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生借书说》习题2-1

《黄生借书说》习题2-1

《黄生借书说》习题2-1
《黄生借书说》习题2-1

黄生借书说》习题

、《黄生借书说》作者 _____________ ,号简斋,又号

二、给下列句子中的字注音。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2、而惴惴焉摩玩不已

3、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4、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 1、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2、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无论: ) 3、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夫人:

) 4、今黄生贫类予(类予: )

5、为一说,使与书俱(为: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书非借不能读也。

2、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3、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4、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五、说说下列的语句要怎样诵读才能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几?

2、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六、简答。

1、作者为何“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2、作者讲述做官后书多蒙尘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3、作者从借书这件事情讲述了什么道理?

七、课外阅读。

襄子忍辱

赵简子以襄子为后①。董于阏曰: “无恤贱②,今以为③后,何也?”简子曰: “是为人 也,能为社稷④忍羞。”异日⑤,知伯⑥与襄子饮,而批襄子之首⑦,大夫⑧请杀之。襄子 曰:“先君之立我也曰能为社稷忍羞,岂曰能刺人⑨哉?”处⑩十月,知伯围襄子于晋阳。 襄子疏队而击之,大败知伯,破其首以为饮器。 (《淮南子》)

[注释]①赵简子:春秋末年晋国的六卿之一。 襄子:简子的庶子,庶子是指古时妾所生 的儿子。后:继承者。②无恤:就是襄子。贱:卑贱,这里系指襄子与简子的长子比,地位 低下。③以为:即“以夫( ) 强( ) 惴( ) 少( ) 好( )

授: )

之为”,把他立为。④社稷:古时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这里指国家。⑤异日:有一天。⑥知伯:晋国的大贵族。⑦批襄子之首:打了襄子一耳光。⑧大夫:左右侍臣。⑨刺人:杀人。⑩处:经过。

1、给下面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先君之立我也曰能为社稷忍羞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今以为后,何.也(何:)

(2)知伯围襄子于.晋阳(于:)

(3)襄子疏.队而击之(疏:)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赵简子以襄子为后

(2)是为人也,能为社稷忍羞

4、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请用两个成语概括知伯与襄子的表现。

(2)襄子面对羞辱时的冷静让你想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一、袁枚;随园老人

二、1、f u> qi d ng

2、 zhu i

3、sh a o

4、h a o

三、1、交给2、更不用说3、这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4、像我5、写作

四、1、书如果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及时地阅读。2、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3、做官以后,花去官俸买回书来,满满地堆了一层,白色蛀虫和灰丝,常常沾满书本。

4、懂得借到书的幸运与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也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一定会很

快。

五、1、语含否定,应当读出一些疑问和不屑来。2、语含讥讽,应当读出一些叹息和鄙

视来。

六、1、勉励黄生珍惜青春时光,勤奋读书。2、以类似的经历勉励黄生珍惜机会,专心读书;告诫黄生读书年华一旦过去,以后很难读书。3、要珍惜并好好利用自己拥有的一切;珍惜年轻时光认真学习。

七、1、略。2 、(1 )为什么(2)在(3)疏散3、(1 )赵简子把襄子立为他的继承人。(2)他的为人,能为国家忍羞。4、(1 )知伯:骄横跋扈襄子:忍辱不发(2)略。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房文集》。“黄生”指青年黄允修。“说”足古代的一种文体,叮以记叙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求学。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积累生字词。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积累文言词汇。 3.背诵并默写全文。 4.理解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珍惜良好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观点。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对比、议论层层深入,含蓄表达主旨的写法。 【教学建议】 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多搜集些读书的名言,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积累的读书名言导入。如: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2.作者作品简介。袁枚是一位较重要的作家,“说”是古代的一种重要文体,必须让学生据实了解掌握。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己搜集,教师再加以补充。明确: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所写成的文章;“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但都是为说明一个道理。

