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文选是由南朝梁宗室文学家谁组织文人共同编选的
- 格式:docx
- 大小:16.23 KB
- 文档页数:1
《昭明文选》是现存编选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故称《昭明文选》。
萧统,是个很渊博的学者。
著作多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其主持的《昭明文选》,主要收录诗文辞赋,除了少数赞、论、序、述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外,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
选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偏于一面则不收。
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应用之文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的特征和范围的认识日趋明确。
后世注本主要有两种:一是唐显庆年间李善注本,改分原书30卷为60卷;一是唐开元六年(718)吕延祚进表呈上的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本。
萧统(501~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母亲为萧衍的贵嫔丁令光,又称丁贵嫔。
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于531年去世,死后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
后人将其编撰的《文选》也称为《昭明文选》。
萧统在东宫做太子时,东宫藏书近三万卷,一时“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梁书·昭明太子传》)。
著名文人,如刘孝绰、殷菩、土殇等都聚集在他的周围,受到他的礼遇。
萧统编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诰类的《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历代诗文而成的总集《文选》三十卷。
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萧统笃信佛教,著名的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其中“三十二分则”的编辑,即为他所作。
原本长篇连贯的经文,经过他整理成为容易传诵理解的三十二个分则,各段并补充浓缩精要的副标题。
《文选》30卷,共收录作家130家,上起子夏(《文选》所署《毛诗序》的作者)、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
书中所收的作家,最晚的陆倕卒于普通七年(526),而萧统卒于中大通三年(531),所以《文选》的编成当在普通七年以后的几年间。
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文选》的编纂背景萧统(501—531)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502)十一月,被立为太子,本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
不过,天妒英才,萧统未及即位便英年早逝,谥号“昭明”,故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他主持编纂的《文选》,也称《昭明文选》。
《文选》的编纂,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这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风气,以及萧统本人的学识素养有很大关系。
自建安以来,文学作品急剧增多的势头到晋、宋以后愈加明显,至齐梁间达到高潮。
据统计,从东晋初年到萧梁天监四年(505)的不到两百年时间里,皇家藏书增加了76倍。
这些图书典籍当然包括了各方面的著作,但其中占相当大比例的乃是文学作品。
此时的中国文学在自我独立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改变了其依附儒学的状况。
文学作品数量众多,对它们实行品鉴别裁、芟繁剪芜,就成为广大阅读者的需要,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便应运而生了。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是西晋挚虞编撰的《文章流别集》,《隋书·经籍志》说:“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
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
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可惜,这部书没有流传到现在,我们无缘得览其面貌。
但能够肯定的是,萧统编纂《文选》,与挚虞编撰《文章流别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品日繁,览者劳倦,且萧统时代这个问题较之挚虞时代更加严重,编辑新的文学选本已经刻不容缓。
促成《文选》问世的另一个背景是,自建安以来学者对于文体分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对于文体分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先提出了所谓四科八目,讲得比较概括;到陆机《文赋》便分作十种,此前排在最末的诗赋被提到了前列,各体的规范讲得较为细致;挚虞更联系所选之文来畅论文体问题。
《文选》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它将“文”分为三十八个体类(有研究者认为是三十七类,也有的认为是三十九类,大体上是依据不同的版本所作的统计不同),意在为读者提供一部精品范本。
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文选》的编纂背景萧统(501—531)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502)十一月,被立为太子,本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
不过,天妒英才,萧统未及即位便英年早逝,谥号“昭明”,故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他主持编纂的《文选》,也称《昭明文选》。
《文选》的编纂,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这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风气,以及萧统本人的学识素养有很大关系。
自建安以来,文学作品急剧增多的势头到晋、宋以后愈加明显,至齐梁间达到高潮。
据统计,从东晋初年到萧梁天监四年(505)的不到两百年时间里,皇家藏书增加了76倍。
这些图书典籍当然包括了各方面的著作,但其中占相当大比例的乃是文学作品。
此时的中国文学在自我独立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改变了其依附儒学的状况。
