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有关内容【实用版】目录1.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2.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3.以民为本在政治领域的体现4.以民为本在经济领域的体现5.以民为本在社会领域的体现6.结论: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重要性正文【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核心价值观之一便是“以民为本”。
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影响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有关内容。
【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以民为本”是指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民生,尊重民意,实现民愿。
在古代,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的学说中,如孟子所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此外,道家、法家等学派也强调关注民生,实现人民的福祉。
【以民为本在政治领域的体现】在政治领域,以民为本主要体现在实行仁政、选贤任能、注重民生等方面。
古代的贤君明主,如尧、舜、禹等,都是以民为本的典范。
他们通过选拔贤能之士治理国家,关注民生,推动国家发展。
此外,明朝的永乐大典、清朝的百科全书等典籍的编纂,也是为了方便人民获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
【以民为本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在经济领域,以民为本主要体现在重视农业、发展商业、促进贸易等方面。
古代的农业经济是国家的基础,因此,以民为本就要重视农业,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此外,发展商业、促进贸易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以民为本在社会领域的体现】在社会领域,以民为本主要体现在尊重民意、保障民权、促进民和等方面。
尊重民意就是关注人民的需求,充分听取人民的意见,让人民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
保障民权就是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如生命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
促进民和就是加强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让人民安居乐业。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都有重要体现。
这一思想为历代统治者和民众所传承和发扬,对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什么是民本思想的意思概念和发展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
那么你对民本思想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民本思想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民本思想的概念 ⾃国家产⽣之后,中国进⼊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性质也从原始社会转⼊阶级社会,表现为后来的奴⾪社会,封建社会,以及中央集权的专制社会等。
民本思想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变更之中⼀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巨细,每事必⼘,甲⾻⽂即是为记录占⼘⽽产⽣。
⼈们祭天地、⿁神,祭星⾠、⽇⽉,在⼈们⼼⽬中地位最⾼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道,却以太阳⾃⽐,⽈“天之有⽇,犹吾之有民”。
到了西周,周⼈把天奉为有意志的⼈格化的⾄上神,周王亦称“天⼦”,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
另⼀⽅⾯,周⼈⼜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縻常”,看到了⼈民的武装倒⼽,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这是“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我民视,天听⾃我民听”。
既⽽提出“皇天⽆亲,唯德是辅”,“敬德”才可以“保民”。
这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原来神圣不可动摇的天——周天⼦已失去天下共主的⾝份,天下⼤乱,礼乐崩坏。
现实已动摇了⼈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
另⼀⽅⾯,在⼈类与⾃然的关系上,突出⼈的地位。
荀⼦提出了“制天命⽽⽤之”观点,强调⼈在认识⾃然,改造⾃然中的主观能动作⽤,“天”的地位已开始动摇。
与此同时,从君主到⼀些⼤⾂对“民”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政之所废,在逆民⼼”,⽥⽒代齐的重要⼿段就是收买⼈⼼,搞⼤⽃出货,⼩⽃收进,结果“得齐民⼼”,“民众归之如流⽔”。
孔⼦提出的“节⽤⽽爱⼈,使民以时”的思想,发展到孟⼦时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思想,告诫统治者“爱民”、“利民”,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
中国民本思想的认识
中国民本思想是指将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在一起,以获得最大效益的思想体系。
它受到现代文化的大力推广,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本思想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和谐、自信、坚定的正义信念,以及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理念为核心,在追求人类统一和完善的生活质量方面提出了有力的思想观点和行动。
民本思想强调坚持传统文化和融入现代技术,使中华民族在现代社会建立新的现代思想,以促进新时期的发展。
它注重以人民为本,实行以民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大力启动社会改革、完善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求人民群众在新的文明中实现个人追求的最高目标。
民本思想既重视全民参与、拓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强调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观,努力营造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和谐文化环境,增强民族意识和自豪感,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风骨和精神传承。
