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文选全部作者及各自篇目和类型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114.50 KB
- 文档页数:12
【语文知识点】昭明文选作者及主要内容简介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
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接下来分享昭明文选作者及主要内容简介。
昭明文选的作者是萧统。
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
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武进县)人。
南朝梁宗室、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光。
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册立为太子,举止大方,爱好佛学。
因蜡鹅厌祝一事,父
子产生嫌隙。
中大通三年(531年),英年早逝,谥号昭明,葬于安宁陵,后世称为“昭明
太子”。
侯景拥立豫章王萧栋即位后,追尊昭明皇帝。
大定元年(555年),第三子萧詧建
立西梁政权,追尊昭明皇帝,庙号高宗。
《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年—531年)主
持编选的,故称《昭明文选》。
共60卷,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
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类别。
《文选》
所选作家上起先秦,下至梁初(以“不录存者”的原则没有收入当时尚健在的作家),作品
则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原则,没有收入经、史、子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赋甲京都上班孟坚又名班固(东汉) 两都赋二首两都赋序西都赋东都赋明堂诗辟雍诗灵台诗宝鼎诗白雉诗京都上张平子(东汉)西京赋赋乙京都中张平子名张衡(东汉)东京赋京都中张平子南都赋左太冲(西晋)三都赋序左太冲蜀都赋赋丙京都下左太冲又名左思(西晋)吴都赋京都下左太冲魏都赋赋丁郊祀杨子云名杨雄(西汉)甘泉赋并序耕藉潘安仁(晋)藉田赋畋猎上司马长卿又名司马相如(西汉)子虚赋畋猎中司马长卿上林赋杨子云(杨雄西汉)羽猎赋并序赋戊畋猎下杨子云长杨赋并序潘安仁(西晋)射雉赋纪行上班叔皮又名班彪(东汉)北征赋曹大家名班超(东汉)东征赋纪行下潘安仁西征赋赋己游览王仲宣名王粲(三国)登楼赋孙兴公名孙绰(东晋)游天台山赋并序鲍明远名鲍照(南朝宋)芜城赋宫殿王文考(南朝宋)鲁灵光殿赋并序何平叔名何宴(三国)景福殿赋江海木玄虚(西晋)海赋郭景纯名郭璞(东晋)江赋赋庚物色宋玉名子渊(战国)风赋潘安仁秋兴赋并序谢惠连(南朝宋)雪赋谢希逸(南朝宋)月赋鸟兽上贾谊(西汉)鵩鸟赋并序祢正平(三国)鹦鹉赋并序张茂先(西晋)鹪鹩赋并序鸟兽下颜延年(南朝宋)赭白马赋并序鲍明远舞鹤赋志上班孟坚幽通赋赋辛志中张平子思玄赋张平子归田赋志下潘安仁闲居赋哀伤司马长卿长门赋并序向子期名向秀(魏晋)思旧赋并序陆士衡(三国)叹逝赋并序潘安仁怀旧赋并序潘安仁寡妇赋并序江文通(东晋到南朝宋)恨赋江文通别赋赋壬论文陆士衡(三国)文赋并序音乐上王子渊名王褒(西汉)洞箫赋傅武仲(东汉)舞赋并序音乐下马季长(东汉)长笛赋并序嵇叔夜名嵇康(魏晋)琴赋并序潘安仁笙赋成公子安(西晋)啸赋赋癸情宋玉高唐赋并序宋玉神女赋并序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并序曹子建名曹植(三国)洛神赋并序诗甲补亡束广微名束皙(西晋)补亡诗六首述德谢灵运(东晋)述祖德诗二首劝励韦孟(西汉)讽谏诗张茂先励志诗献诗曹子建上责躬诗并表曹子建应诏诗潘安仁关中诗公宴曹子建公宴诗王仲宣公宴诗刘公干名刘祯(东汉)公宴诗应德琏名应瑒(东汉)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陆士龙名陆云(西晋)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应吉甫(西晋)晋武帝华林园集诗谢宣远(南朝)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范蔚宗(西汉)乐游应诏诗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颜延年应诏宴曲水作诗颜延年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丘希范(南北朝)侍宴乐游苑送张徐州应诏诗沈休文(南朝)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祖饯曹子建送应氏诗二首孙子荆(三国)征西官属送于陟阳候作诗潘安仁金谷集作诗谢宣远王抚军庾西阳集别作诗谢灵运邻里相送方山诗谢玄晖(南齐)新亭渚别范零陵诗沈休文(南朝梁)别范安成诗诗乙咏史王仲宣(王粲)咏史诗曹子建三良诗左太冲咏史八首张景阳(西晋)咏史卢子谅(晋)览古谢宣远(南朝宋)张子房诗颜延年秋胡诗颜延年五君咏五首鲍明远咏史虞子阳(魏晋)咏霍将军北伐百一应休琏名应璩(三国) 百一诗游仙何敬宗(晋朝)游仙诗郭景纯(东晋)游仙诗七首招隐左太冲招隐诗二首陆士衡招隐诗反招隐王康琚(晋)反招隐诗游览魏文帝名曹丕(晋)芙蓉池作殷仲文(晋)南州桓公九井作谢叔源(东晋)游西池谢惠连(南朝)泛湖归出楼中玩月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谢灵运晚出西射堂谢灵运登池上楼谢灵运游南亭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颜延年应诏观北湖田收颜延年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颜延年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鲍明远行药至城东桥谢玄晖(南朝齐)游东田江文通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沈休文钟山诗应西阳王教沈休文宿东园沈休文游沈道士馆徐敬业(晋朝)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诗丙咏怀阮嗣宗名阮籍(三国)咏怀诗十七首谢惠连(南朝宋)秋怀欧阳