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母细胞瘤
- 格式:docx
- 大小:27.84 KB
- 文档页数:5
肝母细胞瘤不能吃什么,肝母细胞瘤的注意事项文章目录*一、肝母细胞瘤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 肝母细胞瘤的饮食注意事项2. 肝母细胞瘤的其他注意事项*二、肝母细胞瘤的简介*三、肝母细胞瘤的高发人群和危害肝母细胞瘤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肝母细胞瘤的饮食注意事项补充足够的优质蛋白,动物蛋白以低脂肪的鸡、鱼、奶为好,是吃含植物蛋白丰富的豆类食品,可选用人参、西洋参、黄芪、红枣、膳鱼、甲鱼、桂圆等,以促进细胞增殖;应给病人含铁的食物;癌症病人每天需5~10克维生素C,以支持白血球和红血球的功能,并预防化疗药物产生的副作用,要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最好将含维生素C多的蔬菜、水果榨汁饮用为了防止呕吐,饮食以清淡而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可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采取少吃多餐的方法。
化疗期间多饮绿茶,可增强化疗药物杀死癌细胞的效用,而且不会增加毒副作用。
2、肝母细胞瘤的其他注意事项避免或尽可能少接触有害物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戒烟、合理饮食、有规律锻炼和减少体重;提高机体免疫力,能够帮助提高和加强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斗争。
提高免疫系统功能最重要的是:饮食、锻炼和控制烦恼,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也可帮助我们远离癌症。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以使身体的免疫系统处于最佳状态。
肝母细胞瘤的简介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 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肿瘤,约占儿童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62%。
该病起源于肝脏胚胎原基细胞,属上皮来源的肝脏恶性肿瘤,本病恶性程度高,可通过血液和淋巴途径广泛转移,较常见的转移部位有肺、腹腔、淋巴结和脑。
肝母细胞瘤是一种具有多种分化方式的恶性胚胎性肿瘤。
它是由类似于胎儿性上皮性肝细胞、胚胎性细胞以及分化的间叶成分组成。
大部分的肝母细胞瘤为单发。
患儿腹部膨隆、体重降低、食欲不振。
偶尔可有恶心、呕吐以及腹痛。
少数病例可见黄疸。
罕见情况下肿瘤细胞分泌HCG,导致青春期早熟、出现阴毛、生殖器增大以及声音变粗,多发生于男孩。
巨大肝母细胞瘤治愈的案例引言巨大肝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肝脏肿瘤,通常发生在婴儿和幼儿身上。
这种瘤体通常很大且快速增长,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然而,近年来,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综合治疗的应用使得巨大肝母细胞瘤的治愈成为可能。
本文将介绍一例成功治愈的巨大肝母细胞瘤案例,并探讨相关治疗方法和预后。
案例描述患者是一名2岁的男孩,最初就诊时主要症状是腹部肿块和进行性腹胀。
体格检查发现腹部肿块明显可触及,质地坚硬,表面光滑。
进一步的检查包括超声、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等,结果显示肝脏内有一个巨大的肿瘤,直径约为10厘米。
肝功能检查显示轻度异常,血液检查结果正常。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患者被诊断为巨大肝母细胞瘤。
