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5
昭明文选是一部我国古代散文选集,共分为七十个话题章节,涵盖了社会、政治、文化、人生哲学等各个领域。
每一篇文章都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堪称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深度和广度的方式来探讨《昭明文选》这一话题,为您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我将从整体概况开始,对《昭明文选》的成书背景、编选原则和意义进行全面评估,然后按照每个章节的顺序,逐一总结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最后对整个《昭明文选》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和个人观点的共享。
让我们来了解《昭明文选》的背景和意义。
《昭明文选》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所编选的文集,选文的标准是“凡有意旨、感人心、触事理、扶道义” ,所以它汇集了睿哲明君的政论与文学精华。
这部选集以诚求学问、追求真理、明志立言为旨归。
所选篇目极富内容,情感真挚,意蕴深沉,情景交融。
内容涵盖了政治、文化、社会、道德、人生哲学等各个方面。
《昭明文选》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遗产,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让我们逐一总结《昭明文选》每章的主题和内容。
首先是第一章的“缉怪” ,文章言志向,读者心在仰慕。
这一章集中展示了文学家对未来的憧憬和对人生的思考。
第二章的“与夫人歎天地” ,则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状况的向往。
随后的每一章都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展开,如“畴日” 、“上士” 、“耕” 等,每一篇都有着独特的内涵和思想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思考。
让我们来对整个《昭明文选》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和个人观点的共享。
在我看来,《昭明文选》是一部富有思想深度、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更蕴含着对人生、道德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每一篇文章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引人深思。
通过阅读《昭明文选》,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更可以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启示,指导我们的人生和学问。
在总结这篇文章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昭明文选》的魅力和价值,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宝库,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思考。
昭明文选导读
《昭明文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集,编选自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的文学作品。
它是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义庆所编纂,收录了当时各个流派的优秀作品,涵盖了诗、赋、文、记、论等多种文体。
《昭明文选导读》是对《昭明文选》中文学作品的简要介绍和导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点。
以下是对《昭明文选导读》的一些主要内容:
1. 文选编纂背景:介绍《昭明文选》的编纂目的、背景和历史意义,以及刘义庆作为编纂者的背景和动机。
2. 文选内容概述:对《昭明文选》的内容进行概述,包括收录的文学作品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各个文体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3. 代表作品导读:选取《昭明文选》中的一些代表作品进行导读,介绍其主题、风格、艺术特点和文化意义。
这些作品可能包括诗歌、赋文、散文等,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风格。
4. 作者简介:对《昭明文选》中的一些重要作者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他们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5. 文学特点和影响:对《昭明文选》所收录的文学作品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和评述,探讨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昭明文选导读》,读者可以了解《昭明文选》的编纂背景和内容概述,同时对其中的代表作品和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昭明文选》中的文学作品,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文学风貌和文化传统。
档案文献编纂学视野下的《昭明文选》■苏迪摘要:在南朝齐梁时期,文的自觉意识下文学批评创新和文体辨析的兴:促使《昭明文选》这类具有总集性质的档案文献编纂成果的产生。
在编纂中,文学地位得到提升,并且在形式上按照文体b类进行编纂。
从档案文献编纂学来看,《昭明文选》属于一次档案文献。
《昭明文选》有着自觉而全面的选文编纂标准,正是这些标准要求才使得《昭明文选》在历朝备受青睐,成为文学教科书。
关键词:文体意识《昭明文选》档案文献编纂体裁标准阐释启示随着近代化的逐步深入和社会变革的展开,西方科学视角下的学科体系传入中国,在上世B 三十年代,基于现代管理社会下的文书管理和实践,档案学初步形成。
之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步入改革开放时期,档案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学、管理学等区分,并成为独立的学科,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和范围,逐步建立了自己学科体系。
随着学科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和文献整理与编纂题材的日益广泛,其学科分支也不断产生。
档案文献编纂学便是基于上述发展产生的学科分支。
