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昭明文选》篇章作者的署名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4
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2005年11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举行了新版《鲁迅全集》首发式。
这是《鲁迅全集》第五种版本。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前后五种版本的情况。
第一种是1938年上海复社出版的二十卷本。
复社是郑振铎、胡愈之这些文化人自己集资办起的一家小出版社,资金不多,要出版这样大的一部书很吃力。
正好不久前出版了斯诺的《西行漫记》这本畅销书,赚了一笔钱。
另一个办法,是由蔡元培、宋庆龄出面,向海内外人士募集纪念本订户。
普及本每部定价才八元,而纪念本却是五十元(甲种)、一百元(乙种),集资不少,这书才得以印成。
这书署名为“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实际是由许广平、郑振铎、王任叔定出方案,具体编校工作,是谢澹如、唐弢、柯灵等人做的。
这部《全集》,收入了鲁迅自己编印的全部著译的单行本。
他最后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及其“二集”,编成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印行,这次也编入《全集》第六卷。
这一卷中还有《且介亭杂文末编》,是他1936年的文集,由许广平编定的。
在编辑意图上,本版《全集》还是尽量求全。
散见于报刊上而未经作者编入单行本的文字,收集起来编为《集外集拾遗》收入第七卷,译文编为《译丛补》收入第十六卷。
鲁迅辑校的古籍,已出版的《唐宋传奇集》和《小说旧闻钞》,还有早年木刻印行的《会稽郡故书杂集》,加上曾经想要付印而没有成功的《嵇康集》和《古小说钩沉》,都收入了本版全集中。
他所辑校的古籍当然远不止这五种。
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鲁迅辑校古籍手稿》就有六大函四十九册六十二种。
从这些手稿中可以看出,鲁迅所做的工作多少不一,有些不过是抄录,当时不都收入《全集》是适当的。
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将这些另行整理为四厚册出版了。
这部《全集》没有收入书信。
这些散在收信人手中的书信,征集不易。
直到1946年,许广平才将已征集到的855封书信编为《鲁迅书简》一书出版。
这部《全集》也没有将完好保存在许广平手中的鲁迅日记编入。
这就造成了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文选》的编纂背景萧统(501—531)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502)十一月,被立为太子,本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
不过,天妒英才,萧统未及即位便英年早逝,谥号“昭明”,故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他主持编纂的《文选》,也称《昭明文选》。
《文选》的编纂,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这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风气,以及萧统本人的学识素养有很大关系。
自建安以来,文学作品急剧增多的势头到晋、宋以后愈加明显,至齐梁间达到高潮。
据统计,从东晋初年到萧梁天监四年(505)的不到两百年时间里,皇家藏书增加了76倍。
这些图书典籍当然包括了各方面的著作,但其中占相当大比例的乃是文学作品。
此时的中国文学在自我独立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改变了其依附儒学的状况。
文学作品数量众多,对它们实行品鉴别裁、芟繁剪芜,就成为广大阅读者的需要,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便应运而生了。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是西晋挚虞编撰的《文章流别集》,《隋书·经籍志》说:“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
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
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可惜,这部书没有流传到现在,我们无缘得览其面貌。