坚石名欧阳健(西晋)临终诗哀伤嵇叔夜幽愤诗曹子建七哀诗王仲宣七哀诗二首张孟阳(西晋)七哀诗二首潘安仁悼亡诗三首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颜延年拜陵庙作谢玄晖同谢谘议铜雀台诗任彦升名任昉(南朝)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赠答一王仲宣赠蔡子笃诗王仲宣赠士孙文始王仲宣赠文叔良刘公干赠五官中郎将四首刘公干赠徐干刘公干赠从弟三首赠答二曹子建赠徐干曹子建赠丁仪曹子建赠王粲曹子建又赠丁仪王粲曹子建赠白马王彪曹子建赠丁翼嵇叔夜赠秀才入军五首司马绍统名司马彪(西晋)赠山涛张茂先答何劭二首何敬祖(晋)赠张华陆士衡(三国)赠冯文罴迁斥丘令陆士衡答贾长渊并序陆士衡于承明作与士龙陆士衡赠尚书郎顾彦先二首陆士衡赠顾交址公真陆士衡赠从兄车骑陆士衡答张士然陆士衡为顾彦先赠妇二首陆士衡赠冯文罴陆士衡赠弟士龙潘安仁为贾谧作赠陆机潘正叔(晋)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潘正叔赠河阳潘正叔赠侍御史王元贶诗丁赠答三傅长虞名傅咸(西晋)赠何劭王济郭泰机 (西晋) 答傅咸陆士龙为顾彦先赠妇二首陆士龙(西晋)答兄机陆士龙答张士然刘越石(西晋)答卢谌诗并书刘越石重赠卢谌卢子谅赠刘琨并书卢子谅赠崔温卢子谅答魏子悌谢宣远(南朝)答灵运谢宣远于安城答灵运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谢灵运登临海峤与从弟惠连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赠答四颜延年赠王太常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颜延年直东宫答郑尚书颜延年和谢监灵运王僧达(南朝)答颜延年谢玄晖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谢玄晖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谢玄晖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谢玄晖酬王晋安陆韩卿(南齐)奉答内兄希叔范彦龙(六朝)赠张徐州稷范彦龙古意赠王中书任彦升赠郭桐庐行旅上潘安仁河阳县作二首潘安仁在怀县作二首潘正叔迎大驾陆士衡赴洛二首陆士衡赴洛道中作二首陆士衡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陶渊明(东晋)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谢灵运初发都谢灵运过始宁墅谢灵运富春渚谢灵运七里濑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谢灵运初去郡谢灵运初发石首城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谢灵运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戊行旅下颜延年北使洛颜延年还至梁城作颜延年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鲍明远还都道中作谢玄晖之宣城出新林浦向版桥谢玄晖敬亭山诗谢玄晖休沐重还道中谢玄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玄晖京路夜发江文通望荆山丘希范(南朝梁)旦发鱼浦潭沈休文早发定山沈休文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军戎王仲宣从军诗五首郊庙颜延年宋郊祀歌二首乐府上古乐府(汉)三首班婕妤(西汉)怨歌行魏武帝名曹操(东汉)乐府二首魏文帝名曹丕(魏)乐府二首曹子建乐府四首石季伦名石崇(晋)王明君词并序乐府下陆士衡乐府十七首谢灵运乐府鲍明远乐府八首谢玄晖鼓吹曲挽歌缪熙伯(东汉)挽歌诗陆士衡挽歌诗三首陶渊明挽歌诗杂歌荆轲(战国)歌并序汉高帝名刘邦(西汉)歌并序刘越石扶风歌陆韩卿(六朝)中山王孺子妾歌诗己杂诗上古诗一十九首(南朝)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东汉)苏子卿诗四首(东汉)张平子四愁诗四首王仲宣杂诗刘公干杂诗魏文帝杂诗二首曹子建朔风诗曹子建杂诗六首曹子建情诗嵇叔夜杂诗傅休奕名傅玄(晋)杂诗张茂先杂诗张茂先情诗二首陆士衡园葵诗曹颜远(西晋)思友人诗曹颜远感旧诗何敬祖(西晋)杂诗王正长(西晋)杂诗枣道彦(西晋)杂诗左太冲杂诗张季鹰(西晋)杂诗张景阳(西晋)杂诗十首杂诗下卢子谅 (晋朝) 时兴陶渊明杂诗二首陶渊明咏贫士诗陶渊明读山海经诗谢惠连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谢惠连捣衣谢灵运南楼中望所迟客谢灵运田南树园激流植援谢灵运斋中读书谢灵运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脩竹茂林诗王景玄(南朝宋)杂诗鲍明远数诗鲍明远玩月城西门解中谢玄晖始出尚书省谢玄晖直中书省谢玄晖观朝雨谢玄晖郡内登望谢玄晖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谢玄晖和王著作八公山谢玄晖和徐都曹谢玄晖和王主簿怨情沈休文和谢宣城沈休文应王中丞思远咏月沈休文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沈休文学省愁卧沈休文咏湖中雁沈休文三月三日率尔成篇诗庚杂拟上陆士衡拟古诗十二首张孟阳(西晋)拟四愁诗陶渊明拟古诗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并序杂拟下袁阳源名袁淑(晋)效白马篇袁阳源效古刘休玄(南朝)拟古二首王僧达(南朝)和琅邪王依古鲍明远拟古三首鲍明远学刘公干体鲍明远代君子有所思范彦龙(六朝)效古江文通杂体诗三十首骚上屈平名屈原(战国)离骚经屈平九歌四首骚下屈平九歌二首屈平九章屈平卜居屈平渔父宋玉九辩五首宋玉招魂刘安(西汉)招隐士七上枚叔名枚乘(西汉)七发八首曹子建七启八首并序七下张景阳(西晋)七命八首诏汉武帝诏汉武帝贤良诏册潘元茂(魏晋)册魏公九锡文令任彦升(南朝)宣德皇后令教傅季友为宋公修张良庙教傅季友(西晋)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文王元长(南朝齐)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五首王元长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五首任彦升