总而言之,中国民本思想鼓舞人们把每一件事物都安排好,将发展本土文化和进步科学技术的思想结合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作出努力;积极回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创造更好的社会氛围,实现社会共同体的和谐幸福。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是影响中国治国安邦大业达几千年之久的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也就是“以民为本”,古代的“民本”包含以下含义:第一、“民”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根本所在,“民”的利益是国家的价值所在;第二、“民”是君主权力的来源, 君主的权力只有得到“民”的拥护才能长久。
此即《尚书》所言:“民为帮本,本固帮宁”的含义所在。
本思想。
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考查古代民本思想。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是一种愚民政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理解到人民力量的伟大,③④就明显了,选择C项。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勤政爱民是“仁政”的灵魂和基础。
他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系统化和集中体现。
仁政,就是统治者对人民要行仁政。
孟子的仁政。
就是省刑罚,薄税敛,不夺农时,使民有一个安定生产的环境。
孟子还主张“民贵君轻”,《孟子•尽心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平丘民而为天子。
”在人民,君主,国家三者之中,以民为最贵最重。
人民高于君主。
荀子则更是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例二: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准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 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D.增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解析:此题在考查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秦朝灭亡原因的理解——暴政,所以,这个事实才从反面证实了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的准确。
略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发布时间:2023-05-29T11:03:45.515Z 来源:《中国教工》2023年6期作者:高碧英[导读] 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基础。
传统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形成于春秋,成熟于战国,此后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传统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三:“民为国本、君为民主”的双重理念;“民为邦本、安民保民”的官德说教;“政在养民”、关注民生的治国策略等。
传统民本思想的实质是以君权统治的稳定性为前提,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为核心,“君本”才是“民本”的真正指归。
充分认识其内容和实质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践行科学发展观将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摘要: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基础。
传统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形成于春秋,成熟于战国,此后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传统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三:“民为国本、君为民主”的双重理念;“民为邦本、安民保民”的官德说教;“政在养民”、关注民生的治国策略等。
传统民本思想的实质是以君权统治的稳定性为前提,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为核心,“君本”才是“民本”的真正指归。
充分认识其内容和实质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践行科学发展观将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本思想内容本质意义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政治影响巨大。
民本思想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传统民本思想的萌芽最早是在商周时期。
盘庚迁都时曾说:“重我民,不尽刘。
”意思是要重视民众,不要让他们受到伤害。
周朝时,周公在辅助成王执政时,也一再告诫成王要“无逸”才能勤政爱民,做到“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
” 意思是要态度谦恭,关心百姓疾苦,照顾无依无靠的人。
这种可考的最早重民观念可以被认为开我国传统民本思想之先河。
“民本”一词,出自《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古代民本思想的具体特点)古代民本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文化传统中一个很古老的观念,并在历代的明君贤臣、清官良吏宽政惠民、厚生利民、除暴安民、济世为民的施政行为中得到具体体现,其认识深刻、内涵丰富,具有广泛的借鉴价值。
可以说,古代民本思想在古代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细化,具体可分为10个方面。
1.畏民。
畏民者,敬畏民众也。
也就是对老百姓要尊重和敬畏。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大禹谟》)孔颖达《尚书正义》疏解“可爱非君,可畏非民”时说到:“言民所爱者岂非人君乎?民以君为命,故爱君也;言君可畏者岂非民乎?君失道则民叛之,故畏民也。
”孔子提出:“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正在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同时,孔子更是把君民关系比为鱼与水的关系,他说:“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民为水,政为舟。
畏民者犹如行舟而畏水,焉足以为政?在中国古代的皇帝中,在这一点上有较深刻认识的当属李世民,他在《民可畏论》(《全唐文》卷十)中说到:“天子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诚可畏也!”他在分析过去朝代兴衰时也曾说:“可爱者君,可畏者民。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臣下说:“有人说,作天子的可自尊自崇,无所畏惧,我则以为应自守谦恭,常怀畏惧。