但能够肯定的是,萧统编纂《文选》,与挚虞编撰《文章流别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品日繁,览者劳倦,且萧统时代这个问题较之挚虞时代更加严重,编辑新的文学选本已经刻不容缓。
促成《文选》问世的另一个背景是,自建安以来学者对于文体分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对于文体分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先提出了所谓四科八目,讲得比较概括;到陆机《文赋》便分作十种,此前排在最末的诗赋被提到了前列,各体的规范讲得较为细致;挚虞更联系所选之文来畅论文体问题。
《文选》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它将“文”分为三十八个体类(有研究者认为是三十七类,也有的认为是三十九类,大体上是依据不同的版本所作的统计不同),意在为读者提供一部精品范本。
文学评论 1999年第1期关于《文选》的编者问题力 之内容提要:《文选》出于众手,几成定论,甚者以刘孝绰为其实际编撰者。
而本文经考辨后,最终认为:刘孝绰与《文选》的编辑无实际关系;《文选》乃昭明太子独力所成,而非出于众手。
《文选》这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而深远影响的诗文总集,是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纂的,此点本来是常识,不用多说。
不过晚近以来,中日不少学者认为《文选》是昭明太子延集文人们一起编纂的。
不同的是,我国学者均认为昭明太子为其主编(中心人物)(1);而日本有的学者,如清水凯夫则认为其“实际编者是刘孝绰”(2)。
笔者很佩服这些探索者,尤其是清水凯夫先生。
然而,就笔者所见,不唯“实际编者是刘孝绰”说难以成立,即使是以昭明为主编说,亦无坚确的理由。
对现存有关昭明与《文选》和《文选》选文以及其它相关问题的考察,我们只能得出:《文选》乃昭明太子一人所编的结论。
一从曹魏时代的文帝“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曰《皇览》”起(3),历代统治者多令文人撰集类书或总集。
不过,绝大多数署名的,均非帝王本人,而且史书多说明其情况,如上所举的《皇览》。
又,《三国·魏志·刘劭传》说:“(刘劭)受诏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
”同书卷九《曹爽传》和卷二十三《杨俊传》注,均引《魏略》所载有关撰《皇览》之事。
前者云“桓范……与王象等典集《皇览》”;后者云“王象……受诏撰《皇览》”。
再者,《隋书·经籍志》子部杂类著录是书,注云“缪袭等撰”,而非曹丕。
其它署名者,如唐高祖诏欧阳询等修《艺文类聚》,唐玄宗使徐坚等修《初学记》,宋太宗诏李等修《太平御览》,宋真宗命王钦若等修《册府元龟》等类书,清康熙命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等总集,署名的全是领修(编)者。
这些没有一部是帝王躬修(编)的,但与此相应,亦没有一部署上帝王之名。
具体说到萧梁时代,《梁书·安成王秀传》载昭明太子叔父萧秀“精意术学,搜集经记,招学士平原刘孝标,使撰《类苑》,书未及毕,而已行于世”。
&学教育2。
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mmm 《昭明文选》编纂中对赋的选取研究内容摘要:《昭明文选》编纂中对赋的选取研究,是在研究古典文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赋在《昭明文 选》中共有56篇,占到《昭明文选》总体篇幅的三分之一以上,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因此《昭明文选》编纂中对赋 的选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昭明文选》编撰中对赋的选取研究作为主要内容,以分类研究作为研究基 础,对赋的选取特点以及具体的要求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读。
另外,本文的研究也分析了未入选《昭明文选》的赋。
在魏晋南 ,因为的,在 ,文学 来,所以整个魏晋南北 的文学呈现出欣欣 的。
对《昭明文选》赋的选取研究不可以促进《昭明文选》自身的研究 ,有入了解魏晋南北 的文学内容关键词:《昭明文选》赋南北写《昭明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 子萧统进行主持编纂的,是一部 保存完好的赋、诗、文总集。
其中 的文体包括三十九种,《昭明文 选》罗列了秦代至魏晋南北朝时 期主要文学作品。
