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骨肿瘤 X线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89.20 MB
- 文档页数:12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影像学表现】典型表现为起于干骺端,背离关节向外生长,以柄或骨皮松质与母骨相互移行。
X线:可显示肿瘤基底或骨柄,及软骨钙化带,宽基底与母骨相连。
CT:除X线显示的外,CT可观察到软骨帽及软组织情况。
MRI:在T1WI像上可显示中低信号的软骨帽,钙化带呈光滑或波浪分叶状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像上,软骨帽呈高信号,对于软骨帽的观察可用于判断骨软骨瘤活跃程度,MRI还可显示相关合并症。
【鉴别诊断】多不需要鉴别。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X线为基本诊断手段。
(二)骨巨细胞瘤70%发生于20~40岁,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根据肿瘤分化不同有良性、生长活跃与恶性之分。
【影像学表现】X线:位于骨端的偏心性膨胀生长的囊状溶骨性破坏区,有光滑完整或中断的骨壳,其内可有或无纤细骨脊,无反应性骨硬化边及骨增生,骨壳局部膨出或肿瘤侵及骨壳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在肿块表面再次形成骨壳者提示肿瘤活跃局部,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或表现为弥漫浸润性骨破坏者提示恶变。
CT:可显示骨端的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无钙化和骨化影,良性骨壳基本完整,外缘光滑,其内可见骨脊,生长活跃的骨巨细胞瘤和恶性骨巨细胞瘤骨壳不完整并常可见骨壳外的软组织肿块。
MRI:肿瘤在T1WI上呈均匀中等或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
DSA:可显示肿瘤血管,提示良恶性,血运丰富,循环加快,出现动静脉中断等现象提示生长活跃。
【鉴别诊断】良性骨巨细胞瘤应与骨囊肿鉴别,恶性骨巨细胞瘤应与溶骨性成骨肉瘤鉴别,骨巨细胞瘤以其发病年龄,骨端的发病部位和膨胀性破坏为特征。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首选X线。
(三)成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20岁以下占半数,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多发生于骨端、干骺端,病程短,生长迅速,可产生剧烈疼痛。
【影像学表现】X线:1.骨肉瘤对骨的破坏在X线上不具特异性,可出现溶骨性,虫蚀性等多种形态;可破坏软骨。
在儿童表现为先期钙化带中断、不连续;在成人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骨性关节面破坏。
骨肉瘤影像诊断要点一、影像学表现1. X线检查:骨肉瘤在X线上呈现为破坏性骨病变,常见表现为骨质破坏、骨皮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和骨膜反应。
病变处可见骨质破坏区,边缘不规则,可伴有骨膜反应,即新骨增生或骨膜下放射状骨化。
软组织肿块可见于病变处或邻近区域。
2. CT扫描:CT扫描可更准确地显示骨肉瘤的骨质破坏范围和程度。
在CT图像上,骨肉瘤表现为骨质破坏区域,边缘不规则,可见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
CT扫描还可帮助评估骨肉瘤的局部侵犯情况和邻近组织的受累程度。
3. MRI检查:MRI检查是骨肉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评估病变的局部侵犯情况和周围软组织的受累程度非常有价值。
骨肉瘤在MRI上呈现为低信号或中等信号的骨质破坏区,边缘明显不规则,可见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
MRI还可以观察到肿瘤的粘连情况、肿瘤内囊变和出血情况,对于判断骨肉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二、诊断要点1. 年龄:骨肉瘤多发生在青少年和年轻成人,约占所有骨肿瘤的15%。
因此,在年轻人出现骨质破坏性病变时,应高度怀疑骨肉瘤的可能性。
2. 骨质破坏区域:骨肉瘤的骨质破坏范围广泛,边缘不规则。
病灶内可见破碎的骨组织片段和骨膜反应。
病灶周围的软组织肿块也是骨肉瘤的特征之一。
3. 骨膜反应:骨肉瘤常伴有骨膜反应,即新骨增生或骨膜下放射状骨化。
这是由于肿瘤细胞的刺激使骨膜细胞增生所致。
骨膜反应在X线和CT图像上表现为边缘不规则的骨质增生区,有助于骨肉瘤的诊断。
4. 软组织肿块:骨肉瘤常伴有软组织肿块,可见于病变处或邻近区域。
软组织肿块的存在可以提示骨肉瘤的可能性,但并非绝对。
5. 骨肉瘤的转移:骨肉瘤常会发生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有肺、骨和淋巴结。
肺转移是骨肉瘤最常见的转移方式,因此对于已确诊的骨肉瘤患者,应进行胸部CT或胸部X线检查,以排除肺转移的可能性。
6. 病理活检:影像学表现虽然能够提供骨肉瘤的一些特征,但最终的诊断还需要通过病理活检来确定。
原发性恶性骨肿瘤X线的诊断要点棉絮状:密度较低,边缘模糊,分化较差。
斑块状:密度较高,边界清,分化较好。
1.1.2 骨质破坏早期,骨皮质表现为筛孔状和虫蚀状骨质破坏;骨松质表现为斑片状骨’质破坏。
晚期,破坏区互相融合,形成大片状骨质缺损。
1.1.3 骨膜增生骨肉瘤可引起各种形态的骨膜新生骨和codman三角。
1.1.4 软组织肿块境界多不清楚,密度不均,可含有数量小等的瘤骨,肿块多呈圆形或半圆形。
1.2 临床联系本病为最常见的骨恶性肿瘤,多见于男性,好发年龄11—20岁,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易发生肺转移。
疼痛、面部肿胀和运动障碍为三大症状。
2 软骨肉瘤2.1 X线诊断要点主要为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和肿瘤钙化。
中心型呈溶骨性破坏,边缘不清,邻近骨皮质可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变薄,骨皮质或骨性包壳可被破坏而形成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
骨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内可见数量小等、分布不均、疏密不一或密集成堆或稀疏散在的钙化影。
钙化表现为密度不均、边缘清晰或模糊的环形、半环形或沙砾样。
周围型多由骨软骨瘤恶变而来,表现为软骨帽小规则增厚变大,边缘模糊,并形成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其内出现不同形状的钙化影。
2.2 临床联系本病发病仅次于骨肉瘤,多见于男性,以股骨和胫骨最为常见,主要症状是疼痛和肿胀,并形成质地较坚硬的肿块。
3 骨纤维肉瘤3.1 X线诊断要点中央型边缘模糊的溶骨性破坏,周围呈筛孔样改变,一般无骨膜反应,无反应性骨硬化。
周围型表现为股旁软组织肿块和邻近部位的骨皮质毛糙、压迫性缺损或虫蚀样破坏,亦可穿破皮质侵人骨髓腔。
3.2 临床联系本病多见于20—40岁男性,好发于四肢长骨干股后端或骨干,主要表现有局部疼痛和肿胀,可有病理性骨折。
4 滑膜肉瘤4.1 X线诊断要点关节附近或跨越关节软组织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肿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整,与周围软组织分界清楚。
瘤内出现点状、条状、斑片状、弧状钙化。
跨越关节侵犯数骨的骨质破坏,常为鼠咬状或囊状骨质破坏,病变区可有斑点状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