我每出一言,行一事,都是上畏皇天,下惧群臣,生怕难称天意,不合民心。
”唐太宗的这种畏民心理几乎存在于他当皇帝的全过程。
魏征则更形象深刻地指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君舟也,民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风平浪静能载舟,惊涛骇浪可覆舟。
民心不可违,民心不可欺,乃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是警世之钟,居安思危,人心向背,不可不察。
2.重民。
历代开明的统治者和思想家都能从不同侧面认识到“民”的重要性,从而对民众问题加以重视。
第五讲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民本思想是儒家的传统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政治思想,历代思想家针对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不断赋予民本思想以新的含义,形成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史。
民本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贾谊、李世民、柳宗元、张载、张居正、王夫之、唐甄等人。
一、民本思想发展的阶段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先秦时期为民本思想的形成阶段。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萌芽于商周之际,一般认为西周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者鉴于商王朝的灭亡,对于人民的力量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形成了初步的民本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建立起了民本论的基本理论框架。
在当时的学派中,法家基本反对民本思想,道家没有多少有关见解,而儒家学派是民本论的积极鼓吹者。
主要以荀子(一般以孔子、孟子、荀子三人为代表,法家的慎到也有一定的民本思想。
)为代表。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比较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的民本思想,系统地提出了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以王霸并用为措施,以礼法结合为保证、以利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他是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出发而提出民本思想,他的民本思想的全面提出,从而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
(二)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基本上是汉唐时期,主要以贾谊、李世民为代表。
贾谊在汉初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主张有一个与民休息的安定的社会局面,所以把中国的传统民本思想在汉初的历史条件下作了发展,提出以“民为政本”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李世民在唐初新的历史条件下,看到民众的重要地位,为了实现与民休息、改善民生的政治主张,他提出了以“国依于民”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并以自己的特殊地位推行这种思想的实现。
这样,在汉唐时期,以贾谊、李世民为主要代表,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三)完善阶段。
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宋元明清时期,主要以王夫之、唐甄为代表。
王夫之、唐甄生逢明清之际,这一历史时期是封建专制日益腐朽和资本主义逐渐萌芽的动荡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激于时代的巨变,反思中国传统政治的弊病,继承历史追求民权、反对专制的民本论精华而加以发扬光大,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们提出的民本思想固然有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但却明显地具有与反专制相结合、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民主因素,无论是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的思想,还是唐甄的“帝王皆贼”的思想,都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倾向,他们的思想深度是超乎前人的,从而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这一时期已经完善起来。
三、民本思想的基本含义民本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影响巨大,关于民本思想的理论探讨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
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人物所表达和理解的民本论是不相同的,但中国传统的民本论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一),肯定民众在政治上的根本地位和决定作用;(二),要求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以服务民众为目的;(第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追求民众的政治权利。
其中,一二两个层面往往为社会各个阶层所普遍接受,而第三个层面民权问题,基本上只是少数激进的思想家和明智的统治者才具有。
总的来看,民本思想是一个多层面的理论体系,在历史上,很多思想家可能并没有使用民本这个词,但他们所论述的却是极其深刻的民本思想。
还有一些思想家对于民本论中的某些内容作过精彩论述,而在另外的层面则是反对以民为本的。
总的来看,在理论上,明清之际的民本思想家达到了高峰;在实践上则是在唐代得到较全面的贯彻。
唐朝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盛世。
(关于盛世有争论。
一说是唐朝,一说是清朝。
涉及到盛世的标准问题。
)四,民何以为本?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这并不是出于他们主观上的臆想,而是在观察现实政治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他们从多方面论证了民为邦本的问题。
民是社会财富的来源;民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民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决定力量;民是王朝兴亡的决定力量。
五、民本思想指导下的治国方针中国传统民本论对于治国为民有过多方面的论述,并且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为民服务的措施,这些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它往往为古代的明君贤臣在政治实践中加以运用,有些观点和做法起到今天仍然有借鉴作用。