巨大肝母细胞瘤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肝脏的胚胎性细胞。
它通常具有快速生长和侵袭性扩散的特点,因此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的巨大肝母细胞瘤,医生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首先,患者接受了肝脏切除手术,以尽可能完全地切除肿瘤组织。
手术过程中,医生注意保护周围正常肝组织,以减少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患者接受了化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
化疗使用了多种抗癌药物,以杀死残留的癌细胞并预防复发。
放疗则利用高能射线照射肿瘤区域,以破坏癌细胞的DNA,阻止其进一步生长和分裂。
治疗效果经过综合治疗,患者的巨大肝母细胞瘤得到了有效控制。
随访检查显示肿瘤明显缩小,并且没有出现新的病灶。
此外,患者的肝功能也逐渐恢复正常。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和随访,患者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预后良好。
讨论巨大肝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肝脏肿瘤,治疗面临很大的挑战。
综合治疗是目前治疗巨大肝母细胞瘤的主要手段,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直接切除肿瘤组织。
化疗和放疗则可以杀死残留的癌细胞,并预防复发和转移。
然而,巨大肝母细胞瘤的治疗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巨大肝母细胞瘤常常在晚期才被发现,此时肿瘤已经较大且侵袭性较强。
肝母细胞瘤(肝胚胎瘤,肝胚细胞瘤,婴幼儿肝细胞癌,肝毒细胞瘤)【病因】(一)发病原因病因可能是胚胎结缔组织的异常发育,是由肝脏胚胎原基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新生儿可能在子宫内发生,有文献报道发生于妊娠7个月胎儿。
成年人可能是胚胎性肝细胞在肝内多年后,才发生恶性肿瘤。
(二)发病机制肝母细胞瘤多发生在肝右叶,约半数病例侵犯两叶或为多中心型。
一般为单发,圆形,界限清楚,瘤体直径在5~25cm不等。
肿瘤的大体表现与所含的骨样、软骨或纤维组织等间叶组织成分有关。
通常来说,肿瘤呈粗糙结节状或分叶状隆起于肝表面,界限清楚,半数有包膜,质地较硬。
肿瘤颜色为棕褐色至灰白色,剖面质地均匀一致,可发生出血、坏死和钙化,多不伴有肝硬化。
镜下显示,肿瘤由成熟期不同生长阶段的上皮成分和间质变异成分所构成。
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可分为胎儿型(高分化型)、胚胎型(低分化型) 与混合型。
1.胎儿型胎儿型肝细胞比正常肝细胞小,呈多边形,胞界清楚,胞浆呈嗜酸性颗粒状,可有空泡,细胞核浆比例为1∶4~1∶2,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粗细不一,含单个核仁,核分裂象少见。
细胞排列成两个细胞厚的不规则肝细胞束,肝束之间为肝窦。
肝母细胞瘤细胞核DNA含量分析显示,胎儿型多为二倍体。
2.胚胎型胚胎型肝上皮细胞分化较差,细胞小,梭形,胞界模糊,胞浆少,核浆比例为1∶1~2,核染色质丰富,核仁大而明显,核分裂象易见。
此型细胞黏附能力差,往往簇集成玫瑰花瓣状或联结成疏松的索带状。
肝母细胞瘤细胞核DNA含量分析显示,胚胎型多为异倍体,异倍体肿瘤易发生血管侵犯,预后较差。
常见的肝外转移为肺、腹部淋巴结和脑等。
3.混合型混合型肝母细胞瘤还含有其他间质成分,如骨样组织、软骨、细条纹的肌肉、鳞状细胞灶、角化珠等。
【症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有食欲不振、厌食、体重减轻或不增加、上腹胀痛伴呕吐和/或腹泻,黄疸很少见。
腹部膨隆是肝母细胞瘤患儿的常见症状,患儿的父母常会注意到或通过体检发现上腹包块,绝大多数病儿因腹部肿大而就诊。
肝母细胞瘤常伴有贫血症状
一、概述