档案文献编纂学“以整个档案文献编纂活动的客观规律为研究对象,以指导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生产出高质量的档案文献信息产品服务于社会,作为研究的根本任务和目的”。
而档案文献是指“刊载档案原文或以揭示、报道、摘编及综述档案信息为基本内容的各种出版物”,虽然档案文献编纂学是现代学科,但是回溯历史就会发现,在历史中一些文献资料的编辑和整理就是对档案原文的整理,同时也是对历史与文化的保存。
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档案文献编纂,中华民族是善于保存历史与记忆的民族,特别善于历史文献的编纂与研究,研究发掘古代档案文献编纂中的个案与经验,对于丰富档案文献编纂学学科价值,总结规律,指导当下的档案文献编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诞生于南朝梁的《昭明文选》以下简称《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一般认为,这部作品是梁昭明太子萧统所主持编纂的,考查这部文学总集的编纂活动,具有重要的档案文献编纂学价值和意义。
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文选》的编纂背景萧统(501—531)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502)十一月,被立为太子,本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
不过,天妒英才,萧统未及即位便英年早逝,谥号“昭明”,故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他主持编纂的《文选》,也称《昭明文选》。
《文选》的编纂,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这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风气,以及萧统本人的学识素养有很大关系。
自建安以来,文学作品急剧增多的势头到晋、宋以后愈加明显,至齐梁间达到高潮。
据统计,从东晋初年到萧梁天监四年(505)的不到两百年时间里,皇家藏书增加了76倍。
这些图书典籍当然包括了各方面的著作,但其中占相当大比例的乃是文学作品。
此时的中国文学在自我独立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改变了其依附儒学的状况。
文学作品数量众多,对它们实行品鉴别裁、芟繁剪芜,就成为广大阅读者的需要,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便应运而生了。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是西晋挚虞编撰的《文章流别集》,《隋书·经籍志》说:“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
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
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可惜,这部书没有流传到现在,我们无缘得览其面貌。
但能够肯定的是,萧统编纂《文选》,与挚虞编撰《文章流别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品日繁,览者劳倦,且萧统时代这个问题较之挚虞时代更加严重,编辑新的文学选本已经刻不容缓。
促成《文选》问世的另一个背景是,自建安以来学者对于文体分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对于文体分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先提出了所谓四科八目,讲得比较概括;到陆机《文赋》便分作十种,此前排在最末的诗赋被提到了前列,各体的规范讲得较为细致;挚虞更联系所选之文来畅论文体问题。
《文选》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它将“文”分为三十八个体类(有研究者认为是三十七类,也有的认为是三十九类,大体上是依据不同的版本所作的统计不同),意在为读者提供一部精品范本。
昭明文选重点篇目
《昭明文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集,由唐代文
学家韩愈所编选。
它收录了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初期的一些优秀文学
作品,内容包括了诗、赋、文、记、论等多种文体。
这部文集对后
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文章宝库"。
在《昭明文选》中,有很多重点篇目,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魏晋
南北朝至唐代初期的一些文学名篇,如《陈情表》、《岳阳楼记》、《洛阳纸贵》等。
这些篇目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
泛传颂和研究。
《陈情表》是其中的重点篇目之一,它是南朝梁代文学家、政
治家骆宾王所作的一篇辞章,内容真挚感人,表达了作者忠诚为国
的情怀,被誉为中国古代辞赋之冠。
《岳阳楼记》则是唐代文学家
范仲淹的代表作,以其雄浑豪放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作之一。
而《洛阳纸贵》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
锡的一篇散文,以其清新明丽的文风和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而备
受推崇。
这些重点篇目在《昭明文选》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不仅在
当时影响深远,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这些篇目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
库中的珍贵财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昭明文选史上最牛作文参考书萧统成最牛小编
导语:写好作文,要熟读优秀作文。
好的作文,也是读出来的,模仿出来的。
其实,我们自小学到大学的语文课本,都是优秀作文选,选的是名家、大家的
写好作文,要熟读优秀作文。
好的作文,也是读出来的,模仿出来的。
其实,我们自小学到大学的语文课本,都是优秀作文选,选的是名家、大家的得意文章。
可以说我们是读着优秀作文选长大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优秀作文教材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换,篇目也会变更,然而,中国古代有一套优秀作文教材,却始终屹立在文化的制高点上,不仅没有更换,而且还成了专家们的研究对象,历代很多才子都是读着它成长的。
到底是哪本书呢?它就是《昭明文选》。
传统:
从思想家到军事家都热衷于编作文选
其实,在中国的写作阅读史上,优秀作文选一直没有断过,很早以前就有了。
当然,严格地按照专业术语而言,这些书应该称为诗文选集。