3.学生多样化朗读课文。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最有效方法,本环节读的方法丰富多样,能 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采取教师范读课文:正音、停顿、节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正音、感知文章大意。再挑学生自主争先朗读,师生点评。在点评的基础上,全班再一次齐读。声音洪亮,要求达到准确流畅,节奏和谐,快慢有度。 4.整体感知课文。指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再读课文用原文回答: (1)文章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 (3)富有藏书而不读的有哪三种人?(问题较简单,学生集体回答即可) 5.译读课文,梳理思路。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层次。 (1)结合注释理解文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交流。师生共同处理疑难词句。 (2)能结合注释准确地说出文意大意,注意以下重点语句: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然而、可是。无沦:不要说。非独书为然然:这样。强假:勉强借的。若业:如果已经。为吾所有为:被。俟异日俟:等到。高束:束之高阁。把东西捆好,放在高处。家贫难致致:得到。故有所览,辄省记览;阅读。辄:就。省:明了,明白。俸去书来俸:薪俸。可惜:值得珍惜。 (3)概括各段大意,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思路组织内容的?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适当点拨:第1段从黄生借书说起,由于黄生来借书,引起作者对黄生有关借书读书的一番议论。这句话统领了下边第2和第3自然段的内容。第2自然段到第3自然段这两段话都是专对黄生说的。第4自然段向黄生提出一定要专心读书,一定要很快还书的希望。据此,课文组织内容的思路是先阐明自己对借书读书的看法,然后向黄生提出希望。因此课文可分为两部分。 6.研读课文,问题探究。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后引导学生探讨: (1)作者是怎样提出课文的中心论点的?明确;作者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提出中心论点,给黄生讲得第一句话就是摆出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开篇进题,毫无枝蔓。并用了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作者的意思,使论点显得鲜明有力。

黄生借书说的各类知识点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 “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去读啊。你没有听说过藏书的人不读书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读书的有几个呢?书多得搬运时使牛马累得出汗,堆满屋子,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人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像祖父和父亲积藏,而儿子和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来的,必定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忧惧地忐忑不安地摩挲抚摸不止,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被我所拥有,一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搁起来藏着,说‘姑且等改日再看吧’。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景。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地去领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由于长期不翻阅,以至白色的蠹虫和虫丝,时常沾满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大不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不幸碰上姓张的人呢,还是黄生有幸而遇到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词类活用 汗牛塞屋【使动用法】使……流汗 古今异义 古义不用说,不必说 无论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古义借 假 今义假的,与“真”相对 古义那个人 夫人 今义丈夫对妻子的称呼 古义值得珍惜 可惜 今义惋惜 古义祖父、父亲 祖父 今义父亲的父亲

《黄生借书说》教案设计

《黄生借书说》教案设计 《黄生借书说》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文章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学习课文构思严密,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学习重点、难点) 3、诵读课文,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认识到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学习重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语 二、预习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汗牛塞屋(2)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3)必高束焉,庋藏焉。(4)家贫难致 (5)故有所览辄省记。(6)少时之岁月为可惜 2翻译句子 (1)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三、交流、展示 读课文,思考:

