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词语的翻译特点与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7
汉语新词英译探析作者:刘亚兰来源:《求知导刊》2016年第20期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词语也层出不穷。
为了更好地推进对外宣传和交流,涉及各个领域的汉语新词的英译也成了译者的重任,本文以《最新汉英特色词汇词典》为语料库,对所采用的翻译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出四种汉语新词的英译方法:音译、直译、意译和回译。
对一些典型新词进行了分析,希望在以后的翻译工作中可以给予帮助。
关键词:汉语新词;英译策略;翻译工作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也在不断增长和更新。
新词的出现,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的特色文化和发展步伐,有些甚至可以反映中国新的发展理念和政策。
新词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经济、文化、政治以及生活。
及时准确地将这些新生事物向外传播,成为译者的重任。
一、新词的定义(neologisms)探析汉语新词的英译,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新词,哪些词可以定义为新词。
目前,汉语新词多是从语言学和词典学的视角来研究的。
然而对于新词的定义,学术界也颇有争议。
在牛津字典中,新词有两层含义:①在意义、用法上新的词语或短语;②新出现或新使用的词语或是已经存在的词语有了新的意义。
英国翻译学家皮特·纽马克在它的《翻译学》一书上对新词定义为“新创造的词语或赋予了新含义的旧词”。
二、新词英译方法关于汉语新词的翻译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读总结出来的有很多。
本文基于对《最新汉英特色词汇词典》的研究,通过分析,归纳出四种翻译方法。
1.音译音译也称为零翻译,即根据源语言的读音来翻译。
在汉英翻译过程中,源语言的文化信息在目标语中未能找到对等的词,为避免对等词缺失带来文化信息的缺损可以采用音译这一翻译策略。
音译借用了源语言发音或目标语的拼写的方法,同时,保留了源语言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在翻译一些具有中国特色、能揭示社会现象的词语时,常常采用音译这一翻译方法,这种翻译方法尤其在报刊媒体上被广泛使用。
(1)大妈(Dama)。
“大妈”意指中年妇女,英译常有:“Middle-agedLadies/women”“Chinese Aunt”“Chinese Grannies”。
翻译常用方法范文
中文翻译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译法:按照原文的词序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保持原文的表达方式,不做太多调整。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简单的句子和常用表达。
2.意译法: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词句的表面形式,而是试图传达原文背后的意义。
这种方法常用于翻译一些成语、习语或者文化特定的表达。
3.文化导向法: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习惯,尽量使译文在文化层面上与原文接近。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跨文化传播的翻译工作,如广告翻译、文学翻译等。
4.逐字逐句翻译法:按照原文的每个单词和每个句子进行翻译,不做过多的调整和改动。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较为严肃和正式的场合,如法律文书、学术论文等。
5.借译法:根据目标语言中已有的类似表达或翻译成果进行参考和借鉴,结合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复杂的句子和翻译难度较高的文本。
以上是常用的中文翻译方法,根据具体的翻译任务和目的,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翻译。
日前网络新词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新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这些新词不仅极大的充实和扩展了现代汉语的词汇及表现力,也从侧面深刻的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观念的变迁。
本文将对网络新词形成的原因和特点进行分析,探讨适合于网络新词的翻译策略。
在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已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它也衍生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特别是一些独特个性的网络语言和网络词汇。
这些网络新词代表着当代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直接折射出了社会上的某一现象或时代特征。
因此为了更加有效的做好对外宣传工作,译者需要充分了解网络新词的相关背景,从而准确的将网络新词进行翻译。
网络新词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互联网如今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在网络的平台上进行交流,当一个新词出现时,便会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到各处。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新的网络词语应运而生,很快被大家发现并加以利用。
互联网是一个思想相对开放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创作,这就大大激发了民众的创作热情,使得一大批诙谐幽默,形象生动的网络新词涌现了出来。
