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_檀传宝第六章_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69
德育原理作业习题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作业习题第一章德育范畴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2、学校德育的历史形态和特点各有哪些?3、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4、德育理论的主要议题有哪些?5、结合你所耳闻目睹的学校德育问题,思考对德育概念理解的误区所产生的危害性。
6、阅读鲁洁等《德育新论》、胡守棼《德育原理》、戚万学《生活道德论》以及国外柯尔伯格、杜威、涂尔干、赫尔巴特等的德育论原着,体会德育理论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1、如何理解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本质?2、如何理解德育的功能对德育功能的正确理解有什么意义3、如何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4、怎样理解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5、如何理解德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关系?6、阅读鲁洁教授发表在《教育研究》上的两篇文章“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和“论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结合本章所讲内容,仔细领会。
第三章德育对象1、“德性可教”如何理解?2、“新性善论”的内涵、解释与教育意义何在?3、三大主要的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贡献和缺陷何在?4、如何理解反“年龄歧视论”的积极意义?5、个性与德性关系如何?6、从个性角度出发怎样在学校德育中做到因材施教?7、阅读西方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有关着作,思考人性论的问题,并写出自己对人性论的见解。
8、阅读西方道德哲学(如陆有铨、戚万学的着作),了解几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第四章德育目的1、什么是德育目的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如何2、德育目的的特性与功能有哪些?3、德育目标分类有何意义你认为应当注意些什么4、尝试做一个年级的德育目标的分类工作。
5、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6、阅读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解德育目标的分类。
7、思考我国德育目的存在的问题,思考我国德育目标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思考德育目的与德育效果的关系问题。
绪论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德育课程第七章重点重点重点重点重点第八章德育活动第九章第十章德育资源重点第十一章德育环境第十二章第一章绪论本章目标分析本章重难点分析第一节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和特点一、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选】德育问题。
一、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选】最为基本的问题是一、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选】理论指导。
二、德育原理的特点【选】【简】二、德育原理的特点【选】【简】价值范畴价值问题二、德育原理的特点【选】【简】原理基础性研究实际德育问题的有效解决二、德育原理的特点【选】【简】联合多学科共同学科专业性例题1.】A.B.C.D.【正确答案】:A例题2【参考答案】(1(2(3谢谢第二节德育原理的历史发展一、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选】发端于等,苏格拉底一、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选】近代《教育漫话》尚未完全成为独立的学科形态。
一、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选】19世纪末20世纪初。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标志。
二、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选】20世纪上半叶近代科学梁启超的《德育鉴》6蒋拙诚的《道德教育论》则独立的德育学在中国产生的标志。
二、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选】吴俊升的《德育原理》“德育原理”在我国产生的标志。
苏联教二、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选】健康发展第一部德育原理教材,也例题1.A.B.C.D.【正确答案】:C例题2.A.B.C.D.【正确答案】:A谢谢第三节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德育原理的重要意义【选】立德树人一、学习德育原理的重要意义【选】德育实效性提高一、学习德育原理的重要意义【选】做好德育研究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马克思主义多学科理论与实际开放创新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例题1.】A.B.C.D.【正确答案】:D例题2【参考答案】(1(2(3(4谢谢第二章德育的概念与功能本章目标分析本章重难点分析第一节什么是德育一、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选】一、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选】一、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选】18世纪后半叶康德20世纪初的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一、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选】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德育原理绪论一、研究对象和任务对象:德育的一般问题、共同本质和一般规律。
通过研究揭示规律任务:揭示共同本质探索一般规律形成对共同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认识形成基本理论体系基本理论层面:描述德育现象探讨德育曾经现在是什么样,揭示规律哲学层面:德育应当是做什么树立德育的价值取向和信念方法技术层面:怎么做,原则方法途径(不会太具体)二、内容方法内容:概念和功能德育及其理论的发展、目标和内容、过程原则途径和方法德育的环境优化方法:历史法德育历史及其过程探索经验总结法对较对比调查法为深入了解研究德育实际情况,亲自考查问卷访谈实验法三、历史发展1.产生和自发的德育经验《礼记·大学》最早的德育专著2.学校德育的产生和古代思想欧洲有宗教系3.现代教育产生孕育形成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古代最早教育学专著《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标志教育学成立近代西方著作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法国卢梭启蒙主义教育家《爱弥儿》(《忏悔录》)裴斯泰洛齐(瑞)《林哈德与葛笃德》斯宾塞(英)《教育论》明确划分教育为德育、智育、体育凯兴斯泰纳(德)《品德概念与品德教育》涂尔干(法)《道德教育论》标志道德教育学形成杜威《教育上的道德原理》4.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诞生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德育应当有自己独立的范畴,不应与教学混在一起揭示社会主义德育基本规律马卡连柯:教育理论家,实践家16年组3000名流浪儿成工学团记录其内容的作品《教育诗》《塔上旗》凯洛夫《教育学》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原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全集》《把整个心灵教给孩子》5.当代德育原理的产生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知发展道德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人本主义道德理论体谅关心道德理论总趋势,既分化又综合,学西方又有中国特色第一章德育的概念和功能一、德育的概念1.字源“”→“得”→“德”许慎《说文解字》段玉裁(清)《说文解字注》“”外得于人,内得于己。
内得于己,身心自得也。
《德育原理》教学大纲学时:36 学分:2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德育原理是普通教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德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实践性。
德育原理研究德育的现象、特征与规律,在此基础上确立德育的价值取向与基本规范,是教育理论的基础学科,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
课程的任务是研究德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探索和揭示德育规律,建立科学的德育理论体系,帮助教育工作者学习与掌握德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他们提高德育实践的实效性。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和研究,了解德育的基本常识,掌握德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寻求观察德育问题的多种视角,构建分析问题的理性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在此基础上形成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德育理论与实践有总体的认识;2、牢固掌握德育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现代西方德育理论的主要流派及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的主要经验教训,了解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的前沿动态。
3、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能利用德育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从事道德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贯穿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则。
教学方法上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写论文和研究性学习等方法。
四、学时分配总学时为36, 其中讨论10学时,研究性学习2学时,讲授24学时,分配如下:五、课程考核考核一般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
试卷从已建成的试卷库中随机抽取。
每章都占一定的比例。
题型多样,覆盖面广。
试卷的批改是在密封条件下进行的。
命题要求如下:(1)基本概念与原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的试题,分数比例分别为30%、30%、40%。
(2)试题分为易、较易、较难与难四个等级,分数比例分别为20%、30%、30%与20%。
德育原理复习笔记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1、德育范围: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指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广义的德育包括培养学生的政治品德和道德品德;更广义上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道德方面以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
2、德育: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书本作者个人认为)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即: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3、古代德育主要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具有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4、德育的现代化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所基本完成的任务。
