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母细胞瘤
- 格式:ppt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4
肝母细胞瘤一、流行病学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小儿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约占小儿所有肿瘤的0.3~2.0%,占小儿肝脏肿物的2/3。
也是继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之后的第三大常见的小儿腹部恶性肿瘤。
在西方发达国家,小儿HB在每百万儿童中的年发病率约为0.5~2.5%。
HB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6个月以下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新生儿很少见。
文献中偶可见胎儿期B超诊断病例、新生儿病例及成人和/或老年病例。
二、临床表现1.肝脏肿物多数患儿以肝脏肿物/占位就诊,相关表现包括右上腹膨隆/饱满、腹痛、腹胀等。
2.肿瘤压迫症状可压迫肠管造成肠梗阻,压迫门静脉表现为门静脉高压,压迫下腔静脉形成下肢水肿,向上压迫膈肌及右肺影响呼吸。
3.肝功能受损表现低蛋白血症、高胆红素血症。
4.瘤体破裂表现可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腹泻、失血性休克等。
5.激素分泌/代谢异常激素灭活受阻,雌激素水平升高,部分患儿可见有功能性激素分泌,可变现为性早熟及肝掌、蜘蛛痣等。
6.其他表现可有发热、消瘦、贫血等肿瘤消耗症状及肿瘤坏死后吸收表现。
三、影像学检查1.肿物相关检查:B超、CT、MRI80%的肝母细胞瘤为单发肿物,其中57%位于右叶,15%位于左叶,27%位于两叶。
其余20%的病例为多发性肿物,位于一叶或两叶。
2.转移灶的检查:胸片、骨扫描、骨穿四、实验室检查1.肿物相关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肝炎筛查2.肿瘤标记物:AFP3.术前准备项目:尿常规、便常规、凝血常规4.其他检查:相关激素水平五、病理学特点肝母细胞瘤可分为上皮型和混合型两种,上皮型又分为胎儿型、胚胎型和未分化型。
单纯胎儿型上皮细胞分化约占病例的1/3。
胎儿型上皮细胞型肝母细胞瘤由与发育过程中胎儿肝的肝细胞相似的小立方细胞组成,这些肿瘤细胞通常构成窄的小梁状。
肿瘤细胞核小而圆,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
细胞胞质细颗粒状或透明,反映其糖原和脂质的含量不同,并在低倍镜下形成"明暗"区域。
巨大肝母细胞瘤治愈的案例引言巨大肝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肝脏肿瘤,通常发生在婴儿和幼儿身上。
这种瘤体通常很大且快速增长,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然而,近年来,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综合治疗的应用使得巨大肝母细胞瘤的治愈成为可能。
本文将介绍一例成功治愈的巨大肝母细胞瘤案例,并探讨相关治疗方法和预后。
案例描述患者是一名2岁的男孩,最初就诊时主要症状是腹部肿块和进行性腹胀。
体格检查发现腹部肿块明显可触及,质地坚硬,表面光滑。
进一步的检查包括超声、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等,结果显示肝脏内有一个巨大的肿瘤,直径约为10厘米。
肝功能检查显示轻度异常,血液检查结果正常。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患者被诊断为巨大肝母细胞瘤。
巨大肝母细胞瘤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肝脏的胚胎性细胞。
它通常具有快速生长和侵袭性扩散的特点,因此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的巨大肝母细胞瘤,医生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首先,患者接受了肝脏切除手术,以尽可能完全地切除肿瘤组织。
手术过程中,医生注意保护周围正常肝组织,以减少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患者接受了化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
化疗使用了多种抗癌药物,以杀死残留的癌细胞并预防复发。
放疗则利用高能射线照射肿瘤区域,以破坏癌细胞的DNA,阻止其进一步生长和分裂。
治疗效果经过综合治疗,患者的巨大肝母细胞瘤得到了有效控制。
随访检查显示肿瘤明显缩小,并且没有出现新的病灶。
此外,患者的肝功能也逐渐恢复正常。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和随访,患者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预后良好。
讨论巨大肝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肝脏肿瘤,治疗面临很大的挑战。
综合治疗是目前治疗巨大肝母细胞瘤的主要手段,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直接切除肿瘤组织。
化疗和放疗则可以杀死残留的癌细胞,并预防复发和转移。
然而,巨大肝母细胞瘤的治疗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巨大肝母细胞瘤常常在晚期才被发现,此时肿瘤已经较大且侵袭性较强。
