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及磁共振成像对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3
背部弹力纤维瘤的CT及MRI诊断分析目的分析背部弹力纤维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正确认识,避免漏诊误诊。
方法对我院11例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弹力纤维瘤患者CT与MRI表现进行回顾分析。
其中11例患者共发现18个病灶,行11个病灶的手术切除。
全部患者行CT平扫检查,3例同时行CT增强检查,2例行CT平扫加MRI平扫检查。
结果全部病例中女性10例、男性1例,均发病于背部肩胛下角旁、前锯肌、背阔肌、菱形肌深面与肋骨及肋间肌之间。
3例为右侧单发病灶,1例为左侧单发病灶,7例为双侧同时发现病灶,行手术切除病灶较大的一侧,对侧病灶较小,与切除的病灶有同样的影像表现,无临床症状,未予切除。
所有病灶CT平扫表现为扁丘状,与肌肉呈等密度的软组织肿块影,病灶约3.0cm×0.8cm~7.5cm×3.9cm。
肿块内可见沿病灶长轴排列的条状脂肪密度影,病灶形态欠规整,周围脂肪间隙浑浊(10个病灶)或清晰(8个病灶)。
CT增强扫描均未见明显强化。
MRI平扫表现与CT近似,为扁丘状与肌肉信号相等的肿块影,脂肪抑制序列可明确证实条纹状脂肪信号间隔。
结论背部弹力纤维瘤因其特定的发病部位和好发人群及特异的影像表现,无需依赖穿刺,CT或MRI检查多可以做出肯定的诊断。
标签:背部弹力纤维瘤;肩胛下角;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背部弹力纤维瘤(elastofibroma dorsi,EFD)是好发于背部肩胛下角深部的纤维结缔组织肿瘤样病变,既往文献报道不多,本文回顾分析我院11例患者共18个EFD病灶的影像表现,以增强对其认识,并减少漏诊或误诊。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例病例来源于辽阳石化总医院2006年6月~2013年12月经手术治疗并病理证实的EFD患者,共18个病灶。
7例为双侧发病,4例单侧发病,手术切除11个病灶。
全部病例中女性10例、男性1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63.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