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诊疗指南_麻醉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_麻醉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_麻醉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_麻醉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_麻醉分册

第一章麻醉科建制,任务及临床工作常规制度

第一节麻醉科的建制

1. 麻醉科是医院建制中一个重要的临床科室,在县级和县级以上医院应独立建立麻醉科,直属院领导。

2. 麻醉科医护人员的编制按所承担的临床、教学、科研任务和国家有关规定配备,手术科室的床位与手术台比例为20 :1,手术台与麻醉科医师比例为1:1.5,教学医院按比例增加10%15%。开展疼痛门诊治疗增加编制2人。麻醉恢复室的床位与麻醉科医师比例为3 : 1,床位与麻醉科护士比例为2 : 1。ICU 编制另定。三级医院、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应配备麻醉科护士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加强麻醉药品、器械用品、麻醉机、监护仪器的管理维修保养工作。

3. 各级医院麻醉科应有良好的人才梯队,且结构比例合理,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各职称比例以1 :3 :5 :7较为恰当。科主任应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担任。

4. 市级以上医院应建立麻醉后恢复室,亦称麻醉后监护室(post anesthesia care imit,PACU),对麻醉手术后的病人进行短时间严密观察和监护,待呼吸、循环功能稳定,意识清醒,保护性反射恢复后方送回病房。对保证麻醉手术后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非常重要。

各医院麻醉科应建立疼痛门诊或开展疼痛治疔。三级医院应建立ICU山麻醉科参与或主持工作。

第二节麻醉科的任务

根据卫生部1989年12号文件精神,麻醉科是二级学科,一级临床科室。担负以下四项基本任务:

1. 临床麻醉接受各种手术及诊断性检査的麻醉,维护病人麻醉和手术期间的生理功能。

2. 急救复苏参加各科危重病人和呼吸心跳停止病人的急救工作,即心肺脑复苏。

3. 重症监测治疗和麻醉恢复负责管理病人麻醉后的恢复,待病人苏醒无异常,送回病房,如病情危重需进一步加强监测治疗则直接送入ICU,并参加和管理重症监测治疗。

4. 疼痛治疗进行术后镇痛及慢性疼痛和癌性疼痛的诊治,开设疼痛门诊和病房。

第三节临床麻醉日常工作常规

为了保证临床麻醉顺利的进行,确保病人的安全,做每例麻醉都应在麻醉前,麻醉手术期和麻醉后按以下常规进行。

一、麻醉前准备工作

(一)手术前一天麻醉科医师必须到病房访视手术病人,并要求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 阅读病历全面了解病人手术与麻醉相关情况:

(1) 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发育,营养,精神状态,脊柱四肢,活动情况,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

(2) 现病史,既往史,既往麻醉手术史,家族史,药物过敏史,烟酒嗜好等。是否伴随有神经,呼吸,心血管,内分泌及其他系统疾病,及其严重程度和对目前机体的影响。

(3) 血、尿、粪常规,血液生化,水电解质、酸碱状态,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肝、肾功能及其他特殊检查结果。

(4) 了解与麻醉有关的特殊药物的应用和术前准备情况。

2. 体格检查

(1) 重点复查神经、循环、呼吸系统。

(2) 根据麻醉选择进行特殊检查,如椎管内阻滞需检查脊柱及脊柱X线片,胸背部皮肤。全身麻醉应注意有无义齿,龋齿,牙齿松动,张口程度,头颈活动度,气管插管难易度判断等。

(3) 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和对麻醉的要求,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顾虑,增强病人对手术麻醉的信心和对麻醉科医师的信任。.

(4) 根据病人情况,对病人行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按手术要求,麻醉条件决定麻醉方式、监测方法和麻醉前用药。

(5) 应做的检查未进行或需复查,以及病人的身体情况需再准备时,应直接向病房主管医师提出,共同协商处理,并向本科上级医师汇报。

3. 与病人或亲属做麻醉前谈话,内容包括麻醉选择,可能发生的麻醉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麻醉意外,自费用品与药物,取得理解同意后由病人或被授权的亲属签麻醉同意书。

4. 对危重和疑难病例应进行麻醉前讨论。

5. 根据麻醉要求,麻醉前准备所用器械、监护仪、一次性用品和必需的麻醉及抢救药品等。(二)麻醉前要做好以下准备

1. 复查麻醉用具、药物、监护仪、氧气、氧化亚氮和吸引器等,各种用药核对药名、剂量,并在注射器上标识清楚。

2. 核对病人姓名、住院号、床号、术前诊断和手术名称等,检查麻醉前用药是否使用,是否禁食6小时以上,小儿麻醉前2小时禁清饮料,核对血型,有无备血。

3. 安慰病人,解除思想顾虑。

4. 测血压,脉搏,呼吸,心电图和Sp()2(脉搏血氧饱和度),并记录在麻醉单上,必要时测体温(婴幼儿麻醉应常规监测体温),中心静脉压。危重病人可行PetC02,血气分析,有创循环功能监测等。

5. 麻醉时检查义齿是否已取下,活动牙齿应通知病人及时处理。

.(三)急诊手术

接到通知后,访视病人,检查术前准备工作,决定麻醉方式和术前用药。麻醉前6小时内已进食者,因病情需要立即手术而选择全麻者,麻醉前应向主管医师及家属说明饱食的危险性,同时采取预防误吸的措施。伴随糖尿病酮体阳性者,应积极处理,酮体转阴,电解质检查在正常范围后再行麻醉。

二、麻醉期间的观察和处理

1. 麻醉期间的观察和处理应包括麻醉操作,病人情况的观察,生理指标的监测,术中输液、输血和根据病情变化的需要而采取的治疗措施。

2. 麻醉期间应密切观察和记录病人的主要生命体征。

3. 麻醉中的监测一般包括血压、心率、呼吸、心电图和Sp()2、尿量,根据病情需要监测体温、中心静脉压、吸人氧浓度、呼末二氧化碳、麻醉气体浓度和肌松情况,必要时监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嵌入压、心排血量和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清电解质和脑电图的变化。

4. 麻醉期间应集中精力,认真仔细地观察病情变化,不能擅离职守,发现病情变化应即时处理并作记录,有重大病情变化应通知手术医师,必要时报告上级医师,以指导处理或抢救。

