外有脂质包膜,嵌有非糖基化膜蛋白(M)和糖基化外膜蛋白(E),E蛋白:主要抗原成分,形成抗原决定族簇,有血凝活性和中和活性,抗原性稳定,变异少 培养:可在组织和动物细胞中传代。病毒对多种动物具感染性,对乳鼠尤为敏感,故可从乳鼠脑内接种分离病毒。细胞接种-鸡胚,猴肾,Hela细胞。 一、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其中猪(特别是幼猪)是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三带喙库蚊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三)人群易感性 易感者: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呈隐性感染较多。 感染后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二、发病机制: 蚊虫叮蛟后,病毒在单核-巨噬细胞中繁殖,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 进展:取决于病毒的毒力与数量;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力/防御能力(血脑屏障). 免疫力强: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 免疫力低下: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乙型脑炎病毒→传染源或中间宿主→蚊虫叮咬→局部内皮细胞、全身单核细胞系统内繁殖→病毒血症→中枢神经系统(血脑屏障、免疫)→隐形感染或侵入CNS致病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左右 典型病人分4期: 1.初期(病初1~3d ) 急性起病,高热(体温在1~2d内高达39~40℃) 、头痛、恶心、呕吐、倦怠及嗜睡。可有颈部强直及及神志淡漠、抽搐。症状不特异,易误诊!重型病人可以没有初期,直接进入极期 2.极期(4~10天) 高热、抽搐、呼吸衰竭过三关 1)高热:39~40°C 稽留热,热度高低与病情呈正比,平均持续时间为7~10日,轻者短至4~5日,重者长达20日以上。发热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昏迷,神志不清出现越早越重,早至1~2日,多在3~8日出现,持续一周,重者达一月。昏迷越早,越深,越长,病情越重。 3)惊撅和抽搐:由于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多于病程第2~5d,先见于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呈肢体阵挛性抽搐,重者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均伴有意识障碍。重者可有呼吸暂停和紫绀。 4)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严重的症状 中枢性呼吸衰竭:见于重症患者,由于脑实质炎症、延脑呼吸中枢病变、脑水肿、脑疝和低血钠脑病等所致。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如呼吸表浅,双吸气,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抽泣样呼吸及下颌呼吸,最后呼吸停止。

流行性乙型脑炎试题

流行性乙型脑炎试题 姓名:得分: 1.乙脑与流脑的临床鉴别,最重要的是: A.意识障碍的出现与程度B.生理反射异常及出现病理反射C.抽搐发作程度D.皮肤瘀点及瘀斑E.颅内压升高程度,呼吸衰竭的出现 2.乙脑病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 A.中和抗体B.血凝抑制C.补体结合抗体D.特异性IgM抗体E.Vi抗体 3.一疑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脑脊液检查:压力220mmH2O,WBC200×106/L,糖2.8mmol/L,蛋白1.0g/L,氯化物120mmol/L,应考虑为: A.病毒性脑炎B.结核性脑膜炎C.化脓性脑膜炎D.虚性脑膜炎E.不属于以上任何情况 4.鉴别中毒性菌痢与乙型脑炎的重要依据是: A.高热昏迷惊厥B.季节性C.肠道症状D.脑脊液常规E.不属于以上任何情 5.下列哪项不是乙脑外周性呼吸衰竭的原因: A.呼吸道痰阻B.异物阻塞喉部C.肺部感染D.低钠性脑病E.脊髓病变引起呼吸肌麻痹 6.乙脑极期的临床表现特点应除外 A.高热惊厥B.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昏迷

