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射线上的数
- 格式:ppt
- 大小:523.00 KB
- 文档页数:11
《数射线上的数》教案上海市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余恩琴《数射线上的数》教案上海市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余恩琴教学内容:二期课改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p20、2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00以内数的顺序。
在数射线上十个十个地数。
在数射线上标数。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能力、思想目标:通过小组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个人的发散性思维。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努力钻研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数的有序性,掌握加深对数的理解。
教学难点:在数射线上标数。
教学设计:一、引入阶段:1、出示练习1:找出规律,说出空白处的数应填是几。
师:这是什么?生:数射线师:空白处应该填几呢?生:应该填的是1、3、4、6、7、8、9、10。
师:你们是按什么规律来填的?生1:一个比一个大1。
生2:从左往右,一个比一个大1。
从右往左,一个比一个小1。
2、出示练习2:找出规律,说出空白处的数是几,并说出数的顺序。
师:空白处应该填几呢?生:应该填的是30、50、60、80、90、100。
师:你们是按什么规律来填的?1生:从左往右,一个比一个大10。
从右往左,一个比一个小10。
说明:步骤1、2是为导出数射线上的数提供观察材料,起到铺垫作用。
3、要求学生十个十个地数,,并观察前后两个数,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师:请你们先十个十个地数。
生:10 20 30.........100 100 90 80 (10)师:再仔细地观察前后两个数,你们都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
生1:十位上的数相差1。
生2:十位上的数增加1或者减少1。
4、小组讨论得出:十位有相差1的变动。
说明:步骤3为以后有进退位的计算做准备,必须要求学生认真练习,找出规律。
5、练一练,下面的习题中也有这样的秘密,大家一起试一试。
20+10= 70+10= 60-10= 40-10=6、今天,我们将继续寻找数射线上的数的一些小秘密:出示课题:数射线上的数二、探究阶段:出示米尺,引入练习4。
数射线上的分数-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的概念,能够用自然语言和图形表示分数;2.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3.能够将分数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
二、教学重点1.分数的大小比较;2.分数的排列。
三、教学难点1.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2.分数的排列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开始,通过比较身高、体重等不同的量之间的大小,了解量的大小比较和相互关系。
引出分数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感受分数的整体和部分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看懂分数的表示方法。
(二)讲解新知1.授课教师给学生展示数射线中的几个分数节点,并引导学生理解数射线的概念,学生说出分数节点之间的关系。
2.教师采用比较大小的方法,向学生解释分数的大小关系。
采用分子相等、分母相等、同分母不同分子、不同分母的情况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认识分数的大小顺序。
3.引导学生掌握分数的排列方法。
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分数时,先将分数化为相同分母或相同分子的通分数,然后逐一比较分数大小,排列好顺序。
(三)合作探究1.给学生分发数射线上的分数卡片,让学生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2.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编写分数比较题目,并组成小组进行答题练习和交流分享。
(四)课堂小结1.巩固分数的大小比较和排列方法;2.总结分数的概念,并强化数射线的使用。
五、课后作业1.完成相关习题和练习;2.整理答题技巧,清晰掌握分数大小比较和排列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许多交互式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良好。
通过大量的例题讲解,学生对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分数排列的方法有了清晰的认识。
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4. 数射线2》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沪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1.4. 数射线2》,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射线基本概念和初步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数射线的理解。
主要内容包括:数射线的特征、数射线上的点和数、数射线上的基本运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数射线的特征,掌握数射线上的点和数的关系,运用数射线进行基本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运用数射线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1. 数射线上的点和数的关系。
2. 数射线在基本运算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数射线模型、计数器、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数射线的特征和基本应用。
2. 新课导入:讲解数射线上的点和数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发现规律。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数射线的基本运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总结讲解:对数射线的特征、数射线上的点和数的关系、数射线的基本运算进行总结讲解。
5. 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难点。
板书设计:1. 数射线的特征2. 数射线上的点和数3. 数射线的基本运算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提高题:探究数射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总结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数射线的特征、数射线上的点和数的关系以及数射线的基本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运用数射线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于数射线的基本运算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需要在课后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以便于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数射线上的点和数的关系”以及“数射线的基本运算”。
《数射线(千)》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射线的概念,掌握数射线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用数射线表示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感。
3. 通过对数射线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射线的定义:数射线是一条直线,有一个原点和两个方向,用来表示正数和负数。
2. 数射线的特点:原点是0,正方向向右,负方向向左,射线上的数无限延伸。
3. 数射线的表示方法:用一条直线上下标记正负数,原点标记0。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射线的概念、特点和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数射线正负方向的表示方法,以及在数射线上表示不同数的位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形引导学生直观理解数射线。
2. 采用讲解法,详细讲解数射线的概念、特点和表示方法。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巩固数射线的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数射线模型、数射线图示、卡片、练习题。
2. 学具:学生数射线模型、练习本、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数轴引出数射线,让学生对比数轴和数射线的不同,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数射线的定义、特点和表示方法。
3. 讲解演示:用教具模型和图示,讲解数射线的正负方向和表示方法。
4. 学生练习:让学生用数射线表示给定的正数和负数,并说出它们在数射线上的位置。
七、课堂互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数射线的特点和表示方法,分享彼此的见解。
2. 提问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数射线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情境创设: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数射线解决问题,如购物结账、温度表示等。
八、巩固练习1. 填空题:填空题让学生巩固数射线的表示方法,如“数射线上的正数方向是____,负数方向是____。
”2. 连线题:让学生将给定的正数和负数与数射线上的相应位置连线。
3. 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数射线解决实际问题,如“小华买了3个苹果,花了15元,每个苹果多少钱?”九、拓展延伸1. 数射线与数轴的比较:让学生思考数射线和数轴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