疾病名:肝母细胞瘤英文名:hepatoblastoma缩写:别名:肝胚胎瘤;婴幼儿肝细胞癌;肝胚细胞瘤疾病代码:ICD:C22.2概述: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肿瘤,约占儿童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62%。
该病起源于肝脏胚胎原基细胞,属上皮来源的肝脏恶性肿瘤。
1896 年,Walter 首先以癌瘤为名报道此病,也有称肝胚胎瘤、婴幼儿肝细胞癌。
流行病学:本病以北美、日本及欧洲较多见,占儿童期肿瘤的 0.2%~5.8%;英国 15 岁以下儿童发病率约 1/10 万,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医疗中心的住院患儿中的罹患率约为1/1 万,我国西安地区统计占3%。
肝母细胞瘤基本上是小儿肿瘤,多发生于3 岁以下幼儿,5 岁以上较少见,偶见于成年人,男女之比为2.5∶1。
肝母细胞瘤有家族性发病倾向,有报道一家姐妹和兄弟发病的记载。
并与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FAP)之间的家族性有关。
有人报道 5 个家族有此两种病同时存在。
有FAP 家族病史的发病率0.42%,一般人群仅为1/10 万。
病因:肝母细胞瘤是由肝脏胚胎原基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新生儿可能在子宫内发生,有文献报道发生于妊娠7 个月胎儿。
成年人可能是胚胎性肝细胞在肝内多年后,才发生恶性肿瘤。
发病机制:肝母细胞瘤多发生在肝右叶,一般为单发,圆形,界限清楚,瘤体直径在 5~25cm 不等。
肿瘤无明显分叶,可有囊性退行变和骨样改变,中心区常有坏死和出血,多不伴有肝硬化。
镜下显示,肿瘤由成熟期不同生长阶段的上皮成分和间质变异成分所构成。
上皮成分为其主要构成成分,分为两型。
①胚胎型:细胞以带状或丝球状排列;细胞小,呈梭形,核深染,胞质少。
②胎儿型:常呈梁柱状或盘片状,细胞较大,胞质较多。
胞质依糖原或脂肪数量多少而呈颗粒或清亮状。
肿瘤内可见窦性隙和胆小管;间质成分常由骨样组织构成,很少有软骨或肌肉分化。
肝母细胞瘤细胞核 DNA 含量分析显示,胎儿型多为二倍体,胚胎型则多为异倍体。
肝母细胞瘤2例病例分享肝母细胞瘤(HB)是一种肝脏的胚胎性恶性肿瘤,占儿童肝脏原发恶性肿瘤的50%~62%,发病率百万分之0.5~1.5。
发病年龄0~5岁,男孩多见,是5岁以下儿童仅次于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后第3位的腹部恶性肿瘤,占所有儿童肿瘤的1%。
本文回顾性分析2例HB 患儿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特点、免疫表型及术后随访结果。
临床资料例1,女婴。
孕36周B超检查发现肝脏占位。
出生后46 d,因上呼吸道感染、腹部轻度膨隆入院。
体检:右上腹部扪及一包块,边界清楚,质地硬,固定。
实验室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1210 ng/ml,癌胚抗原(CEA) 0.56 ng/ml;谷丙转氨酶44 U/L,谷草转氨酶72 U/L,HBsAg阴性。
入院后第3天行肿瘤切除术,术中未见腹腔积液,肿块约6 cm×5 cm ×5 cm,质软,位于肝右叶下方,无明显包膜,完整切除肿块。
术后未行化疗,定期随访,已随访18个月,一般情况好。
患儿手术标本肉眼观,送检部分肝脏组织表面光滑,剖面见肿块,3.8 cm×2.8 cm×2.0 cm,质地均匀,质中偏韧,未见坏死,与周围肝脏组织分界尚清楚(图1A)。
光镜下,瘤细胞类似于胎儿肝细胞,比正常肝细胞小,排列成2、3层细胞厚的不规则肝板,细胞多边型,胞界清晰,异型性小,核分裂像未见。
因部分细胞浆富含糖原和脂质而出现肝板明暗相间排列的现象,间质血窦丰富,可见散在髓外造血现象(图1B)。
细胞角蛋白(CK)、CEA和AFP弥漫强阳性(图1C),Glypican-3弥漫阳性,中等强度,P53和Vimentin阴性。
肝血窦CD34阳性。
根据儿童肿瘤学组(COG)肝用细胞瘤分期肿瘤为胎儿型,分期为I期。
例2,女童,3岁。
因腹痛半月余,加重6h入院。
体检:右腹部可扪及一包块,边界不清楚,质地硬,触痛明显,固定。
胸部X线片提示两肺散在小结节影(图2A)。
巨大肝母细胞瘤治愈的案例
一、病情描述
患者为一名50岁女性,于2019年5月因腹胀、乏力等症状就诊于某医院。
经检查发现患者肝脏内有一巨大肿块,大小约为15*13cm,初步诊断为肝母细胞瘤。
二、治疗方案
经过多次会诊和讨论,医生决定采用手术切除的方式治疗该肝母细胞瘤。
由于该肿块位于肝脏中央,手术难度极大。
为了确保手术成功,
医生采用了三维重建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进行手术规划。
三、手术过程
2019年6月初,患者接受了开腹手术。
在手术中,医生发现该肿块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法分离,且与门静脉、下腔静脉等重要血管紧密相连。
在精心的操作下,医生成功地将该肿块完整地切除,并保护了周围正
常组织和重要血管。
四、治疗效果
经过数周的恢复,患者身体状况逐渐好转。
随后,医生对患者进行了
多次复查和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内无肿块残留和转移。
最终,患者
成功治愈。
五、治疗心得
1.个性化治疗:针对该患者的特殊情况,医生采用了三维重建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进行手术规划,确保手术的成功率。
2.精细化操作:在手术中,医生严格控制每一个步骤,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和重要血管。
3.全方位管理:治疗过程中,医生不仅关注手术效果,还注重患者的营养、心理等方面的管理。
六、总结
该案例表明,在现代医学技术的支持下,即使是巨大的肝母细胞瘤也可以被成功地治愈。
个性化治疗、精细化操作和全方位管理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