与此同时,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许多影视作品也会力求新鲜而产生各种新词,尤其是在每年的春晚之后就会诞生一些有特色的新词,这些词汇一旦得到网友的热捧,就会立刻得到广泛关注。
网络新词所代表的是当下时代的文化和精神,它反映了社会的热点话题,因此它所表达的内容往往新颖独特。
例如“房奴(mortgage slave)”,“被就业(to be alleged to have found jobs)”以及“酒后代驾(designated driver)”等就都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生活态度。
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自由空间,这就使得网络上的新词常常既生动幽默又富有内涵。
拿“打酱油(none of my business)”这个词为例子,传统意义上对这个词的解释为自己拿着瓶子到商店里买酱油,而在网络上谈到与自己无关的话题时,就可以用此话回帖,相当于在告诉别人你只是一个路人,一切事情与你无关。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rushing head long to disaster 盲人瞎马;You can’t make your horse work without feeding her.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Present Buddha with flower given by another—make a gift of something given by another 借花献佛;Climb a tree to catch fish—a fruitless approach缘木求鱼。
对一些习语采用增词加注法,可以使读者了解原文习语所蕴涵的文化。
如“东效施颦”如果只是译为:Dongshi imitates Xishi,就会使西方读者无法了解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东施是谁?西施又是什么样子?因此译为Dong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就使读者一目了然。
又如中国的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可译为:One monk, two buckets; two monks, one bucket; three monks , no bucket, no water—more hands, less work.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读者了解原文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四、结论习语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它集各种修辞手法为一体,更是浓缩的“文化”。
对英语习语翻译时,对中西文化特色进行比较,尽可能做到既能保留原作的风采,又能符合中国读者的口味。
要做到这一点,在翻译过程中,要求我们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基础,要多读有关中西方的历史,风俗习惯,地理等方面的书籍。
同时,在翻译英语习语时,不但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能准确理解英语习语的意思,还应在阅读中积累知识,以更好的功底进行翻译。
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简论作者:高琴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5期葛本仪先生在她的《现代汉语词汇学》中给新词语规定的范围有三:用已有的词形表达新的词汇意义,即旧词新用;用新的词形表达已有的词汇意义,即同义别名;用新的词形表达新的词汇意义。
文章考察的新词语基本上限于以上三类,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内容多样词汇是个开放的系统,语言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主要体现在词汇上。
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极大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极大丰富反映在语言中便是新词语的大量涌现,这些新词语几乎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内容丰富多样,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1.政治类: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社保、医保、保障房、房叔、房婶、村官;2.经济类:创业板、个税、涨停板、熊市、牛市;3.网络类:淘宝体、微博、咆哮体、恐龙、美眉、灌水、顶、抢沙发;4.体育类:对决、下课、雄起、黑哨、放水、阳光体育;5.医学类:亚健康、基因疗法、处方药、肝细胞;6.文化类:金领、粉领、文化快餐、代言人、氧吧、动漫、旗舰店、波波族;7.教育类:新课标、司考、课件、雅思、话题作文;8.科技类:基因、空间站、克隆、高铁、轻轨;9.军事类:保钓、非对称作战、预警机、海警。
二、增长速度快2012年5月发表的《2011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提到,2011年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中提取出新词语594条。
《现代汉语词典》仅2002年增补本就添加新词新意就有1200余条。
新词语增速如此之快,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深远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改革不断深入,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五花八门,不断涌现,反映新事物的词语自然也就层出不穷了。
三、来源途径广1.旧词新意。
现代汉语中一些已有词语在新时期被赋予新的含义,成为新词语中非常独特的一类。
例如“下课”如今被用到体育中指教练的辞职;“输血”如今有了新的比喻义,指国家对贫困地区在经济上的帮扶。