因为肝母细胞瘤的发病因素是非常多的,可能是因为胚胎的异常发育,新生儿在子宫内发生,也常见于一些成年人,因为胚胎性肝细胞在肝脏内多年才发生的恶性肿瘤,临床上,肝母细胞瘤的常见于一些5岁内的婴幼儿,而且男性的比例略高于女性,那么肝母细胞瘤的症状有哪些呢?是不是伴随着贫血的症状呢?下面大家就具体的看下这个问题。
二、步骤/方法:
1、肝母细胞瘤在临床上没有特异性,大多数的患儿会出现食欲不振、厌食、上腹胀痛以及呕吐的症状,腹部膨胀是肝母细胞瘤的常见症状,大多数的患儿因腹部肿大而就诊。
因为患儿的食欲不振,贫血时常发生。
2、其次,患有肝母细胞瘤的患儿还会出现生殖器增大,有些在出生后不久即可有腹部膨隆、厌食、腹胀、体重减轻、腹部肿块,或伴性早熟,提高机体抵御肿瘤的免疫力。
对于成年人患者,应该从生活各方面提高免疫力,通过加强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斗争。
3、肝母细胞瘤,不同于其他外科疾病,细胞瘤患者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建议在化疗的同时,结合服用抗肿瘤中成药口服液,综合调理一段时间,化解化疗副作用的同时,加强疗效,效果好的,可以长期不复发。
三、注意事项:
肝母细胞瘤患者要注意少吃红肉如猪肉、牛肉、羊肉等,吃得越少越好,可以鸡、鱼、豆类等食物替代。
此外,腌制食品也少吃为妙,包括咸菜、腊肠、咸鱼、火腿等。
肝母细胞瘤应该如何预防?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肝母细胞瘤应该如何预防,常见预防措施有哪些。
以及肝母细胞瘤应该如何护理,肝母细胞瘤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等方面内容。
*怎样预防肝母细胞瘤:
*一、预防:
病因尚不详,参照一般肿瘤的预防方法,了解肿瘤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可降低肿瘤的危险。
预防肿瘤的发生有2个基本线索,即使肿瘤在体内已经开始形成,它们也可帮助机体提高抵抗力,这些策略包括:
1.避免有害物质侵袭(促癌因素) 就是能够帮助我们避免或尽可能少接触有害物质。
2.提高机体抵御肿瘤的免疫力能够帮助提高和加强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斗争。
*以上是对于怎样预防肝母细胞瘤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那么,下面再看下肝母细胞瘤的护理方法,肝母细胞瘤的常见护理措施。
*肝母细胞瘤常见护理方法:
*一、护理: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
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2.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怎样预防肝母细胞瘤,肝母细胞
瘤的护理方法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相关资料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肝母细胞瘤”可以找到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
儿童肝母细胞瘤多学科诊疗规范(WH2009)背景: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是继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之后第三大常见的腹腔内肿瘤。
90%发生于3庁以内,其中60%为1庁以下婴儿,男孩多见,男女比例为1.2~3.6:1。
该病起病隐匿,早期多无症状,常给诊断和溻疗带来一定难度。
目前,手术切除肿瘤是HB的主要溻疗手段,完整切除肿瘤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但若诊断明确后直接手术,完全切除肿瘤的比例仅为50%-60%。
为帽可能的完整切除肿瘤,近年术前辅助化疗的重要性逐渐被多中心所认可,回顾性研究显示术前化疗后部分肿瘤会有分期“降级”现蹡。
