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感染的X线平片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13.58 MB
- 文档页数:58
医学影像诊断学——X线平片病例篇(二)宾大庆(璧山县中医院放射科402760)编者言:工作之余,在此总结平时遇到的一些病例,和大家一起学习。
水平有限,望各位同僚指正。
在此表示感谢!在此说明一下:本文参考书籍(X线诊断学·第二版-荣独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次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部分骨骼肌肉系统疾病,这篇将和你一起来聊聊部分呼吸系统疾病的X线诊断。
病例一:正常胸部(后前位片)该片是一名女性的胸部正位片,双侧锁骨、胸锁关节对称,胸廓对称,肋骨显示良好,双肺野透光度正常,双侧膈肌光滑,双侧肋膈角锐利,双侧肺门结构清晰,心影形态正常。
病例二:胸膜增厚、粘连并钙化首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上图的X线表现:片中可以看到右下肺野中、外带见一致的高密度影像,其内可见钙化斑,右侧肋膈角变钝。
据文献,由于纤维蛋白沉着于胸膜表面,或有肉芽组织增生,可导致胸膜增厚。
若有两层胸膜粘着就形成胸膜粘连。
局限性的胸膜粘连和增厚,常见由于肋膈角处,是肋膈角变钝、变浅、变平。
需与少量胸腔积液鉴别。
广泛的层样增厚、粘连位于前胸壁或后胸壁。
胸膜钙化是胸膜腔内有机化的血块或干酪坏死物质等存在可有钙盐沉着,形成胸膜钙化。
可呈点状、线状、条状、片状或多数钙化斑聚集成的斑块状。
结核性胸膜炎、化脓性胸膜炎及损伤性血胸后可以形成。
首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上图的X线表现:片中可以看到左侧肺野呈一致的高密度影像,左侧肋间隙增宽,右肺野透光度明显增强,纵膈向左移位(病理性牵拉)。
通过治疗后复查,左肺中央型肺癌。
据文献,胸膜或全身性疾病均能影响胸腔内液体运动。
胸腔积液病因各异,可以是结核性、化脓性、肿瘤性、外伤性或心肾疾病所致。
液体可以是漏出液、渗出液、脓液、血液、乳糜液、混合液。
游离性积液的分布特点(少量、中量、大量),大体分界标志:第2前肋以上为大量,居于第2前肋与第4前肋之间为中量,第4前肋以下为少量。
X线表现是呈外高内低的弧形高密度影像,肋膈角变钝(需与胸膜增厚鉴别),纵膈结构向健侧移位,患侧肋间隙增宽,健侧可见代偿性肺气肿表现。
骨化性肌炎影像学表现骨化性肌炎是一种肌肉逐渐变硬、发生骨化的疾病。
它有两种类型,分别是外伤性骨化性肌炎和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外伤性骨化性肌炎是由外伤或手术损伤引起的,主要发生在骨骼肌内,多见于青年男性,好发于手臂和大腿的肌肉。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则是一种先天性遗传疾病,常见于婴幼儿,可累及全身的肌肉、肌腱、韧带等,常表现为背部、颈部、肩部皮下组织内出现硬块,剧烈疼痛或压痛,导致邻近关节僵硬或功能丧失。
骨化性肌炎是一种相当严重的疾病,它不仅会影响关节的活动范围,导致关节僵硬、强直、畸形和残废。
还可能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疼痛、红肿、发热等炎症反应。
患者也往往面临着感染、骨折、血管损伤等并发症风险。
严重时还会导致呼吸困难和咀嚼障碍,甚至是危及生命。
而要进行骨化性肌炎的诊断和治疗,影像学检查手段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发病部位、范围、程度和阶段,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也可以用于评估骨化性肌炎的预后和复发风险,以及对治疗效果进行监测。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聊一聊,骨化性肌炎的影像学表现。
骨化性肌炎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急性水肿期(早期)、增殖肿块期(中期)、钙化修复期(晚期),它的影像学表现与其发病的阶段和类型有关:急性水肿期是骨化性肌炎发生的最初阶段,通常在外伤2~6周内出现。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软组织肿胀和水肿反应,导致局部红肿、发热、剧烈疼痛或压痛。
这一期的影像学表现如下:X线平片: X线平片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但对软组织的水肿反应不敏感,因此容易发生漏诊。
在针对急性水肿期的X线平片检查上只能见到软组织肿胀,没有明显的钙化或骨化影。
CT检查: CT检查是X线的补充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软组织的肿胀范围和程度,以及是否有出血或机化等并发症。
CT检查可以发现软组织内出现密度不均的片状或层状高密度钙化影,这是骨化性肌炎的早期征象。
同时CT检查还可以确定受累肌肉的骨化范围和程度。
MRI检查: MRI检查是对X线和CT检查的补充,可以更好地显示组织的水肿反应和病变范围,以及是否有纤维化等病症。
骨骼系统的基本病变第一节检查方法正常骨骼系统的X 线表现二、骨骼系统的基本病变骨与关节创伤一、骨折骨与软组织的感染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良性恶性生长情况慢、不侵及邻近软组织快、易侵及周围但可压迫、无转移软组织、有转移骨质破坏呈囊状、膨胀性破坏、境呈溶骨性破坏,境界清、锐利;骨皮质连续界不清,边缘不整骨膜增生一般无骨膜增生多出现不同形式的骨膜增生,并可破坏软组织改变多无肿胀或肿块形成软组织肿块,境界不清晰。
(一)、良性骨肿瘤 1、骨巨细胞瘤临床表现: 骨巨细胞瘤好于20~40岁青壮年,好发部位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多见;其次为肱骨远端;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压痛;较大肿瘤可有局部皮肤发热和静脉曲张。
病理:肿瘤质软而脆,似肉芽组织,血管丰富,易出血;主要由单核基质细胞与多核巨细胞构成;按分化程度不同,可分为:良性、生长活跃和恶性。
X 线表现:骨端骨质呈横向偏心膨胀性破坏,其内可见多房或单房影,多房性者可有细小骨嵴,可见多层骨壳;一般说来,破坏区内没有钙化和骨化,无骨膜反应。
一旦破坏区骨壳不完整,出现软组织肿块提示肿瘤生长活跃;若肿瘤边缘出现筛孔状和虫蚀状骨破坏骨嵴残缺紊乱,出现明显软组织肿块者提示恶性骨巨细胞瘤。
一般肿瘤不侵犯关节软骨。
骨囊肿:为单发性骨的肿瘤样变,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好发于青少年,多发生于长骨干端,尤以股骨上端更为多见。
一般无症状。
病理:为一骨内囊腔,囊内含有棕色液体,外被一层纤维包膜,在骨松质内包膜周围为边缘整齐的薄层骨壳,壁包膜可见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及丰富的毛细血管,还可见散在多核细胞。
X线表现:表现为卵园形或圆形,边界清晰的透亮区,有时呈多房状,其内无骨嵴;骨质破坏呈纵向偏心囊状破坏,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一般说来;骨质破坏区边缘骨质增生硬化不明显。
骨肉瘤:为起源于间叶组织以瘤骨形成为特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年,以11~20岁,男性最为多见。
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