5.术毕检查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心电图、Sp02等是否正常;颜面、肢体软组织有无损伤。全麻应清除U、鼻腔、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观察意识神智恢复程度,必要时应用肌肉松弛药拮抗剂和麻醉性镇痛药拮抗剂,防止其残余药理作用;椎管内阻滞应再测一次阻滞平面,阻滞平面低于T8,病人情况稳定后送冋病房,凡病人主要生命体征不稳定者,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指骨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指骨骨折 1 目的和范围 1.1本《指南》的目的旨在为成人闭合性指骨骨折患者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与规范,提高指骨骨折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1.2本《指南》提出指骨骨折的诊断、辨证、分类、治疗和功能锻炼。 1.3本《指南》限用于16岁以上成人单纯外伤性闭合性指骨骨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儿童骨折、骨骺损伤、病理性骨折及合并脱位或神经、血管、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损伤的指骨骨折不在本指南适用范围。 1.4本《指南》适用于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为其在进行成人闭合性指骨骨折的中医诊疗过程中,提供循证证据参考。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1术语:指骨骨折、fracture of phalanges、phalangeal fracture、fracture of finger bones 2.2定义:人体手部指骨在损伤及外力作用下,骨骼的连续性或完整性受到破坏。 3 诊断[1] 3.1病史 手指外伤史。 3.2症状体征 指骨骨折处疼痛,并见局部肿胀、功能障碍,可触及压痛,伤指纵轴挤压痛阳性,或可见畸形、骨擦感及异常活动。 3.3影像检查 X线摄片检查多可明确骨折部位和类型,对于部分无移位骨折或应力性骨折,可结合CT 或MRI进一步协助诊断。 3.4分类[1][2][3] 根据受伤时间可分为新鲜指骨骨折与陈旧性指骨骨折。根据骨折部位不同,则分为近节指骨骨折、中节指骨骨折与远节指骨骨折。根据骨折是否累及关节面分为关节内骨折与关节外骨折。 3.4.1 根据受伤时间分类 3.4.1.1新鲜指骨骨折:受伤时间在3周以内者; 3.4.1.2陈旧性指骨骨折:受伤时间超过3周者。 3.4.2 根据骨折受累部位分类 3.4.2.1 近节指骨骨折:多由直接暴力造成,因骨间肌与蚓状肌的收缩,多向掌侧成角; 3.4.2.2 中节指骨骨折;亦多由直接暴力造成,如骨折位于指浅屈肌止点以远,易造成掌侧成角,反之,则多见背侧成角。 3.4.2.3 远节指骨骨折:多见挤压伤造成,或肌腱止点撕脱骨折。根据骨折部位再细分为甲粗隆骨折、干部骨折、基底骨折。 3.4.3 根据骨折是否累及关节分类 3.4.3.1关节外骨折:骨折端可位于指骨颈、指骨干及指骨基底部。近、中节指骨颈骨折多向掌侧成角;指骨干骨折根据骨折线走行分为为横形、斜形、螺旋形以及粉碎形骨折。

精确麻醉的研究进展

精确麻醉的研究进展 精确麻醉,是相对于传统经验麻醉而言,即通过对病人脑电信号进行监测、使用精确给药技术等,术中保持病人处于适宜的镇静深度、合适的肌肉松弛状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及良好的镇痛,从而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提高麻醉质量及病人舒适度,最终降低麻醉相关死亡率。本文将就精确麻醉的必要性、要点等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精确麻醉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麻醉相关死亡率介于1/1 万~1/5 万之间,而部分国外先进国家麻醉相关死亡率已降低到 1/20 万以下。传统麻醉中,麻醉医师往往术中通过血压、心率判断麻醉的深浅,而受手术刺激等因素影响,病人的血压、心率并不能准确反映麻醉深度。且麻醉药物的个体差异性较为明显,即使是同样体重的病人,他们对同一麻醉药物同等剂量的反应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根据临床经验调节麻醉深度,极易导致麻醉过深或麻醉过浅的发生。麻醉过浅,病人术中可能会出现术中知晓,术后甚至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严重并发症[1]。麻醉过深,则可能对病人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永久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有报道称,在实施精确麻醉后,麻醉相关死亡率可以降低将近50%,安全系数大大提高。精确麻醉的实施,将促进临床麻醉从安全性向舒适化转型,从模糊麻醉向数字麻醉,从心电监测向脑电监测,从简单麻醉向简洁麻醉发展。 二、精确麻醉的要点 精确麻醉的实施,包括镇静深度的监测、精确的给药技术、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多模式镇痛、可视化 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1.镇静深度监测 脑电双频指数和Narcotrend 指数是目前得到美国FDA 批准应用于临床进行镇静深度评估的脑电监测 技术。 1.1 脑电双频指数(BIS) Barnett等于1971年提出了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分析方法。在功率谱分析的基础上复 合脑电相关函数谱分析技术,既测定脑电图的线性(包括频率和功率)部分,又分析其非线性部分(包括位相和谐波),提高了EEG分析的完整性。1996年,BIS作为监测药物镇静及催眠作用的技术得到美国FDA批准。 研究表明,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OAA/S评分与BIS值及血中催眠药浓度有高度相关性。通过监测病人BIS 值的变化,可以防止过度镇静。镇静药物使用的减少还可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一般认为BIS值为85~100 为正常清醒状态,60~85为镇静状态,40~60为临床麻醉状态,低于40可能呈现爆发抑制。 Ibraheim 等[2]研究发现,与未用BIS组比较,使用BIS指导七氟烷麻醉可降低药物用量,缩短苏醒时间。澳大利亚Myles等进行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多中心试验,对象为术中知晓高危病人(剖宫产手术、高危心脏手术、创伤手术或硬质气管镜检查),通过手术后评估病人术中知晓,与对照组(n =1 238,l1例知晓) 相比,BIS指导麻醉可使术中知晓的危险下降82%(n =1 227,2例知晓)[3]。Lindholm 等[4]认为BIS<45是 术后1年、2年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度分别是1.13(1.01~1.27)和1.18(1.08~1.29)。采用BIS 监 测麻醉深度和避免BIS值持续5 min以上低于40,有助于提高病人术后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5]。 1.2 Narcotrend指数 麻醉意识深度监测仪Narcotrend(MonitorTechnik,Bad Bramstedt,Germany)是由德国Hannover医科 大学一个研究组开发的新型脑电意识深度监测系统。Narcotrend(NT)能将原始脑电图进行自动分析分级(Narcotrend Stage,NTS),应用Kugler多参数统计分析方法[6],将EEG分为从字母A(清醒)到F(伴 1

