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知识分享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5
【语文知识点】昭明文选作者及主要内容简介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
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接下来分享昭明文选作者及主要内容简介。
昭明文选的作者是萧统。
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
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武进县)人。
南朝梁宗室、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光。
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册立为太子,举止大方,爱好佛学。
因蜡鹅厌祝一事,父
子产生嫌隙。
中大通三年(531年),英年早逝,谥号昭明,葬于安宁陵,后世称为“昭明
太子”。
侯景拥立豫章王萧栋即位后,追尊昭明皇帝。
大定元年(555年),第三子萧詧建
立西梁政权,追尊昭明皇帝,庙号高宗。
《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年—531年)主
持编选的,故称《昭明文选》。
共60卷,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
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类别。
《文选》
所选作家上起先秦,下至梁初(以“不录存者”的原则没有收入当时尚健在的作家),作品
则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原则,没有收入经、史、子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昭明文选是一部我国古代散文选集,共分为七十个话题章节,涵盖了社会、政治、文化、人生哲学等各个领域。
每一篇文章都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堪称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深度和广度的方式来探讨《昭明文选》这一话题,为您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我将从整体概况开始,对《昭明文选》的成书背景、编选原则和意义进行全面评估,然后按照每个章节的顺序,逐一总结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最后对整个《昭明文选》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和个人观点的共享。
让我们来了解《昭明文选》的背景和意义。
《昭明文选》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所编选的文集,选文的标准是“凡有意旨、感人心、触事理、扶道义” ,所以它汇集了睿哲明君的政论与文学精华。
这部选集以诚求学问、追求真理、明志立言为旨归。
所选篇目极富内容,情感真挚,意蕴深沉,情景交融。
内容涵盖了政治、文化、社会、道德、人生哲学等各个方面。
《昭明文选》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遗产,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让我们逐一总结《昭明文选》每章的主题和内容。
首先是第一章的“缉怪” ,文章言志向,读者心在仰慕。
这一章集中展示了文学家对未来的憧憬和对人生的思考。
第二章的“与夫人歎天地” ,则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状况的向往。
随后的每一章都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展开,如“畴日” 、“上士” 、“耕” 等,每一篇都有着独特的内涵和思想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思考。
让我们来对整个《昭明文选》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和个人观点的共享。
在我看来,《昭明文选》是一部富有思想深度、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更蕴含着对人生、道德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每一篇文章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引人深思。
通过阅读《昭明文选》,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更可以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启示,指导我们的人生和学问。
在总结这篇文章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昭明文选》的魅力和价值,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宝库,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思考。
昭明文选编纂及体例
(实用版)
目录
1.昭明文选的背景与意义
2.昭明文选的编纂过程
3.昭明文选的体例特点
4.昭明文选的影响与价值
正文
昭明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部文学总集。
它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字昭明)主持编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文学为宗旨的文学总集。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编纂昭明文选的过程颇具传奇色彩。
据史书记载,萧统在编纂过程中,广搜博采,不遗余力,亲自筛选、校勘,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他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仍坚持不懈地从事文选的编纂工作,甚至因此累及身体,最终英年早逝。
他的这种敬业精神,为后世学者树立了榜样。
昭明文选的体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按照文学体裁进行分类,包括诗、赋、论、辩、书、表、奏、启、序等,为后世文学总集的编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其次,它选录的作品以南朝文学为主,兼顾北朝,体现了南北朝文学交融的特点;最后,它所选录的作品,多为名家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昭明文选的影响与价值至今仍然深远。
首先,它对后世文学总集的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全唐诗》、《全宋词》等都受到了它的启发;其次,它对后世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都从其中汲取了丰富的研究资料;最后,它对我国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巨著。
总的来说,昭明文选既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学总集,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编纂巨著。
昭明文选导读
《昭明文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集,编选自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的文学作品。
它是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义庆所编纂,收录了当时各个流派的优秀作品,涵盖了诗、赋、文、记、论等多种文体。
《昭明文选导读》是对《昭明文选》中文学作品的简要介绍和导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点。