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三首表上孔文举(孔融)荐祢衡表诸葛孔明出师表曹子建求自试表曹子建求通亲亲表羊叔子名羊祜(魏晋)让开府表李令伯名李密(晋)陈情事表陆士衡谢平原内史表刘越石劝进表表下张士然(三国)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庾元规(东晋)让中书令表桓元子荐谯元彦表殷仲文解尚书表傅季友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傅季友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任彦升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任彦升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任彦升为萧扬州荐士表任彦升为褚谘议蓁让代兄袭封表任彦升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上书李斯上书秦始皇邹阳(西汉)上书吴王邹阳狱中上书自明司马长卿上书谏猎枚叔上书谏吴王枚叔上书重谏吴王江文通诣建平王上书启任彦升奉答敕示七夕诗启任彦升为卞彬谢脩卞忠贞墓启任彦升启萧太傅固辞夺礼弹事任彦升奏弹曹景宗任彦升奏弹刘整沈休文奏弹王源笺杨德祖(东汉末)答临淄侯笺繁休伯(三国)与魏文帝笺陈孔璋三国答东阿王笺吴季重三国答魏太子笺吴季重在元城与魏太子笺阮嗣宗(三国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谢玄晖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任彦升到大司马记室笺任彦升百辟劝进今上笺奏记阮嗣宗诣蒋公书上李少卿(东汉)答苏武书司马子长报任少卿书杨子幼(西汉)报孙会宗书孔文举论盛孝章书朱叔元为幽州牧与彭宠书陈孔璋(三国)为曹洪与魏文帝书书中阮元瑜为曹公作书与孙权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魏文帝与吴质书魏文帝与钟大理书曹子建与杨德祖书曹子建与吴季重书吴季重答东阿王书应休琏与满公琰书应休琏与侍郎曹长思书应休琏与广川长岑文瑜书应休琏与从弟君苗君胄书书下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孙子荆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赵景真与嵇茂齐书丘希范与陈伯之书刘孝标重答刘秣陵沼书刘子骏移书让太常博士并序孔德璋北山移文檄司马长卿喻巴蜀檄陈孔璋为袁绍檄豫州陈孔璋檄吴将校部曲文钟士季檄蜀文司马长卿难蜀父老对问宋玉对楚王问设论东方朔答客难杨子云解嘲并序班孟坚答宾戏并序辞汉武帝秋风辞并序陶渊明归去来并序序上卜子夏毛诗序孔安国尚书序杜预春秋左氏传序皇甫士安三都赋序石季伦思归引序序下陆士衡豪士赋序颜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王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任彦升王文宪集序颂王子渊圣主得贤臣颂杨子云赵充国颂史孝山(西汉) 出师颂刘伯伦酒德颂陆士衡汉高祖功臣颂赞夏侯孝若东方朔画赞并序袁彦伯三国名臣序赞符命司马长卿(西晋)封禅文杨子云剧秦美新班孟坚典引一首史论上班孟坚公孙弘传赞干令升(津)晋纪论晋武帝革命干令升晋纪总论范蔚宗后汉书皇后纪论史论下范蔚宗后汉书二十八将传论范蔚宗宦者传论文案大全范蔚宗逸民传论沈休文宋书谢灵运传论沈休文恩幸传论史述赞班孟坚史述赞三首范蔚宗(东汉)后汉书光武纪赞论一贾谊过秦论东方朔(西汉) 非有先生论王子渊(西汉)四子讲德论并序论二班叔皮王命论魏文帝典论论文曹元首(三国) 六代论韦弘嗣名韦昭(三国) 博弈论论三嵇叔夜养生论李萧远(三国)运命论陆士衡辩亡论上下二首论四陆士衡五等论刘孝标辩命论论五刘孝标(六朝)广绝交论连珠陆士衡演连珠五十首箴张茂先女史箴铭班孟坚封燕然山铭并序崔子玉名崔媛(东汉)座右铭张孟阳(西晋) 剑阁铭陆佐公石阙铭陆佐公新刻漏铭并序诔上曹子建王仲宣诔并序潘安仁杨荆州诔并序潘安仁杨仲武诔并序诔下潘安仁夏侯常侍诔并序潘安仁马汧督诔并序颜延年阳给事诔并序颜延年陶征士诔并序谢希逸宋孝武宣贵妃诔并序哀上潘安仁哀永逝文哀下颜延年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谢玄晖齐敬皇后哀策文碑文上蔡伯喈郭有道碑文并序文案大全蔡伯喈(东汉)陈太丘碑文并序王仲宝(六朝)褚渊碑文并序碑文下王简栖(南北朝)头陀寺碑文沈休文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墓志任彦升刘先生夫人墓志行状任彦升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吊文贾谊吊屈原文并序陆士衡吊魏武帝文并序祭文谢惠连(南朝宋)祭古冢文并序颜延年祭屈原文王僧达(南朝宋)祭颜光禄文文案大全。
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文选》的编纂背景萧统(501—531)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502)十一月,被立为太子,本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
不过,天妒英才,萧统未及即位便英年早逝,谥号“昭明”,故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他主持编纂的《文选》,也称《昭明文选》。
《文选》的编纂,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这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风气,以及萧统本人的学识素养有很大关系。
自建安以来,文学作品急剧增多的势头到晋、宋以后愈加明显,至齐梁间达到高潮。
据统计,从东晋初年到萧梁天监四年(505)的不到两百年时间里,皇家藏书增加了76倍。
这些图书典籍当然包括了各方面的著作,但其中占相当大比例的乃是文学作品。
此时的中国文学在自我独立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改变了其依附儒学的状况。
文学作品数量众多,对它们实行品鉴别裁、芟繁剪芜,就成为广大阅读者的需要,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便应运而生了。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是西晋挚虞编撰的《文章流别集》,《隋书·经籍志》说:“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