按心脏起搏器病人的麻醉

按心脏起搏器病人的麻醉 麻醉医师在日常工作中可遇到心脏起搏器问题:①病人已带有起搏器;②手术病人急需安装起搏器; ③带临时起搏器病人需要更换永久性起搏器;④急救复苏需临时胸外起搏。 【起搏器基本知识】 一。安装起搏器的适应症 临床上起搏器主要有临时性和永久性两大类,各有其适应症: ㈠临时起搏的适应症:主要用作治疗性起搏,包括: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失常,伴严重心动过缓合并晕厥;②急性心肌梗塞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合并严重心动过缓伴晕厥;③心肌炎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严重心动过缓;④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致严重心动过缓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⑤外伤或手术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严重心动过缓;⑥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⑦为安装永久性起搏器作准备。 ㈡永久性起搏的适应症:①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频发阿-斯综合症;②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严重心动过缓;③三束支传导阻滞;④双束支传导阻滞伴晕厥;⑤病窦综合症伴长间歇(3秒),或伴晕厥、意识障碍、心力衰竭;⑥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症;⑦颈动脉窦过敏综合症;⑧其它心动过缓伴心功能不全等。 二。影响起搏阈值的因素:围术期有许多因素可影响起搏器的起搏阈值,而阈值的变化又可直接影响起搏效果。起搏阈值升高,可致起搏失效;而降低则易诱发心律失常,尤其当R波落在T波(R-on-T )时可致心室纤颤。影响起搏器阈值的常见因素有: ㈠升高起搏阈值的因素:①硫喷妥钠;②琥珀胆碱;③血钾升高至4.0~7.1 mmol/ L ;④剩余碱≤ -15 或≥ +15 ;⑤睡眠;⑥钾-胰岛素-糖输注。 ㈡降低起搏阈值的因素:①运动;②交感胺;③缺氧;④缺血;⑤心肌梗塞;⑥肾上腺素;⑦麻黄碱; ⑧皮质激素。 ㈢不影响起搏阈值的因素:①普鲁卡因胺;②阿托品;③吗啡;④洋地黄;⑤钙剂;⑥利多卡因。【麻醉前准备】 一。对带起搏器的病人,麻醉前应了解:①病人心脏病的诊断和现状;②带起搏器前后的血流动力和心律情况;③起搏器的种类和性能;④手术中需准备的急救特殊药物;⑤麻醉手术对起搏器的影响及应注意的问题。 二。带起搏器病人术前可能存在的问题: ㈠洋地黄:许多带起搏器的病人已用洋地黄治疗,如果心功能尚可者,术前以停用洋地黄为妥;如果心功能不良,则可继续洋地黄治疗。 ㈡心得安等b - 肾上腺素能阻断药:是否适用,目前尚未统一。有人主张术前24小时停用心得安;有人认为麻醉手术中存在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继续应用心得安可能产生一定的有利作用。 ㈢颠茄类药:有人认为阿托品引起自发心率增快,可能与起搏器频率产生竞争而导致心律失常。但作为麻醉前用药仍有使用的必要,为避免心率增快,可用东莨菪碱。 ㈣对需要带临时起搏器的病人,静脉起搏导线最好在两天前插入,以期使导线与皮下等组织之间形成一定的粘连,从而使导线不易从心室壁脱落。此外,在搬运病人,或安置麻醉和手术体位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避免对导线有任何牵拉动作。 ㈤带永久性起搏器者,在安装后两周至三个月期间,起搏阈值尚未稳定,因此最好在阈值稳定以后再手术。 ㈥麻醉前用药应根据病人的精神状态、循环功能等情况而定,以不使呼吸、循环抑制为准,可用安定和东莨菪碱。 【麻醉选择】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麻醉科出科试题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题 姓名:得分:带教老师: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少尿型肾衰的诊断依据() A、尿量少于100ml/d B、血清肌酐在基础水平上至少增加44.2μmol/L C、 血清肌酐在基础水平上至少增加50% D、预测肌酐清除率至少下降50% E、需 要某种肾脏替代疗法维持肾功能 400ml 答案:A 2新生儿呼吸低于多少次提示有缺氧 ( ) A、20次/分 B、30次/分 C、40次/分 D、50次/分 E、60次/分答案:A 3子宫体的感觉神经纤维传入不经过 ( ) A、盆腔神经丛 B、上腹下神经丛 C、主动脉神经丛 D、腹腔丛 E、下腹下神经 丛答案:D 4下面哪条与腹部手术麻醉选择无关 ( ) A、一般情况 B、重要器官损害程度 C、手术部位和时间长短 D、麻醉设备条件 E、麻醉医师的偏执爱好答案:E 5 关于骶管阻滞,下述哪个错误 ( ) A、骶管腔是蛛网膜下腔的延续终池 B、骶角是骶管阻滞的进针标志 C、骶管 容量为20~30ml D、骶管腔内充满脂肪 E、骶管阻滞也会出现单侧阻滞答案: A 6硬膜外腔是指 A、棘间韧带和黄韧带之间的间隙 B、椎管内壁和硬脊膜之间的间隙 C、硬脊膜和 蛛网膜之间的间隙 D、蛛网膜和软脊膜之间的间隙 E、软脊膜和脊髓之间的间隙 答案:B

7下列哪些情况不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 ) A、伤寒 B、发热性感冒 C、颅内压增高 D、运动员 E、刺激迷走神经后答案:B 8下列哪种情况中。心电图上看不到OT延长的现象 ( ) A、左心肥厚 B、心肌梗死 C、低血钾症 D、服洋地黄制剂 E、服奎尼丁制剂答案:D 9关于低二氧化碳血症下列哪项不正确 ( ) A、在临床麻醉中比较常见 B、可影响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 C、可引起低血钾 D、 可降低颅内压 E、可使脑血管收缩,但因有其限度故不会引起脑缺氧答案:E 10 酸碱平衡不通过下列哪项环节调节 ( ) A、以呼吸系统为主 B、肾脏功能调节 C、以血液缓冲系统为主 D、以循环系统 为主 E、靠血管升压素与醛固酮作用答案:E 11 肝硬化病人应用哪种肌松药其作用可增强 ( ) A、阿曲库铵 B、泮库溴铵 C、维库溴铵 D、琥珀胆碱 E、以上均是答案:D 12下述监测中哪项更能反映组织灌注情况 ( ) A、平均动脉压 B、ETCO C、SpO D、尿量 E、心输出量答案:D 13目前认为心肌保护效果更好、也方便手术的心肌保护方法是 ( ) A、低温晶体液 B、低温氧合血 C、心肌预缺血+低温晶体液 D、不阻断主动脉 E、 常温氧合血答案:B 14漏斗部狭窄的四联征麻醉中不应 ( ) A、心率增加 B、PVR增加 C、SVR增加 D、前负荷增加 E、心肌收缩力不变或稍 增加答案:E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8年版我国麻醉学指南和专家共识]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 识(2017)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适应证愈来愈广,手术种类以腹部、泌尿、骨科手术居多,而急症、失血多、高龄伴多系统疾病患者的麻醉风险更高,使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死亡。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报道,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冠心病患者约有1100万人。冠心病患者需要行非心脏手术的也在逐年增加,近期患有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如果需要行紧急或急诊手术,风险则更高。认识并理解围术期心血管风险因素,在麻醉前进行全面评估,对降低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的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阐述择期、紧急或急诊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麻醉前评估、麻醉治疗和术后即刻管理。 一、术前评估 (一)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 1.总则所有接受择期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进行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该风险与外科手术类型(表1)和患者体能状态(图1)有关。在现有证据和专家意见基础上,参照美国及欧洲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脏评估及处理流程(图2,表2),其基本原理概述在本共识中。该流程从临床医师的角度关心患者,提供知情同意,并帮助指导围术期管理,以尽量降低风险。这种相互合作的“围术期团队”是围术