《昭明文选》在 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 值,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赋的 选取在《昭明文选》中共有56篇,占到《昭明文选》总体篇幅的三分 之一以上,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因此对《昭明文选》编纂中对赋的 选取研究具有重要的 。
时,研究 到 南北 ,研究分 了选《昭明文选》的赋。
对于《昭明文选》编纂中对赋的选取特点以及具体的要 求进行详细的分。
笔 据的研究 之上,据有文,以及 的史、文学 的为体,对《昭明文选》编 中对赋的选取 进行 的分 ,进 代赋的研究 。
昭明文选选赋类型一 赋。
的赋在《昭明文选》中占据重要位,其中《昭明文选》中赋的选取共30篇 ,的《赋》、《赋》、《赋》《南 赋》,是是篇幅 ,其 的赋 的赋,的赋在编纂 的中占据重要的位。
具体因是因为 时魏晋南 时期作为 时的 文 中,具有 中的,时在 时国以及文 进,重要作,因此的赋在此,具有 时统 的以及 的。
《昭明文选》在之前的一期《昭明文选》内容中,我们知道了《昭明文选》选文是以文学性为第一位的,三观正不正,道德正不正确都是其次,我们还列举了其中的两首诗进行鉴赏。
今天我们来讲《昭明文选》选文的第一大类:赋。
赋,是一种非常炫技的文体,它已经超越了文字艺术,达到了形神合一的超然艺术境界,融合了“声律、朗诵、文字、舞蹈”等内容。
我们在老版《三国演义》里,看曹孟德横槊赋诗:飘逸大气,肢体语言与声律结合,口中朗诵着诗歌,悠然凛冽的样子才是“赋”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们今天看相声报菜名:“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等等,还有评述里面的“赞”有盔甲赞、刀枪赞很多种,比如《三国演义》中赞诸葛亮的语言:“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这些文字形式的源头,其实都是赋。
汉朝最重要的文体就是:赋。
根据赋题材可以分为:京都、鸟兽、郊祀、畋猎、游览、物色、宫殿、江海、志、耕藉、哀伤、论文、音乐、情、纪行等等。
如果按照篇幅来分又可以分为:赋与大赋。
汉赋的代表其实就是所谓的大赋,篇幅长不说,还满篇生僻字,没完没了,但是融会贯通之后,会让人“上瘾”,朗朗上口,毫无佶屈聱牙的感觉,特别押韵,特别强调声律的美感。
汉赋写的最好的四个人,分别是:杨雄、司马相如、张衡、班固。
他们都非常善于描写大都市以及皇家园林宫殿的繁华,这两个内容也是大赋的主要题材。
在《昭明文选》中第一篇就是班固的《两都赋》,这一篇是著名的大赋。
班固是东汉初年的人,东汉的首都在洛阳,西汉的首都在长安,这篇《两都赋》说的就是两座都城。
前半部分是《西都赋》讲的是一名从长安来洛阳做客的人,向主人讲述长安的各种高端大气上档次;后半部分是《东都赋》,是从主人的角度出发向客人讲了洛阳兴盛的礼乐制度,说这比长安的奢华要强。
最终长安来的客人被主人说服,又虚心从主人哪里学会了五首诗歌,来赞美天子的圣明与时代的美好。
《昭明文选》题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昭明文选》是由哪位南朝文学家主编?A. 鲍照B. 萧统C. 刘勰D. 钟嵘2.《昭明文选》共收录了多少位作家的作品?A. 100多位B. 200多位C. 300多位D. 400多位3.下列哪部作品没有被收录在《昭明文选》中?A. 《离骚》B. 《九歌》C. 《天问》D. 《归园田居》4.《昭明文选》的编排体例主要按照什么来分类?A. 文体B. 时代C. 作者D. 主题5.下列哪位诗人的作品在《昭明文选》中占据的篇幅最多?A. 曹操B. 曹植C. 阮籍D. 陶渊明6.《昭明文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多选)A. 确立了文学的经典地位B. 推动了文学批评的发展C. 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D. 保留了丰富的文学史料7.《昭明文选》中的“选”字有何含义?A. 选择B. 选拔C. 选编D. 选集8.下列哪项不是《昭明文选》的编纂特点?A. 收录广泛B. 分类严谨C. 注重实用性D. 体现文学审美9.《昭明文选》对唐代文学有何影响?A. 促进了唐诗的繁荣B. 推动了唐代文学批评的发展C. 为唐代文人提供了学习典范D. 以上都是10.《昭明文选》中收录的文体主要有哪些?(多选)A. 诗歌B. 辞赋C. 散文D. 小说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昭明文选》是由南朝梁代的______主编,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按______编排的诗文总集。