1、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友情提示:说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可以分以下几步作答: 1、作者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被证明的(先概括各段内容,看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3、联系全文结构,分析论证思路。 2、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是对比鲜明,请结合课文内容做具体分析。 示例: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我幼时和黄生无书的对比 3、作者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借书者“虑人逼取”,因而“用心专”,这比藏书者有书不读要好多了。这是不是说作者反对买书、藏书,必须借书才能认真阅读呢? 友情提示:先表观点,再说理由,能自圆其说就行。 4、试设想,袁枚和柏杨相遇,关于借书的利弊,他们会怎样对话? 友情提示:注意要点 1、袁枚和柏杨对借书的观点的异同。 2、两人不同的语言特色。 四、盘点收获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作者对黄生所寄托的感情是要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那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益,请谈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无答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二、考点解读及应对方法 (一)考点解读:《考纲》明确指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所谓“理解”,是说能正确领会文章的内容,正确理解文意、文句;所谓“翻译”,是说能用现代汉语把古人文章的内容准确传达出来;所谓“文中”,是说试卷所给你的“那篇文章当中”,要求翻译的句子就从中产生,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都在“理解”之列。 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准确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文句优美。 所给译句的特点:1、句中有关键或难点实词。2、句中有一词多义现象。3、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5、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异。6、句子的语气有特点。7、属于复句,内部有一定层次关系。 (二)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呢? 首先,要明白所给译句的特点: 1、句中有关键或难点实词。 2、句中有一词多义现象。 3、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5、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异。6、句子的语气有特点。7、属于复句,内部有一定层次关系。 其次,要认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1、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例如:例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所谓“达”,就是译文必须通顺、晓畅,无语病,必须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这也是古文今译的基本标准。为了做到“达”,必须在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词句进行翻译。 例如:以勇气闻名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中间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3、所谓“雅”,就是在“信”、“达”的基础上,讲究修辞文采,使译文的语言典雅优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雅”是翻译的最高要求、最高标准,也是翻译工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高考要求:在高考中,主要落实在一个“信”字,其次才是一个“达”字,至于“雅”,这是较高要求,有朝此目标努力的意识即可,考试一般不做要求。 再次,要明白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说文言文以直译为主,字字句句讲究落实;当直译无法达意时,可用意译。历年来高考设题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酌情采用意译为辅助手段。 词义古今一一对应的,语序古今一致的,只需直译就行了;关键是另外一种情况,如词语古有今无,成分缺这少那,直译佶屈聱牙时,就需运用现代汉语的多方面知识,并且体现代汉语“简明、连惯、得体”的基本要求,进行意译。意译

黄生借书说翻译

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 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交给他并且告诉他说:书(如果)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读。 子不闻藏书者乎? 你没听说过藏书的人(怎样读书的)吗?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皇帝读书的有几个?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那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家读书的有几个?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除此以外那些祖父、父亲积累(书籍),儿子、孙子抛弃(书籍)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不只书籍是这样的,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的。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逼迫着拿回去,因而就忧惧地抚摩玩赏那东西(久久)不停,说:“今天保存(在我这里)明天就失去,我不能再见到它了。”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占有,我一定会(把它)捆绑好放在高处,保存收藏起来,说:“姑且等到日后再看吧”如此而已。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书读)。 有张氏藏书甚富。 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我)去借书,(他)不给(我),回来以后我向他借书的情形就表现在梦中。 其切如是。 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 故有所览辄省记。 所以(只要)有所看过的书(我)就记在心里。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我)做官之后,花掉俸禄买来书,(屋里)到处都堆放得很满,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这样以后(我)感叹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光阴是(多么)值得珍惜呀!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现在黄生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吝啬书籍(不肯出借),好像不相像。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既然这样,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黄生本来幸运遇到了我吧?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也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也一定会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我)写下这一篇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黄生)。

九年级语文上册《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河大版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说”的有关知识和作者。 (2)通过朗读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背诵课文。 (3)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4)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方法阐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文章内容。2、了解作者的观点及论述方法。难点:正确理解“书非借不能读”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朗读、疏通法(领悟法)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与疏通文章是分不开的。在把握课文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而培养语感正是语言教学的核心之一。 2、开放学习法,创新是二十一世纪新人的必备素质,创新学习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求学习者在创新学习过程中,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发展创造性。 3、教学辅助手段:电子白板。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二、解题1 . 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2 .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三、写作背景①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②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③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因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四、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和文学批评家。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主人,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庶吉士,曾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地知县。四年后以父丧为由,辞官归家,定居江宁,在小仓山下筑“随园”,自号随园主人,优游其中近50年。 袁枚的思想比较自由解放,他对当时统治学术思想界的汉、宋学派都表示不满,特别反对汉学考据。袁枚认为“诗有工拙,而无古今”,提倡诗写性情、遭际和灵感,反对尊唐之说,不满神韵派,也批驳了沈德潜的主张,创为性灵派。 他在《随园诗话》中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强调作诗要有真性情,要有个性,这对当时的拟古和形式主义的风气,有极大的冲击力。他的诗作多写性灵,抒发闲情逸致,流连风花雪月,关乎民情者不多,缺少社会生活内容,但比那些模拟格调或以考据文字为诗的作品,却别具清新灵巧之风。有《小仓山房诗文集》。著名诗评有《随园诗话》。还有笔记体志怪小说专集《子不语》,虽然其中有些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但文笔流畅,叙事简洁婉曲。散文名篇有《黄生借书说》、《书鲁亮侪》等。袁枚自成一家,与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五、掌握字词 1 . 注音惴惴zhuìzhuì摩mó俟sì辄zh

