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文选》讲读
- 格式:ppt
- 大小:197.50 KB
- 文档页数:25
读陆机《文赋》一、陆机《文赋》写作的背景(一)陆机其人我们松江人,对陆机其人可说是耳熟能详了,所以在这儿只消稍作简单的介绍。
他是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
陆机居住的松江具体地点,大致是小昆山附近。
据杨潜《云间志》引《旧图经》说:“华亭谷水东有昆山,相传即其宅”。
他在南京秦淮河边也有住宅,那可能是父亲陆抗去世后,兄弟几个分领父兵他担任“牙门将”时的住处。
陆氏家庭是什么时候迁居松江的呢?《吴地记》称:“汉庐江(今属安徽庐江)太守陆康与袁术有隙,使侄陆逊与其子绩率宗族避难,居于是谷(华亭谷)”。
据此说陆家就在此时入居华亭小昆山,所以有“玉出昆冈”之说。
陆机生于吴景帝永安四年(261年),卒于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
出身在东吴显赫的贵族世家。
祖父陆逊出将入相封侯(华亭侯),父陆抗官拜奋威将军、大司马(国防部长)、荆州牧。
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陆机之兄陆晏、陆景战死,陆机与其弟陆云被俘,后释放回乡,苦读十年,于太康十年(289年)被征召入洛,入洛以后,拜见太常张华,张华说:“伐吴之役,利得二俊”,陆机、陆云开始了在晋朝的仕宦生涯,在洛阳颇有文名,晋八王之乱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讨伐长沙王司马乂,陆机被任为前锋都督,因受到牵制,手下将领又不听军令,导致河桥一战,兵败被杀,并夷三族,时年四十三岁。
历来对陆机的人品有两点非议,一是“热衷仕进,好游权门”,二是“与贾谧亲善,与二十四友之列”,当代史学家范文澜的评价是“热衷仕进,性格卑污”(范文澜《中国通史》)。
我把这些评价归结为“传统偏见”(解放日报,新论内刊。
《试论〈晋书〉陆机评价中之传统偏见》)。
对此今天不宜展开。
但是,有一点,即使批评陆机性格的论客,对陆机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上的贡献,也都作了高度肯定,这是毫无疑义的。
(二)文学的自觉时代众所周知,魏晋以前,尤其是先秦两汉时期,文学创作,基本上遵循儒学的文艺观点。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文艺观点就占了统治地位。
关于书香校园的广播稿范文读书给了我知识,读书给了我乐趣,读书更给了我力量,让我们以读书为兴趣,让校园遍布书香。
下是店铺整理了书香校园广播稿,供你参考。
书香校园广播稿篇一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
让读书走进人生,让人生飘逸书香。
我校“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已经开展,全校师生深受鼓舞,读书活动蓬勃开展,让我们一起听听同学们读书的收获。
读《伟大的民族精神》有感最近读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本书,内心涌现出一份感动、一份自豪、一份欣喜。
我们民族爱国主义者形象、我们新中国日新月异的面貌,更加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
大禹为了治水,十三年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制服了水患;民族英雄郑和七次下西洋,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并创下历史创举;中国共产党敢于在没有任何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踏遍荆棘,开辟新路,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神五、神六航天任务的顺利完成使我们跻身航天强国的行列,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也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这一切让我这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
祖国母亲,我永远爱你!好书大家看本周我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春香秋韵》。
《春香秋韵》精选于《儿童文学》杂志,里面有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收录了纯而又纯的纯文学作品,冰清玉洁,品位高雅,可读性强,既教读书,又教做人,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
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我读了几次,每次都有新的收获,其中《永远的蝴蝶》、《老祖母的嫁衣》等一些文章,让我体会到人性的温暖与社会的和谐。
我们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先选几篇读读,再细细品位,你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希望同学们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欣赏一下,并写下自己的感受,一起分享哦。
书香校园广播稿篇二合: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你们好!荆溪小学“书香校园”广播又和大家见面了。