浅谈汉语新词英译摘要:汉语新词英译意义重大,本文对汉语新词的界定、翻译标准,译者的素质和翻译的策略等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汉语新词;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8-00-0收稿日期:2009-04-12众所周知,对于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来说,汉译英相对英译汉难度更大。
而汉语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语言系统,尤其是我们处于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反映在汉语语言中,便是各种各样的新的表达法和新词语层出不穷。
这些新词语往往难以在汉英词典中查到现成的英语译法,但是却是我们反映中国现实绕不过去的一关。
本文试对这些新词语的英译做一个初步的探索。
一、汉语新词的界定目前语言学界就新词语的性质与范围问题一直进行着讨论,尚无一致看法。
谈论的焦点在于新词的“新鲜性”上。
研究新词语的性质必须从它的个性,即它与固有词语的主要差别入手,这一个性就是“新鲜性”。
一般说来,新词语的“新鲜性”主要表现在时间上的新鲜性和语义上的新鲜性。
时间上的新鲜性需要确定一个时间界限,现在人们通常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基准,参考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文革”为时间界限,语义上的新鲜性是指新的语词或者是新组合的、新引进的、或者是旧语词被赋予新语义。
二、汉语新词的翻译标准对于翻译标准,目前并无定论,其重要原因是翻译不能没有标准,但翻译标准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任何一个翻译标准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任何一个流行的标准又都必然有其可取之处。
综合种种翻译标准,对于汉语新词的翻译,我们提出一个标准,哪就是“忠实”和“通顺”。
所谓“忠实”,是指译文必须表达出原文的内容,而不是形式上的,必须明确的是翻译是“译意”,为了译意往往必须对形式做出改变,现在有些译者由于对汉语新词的意义和精神实质把握不准确,同时对“忠实”的标准有机械的理解,因此常常给出貌合神离的译文,这是我们所有人必须引以为戒的。
所谓“通顺”,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英文的文法习惯,必须考虑到外籍读者的承受能力,不能使他们觉得文理不通、结构混乱、概念模糊、语言晦涩。
yuwenjianshe001@91浅析汉语成语翻译的方法以及技巧 宁夏师范学院 王娟摘要:成语,指的是语言在经过长期使用以及锤炼之后形成的固定短语。
通常来说,成语的含义要比词丰富很多,同时,成语又可以称作是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看起来精简,但是其意义却极其丰富、含蓄,且大都包含一定的感情色彩,因此,成语可分为三大类:褒义的、贬义的,以及中性的。
也正是因为成语有如此多的特点以及特色,因此在翻译时也有一定的难度。
本文将结合成语的定义以及特点,探讨成语翻译的方法以及技巧。
关键词:成语特点 翻译 方法以及技巧一、汉语成语的特点汉语成语共有两大显著的特点:一是语义的整体性,二是结构的固定性。
语义的整体性指的是,在对成语进行翻译时,我们应该将组成成语的几个词看做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根据每一个词的含义去推断成语的含义。
成语结构的固定性指的是,成语是经过时间的沉淀以及人们的反复应用形成的一种固定的短语,因此,其结构具有固定性,我们不能随意地更改或者是替换其中的任意一个词或者是字。
二、汉语成语翻译的方法以及技巧针对汉语成语的翻译,共有以下几种方法:一、直译法;二、套译法;三、意译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顾名思义,指的是按照字面的意思进行直接的翻译。
大部分成语的翻译都采用直译的方法,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成语的原意,又可以保留成语本身所蕴含的民族特色,给读者留下生动、形象、活泼的印象。
那么究竟什么类型的成语适合用直译法呢?对于那些字面形式和比喻形象都能为读者所接受的成语,我们可以使用直译法,直译法还包括完全直译和部分直译。
1.完全直译完全直译指的是将整个成语都直接翻译出来。
例如,成语“声东击西”,我们就可以采用完全直译的方法将其翻译为:“to shout in the east and strike in the west.”这样完全直译的方法很好地保留了成语的原汁原味,给人留下生动活泼的印象。
2.部分直译成语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组成的,例如“晕头转向”“五颜六色”等等,对于这样的成语,我们就可以采用部分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例如,成语“晕头转向”,实际上,晕头和转向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指一个人感到很疑惑,没有方向感,所以在翻译时,我们只需翻译出其中一个词语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可以采用部分直译的方法称其为部分直译。
汉语政治新词的特点及语言翻译策略作者:吴静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10期摘要:政治新词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汉语的政治新词具有鲜明的特点,从现代翻译的角度来看,政治新词的英译研究只限于几种简单的译法归纳:直译、意译、直译加注等,没有深入分析其中的翻译策略。
以最新出现的政治词汇为例,贯穿在直译、意译、直译加注等几种译法中,政治语言的翻译可以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和技巧。
关键词:新词政治等效翻译策略词汇是最活跃多变和敏感的语言组成部分,受到各种社会及文化因素影响,其中也包括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活。
语言作为一种动态的文化不断从各类政治事件中获得新词,政治新词是政治文明发展的缩影。
