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纤维化
- 格式:ppt
- 大小:3.53 MB
- 文档页数:31
腹膜后纤维化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腹膜后纤维化症状,尤其是腹膜后纤维化的早期症状,腹膜后纤维化有什么表现?得了腹膜后纤维化会怎样?以及腹膜后纤维化有哪些并发病症,腹膜后纤维化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腹膜后纤维化常见症状:背痛、低热、疲乏、下腹痛、胀痛*一、症状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60岁者多见,约占2/3。
男性发病较多见,是女性的2~3倍。
临床上分为发病初期、活动期和纤维板块收缩期3期。
1.疼痛初起可无症状,以后可出现疼痛,多发生于腰部或下背部并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区、外生殖器或大腿的前内侧。
疼痛为钝胀痛,开始为单侧,随病情发展可出现双侧痛。
2.亚急性炎症表现如下腹痛、肾区压痛、低热、白细胞计数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疲乏不适、厌食、恶心呕吐以及体重下降等。
3.腹部肿块大约1/3的病人可在下腹部或盆腔触及肿块。
4.压迫症状 75%~80%的病人出现输尿管部分或完全梗阻的表现,如肾盂积水、尿路刺激征、少尿或无尿、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氮质血症等。
压迫淋巴管和下腔静脉可引起下肢水肿,但少见。
偶见压迫小肠或结肠而发生肠梗阻者。
静脉肾盂造影是最具诊断价值的方法,可表现为典型的三联征:①肾盂积水伴有上部输尿管扩张迂曲。
②输尿管向中心移位。
③输尿管受外部压迫的征象。
晚期双肾可均不显影。
*二、诊断本病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早期极易误诊。
诊断往往在一些模糊症状出现后数月甚至数年才能作出。
病人常因腹膜后广泛纤维化、输尿管与大血管受压出现肾积水或肾功能不全时才就诊,而延误治疗。
当出现原因不明的中下腹痛、腰背痛,伴有肾盂、输尿管积水或肾功能受损时,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及时行影像学检查,以早期正确诊断。
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已有应用CT引导细针抽吸来诊断本病获得成功的报告,也可经腹腔镜活检或剖腹探查。
此外在诊断本病时还应注意两点:1.是否为系统性硬化症的局部表现。
腹膜后纤维化可以是系统性硬化症的一部分,8%~15%的病人同时伴有其它部位的纤维化及相关疾病,如:盆腔纤维化、挛缩性肠系膜炎、Riedel甲状腺炎、眶后的纤维假肿瘤、硬化性胆管炎、纵隔纤维化等。
腹膜后纤维化(腹膜后纤维变性)【病因】(一)发病原因约2/3的腹膜后纤维化发病原因不明,临床上将其称为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idiopathic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另1/3病例的发病原因可能与某些药物、肿瘤、外伤或手术、出血、尿外渗、辐射、非特异性胃肠炎症(如Crohn病)、阑尾炎、憩室炎,各种感染(如结核、组织胞浆菌病、梅毒、放线菌病)等因素有关,故称为继发性腹膜后纤维化。
(二)发病机制1.致病因素大量临床研究发现以下因素可能与腹膜后纤维化有关。
(1)自身免疫缺陷:临床资料表明,有8%~15%的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患者可同时伴有腹膜后以外的纤维化,其病史中有硬皮病、嗜伊红细胞增多症、结节性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小球肾炎、Riedle甲状腺炎、硬化性胆管炎、纵隔纤维化和眶后纤维假肿瘤等疾病,提示腹膜后纤维化可能是系统性硬化性疾病的一种局部表现,也表明本病可能与免疫缺陷有关。
(2)药物副作用:自1964年Grahacn报道服用甲基麦角酸丁醇酰胺(methysergide)的病人发生腹膜后纤维化以来,类似的病例报道相继见于文献中。
长期服用者,其腹膜后纤维化的发生率可达10%~12.4%。