C.颅高压表现及呼吸衰竭D.瘫痪多不对称,肢体松驰,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E.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阳性 7.乙脑病毒入侵人体后引起发病的有关因素应除外 A.机体防御机能B.感染病毒的数量C.病毒的毒力D.蚊叮咬部位与季节E.血脑屏障的健全情况 8.确诊为乙脑,住院第三日血压明显升高,瞳孔不等,颈强直,有呼吸暂停,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糖皮质激素B.镇痉C.速尿 D.吸氧E.20%甘露醇 9.重症乙脑患者,病程中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不齐,血压上升,肌张力增强,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肾上腺皮质激素B.镇静镇痉剂C.中枢呼吸兴奋剂D.血管扩张剂E.脱水剂 10.某地区近年来每逢夏季就有一种传染病流行,且多发生于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第3~4天出现意识障碍,严重者伴抽搐及呼吸异常,经治疗后多数人于病程2周后痉愈,5~20%重症病人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病死率约为3~10%,为预防该病再度流行,在其综合性预防措施中,应以下列哪项为主: A.控制和管理好病人B.控制和管理好病猪C.防蚊和灭蚊D.注射丙种球蛋白E.防蚊灭蚊和预防注射

流行性乙型脑炎多选题.doc

A1型题 1.乙脑与流脑的临床鉴别,最重要的是: A.意识障碍的出现与程度 B.生理反射异常及出现病理反射 C.抽搐发作程度 D.皮肤瘀点及瘀斑 E.颅内压升高程度,呼吸衰竭的出现 2.乙脑病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 A.中和抗体 B.血凝抑制抗体 C.补体结合抗体 D.特异性IgM抗体 E.Vi抗体 3.一疑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脑脊液检查:压力220mmH2O,WBC200×106/L,糖2.8mmol/L,蛋白1.0g/L,氯化物120mmol/L,应考虑为:

B.结核性脑膜炎 C.化脓性脑膜炎 D.虚性脑膜炎 E.不属于以上任何情况 4.鉴别中毒性菌痢与乙型脑炎的重要依据是:A.高热、昏迷、惊厥 B.季节性 C.肠道症状 D.脑脊液常规 E.不属于以上任何情况 5.下列哪项不是乙脑外周性呼吸衰竭的原因:

A.呼吸道痰阻 B.异物阻塞喉部 C.肺部感染 D.低钠性脑病 E.脊髓病变引起呼吸肌麻痹 6.乙脑极期的临床表现特点应除外 A.高热、惊厥 B.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昏迷 C.颅高压表现及呼吸衰竭 D.瘫痪多不对称,肢体松驰,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

E.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阳性 7.乙脑病毒入侵人体后引起发病的有关因素应除外 A.机体防御机能 B.感染病毒的数量 C.病毒的毒力 E.血脑屏障的健全情况 8.确诊为乙脑,住院第三日血压明显升高,瞳孔不等,颈强直,有呼吸暂停,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糖皮质激素 B.镇痉 C.速尿 D.吸氧

E.20%甘露醇 9.重症乙脑患者,病程中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不齐,血压上升,肌张力增强,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肾上腺皮质激素 B.镇静镇痉剂 C.中枢呼吸兴奋剂 D.血管扩张剂 E.脱水剂 10.某地区近年来每逢夏季就有一种传染病流行,且多发生于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第3~4天出现意识障碍,严重者伴抽搐及呼 吸异常,经治疗后多数人于病程2周后痉愈,5~20%重症病人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病死率约为3~10%,为预防该病再度流行,在其综合性预防 措施中,应以下列哪项为主: A.控制和管理好病人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理特征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属于血液传染病 临床表现 潜伏10~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 (一)初期 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天。 (二)极期 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明显障碍,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神志不清最早可发生在病程第1~2日,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严重患者可因脑实质类(尤其是脑干病变)、缺氧、脑水肿、脑疝、颅内高压、低血钠性脑病等病变而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体检可发现脑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向亢进,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 (三)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重症病人仍可留在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痉挛或扭转痉挛等,少数病人也可有软瘫。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症状可在半年内恢复。 (四)后遗症期 少数重症病人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癫痫等。如予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 发病机理 感染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人体后,病毒先在局部组织细胞和淋巴结、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不断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发病与否,取决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病,呈隐性感染。当侵入病毒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功能又不足,则病毒继续繁殖,经血行散布全身。由于病毒有嗜神经性故能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尤在血脑屏障低下时或脑实质已有病毒者易诱发此病。 病理改变 可引起脑实质广泛病变,以大脑皮质、脑干及基底核的病变最为明显;脑桥、小脑和延髓次之,脊髓病变最轻。其基本病变为: ①血管内皮细胞损害。 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③局部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小结。 流行特点 (一)传染源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 1/300~1/500的人发病,且以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高。感染后具有持久免疫力。本病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以蚊虫繁殖、活动猖獗之7、8、9三月发病最集中。近年来在我国广泛的接种乙脑疫苗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明显下降。 【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乙脑流行,有无接触蚊虫机会,有无乙脑预防接种史。 2.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大多急性起病,体温呈逐渐升高趋势)。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 【体检要点】 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提睾、膝等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肌张力高低,眼球活