2.《昭明文选》收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共______多位作家的作品,分为______大类。
3.《昭明文选》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确立了______的经典地位,为后世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______。
4.《昭明文选》中的“选”字含义是______,体现了编纂者对文学作品的______和______。
5.《昭明文选》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曾学习并借鉴了其中的______,推动了唐诗的繁荣和发展。
摘要苏轼诗歌对《昭明文选》的接受研究————以宋人注苏诗为视角《文选》又称《昭明文选》,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定,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收录了从先秦到南朝梁之间一百三十余位作家的七百六十多篇作品。
几乎囊括了当时所能见到的诗文菁华,被后人视为总集之首、文章渊薮。
《文选》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的文学、文人都曾产生相当深刻、广泛地影响。
先贤对于唐代与“文选”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硕繁富,然而论及宋代与“文选”文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为沉寂。
普遍认为宋代是“选学废矣”低谷时期,历来不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重点,关注不多,成果较少。
专门对《文选》与宋代诗歌之间接受和影响关系研究、《文选》对宋人诗歌创作影响的个案研究论文鲜见,著作更为凤毛麟角,这正是需要我们去挖掘研究的地方。
本学位论文选取被传统“文选学”界视为“衰落”的宋代作为一个独立研究的时期,以中国文学的集大成者、宋代文学的翘楚——苏轼的诗歌为研究个案,以现代“文选学”视角下的“《文选》接受”为着眼点,结合注释学、文字学、训诂学、接受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以“宋人注苏诗”为主要参考文献并且结合清人对苏诗的注释,来分析苏轼诗歌对《文选》的接受。
通过对苏轼诗歌的句式、句法、典故、词汇、结构、体式等方面的分析、归纳、总结,来与《文选》中的作品建立某种联系,力求发现、找到苏轼在诗歌创作上对唐代文学接受以外的以《文选》为代表的汉魏六朝文学的接受、借鉴情况,以期能从接受视角探析苏轼对《文选》接受方式与转化内涵所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规律,提升我们对《文选》在天水一朝流传与影响的理性认知。
有鉴于此,本学位论文以《苏轼诗歌对<昭明文选>的接受研究》为题目,以文本精读、宋人注释、清人注释和电子检索手段相结合,详细梳理苏轼全部诗歌的2700多首作品。
本学位论文共分四大部分,自分述如下:第一部分:“绪论”部分,简要论述苏轼诗歌对《文选》接受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材料、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
一、引语洪庆善《楚辞补注》于《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句下出注云:“《史记》:‘屈原名平。
’《文选》以‘平’为字,误矣。
”[1]洪庆善明言“《文选》以‘平’为字,误矣”,并未言“《文选》注以‘平’为字,误矣”,可见洪庆善所言指《昭明文选》而非指《昭明文选》五臣注,而《昭明文选》并未言屈原字平,可见,洪庆善误以为《昭明文选》所列作者皆称其字。
《昭明文选》所收屈原作品皆标屈平,以至于洪庆善误以为《昭明文选》以“平”为字而出注正误。
其后误以为《昭明文选》所列作者皆称其字者何其多也。
可见,《昭明文选》所列作者是否皆称其字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了,现试研究之。
二、《昭明文选》篇章署名并非凡有字者均以字署《昭明文选》并非所有有字之作者均以字称,就《昭明文选》全书而言,编者对于《昭明文选》书中所收作品之作者的称呼并未形成统一之体例。
《昭明文选》所收作品之作者有其字不见于史籍而称其名者,如宋玉、李斯、韦孟、邹阳、贾谊、谢灵运、谢惠连、王僧达等。
《昭明文选》所收作品之作者有其字而称呼其尊称者,如曹大家。
《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扶风曹世叔妻”条云:“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一名姬。