研究显示大约20%的病人在诊断时已发生远处转移,很多单纯手术溻疗的病人发生术后复发,因此术后化疗对于提高无滕完全手术切除或肿瘤远处转移患儿的长期无瘤生存率发挥了毋庸置疑的作用。
国际上经过20余年的临床研究发现,以顺铂(CDDP)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于减帑术中出血、完整分离肿瘤组织与周围健康肝实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公认的两大化疗方案为欧洲的国际儿童肝肿瘤协作组(SIOPEL) PLADO方案(顺铂+阿霉素)以及北美儿童肿瘤协作组(COG)的长春新碱+顺铂+5-渟帿嘧啶。
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两种方案的5年无瘤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后者避免了阿霉素累积剂量所造成的潜在心肌毒性。
得益于手术技巧的改进及化疗方案的优化,目前HB的5年存活率已从30%提高到75%,病灶成功切除者可达90%以上。
合理的溻疗方案可以提高HB的溻疗效果,本HB综合溻疗方案经帏儿外科、帏儿血液/肿瘤科、放帄科、病理科、放疗科讨论,预期执行3年,3年后视初步结果作方案更新。
实施过程中如发现有不当经协作组讨论后进行修正。
适应症:1.<18庁,经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初溻病人;2.溻疗前必须明确诊断及分期;3.无严重脏器功能不全。
溻疗前检查:1.确诊检查a.肿块切除或活检 (必备条件,单项可确诊)b.血AF P + 明确的影像学依据2.分期检查a.胸部CT,正侧位胸片b.腹部CT增强 (B超)c.全身骨扫描(选择性)d.III、IV期病人头颈部MRI增强(选择性)e.眼部B超(选择性)各脏器功能检查:1.全血蹡2.血清LDH、铁蛋白,血、帿β2微球蛋白3.肝肾功能,电解质绻列4.乙肝三对半+丙肝,CMV,EBV5.EEG,EKG6.心彩超+心功能7.听力检查病理组织学分型(WHO):1.单纯胎儿型2.胎儿与胚胎混合型3.纗帏梁型4.帏细胞未分化型5.上皮与间叶混合型6.伴有畸胎瘤特征的混合型PRETEXT分期(SIOP,术前分期):PRETEXT I 肿瘤幀限在1个肝段,3个相邻的肝段无肿瘤侵犯;PRETEXT II 肿瘤累及2个肝段,相邻的另外2个肝段未受肿瘤侵犯;PRETEXT III 肿瘤累及2个肝段,另2个非相邻肝段未受累;或肿瘤累及3个肝段;PRETEXT IV 肿瘤累及所有4个肝段分期(POG,术后重新评估):Stage I (良好组织型) 肿瘤完全切除,纯胎儿型Stage I (其他组织学繻型) 肿瘤完全切除,其他型Stage II 肿瘤基本切除,有镜下残留Stage III 肿瘤无滕切除或有肉眼残留Stage IV 远处转移到肺或其他部位疗效评估(每2疗程评估1次):完全缓解 (CR):体格检查及CT或MRI显示肿瘤完全消失,且AFP正常4周以上;部分缓解 (PR):肿瘤缩帏≥50%,无任何新发或疾病进幕的证据;疾病稳定 (SD):肿瘤缩帏<50%,无任何肿瘤增大或新发病损证据;疾病进幕 (PD):肿瘤增大≥25%,有新发肿瘤或AFP升高;复发(Recurrence):活检证实;或明确的影像学证据且血清AFP 4周内连续3次增高。
肝母细胞瘤2例病例分享肝母细胞瘤(HB)是一种肝脏的胚胎性恶性肿瘤,占儿童肝脏原发恶性肿瘤的50%~62%,发病率百万分之0.5~1.5。
发病年龄0~5岁,男孩多见,是5岁以下儿童仅次于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后第3位的腹部恶性肿瘤,占所有儿童肿瘤的1%。
本文回顾性分析2例HB 患儿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特点、免疫表型及术后随访结果。
临床资料例1,女婴。
孕36周B超检查发现肝脏占位。
出生后46 d,因上呼吸道感染、腹部轻度膨隆入院。
体检:右上腹部扪及一包块,边界清楚,质地硬,固定。
实验室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1210 ng/ml,癌胚抗原(CEA) 0.56 ng/ml;谷丙转氨酶44 U/L,谷草转氨酶72 U/L,HBsAg阴性。
入院后第3天行肿瘤切除术,术中未见腹腔积液,肿块约6 cm×5 cm ×5 cm,质软,位于肝右叶下方,无明显包膜,完整切除肿块。