然而,熟诵并模仿,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准,也是出这些选集的目的之一,因此戏称它们为优秀作文选也不为过。
很早的时候,文艺青年们就意识到,想要提高文化水平、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作文范本是必须的。
文艺青年孔子就意识到了这点,所以编了《诗经》。
孔老师的眼光是极其严苛的,从上古到周朝,这么多年,他就只选了三百多篇,要入他的眼,真心不容易。
别以为诗就不是作文,诗其实是最精练的作文。
孔老师说了,读了我编的这本书,出使诸侯,在外交场合交流就没有问题了。
而且还可以“兴观群怨”,用来抒发感情、观察社会、建朋友圈、发发牢骚,它都是利器。
也就是
生活常识分享。
浅析《昭明文选》鲍照乐府诗
《昭明文选》是明朝时期的一部文学著作,其中包括了许多著名的乐府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鲍照的乐府诗。
鲍照的乐府诗以其精致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抒情,深受读者的喜爱。
鲍照的乐府诗以其精致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他的诗歌抒发出了他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的诗歌中有许多关于社会的描写,比如他的《游春》中描写了春天的美景,以及人们在春天里的欢乐,他的《游园》中描写了园林的美景,以及人们在园林里的欢乐,他的《游山》中描写了山林的美景,以及人们在山林里的欢乐。
此外,他的诗歌中还有许多关于人生的描写,比如他的《游子吟》中描写了人生的艰辛,以及人们在艰辛中的坚持,他的《游太湖》中描写了人生的美好,以及人们在美好中的欢乐,他的《游西湖》中描写了人生的悲伤,以及人们在悲伤中的坚强。
鲍照的乐府诗以其优美的抒情而闻名,他的诗歌中有许多关于爱情的描写,比如他的《游春》中描写了爱情的美好,以
及人们在爱情中的欢乐,他的《游园》中描写了爱情的悲伤,以及人们在悲伤中的坚强,他的《游山》中描写了爱情的挣扎,以及人们在挣扎中的坚持。
此外,他的诗歌中还有许多关于友情的描写,比如他的《游子吟》中描写了友情的美好,以及人们在友情中的欢乐,他的《游太湖》中描写了友情的悲伤,以及人们在悲伤中的坚强,他的《游西湖》中描写了友情的挣扎,以及人们在挣扎中的坚持。
总之,鲍照的乐府诗以其精致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抒情,深受读者的喜爱,其中的诗歌抒发出了他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其中有许多关于社会、人生和爱情的描写,以及关于友情的描写,这些都是鲍照乐府诗的精髓所在。
民国中学语文选文研究《文选》是一部汇聚了历代文学作品精华的巨著,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而奎章阁本《文选》则在众多版本中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版本特点和流传历程。
本文将从奎章阁本《文选》的流传及版本特点、所收文学作品类型及数量、对文学史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全面深入地探讨奎章阁本《文选》的价值和意义。
奎章阁本《文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有着曲折的流传历程和独特的版本特点。
此版本《文选》由元代文学家揭侯斯汇集评点,成书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刻印于江陵郡奎章阁,故称“奎章阁本”。
奎章阁本《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选》刻本之一,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此版本《文选》原为南宋绍兴年间刊本,后经元代刊刻,明、清两代均有影印本传世。
由于历代翻刻版本众多,形成了不同的传世版本,目前已知有三十余种。
奎章阁本《文选》在版本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对于研究《文选》的版本演进和历史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奎章阁本《文选》共收录了历代文学作品五十二卷,其中诗二十九卷、赋十卷、文十三卷。
所收作品时间跨度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类别和流派,包括诗、赋、骈文、散文等。
在作品数量方面,奎章阁本《文选》共收录了750篇作品,其中诗歌380首、辞赋120篇、散文250篇。
这些作品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流派的文学风格和特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奎章阁本《文选》作为一部重要的文学典籍,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奎章阁本《文选》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历代文学作品的重要资料和文献支持,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奎章阁本《文选》在编纂过程中注重对作品内容和艺术特点的评点,这种评点方式为后来的文学批评和鉴赏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通过对奎章阁本《文选》的流传及版本特点、所收文学作品类型及数量、对文学史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展现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
《文选》的编纂背景
萧统(501—531)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502)十一月,被立为太子,本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
不过,天妒英才,萧统
未及即位便英年早逝,谥号“昭明”,故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
他主持编纂的《文选》,也称《昭明文选》。
《文选》的编纂,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这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
社会风气,以及萧统本人的学识素养有很大关系。
自建安以来,文学作品急剧增多的势头到晋、宋以后愈加明显,
至齐梁间达到高潮。
据统计,从东晋初年到萧梁天监四年(505)的不到
两百年时间里,皇家藏书增加了76倍。
这些图书典籍当然包括了各方
面的著作,但其中占相当大比例的乃是文学作品。
此时的中国文学在
自我独立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改变了其依附儒学的状况。
文学作
品数量众多,对它们实行品鉴别裁、芟繁剪芜,就成为广大阅读者的