以下是对《昭明文选导读》的一些主要内容:
1. 文选编纂背景:介绍《昭明文选》的编纂目的、背景和历史意义,以及刘义庆作为编纂者的背景和动机。
2. 文选内容概述:对《昭明文选》的内容进行概述,包括收录的文学作品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各个文体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3. 代表作品导读:选取《昭明文选》中的一些代表作品进行导读,介绍其主题、风格、艺术特点和文化意义。
这些作品可能包括诗歌、赋文、散文等,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风格。
4. 作者简介:对《昭明文选》中的一些重要作者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他们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5. 文学特点和影响:对《昭明文选》所收录的文学作品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和评述,探讨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昭明文选导读》,读者可以了解《昭明文选》的编纂背景和内容概述,同时对其中的代表作品和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昭明文选》中的文学作品,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文学风貌和文化传统。
昭明文选全文及译文
《昭明文选》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集,收录了他的散文、诗文和书信等作品,共分为三卷。
第一卷是韩愈的散文集,主要包括《原道》、《五经正义传》、《原庙大谒文》等作品。
《原道》是韩愈的开篇之作,表达了他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考和追求。
《五经正义传》则是他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和注释,为当时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原庙大谒文》是他在参拜皇帝祖庙时所写,以表达对先祖的敬仰之情。
第二卷是韩愈的诗文集,包括了他的律诗、绝句和乐府等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师说》,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这篇文章以明师教育和学生修身养性为主题,表达了韩愈对教育的看法和立场。
第三卷是韩愈的书信集,收录了他与朝廷、亲友、学生之间的书信往来。
这些书信内容丰富,反映出韩愈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也透露出他的人际交往和对世事的关注。
《昭明文选》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精湛的文艺风格,被誉为韩愈文学的巅峰之作。
它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以下是《昭明文选》中的一段摘录及译文:
原文:“吾闻之郑人无复骏良,舍之则取騡驹峭,行之则先迷
井栅。
欲以其赐唾壶于君子,则辞之未迟,事犹跳梁之鳅鱼,势犹水草之蛇蚓,几伤于琼箫之间,继音于淑夫之渊。
”
译文:“我听说郑国再也没有优秀的骏马了,只能取得一匹瘦弱而马背难驾的驴驹,骑在上面容易迷路和卡住围栏。
如果想将这把唾壶赐予君子,他却会拒绝,行为犹如跳跃的鳅鱼,势态犹如水中游动的草蛇,也许会受伤于上层社会的纷争中,永远沦落于庸俗之辈的泥淖。
”。
《昭明文选》每章总结2000字第一章:引言在《昭明文选》中,作者以精彩绝伦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展现了古代文化的辉煌与卓越。
本文档将以每章2000字的篇幅,对每一章的精华进行总结和解读,带领读者走进这部千古传世之作。
第二章:宋代文学的开端《昭明文选》的第二章以宋代文学的开端为主题,通过对苏家四兄弟作品的梳理和分析,展示了这伟大文学家们对于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与风格。
四兄弟各具特色,兄长苏轼擅长豪放洒脱的诗歌,二兄苏辙善于辞章华丽的散文,三弟苏洵善写豪放的山水诗,小弟苏轼则擅长文字独具的咏物诗。
他们的作品不仅揭示了文学在宋代的特点,更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经典。
第三章:赞美士人的崛起在《昭明文选》的第三章中,作者以赞美士人的崛起为主线,展示了士人在朝堂和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通过对陆游、秦桧等人的作品和事件的剖析,展现了士人的不拘一格和大智慧。
他们不仅以自己独特的思想观点来影响朝廷,更通过文字表达了对时局和社会的思考和呼吁,成为当时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第四章:女性之美的赞颂《昭明文选》的第四章以女性之美的赞颂为主题,通过对女性形象的详细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于女性美的赞颂和敬仰之情。
无论是古代传世的美人还是普通百姓的女性,她们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智慧赢得了诗人的赞颂和歌颂,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传世之美。
第五章:道德经典的传承《昭明文选》的第五章以道德经典的传承为主题,通过对儒家经典文化的演绎和引用,展示了作者对于儒家思想的推崇和思考。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看到作者以一种深刻的方式对儒家思想进行阐释,通过文字的力量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读者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第六章:山水之美的描绘在《昭明文选》的第六章中,作者以山水之美的描绘为主题,通过对山水的细腻描绘和深情表达,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理解和情感寄托。
他们通过文字刻画出山水的奇特之处,以及山水带给人的心灵震撼和思考。
昭明文选重点篇目
《昭明文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集,由唐代文
学家韩愈所编选。
它收录了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初期的一些优秀文学
作品,内容包括了诗、赋、文、记、论等多种文体。
这部文集对后
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文章宝库"。
在《昭明文选》中,有很多重点篇目,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魏晋
南北朝至唐代初期的一些文学名篇,如《陈情表》、《岳阳楼记》、《洛阳纸贵》等。
这些篇目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
泛传颂和研究。
《陈情表》是其中的重点篇目之一,它是南朝梁代文学家、政
治家骆宾王所作的一篇辞章,内容真挚感人,表达了作者忠诚为国
的情怀,被誉为中国古代辞赋之冠。
《岳阳楼记》则是唐代文学家
范仲淹的代表作,以其雄浑豪放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作之一。
而《洛阳纸贵》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
锡的一篇散文,以其清新明丽的文风和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而备
受推崇。
这些重点篇目在《昭明文选》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不仅在
当时影响深远,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这些篇目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
库中的珍贵财富。