期评估的基石,它依赖于外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及主要照顾者等相关参与者的密切沟通。 表1.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 / AHA)指南摘要:非心脏手术的 心脏风险分级 惠凤燈[主龄心血管不良事井(Major Adverse C ardio\ ascular Even(s f MACE〉通常大于 5%].'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主要包括三个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 术前一般不需要进一步的心脏检测。门诊手术是指在手术当天入院并在同一天返回家的手术。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

急诊医学科临床诊疗指南目录 1、人工气道及管理、氧疗 2、控制出血及休克处理 3、发热 4、头痛 5、胸痛 6、腹痛 7、呼吸困难

8、昏迷 9、基础生命支持 10、高级生命支持 11、脑复苏 12、呼吸衰竭 1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14、急性心力衰竭 15、急性胰腺炎 16、上消化道出血 17、急性肾衰竭 18、过敏性紫癜 19、脑梗死 20、脑出血 2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2、急性蜂窝组炎 23、低钾血症 24、代谢性酸中毒 25、急性有机磷中毒 26、百草枯中毒 27、急性酒精中毒 28、急性毒菇中毒 29、急性镇静催眠药物中毒

30、毒蛇咬伤 31、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32、淹溺 33、过敏性休克 人工气道及管理、氧疗 【概述】人工气道是指将导管经鼻或口插入气管或气管切开所建立的气体通道,用以辅助通气及治疗肺部疾病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间建立的有效连接。此环节开展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心肺复苏、脑血管意外、严重中毒、多发伤等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人工气道的种类:简易人工气道:口咽、鼻咽通气管,气管内插管(经口、经鼻),气管切开置管。 人工气道是重要的抢救治疗措施,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科学的管理是患者重要脏器的功能保障和救治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 氧疗是指将氧气以多种形式作用于患者局部或全身,从而达到提高血氧饱和度和动脉氧分压,改善损伤组织的供血、供氧,恢复组织有氧代谢的功能并加速创面愈合的目的。氧疗是使用氧气来纠正缺氧的一种治疗方法。 【临床表现】 1,临床上需要建立紧急人工气道的常见危重病症包括深昏迷、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心搏骤停、严重气道痉挛、气道异物梗阻、镇静剂或麻醉剂作用、颅脑及颈部外伤、误吸或有误吸危险、意外拔管、大量难以控制的上呼吸道出血、急性上呼吸道梗阻等。建立人工气道无绝对禁忌证,关键在于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2.缺氧的临床表现患者出现心悸、胸闷、气促、发绀。

麻醉科临床诊疗指南

麻醉科临床诊疗指南 麻醉前病情估计和术前准备 第一节麻醉前病情分级 参考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 Ⅰ级:正常健康。 Ⅱ级:有轻度系统疾病 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且面临生命威胁。 V级:不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急症手术在每级前加注“急”或(E)。 I.Ⅱ级病人的一般性麻醉耐受力良好,Ⅲ级病人麻醉有一定危险性,应做好充分麻醉前准备和并发症防治,IV级病人的危险性极大,应做好积极抢救,围麻醉期随时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术前必须向手术医师和家属详细交代清楚。 第二节常见伴随疾病的评估与准备 一、高血压病 1. 高血压病病人的麻醉风险取决于是否继发重要脏器的损害及损害程度,包括脑、心脏、冠脉供血和肾功能等改变。 2. 高血压病病人术中,术后可能发生高血压,低血压,心力衰竭,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合并糖尿病和肥胖者麻醉手术的危险性更大。 3. 术前经内科治疗,应用降压药使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下,改善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后,方可进行手术麻醉。 4. 急症手术前亦应调控好血压及全身状态后,方可施行麻醉。 二、心脏病 1. 心功能1~2级病人对麻醉耐受性较好,心功能3~4级者对麻醉耐受性差,术前应改善心功能,控制慢性心衰。控制心率和快速房颤,心室率应控制在 100次/min以下。室性早搏应小于5次/min,除外多源性室性早搏或R on T,应掌握有效控制室性早搏的药物。

2. 心电图明显异常者,应经心内科会诊治疗。 3. 对缺血性心脏病,应从病史中明确是否存在心绞痛,既往有无心肌梗死史,目前心脏功能代偿情况,心肌梗死后6个月以上才能进行选择性手术麻醉。 4. 特殊传导阻滞并有心动过缓,晕厥史,对药物治疗反应差的病人,术前应安置临时起搏器,已安装起搏器的病人术前须经心内科确定起搏器功能正常;术中使用电灼器有一定危险性。 5. 按Goldman心血管功能危险指数,可作为非心脏手术的危险性评估(见表1)0 表1心脏危险性指数(Cardiac risk index,CRI)评估 评估项@ 指数 1病史 (1)年龄>70岁 5 (2)最近6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 10 2体检 (1)有主动脉瓣狭窄 3 (2)有舒张期奔马律、第三心音或颈靜脉充血 11 3 ECG (1)有非窦性心律失常 7 (2)室性早溥>5次/hnin 7 4 HQ气分析与生化检查 (1 )PaO2<60mmHg(8.OkPa) 或PaCO2>50mmHg(6.6kPa) 3 (2)血钾<3.Ommoi/L或 HCQ3- <20mmoi/L (3)BUN>17.85mmoi/L 或 Cr->265. 2mmol/L (4)ALT异常,有慢性肝病 5手术种类 (1)腹腔内、胸腔内手术 3 (2)急症手术 4 CRI指数点越多,其心脏危险性越大 三、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困难程度分级

