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明文选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2
我国现存最早诗文总集《昭明文选》介绍,共有多少卷?宋代谚语云:文选烂,秀才半。
《昭明文选》是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
昭明太子以其卓越的鉴赏眼光和严谨科学的态度,从梁以前的诗、辞、文、赋等三十几种文体中,选取最优秀的作品集成此书。
从此,它成为古代文人学习文学的必读教材。
唐宋以来的文学家,无一例外地从《昭明文选》中吸取了艺术营养。
诗圣杜甫在儿子宗武过生日时,写下了一首诗《宗武生日》,诗中谆谆教导儿子要熟精《文选》理;宋朝时又流传着《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这部被古代知识分子倍加推崇、视为必修课本的典籍,就是《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它是由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编汇的。
萧统(501—531〕,字德施,祖籍南兰陵(今江苏武进县),公元501年生于襄阳。
他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两岁时册封为太子。
《南史》卷53中记载,太子生而聪明,三岁爱《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通讽诵。
八岁时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
萧统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
他十六岁时,母亲病重,他就从东宫搬到永福省他母亲的住处,朝夕侍疾,衣不解带。
母亲去世后,他悲恸欲绝,饮食俱废。
他父亲几次下旨劝逼,才勉强进食,但仍不肯吃水果、肉食。
他本来身材健壮,等守丧出服后已变得羸不堪,官民们看了,无不感动落泪。
萧统极富于同情心。
他12岁时,去观看审判犯人,他仔细研究案卷之后,说:这人的过情有可原,我来判决可以吗?刑官答应了,于是他就作了从轻的判决。
事后,刑官向梁武帝萧衍汇报了情况,萧衍听了连连点头微笑,对儿子的宽厚表示嘉许。
以至于以后大臣们想从宽处理某人时就故意拉上萧统,让他来判决。
梁普通年间,由于战争爆发,京城粮价大涨。
萧统就命令东宫的人员减衣缩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来的衣食拿去救济难民。
他在主管军服事务时,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发给贫民。
正因为萧统太子具有这些高尚的品质,才得了当世和后世人普遍爱戴和尊敬。
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文选》的编纂背景萧统(501—531)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502)十一月,被立为太子,本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
不过,天妒英才,萧统未及即位便英年早逝,谥号“昭明”,故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他主持编纂的《文选》,也称《昭明文选》。
《文选》的编纂,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这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风气,以及萧统本人的学识素养有很大关系。
自建安以来,文学作品急剧增多的势头到晋、宋以后愈加明显,至齐梁间达到高潮。
据统计,从东晋初年到萧梁天监四年(505)的不到两百年时间里,皇家藏书增加了76倍。
这些图书典籍当然包括了各方面的著作,但其中占相当大比例的乃是文学作品。
此时的中国文学在自我独立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改变了其依附儒学的状况。
文学作品数量众多,对它们实行品鉴别裁、芟繁剪芜,就成为广大阅读者的需要,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便应运而生了。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是西晋挚虞编撰的《文章流别集》,《隋书·经籍志》说:“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
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
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可惜,这部书没有流传到现在,我们无缘得览其面貌。
但能够肯定的是,萧统编纂《文选》,与挚虞编撰《文章流别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品日繁,览者劳倦,且萧统时代这个问题较之挚虞时代更加严重,编辑新的文学选本已经刻不容缓。
促成《文选》问世的另一个背景是,自建安以来学者对于文体分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对于文体分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先提出了所谓四科八目,讲得比较概括;到陆机《文赋》便分作十种,此前排在最末的诗赋被提到了前列,各体的规范讲得较为细致;挚虞更联系所选之文来畅论文体问题。
《文选》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它将“文”分为三十八个体类(有研究者认为是三十七类,也有的认为是三十九类,大体上是依据不同的版本所作的统计不同),意在为读者提供一部精品范本。
昭明文选重点篇目
《昭明文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集,由唐代文
学家韩愈所编选。
它收录了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初期的一些优秀文学
作品,内容包括了诗、赋、文、记、论等多种文体。
这部文集对后
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文章宝库"。
在《昭明文选》中,有很多重点篇目,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魏晋
南北朝至唐代初期的一些文学名篇,如《陈情表》、《岳阳楼记》、《洛阳纸贵》等。
这些篇目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
泛传颂和研究。
《陈情表》是其中的重点篇目之一,它是南朝梁代文学家、政
治家骆宾王所作的一篇辞章,内容真挚感人,表达了作者忠诚为国
的情怀,被誉为中国古代辞赋之冠。
《岳阳楼记》则是唐代文学家
范仲淹的代表作,以其雄浑豪放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作之一。
而《洛阳纸贵》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
锡的一篇散文,以其清新明丽的文风和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而备
受推崇。
这些重点篇目在《昭明文选》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不仅在