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文选》的编纂背景萧统(501—531)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502)十一月,被立为太子,本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
不过,天妒英才,萧统未及即位便英年早逝,谥号“昭明”,故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他主持编纂的《文选》,也称《昭明文选》。
《文选》的编纂,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这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风气,以及萧统本人的学识素养有很大关系。
自建安以来,文学作品急剧增多的势头到晋、宋以后愈加明显,至齐梁间达到高潮。
据统计,从东晋初年到萧梁天监四年(505)的不到两百年时间里,皇家藏书增加了76倍。
这些图书典籍当然包括了各方面的著作,但其中占相当大比例的乃是文学作品。
此时的中国文学在自我独立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改变了其依附儒学的状况。
文学作品数量众多,对它们实行品鉴别裁、芟繁剪芜,就成为广大阅读者的需要,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便应运而生了。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是西晋挚虞编撰的《文章流别集》,《隋书·经籍志》说:“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
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
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可惜,这部书没有流传到现在,我们无缘得览其面貌。
但能够肯定的是,萧统编纂《文选》,与挚虞编撰《文章流别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品日繁,览者劳倦,且萧统时代这个问题较之挚虞时代更加严重,编辑新的文学选本已经刻不容缓。
促成《文选》问世的另一个背景是,自建安以来学者对于文体分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对于文体分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先提出了所谓四科八目,讲得比较概括;到陆机《文赋》便分作十种,此前排在最末的诗赋被提到了前列,各体的规范讲得较为细致;挚虞更联系所选之文来畅论文体问题。
《文选》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它将“文”分为三十八个体类(有研究者认为是三十七类,也有的认为是三十九类,大体上是依据不同的版本所作的统计不同),意在为读者提供一部精品范本。
《昭明文选》各个类目总结10000字
摘要:
一、引言
1.《昭明文选》简介
2.文章意义及目的
二、
正文:
《昭明文选》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选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编纂,距今已有近1600年的历史。
该书共收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各类文学作品10000余首,被誉为“文选之冠”。
本文将对《昭明文选》中的各个类目进行总结,以期对读者了解这部宏大的文学宝藏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昭明文选》简介
《昭明文选》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选集,所选作品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的较高水平。
编纂者萧统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从大量的文献作品中精选而成。
该书分为赋、诗、论、议、书、奏、表、志、状、铭、檄、序、论、赞、颂、祝、祭文等37个类别,涵盖了当时的各种文学样式。
二、各篇目分类概述
(以下各小节内容略)
三、《昭明文选》的价值及影响
《昭明文选》不仅是一部文学佳作,更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著作。
它对后世文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许多作品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它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受到其中作品的启发,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此外,该书还对文化传承与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四、总结与展望
《昭明文选》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研究价值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部著作的各个方面。
在未来,相信《昭明文选》的研究将会更加全面、系统,为我们揭示更多古代文学的奥秘。
总之,通过对《昭明文选》各个类目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部著作的丰富内涵和博大精深。
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
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
《文选》的编纂背景
萧统(501—531)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502)十一月,被立为太子,本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
不过,天妒英才,萧统未及即位便英年早逝,谥号“昭明”,故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他主持编纂的《文选》,也称《昭明文选》。
《文选》的编纂,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这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风气,以及萧统本人的学识素养有很大关系。
自建安以来,文学作品急剧增多的势头到晋、宋以后愈加明显,至齐梁间达到高潮。
据统计,从东晋初年到萧梁天监四年(505)的不到两百年时间里,皇家藏书增加了76倍。
这些图书典籍当然包括了各方面的著作,但其中占相当大比例的乃是文学作品。
此时的中国文学在自我独立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改变了其依附儒学的状况。
文学作品数量众多,对它们实行品鉴别裁、芟繁剪芜,就成为广大阅读者的需要,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便应运而生了。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是西晋挚虞编撰的《文章流别集》,《隋书·经籍志》说:“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
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
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可惜,这部书没有流传到现在,我们无缘得览其面貌。
但能够肯定的是,萧统编纂《文选》,与挚虞编撰《文章流别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品日繁,览者劳倦,且萧统时代这个问题较之挚虞时代更加严重,编辑新的文学选本已经刻不容缓。
促成《文选》问世的另一个背景是,自建安以来学者对于文体分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对于文体分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先提出了所谓四科八目,讲得比较概括;到陆机《文赋》便分作十种,此前排在最末的诗赋被提到了前列,各体的规范讲得较为细致;挚虞更联系所选之文来畅论文体问题。
