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一、单选

先秦时代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原典时代”。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2.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主要表现在于,形成了儒、法、道、墨等各具特色的社会福利主张,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3.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4.中国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是其仁学思想体系。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重礼”是其表层结构,“贵仁”是其思想核心。

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并称“显学”,其思想理论的核心也都大谈“爱”字,但应该指出的是,与儒家的等级之爱不同,墨家强调的是“兼相爱”,而且,人们之间的“兼爱”同“相利”是分不开的。

6.孔子所强调的“礼”,实际是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学术界一般认为“周礼”是在周初期确定的一整套典章。

7.《周礼》还开创了“矜老恤弱”的法制传统。《周礼·秋官·司刺》规定了三赦之法,即“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愚蠢”。

8.《周礼》是一部谈论国家政权的组织、机构、人员设置和智能的专书,其特点在于用官制联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制度,堪称是古典时代的百科全书。

9.孔子的“仁学”认为在一个“有道”的理想社会里,应该重点关心照顾老人和儿童。

10.孔子的“仁”包括爱人、孝悌、忠恕三方面,正是对“仁”的理解,儒家才提出爱民、惠民、养民。

11.孟子所描述的理想社会的生活量化指标大多是以老人为标准。

12.孟子认为,实施救穷济弱的社会实体机构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君为代表的国家政权;二是带有强烈宗法色彩的乡里邻居的社会组织。

13.孟子把“民”置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序列化关系之中,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5.汉初解决老人和儿童福利的具体举措,使得汉代的尊老,除了社会救济作用外,还具有政治文化意义。

16.郑观应的著作《盛世危言》,刊行于1893年。他提出了颇具特色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赈灾论、慈善论和养民论等。

18.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从其“礼说”和“仁论”出发,构建了理想的“王道”、“仁政”社会的福利观。

19.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学家则从“人性自私论”和“自以为利”理论出发,提出了“贫富分化合理论”、“反足民论”和“反济贫论”的反社会福利主张。

21.韩非认为百姓在“财货足用”后会产生奢侈欲和怠惰心,因而,“足民”不但不能使人富足,反而会使人堕入贫困深渊。

22.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从“道论”出发,对现实社会的不平等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提出了“损有余以补不足”的社会福利主张,并将其思想的社会福利付账的实现寄托于“小国寡民”社会,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4.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范蠡以农作物收获循环为依据,提出了谷物平粜思想,成为中国救荒史上平粜理论的鼻祖。

25.学术界普遍认为:“古代思想家能察觉劳动大众的饥寒交迫的穷苦生活者甚多,而把不得息作为人民巨患之一与饥寒并列着,还只有墨子一人。”因此,将“劳者得息”作为“利民”的重要指标,应是墨子社会福利思想的一大特色。

26.在先秦时代,就有了由政府机构出面主持的乡饮酒礼民间仪式,到明代仍因循沿用,规定在每年正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一日举行。

古代

1.汉初的社会救济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而采取的宏观社会救济措施;另一类则是

针对百姓个体的社会救济措施(招抚流亡、轻徭薄赋、尊老、恤鳏寡孤、复除即免除徭役税收等)。

2.董仲舒生活在西汉中期,从维护西汉王朝统治的角度出发,他提出了使贫者“足以养生”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利养民说,二是禁与民争利(董仲舒认为,百姓贫穷空虚的原因虽然非常复杂,但官僚地主依仗特权“与民争利”是最主要的原因。他从“正其谊不谋其利”的原则出发,激烈抨击封建权贵“与民争利”的可耻行为,认为这是违反天理的不义之举)。

3.董仲舒认为造成贫富分化的复杂原因中,除了封建官僚地主贪婪的“与民争利”外,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土地兼并。在深入分析地主制下土地兼并的原因和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他设计的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方案:“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不足,塞兼并之路。”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限民名田”论。董仲舒认为,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

6.董煟的救荒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秩序,他认为:“自古盗贼之起,未尝不始于饥馑。上之人不惜财用,知所以赈救之,则庶几其少安。不然,鲜有不殃及社稷者。”

7.汉代的尊老除了社会救济作用外,还具有政治文化意义。

8.王符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传统,把“天心”与“民心”统一起来,提出了“天以民为心”的思想,这构成了其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基本理论依靠。并提出了“爱日说”。

10.嵇康认为,“养生”之道的根本,在于洞悉生命的目的,做到“形神相亲,表里俱济”。在嵇康看来,现实社会的人们“感而思室,饥而求食,自然之理也”。

11.《管子》的作者们把人口视为强国和巩固政权的第一要素,所以在《管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多的“惠民”政策。

12.鲍敬言社会思想的核心论点是“无君论”。

13.隋唐时期,统治者在总结前代抗灾救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乡村普通设立义仓,储备粮食,已备饥荒。因义仓建设在村社,故又名社仓。

14.李世民深入探讨了“君民”关系,提出了“君民相依”的理论。

15.张载从“气元本体论”出发提出了“民吾同胞”的恤民论和宗族保障模式。其贡献在于,深入地探讨了“天”(宇宙)“人”(伦理)合一的关系,将人性与“天地之性”浑然一体。他与程颐,并称为理学的奠基人。

16.在经济结构方面,主张通过“夺富人之田”的办法来恢复井田制;在政治结构方面,恢复封建制以解决中央集权的弊害;恢复井田制和分封制必须与宗法制相结合,宗法立,则人人知其来处。

17.朱元璋在洪武初年诏令天下,设立“养济院”以及收养孤贫残疾者。

18.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代。此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以及市民的活跃,出现了一批具有“异端”色彩的思想家,主要是以王艮、李贽、唐甄为代表,他们把封建道学家视为大逆不道的“人欲”看作是自然的合理的。

19.王艮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著名的命题——“百姓日用即道”。

20.李贽作为泰州学派的传人,其思想核心,仍然是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禁欲主义思想进行尖锐批判,对“自然人性”的热烈肯定。其主要观点有“童心说”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21.唐甄认为,统治者的掠取,是百姓限于贫困的重要原因。他有潦倒穷苦的下层生活经历,使其对社会及人生的认识极为深刻,所以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救民富民论》。其代表作《潜书》,分上下篇。

22.在中国救荒史上,出现了两位杰出的黄金思想家,即南宋的董煟和明代的林希元,他们的代表作《救荒活民书》和《荒政丛言疏》分别成为中国救荒思想的集大成式的著作。

23.国君出巡要行“九惠之教”即行九项惠政。

24.所谓“亲民”,必须遵行“德本财末”的思想,对百姓实施德政,具体表现为轻徭薄赋,博施济众,厚以养民的社会福利主张。

25. 康熙的社会福利思想:继承了中国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总结了明亡的教训,提出了“爱民”,“利民”,“恤民”,“息民”,“安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主要做法有:1.勤救民疾2.救灾赈饥3.蠲免赋税4.救济旗人。并把“爱民”视为君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他考察官吏的基本项目。

26.耿寿昌创立了“常平仓”制度。

27.李觏主张改革义仓制度,建设将征收来的义仓粮食改为案留,当灾荒发生时,下户乏粮食可以收回自己寄存的粮食,上户寄存的粮食用于赈济贫民,但上户纳粮数量要留有记录。

28.贾谊和晁错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提出了“灾荒成因论”;从社会治乱安危看待社会的储蓄问题,又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