当时影响深远,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这些篇目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
库中的珍贵财富。
《昭明文选》是由南朝梁宗室、文学家()组织文人共同编选的。
A.萧统B.苏颂C.沈括D.刘勰《昭明文选》又称《文选》,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萧统:501年-531年,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武进县)人。
南朝梁宗室、文学家。
中大通三年(531年),英年早逝,谥号昭明,葬于安宁陵,后世称为“昭明太子”。
天正元年(551年),侯景拥立豫章王萧栋即位后,追尊昭明皇帝。
大定元年(555年),第三子萧詧建立西梁政权,追尊昭明皇帝,庙号高宗。
内容简介《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故称《昭明文选》。
共60卷,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类别。
《文选》所选作家上起先秦,下至梁初(以"不录存者"的原则没有收入当时尚健在的作家),作品则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原则,没有收入经、史、子书。
文学影响由于《文选》本身所具有的优点,比起同类型的其他诗文总集来,其影响远为深广。
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又和六朝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因而《文选》就成为人们学习诗赋的一种最适当的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
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诗赋取士,《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陆游《老学庵笔记》)。
王安石当国,以新经学取士,此后《文选》才不再成为士人的课本。
然而作为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精粹选本,其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则依然不废。
《昭明文选》导读心得《昭明文选》是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的一部诗文总集。
因为萧统死后谥号“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八九百年间、100 多个作者、700 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阅读《<昭明文选>导读》后,我对《昭明文选》这部作品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1. 文学价值:《昭明文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之一,它汇集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辞赋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想情感。
2. 历史意义:《昭明文选》反映了从先秦到南朝梁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展示了各个时期的文学特色和成就。
通过阅读《昭明文选》,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3. 文化传承:《昭明文选》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文化传承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为后世的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艺术借鉴,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审美体验:《昭明文选》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们以优美的语言、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审美追求和人生态度,从而获得一种愉悦的审美体验。
阅读《<昭明文选>导读》让我对这部文学经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的选集,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通过阅读《昭明文选》,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了解历史文化,提高审美素养,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灵感和启示,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指引。
齐梁文化文学作品《昭明文选》1. 背景介绍《昭明文选》是齐梁文化的一部重要文学作品,它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集大成的散文选集。
《昭明文选》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种文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珍贵文化遗产。
作者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齐梁文化的鼎盛时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2. 文学价值《昭明文选》作为齐梁文学的代表作,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
它展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风貌,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思想、风俗和生活状态。
选集中的文学作品涵盖了散文、诗歌、文论、书信等多种文体,反映了当时我国文学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再次,选集中的诗文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表达的精湛掌握和深刻思考。