动与瞳孔变化。呼吸节律变化。球结膜是否水肿。 【辅助检查】 9/L,20)×10分类以中性白细胞总数达(10~1.血常规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常规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白细胞计数多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以淋巴细胞500)×10在(50~为主。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3.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脑电图一侧或双侧颞叶有弥漫性慢波和尖棘波。脑CT和MRI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征象。脑干脑炎者见脑干部位病灶。 4.病原学检查 1)特异性IgM抗体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于感染后4日即可出现,持续3~4周,单份血清即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阳性率在39%~93.5%之间。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优先于血清中出现,且持续时间较血清中抗体为久,可用于早期诊断。 2)病毒分离可取血和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极少阳性。尸检脑组织分离病毒阳性率较高。 3) 病毒抗原和基因检查采用免疫荧光法和RT-PCR法可 在脑脊液或尸检脑组织检测到特异性病毒抗原和核酸片段。【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结合患儿急性起病,有高热、

乙型脑炎

乙型脑炎 一、填空题 1.乙型脑炎病毒属_______科,_______属。 2.乙脑是_______的自然疫然性疾病。主要传染源是_______。通过_______而传播。主要传播媒介是_______。感染后免疫力维持_______。 3.乙型脑炎的预防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二、选择题 1.A1型题 ⑴对于流脑和乙脑的鉴别最有意义的是: A.发病季节 B.明显脑膜刺激征 C.高热、头痛、呕吐、昏迷 D.皮肤瘀点瘀斑 E.外周白细胞显著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⑵关于乙脑抽搐的治疗,下列何项是错误的? A.脑水肿以甘露醇脱水治疗为主 B.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 C.脑实质病变引起的,首选巴比妥钠镇静剂 D.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者,以吸痰、给氧为主 E.中枢性呼吸衰竭者可用呼吸兴奋剂 ⑶典型乙脑的临床表现中,下列何项是错误的? A.起病急 B.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C.神志不清可于病程第一天出现 D.呼吸衰竭多为中枢性的 E.病程2周后仍可出现新的神经系统表现 ⑷乙脑主要死亡原因是: A.持续抽搐 B.呼吸衰竭 C.循环衰竭 D.脑水肿、脑疝 E.意识障碍 ⑸关于乙脑,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常有家庭聚集性 B.我国多见于5~10月份 C.抽搐均伴有意识障碍 D.病毒分离是临床最常用的诊断方法 E.应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 ⑹关于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意识障碍时间越长,病情则越重 B.常有颅内压升高现象,检查有脑膜刺激征表现 C.部分病人出现抽搐、意识障碍 D.病程早期皮肤可见瘀点 E.重者可有脑疝表现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章节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确诊为乙脑,住院第三日血压明显升高,瞳孔不等大,呈去强直、有呼吸暂停,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 A.糖皮质激素 B.镇痉 C.速尿 D.吸氧 E.20%甘露醇 2、乙脑病毒入侵人体后引起发病的有关因素应除外: ( ) A.机体防御机能 B.感染病毒的数量 C.病毒的毒力 D.蚊叮咬部位与季节 E.血脑屏障的健全情况 3、乙脑患者早期的特异性诊断检查: ( ) A.腰穿检测脑压 B.脑脊液化验检查 C.头颅CT检查 D.补体结合试验检测乙脑IgG抗体 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脑IgM抗体 4、确诊为乙脑,住院第三日血压明显升高,瞳孔不等,颈强直,有呼吸暂停,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 A.糖皮质激素 B.镇痉 C.速尿 D.吸氧 E.20%甘露醇 5、乙脑典型的临床表现分期应除外: A.初期 B.中期 C.极期 D.恢复期 E.后遗症期。 6、流行性乙型脑炎综合性预防措施中,应以下列哪项为主:( ) A.隔离病人 B.防蚊、灭蚊 C.管理动物传染源,如猪等 D.预防接种 E.防蚊、灭蚊与疫苗接种 7、重症乙脑患者,病程中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不齐,血压上升,肌张力增强,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 A.肾上腺皮质激素 B.镇静镇痉剂 C.中枢呼吸兴奋剂 D.血管扩张剂 E.20%甘露醇 8、下列哪项不是乙脑的常见后遗症: ( ) A.失语 B.强直性瘫痪 C 弛缓性瘫痪 D.扭转痉挛 E.精神失常 9、下列哪项不是乙脑外周性呼吸衰竭的原因:( ) A.呼吸道痰阻 B.异物阻塞喉部 C.肺部感染 D.低钠性脑病 E.脊髓病变引起呼吸肌麻痹 10、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 ( ) A.借飞沫呼吸道传染 B.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经口传染 C.输血输入乙脑病毒 D.带病毒的蚊虫叮咬经皮肤入血 E.苍蝇作为媒介污染食物经口传染 11、关于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意识障碍时间越长,病情则越重 B.重者可有脑疝表现 C.部分病人出现抽搐、意识障碍 D.病程早期皮肤可见瘀点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教学内容:乙型脑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护理、治疗及预防。 教学目标:掌握: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熟悉:乙型脑炎的病因及预防;了解:乙型脑炎的发病机制。 乙脑的概念: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炎(以下简称乙脑),其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国际上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一、病原学 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呈球形,直径为40-50nm ,核心含核心蛋白和单股正链核心被外膜包裹。病毒抵抗力不强,对温度、乙醚、酸均很敏感。加热至100度时2min;56度时30min可灭活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蚊是主要传播途径,三带库蚊是传播媒介。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但以儿童为主。 4.流行特征:集中在7、8、9月,发病年龄2-6岁。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发病过程:感染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人体,病毒侵入局部组织细胞和淋巴结、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入血引起病毒血症。发病与否,