国际社会通过政治新词了解到中国的现行政策和外交时事,因此,政治新词在国际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治新词简单明了,内涵丰富,却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或者意思一致的表达,政治新词的翻译成为语言翻译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词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近年出现的新词的英译体现出了翻译策略上的微变化。
一、政治新词的语言特点(一)多词缀词缀是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
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称为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词缀称为中缀,政治新词中经常出现后缀。
词缀是政治新词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翻译中的难点。
政治新词中的词缀有很多,最常见的“化”“主义”“体”“力”“型”等。
比如: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公信力、执行力;人类生命共同体;“服务型”等。
(二)多缩写缩写是对于常用的词组,或者一个较长名称所采用的简便的写法。
在政治文献中使用缩写形式是为了简单扼要地表达和快速地被理解和领悟,也符合当今社会语言发展的要求。
在十八大报告中,常见政治新词缩写,例如:五位一体,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三)多四字短语排比四字短语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被大量运用于口语与书面语中。
汉语新词新语的文化透视及其英译原则研究近些年来,汉语新词新语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语言空白,让我们能够更加真实、准确地表达思想。
同时,汉语词汇的文化含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汉语的文化含义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采纳作为翻译原则,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
在这种情况下,汉语新词新语的文化透视及其英译原则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汉语新词新语的文化透视汉语新词新语一般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既可以帮助我们表达着思想、情感,又可以表达着文化、价值观。
因此,研究其文化透视,就显得尤为重要。
汉语新词新语的文化透视一般可以分为“概念”、“象征”两部分。
(1)概念概念指新词新语所表达的抽象概念,是新词新语使用者所能获得的最直接的意义和信息。
如“两会”概念表达了政府机构召开两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意义,“中国制造”则表达了中国经济体系正处于持续发展阶段以及中国企业在国外市场正在崛起的思想。
(2)象征象征是指把新词新语对应的文化含义进行表达,用具体的形象语言表达出抽象的意义。
如“节操”的文化含义,可以用“一字牵着万马”这种具体的形象语言表达。
二、汉语新词新语的英译原则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英译汉语新词新语也受到更多的关注。
但是,英译汉语新词新语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也就有了一定的原则。
(1)忠实词义首先,应该保持忠实词义,也就是说,汉语新词新语所表达的概念应该在英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一点与普通词汇一样,只是新词新语由于其特殊性,在表达概念时往往不够简洁和准确,译者需要有意识地加以拓展,使之表达更加充分、准确。
(2)使用表征性词汇其次,要尽可能使用表征性词汇,也就是说,在英译时,尽可能用其他汉语新词新语中表征性的词汇来表示一个概念,这样可以较好地体现出汉语新词新语的文化特色。
如“中国制造”可以使用“Made in China”、“Chinese-made”等词汇表示。
(3)维护语言本质再次,要维护语言本质,也就是说,英译的汉语新词新语应保持与汉语的根本区别,不可以将汉语新词新语替换成英文语言中的常用词汇,因为这样就失去了汉语新词新语在文化方面的独特性。
汉语时政词语英译法则探析随着中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汉语时政词语的英译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汉语时政词语的翻译也受到了诸多考验。
本文将从汉语时政词语的特征和翻译法则两个方面,探讨汉语时政词语英译的问题。
一、汉语时政词语的特征汉语时政词语主要体现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动向和新成果。
这些词语具有以下特点:1. 套用性强汉语时政词语通常由简短的几个词组成,但其在不同语境下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
例如,“一带一路”可以指中国的发展战略,也可以指具体的建设项目。
2. 具有文化内涵汉语时政词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四个自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这些词语具有深刻的思想理论体系。
3. 语言形式新颖汉语时政词语在语言形式上有时采用了新颖的表达方式,例如“任子行式”、“大数据时代”等,这些词语具有一定的标志性和时代感。
二、汉语时政词语英译的法则汉语时政词语英译需要符合一定的翻译法则,以下列举了几个常用的翻译法则:1. 直译法直译法是将汉语词语逐字翻译成英语,保留原意和韵味。
例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翻译为“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2. 功能对等法功能对等法是指将含义相近的词语对等翻译。
例如,“民生工程”翻译为“People's livelihood project”。
3. 合成借译法合成借译法是指通过词根、前缀、后缀等方式构造新的英语词语。
例如,“互联网+”翻译为“Internet Plus”。
4. 形容词化法形容词化法是指将汉语词语转化为英语形容词,并加上后缀。
例如,“中国梦”翻译为“Chinese dream”。