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
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可惜,这部书没有流传到现在,我们无缘得览其面貌。
但能够肯定的是,萧统编纂《文选》,与挚虞编撰《文章流别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品日繁,览者劳倦,且萧统时代这个问题较之挚虞时代更加严重,编辑新的文学选本已经刻不容缓。
促成《文选》问世的另一个背景是,自建安以来学者对于文体分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对于文体分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先提出了所谓四科八目,讲得比较概括;到陆机《文赋》便分作十种,此前排在最末的诗赋被提到了前列,各体的规范讲得较为细致;挚虞更联系所选之文来畅论文体问题。
《文选》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它将“文”分为三十八个体类(有研究者认为是三十七类,也有的认为是三十九类,大体上是依据不同的版本所作的统计不同),意在为读者提供一部精品范本。
昭明文选目录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卷十七●卷十八●卷十九●卷十九续●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赋甲京都上京都中京都中京都下京都下郊祀耕藉畋猎上畋猎中畋猎下纪行上纪行下游览宫殿江海物色鸟兽上鸟兽下志上志中志下哀伤论文音乐上音乐下情诗甲补亡述德劝励献诗公宴祖饯咏史百一游仙招隐游览咏怀哀伤赠答赠答二赠答三赠答四行旅上行旅下军戎郊庙乐府上乐府下挽歌杂歌杂诗上杂诗下杂拟上●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卷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卷五十九●卷六十杂拟下骚上骚下七上七下诏册令教文表上表下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上书中书下檄对问设论辞序上序下颂赞符命史论上史论下史述赞论一论二论三论四论五连珠箴铭诔上诔下哀上哀下碑文上碑文下墓志行状吊文祭文卷二【京都上】【西京赋】张平子善曰:范晔後汉书曰: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少善属文。
时天下太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十年乃成。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徵拜郎中。
出为河间相。
乞骸骨,徵拜尚书,卒。
杨泉物理论曰:平子二京,文章卓然。
薛综注善曰:旧注是者,因而留之,并於篇首题其姓名。
其有乖缪,臣乃具释,并称臣善以别之。
他皆类此。
有凭虚公子者,凭,依讬也。
虚,无也。
言无有此公子也。
善曰:博物志曰:王孙公子,皆古人相推敬之辞。
凭,皮兵切。
心侈体忲侈、忲,言公子生於贵戚,心志侈溢,体安骄泰也。
泰或谓忲习之忲,言习於丽好也。
善曰:声类曰:奓,侈字也,昌氏切。
昭明文选卷三十诗己书名:文选作者:萧统选编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杂诗下【时兴(五言)】※卢子谅〔谌〕亹亹圆象运,悠悠方仪廓。
〔《楚辞》曰:岁亹亹而过中。
《曾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
在天成象,故曰圆象。
天地曰两仪,故曰方仪也。
贾逵《国语注》曰:悠悠,长也。
《尔雅》曰:廓,大也。
〕忽忽岁云暮,游原采萧藿。
〔《楚辞》曰:岁忽忽而遒尽。
《毛诗》曰:岁聿云暮,采萧获菽。
毛苌曰:云言也。
又曰:萧,蒿也。
菽,藿也。
〕北逾芒与河,南临伊与洛。
〔芒,山名也。
河及伊洛,皆水名。
〕凝霜霑蔓草,悲风振林薄。
〔《楚辞》曰:激凝霜之纷纷。
又曰:哀江介之悲风。
〕摵摵芳叶零,{惢木}々芬华落。
〔摵,已见《射雉赋》。
《字书》曰:{惢木},垂也。
〕下泉激冽清,旷野增辽索。
〔《毛诗》曰:冽彼下泉。
毛苌曰:冽,寒也。
司马彪《庄子注》注曰:流急曰激。
《毛诗》曰:率彼旷野。
毛苌曰:旷,空也。
〕登高眺遐荒,极望无崖崿。
〔《文字集略》曰:崿,崖也。
〕形变随时化,神感因物作。
〔《庄子》曰:形变而有生。
又曰:一龙一蛇,与时俱化。
《尔雅》曰:感,动也。
《庄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王弼曰:作,生长也。
子曰:以虚静观其反覆者也。
〕澹乎至人心,恬然存玄漠。
〔言己澹乎同彼至人,意存玄漠而已。
《庄子》曰:澹而静乎,莫而清乎!王逸《楚辞注》曰:憺,安也。
憺与澹同。
《庄子》曰:不离於真,谓之至人。
又曰:至人之用心若镜。
《淮南子》曰:恬然则纵之。
《广雅》曰:恬,静也。
张华《励志诗》曰:大猷玄漠。
《广雅》曰:玄,道也。
又曰:漠,泊也。
《说文》曰:泊,无也。
〕【杂诗二首】※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犹构也。
〕问君何能尔?心远也自偏。
〔郑玄《礼记注》曰:尔,助语也。
《琴赋》曰:体清心远邈难极。
〕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管子》曰:夫鸟之飞,必还山集谷也。
〕此还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楚辞》曰:狐死必首丘,夫人孰能反其真情。
王逸注曰:真,本心也。
昭明文选重点篇目
《昭明文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集,由唐代文
学家韩愈所编选。
它收录了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初期的一些优秀文学
作品,内容包括了诗、赋、文、记、论等多种文体。
这部文集对后
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文章宝库"。
在《昭明文选》中,有很多重点篇目,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魏晋