需要,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便应运而生了。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是西晋挚虞编撰的《文章流别集》,《隋书·经籍志》说:“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
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
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可惜,这部书没有流传到现在,我
们无缘得览其面貌。
但能够肯定的是,萧统编纂《文选》,与挚虞编
撰《文章流别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品日繁,览者劳倦,且
萧统时代这个问题较之挚虞时代更加严重,编辑新的文学选本已经刻
不容缓。
促成《文选》问世的另一个背景是,自建安以来学者对于文体分
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对于文体分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先
提出了所谓四科八目,讲得比较概括;到陆机《文赋》便分作十种,此
前排在最末的诗赋被提到了前列,各体的规范讲得较为细致;挚虞更联
系所选之文来畅论文体问题。
《文选》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它将“文”分为三十八个体类(有研究者认为是三十七类,也有的认为是三十九类,大体上是依据不同的版本所作的统计不同),意在为读者提供一部精品范本。
能够说这是建安以来几代文论家
想做已做而未能完全做好的事情,萧统率领其手下的学士们却做好了,对于这份成绩,《文选序》中特别实行了叙述。
当然,《文选》能够成功编就,还与萧统本人的成长环境和学识
素养相关。
萧统的父亲梁武帝萧衍对文学非常重视,他本人也是位作家,《梁书·武帝纪》称他“天情睿敏,下笔成章,千赋百诗,直疏
便就,皆文质彬彬,超迈今古”。
萧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自然
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
为协助萧统尽
快成长,萧衍先后派很多学士充当他的师友,的有《宋书》的作者沈约、《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等。
这使得
萧统自幼便对文学产生兴趣,并逐渐有了自己的研究和见地。
加之萧
统作为皇太子,有充足的条件充分利用皇家藏的典籍,据说他的藏书
近三万卷,而他身边的学士,还能够利用民间藏书。
这是编辑一部高
质量选集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内容简介
《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
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故称《昭明文选》。
萧统,是个很渊博的学者。
著作多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其主持的《昭明文选》,主要收录诗文辞赋,除了少数赞、论、序、述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外,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
选的
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偏于
一面则不收。
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应用之文区
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的特征和范围的理解日趋明确。
后世注本
主要有两种:一是唐显庆年间李善注本,改分原书30卷为60卷;一是
唐开元六年(718)吕延祚进表呈上的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本。
近代以来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及中华书
局以胡刻本断句,于1977年出版的影印本。
文学影响
《文选》30卷,共收录作家130家,上起子夏(《文选》所署《毛诗序》的作者)、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
书中所收的作家,最晚
的陆倕卒于普通七年(526),而萧统卒于中大通三年(531),所以《文选》的编成当在普通七年以后的几年间。
全书收录作品514题。
编排
的标准是“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
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
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文选序》)。
从分类的实际情况来看,大致划
分为赋、诗、杂文3大类,又分列赋、诗、骚、七、诏、册、令、教
等38小类。
赋、诗所占比重最多,又按内容把赋分为京都、郊祀、耕
籍等15门,把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23门,这样的分类体现了
萧统对古代文学发展、尤其是对文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反映了
文体辨析在当时已经进入了非常细致的阶段。
但因为分类过于碎杂,
因而也遭到后世一些学者如章学诚、俞樾等人的批评。
《文选》的选录标准,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以“文为
本”(《文选序》)。
所以,凡“姬公之籍,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谋夫之话,辩士之端”,“记事之史,系年之书”,
这几类即后来习称为经、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选。
但是史传中的赞论
序述部分却能够收录,因为“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
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合乎“能文”的选录标准。
这个标准的着
重点显然不在思想内容而在于讲究辞藻华美、声律和谐以及对偶、用
事切当这样的艺术形式,但它为中国文学划定了范畴,是文学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结果,对文学的独立发展有促动作用。
萧统的文学思想中
存有矛盾。
他是当时文坛上政治地位的人物,六朝的绮靡文风在他身
上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不过他对文学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关系,却持重折中,内容要求典雅,形式能够华丽,认为艺术的发展必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