博学高才。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2]曹大家其实为班超之妹班昭之称呼,“曹大家”本义为“曹大姑”,“大家”是汉代关中地区之人对年长女子之尊称,班昭(约49-约120)在汉和帝元年时(公元89年),已经41岁,在当时已属年长,又因为学识渊博受到后宫之人尊敬,被称为“曹大家”。
班昭,字惠班,班昭有字而《昭明文选》不称其字。
《昭明文选》所收作品之作者有称呼其美称者,如班婕妤。
据《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至武帝制倢伃、娙娥、傛华、充依,各有爵位,……倢伃视上卿,比列侯。
”[3]颜师古注:“倢,言接幸于上也。
伃,美称也。
”[4]汉制,“倢伃”原来仅次于皇后,往往晋封皇后,汉武帝置为妃嫔之首,后成帝始置昭仪,倢伃位在昭仪之下,爵同上卿,在后妃中地位仍较高。
倢伃既然爵同上卿,实与官职无异。
班婕妤之婕妤,当作倢伃,并非班氏名字,因班氏曾入宫被封倢伃,后人一直沿用此称呼,其真实名字无从可考。
《昭明文选》所收作品之作者有其字而终称以帝王谥号者,如汉武帝、魏武帝、魏文帝等。
《昭明文选》所收作品之作者有其字而终称其名者,如陶渊明等。
“渊明”在靖节先生自作之《祭程氏妹文》中一见:“渊明以少牢之奠,俯而酹之”[5]。
“渊明”在靖节先生自作之《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两见:“渊明从父太常夔尝问关于《昭明文选》篇章作者的署名问题杨德春(邯郸学院中文系 河北邯郸 056005) 摘 要:《昭明文选》并非所有有字之作者均以字称,屈平即在有字不以字称而称名之列,《昭明文选》五臣注空疏荒陋,不足为据。
误以为《昭明文选》所有有字之作者均以字称之原因就在于《昭明文选》五臣注之误导作用。
《昭明文选》之五臣注基本上没有学术价值,《昭明文选》之五臣注原则上绝不可作为考证材料而用于学术目的。
关键词:《昭明文选》 五臣注 李善注收稿日期:2017-08-18作者简介:杨德春(1968-),男,河北遵化人。
邯郸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norities Teachers College of Qinghai Teachers University 第28卷第2期Vol.28.22017年11月Nov.2017耽”[6]、“渊明先亲,君之第四女也”[7]。
此三“渊明”皆靖节自称,为外大父立传而又言及父母,必自称名,则渊明必为靖节先生之名。
祭妹文以生祭死,为尊重死者,必自称名,况兄妹手足情深,必自称名无疑。
颜延之《陶征士诔》云:“有晋征士寻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
”[8]为诔用正式严谨之史笔,则渊明必为靖节先生正式之名。
萧德施《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字元亮。
或云潜字渊明。
浔阳柴桑人也。
”[9]关于靖节先生之名虽然萧德施列出二说,但萧德施列“陶渊明,字元亮”一说于前,可见萧德施本人是倾向于“陶渊明,字元亮”一说的。
萧德施编选《昭明文选》,对于靖节先生之入选作品皆前标以“陶渊明”,则《昭明文选》所标之“陶渊明”必是以“渊明”为名而不是以“渊明”为字。
不在以上五类之《昭明文选》所收作品之作者,《文选》基本上以字称之,此为第六类。
即使以上六类看,《昭明文选》编者对于书中所收作品之作者的称呼也并未形成统一之体例。
称班昭以尊称曰“曹大家”,则称贾谊即为不尊,当尊之曰“贾长沙”或“贾太傅”。
称曹孟德为“魏武帝”,则应称曹子建为“陈思王”。
称班氏为“班婕妤”,则其他亦应称官职。
故就《昭明文选》全书而言,编者对于《昭明文选》书中所收作品之作者的称呼并未形成统一之体例。
由此可见,《昭明文选》所标之“屈平”必是以“屈平”之“平”为名而不是以“平” 为字。
其实,时至今日,误以为《昭明文选》所列作者皆称其字之所谓《昭明文选》研究专家尚大有人在。
屈原字平之错误根源就在于误以为《昭明文选》所列作者皆称其字,《昭明文选》并非所有有字之作者均以字称,《昭明文选》也有有字不以字称而称名之例,屈平即在有字不以字称而称名之列,明乎此,则屈原字平之错误观点不攻自破。
三、误以为《昭明文选》篇章署名为凡有字者均以字署之原因误以为《昭明文选》所有有字之作者均以字称之原因就在于《昭明文选》五臣注的误导作用。
《六臣注文选》卷三十二《离骚经》之张铣注注释“屈平”云:“铣曰:‘《史记》(云):屈原字平。
’”[10]无论南宋初明州刻本六臣注《昭明文选》还是作为《四部丛刊》底本的宋刊本六臣注《昭明文选》均作“铣曰:‘《史记》(云):屈原字平。
’”由此可见,至少从南宋以来,五臣注《昭明文选》之“铣曰:‘《史记》(云):屈原字平。
’”原本如此,其有刊刻之误的可能性较小,则“铣曰:‘《史记》(云):屈原字平。
’”确为张铣之观点。