南北朝至唐代初期的一些文学名篇,如《陈情表》、《岳阳楼记》、《洛阳纸贵》等。
这些篇目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
泛传颂和研究。
《陈情表》是其中的重点篇目之一,它是南朝梁代文学家、政
治家骆宾王所作的一篇辞章,内容真挚感人,表达了作者忠诚为国
的情怀,被誉为中国古代辞赋之冠。
《岳阳楼记》则是唐代文学家
范仲淹的代表作,以其雄浑豪放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作之一。
而《洛阳纸贵》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
锡的一篇散文,以其清新明丽的文风和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而备
受推崇。
这些重点篇目在《昭明文选》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不仅在
当时影响深远,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这些篇目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
库中的珍贵财富。
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文选》的编纂背景萧统(501—531)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502)十一月,被立为太子,本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
不过,天妒英才,萧统未及即位便英年早逝,谥号“昭明”,故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他主持编纂的《文选》,也称《昭明文选》。
《文选》的编纂,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这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风气,以及萧统本人的学识素养有很大关系。
自建安以来,文学作品急剧增多的势头到晋、宋以后愈加明显,至齐梁间达到高潮。
据统计,从东晋初年到萧梁天监四年(505)的不到两百年时间里,皇家藏书增加了76倍。
这些图书典籍当然包括了各方面的著作,但其中占相当大比例的乃是文学作品。
此时的中国文学在自我独立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改变了其依附儒学的状况。
文学作品数量众多,对它们实行品鉴别裁、芟繁剪芜,就成为广大阅读者的需要,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便应运而生了。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是西晋挚虞编撰的《文章流别集》,《隋书·经籍志》说:“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
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
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可惜,这部书没有流传到现在,我们无缘得览其面貌。
但能够肯定的是,萧统编纂《文选》,与挚虞编撰《文章流别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品日繁,览者劳倦,且萧统时代这个问题较之挚虞时代更加严重,编辑新的文学选本已经刻不容缓。
促成《文选》问世的另一个背景是,自建安以来学者对于文体分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对于文体分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先提出了所谓四科八目,讲得比较概括;到陆机《文赋》便分作十种,此前排在最末的诗赋被提到了前列,各体的规范讲得较为细致;挚虞更联系所选之文来畅论文体问题。
《文选》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它将“文”分为三十八个体类(有研究者认为是三十七类,也有的认为是三十九类,大体上是依据不同的版本所作的统计不同),意在为读者提供一部精品范本。
《昭明文选》各个类目总结10000字
摘要:
一、引言
1.《昭明文选》简介
2.文章意义及目的
二、
正文:
《昭明文选》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选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编纂,距今已有近1600年的历史。
该书共收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各类文学作品10000余首,被誉为“文选之冠”。
本文将对《昭明文选》中的各个类目进行总结,以期对读者了解这部宏大的文学宝藏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昭明文选》简介
《昭明文选》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选集,所选作品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的较高水平。
编纂者萧统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从大量的文献作品中精选而成。
该书分为赋、诗、论、议、书、奏、表、志、状、铭、檄、序、论、赞、颂、祝、祭文等37个类别,涵盖了当时的各种文学样式。
二、各篇目分类概述
(以下各小节内容略)
三、《昭明文选》的价值及影响
《昭明文选》不仅是一部文学佳作,更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著作。
它对后世文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许多作品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它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受到其中作品的启发,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此外,该书还对文化传承与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四、总结与展望