取决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病,呈隐性感染。乙脑患者与隐性感染者之比为1:(300-2000)。 病变以脑实质炎症为主,神经细胞呈广泛变性和坏死。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分为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一)初期:起病后1-3天,高热、嗜睡。 (二)极期:病程第4~10天,“三关三障一征”:①高热②意识障碍③惊厥④呼衰⑤脑水肿颅内压升高⑥脑膜刺激征⑦运动障碍、反射障碍。 1.高热:体温高达40℃以上,持续4~10天,严重者可达3周。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是本病的主要症状。程度不等,可有嗜睡、谵妄、昏迷等,可发生于第1~2天,多发生于第3~8天,可持续一周左右,重者可长达4周以上。昏迷的深浅、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病情的严重性有关,和预后正相关。 3.惊厥或抽搐:多见于病程第2~5天;可先有局部抽搐,继之为肢体阵挛性抽搐,甚至全身抽搐,均伴有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导致发绀、脑缺氧和脑水肿,深昏迷,甚至呼吸暂停。 4.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本病最严重的表现和主要死亡原因。多见于重症患者,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最后呼吸停止。脊髓病变导致呼吸肌瘫痪,可发生周围性呼吸衰竭,除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理考点总结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一、病因、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 传染源人和动物感染乙脑病毒后,可发生病毒血症,成为传染源。猪是乙脑主要传染源及中间宿主 传染性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传播途 径 蚊虫是乙脑主要传播媒介 易感人 群 小儿为易感人群,非流行区任何年龄人群均有易感 好发季 节 夏秋季流行 二、临床表现 分期 1.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 2.前驱期一般1~3日,起病多急骤,体温在1~2天内高达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 3.极期病程4~10天。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症状。 高热体温高达40℃以上,持续7~10日 意识障碍嗜睡、谵妄、昏迷或定向力障碍等,持续1w左右