《昭明文选》之五臣注是针对《昭明文选》之李善注而发,意在排突《昭明文选》之李善注而自高位置,《昭明文选》之五臣注务求异于《昭明文选》之李善注以至于到了窃据《昭明文选》之李善注而巧为倒颠以自高位置之地步,《昭明文选》卷四一《报任少卿书》之李善注云:“《史记》曰:‘屈原,名平,楚之同姓,为楚怀王左司徒。
博文强志,敏于辞令,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心害其能。
怀王使原为宪令,原草藁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原为令,众莫不知。
每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为王也。
王怒而疏之。
平病听之不聪,作《离骚经》。
’”[11]在文字上此虽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出入,但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之说是基本上一致的,再看《六臣注文选》卷三十二《离骚经》之张铣注,张铣注云:“铣曰:‘《史记》(云):屈原字平。
仕楚为三闾大夫,上官、靳尚妬其才能,谮毁之,王乃流屈原于江南,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
’”[12]张铣注诬《史记》云屈原仕楚为三闾大夫,张铣注又诬《史记》云上官、靳尚妬其才能而谮毁之,张铣注又诬《史记》云王乃流屈原于江南,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彊志,明於治乱,嫺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13]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明确记载屈原为楚怀王左徒,《离骚》作于怀王疏屈原之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未言靳尚妬屈原才能,张铣此注总共七句,明显错误在三处以上,则其意在排突李善注而自高位置,故其“屈原字平”也必为无稽之谈。
可见,李善注严谨详实,实为考证学家之武库、考证材料之渊薮,五臣注与李善注正相反对,一般而言,五臣注空疏荒谬,迂陋鄙倍,原则上不可作为考证材料。
有鉴于此,则作为五臣注之一的张铣注意在排突李善注而自高位置,张铣之才学又远在李善之下,其说如同痴人说梦,其云“屈原字平”,绝不可据。
张铣之才学远在李善之下,而《昭明文选》之张铣注又意在排突《昭明文选》之李善注而自高位置,饥不择食,囫囵吞枣,以至于误以为《昭明文选》所列之作者皆称其字,又因《昭明文选》所收屈原作品皆标屈平,遂误以为《昭明文选》以‘平’为字而率尔擅改《史记》以为注,其草率如同儿戏,绝不可据。
不仅张铣误以为《昭明文选》所列之作者皆称其字,其后之宋洪庆善亦然,洪庆善《楚辞补注》于《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句下出注云:“《史记》:‘屈原名平。
’《文选》以‘平’为字,误矣。
”[14]洪庆善明言“《文选》以‘平’为字,误矣”,并未言“《文选》注以‘平’为字,误矣”,可见洪庆善所言指《昭明文选》而非指《昭明文选》之五臣注,而《昭明文选》并未言屈原字平,可见,洪庆善误以为《昭明文选》所列之作者皆称其字,《昭明文选》所收屈原作品皆标屈平,以至于洪庆善误以为《昭明文选》以“平”为字而出注正误。
其实,《昭明文选》之五臣注空疏荒陋,不足为据。
李济翁《资暇集》卷上“非五臣”条云:“世人多謂李氏立意注《文选》,过为迂繁,徒自騁学,且不解文意,遂相尚习五臣者,大误也。
所广征引,非李氏立意,盖李氏不欲窃人之功,有旧注者,必逐每篇存之,仍題原注之人姓字。
或有迂阔乖谬,犹不削去之。
苟旧注未备,或兴新意,必于旧注中称‘臣善’以分別。
既存原注,例皆引据,李氏续之,雅誼殷勤也。
代传数本李氏《文选》,有初注成者,有复注成者,有三注、四注者,当初旋被传写之误。
其绝笔之本,兼释音训义,注解甚多,匡乂家幸而有焉。
尚将数本并校,不惟注之赡略有异,至于科段互相不同,无似余家之本该备也。
因而比量五臣者,方悟所注直尽从李氏注中出。
开元进表反非斥李氏,无乃欺心欤?且李氏未详处,将欲下笔,宜明引凭证。
细而观之,无非率尔。
”[15]五臣注草率如儿戏,李善注严肃中肯。
五臣注强不知以为知,强行注释,表现出五臣从根本上就无做学问之态度,而李善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其于未详之处付之阙如。
李济翁《资暇集》卷上“非五臣”条云:“斯类篇篇有之,学者幸留意。
仍知李氏绝笔之本,悬若日月焉。
方之五臣,犹虎狗、凤鸡耳。
”故五臣注根本不能用作文献考证之证据,如同鸡狗之五臣注基本上没有学术价值。
邱(按:或作丘)光庭《兼明书》卷四“五臣注《文选》”条云:“五臣者,不知何许人也,所注《文选》,颇为乖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