总体上,《昭明文选》在文学价值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3. 历史意义《昭明文选》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为后世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特点和历史事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由于选集的出现,使得当时流传在民间的文学作品得以保存和传播,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昭明文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4. 对今人的影响《昭明文选》对今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范本和启示,也让当代读者更好地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选集中的一些文学作品,如《谢安临终遗表》等,对今人的政治、伦理、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可以说,《昭明文选》对今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5. 结语《昭明文选》作为齐梁文化的代表作,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和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今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部经典之作,让其继续发光发热,为后世留下更加丰厚的文化遗产。
《昭明文选》作为齐梁文化的代表作,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珍贵文化遗产。
邵明文选简介《昭明文选》是现存编选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故称《昭明文选》。
萧统,是个很渊博的学者。
著作多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其主持的《昭明文选》,主要收录诗文辞赋,除了少数赞、论、序、述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外,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
选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偏于一面则不收。
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应用之文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的特征和范围的认识日趋明确。
后世注本主要有两种:一是唐显庆年间李善注本,改分原书30卷为60卷;一是唐开元六年(718)吕延祚进表呈上的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本。
萧统(501~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母亲为萧衍的贵嫔丁令光,又称丁贵嫔。
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于531年去世,死后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
后人将其编撰的《文选》也称为《昭明文选》。
萧统在东宫做太子时,东宫藏书近三万卷,一时“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梁书·昭明太子传》)。
著名文人,如刘孝绰、殷菩、土殇等都聚集在他的周围,受到他的礼遇。
萧统编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诰类的《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历代诗文而成的总集《文选》三十卷。
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萧统笃信佛教,著名的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其中“三十二分则”的编辑,即为他所作。
原本长篇连贯的经文,经过他整理成为容易传诵理解的三十二个分则,各段并补充浓缩精要的副标题。
《文选》30卷,共收录作家130家,上起子夏(《文选》所署《毛诗序》的作者)、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
书中所收的作家,最晚的陆倕卒于普通七年(526),而萧统卒于中大通三年(531),所以《文选》的编成当在普通七年以后的几年间。
文书学昭明文选的名词解释昭明文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集,收录了大量的文书作品。
本文将围绕着文书学和昭明文选展开讨论,并对一些相关名词进行解释。
一、文书学的概念文书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书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古代文书的形式、结构、内容和风格等方面的研究。
文书一词泛指古代官方文件、书信、奏疏等各种书面文本,是古代社会中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
二、昭明文选的历史背景昭明文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于公元439年编撰的文集,共收录了341篇文书作品。
当时的南朝宋正处于战乱时期,政治动荡和社会动荡使得文书的编撰极为重要,以达到传递信息、表达意见的目的。
三、昭明文选的意义昭明文选的出现对于古代文书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它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文书作品,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次,昭明文选对于文书的标准规范起到了示范作用,成为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最后,通过昭明文选的编撰,文帝刘义隆展示了他对于文学的重视和理解,也为后世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四、文书结构的解读文书的结构多样,常见的有标题、致辞、正文和附属部分等。
其中,标题用来概括文书的主题和内容,致辞部分则用于表达撰写者的立场和态度。
正文是文书的核心部分,包括主要的内容和信息。
附属部分一般包括奏折、疏议、陈词等,用于补充和说明主要内容。
五、文书的应用领域文书在古代社会中应用广泛,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政治文书常用于表达君臣间的意见和建议,法律文书则用于记录和处理法律事务。
经济文书主要涉及财务、商业和土地等方面的内容。
文化文书则包括了文学作品、诗词和书信等。
六、昭明文选的作品风格昭明文选中的文书作品风格丰富多样。
有的文章庄重端正,语言严谨;有的文章深情广泛,富有感染力;还有的文章幽默风趣,引人发笑。
这些不同的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借鉴。
七、文书学的研究方法文书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史料考证和比较研究等。
《昭明文选》是现存编选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
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故称《昭明文选》。
萧统,是个很渊博的学者。
著作多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其主持的《昭明文选》,主要收录诗文辞赋,除了少数赞、论、序、述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外,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