5. 固定搭配法固定搭配法是指将汉语短语直接转化为英语固定搭配。
例如,“不搞一刀切”翻译为“avoid taking a one-size-fits-all approach”。
现代汉语新词语产生途径及特点述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汉语新词语以其丰富的内涵而不断涌现,其产生途径和特点也引起了社会学家和语言学家们的关注,研究表明,新词语产生的途径可归纳为五种,它们拥有多种特点,为语言文字的更新添砖加瓦。
一、新词语产生途径现代汉语新词语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五种:1.分即将汉语的复杂词句拆分成若干个子词语,而不再使用老词语或者新的复杂词语,如“留学生”被拆分成“留”和“学生”。
2.换即将汉语中某类词语转化成其他类型的新词语,如将动词转换成名词,如”投资”被转化成了“投资者”。
3.译即通过将外文的音形,音义,或两者的结合,作为汉语的新词语,如“多媒体”(multimedia)、“服装”(clothing)等。
4.来语融合即将外文词语或者词句,融合到汉语的词语或者词句中,使新的汉语词语产生,如“电脑”(英文Computer)、“洗脸”(英文wash face)等。
5.定式即将复合式词语固定成一个新词语,如“科技发展”被固定成“科发”,“农业科技”被固定成“农科”等。
二、新词语产生的特点1.象性新词语有一定的抽象性,如“热点”、“电子商务”等,不仅体现了新技术在某一领域的发展,更体现出信息跨越时空、国际性和多学科的结果。
2.练性新词语具有简练性,它们使用短小的词汇,就可以表达出传统汉语需要几个词语、几个句子才能表达的含义,如“传销”、“代购”等。
3.语化新词语具有强烈的口语化倾向,语音、语音拼写和意义都来自于口语,如“购物狂”、“宅男”等。
4.性新词语具有很大的弹性,即可以用于各类句式中,如“网购”可用在动词性句式中,也可用在形容词性句式中。
三、结论新词语产生的途径和特点遍布汉语的各个领域,它们不仅满足了汉语言的新发展需要,也为汉语的多样化繁荣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
因此,新词语应当得到正确使用,以及妥善保存,从而发挥它们所能拥有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语境视阈下的汉语新词英译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新词在社会中普遍使用,因此如何准确地将这些汉语新词英译成英文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社会语境视阈出发,系统讨论了汉语新词的英译方法及其实践。
首先,对汉语新词英译,应该选择恰当的英译途径,以正确地传达所涉及的社会语境。
可以采取的英译途径包括直接英译、拆分英译、略译、外来词英译等等。
比如,中国常见的汉字“满拼”可以通过拆分英译方式直接被译为“fullfill”;而“互联网+”则可以采取略译方式英译为“internet plus”。
其次,汉语新词英译应注意其社会文化内涵及语境特点。
不同的汉语新词考虑的背景可能不同,因此英译时也要把这些因素考量在内。
例如,“有钱就是任性”这种涉及中国特色文化的汉语新词,可以用“money talks”这种说法作为英译,以保持相应文化内涵。
此外,对汉语新词英译应注意语言审美,避免英译过程中出现语言不自然的情况。
例如,“说长道短”可将双关语“beat around the bush”作为英译,以表达社会礼节中“说话绕弯子”的概念。
总之,将汉语新词英译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语境、文化内涵及审美的因素,才能准确无误地将汉语新词表达出来。
只有把握住这些实践细节,汉语新词的英译才能更加准确通顺,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 1 -。
中国表达:汉语新词英译中的文化特色指向发布时间:2021-06-08T09:28:47.477Z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5月 作者: 徐龙[导读] 词汇是文化的基础,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而当代汉语新词语的大量涌现是社会嬗变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化中最为灵动、最为丰富的新思想、新事物、新现象,甚至是新感悟。理解了汉语新词的定义和基本属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分类,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汉英翻译实践,才能在翻译实践中自信、真实地展示中国表达和中国文化,同时也可为汉语新词的当代英译提供借鉴与参考。徐龙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江苏 宿迁 223800 【内容摘要】词汇是文化的基础,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而当代汉语新词语的大量涌现是社会嬗变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化中最为灵动、最为丰富的新思想、新事物、新现象,甚至是新感悟。理解了汉语新词的定义和基本属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分类,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汉英翻译实践,才能在翻译实践中自信、真实地展示中国表达和中国文化,同时也可为汉语新词的当代英译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汉语新词;汉英翻译;中国表达;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5-138-01 弁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汉语新词不断出现,这些新词出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也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并被广泛使用,在中西方交流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新词有的是方言和俗语,有的是引自其他国家,经过长期演变成为热门词汇。这些新词的表达更生动、更丰富,准确反映了时代的发展。