文学作品数量众多,对它们实行品鉴别裁、芟繁剪芜,就成为广大阅读者的需要,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便应运而生了。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是西晋挚虞编撰的《文章流别集》,《隋书·经籍志》说:“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
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
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可惜,这部书没有流传到现在,我们无缘得览其面貌。
但能够肯定的是,萧统编纂《文选》,与挚虞编撰《文章流别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品日繁,览者劳倦,且萧统时代这个问题较之挚虞时代更加严重,编辑新的文学选本已经刻不容缓。
促成《文选》问世的另一个背景是,自建安以来学者对于文体分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对于文体分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先提出了所谓四科八目,讲得比较概括;到陆机《文赋》便分作十种,此前排在最末的诗赋被提到了前列,各体的规范讲得较为细致;挚虞更联系所选之文来畅论文体问题。
《文选》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它将“文”分为三十八个体类(有研究者认为是三十七类,也有的认为是三十九类,大体上是依据不同的版本所作的统计不同),意在为读者提供一部精品范本。
《昭明文选》题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昭明文选》是由哪位南朝文学家主编?A. 鲍照B. 萧统C. 刘勰D. 钟嵘2.《昭明文选》共收录了多少位作家的作品?A. 100多位B. 200多位C. 300多位D. 400多位3.下列哪部作品没有被收录在《昭明文选》中?A. 《离骚》B. 《九歌》C. 《天问》D. 《归园田居》4.《昭明文选》的编排体例主要按照什么来分类?A. 文体B. 时代C. 作者D. 主题5.下列哪位诗人的作品在《昭明文选》中占据的篇幅最多?A. 曹操B. 曹植C. 阮籍D. 陶渊明6.《昭明文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多选)A. 确立了文学的经典地位B. 推动了文学批评的发展C. 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D. 保留了丰富的文学史料7.《昭明文选》中的“选”字有何含义?A. 选择B. 选拔C. 选编D. 选集8.下列哪项不是《昭明文选》的编纂特点?A. 收录广泛B. 分类严谨C. 注重实用性D. 体现文学审美9.《昭明文选》对唐代文学有何影响?A. 促进了唐诗的繁荣B. 推动了唐代文学批评的发展C. 为唐代文人提供了学习典范D. 以上都是10.《昭明文选》中收录的文体主要有哪些?(多选)A. 诗歌B. 辞赋C. 散文D. 小说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昭明文选》是由南朝梁代的______主编,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按______编排的诗文总集。
2.《昭明文选》收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共______多位作家的作品,分为______大类。
3.《昭明文选》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确立了______的经典地位,为后世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______。
4.《昭明文选》中的“选”字含义是______,体现了编纂者对文学作品的______和______。
5.《昭明文选》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曾学习并借鉴了其中的______,推动了唐诗的繁荣和发展。
昭明文选是由南朝梁宗室文学家谁组织文人共同编选的
昭明文选是由南朝梁宗室文学家谁组织文人共同编选的
《昭明文选》是由南朝梁宗室、文学家___组织文人共同编选的。
A.萧统
B.苏颂
C.沈括
D.刘勰
正确答案: A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一部由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的诗文总集,于梁武帝普通七年至中大通三年之间编成,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赋、诗、文总集。
文选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的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内容可大致划分为赋、诗、杂文3大类,其下又分列38小类。
其选材严谨、注重词藻,使我国自先秦来文史不分现象有了明确的分界。
内容简介
《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故称《昭明文选》。
萧统,是个很渊博的学者。
著作多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其主持的《昭明文选》,主要收录诗文辞赋,除了少数赞、论、序、述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外,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
选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偏于一面则不收。
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应用之文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的特征和范围的认识日趋明确。
后世注本主要有两种:一是唐显庆年间李善注本,改分原书30卷为60卷;一是唐开元六年(718)吕延祚进表呈上的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本。
近代以来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及中华书局以胡刻本断句,于1977年出版的影印本。
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文选》的编纂背景萧统(501—531)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502)十一月,被立为太子,本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
不过,天妒英才,萧统未及即位便英年早逝,谥号“昭明”,故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他主持编纂的《文选》,也称《昭明文选》。
《文选》的编纂,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这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风气,以及萧统本人的学识素养有很大关系。
自建安以来,文学作品急剧增多的势头到晋、宋以后愈加明显,至齐梁间达到高潮。
据统计,从东晋初年到萧梁天监四年(505)的不到两百年时间里,皇家藏书增加了76倍。
这些图书典籍当然包括了各方面的著作,但其中占相当大比例的乃是文学作品。
此时的中国文学在自我独立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改变了其依附儒学的状况。