麻醉科新技术新项目计划

麻醉科新技术新项目计 划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利辛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新技术新项目计划 一、无痛技术:疼痛是人们日常生活和临床实践中最为常见的现象,是许多疾病常见或主要的症 状,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而且还对中枢神经、循环、呼吸、内分泌、消化和自主神经系统造成不良影响,解除疼痛是治疗疼痛性疾病的重要工作,也是患者的迫切要求。无痛技术的应用代表着医院医疗服务的水平,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院麻醉科拥有一套成熟的无痛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无痛分娩、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检查、无痛ERCP检查、无痛膀胱镜检查、术后镇痛、癌症晚期镇痛,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1.无痛分娩技术 无痛分娩利用麻醉技术对产妇进行镇痛,使准妈妈们一直处于清醒的状态,可以进食进水、下地自由行走,还可以在没有疼痛的情况下保持正常的产力。 2、无痛人流技术 无痛人流技术是指麻醉医生对孕妇实施全身麻醉后进行的人工流产术,就是在吸宫流产手术的基础上,加上静脉全身麻醉,手术中没有痛感。麻醉医师通过静脉注射全身麻醉药,孕妇约30秒可进入睡眠状态,手术医生开始进行手术,在孕妇毫无知觉的情况下,经过大约3分钟,便可完成手术,整个手术过程仅需3-5分钟。孕妇在手术后意识完全恢复,30分钟后即能自行离院。 3、无痛胃肠镜技术 胃肠镜检查时的痛苦反应,往往使患者望而却步,害怕检查,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无痛胃肠镜技术指在做胃肠镜检查前,先由麻醉医生对患者实施麻醉,患者在短暂的睡眠状态下安全地进行胃肠镜检查,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及不良后遗症,检查完毕很快就能苏醒,意识完全恢复,30分钟后即能自行离院。无痛胃肠镜技术减少了患者因痛苦而不自觉燥动引起的机械损伤,避免了因刺激植物神经,造成屏气、血压、心率改变等带来的机体影响。使许多需要手术治疗的疾病,在胃镜下治疗就可以了。既免受手术之苦,又节省了医疗费用,缩短了治疗时间。 4、无痛ERCP技术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已逐渐成为普外科或消化科医生处理结石或肿瘤引起肝胆道梗阻问题比较成熟的一项技术。以前患者只能选择清醒镇静下接受ERCP,由于刺激强、时间长、有的患者难以接受。实施无痛ERCP技术,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医疗安全,减轻了患者痛苦。 5、无痛腔镜技术 无痛腔镜是指在做腔镜检查前,先由医生对患者实施麻醉,具有时间短、效率高、损伤小、术后反应轻等优点。 二、术后麻醉复苏室PACU:是否拥有麻醉复苏室,以及其能否高效而安全地完成复苏的任 务,是衡量一所医院麻醉科尤其对于要创三级医院麻醉科的重要标准。随着我院收治的危重疑难病例的大幅增加,手术量持续攀升,确保医疗安全性,并提供与现代化医院相宜的舒适诊疗环境,成为了麻醉科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尽管临床麻醉任务繁重,人员、设备并不宽裕,但麻醉科仍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在软件、硬件两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根据我院手术病人的特点,麻醉科制定出麻醉复苏室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收治标准、出室标准、气管导管拨管指征、医生护士工作职责等多项制度,配备了包括呼吸机、生命体征监护仪、各种抢救设备、器械和药品在内的较为齐全的硬件设施,并抽调高年资麻醉医生和麻醉护士组成麻醉复苏工作组,开展相关工作。麻醉复苏室

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

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 麻醉学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临床医学,它与临床各学科关系密切,更是临床各学科特别是外科手术医疗的基础。麻醉学科根据医疗技术特点分为:普通外科麻醉、心胸外科麻醉、神经外科麻醉、小儿麻醉、妇产科麻醉、口腔麻醉、眼耳鼻咽喉科麻醉、骨科麻醉、手术室外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疼痛诊疗和体外循环等亚专业。麻醉科住院医师不仅要掌握麻醉科医师必须具备的监测、调控和支持人体基本生命功能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需要了解相关学科的基本医疗知识。 一、培训目标 通过3年的规范化培训,使住院医师打下扎实的麻醉科临床工作基础,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准确采集病情、正确书写麻醉记录;系统掌握麻醉学相关的基本理论,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新进展,熟练掌握麻醉科常用的临床技能;能基本正确和独立地实施常规临床麻醉。培训结束时,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独立从事麻醉科临床工作的能力。 二、培训方法 采取在麻醉科各亚专业和非麻醉科室轮转的方式进行。通过管理病人、参加门、急诊工作和各种教学活动,完成规定的病种和基本技能操作数量,学习麻醉科的专业理论知识,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规范书写病历,参与见习/实习医生和住院医师的麻醉科临床教学工作。 麻醉科轮转应包括麻醉科所有亚专业的基本训练。非麻醉科室轮转由各基地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在普通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胸心外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小儿内科、急诊科、心电图室、影像科等科室中任选2~3个科室,各轮转2~3个月,合计不能少于6个月。轮转科室及时间安排见表1。 轮转时间和顺序由各培训基地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但不能缺项。33个月的基本培训后可以有3个月的机动培训时间,建议安排非临床麻醉科室的轮转。