一直以来,语言界对这些新词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探讨新词语,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汉语新词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比如说汉语新词如何英译才能体现中国特色、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文化,又要满足目标语与汉语新词的契合度、可译性以及可接受性。因此,新词英译需要一个被同化的过程,需要掌握、认识新词的特点、意义和背景。于是,在汉语新词的汉英翻译实践中就要融入较多的跨文化元素,而个中的中国表达既是出发点,更是落脚点。 一、汉语新词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根据语言学中的定义,新词是一种现当代创造的词。《世界语的语言本质论》将新词界定为“语言的使用者为了将某种新思想表达清楚,但是在现有语言词库中并没有对应的词汇时,便用书面语或者口头语中引申出新的表达方式”。学界对于新词的定义一直存在着不同观点。有些学者认为新词就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词语;也有的认为新词就是表示新事物或者新概念而创造的词;另外有些学者认为新词不仅包括采用新的表达方式表达的词语,还包括添加了新词义的词语;还有学者认为新词的来源除了新创之外,还应当包括外语、民族语言、古语和行业用语。上述说法覆盖范围不同:分别强调“时间新”,或“新造词”,或“新造词+旧词新义”,或“新造词+借用词+旧词新义”。其实这些说法不过是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去界定。狭义的新词就是指新“创造”出来的词。而广义的新词不仅是新创造出来的词,还有从其他非通用语言中延伸引用过来的词,以及产生了新义的词。所以,新词的“新”,不仅反映在时间维度上,还反映在形式和词义等维度上,但这种“新”不是绝对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语言系统的持续优化与完善,新词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些新词会消失,有些新词会变成普众词。另外,一些旧词因为赋予了新的意义,又成为新词。新词语包括新词,即整个词语是新的,也包括新义,即词是旧的,义是新的。 二、汉语新词的主要来源及其现状 在20世纪,汉语的变化也是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出现阵阵高潮。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当代汉语演变则来得更为猛烈,新的语言成分不断涌现,这被称为汉语史上第四次中外语言交融。 新词的产生有多种形式:或是外来词的本土化;或是吸纳方言词,使用区域的扩大化;或是使用方式现代化的旧词新用;或是表达新概念新事物的新造词;或是专门领域用语的泛化等。而最能产生新词的地方总是源于社会的某些最活跃的领域、人群、媒体,甚至某些地区,而且都是与社会、人口、物质、道德、观念、文化、习俗等的变迁息息相关的。作为新的语言载体和新的交际工具,新词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记录了整个社会的每一步进程。像最早的“下岗”“休岗”“脱岗”“离岗”“留岗”“退岗”,到现在的“失业”,它所反映的不只是工作雇佣关系的真实化,同时也折射出人们对这一变化所持的更加客观、平和的态度。 新词产生后的生存可能有三种:一是虽然问世,但无人使用,于是就自然消退、“夭折”了;二是继续不稳定地小范围存在;三是被普遍使用、广泛流传而逐渐稳定,进入民族共同语词汇系统而成为其中一分子,这样的词也就不是新词了。因为,新词的产生往往伴着旧词的淘汰,新旧词的总量于是可以保持平衡。 东北师范大学的文学院的苏琳和吴长安在《汉语新词语对汉语言发展的意义和影响》一文中,把汉语新词的出现归结为战争动乱、社会变革、对外交流和科技发展四个方面,因此可以说,新词的不断出现也是历史前进的注脚,它反映的是社会的不断发展。 三、汉语新词的主要分类 (一)旧词新用。新词中也有部分是由旧词加工形成的,表示了新的意义。 1.旧词新义。不论英语还是汉语,一些词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赋予新的语言含义或色彩意义,人们甚至会重新启用某些已经消亡或被淡忘了的词。比如最近网络上十分流行的一个词“锦鲤”已不再只有鱼的种类的含义,还是好运的象征。另外,“店小二”“八卦”“包袱”“奇葩”“黄牛”“硬核”“霸凌主义”等热词都是老瓶装新酒,在原有语义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词义。 2.专业词语的泛化。日新月异的科技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一些专业词汇进入人们生活后便泛化为普通词语。这种词语往往由原有的词义扩大或引申成为新词。如“效应”原是一个专业术语,近年来通过语义泛化,创造出了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族,像“经济效应”“名人效应”“轰动效应”“负面效应”等。 (二)词语新造。这类词语往往具有中国特色,是反映本国新事物、新概念的新词新语,以“信”和“顺”为标准,或移译,或意译,或直译加注。译者在无法找到现成对等词的情况下,吃透新词语的真正含义,摆脱字面束缚,用准确、地道的英语加以表达。 (三)缩略词语。缩略语是词或词组的简略形式,具有地域性强、专业性强 、时代性强、信息量大、简明便捷等特点。一些简称、合称和缩略语形成了新词,而且数量还越来越多。如:社保、双规、超女、国企、彩电、科研、奥申委、中纪委等。这种方法在新词的造词过程中十分常见,其原因主要是汉语构词的双音节化趋势和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起作用。 (四)字母词。字母词是由拉丁字母(包括汉语拼音字母)、希腊字母等西文字母构成的或由它们与符号、数字或汉字混合构成的词。如:GDP、GB、HSK、RMB、4S店、4D影院、MTV、CEO、MP3、PK、SIM卡、T恤等。这类词是否为借词,它们是否已经进入汉语词汇在学界还存在争议,甚至还有学者质疑其影响了汉语的纯洁和健康。但随着人们英语水平的提高,这些词经常被原形移植到汉语中使用。 (五)外部吸纳。一是外语词汇。如:丁克、卡丁车、白领、蓝牙、料理、人气、脱口秀等。近年来中国与英语国家交往增多,大部分外来词都是从英语中吸收的,也有一部分是从日语吸收进来的。吸收的初期基本上是意译,但近年来直接音译过来的词汇逐渐增多。二是港澳台词汇。流入内地的港澳台词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共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认知条件为基础的词语,例如:草根、人蛇、牛肉干、垃圾虫、私隐等。