术后未行化疗,定期随访,已随访18个月,一般情况好。
患儿手术标本肉眼观,送检部分肝脏组织表面光滑,剖面见肿块,3.8 cm×2.8 cm×2.0 cm,质地均匀,质中偏韧,未见坏死,与周围肝脏组织分界尚清楚(图1A)。
光镜下,瘤细胞类似于胎儿肝细胞,比正常肝细胞小,排列成2、3层细胞厚的不规则肝板,细胞多边型,胞界清晰,异型性小,核分裂像未见。
因部分细胞浆富含糖原和脂质而出现肝板明暗相间排列的现象,间质血窦丰富,可见散在髓外造血现象(图1B)。
细胞角蛋白(CK)、CEA和AFP弥漫强阳性(图1C),Glypican-3弥漫阳性,中等强度,P53和Vimentin阴性。
肝血窦CD34阳性。
根据儿童肿瘤学组(COG)肝用细胞瘤分期肿瘤为胎儿型,分期为I期。
例2,女童,3岁。
因腹痛半月余,加重6h入院。
体检:右腹部可扪及一包块,边界不清楚,质地硬,触痛明显,固定。
胸部X线片提示两肺散在小结节影(图2A)。
什么是肝母细胞瘤?有哪些临床症状少数肝母细胞瘤患者咨询肝母细胞瘤可不可以采用生物免疫治疗。
肝母细胞瘤符合生物免疫治疗指征的话,都是可以采用生物免疫治疗提高患者免疫力,控制瘤细胞生长繁殖。
可能很多人对肝母细胞瘤不是很了解,下面我们就请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生物肿瘤中心的专家解释一下什么是肝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有哪些临床症状?以便指导大家对肝母细胞瘤的认识和治疗。
什么是肝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是一种具有多种分化方式的恶性胚胎性肿瘤,在儿童中较为常见。
肝母细胞瘤由相似于胎儿型上皮性肝细胞、胚胎性细胞及分化的间叶成分组成。
其发病年龄4%的患者可见于新生儿,68%发生于2岁以内,90%发生于5岁以内。
仅有3%的患者发病年龄15岁。
大多数肝母细胞瘤患者为单发肿物,仅有20%的患者为多发性肿物,位于一叶或两叶。
肝母细胞瘤的临床症状肝母细胞瘤通常是由于患儿腹部膨隆伴体重降低或纳差而引起的,肝母细胞瘤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恶心、呕吐及腹痛等症状,偶见有黄疸现象。
罕见情况下肿瘤细胞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导致青春期早熟出现阴毛、生殖器增大及声音变粗,这些主要见于男孩。
肝母细胞瘤患者中70%伴有贫血,50%伴有血小板增多症,其中30%的患者血小板计数80009/L。
诊断时90%患者AFP水平的升高。
AFP水平与疾病过程平行,当肿瘤完全切除时AFP降至正常而随病变复发AFP水平升高。
在小细胞未分化肝母细胞瘤中AFP水平可以正常或轻度升高。
由于婴儿出生大约6个月以后才能达到成人正常AFP水平(25ng/ml),因此评价婴儿 AFP水平时应引起注意。
其他实验室指标异常包括血清胆固醇、胆红素、碱性磷酸酶以及天冬氨酸转移酶水平的升高。
肝母细胞瘤临床一旦确诊应注意及时予以手术切除,术后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辅助治疗措施,包括化疗,提高患者总体生存率,如果患者符合生物免疫治疗指征,临床还可建议患者采用联合生物免疫治疗的联合治疗方案,提高患者自身免疫能力,促进患者身体康复。
【疾病名肝母细胞瘤称】【英文名hepatoblastoma称】【别肝胚胎瘤;肝胚细胞瘤;婴幼儿肝细胞癌;肝毒细胞瘤名】肝胆外科/肝脏少见恶性肿瘤【类别】【 ICD 号】C22.2【概述】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肿瘤,约占儿童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62%。
该病起源于肝脏胚胎原基细胞,属上皮来源的肝脏恶性肿瘤。
1896年,Walter首先以癌瘤为名报道此病,也有称肝胚胎瘤、婴幼儿肝细胞癌。
肝母细胞瘤多为单发,大小不等。
本病恶性程度高,可通过血液和淋巴途径广泛转移,较常见的转移部位有肺、腹腔、淋巴结和脑。
【流行病学】肝母细胞瘤基本上是小儿肿瘤,Weinberg(1983年)统计l237例小儿肝肿瘤中72%为恶性肿瘤,其中肝母细胞瘤最多见,占43%,肝细胞癌占23%,肝肉瘤占6%。