(整理)冠心病麻醉处理的若干问题

冠心病麻醉处理的若干问题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李立环 冠心病人的麻醉前用药 理想的麻醉前用药应使病人 ?入室呈嗑睡状,无焦虑、紧张,表情淡漠,对周围的一切均漠不关心 ?心率慢于70bpm,血压较在病房时低5%~10% ?无胸痛、胸闷等任何心血管方面的主观症状 麻醉前用药处方: ?适量的镇静或安定药 ?参考术前心率、血压变化情况及与心绞痛之间的关系,投入适量的β—阻滞药和/或钙通道阻滞药 β—阻滞药、钙通道阻滞药的选择原则 ?劳力性心绞痛应以β—阻滞药为主 ?不稳定性心绞痛应给予钙通道阻滞药 ?术前心率偏快者,应加大β—阻滞药的药量 ?血压偏高者,可增加钙通道阻滞药的用量 ?心绞痛多在凌晨发作,应以钙通道阻滞药为主 β—阻滞药、钙通道阻滞药的选择原则 ?心绞痛发作时伴随的循环动力学变化应作为术前用药的参考 ?心绞痛发作时伴有心率增快,应加大β—阻滞药的用量 ?如有血压升高,可增加钙通道阻滞药的用量 ?心功能良好,可给较大剂量β—阻滞药和钙通道阻滞药 β—阻滞药、钙通道阻滞药的选择原则 ?手术模式,在CPB下完成手术还是off-pump ?术毕常规回ICU机械通气还是术毕气管拔管 ?off-pump下手术,加大β—阻滞药的用量 ?术毕气管拔管,应加大β—阻滞药和钙通道阻滞药的用量 ?美托洛尔为脂溶性,个体间生物利用度差异显著 ?阿替洛尔为水溶性,半衰期长于美托洛尔 ?尼菲地平(nifedipine)不适于单独作麻醉前用药 ?地尔硫卓为首选药物,应注意剂量个体化 冠心病人围术期循环动力学的管理 原则:维持心肌氧的供需平衡,避免加重心肌缺血 避免增加心肌氧需(氧耗〕的因素: ?心肌氧耗的影响因素: –心肌收缩力 –心室壁张力,受其心室收缩压及舒张末压的影响

麻醉科临床诊疗指南

麻醉科临床诊疗指南? 麻醉前病情估计与术前准备 第一节麻醉前病情分级 参考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 Ⅰ级:正常健康。 Ⅱ级:有轻度系统疾病?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且面临生命威胁。 V级:不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得濒死病人. 急症手术在每级前加注“急”或(E)。?I、Ⅱ级病人得一般性麻醉耐受力良好,Ⅲ级病人麻醉有一定危险性,应做好充分麻醉前准备与并发症防治,IV级病人得危险性极大,应做好积极抢救,围麻醉期随时都有发生意外得可能,术前必须向手术医师与家属详细交代清楚。 第二节常见伴随疾病得评估与准备 一、高血压病?1、高血压病病人得麻醉风险取决于就是否继发重要脏器得损害及损害程度,包括脑、心脏、冠脉供血与肾功能等改变。?2、高血压病病人术中,术后可能发生高血压,低血压,心力衰竭,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合并糖尿病与肥胖者麻醉手术得危险性更大.?3、术前经内科治疗,应用降压药使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下,改善其她重要脏器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后,方可进行手术麻醉。?4、急症手术前亦应调控好血压及全身状态后,方可施行麻醉。? 二、心脏病 1、心功能1~2级病人对麻醉耐受性较好,心功能3~4级者对麻醉耐受性差,术前应改善心功能,控制慢性心衰.控制心率与快速房颤,心室率应控制在 100次/min以下。室性早搏应小于5次/min,除外多源性室性早搏或R on T,应掌握有效控制室性早搏得药物。 2、心电图明显异常者,应经心内科会诊治疗。 3、对缺血性心脏病,应从病史中明确就是否存在心绞痛,既往有无心肌梗死史,目前心脏功能代偿情况,心肌梗死后6个月以上才能进行选择性手术麻醉。 4、特殊传导阻滞并有心动过缓,晕厥史,对药物治疗反应差得病人,术前应安置临

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

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标 通过全面、正规、严格的培训,使住院医师在完成培训后达到低年资麻醉科医师水平,能独立和基本正确地运用常规麻醉方法,对接受常见手术和检查的病人实施麻醉和检测,为围手术期医疗工作提供麻醉专科会诊。 二、培训方法 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采取麻醉科内部和非麻醉科室轮转的方式。 三、培训基地医疗设备的要求: (1)临床麻醉医疗设备的要求: ①每个手术室的最低配置:可实施低流量麻醉的麻醉机,具有心电图、氧饱和度监测、无创血压监测等功能的监护仪及备有常用麻醉药品、急救药物及基本麻醉与复苏用品。 ②麻醉科公用设备:每层手术室应配有下列设备至少一台:除颤器、血气分析仪、快速输血系统、保温及降温设备、微量注射泵、血糖仪、肌松监测仪、神经刺激器、血液回收机、纤维支气管镜及应对呼吸困难的常用设备。 ③ICU每个病床最低配置:具备特殊通气方式的呼吸机1台、具备心电图、氧饱和度、温度监测、无创及有创血压监测的监护仪1台、多通道输液泵1台。ICU公用设备:除颤器、血气分析仪、快速输血系统、保温及降温设备、血糖仪、纤维支气管镜。 ④疼痛门诊及病房最低配置:急救复苏设备、神经刺激器、激光理疗仪。 (2)医疗资源: 麻醉科医师培训基地必须提供足够的资源使受训医师在三年内完成《专科医师培养标准---麻醉科细则》所列麻醉学专科医师基本麻醉训练最低要求。 每年招生总数的计算: I. 针对《专科医师培养标准--麻醉科细则》中基本麻醉方法要求的受训项目,根据公式:“基地每年平均实施总数/ 住院医师基本要求数目”, 计算每一个项目的“每年可接受的限定人数”。

II. 按《专科医师培养标准--麻醉科细则》中基本麻醉方法要求计算出的最 小的“每年可接受的限定人数”为每年能够招收的最高人数。 四、麻醉科医师培训基地师资条件: 1.师资人数与每年招收受训者人数比例:2∶1(麻醉学科的主任、副主任和 主任医师均为临床师资人员)。 2.主任∶副主任∶主治医师比例为1∶4∶6。 3.本领域应有1~2个研究方向,不同研究方向的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人数应为1~2名。 4.科室学科带头人的水平要求: 具有副主任或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在临床上,至少在麻醉学某一亚专 业能独挡一面,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5.专科指导医师基本要求: 本科以上学历,主治医师以上,有较强的教学能力。 麻醉科医师培训基地必须有足够的师资力量保质保量地完成专科医师的培训工作。要有足够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为本专业住院医师授课,每位授课老师的教学学时数每年不应超过40学时,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建议采用教学周老师负责制。 6.麻醉科医师培训基地需有一定的模拟教学设备。气管插管模型,桡动脉和中心静脉穿刺模型和心肺复苏模型等。 五、对基地所在科室组织、实施、管理的要求: 1.专人、专职管理制度及配套规章制度:麻醉科医师培训基地应由教学主任具体负责,临床麻醉、疼痛诊疗和ICU需有负责人,基地若由几家医院构成,每家医院均应有负责人。基地应设住院医师协调人(秘书)1名,负责档案建设和管理。 2.培训计划:为实现上述总目标,麻醉学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必须按照全国专科 医师培养麻醉科实施细则进行安排: (1)培训时间:所有的麻醉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必须安排不少于三年的总体培训时间,必须在三年之内安排6个月的非麻醉科室临床轮转和麻醉学所包括的所有亚专科的基本训练。