此外,β受体阻滞药(心得安)、抗高血压药物(甲基多巴、利血平、肼苯哒嗪)、止痛药(阿斯匹林、非那西汀)等药物也可诱发本病,但它们与腹膜后纤维化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3)感染与炎症:早在1948年Ormond就认为本病是一种腹膜后炎症,而Mathisen等则提出腹膜后纤维化可能与腹腔脏器和下肢病毒感染有关,综合文献中报道,与腹膜后纤维化相关感染和炎症有:结核、梅毒、放线菌病和各种霉菌感染等特异性感染;憩室炎、阑尾炎等非特异性感染;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血管炎等与免疫因素有关的炎症性疾病;炎性肺损伤、血栓性静脉炎、胰腺炎等其它炎症性疾病亦可致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纤维化的CT诊断与鉴别目的分析腹膜后纤维化的CT影像表现,探讨CT在腹膜后纤维化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纤维化的影像资料并进行总结。
10例均行CT平时及增强检查。
结果10例病灶中9例为肿块型,1例病灶呈弥漫性分布;肿块型病灶包绕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腹腔干及一侧或双侧输尿管等,增强扫描病灶强化程度呈轻中度为主。
弥漫型病例累及范围较广泛,肾周组织、肝脏被膜及胸膜均见受累改变;肿块表现为密度均匀、形态欠规则并弥漫增厚软组织影。
结论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更全面地显示腹膜后纤维化的表现及其侵犯范围,为鉴别诊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线索,对临床诊断腹膜后纤维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签:腹膜后纤维化;螺旋CT;诊断腹膜后纤维化是一种少见病,其主要病变在腹膜后,常压迫腹主动脉、髂动脉、下腔静脉及输尿管等结构,产生相应症状。
该病原因不明,目前可能与药物、肿瘤、感染、外伤或手术等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1]。
腹膜后纤维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晚期由于腹膜后广泛纤维化导致输尿管与大血管受压而出现肾盂积水、肾功能不全、下肢水肿等[2]。
近年来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但由于症状隐匿,缺乏特征性表现,所以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常致误治[3]。
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5月~2015年6月经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的10例腹膜后纤维化病例,对其CT影像特点进行总结,提高对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15~57岁,平均年龄36岁,自发病至确诊时间为2个月~3年,平均约1年。
10例中有4例以进行性腹痛及腹胀痛为主要症状,其中1例有中等量腹腔积液;2例有肾积水及肾功能损害;1例于超声检查时发现肾脏、输尿管积水,但没有肾功能异常;3例患者发热,以长期中低度热为常见;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2例;C反应蛋白增高及肾功能异常2例。
1.2影像学检查使用日本东芝Asteion SUPER全身4排多层螺旋CT机。
腹膜后纤维化诊断标准
腹膜后纤维化是一种疾病,其特点是腹膜后部位的纤维化增生。
它通常是由于慢性炎症、感染、肿瘤、手术等引起的。
诊断腹膜后纤维化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临床表现
患者常常出现腹部疼痛、压痛、肿块、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这些症状有可能与疾病的发展程度、病因、部位、严重程度等有关。
2.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用来诊断腹膜后纤维化的重要方法,包括超声、CT、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显示出纤维化部位的大小、形态、密度等信息,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有帮助。
3.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确定腹膜后纤维化的最可靠方法之一,它可以通过
对病变组织进行活检或切除手术来获得。
活检可显示出病变组织中的
纤维化程度、病变类型等信息,手术切除则能够获得更为准确的病变
范围和组织情况。
4.治疗反应
腹膜后纤维化的治疗过程中,治疗反应也可以作为诊断标准之一。
例如,使用药物或手术治疗后,病变组织的大小、程度等在数周或数