《送东阳马生序 》导学案

二十三送东阳马生序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初步感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3.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嗜.好()逾.约()加冠.()叱咄 ..( ) ( ) 叩.问()皲.裂()媵人 ...( ) ( ) ( ) ..()负箧曳屣 容臭.()至舍.()烨.然()缊.袍敝.衣()() 俟.其欣悦()以衾.拥覆()日再食.()廪稍 ..()()裘.葛之遗.()()冻馁.()谒.()以为贽.() (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是,字,号,初家。本文选自。本文是一篇,赠序是的文体,内容多为之辞。 2.二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及工具书,试着翻译课文,对不能理解的词句做上标志。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梳理文章一、二两段词句意思。 1.注意朗读的节奏,句读要准确。 2.揣摩有关字词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2)同舍生皆被.绮绣() 2.一词多义。 (1)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中有足乐者()计日以.还()以.衾拥覆() 俯身倾耳以.请()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2)致无从致.书以观()闲情逸致.()(3)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弗之.怠()录毕,走送之.()当余之.从师也()(4)或或.遇其叱咄()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王命急宣()

袁枚黄生借书说

袁枚《黄生借书说》原文及译文(翻译) 2011-03-12 21:16:51| 分类:初中语文|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袁枚《黄生借书说》原文及译文(翻译)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更新时间:2010-8-21【我要加点】 原文: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 译文: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交给他,并对他说。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原文: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译文:你没听说那些藏书人吗?七略和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皇帝中读书的有几个?富贵人家的书,堆地满屋都是、搬运起来累得老牛出汗,可是富贵人读书的有几个?其余祖辈父辈收藏、子辈孙辈丢弃(书籍)的就更不用说了。 解说:用“藏书者不读”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书非借不能读”的论点。 原文: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译文:不是惟独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借来,一定担心人家催促归还,因而忧惧不安,玩赏不停,说“今天在我这儿,明天就要拿走,我不能够看到它了”。 原文: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译文:如果这东西已经归我所有,就会把它捆好,放在高高的架子上,说“姑且等到日后再看吧”。

原文: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译文:我年轻时喜欢书,家里穷很难得到。有个姓张的藏书很多。(我)去(向他)借,(他)不借。(我)回到家在梦中还出现借书的情景。迫切求书的心情到了这种程度。所以凡是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了。 原文: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译文:(我)做了官以后,拿俸钱买来书,到处都堆满了,书里长了蛀虫,灰尘和蜘蛛网常常布满卷面。 原文: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译文:这时候我才感叹借书看的人用心专一,年轻时的光阴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解说:用自己切身的经历作对比,自然归纳出“借书读必专”的观点,勉励年轻人珍惜美好时光,发奋读书。 原文: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译文:如今黄生贫穷得跟我当初一样,他借书也像我当初一样;只是我愿意把书同别人共用与张氏的吝啬不借似乎不同。 解说:“公书”与“吝书”对比,说明黄生的读书条件比我好。 原文: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译文:这样看来,是我原来不幸遇到张氏,而黄生幸运遇到了我吗?懂得幸运与不幸运的道理,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且他还书也一定很快。