一类是能为不同地域的使用者所理解、接受的新生事物命名类,如:楼盘、物业、巴士、靓女、按揭、松绑、拍档、缩水、炒鱿鱼、包二奶、耍大牌。这些词语的吸收往往是先进入粤方言而后再进入普通话。三是方言词汇。方言词指流行在方言地区而没有在普通话里普遍通行的词。在方言词语的吸收上,首当其冲的是北京方言、粤方言和上海方言,像:蹦迪、托儿、宰人等。经济上的优势使粤方言对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产生了很大影响,像“拍拖、买单、无厘头”等都是从粤方言吸收的。“派对、套牢、动迁”等词主要从上海话中引进。 (六)网络用语。网络用语是一种从网络中产生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如LG(老公)黑客、网恋、东东、GG(哥哥)、886(拜拜了)、打call、尬聊、怼、老司机、洪荒之力、996(一种工作制度)等。从上述举例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词既有为新事物创造的新词,也有对旧词的新解,还有利用字母或数字的谐音造出的表达语。 四、汉语新词的英译方法 在汉语新词英译的过程中,译者要遵循忠实准确、自然贴切的基本原则,使目标语最大程度上再现源语的精神实质,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与中国表达。 (一)直译法。维奈和达尔贝勒纳认为字面翻译是将源语文本直接转换为语法准确且表达得体的目标语文本的翻译方法,同时译者要遵守目标语语言的限制因素,语言要流畅易懂。如:霸凌主义(bully)、)硬核(hardcore)、铁饭碗(the iron rice–bowl)、大锅饭(big potsystem)、形象工程(vanity projects)、农家乐(agritainment/rural inn)、胶囊公寓(capsule apartment)、房奴(mortgage slave)、富二代(the second rich generation)、蓝牙(blue tooth)、一带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Belt and Road)、精准扶贫(precision poverty
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的语言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汉语类词缀不断增多,派生词新词语大量涌现,这些派生词呈现出与传统派生词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在词缀、词根以及派生词整体结构上诸方面都有不同的体现。
一、词缀的特征(一)典型词缀的能产性不均衡从概念体系方面来说,典型词缀和类词缀是词缀的两个下位概念。
关于典型词缀(朱德熙称之为“真正的词缀”,吕叔湘称之为“地道的词缀”),人们有不同的界定范围。
我们暂且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所收录的词缀为标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共收录26个词缀,我们认为,其中的“非-”、“准-”应做类词缀看待,其他的可以看做典型词缀。
在新时期,这些典型词缀绝大多数已不具有能产性,只有个别词缀,如“老-、-化、-性、-儿、-家”等还保持着比较旺盛的生命力。
比如,前缀“老”派生了“老外、老总、老民、老国、老爸、老妈、老哥”等新词语,后缀“化”派生了“信息化、格式化、数字化、权金化、去杠杆化”等新词语,后缀“性”派生了“硬性、可读性、戏剧性、一次性、趋同性”等新词语,后缀“儿”和“家”也分别派生了“款儿、腕儿、头儿、托儿”、“买家、空谈家、实干家、股评家、美食家、国际炒家”等新词语。
而其他的典型词缀均已不具有能产性,或者说不具备“新生类推潜能”。
在具有能产性的典型词缀中,前缀“老”和后缀“性”、“化”的能产性最强。
对于那些不再构造新派生词的词缀,吕叔湘称为“死词缀”,对于那些很少构造新派生词的词缀,可以采用马庆株的术语,称为“惰性词缀”(马庆株对“惰性词缀”的解释与本文稍有不同)。
能产性不均衡是新时期汉语典型词缀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个别典型词缀的构词发生了新变化张小平论述了新时期典型前缀“老”在构词上发生的一些新变化:在构词方式上,新时期“老”的构词方式大多是“老+从词语中提取的某一主要语素”;在构词内容上,指人的名词大大增多,多指称某种人或某类人;在构词色彩上,总体上具备明显的谐趣、调侃的意味和口语化的特点;在构词性质上,具有临时性和偶发性。
汉语新词语的翻译特点与方法 1汉语新词语的产生途径 1.1 创造新词 “外企”:overseas-funded enterprise ―素质教育‖: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形象工程‖:projects designed to build images of local officials “商品房”:commercial housing “政府上网工程”:Government Online Project “小灵通”:little smart
1.2 旧词新用 “登陆”:现比喻外来的事物、人出现或进入某一范围,可译为:find one’s way into⋯ ,set one’s foot on⋯等; “底线”:原指长方形比赛场地中短边的边线baseline,现比喻最低的标准、限度等,可译为bottom line; “磨合”:mesh together现多比喻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调整,逐渐适应、协调,建议改为adjustment; “分流”:split-flow现尤指企事业单位精简后重新安置富余人员,应改译为reposition of redundant personnel。 1.3 由词缀派生而产生的新词语 如:“⋯⋯族”:“追星族”star chasers,“单身贵族‖the singles,―上班族‖commuters,―打工族‖job seekers; ―⋯⋯热‖:―英语热‖English fever,―出国热‖frenzy of going abroad,―托福热‖TOEFEL fever; ―⋯⋯户‖:―个体户‖self—employed household,―钉子户‖recalcitrant,―关系户‖connection,―特困户‖destitute household等等⋯ 2 翻译新词语应坚持的原则 2.1 现代信息论原理的内涵 首先是概念意义;其次是形式意义;再次是语境意义;最后是词语的文化意义。 