《临床诊疗指南》定稿

《肝包虫病临床诊疗指南》 肝棘球蚴病(肝包虫病) 〔概述〕肝棘蚴球病(hepatic echinococcosis)又称肝包虫病(hepatic hydatidosis)是流行于世界畜牧业发达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对人体构成危害的主要有两种包虫病类型,即由细粒棘球绦虫(亦称犬绦虫)虫卵感染所致肝囊性包虫病(hepatic cystic echinococcosis,HCE)约占97%和由多房棘球绦虫(狐、狼绦虫)虫卵感染所致的肝泡性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约占3%。分布于亚洲,非洲,南美洲,中东地区,中欧地区及北美阿拉斯加和日本北海道,中国西部属包虫病高发地区。 狗是犬绦虫的主要终末宿主,而羊、牛、马、人是中间宿主。犬绦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人误食的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成六钩蚴脱壳而出,穿肠粘膜小静脉进入门静脉血流,首先在肝脏(约占75%)寄生,部分可随血流到肺脏(约占20%),通过肺循环进入体循环可播散至全身(腹腔、脾、肾、脑、骨、肌肉、眼眶等)寄生并发育成包虫,多脏器多发约占8%-10%。包虫囊肿病理形态结构分为内囊和外囊,内囊为包虫的本体,其内层是较薄的生发层,可产生原头节和生发囊,外层是白色透明状多层角质层,状似粉皮样。外囊则由于肝组织的免疫防御反应在内囊周围形成一层纤维包膜,病程久时外囊肥厚并常发生钙化。 〔临床表现〕可有流行病史或过敏反应病史,儿童及青年为好发年龄。早期无明显症状,包虫增大产生压迫症候群:即上腹部胀满感,肝顶部巨大包虫使膈肌抬高,影响呼吸;肝门部包虫可压迫门静脉和胆道,引起梗阻性黄疸、脾肿大和腹水;肝左叶包虫压迫胃导致胀满不适。主要并发症是包虫破裂和包虫感染。各种外力所致包虫破裂最为常见,腹痛和腹部包块骤然缩小或消失,常伴有皮肤瘙痒,荨麻疹,腹膜炎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突发过敏性休克。包虫破裂原头节随囊液播散种植形成多发性包虫病。包虫囊破入肝内胆管可表现为类似胆石症征象;囊皮或子囊阻塞胆道可继发感染,表现为胆管炎的三联症(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严重者可演变为急性化脓梗阻性胆管炎。包虫并发感染多因囊肿形成胆漏后继发细菌性感染,临床表现为肝脓肿,因纤维外囊较厚故中毒症状相对较轻。肝顶部包虫感染可穿透膈肌破入肺内形成胆管—包虫囊—支气管瘘。 〔诊断要点〕 1、包虫病的流行病学史或过敏反应史。 2、影像学检查:B型超声为首选检查方法,可显示囊肿部位、大小和形态结构,囊肿的“双层壁”或周边“弧形钙化”是包虫囊肿的特征性影像。X线亦能显示肝包虫囊肿外形和周边“弧形钙化”囊壁影,是肺包虫囊肿的首选检查方法。此外,CT和MRI在包虫病的定位分型及大血管相互关系方面具有特殊的影像诊断价值。 3、免疫学检查:包虫病人的抗体检测是免疫学诊断的主要方法,常用方法有:酶联免疫吸咐试验(ELISA),间接血凝法(IHA),点免疫法(Dot-ELISA),点免疫胶体金渗滤法(Dot Immunogold Filtration Assay)等,目前趋向于使用包虫病组合抗原(含2-4种粗制和纯化抗原)以兼顾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达90%以上,已完全替代已废止使用的Casoni 试验(包虫病囊液皮内试验)。此外,夹心ELISA法检测人体循环抗原,补体结合试验等虽然诊断敏感性较低,但其诊断特异性和免疫随访仍具有一定价值。 〔鉴别诊断〕 1、肝囊肿:囊壁较薄,无“双层壁”囊的特征,并可借助包虫病免疫试验加以区别。 2、细菌性肝脓肿:无包虫特异性影像,其脓肿坒相对较薄且全身中毒症状较重。 3、肝右叶包虫囊肿还应与右侧肾盂积水,胆囊积液相鉴别,除影像学特征外免疫检测是主要鉴别方法。

推荐 2017麻醉学新进展 精品

2011麻醉学新进展【邓小明曾因明古妙宁姚尚龙刘进岳云李文志主编】 《2011麻醉学新进展》由国内外在临床和科研方面饶有建树的麻醉专家亲自执笔,集中反映麻醉学科近两年来的研究和临床进展情况,不仅包括对麻醉学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或新观念的介绍与阐述,还涵盖了对既往的理论、观点、方法的重新认识、重新评估。 《2011麻醉学新进展》由邓小明和曾因明主编。 Ⅰ麻醉学基础 1.海马蛋白与学习记忆的研究进展 2.全麻原理研究进展 3.静脉麻醉药影响学习记忆功能的分子机制 4.大脑皮层对痛觉信号的整合作用 5.炎症消退的研究进展 6.脂氧素与中性粒细胞 7.膜联蛋白A1的促炎症消退作用 8.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与炎症的研究 9.促炎症消退调质:消退素和保护素 10.Caspase家族与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 11.内质网应激与免疫炎症反应 12.免疫细胞负性调节受体PD-1及其配体在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3.TLR4与单核细胞的凋亡 14.丙泊酚与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 15.DEHP对类固醇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16.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快速非基因组机制研究进展 17.氦氧混合气体的医学研究进展 18.NMDA受体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 19.肌肉型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的改变对非去极化肌松药效能的影响 20.丙泊酚诱导的全麻效应和中枢相应门控离子通道的关系 21.依托咪酯全麻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22.H2s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3.Toll样受体与感染性休克关系研究进展 24.肾上腺素受体及其信号转导机制在感染性休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5.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体系的脏器保护作用 26.缺血后处理与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27.缺血预处理的器官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28.氢气及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29.心肌钙敏感受体的研究进展 30.O-糖苷键连接的N-乙酰葡萄糖胺修饰及其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31.炎症反应在心肌缺血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32.亲环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33.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34.药物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与展望 35.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36.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37.酸敏感离子通道介导的脑缺血性损伤的研究进展 38.基质金属蛋白酶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39.阿司匹林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40.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在肺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41.一氧化氮合酶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期间对肺血管功能的影响 42.调控肺部炎症消退的内源性介质 43.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药物治疗的目标 44.活化库普弗细胞介导的肝脏炎症损伤及探讨吸入麻醉药的肝脏保护机制 45.肠缺血再灌注损伤预处理的研究进展 46.麻醉对NK细胞、T辅助细胞的影响以及与肿瘤术后转移复发的关系 47.代谢组学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48.PSD-95与疼痛关系的研究进展 49.钙/钙调节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aMKⅡ)介导疼痛的研究进展 50.5-羟色胺1A受体与疼痛关系的研究进展 51.阿片类药物引起痛觉过敏的脊髓机制 52.JNK和慢性疼痛 53.NMDA受体NR2B亚基信号通路在慢性疼痛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54.以NMDA受体2B亚基为靶点治疗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55.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Ⅱ临床监测 56.FloTrac/Vigileo系统在心排出量监测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57.经食管脉搏氧饱和度监测进展 58.HbAlc作为糖尿病新的诊断标准在围术期的意义 Ⅲ临床麻醉 59.近日节律与麻醉 60.入睡.清醒.再入睡模式的全麻术中唤醒技术 61.麻醉管理对远期生存率的影响