5.后遗症期指恢复期神经系统残存症状超过6个月尚未恢复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痴呆、失语、肢体瘫痪、扭转痉挛以及精神障碍等。 二、临床表现——分型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脑脊液、血清学及脑CT检查等。特异性IgM抗体在病后3~4日即可出现,2周达到高峰,有早期诊断价值。(2,3,4) 四、治疗原则 全面支持和对症治疗。处理好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是抢救乙脑病人的关键。 五、护理问题 六、护理措施

七、健康教育(补充内容) 1.大力开展防蚊、灭蚊工作,防止蚊虫叮咬;加强家畜管理。 2.对10岁以下小儿和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员进行乙脑疫苗接种。 3.对有后遗症的患儿做好康复护理指导,教会家长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及康复疗法,如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等。坚持用药,定期复诊。 患儿男,5岁,因“高热、头疼伴烦躁不安3天,时有抽搐发生”入院,查体:体温41℃,呼吸32次/分,神志清,颈项强直。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5×109/L,中性粒细胞0.82,脑脊液:有核细胞数100×105/L,蛋白400mg/L,糖和氯化物正常,临床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目前首要的护理措施是 A.使用脱水剂预防抽搐 B.給氧以改善呼吸困难 C.应用抗病毒药物 D.静脉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E.采用物理降温和退热药降低体温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流脑患儿应密切观察和记录体温,及时采取有效降温措施,该患儿目前体温41℃,应首先采用物理降温和退热药降低体温。降温过程中注意观察生命体征。 乙型脑炎患者常见的护理问题不包括 A.皮肤完整性受损 B.气体交换受损 C.意识障碍 D.体温过高 E.有受伤的危险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流脑患儿无皮肤破损的临床表现,故A不属于其护理问题。 乙脑病毒主要侵犯的人体系统是 A.免疫系统 B.呼吸系统 C.循环系统

流行性乙型脑炎基本知识

流行性乙型脑炎基本知识 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在10-14天左右。患者主要表现发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人尤其是儿童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预防乙脑应采取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10岁以下儿童应尽快接种乙型脑炎疫苗,以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开展防治乙脑知识的普及教育运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以防止乙脑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病原 乙脑病毒属于虫媒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毒粒为球形,有包膜,直径20-30nm,为二十面体结构。基因是正链单股RNA,包装于病毒核衣壳中,外层为脂膜(包膜)。包膜中有糖基化蛋白E和非糖基化蛋白M。E蛋白是主要抗原成分,具有特异性中和以及血凝抑制抗原决定簇。乙脑病毒加热至56℃30分钟即可灭活。来苏水对该病有很强的灭活作用(1% 5分钟,或5% 1分钟即可灭活)。对去氧胆酸钠、乙醚、氯仿等均很敏感。在地鼠肾、C6/36和BHK-21等有明显致细胞病变作用;乳鼠脑内接种敏感,一般2-3天即可发病死亡,因此目前实验室常用以上两种方法分离乙脑病毒。 临床表现 人感染乙脑病毒后潜伏期为5-15天,病人症状以高烧、惊厥、昏迷为主要特征,病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头痛、发烧、常伴有寒战,体温38℃-39℃。头痛常较剧烈,伴有恶心、呕吐(呈喷射状),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1-6天。 2.急性脑炎期:最突出的症状是持续高烧,体温高达39℃-40℃以上,几天后中枢神经感染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如神志恍惚、昏睡和昏迷、惊厥或抽搐,颈项强直,受影响肢体出现麻痹,有的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神经系统检查巴宾斯基征阳性,跟腱反射阳性。 3.恢复期:在此期神经系统症状逐渐缓解,体温和脉搏等逐渐恢复正常。 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进行诊断,但确诊则需要依靠抗体检查或病原分离。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Japanese encephalitis)简称乙脑,是病毒性脑炎中病情最重而且预后较差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死率较高,后遗症多。自应用乙脑预防疫苗以来,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染途径 ·乙脑的早期表现是怎样的? ·得了乙脑有什么危险? ·乙脑和流脑有什么区别?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疫措施 接种乙型脑炎疫苗注意事项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染途径 蚊类是主要传播媒介,库蚊、伊蚊和按蚊的某些种类都能传播本病,其中以三带喙库蚊最重要。蚊体内病毒能经卵