黄生借书说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青浦一中刘霞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字词。 2、了解本文运用对比、举例论证的方法及严密的结构,体会文章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懂得有书必须认真读的道理,培养勤奋好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句;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 2、难点:了解本文严密的论证结构,体会文章情理交融的特点,培养勤奋好学的习惯。 说明:本文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差就却步不前。作者认为,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能够催人奋进,取得意外的成就;同时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滋生贪图安逸、不求进步的恶习,要珍惜时间,珍惜良好的学习条件,好好读书。 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晓之以理,并从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对比,做到有理有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面谈了“通籍”前后读书迥然相异的情况,言辞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发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对黄生的爱护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一个长者的态度。这样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让人体会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文言知识,能够在预学时基本完成文章的词句疏通;而他们对议论文是比较陌生的,而文言议论文则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所以,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去落实重点内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疑激趣 多媒体展示学生读书途径的情况调查表,激发学生探究图标呈现出的现象,营造氛围,导入新课:如果你爱读书,又无力大量购买书时,你会怎么办?(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借书”)借书读是多读书的好办法。借书读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清朝学者袁枚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去探一探他对借书读有什么看法,借书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说明:爱读书的人大都买不起书,买得起书的人大都不读书,从古至今大抵如此。调查学生读书来源,会发现爱读书的孩子很多需要去借书来读。借书读是多读书的好办法。那么,借书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通过这样的调查和引导,引入本课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知文言——词句相通 1、作者的相关常识

黄生借书说的读后感

黄生借书说的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黄生借书说的读后感(一) 《黄生借书说》作者袁枚和黄生年少时无书可读,只能借书来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让我想到了现在的社会。 现在的社会进步了,科技发达了,可是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没有那时袁枚的渴望那么强烈了。 那时袁枚借不到书,回来都会做梦,梦到借书的情形,现在恐怕让他们不读书,会高兴的不能自抑。这种强烈的反差,使我想起了张溥。 张溥出身官宦门第,唯因婢妾所生,为家人歧视。刚到他懂事的年龄,便有人当面骂他“塌蒲屦儿”意为下贱人所生,永远没有出息。张溥遭此侮辱,愤愤不平,暗下决心,非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从此他闭门读书,日颂千言。他读书有一个习惯,便是手抄一遍,读后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如此七次才罢。冬天干燥,手指破裂,他用温水暖一下手再抄;夏夜蚊多,便将双脚伸进空坛中再读。由于奋发读书,他谙熟各家着述精义,终于成为明代着名的文学家,被人称为“百世师”,他成名后,将书房取名为“七录斋”。 现在我们可以不用低三下四看人白眼的去借书,也没有张溥那样恶劣的读书环境,便可以在书中遨游,品味大家的风韵。为什么有人还不把握呢?无论学会多少,只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将来也不会后悔。

黄生借书说的读后感(二) 最近我看了《黄生借书说》,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书非借不能读也。意思是说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很好的去读。 我觉得观点虽有些道理,但不准确,因为它并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 文中所举古代天子藏书很多而不认真读书,富贵之人藏书汗牛充屋而不好好读书的事实确实存在。而且还为数不少。但这只是部分,并不能代表全部。因为一部分人藏书多而不认真读,便一概而论说成“书非借不能读”,这未免有些片面。 古往今来,帝王将相,名人志士、富贵之人中,自己藏书丰富而又认真读书的大有人在。如唐代皇帝李世民,经常秉烛夜读,通晓古今,成为历史上很有才学的一代明君;又如三国时的曹植,出身丞相之家,家中藏书可谓多矣,但他勤学苦读,终成才高八斗的奇才,他的《七步诗》至今流传;再如宋朝的“三苏”,苏家世代书香门第,也是官宦之家,藏书甚多,他们从小就爱读书。经常在家吟诗作对,以读书为人生一大乐事,“三苏”的文采名扬天下,就连苏小妹也作为一名才女被后人传为佳话……当今社会,家中藏书丰富又能认真读书而成名成家的更是不计其数。 所以,我认为“书非借不能读”的论断是片面的,也有许多人是“书非借也能读”的。 黄生借书说的读后感(三)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黄生借书说》,对“书非借不能读”这一