在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截至2008年底收治的136例小儿肝肿瘤中,恶性肿瘤占50%,肝母细胞瘤33例,占48.5%,其中3岁以下26例占78.8%。
可见,在小儿肝脏肿瘤中,以恶性肿瘤为多,其中3岁以下的婴幼儿又以肝母细胞瘤的发病率最高。
病人男女之比为2.5:1。
本病以北美、日本及欧洲较多见,占儿童期肿瘤的0.2%~5.8%;英国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约1/10万,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医疗中心的住院患儿中的罹患率约为1/1万,我国西安地区统计占3%。
肝母细胞瘤有家族性发病倾向,有报道一家姐妹和兄弟发病的记载。
并与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 FAP)之间的家族性有关。
有人报道5个家族有此两种病同时存在。
有 FAP 家族病史的发病率0.42%,一般人群仅为1/10万。
【病因】病因可能是胚胎结缔组织的异常发育,是由肝脏胚胎原基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新生儿可能在子宫内发生,有文献报道发生于妊娠7个月胎儿。
成年人可能是胚胎性肝细胞在肝内多年后,才发生恶性肿瘤。
【发病机制】肝母细胞瘤多为单发性,约占83%,位于肝右叶者占58%,位于左叶者占15%,跨越两叶或分别在左右两叶者占27%。
肝母细胞瘤
一、流行病学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小儿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约占小儿所有肿瘤的0.3~2.0%,占小儿肝脏肿物的2/3。
也是继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之后的第三大常见的小儿腹部恶性肿瘤。
在西方发达国家,小儿HB在每百万儿童中的年发病率约为0.5~2.5%。
HB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6个月以下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新生儿很少见。
文献中偶可见胎儿期B超诊断病例、新生儿病例及成人和/或老年病例。
二、临床表现
1.肝脏肿物多数患儿以肝脏肿物/占位就诊,相关表现包括右上腹膨隆/饱满、腹痛、腹胀等。
2.肿瘤压迫症状可压迫肠管造成肠梗阻,压迫门静脉表现为门静脉高压,压迫下腔静脉形成下肢水肿,向上压迫膈肌及右肺影响呼吸。
3.肝功能受损表现低蛋白血症、高胆红素血症。
4.瘤体破裂表现可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腹泻、失血性休克等。
5.激素分泌/代谢异常激素灭活受阻,雌激素水平升高,部分患儿可见有功能性激素分泌,可变现为性早熟及肝掌、蜘蛛痣等。
6.其他表现可有发热、消瘦、贫血等肿瘤消耗症状及肿瘤坏死后吸收表现。
三、影像学检查
1.肿物相关检查:B超、CT、MRI
80%的肝母细胞瘤为单发肿物,其中57%位于右叶,15%位于左叶,27%位于两叶。
其余20%的病例为多发性肿物,位于一叶或两叶。
2.转移灶的检查:胸片、骨扫描、骨穿
四、实验室检查
1.肿物相关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肝炎筛查
2.肿瘤标记物:AFP
3.术前准备项目:尿常规、便常规、凝血常规
4.其他检查:相关激素水平
五、病理学特点
肝母细胞瘤可分为上皮型和混合型两种,上皮型又分为胎儿型、胚胎型和未分化型。
单纯胎儿型上皮细胞分化约占病例的1/3。
胎儿型上皮细胞型肝母细胞瘤由与发育过程中胎儿肝的肝细胞相似的小立方细胞组成,这些肿瘤细胞通常构成窄的小梁状。
肿瘤细胞核小而圆,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
细胞胞质细颗粒状或透明,反映其糖原和脂质的含量不同,并在低倍镜下形成"明暗"区域。
2~3层肿瘤细胞构成的小梁间可以看到毛细胆管,但很少有胆栓形成。
术前化疗的活检标本中可见髓外造血(EMH),即位于肝窦的红细胞及原始粒细胞的集簇。