传代越冬,可成为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乙脑的早期表现是怎样的?Go Top 突然高烧39度左右,早期精神比较差,有呼吸道的症状,如:咳嗽,表情淡漠,精神不好,抽风,惊厥。乙脑的病情还是很严重的,有各种病的体征,同时孩子吐的比较明显,有些呈喷射样,嗜睡。如果发现孩子有这些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如果孩子比较小,前囟门没有闭合的话,如果前囟比较高,比较饱满,都是乙脑的表现。 得了乙脑有什么危险?Go Top 由于乙脑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从大脑到脊髓的广泛病变,使人体维持生命的重要中枢受到威胁。因此,孩子得病后,病情常十分凶险,病孩会很快陷入昏迷,伴失语、吞咽困难,甚至出现肢体瘫痪等。一旦抢救不及时,病孩常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虽然大部分病孩经抢救治疗后,大约1~3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但有少数孩子在得病6个月后,仍留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瘫痪等严重后遗症,以致造成终身残疾。 乙脑和流脑有什么区别?Go Top 乙脑(流线性乙型脑炎)和流脑(流行性脑脊髓炎)虽然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也有一些相同之处,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首先,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此种病毒通过蚊虫先

【实用】-流行性乙型脑炎护理常规

流行性乙型脑炎护理常规 1.护理评估和观察要点 1.1体温、热程。 1.2意识障碍程度。 1.3惊厥或抽搐的程度、持续的时间。 1.4呼吸的频率、节律。 1. 5剧烈头痛、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变慢等颅内高压的表现。 1. 6脑膜刺激征。 2.护理问题 2.1体温过高 2.2意识障碍 2.3气体交换受阻 3.护理措施 3.1高热对症处理,以物理降温为主,隔离至体温正常为止。 3.2应卧床休息,病房有防蚊设备及灭蚊措施,防止强光、声音刺激病人。有计划安排各种检查、治疗、护理,避免操作刺激诱发惊厥或抽搐。 3.3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取下义齿,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4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对光反射、血压改变、呼吸频率、节律、幅度的改变及肌张力。 3.5呼吸道痰阻者,及时吸痰,给予氧疗,必要时气管切开或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 3.6用药护理使用亚冬眠疗法和镇静剂时,注意观察呼吸情况。使用脱水剂时,应早期足量,避免渗漏。使用呼吸兴奋剂时,注意观察用药反应。 3.7做好眼、鼻、口腔的清洁护理,定时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防止压疮形成。 3.8注意病人安全,防止坠床,必要时用床档或约束带约束。 3.9健康教育本病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猪是主要的传染源,要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加强居住场所的环境卫生。重症患者可发生后遗症,指导家属及病人进行康复锻炼。

4.健康教育要点 4.1加强家畜的管理,搞好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 4.2大力开展防蚊、灭蚊工作。 4.3对10岁以下儿童和初进入流行区的人员进行疫苗接种。 5.护理评价 5.1体温正常。 5.2意识正常。 5.3呼吸道通畅。