陈涉世家教案

《陈涉世家》教学参考 一、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重点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二)学习难点 1.理解记事详略得宜的剪裁方法。 2.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二、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 说、序、骈文、散曲等古代文体 说也称杂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没有大区别,所以后来称说理辨析一类的文章为论说文。早期的“说”是谋臣向君主献计献策的“说辞”,要求深入浅出,生动婉转,多借助比喻、传说、寓言等来增强说服效果。后来“说”体由口头转向书面,演变成阐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的文体,形式自由活泼,带有杂文、杂感性质,或侧重记叙,或侧重议论。《师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都是名篇,有些接近于文学散文的“说”一般不采用“论”这种体裁,如《爱莲说》不能改为《爱莲论》。 序一种用来说明著述经过或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有的“序”还直接对作品发表评论,研究阐发有关问题。有的“序”,是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本单元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就是属于“赠序”一类的,所以言辞恳切而意长。古代的“赠序”,自唐代始,作者很多。序文按内容不同可分为说明文和议论文两种。 骈文又称“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 (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2.文章导读 本课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一部分。陈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世家》是写陈涉的一部传记,比较完整地叙述了陈涉起义的全部过程。本课所选内容,叙述了陈涉、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表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三、课堂教学 1.生字生词学习: 生字生词 ①辍.耕(chuò,停止) ②怅.恨久之(失望)

师说导学案答案

《师说》导学案参考答案 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韩愈及其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闻、无、师、道、贻、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 3、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能力目标: 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 1、理解本文所论述的教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的态度。 2、学会向别人请教问题,学会与别人合作探究问题,培养尊师重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难点】 学习正反对比论证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激疑法 【教学课时】3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1、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还有有《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等。 2、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

(完整版)学生师说导学案答案

《师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韩愈及其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闻、无、师、道、贻、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 3、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能力目标: 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 1、理解本文所论述的教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的态度。 2、学会向别人请教问题,学会与别人合作探究问题,培养尊师重教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难点】 学习正反对比论证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激疑法 【教学课时】3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1、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还有有《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等。 2、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4、写作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示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

黄生借书说文言文的翻译

黄生借书说文言文的翻译 导读:黄生借书说 清代: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译文 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交授给他并且告诉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

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四库》(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史》、《子》、《集》四库。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显出忧惧的样子,抚摸玩赏那东西久久不能停止,心想:“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给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我)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一声“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吝惜书籍,

《黄生借书说》翻译

《黄生借书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 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 “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啊。你没有听说过(那些)藏书人(不懂书的事)吗?《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自古以来)皇帝肯读书的有几个呢?牛淌着汗拖来塞满屋的书,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之家的人肯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书而儿子、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忐忑(tǎntè)不安地摩挲抚弄不止,(心里)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为我所有,必定(会)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什么‘暂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地去领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由于长期不翻阅,)以至白色的蠹虫和虫丝,时常沾满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倒霉而碰上姓张的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而遇到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说”的文体特征

作者:枣庄市第十一中学冯建峰 【学习内容】 一、“说”的文体特征。 二、《爱莲说》的文体特征。 【分析讲解】 一、“说”的文体特征 我们主要从语言与写法、形式与内容等方面阐述: 1、“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 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 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 格。 2、“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 文。《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3、“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 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 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或“托物言志”。 4、“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 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捕蛇者 说》、《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就 属这一文体。 二、《爱莲说》的文体特征

下面我们以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为例进一步体会“说”的文体特征。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莲的形态,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爱莲说》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归纳总结】 总之,“说”是古代一种文体。与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种。其主要特点:1、内容上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

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黄生借书说》

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黄生借书说》 黄生借书说作者:袁枚 原文OriginalText 译文TranslatedText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随园主人我把书交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您没有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籍的人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搬运时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满屋子的书是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家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图书、子辈孙辈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回,就忧惧地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说:‘今天存放在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已经被我占有,必定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暂且等待日后再看’如此而已。”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我小时候爱好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就在梦中还出现那种情形。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认真深思并记住。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一堆堆地装满书册,(由于长期不翻阅)以至白色的蠹虫和虫丝,时常沾满书本。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现在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的书借给别人同别人共用和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籍好像不相同。既然这样,那么我本来不幸是遇到姓张的呢,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是遇到了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一定会很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姓黄的年轻人。 【注释】 [1]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