2.2要实现信息等量性和信息传递性 比如:把“三角债”翻译成triangle debts,单从信息量上看是等值的,但在原语词义中并不局限于三家企业这一信息却不能很好地传递给英语读者。所以,应该译为chain debts或debt chains。 再如:―国家二级企业‖,有人想当然地硬译成the state second grade enterprise.这样译是不可取的,因为原文中的―二级‖在汉语里含有―数一数二的‖的含义,而英语中的second class或second grade却表示―二流的‖或―次等的‖,两者无法作简单的互译,故应先考虑语言的文化功能可能带来的差异,可以把―国家二级企业‖译作the state second best enterprise。 3 新词语的英译方法 3.1 增补/删减词义 例如 看到“投资热点‖a region attractive to investors便不假思索地译作investment hot spot甚至investment heat spot。须知hot spot指的是―(可能)发生动乱的地方‖,heat spot则是医学上的―热觉点‖。 “南水北调”不能简单译为to divert water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还需要补充表示地点的词语,
译为to divert water from the Yangtze River to North China较好。 ―减负‖热潮,实际上指减轻学生的负担,所以应在译成lighten the burden之后加上of the students,以补全词义。 ―参政议政‖中的―政‖字指―国家事务‖,―参‖指―参与管理‖,―参政‖即―参与管理国家事务‖,而―议政‖的内容已经包含在―管理国家大事‖之中了,故译作participate in the management of state affairs即可,无需非要加上诸如discuss,talk之类的词。 3.2 直译汉语词语 如果汉语词语是单纯词,一般采用基于读音的直译。 如:气功Qigong,功夫Kongfu,太极拳Taijiquan,馒头Mantow等,这种完全音译而不加任何解释的翻译一般仅限于一些已经被收入英语辞典的汉语拼音词汇。 对于部分汉语新词来说,可采用―音译+注释‖的方法,为的是向外国读者介绍更多的中国特色词语: 例如: (1) But for now,most Chinese see the deal as a shuangying,or win-win for both Beijing and Washington. (2) That business was aided immensely by Paul and Li’s guanxi, or
connections.
如果汉语词语是词组或短语,则需采用词义直译: (3) Not that this generation of Little Emperors——the coddled offspring of China’s one-child policy – is necessarily motivated by patriotism. 直译法的最大优点是信息等量性强,能较好地将词语的多层涵义:概念意义、形式意义和文化意义都包含在目的语中,缺点是信息传递性较差,可能会损失词语的文化意义。 例如: 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译成the soul engineer of humankind,强调了原词概念意义和形式意义的转换,却忽略了文化意义。因为汉语是赞美教师职业的崇高,指代教师,而英语的the soul engineer指的是牧师clergyman。读者对传递信息的理解接受比较容易,但理解的信息不能与原词等量,而文化意义的损失往往只能通过上下文语境来弥补,如:Teacher is the engineer of the Human soul, a remarkable career !
3.3 加注释性说明 直译法缺点明显,加注释性说明可以弥补这一缺点。在直译后加上解释性、说明性的语言,使翻译结果既具有直译的信息等量性强的优点,又具有意译的信息传递性好的优点,解释文字一般用括号标出。 例如: ―安居工程‖:Comfortable Housing Project(economic and functional buildings or apartments for
low income families in urban areas); 又如: ―三包‖:three guarantees (for repair,replacement or compensation of faulty products);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把―豆腐渣工程‖大胆地译为bean curd projects,so named because they fall apart easily. 4 注意汉语新词语英译中的―一词多译"现象 俗话说,―词无定译,译无定则‖。 如: ―集体婚礼‖:mass wedding ceremony; ―追星族‖:celebrity worshipper; ―拳头产品‖:fist/key/blockbuster/highly competitive product等多种译文都可接受,而knockout product形神俱在,也非常妥帖。 ―一次(性/用) ‖:因搭配对象不同表达方法也会不一样, 如:一次成像照片a Polaroid picture;一次性杯子sanitary cup;一次性筷子disposable chopsticks。 又如:―快餐‖大致已有snack(food),quick meal,fast(food,mea1),takeaway,carryout等译文,然英文新词MRE(meals ready to eat)却也让人耳目一新。 总之,我们要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在正确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对汉语中的新词进行翻译,扩大对外宣传,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 汉语新难词英译词汇例子: 保险业 the insurance industry 保证重点指出 ensure funding for priority areas 补发拖欠的养老金 clear up pension payments in arrears 不良贷款 non-performing loan 城乡信用社 credit cooperative in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a minimum standard of living for city residents
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