甲:我是主持人朱佳樱。
乙:我是主持人邹郁尧。
甲:我很激动,我们再次在书香校园广播时间相遇。
读书成功的事例书是世界宝贵财富,是国家和历史的优秀遗产。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读书成功的事例,一起来和小编看看吧。
读书成功的事例(一)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读书成功的事例(二)世界上有许多着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
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
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
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
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
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
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
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
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
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
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
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
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以前我曾提到,汉初的诗歌有几种不同的体式,有四言体、楚歌体、杂言体,还有新兴的五言体,也就是五言的乐府诗。
现在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
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
《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
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组非常美丽的诗——《燕台四首》。
有一次,他的一个叔伯兄弟吟诵他写的这四首诗,被一个叫作柳枝的女孩子听到了,就十分惊奇地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这两句话里充满了内心受到感动之后的惊喜和爱慕,意思是什么人的内心竟有如此幽微窈眇的感情,而且竟有这么好的写作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我之所以提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每当我读古诗十九首的时候,内心之中也常常萦绕着同样的感情和同样的问题。
这十九首诗写得真是好,它有非常丰厚的内涵,外表却很平淡。
后来的诗人也能写很好的诗,但总是不如十九首这样温厚缠绵。
比如卢照邻有两句诗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写得当然也很好,可是你要知道,这两句太逞才使气。
也就是说,他有意地要把话说得漂亮,说得有力量,结果在感情上反而太浅露了。
诗人写诗讲究“诗眼”,就是一首诗里边写得最好的一个字。
例如王安石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据说他在诗稿上改过好几次,写过“又到”、“又过”、“又满”,最后才改成“又绿”,这个“绿”字就是诗眼。
《涉江采芙蓉》试讲教案《涉江采芙蓉》试讲教案「篇一」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不够深,对这首诗情感的深沉性可能理解得未必到位。
本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诵读感受,品味意蕴,想象情境,体会情感。
解读课文的同时,教师适时加入对本诗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通过本诗对《古诗十九首》的写作背景及情感有大致的了解,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阅读。
同时,在诗歌感情上加以拓展,由游子思乡怀人上升为人们对于美好的渴望与追求,从而跳出个人的儿女情长,丰富诗歌意蕴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涵养学生的心灵。
教学目标:体会并探讨诗歌的感情;认识对写手法,感受诗歌的含蓄美。
教学重点:认识对写手法,感受诗歌的含蓄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启发法。
课前准备:查阅《古诗十九首》相关资料,了解各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
1、《古诗十九首》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混乱,社会腐败,战争四起,社会的动荡不安。
下层文人漂泊蹉跎,宦游无门。
他们已没有太多顾忌,敢于把内心深处的自我毫无掩饰地表露出来,写出最真实的人性。
正是这种生命意识的自觉,真情实感的流露,传达出了人生最动人的感觉与经验,而这种纯粹的自我之情是让我们普通读者最感动的地方。