《昭明文选》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研究价值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部著作的各个方面。
在未来,相信《昭明文选》的研究将会更加全面、系统,为我们揭示更多古代文学的奥秘。
总之,通过对《昭明文选》各个类目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部著作的丰富内涵和博大精深。
《文选集注》序与目录〔梁〕萧统编〔唐〕李善注弁言《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五○一—五三一)主持下一些著名文人共同编选的,也称《昭明文选》。
它选录了先奏至梁八九百年间、一百多个作者、七百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是我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
萧统,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武帝萧衍长子。
武帝天监元年(五○二),立为太子。
著有《文集》二十卷、《正序》十卷、《文章英华》二十卷,都已失传,後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他是一个很渊博的学者,招集著名文士,商榷古今,聚书近三万卷,研读不倦。
《梁书·昭明太子传》记述当时盛况说:「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文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依靠集体力量编成的。
这部书选录诗文辞赋,除了史书中少数赞、论、序、述被萧统认为是文学作品以外,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
作品入选的标准是「事出於沈思,义归乎翰藻」(萧统《文选序》),就是说,入选的作品必须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偏於一面的概不录取。
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区别开来,给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之间划出了一条界线。
这反映了当时对文学作品的特色和范围认识日趋明确,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正由於当时具备如此有利的编著条件和明确的选择标准,才能够使《文选》成为一部规模宏大、选择严格的诗文总集,使萧统以前正统派的文章精华,基本上总结在这部书里。
其中比较精审地选录了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各种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同时能够兼顾到各种体裁,各种流派,各种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梁以前各个封建朝代的文学面貌,为以後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如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以及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等,保存了古代都市建筑规模的资料。
左思《三都赋》、木华《海赋》、郭璞《江赋》,等於三部自然、人文及经济地理著作。
潘岳《西征赋》、孙绰《游天台山赋》,则是韵文的游记。
几篇关於音乐舞蹈的赋,就是古代音乐舞蹈的写实。
陆机《文赋》是极精湛的文学批评作品。
赋甲京都上班孟坚又名班固(东汉) 两都赋二首两都赋序西都赋东都赋明堂诗辟雍诗灵台诗宝鼎诗白雉诗京都上张平子(东汉)西京赋赋乙京都中张平子名张衡(东汉)东京赋京都中张平子南都赋左太冲(西晋)三都赋序左太冲蜀都赋赋丙京都下左太冲又名左思(西晋)吴都赋京都下左太冲魏都赋赋丁郊祀杨子云名杨雄(西汉)甘泉赋并序耕藉潘安仁(晋)藉田赋畋猎上司马长卿又名司马相如(西汉)子虚赋畋猎中司马长卿上林赋杨子云(杨雄西汉)羽猎赋并序赋戊畋猎下杨子云长杨赋并序潘安仁(西晋)射雉赋纪行上班叔皮又名班彪(东汉)北征赋曹大家名班超(东汉)东征赋纪行下潘安仁西征赋赋己游览王仲宣名王粲(三国)登楼赋孙兴公名孙绰(东晋)游天台山赋并序鲍明远名鲍照(南朝宋)芜城赋宫殿王文考(南朝宋)鲁灵光殿赋并序何平叔名何宴(三国)景福殿赋江海木玄虚(西晋)海赋郭景纯名郭璞(东晋)江赋赋庚物色宋玉名子渊(战国)风赋潘安仁秋兴赋并序谢惠连(南朝宋)雪赋谢希逸(南朝宋)月赋鸟兽上贾谊(西汉)鵩鸟赋并序祢正平(三国)鹦鹉赋并序张茂先(西晋)鹪鹩赋并序鸟兽下颜延年(南朝宋)赭白马赋并序鲍明远舞鹤赋志上班孟坚幽通赋志中张平子思玄赋张平子归田赋志下潘安仁闲居赋哀伤司马长卿长门赋并序向子期名向秀(魏晋)思旧赋并序陆士衡(三国)叹逝赋并序潘安仁怀旧赋并序潘安仁寡妇赋并序江文通(东晋到南朝宋)恨赋江文通别赋赋壬论文陆士衡(三国)文赋并序音乐上王子渊名王褒(西汉)洞箫赋傅武仲(东汉)舞赋并序音乐下马季长(东汉)长笛赋并序嵇叔夜名嵇康(魏晋)琴赋并序潘安仁笙赋成公子安(西晋)啸赋赋癸情宋玉高唐赋并序宋玉神女赋并序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并序曹子建名曹植(三国)洛神赋并序诗甲补亡束广微名束皙(西晋)补亡诗六首述德谢灵运(东晋)述祖德诗二首劝励韦孟(西汉)讽谏诗张茂先励志诗献诗曹子建上责躬诗并表曹子建应诏诗潘安仁关中诗公宴曹子建公宴诗王仲宣公宴诗刘公干名刘祯(东汉)公宴诗应德琏名应瑒(东汉)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陆士龙名陆云(西晋)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应吉甫(西晋)晋武帝华林园集诗谢宣远(南朝)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范蔚宗(西汉)乐游应诏诗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颜延年应诏宴曲水作诗丘希范(南北朝)侍宴乐游苑送张徐州应诏诗沈休文(南朝)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祖饯曹子建送应氏诗二首孙子荆(三国)征西官属送于陟阳候作诗潘安仁金谷集作诗谢宣远王抚军庾西阳集别作诗谢灵运邻里相送方山诗谢玄晖(南齐)新亭渚别范零陵诗沈休文(南朝梁)别范安成诗诗乙咏史王仲宣(王粲)咏史诗曹子建三良诗左太冲咏史八首张景阳(西晋)咏史卢子谅(晋)览古谢宣远(南朝宋)张子房诗颜延年秋胡诗颜延年五君咏五首鲍明远咏史虞子阳(魏晋)咏霍将军北伐百一应休琏名应璩(三国) 