肝窦衬覆UEA-1和抗-CD34弥漫阳性的内皮细胞和库弗细胞,而在正常肝窦内皮细胞仅局灶阳性。
混合性胎儿型和胚胎型上皮约占病例的20%,由胎儿型和成片或成簇的胚胎型上皮细胞构成。
后者细胞卵圆形或多角状,胞质少,核染色质深。
细胞黏附性差,形成假菊形团、腺样或腺泡状结构。
这些蓝色小圆细胞与儿童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及其他胚胎性肿瘤中的母细胞相似。
这些灶性胚胎型细胞虽然常混于胎儿上型皮细胞中,但由于缺乏糖原和脂质,因此可以通过PAS染色及油红-O染色阴性鉴别。
核分裂在胚胎型区域更为明显,伴有低TGF-α表达。
如没有术前化疗,也可以看到EMH。
粗大小梁型在胎儿型或胎儿型和胚胎型上皮肝母细胞瘤中,3%的病例存在宽大的小梁(厚度为 6~12个或更多的细胞)。
这些粗大小梁由胎儿型和上皮型上皮细胞以及胞质丰富、核较大的第三种细胞共同构成。
虽然这种小梁与假腺体型肝细胞肝癌的小梁相似,但前者细胞只有轻度核染色质深染和红细胞大小不一,核分裂也少。
"粗大小梁型"仅指那些粗大的小梁是病变的显著特征的病例。
如果只是灶性存在,分类则根据上皮或混合上皮/间叶成分。
小细胞未分化型是指肝母细胞瘤完全由无黏附性片状小细胞构成,这些肿瘤细胞与神经母细胞瘤,Ewing肉瘤、淋巴瘤和横纹肌肉瘤中的蓝色小细胞相似,占肿瘤的3%。
该型是肝母细胞瘤最缺乏分化的一型。
这一型通常难于识别其肝来源,少量的糖原、脂质、胆色素以及胞质内细胞角化都有助于与转移性小细胞肿瘤鉴别。
细胞排列成实性,部分区域可见细胞固缩,坏死及高核分裂活性。
肝窦可以见到但与胎儿型相比明显减少,没有明显细胞内表达细胞外基质蛋白以及大量Ⅲ型胶原阳性的纤维。
混合性上皮和间叶型肝母细胞瘤中最常见(44%)的类型是胎儿型和胚胎型上皮成分伴有原始间叶以及间叶来源的组织。
在这些混合性肿瘤中,80%的病例除了可见上皮细胞外,还有不成熟和成熟的纤维组织、骨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
其余20%病例还有其他成分。
"简单"混合肿瘤的间叶成分散在分布于胎儿型和胚胎型上皮成分之间。
原始间叶组织由轻度黏液变性的间质构成,间质内含有大量具有长形核的梭形细胞。
这些细胞平行排列,之间可见胶原纤维和幼稚的纤维母细胞。
含有分化好的纤维母细胞及胶原的更加成熟的纤维分隔也可以看到。
由嗜酸性基质组成的骨样组织是混合性病变的标志,基质的陷窝内含一个或多个细胞。
罕见情况下,在胎儿性上皮为主的肝母细胞瘤中,骨样组织是唯一的间叶成分。
实际上,这些骨样物质α1-抗胰蛋白酶,α1-抗糜蛋白酶、AFP、CEA、CgA、EMA、vimentin及
S-100阳性,提示其上皮来源。
陷窝内的细胞,虽然呈"骨母细胞样",具有多角形边界,丰富嗜酸性胞质,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卵圆形核,但它们在某些区域可能与邻近的胚胎型上皮细胞混合,也提示上皮来源。
软骨样物质也可存在。
伴有畸胎瘤特征的混合型除了"简单"混合上皮/间叶肝母细胞瘤中见到的特征,约20%的病变还具有其他特征,包括横纹肌、骨、黏液上皮、复层鳞状上皮以及黑色素。
这些成分可散在也可与其他成分混合。
将畸胎瘤样成分与真正的畸胎瘤区别开十分重要,后者没有胎儿型和胚胎型上皮肝母细胞瘤区域。
但是有1例囊性畸胎瘤和肝母细胞瘤同时存在的报道。
六、临床分期
没有针对肝母细胞瘤的TNM分类,但已提出一个TNM样的体系。
CCSG分类被广泛使用。
虽然初诊时40%~60%患者已无法手术,10%~20%已有肺转移,但对广泛病变患者术前化疗和肝移植已使90%患者可手术切除。
七、治疗
1.化疗
2.放疗
3.外科手术
i.肿瘤切除术
国内有统计显示,首次就诊时能够进行手术的HB病例不足50%。
ii.肿瘤活检术
4.介入治疗
5.生物治疗
6.肝移植术
八、预后
完全切除病变与预后直接相关,即初次手术后达到I期还是Ⅱ期。
化疗和肝移植使得
90%的病例可手术切除,以致总体存活率达65%~70%。
Ⅰ期存活率几乎为100%,Ⅱ期存活率为80%。
观察AFP水平对手术和化疗的反应可以预
测疾病的预后。
初次诊断AFP水平在100~1 000 000ng/ml预后较好;<100mg/ml或>1 000
000ng/ml,预后则较差。
其他预后相对较好的因素有肿瘤限于1叶、胎儿型和多灶性播散(较肝内单一病灶而有远处转移和血管浸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