其特点: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
民主化:与整个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体制的民主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教与学方面都已经民主化;世俗化:就是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科学化:①是由于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德育的合理性、德育理论的依据避免了神学化的命运;②是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德育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可能;③是德育的科学化还包括学校德育的组织化,主要是指班级授课制为近代教育体制的出现。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此著作突出观点是,学校德育应与宗教教育分离,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培养纪律精神,努力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
论语》、《理想国》《大学》:三纲领、八条目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5.: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2)受教育者:主体作用(3)德育内容:依据或中介(4)德育方法:桥梁(5)德育目标:最高追求(6)德育环境:基本支撑,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德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杰出代表。
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综合考虑关于德育内涵和德育过程的讨论,我个人认为,不妨这样给德育下定义:德育是教育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2.试评价以下概念定义的合理性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妥.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遭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3. 如何理解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中国德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应当是什么?1)古代德育: 所谓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这是一个具有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2)现代德育: 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教有相对应,现代德育则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养现代人为目的的德育。
所谓德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基本完成的任务。
与古代德育的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相反,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特征有四条:学校德育的民主化;第二,学校德育的世俗化;第三,学校德育的科学化;第四。
学校德育的组织化。
3)努力方向:德育的民主化和科学性的增强4.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4)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
5)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
它主要反映人们对德育的应然与必需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和选择,是德育力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6) 德育论则是-一个与德育经验、德育思想相对的范畴。
德育论原本是作为教育学、伦理学的组成部分存在的。
与作为前德育理论存在的德育思想相比,它具有一定的专门性、系统性。
后随着无所不包的教育学形态转变为教育学学科群,德育论也独立为德育学。
综合考虑关于德育内涵和德育过程的讨论,我个人认为,不妨这样给德育下一个定义:德育是教育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德育的功能在于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
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实践意义。
意义:对德育功能的理解影响到人们对德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正确的理解德育功能有助于我们理解德育的重要性,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德育概念本身。
德育功能认识对德育实际的意义不仅是一种理论分析,而且已经成为中国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当代历史线索之一。
正确的德育功能观的意义:首先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定。
其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
最后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实践。
社会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主要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
对社会性功能的认识必须注意到以下几点: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功能观;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的中介。
个体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则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于最高境界。
生存性功能是德—得关系的体现,发展功能是德育对个体品德现状与发展动静关系的体现,而德育享用性的功能就是德育过程中个体苦乐关系的体现。
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所谓德育的教育性,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
所以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实质上是整个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德育原理为了更为全面系统地掌握德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要领,我较为深入地学习了檀传宝先生所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德育原理》一书,现就本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所感所得略作说明。
本书将现在已有的德育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以克服德育的“粗放经营”局面作为努力研究的方向,以“增进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德育的专业性认识水平、提高学校德育实践的实际效能”为宗旨,共分八章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德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内容。
就德育观而言,笔者在充分肯定著者的优秀理论成果的同时,存在较多的怀疑,在此略谈了自己的看法;就德育方法而言,笔者更多的是希望在今后的德育过程当中将以借鉴。
1 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这一章以德育概念、德育的历史形态和德育理论发展的讨论为主要内容。
1.1德育概念德育概念外延的界定必须做认真的清理,应当遵循“守一而望多”原则。
所谓“守一”,意即严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讲“德育即道德教育”绝对不是要否定思想、政治、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等。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1.2 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依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的指示器和人类社会依据人的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三个社会形态的原理,可以在古代与现代的对比中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做出比较切中实质的界定。
所谓的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这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相对应,现代德育则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培养现代人为目的的德育。
所谓德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所基本完成的任务。
与古代德育的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相反,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特征是三条:学校德育的民主化,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第一节德育概念1、德育的概念: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德育即道德教育。
2、对德育概念具体理解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二是如何理解德育过程。
3、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4、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除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
5、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①传统思想的影响②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③中国政治革命的历史轨迹使然。
6、过于广泛的德育界定有以下几大弊端:①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②在理论体系上存在致命的逻辑问题③使人无法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讨论德育问题。
④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却忘却最根本的目标。
⑤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及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误判而误诊。
应遵循"守一而望多"原则。
8、"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做"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内化说"仍是转化理论的一种改良形式。
9、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自主建构的过程。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第二节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1、现代德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和革命性。
最本质特征应当是现代教育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故教育的现代化最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2、德育历程(1)习俗性德育使之人类社会早起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区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2)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