流行性乙型脑炎

1 第三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我国夏秋季节常见的,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它通过蚊虫传播,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痉、脑膜刺激征为特征。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早期在日本发现,国际上亦称为“日本脑炎”。 [病原学] 乙脑病毒属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 ,呈球型,直径40~50nm ,核心含单股RNA ,有衣壳。在脂蛋白囊膜表面有血凝素刺突,能凝集鸡、鹅、羊等动物红细胞。抗原性稳定,但近年有报告以具有中和作用的单克隆抗体(McAb )检测15株国内的乙脑病毒时,可将其分为4个抗原组。人和动物感染本病毒后,均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 本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灭活。但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强,用冰冻干燥法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及储存宿主 主要传染者是家畜、家禽。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猪是我国数量最多的家畜,由于它对乙脑病毒的自然感染率高,而且每年因屠宰而种群更新快。因此,自然界总保持着大量的易感猪,构成猪→蚊→猪的传播环节。在流行期间,猪的感染率100%,马90%以上,为本病重要动物传染源。 蚊虫感染后,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可终身带毒,甚至随蚊越冬或经卵传代,因此除作为传播媒介外,也是病毒的储存宿主。此外蝙蝠也可作为储存宿主。 (二)传播途径 本病系经过蚊虫叮蛟而传播。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现已被证实者为库蚊、伊蚊、按蚊的某些种。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此外,从福建、广东的蠛蠓中,云南和四川的中,已分离到乙脑病毒,故也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出现典型乙脑症状的只占少数,多数人通过临床上难以辨别的轻型感染获得免疫力。成人多因隐性感染而免疫。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但因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近来报道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 (四)流行特征 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80~90%的病例都集中在7、8、9三个月内。但随地理环境的不同,流行季节略有上下,华南地区的流行高峰在6~7月,华北地区为7~8月,而东北地区则为8~9月,均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气温和雨量与本病的流行也有密切关系。 乙脑呈高度散发性,同一家庭同时有两个患者罕见。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当人体被带病毒的蚊虫叮蛟后,病毒即进入血循环中。发病与否,一方面取决于病毒的毒力与数量,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及防御机能。当人体抗体病能力强时,病毒即被消灭。如人体抵抗力降低,而感染病毒量大,毒力强时,病毒经血循环可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神经细胞内复制增殖,导

乙型脑炎病人护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护理 护理评估 1、流行病学资料 居住地有无病猪、蚊虫密度及被蚊虫叮咬史,当地有无乙脑流行 近期是否接种过乙脑疫苗 以往曾否患过乙脑 2、健康评估 症状评估重点询问有无发热及持续时间,有无头痛、呕吐、抽搐、嗜睡等症状。 护理体检注意生命体征变化,意识障碍程度,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有无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吞咽困难、失语等 心理社会状况评估患者对待疾病的情绪 3、辅助检查资料 血象白细胞是否升高、分类有无变化 脑脊液压力是否增高、常规及生化检验有无不同程度异常 血清学检查,于病后3-4日血及脑脊液中可出现特异性IgM抗体。护理措施 1、按传染病人一般护理常规。高热者按高热护理常规,昏迷者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护理。 2、昆虫隔离,病室彻底灭蚊,需有防蚊设施。保持病室安静并定期消毒。 3、患者卧床休息至恢复期,协助做好生活护理。作好口腔护理,同时保护眼睛。注意皮肤护理,定时翻身,防止褥疮及坠积性肺炎。 4、初期给予流质饮食,待体温消退进入恢复期后,逐渐增加营养,昏迷及吞咽障碍者给予鼻饲饮食。 5、严密观察病情,特别是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瞳孔的

改变,注意有无尿潴留,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6、乙脑高热属中枢性高热,积极使用物理降温,将体温控制在38℃以下,降温时防止发生冻伤,将室温控制在25-27℃。 7、惊厥护理: (1)、观察惊厥先兆,及早采取措施。 (2)、让病员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3)、加用床栏以免病人坠床;牙关紧闭者用纱布缠压舌板或张口器,放于口腔上下齿之间,避免咬伤舌头或口唇;如有舌根后坠、堵塞呼吸道应用舌钳拉出。 (4)、治疗集中进行,减少刺激以免引起抽搐。 (5)、脑疝引起的惊厥以脱水、给氧为主,高热引起的惊厥应快速降温,呼吸道分泌物堵塞引起的惊厥应及时吸痰给氧,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惊厥给予镇静剂。随时做好气管切开等抢救准备,遵医嘱加大氧流量、使用镇静剂。 8、呼衰的护理: (1)、严密观察呼衰表现,如发现呼吸不规则,双吸气,呼吸暂停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有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予以呼吸兴奋剂。 (2)、及时吸痰,给氧气吸入,准备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用物,协助医师进行抢救,气管切开后按气管切开病人常规进行护理。 9、恢复期应注意肢体活动,适当进行被动活动,以助功能恢复,有偏瘫者注意功能活动。 健康教育 1、流行季节积极做好防蚊灭蚊措施,提倡疫苗接种。 2、保证病人足够的营养摄入和休息 3、恢复期病人坚持康复训练和治疗,定期复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