百一诗游仙何敬宗(晋朝)游仙诗郭景纯(东晋)游仙诗七首招隐左太冲招隐诗二首陆士衡招隐诗反招隐王康琚(晋)反招隐诗游览魏文帝名曹丕(晋)芙蓉池作殷仲文(晋)南州桓公九井作谢叔源(东晋)游西池谢惠连(南朝)泛湖归出楼中玩月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谢灵运晚出西射堂谢灵运登池上楼谢灵运游南亭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颜延年应诏观北湖田收颜延年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鲍明远行药至城东桥谢玄晖(南朝齐)游东田江文通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沈休文钟山诗应西阳王教沈休文宿东园沈休文游沈道士馆徐敬业(晋朝)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诗丙咏怀阮嗣宗名阮籍(三国)咏怀诗十七首谢惠连(南朝宋)秋怀欧阳坚石名欧阳健(西晋)临终诗哀伤嵇叔夜幽愤诗曹子建七哀诗王仲宣七哀诗二首张孟阳(西晋)七哀诗二首潘安仁悼亡诗三首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颜延年拜陵庙作谢玄晖同谢谘议铜雀台诗任彦升名任昉(南朝)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赠答一王仲宣赠蔡子笃诗王仲宣赠士孙文始王仲宣赠文叔良刘公干赠五官中郎将四首刘公干赠徐干刘公干赠从弟三首赠答二曹子建赠徐干曹子建赠丁仪曹子建赠王粲曹子建又赠丁仪王粲曹子建赠白马王彪曹子建赠丁翼嵇叔夜赠秀才入军五首司马绍统名司马彪(西晋)赠山涛张茂先答何劭二首何敬祖(晋)赠张华陆士衡(三国)赠冯文罴迁斥丘令陆士衡答贾长渊并序陆士衡于承明作与士龙陆士衡赠尚书郎顾彦先二首陆士衡赠顾交址公真陆士衡赠从兄车骑陆士衡为顾彦先赠妇二首陆士衡赠冯文罴陆士衡赠弟士龙潘安仁为贾谧作赠陆机潘正叔(晋)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潘正叔赠河阳潘正叔赠侍御史王元贶诗丁赠答三傅长虞名傅咸(西晋)赠何劭王济郭泰机(西晋) 答傅咸陆士龙为顾彦先赠妇二首陆士龙(西晋)答兄机陆士龙答张士然刘越石(西晋)答卢谌诗并书刘越石重赠卢谌卢子谅赠刘琨并书卢子谅赠崔温卢子谅答魏子悌谢宣远(南朝)答灵运谢宣远于安城答灵运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谢灵运登临海峤与从弟惠连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赠答四颜延年赠王太常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颜延年直东宫答郑尚书颜延年和谢监灵运王僧达(南朝)答颜延年谢玄晖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谢玄晖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谢玄晖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谢玄晖酬王晋安陆韩卿(南齐)奉答内兄希叔范彦龙(六朝)赠张徐州稷范彦龙古意赠王中书任彦升赠郭桐庐行旅上潘安仁河阳县作二首潘安仁在怀县作二首潘正叔迎大驾陆士衡赴洛二首陆士衡赴洛道中作二首陆士衡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陶渊明(东晋)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谢灵运初发都谢灵运过始宁墅谢灵运富春渚谢灵运七里濑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谢灵运初去郡谢灵运初发石首城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谢灵运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戊行旅下颜延年北使洛颜延年还至梁城作颜延年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鲍明远还都道中作谢玄晖之宣城出新林浦向版桥谢玄晖敬亭山诗谢玄晖休沐重还道中谢玄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玄晖京路夜发江文通望荆山丘希范(南朝梁)旦发鱼浦潭沈休文早发定山沈休文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军戎王仲宣从军诗五首郊庙颜延年宋郊祀歌二首乐府上古乐府(汉)三首班婕妤(西汉)怨歌行魏武帝名曹操(东汉)乐府二首魏文帝名曹丕(魏)乐府二首曹子建乐府四首石季伦名石崇(晋)王明君词并序乐府下陆士衡乐府十七首谢灵运乐府鲍明远乐府八首谢玄晖鼓吹曲挽歌缪熙伯(东汉)挽歌诗陆士衡挽歌诗三首陶渊明挽歌诗杂歌荆轲(战国)歌并序刘越石扶风歌陆韩卿(六朝)中山王孺子妾歌诗己杂诗上古诗一十九首(南朝)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东汉)苏子卿诗四首(东汉)张平子四愁诗四首王仲宣杂诗刘公干杂诗魏文帝杂诗二首曹子建朔风诗曹子建杂诗六首曹子建情诗嵇叔夜杂诗傅休奕名傅玄(晋)杂诗张茂先杂诗张茂先情诗二首陆士衡园葵诗曹颜远(西晋)思友人诗曹颜远感旧诗何敬祖(西晋)杂诗王正长(西晋)杂诗枣道彦(西晋)杂诗左太冲杂诗张季鹰(西晋)杂诗张景阳(西晋)杂诗十首杂诗下卢子谅(晋朝) 