叶嘉莹先生说:“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写诗的。
”如此,《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无疑是最好的诗人。
他们所写的内容多为彷徨失意、离愁别恨以及人生无常。
某种程度上看,有些消极,但关注了人生共有的感受与体验,抒发了人生普遍的情感与思绪,更好地展示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子的心灵世界,并且在艺术成就上继承和发展了《诗经》,长于抒情,善用事物烘托,描写也更细腻深沉。
2、他人评论。
南朝刘勰:“五言之冠冕也。
”——《文心雕龙明诗》南朝钟嵘:“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诗品》叶嘉莹:“《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44:汉儒评秦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他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实行严刑酷法,为当时的人们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但是也有人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集权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我们就把焦点对准在秦朝废墟基础上的汉朝。
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需要,汉初学者陆贾、汉文帝时期的才子贾谊、汉景帝御史大夫晁错、汉武帝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等等,都对秦始皇及他的秦帝国兴亡发表过评论。
在众多的汉儒评秦中,王立群教授认为贾谊的《过秦论》是代表作。
那么,王立群教授为什么这样说呢?从贾谊的《过秦论》我们可以看出汉儒评秦的什么特色呢?很多汉朝人就是从秦代生活过度到汉代生活的,他们亲眼目睹了这个摩天大厦的倒塌,所以给汉朝人的刺激非常震撼。
所有的汉朝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个摩天大厦为什么会倒塌,倒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就引发了许多的汉朝人对秦始皇和秦王朝的评价。
汉代四百年,对秦朝和秦始皇汉朝人有许许多多的评价,在这里只讲一个人的评价,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西汉初年的一个洛阳才子叫贾谊,他的名作是《过秦论》。
把贾谊的《过秦论》当做汉人评秦的代表作,三点原因:第一,《史记·秦始皇本记》的后面引用了《过秦论》的全文,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唯此一篇,绝无二例。
司马迁的《史记》在引述别人文章的时候,一般引用的都是传主的文章,比如说司马相如传,引用了他的《子虚赋》、《上林赋》,因为这个传的传主是司马相如,所以在他的传中引用了他的赋。
但是《史记》在这里很奇怪,在《秦始皇本纪》后边全文引用的是贾谊的《过秦论》,而且把我们后人称之为贾谊《过秦论》的上篇、中篇、下篇全引用了。
我们读《史记》讲秦始皇,既然是读《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后面为什么会附了贾谊《过秦论》的全文呢?很明显,它是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回避不了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过秦论》从司马迁的《史记》引过以后,就被历代经典文章总集所选,特别是它的上篇,从南北朝梁代萧统的《昭明文选》,一直到晚清重臣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抄》,再到我们今天的中学语文课本,都选贾谊的《过秦论》,这就叫经典之作,所以我们也不能回避这个经典之作。
诗天下的⽂才共有⼗⽃,他才⾼⽆双,独占⼋⽃。
曹植:经典诗词⼗⾸在魏晋时代,诗词⽂学得到较⼤的发展,涌现了⼀批⼜⼀批的诗⼈。
曹植曹⼦建就是当时的⼀名很有才华的诗⼈,他位列建安⽂学中的三曹之列。
南朝宋时的著名⽂学家谢灵运是⼀个才华横溢的⼈,他的诗⽂歌赋都被推为当世的精妙之作。
但谢灵运这个⼈也很⾃负,他曾经说:天下的⽂才共有⼀⽯(⼀⽯是⼗⽃),曹⼦建才⾼⽆双,独⾃占有了⼋⽃,我占有⼀⽃,天下其他的⼈共分另外⼀⽃。
然⽽谢灵运最终也正是因为恃才傲物、轻慢朝纲⽽惨遭杀害的。
今天说曹植很多⼈知道曹植,基本上是从《三国演义》⾥知道的,⽽且还知道他的那⾸《七步诗》以及《洛神赋》,相⽐他的诗词,很少有⼈去读。
曹植的诗词集中在南朝梁武帝的长⼦萧统组织⽂⼈共同编选的《昭明⽂选》⾥,魏晋南北朝的诗词歌赋⼤都收录在内。
1、【七步诗】煮⾖燃⾖萁,⾖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相煎何太急?煮⾖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在釜中泣。
本⾃同根⽣,相煎何太急?解析:讲曹植的诗词,这⼀⾸七步诗是绝对要讲的。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想必⼀定记忆深刻。
魏⽂帝曹丕对曹植有所不满,就令曹植七步作诗,不成者就治他的罪。
曹植就应声便答应,⾛了七步之后,就做出了诗,就是这⾸七步诗,魏⽂帝曹丕听罢,感到很惭愧。
那么,七步诗讲的是什么内容呢?诗的意思是说,锅⾥煮着⾖⼦,⾖秸在锅底下燃烧,⾖⼦在锅⾥⾯哭泣。