选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偏于一面则不收。
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应用之文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的特征和范围的认识日趋明确。
后世注本主要有两种:一是唐显庆年间李善注本,改分原书30卷为60卷;一是唐开元六年(718)吕延祚进表呈上的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本。
萧统(501~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母亲为萧衍的贵嫔丁令光,又称丁贵嫔。
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于531年去世,死后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
后人将其编撰的《文选》也称为《昭明文选》。
萧统在东宫做太子时,东宫藏书近三万卷,一时“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梁书·昭明太子传》)。
著名文人,如刘孝绰、殷菩、土殇等都聚集在他的周围,受到他的礼遇。
萧统编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诰类的《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历代诗文而成的总集《文选》三十卷。
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萧统笃信佛教,著名的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其中“三十二分则”的编辑,即为他所作。
原本长篇连贯的经文,经过他整理成为容易传诵理解的三十二个分则,各段并补充浓缩精要的副标题。
《文选》30卷,共收录作家130家,上起子夏(《文选》所署《毛诗序》的作者)、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
书中所收的作家,最晚的陆倕卒于普通七年(526),而萧统卒于中大通三年(531),所以《文选》的编成当在普通七年以后的几年间。
全书收录作品514题。
编排的标准是“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
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
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文选序》)。
从分类的实际情况来看,大致划分为赋、诗、杂文3大类,又分列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等38小类。
赋、诗所占比重最多,又按内容把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门,把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23门,这样的分类体现了萧统对古代汉族文学发展、尤其是对文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当时已经进入了非常细致的阶段。
但由于分类过于碎杂,因而也遭到后世一些学者如章学诚、俞樾等人的批评。
《文选》的选录标准,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以“文为本”(《文选序》)。
因此,凡“姬公之籍,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谋夫之话,辩士之端”,“记事之史,系年之书”,这几类即后来习称为经、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选。
但是史传中的赞论序述部分却可以收录,因为“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合乎“能文”
的选录标准。
这一标准的着重点显然不在思想内容而在于讲究辞藻华美、声律和谐以及对偶、用事切当这样的艺术形式,但它为汉族文学划定了范畴,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对文学的独立发展有促进作用。
萧统的文学思想中存在矛盾。
他是当时文坛上政治地位最高的人物,六朝的绮靡文风在他身上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然而他对文学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关系,却持重折中,内容要求典雅,形式可以华丽,认为艺术的发展必然是“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文选序》)。
他指出:“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要求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答湘东王书》),同时还推崇陶渊明“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
抑扬爽朗,莫之与京”(《陶渊明集序》)。
所以《文选》所选的作品,其实并没有过分忽视内容。
除了选录陶渊明的8首诗以外,还选录了《古诗十九首》和鲍照的作品18篇。
同时,对那些质木无文的玄言诗和放荡、空虚的艳体诗和咏物诗则摒而不取。
至于入选的作品是否值得选录,应该选录的又是否有所遗漏,后代的学者曾经有过许多不同的意见,见仁见智,众说不一。
总的来说,这部诗文总集仅仅用30卷的篇幅,就大体上包罗了先秦至梁代初叶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发展的轮廓,为后人研究这七、八百年的汉族文学史保存了重要的资料。
从选录的技术角度来说,《文选》也存在缺陷。
书中入选了一些伪作,例如李陵《答苏武书》和苏、李的赠答诗,南朝宋人颜延之已经怀疑,刘知几、苏轼决其为赝品,至近代而成定论;孔安国《尚书序》同样也出于晋人的伪造。
同时,书中还有不少误标序文以及误标题目的情况,前者如汉武帝《秋风辞》、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等,题下注明“并序”,实则序文显系史传文字;后者如刘峻《重答刘秣陵诏书》并非答书的原文,陆机、陆云各有《为顾彦先赠妇二首》、李善在注释中就已指出顾彦先应是全彦先,而且除了1首以外,其他3首均为拟妇答夫的语气。
此外,还有割裂前人文字、篇章次序安排失当等等,也是这个选本的不足之处。
由于《文选》本身所具有的优点,比起同类型的其他诗文总集来,其影响远为深广。
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又和六朝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因而《文选》就成为人们学习诗赋的一种最适当的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
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诗赋取士,《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陆游《老学菴笔记》)。
王安石当国,以新经学取士,此后《文选》才不再成为士人的课本。
然而作为一部汉族文学作品的精粹选本,其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则依然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