文学作品数量众多,对它们实行品鉴别裁、芟繁剪芜,就成为广大阅读者的需要,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便应运而生了。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是西晋挚虞编撰的《文章流别集》,《隋书·经籍志》说:“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
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
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可惜,这部书没有流传到现在,我们无缘得览其面貌。
但能够肯定的是,萧统编纂《文选》,与挚虞编撰《文章流别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品日繁,览者劳倦,且萧统时代这个问题较之挚虞时代更加严重,编辑新的文学选本已经刻不容缓。
促成《文选》问世的另一个背景是,自建安以来学者对于文体分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对于文体分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先提出了所谓四科八目,讲得比较概括;到陆机《文赋》便分作十种,此前排在最末的诗赋被提到了前列,各体的规范讲得较为细致;挚虞更联系所选之文来畅论文体问题。
《文选》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它将“文”分为三十八个体类(有研究者认为是三十七类,也有的认为是三十九类,大体上是依据不同的版本所作的统计不同),意在为读者提供一部精品范本。
《文选集注》序与目录〔梁〕萧统编〔唐〕李善注弁言《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五○一—五三一)主持下一些著名文人共同编选的,也称《昭明文选》。
它选录了先奏至梁八九百年间、一百多个作者、七百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是我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
萧统,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武帝萧衍长子。
武帝天监元年(五○二),立为太子。
著有《文集》二十卷、《正序》十卷、《文章英华》二十卷,都已失传,後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他是一个很渊博的学者,招集著名文士,商榷古今,聚书近三万卷,研读不倦。
《梁书·昭明太子传》记述当时盛况说:「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文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依靠集体力量编成的。
这部书选录诗文辞赋,除了史书中少数赞、论、序、述被萧统认为是文学作品以外,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
作品入选的标准是「事出於沈思,义归乎翰藻」(萧统《文选序》),就是说,入选的作品必须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偏於一面的概不录取。
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区别开来,给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之间划出了一条界线。
这反映了当时对文学作品的特色和范围认识日趋明确,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正由於当时具备如此有利的编著条件和明确的选择标准,才能够使《文选》成为一部规模宏大、选择严格的诗文总集,使萧统以前正统派的文章精华,基本上总结在这部书里。
其中比较精审地选录了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各种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同时能够兼顾到各种体裁,各种流派,各种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梁以前各个封建朝代的文学面貌,为以後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如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以及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等,保存了古代都市建筑规模的资料。
左思《三都赋》、木华《海赋》、郭璞《江赋》,等於三部自然、人文及经济地理著作。
潘岳《西征赋》、孙绰《游天台山赋》,则是韵文的游记。
几篇关於音乐舞蹈的赋,就是古代音乐舞蹈的写实。
陆机《文赋》是极精湛的文学批评作品。
昭明文选是由南朝梁宗室文学家谁组织
昭明文选》是由南朝梁宗室、文学家____组织文人共同编选的。
A.萧统
B.苏颂
C.沈括
D.刘勰正确答案:A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一般认为,《昭明文选》编成于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至中大通三年(531年)之间。
明文选》收录自周代至六朝梁以前七八百年间130多位作者的诗文700余篇,是一部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在这部总集里,萧统把我国先秦两汉以来文史哲不分的现象作了梳理和区分,他认为经史诸子都以立意纪事为本,不属词章之作,只有符合“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标准的文章才能入选。
也就是说,只有善用典故成辞、善用形容比喻、辞采精巧华丽的文章,才合乎标准,《昭明文选》正是以此来划分文学与非文学界限的第一部选集。
由于《昭明文选》选材严谨、注重词藻,所选的大多是典雅之作。
在过去文人的眼中,一向被视为文学的教科书,是士子们必读的一部书,千余年来流传不衰。
大诗人杜甫教育他的儿子宗武要“熟精文选理”(《宗武生日》)。
到了宋代,更有“文选烂、秀才半”的俗谚(陆游《老学庵笔记》)。
《昭明文选》的诞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
自从有了《昭明文选》,这才使我国自先秦来文史不分现象有了明确的分界。
《昭明文选》继往开来,对古今文体做了全面的阐述、辨析和整理,它是我国第一部按体区分规模宏大的文学总集,这在文学史上是个开创。
昭明文选是由南朝梁宗室文学家谁组织文人共同编选的?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武进县)人。
南朝梁宗室、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光。
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册立为太子,举止大方,爱好佛学。
因蜡鹅厌祝一事,父子产生嫌隙。
中大通三年(531年),英年早逝,谥号昭明,葬于安宁陵,后世称为“昭明太子”。
天正元年(551年),侯景拥立豫章王萧栋即位后,追尊昭明皇帝。
大定元年(555年),第三子萧詧建立西梁政权,追尊昭明皇帝,庙号高宗。
曾主持编撰中国现存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文选》,史称《昭明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