⾖⼦和⾖秸本来是同⼀条根上⽣长出来的,⾖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呢?这⾸诗运⽤了⽐兴的⼿法,语⾔浅显,寓意明畅,不⽤多加阐释,便能明⽩其中含义其意⾃明,曹植通过燃萁煮⾖这⼀⽇常现象,抒发了内⼼的悲愤。
曹植的⽐喻之妙,⽤语巧妙,⽽且在刹那间脱⼝⽽出,实在令⼈叹为观⽌。
特别是本是同根⽣,相煎何太急这两句,千百年来已成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相残杀的普遍⽤语,这也从另⼀个⾓度说明,这⾸诗在民间流传极为⼴泛。
2、【⽩马篇】⽩马饰⾦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幽并游侠⼉。
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引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是学习,该如何认识当今的“学习”二字,看看毛泽东主席是如何学习的。
毛泽东论读书与学习:学要胜古人书要反复读毛泽东是个终生与书为伴的人,他热爱学习热爱读书无人能比。
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自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善于挤时间看书学习。
长沙求学时期他勤学苦读,革命战争年代他利用战争空隙争分夺秒地研读,社会主义建设时代更加嗜读。
毛泽东的故居中南海就像个书天书地,居室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连厕所里也摆放着书。
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
他利用上厕所的时间,把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等书断断续续地看完了。
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时,毛泽东也总是带着几箱子书。
直到重病临终之前,毛泽东也未放弃对书本的钟爱。
在1976年9月7日至8日下午的弥留之际,毛泽东仍在坚持看文件、读书。
据医疗护理记录,8日这一天毛泽东看文件、看书共11次,达2小时50分钟。
其中有一次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看了7分钟的书,他又昏过去了。
10多个小时后,毛泽东在书香味中离世了。
毛泽东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是他成为伟人、作出丰功伟绩的先决条件之一。
在数十年的读书生涯中,毛泽东积累了渊博的学识,也有着丰富的学习经验。
毛泽东常常论及读书与学习,其相关思想非常丰富。
毛泽东是怎样论读书与学习的呢?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学要胜古人。
在毛泽东早年所作的《讲堂录》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
”在现实中,毛泽东也确实是才胜今人,学胜古人。
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立志探寻宇宙的大本大源,想读尽天下书。
从1920年开始,毛泽东到北京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后,就开始潜心钻研,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并完成世界观的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译文] 人生像寄旅一样只有一世犹如尘土,刹那间便被那疾风吹散。
[出典] 东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注:1、《今日良宴会》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坷长苦辛。
2、注释:良宴会:“良”,善也。
良宴会,犹言热闹的宴会。
杂具陈:具,备也。
陈,列。
杂具陈,犹言难以一一述说。
具陈:全部说出。
筝:乐器名,瑟类。
古筝竹身五弦,秦汉时筝木身十二弦。
奋逸:不同凡俗的音响。
奋逸响:发出超越寻常的音响。
新声:指当时最流行的曲调。
指西北邻族传来的胡乐。
妙入神:称赞乐调旋律达到高度的完满调和。
令德:贤者,指作歌辞的人。
令,善也。
令德,有令德的人,就是指知音者。
唱,古作“倡”,这里泛用於言谈。
高言:高妙之论,指歌辞。
唱高言,犹言首发高论。
识曲:知音者。
真:谓曲中真意。
指知音的人不仅欣赏音乐的悦耳,而是能用体会所得发为高论。
这句是说知音者请听歌中的真意。
所谓“高言”和“真”都指下文“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六句。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下面感慨为人人心中所有,这种感慨大家都没有把它说出来。
奄忽若飙尘:奄忽,急遽也。
飙尘,指狂风里被卷起来的尘土。
用此比喻人生,言其短促、空虚。
飙尘:暴风自下而上为“飙(音标)”。
“飙尘”,是卷地狂风里的一阵尘土。
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路,路口。
津,渡口。
据要路津,是说占住重要的位置。
策:鞭马前进。
高足:指快马。
要想“先据要路津”,就必须“策高足”。
“高足”,良马的代称。
“策高足”,就是“捷足先得”的意思。
无为守贫贱:不要守贫贱,是劝诫的语气,和“何不策高足”的反诘语气相称应,表示一种迫切的心情。
以上六句就是座中人人佩服的高言真理,这里面含有愤慨和嘲讽,而不是正言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