麻醉住院医师培训计划

麻醉住院医师培训计划 篇一: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 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标 通过全面、正规、严格的培训,使住院医师在完成培训后达到低年资麻醉科医师水平,能独立和基本正确地运用常规麻醉方法,对接受常见手术和检查的病人实施麻醉和检测,为围手术期医疗工作提供麻醉专科会诊。 二、培训方法 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采取麻醉科内部和非麻醉科室轮转的方式。 三、培训基地医疗设备的要求: (1)临床麻醉医疗设备的要求: ①每个手术室的最低配置:可实施低流量麻醉的麻醉机,具有心电图、氧饱和度监测、无创血压监测等功能的监护仪及备有常用麻醉药品、急救药物及基本麻醉与复苏用品。 ②麻醉科公用设备:每层手术室应配有下列设备至少一台:除颤器、血气分析仪、快速输血系统、保温及降温设备、微量注射泵、血糖仪、肌松监测仪、神经刺激器、血液回收机、纤维支气管镜及应对呼吸困难的常用设备。

③ICU每个病床最低配置:具备特殊通气方式的呼吸机1台、具备心电图、氧饱和度、温度监测、无创及有创血压监测的监护仪1台、多通道输液泵1台。I CU公用设备:除颤器、血气分析仪、快速输血系统、保温及降温设备、血糖仪、纤维支气管镜。 ④疼痛门诊及病房最低配置:急救复苏设备、神经刺激器、激光理疗仪。 (2)医疗资源: 麻醉科医师培训基地必须提供足够的资源使受训医师在三年内完成《专科医师培养标准---麻醉科细则》所列麻醉学专科医师基本麻醉训练最低要求。 每年招生总数的计算: I、针对《专科医师培养标准--麻醉科细则》中基本麻醉方法要求的受训项目,根据公式:“基地每年平均实施总数/ 住院医师基本要求数目”, 计算每一个项目的“每年可接受的限定人数”。 II、按《专科医师培养标准--麻醉科细则》中基本麻醉方法要求计算出的最 小的“每年可接受的限定人数”为每年能够招收的最高人数。 四、麻醉科医师培训基地师资条件: 1、师资人数与每年招收受训者人数比例:2∶1(麻醉学科的主任、副主任和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 专家共识(2017) 马骏王伟鹏(执笔人)王晟包睿艾艳秋张铁铮夏中元晏馥霞徐军美(负责人)徐美英缪长虹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适应证愈来愈广,手术种类以腹部、泌尿、骨科手术居多,而急症、失血多、高龄伴多系统疾病患者的麻醉风险更高,使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死亡。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报道,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冠心病患者约有1100万人。冠心病患者需要行非心脏手术的也在逐年增加,近期患有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如果需要行紧急或急诊手术,风险则更高。认识并理解围术期心血管风险因素,在麻醉前进行全面评估,对降低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的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阐述择期、紧急或急诊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麻醉前评估、麻醉治疗和术后即刻管理。 一、术前评估 (一)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 1.总则所有接受择期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进行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该风险与外科手术类型(表1)和患者体能状态(图1)有关。在现有证据和专家意见基础上,参照美国及欧洲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脏评估及处理流程(图2,表2),其基

本原理概述在本共识中。该流程从临床医师的角度关心患者,提供知情同意,并帮助指导围术期管理,以尽量降低风险。这种相互合作的“围术期团队”是围术期评估的基石,它依赖于外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及主要照顾者等相关参与者的密切沟通。 表1.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 / AHA)指南摘要: 非心脏手术的心脏风险分级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 )(主要包括三个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术前一般不需要进一步的心脏检测。门诊手术是指在手术当天入院并在同一天返回家的手术。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

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1]。在我国,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14年我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其中新发病例约78.1万,死亡病例约62.6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发病率和死亡率亦存在区域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和西部[2]。早期肺癌多无明显症状,临床上多数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已属晚期,致晚期肺癌整体5年生存率不高。 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多学科共同参与的肺癌临床诊疗指南,对规范防治措施、提高我国肺癌诊治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肺癌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给各级临床医师提供专业的循证医学意见,中华医学会组织全国呼吸内科、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专家,整合近年来肺癌病理、基因检测、免疫分子标志物检测和治疗手段等方面的新进展,同时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国情及诊治的可及性。结合国际指南和我国的国情,本专家委员会制定了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根据循证医学级别进行了分类推荐,分4个级别:(1)1类推荐证据级别最高,为专家组一致推荐;(2)2A类推荐证据级别稍低,专家组一致推荐;(3)2B类推荐证据级别低,部分专家推荐;(4)3类推荐证据为专家分歧较大。本指南旨在针对专业的各级临床医师提供循证、指导性意见。内容覆盖肺癌的筛查、诊断、病理、治疗、随访等。 一、肺癌的筛查 1.高危人群的选择:年龄55~74岁,吸烟量30包/年(如已戒烟,戒烟时间<15年)的个体推荐参加低剂量CT(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肺癌筛查,或年龄45~70岁且有一项肺癌高危因素也可作为筛查的条件,包括吸烟史、职业致癌物质暴露(如石棉、电离辐射、二氧化硅等)、个人肿瘤史、直系亲属肺癌家族史、慢性肺部疾病史(如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