《文选》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它将“文”分为三十八个体类(有研究者认为是三十七类,也有的认为是三十九类,大体上是依据不同的版本所作的统计不同),意在为读者提供一部精品范本。
能够说这是建安以来几代文论家想做已做而未能完全做好的事情,萧统率领其手下的学士们却做好了,对于这份成绩,《文选序》中特别实行了叙述。
当然,《文选》能够成功编就,还与萧统本人的成长环境和学识素养相关。
萧统的父亲梁武帝萧衍对文学非常重视,他本人也是位作家,《梁书·武帝纪》称他“天情睿敏,下笔成章,千赋百诗,直疏便就,皆文质彬彬,超迈今古”。
萧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自然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
为协助萧统尽快成长,萧衍先后派很多学士充当他的师友,的有《宋书》的作者沈约、《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等。
这使得萧统自幼便对文学产生兴趣,并逐渐有了自己的研究和见地。
加之萧统作为皇太子,有充足的条件充分利用皇家藏的典籍,据说他的藏书近三万卷,而他身边的学士,还能够利用民间藏书。
这是编辑一部高质量选集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内容简介
《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故称《昭明文选》。
萧统,是个很渊博的学者。
著作多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其主持的《昭明文选》,主要收录诗文辞赋,除了少数赞、论、序、述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外,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
选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偏于一面则不收。
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应用之文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的特征和范围的理解日趋明确。
后世注本主要有两种:一是唐显庆年间李善注本,改分原书30卷为60卷;一是唐开元六年(718)吕延祚进表呈上的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本。
近代以来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及中华书局以胡刻本断句,于1977年出版的影印本。
文学影响
《文选》30卷,共收录作家130家,上起子夏(《文选》所署《毛诗序》的作者)、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
书中所收的作家,最晚的陆倕卒于普通七年(526),而萧统卒于中大通三年(531),所以《文选》的编成当在普通七年以后的几年间。
全书收录作品514题。
编排的标准是“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
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
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文选序》)。
从分类的实际情况来看,大致划分为赋、诗、杂文3大类,又分列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等38小类。
赋、诗所占比重最多,又按内容把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门,把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23门,这样的分类体现了
萧统对古代文学发展、尤其是对文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当时已经进入了非常细致的阶段。
但因为分类过于碎杂,因而也遭到后世一些学者如章学诚、俞樾等人的批评。
《文选》的选录标准,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以“文为
本”(《文选序》)。
所以,凡“姬公之籍,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谋夫之话,辩士之端”,“记事之史,系年之书”,这几类即后来习称为经、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选。
但是史传中的赞论序述部分却能够收录,因为“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合乎“能文”的选录标准。
这个标准的着重点显然不在思想内容而在于讲究辞藻华美、声律和谐以及对偶、用事切当这样的艺术形式,但它为中国文学划定了范畴,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对文学的独立发展有促动作用。
萧统的文学思想中存有矛盾。
他是当时文坛上政治地位的人物,六朝的绮靡文风在他身上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不过他对文学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关系,却持重折中,内容要求典雅,形式能够华丽,认为艺术的发展必然是“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文选序》)。
他指出:“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要求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答湘东王书》),同时还推崇陶渊明“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
抑扬爽朗,莫之与京”(《陶渊明集序》)。
所以《文选》所选的作品,其实并没有过度忽视内容。
除了选录陶渊明的8首诗以外,还选录了《古诗十九首》和鲍照的作品18篇。
同时,对那些质木无文的玄言诗和放荡、空虚的艳体诗和咏物诗则摒而不取。
至于入选的作品是否值得选录,应该选录的又是否有所遗漏,后代的学者以前有过很多不同的意见,见仁见智,众说不一。
总的来说,这部诗文总集仅仅用30卷的篇幅,就大体上包罗了先秦至梁代初叶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发展的轮廓,为后人研究这七、八百年的文学史保存了重要的资料。
从选录的技术角度来说,《文选》也存有缺陷。
书中入选了一些伪作,例如李陵《答苏武书》和苏、李的赠答诗,南朝宋人颜延之已经怀疑,刘知几、苏轼决其为赝品,至近代而成定论;孔安国《尚书序》同样也出于晋人的伪造。
同时,书中还有很多误标序文以及误标题目的情况,前者如汉武帝《秋风辞》、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等,题下注明“并序”,实则序文显系史传文字;后者如刘峻《重答刘秣陵诏书》并非答书的原文,陆机、陆云各有《为顾彦先赠妇二首》、李善在注释中就已指出顾彦先应是全彦先,而且除了1首以
外,其他3首均为拟妇答夫的语气。
此外,还有割裂前人文字、篇章次序安排失当等等,也是这个选本的不足之处。
因为《文选》本身所具有的优点,比起同类型的其他诗文总集来,其影响远为深广。
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又和六朝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因而《文选》就成为人们学习诗赋的一种最适当的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
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诗赋取士,《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陆游《老学菴笔记》)。
王安石当国,以新经学取士,此后《文选》才不再成为士人的课本。
不过作为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精粹选本,其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则依然不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