月内变化情况可以反映出疾病的治疗效果和进展情况。
总的来说,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治疗反应等多种方法来进行综合分析。
在确诊后,及时
采取针对性治疗,控制其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保障患者的身
体健康。
腹膜后纤维化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疼痛为钝胀痛、免疫力降低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60岁者多见,约占2/3。
男性发病较多见,是女性的2~3倍。
临床上分为发病初期、活动期和纤维板块收缩期3期。
1.疼痛初起可无症状,以后可出现疼痛,多发生于腰部或下背部并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区、外生殖器或大腿的前内侧。
疼痛为钝胀痛,开始为单侧,随病情发展可出现双侧痛。
2.亚急性炎症表现如下腹痛、肾区压痛、低热、白细胞计数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疲乏不适、厌食、恶心呕吐以及体重下降等。
3.腹部肿块大约1/3的病人可在下腹部或盆腔触及肿块。
4.压迫症状75%~80%的病人出现输尿管部分或完全梗阻的表现,如肾盂积水、尿路刺激征、少尿或无尿、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氮质血症等。
压迫淋巴管和下腔静脉可引起下肢水肿,但少见。
偶见压迫小肠或结肠而发生肠梗阻者。
静脉肾盂造影是最具诊断价值的方法,可表现为典型的三联征:①肾盂积水伴有上部输尿管扩张迂曲。
②输尿管向中心移位。
③输尿管受外部压迫的征象。
晚期双肾可均不显影。
本病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早期极易误诊。
诊断往往在一些模糊症状出现后数月甚至数年才能作出。
病人常因腹膜后广泛纤维化、输尿管与大血管受压出现肾积水或肾功能不全时才就诊,而延误治疗。
当出现原因不明的中下腹痛、腰背痛,伴有肾盂、输尿管积水或肾功能受损时,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及时行影像学检查,以早期正确诊断。
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已有应用CT引导细针抽吸来诊断本病获得成功的报告,也可经腹腔镜活检或剖腹探查。
此外在诊断本病时还应注意两点:1.是否为系统性硬化症的局部表现。
腹膜后纤维化可以是系统性硬化症的一部分,8%~15%的病人同时伴有其它部位的纤维化及相关疾病,如:盆腔纤维化、挛缩性肠系膜炎、Riedel甲状腺炎、眶后的纤维假肿瘤、硬化性胆管炎、纵隔纤维化等。
2.是良性腹膜后纤维化还是恶性腹膜后纤维化。
结合前面所述的影像学特征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一般可明确良恶性病变。
腹膜后纤维化如何鉴别诊断?
1.与易受累器官或组织自身疾病的鉴别
(1)输尿管疾病:本病与输尿管肿瘤、炎性狭窄等均可引起肾盂
和输尿管积水,应注意二者相鉴别。
(2)胰腺癌:腹膜后纤维化累及并导致胰腺周围脂肪垫闭塞常误
诊为胰腺癌,需注意各自的临床、影像特点。
(3)胆总管疾病或硬化性胆管炎:该病累及胆总管可引起黄疸等
表现,应注意排除胆总管疾病或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引起的黄疸。
但腹膜后纤维化可以与硬化性胆管炎同为系统性硬化症的组成部分,须想到二者同时存在的可能性。
(4)结、直肠疾病:腹膜后纤维化累及结、直肠时,病人可出现
腹泻、便秘,甚至梗阻症状,易误诊为结、直肠肿瘤或炎性疾病,而且二者可互为因果,临床上遇到腹泻、便秘、甚至梗阻的病人,在排除肠道本身疾病后,应想到腹膜后纤维化的可能。
(5)小肠慢性不全性梗阻及功能障碍:本病累及肠系膜后可引起
小肠慢性梗阻及蠕动障碍,常误诊为小肠慢性不全性梗阻或功能障碍。
因此,当遇到原因不明的小肠慢性不全性梗阻或功能障碍时,应想到本病。
2.与腹膜后的某些原发疾病的鉴别如腹膜后黄色肉芽肿、腹膜后血肿、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包括脂肪肉瘤、纤维肉瘤、恶性淋巴瘤、
纤维瘤、淋巴管瘤、平滑肌瘤等)腹膜后淀粉样变性等。
3.与腹膜后恶性转移灶的鉴别一般情况下,腹膜后恶性转移灶多在输尿管的外侧可资鉴别。
4.与动脉瘤的鉴别主动脉瘤或主动脉髂动脉瘤周围可形成纤维化环包绕动脉瘤或向侧面生长包绕并引起输尿管梗阻。
影像学显示被包绕的主动脉呈瘤样扩张,而腹膜后纤维化所累及的主动脉和髂总动脉则显示有光滑、不规则狭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