在中国古代史上,治理国家的目的是什么,除了少数的昏君暴主和一部分法家学者外,治国为民是全社会的共识。
怎样才能让民众得到安定祥和的生活,民本论者有大量的论述。
1、统治者主观上要爱民、重民。
孟子曾讲:“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荀子则提出“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
”(《荀子·君道》)魏征也说:“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之如子。
”(《贞观政要·慎终》)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爱民、重民的目的并不一定完全出于为民服务的用心,而往往却是从维护自身统治的长治久安着眼的。
但也确实有真心真意为民服务的,但我们还是应该把传统民本论中的爱民思想置于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政治调节措施之中,而不能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为人民服务混为一谈。
2、政治上安民、救民要使民众生活幸福,首要的因素是必须保障社会秩序稳定,避免战乱,消除或减轻社会危机和自然灾害等对民众的危害。
而当民众生活处于疾苦之时,统治者又能给予救济、同情、抚恤。
只有民众生活安定,统治集团的政权才会稳固,安民、保民、救民既是为民服务,也是维护统治者自身利益的必然要求。
据《尚书》记载,夏的创始人禹间说过:“知人则哲(意思为有智慧),能官人。
安民则惠,黎(意思为众)民怀之。
”周公曾讲“怀保小民,惠鲜鳏寡”。
孔子、孟子也都讲过很多安民的话。
古代国家都设有一些义仓,并赈济民众。
3、经济上富民、利民。
治国为民的最终目的是要使民众得到利益。
利民、富民首先就要涉及到民众利益和君主、国家利益的关系问题,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这两者之间确实有矛盾。
今天看来,更多的一致。
在当时是家天下,追求的国家富强,所以实践中更多的是增加赋税。
到社会主义的中国,追求国家富强仍是一度占主要地位的思想,分配政策上执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方针。
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富民、利民的提倡者。
孔子“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也曾讲“制民以恒产”。
荀子曾把君主对待民众的方式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不知利民、爱民,只知攫取民力、民财;第二种是在利民、爱民的基础上,再使用民力、民财;第三种是只知利民、爱民,而不向民众索取任何回报。
荀子认为,采用第一种统治方式君主会把国家带向危亡,采用第二种方式,君主能够稳固自己的政权,而采用第三种方式,君主则能够平治天下。
《管子》则深知从民众那里获取利益是统治者所必不可少的,但它同时双认识到,统治者只有通过利民的政策使民众得到实惠后,统治者才有利可图。
“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宋代的张载、程颢等也都说过很多这样的话:“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王夫之则说“藏富于民”。
明成祖曾讲:“朕惟事天以诚敬为本,爱民以实惠为先。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第311页。
)4、道德、文化上教民治国根本在治民,治民根本在治心,而为民服务也要在民心上下功夫。
从中国古代教民实践上看,统治者的主观动机往往是统一思想、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但教民行为本身却在客观上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文化素质,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中国古代君主既是政治上的管理者,又是思想上的教导者,即所谓的君师合一,政教合一。
即圣王合一。
表现在具体措施上,主要有:1、发展生产;2、抑兼并、爱民力、重农抑商;3、节约用度、减轻赋税;4、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朱元璋就是一个大力反腐的皇帝。
)民本思想论者也有极为激进者,提出关于民众政治主权和民众参与政治权力行使过程的论点,这里涉及到民本和现代民主的关系问题。
一派强调合,一派强调分。
强调合的一派强调民本思想中有关于民权的内容,而且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有效地制约了君主的专制,使中国古代社会虽然是采取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在总体上呈现出开明、平等,并能够顺利地与现代民主政治接轨。
强调分的一派,认为民本不是民主,民主是现代人的自由权、公民权以及依法治国等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种与专制相对立的民主制度在中国传统中从来没有出现过。
民本论中的主体是君主,民众只是被重视和关心的对象,思想家们倡导民本只是向统治者献策,把重民、爱民、利民等作为巩固君主专制的工具。
后者占主导地位。
民本与民主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民本作为一种传统,则为向民主过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社会民本思想是一种进步的思想,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自身利益。
也有人认为,民本的思想十分广泛,民本与民主有交叉的内容,但其民主内容简单而模糊,并且主要停留在理论上,作为一种批判思潮存在,在治世成为在野的思想舆论,在乱世则成为政治革命、改朝换代的理论依据。
主要有人格平等说,如孟子曾提出在道德上人是平等的;唐末的《无能子》一书提出君主与普通百姓没什么两样。
宋元之际的邓牧也认为君主和普通人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君主人人可为。
天下为公。
天下每一个人的人格是平等,而管理天下的政治主权也是属于天下所有人的。
天下决不是天子一人或其一家的私产。
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一书就提出天下属于天下人的观点。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与其同时的《礼记》明确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政治主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顾炎武首次将亡天下与亡国作了区分。
在他看来,一家一姓的改朝换代叫亡国,而天下大乱、道德沦丧、民众无法生活则叫亡天下,这才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关心的事情。
民是君主、官吏权力的来源。
在承认现实政治的基础上,肯定民众是统治者权力的来源。
自然这与肯定民众拥有政治主权是不同的。
前者只是一种理论的可能性,无法直接干预现实政治,君主实际上是政治主权的拥有者。
这是中国传统民本论中的民权思想和现代民主的一个重要的差别。
(大百科释民主多数人的意志为政权的基础,承认全体公民自由、平等的统治形式和国家形态。
民主最初是对古希腊各种政体比较而抽象出的概念。
从词源上说,“民主”概念首先是指国家的政治制度。
在现代社会,民主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常用以表示具有平等、自由性质和特征的社会状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