时兴陶渊明杂诗二首陶渊明咏贫士诗陶渊明读山海经诗谢惠连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谢惠连捣衣谢灵运南楼中望所迟客谢灵运田南树园激流植援谢灵运斋中读书谢灵运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脩竹茂林诗王景玄(南朝宋)杂诗鲍明远数诗鲍明远玩月城西门解中谢玄晖始出尚书省谢玄晖直中书省谢玄晖观朝雨谢玄晖郡内登望谢玄晖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谢玄晖和王著作八公山谢玄晖和王主簿怨情沈休文和谢宣城沈休文应王中丞思远咏月沈休文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沈休文学省愁卧沈休文咏湖中雁沈休文三月三日率尔成篇诗庚杂拟上陆士衡拟古诗十二首张孟阳(西晋)拟四愁诗陶渊明拟古诗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并序杂拟下袁阳源名袁淑(晋)效白马篇袁阳源效古刘休玄(南朝)拟古二首王僧达(南朝)和琅邪王依古鲍明远拟古三首鲍明远学刘公干体鲍明远代君子有所思范彦龙(六朝)效古江文通杂体诗三十首骚上屈平名屈原(战国)离骚经屈平九歌四首骚下屈平九歌二首屈平九章屈平卜居屈平渔父宋玉九辩五首宋玉招魂刘安(西汉)招隐士七上枚叔名枚乘(西汉)七发八首曹子建七启八首并序七下张景阳(西晋)七命八首诏汉武帝诏汉武帝贤良诏册潘元茂(魏晋)册魏公九锡文令任彦升(南朝)宣德皇后令教傅季友为宋公修张良庙教傅季友(西晋)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文王元长(南朝齐)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五首王元长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五首任彦升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三首表上孔文举(孔融)荐祢衡表诸葛孔明出师表曹子建求自试表曹子建求通亲亲表羊叔子名羊祜(魏晋)让开府表李令伯名李密(晋)陈情事表陆士衡谢平原内史表刘越石劝进表表下张士然(三国)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庾元规(东晋)让中书令表桓元子荐谯元彦表殷仲文解尚书表傅季友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傅季友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任彦升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任彦升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任彦升为萧扬州荐士表任彦升为褚谘议蓁让代兄袭封表任彦升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上书李斯上书秦始皇邹阳(西汉)上书吴王邹阳狱中上书自明司马长卿上书谏猎枚叔上书谏吴王枚叔上书重谏吴王江文通诣建平王上书启任彦升奉答敕示七夕诗启任彦升为卞彬谢脩卞忠贞墓启任彦升启萧太傅固辞夺礼弹事任彦升奏弹曹景宗任彦升奏弹刘整沈休文奏弹王源笺杨德祖(东汉末)答临淄侯笺繁休伯(三国)与魏文帝笺陈孔璋三国答东阿王笺吴季重三国答魏太子笺吴季重在元城与魏太子笺阮嗣宗(三国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谢玄晖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任彦升到大司马记室笺任彦升百辟劝进今上笺奏记阮嗣宗诣蒋公书上李少卿(东汉)答苏武书司马子长报任少卿书杨子幼(西汉)报孙会宗书孔文举论盛孝章书朱叔元为幽州牧与彭宠书陈孔璋(三国)为曹洪与魏文帝书书中阮元瑜为曹公作书与孙权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魏文帝与吴质书魏文帝与钟大理书曹子建与杨德祖书曹子建与吴季重书吴季重答东阿王书应休琏与满公琰书应休琏与侍郎曹长思书应休琏与广川长岑文瑜书应休琏与从弟君苗君胄书书下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孙子荆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赵景真与嵇茂齐书丘希范与陈伯之书刘孝标重答刘秣陵沼书刘子骏移书让太常博士并序孔德璋北山移文檄司马长卿喻巴蜀檄陈孔璋为袁绍檄豫州陈孔璋檄吴将校部曲文钟士季檄蜀文司马长卿难蜀父老对问宋玉对楚王问设论东方朔答客难杨子云解嘲并序班孟坚答宾戏并序辞汉武帝秋风辞并序陶渊明归去来并序序上卜子夏毛诗序孔安国尚书序杜预春秋左氏传序皇甫士安三都赋序序下陆士衡豪士赋序颜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王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任彦升王文宪集序颂王子渊圣主得贤臣颂杨子云赵充国颂史孝山(西汉) 出师颂刘伯伦酒德颂陆士衡汉高祖功臣颂赞夏侯孝若东方朔画赞并序袁彦伯三国名臣序赞符命司马长卿(西晋)封禅文杨子云剧秦美新班孟坚典引一首史论上班孟坚公孙弘传赞干令升(津)晋纪论晋武帝革命干令升晋纪总论范蔚宗后汉书皇后纪论史论下范蔚宗后汉书二十八将传论范蔚宗宦者传论范蔚宗逸民传论沈休文宋书谢灵运传论沈休文恩幸传论史述赞班孟坚史述赞三首范蔚宗(东汉)后汉书光武纪赞论一贾谊过秦论东方朔(西汉) 非有先生论王子渊(西汉)四子讲德论并序论二班叔皮王命论魏文帝典论论文曹元首(三国) 六代论韦弘嗣名韦昭(三国) 博弈论论三嵇叔夜养生论李萧远(三国)运命论陆士衡辩亡论上下二首论四陆士衡五等论刘孝标辩命论11论五刘孝标(六朝)广绝交论连珠陆士衡演连珠五十首箴张茂先女史箴铭班孟坚封燕然山铭并序崔子玉名崔媛(东汉)座右铭张孟阳(西晋) 剑阁铭陆佐公石阙铭陆佐公新刻漏铭并序诔上曹子建王仲宣诔并序潘安仁杨荆州诔并序潘安仁杨仲武诔并序诔下潘安仁夏侯常侍诔并序潘安仁马汧督诔并序颜延年阳给事诔并序颜延年陶征士诔并序谢希逸宋孝武宣贵妃诔并序哀上潘安仁哀永逝文哀下颜延年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谢玄晖齐敬皇后哀策文碑文上蔡伯喈郭有道碑文并序蔡伯喈(东汉)陈太丘碑文并序王仲宝(六朝)褚渊碑文并序碑文下王简栖(南北朝)头陀寺碑文沈休文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墓志任彦升刘先生夫人墓志行状任彦升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吊文贾谊吊屈原文并序陆士衡吊魏武帝文并序祭文谢惠连(南朝宋)祭古冢文并序颜延年祭屈原文王僧达(南朝宋)祭颜光禄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