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共19页
- 格式:ppt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10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论一、福利与社会福利社会福利的目的:是满足社会中所有个人的社会、经济、健康和娱乐的需要。
社会福利旨在提升所有年龄群体的社会功能,无论他们是富裕还是贫穷。
(一)福利的概念(welfare )●人们通常将福利理解为“幸福”或“幸运”,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说,福利可以定义为能够让人们生活幸福的条件。
●联合国社会开发研究所这样来认识福利的,它首先把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营养、居住、保健等,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第二类是基本的文化需求,包括教育、娱乐、休闲及人类生活的保全;第三类是在人的基本的生存需求和文化需求获得满足之后而向往的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它是在前两个需求获得满足的基础上,追求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过程,即是福利。
(二)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广义的社会福利,如联合国给社会福利下了这样的定义“社会福利是社会服务与机构间的有组织联系,在于协调个人和团体,在契合其家庭和社区学期的原则下,获得生活、健康及人际关系各方面的满足,使其能充分发挥潜能以增进福祉。
”●从社会制度或政府的政策措施的层面来界定社会福利的概念,认为社会福利就是“专门为弱者提供的服务”,此为狭义的社会福利。
陈良谨教授将中国社会保障体制下的社会福利制度定义为:“社会福利是作为国家的社会政策,由国家或社会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全体公民普遍提供的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综上所述,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狭义的角度给社会福利下一个定义:社会福利是国家的一项社会政策,是国家、集体和社会为保障立法和政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及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而提供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作为设置和专业的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有关项目、利益及服务的国家体系。
这种体系可以帮助人们满足其社会、经济、教育和健康的需要,这种满足了的需要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福利的另一种含义来源于学术专业的界定。
中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启示【摘要】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或自主的社会福利事业,其宗旨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保证人民在文化和教育、医疗和健康、就业和住宅,以及养老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
而社会福利思想是伴随着人类的社会福利实践而不断发展的,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不同的政治制度,产生了不同的福利制度,也形成了不同的福利思想。
本文通过对某些中西方社会福利思想进行介绍分析,并从中得出对现代社会福利以及对中国社会福利实施的一些启示。
【关键字】社会福利;大同社会论;理想国;功利主义一、社会福利思想所谓社会福利思想就是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也是人们对什么是好的生活和如何实现好的生活的哲学思考。
围绕着关于社会福利的价值论和社会理想的争论,就形成了各种社会福利思想,各国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社会福利制度。
而在每种社会福利思想背后或多或少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因此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福利思想,才能让它们有利于则甚的发展,还有社会的发展。
接下来主要介绍三中社会福利思想,分别为中国古代孔子的“大同社会论”、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及功利主义福利思想。
(一)孔子“大同社会论”大同社会论,这是中国古代关于理想社会建构的有代表性并有深远的思想,产生于公元前500多年前,是中国的乌托邦思想。
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曾这样说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各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天下为公”不仅是儒家的社会理想,也是儒家确立政治公平思想的一个理论前提。
这里的天,随着学者们的论述,也多被替换成了民意与正义,孔子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
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观念革命,其实包含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包括孟子后来的“天民合一”观,都是在这个体系中说的,而这一政治思想也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1救灾救荒思想2济贫思想3安老怀少思想4残疾人福利思想妇女福利思想6社会优抚思想7社会教化思想。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1宏观看,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具有与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紧密结合的特性2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动态轨迹看,具有明显的早熟性3就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总体特征而言,大部分思想家的社会福利主张都带有典型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4很多思想家往往把社会福利目标的实现寄托于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社会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的分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时期。
孔子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1,重礼礼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还是一种约束人们一切行动的行为规范。
2,贵仁仁是其核心思想基本包括''爱人""孝悌""忠怒"三个方面主张"仁者爱人"。
有道社会论述:1,在这种理想的有道社会里,老百姓的生活是安定的,和睦的,愉快的,这应市君子向往的一种至高境界。
2,在有道的理想社会中,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事老人和儿童。
惠民利民思想:1,救众助人2均无贫3薄赋敛(a,孔子主张对百姓实行轻税政策,藏富于民b,孔子在限制徭役方面,提出了使民以时的观点就是在役使老百姓时不要误农时,并含有不要过度劳民的意思)论述孟子社会福利的理论依据:1,人性善说(a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心'b孟子任务四心事人类道德的肇端,又称四端c虽然人性本善,但社会上任然有君子和小人之分)评价:孟子的性善说把人们的伦理道德说成是天成的,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2民为贵。
从民贵君轻出发进一步展开了其重民思想:1,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2,倾听国人意见3,营造与民同乐的社会氛围。
评价:孟子以民贵君轻,与民同乐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其出发点并不在为民请命而是在于防范贼民兴丧无日局面的出现,为统治者提出济平天下,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1092020年第3期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和活动历经千年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较为完整的体系。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明的发端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思想百花齐放的时期。
虽然当时社会福利事业制度尚处于初级萌芽阶段,但是先秦时期的智慧为中国几千年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社会福利是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设置、一种制度、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保障措施。
在先秦时期,福利思想以及福利制度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的实践上,其功用主要为维护统治、教化治乱、体恤民生,以达到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国家治理、运行状态。
纵观中国历史,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思想是最早与安民、抚民的“民本”思想紧密联合在一起的。
儒家社会保障思想和伦理是以儒家的“民本”为基本依据而开展的;从我国的传统社会管理和组织来看,儒家思想指导下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现了大同社会论、社会互助论和社会救济、社会公平等思想。
这些理念与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有着可溯的关系。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由孔子开创,后经孟子等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总结、提炼、推广。
其思想核心,就个体而言,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从封建王朝的政府统治和治理来看,中国儒家社会保障伦理的核心思想“仁者爱人”、“以民为本”、“德法兼治”、“均无贫”和“节用爱人”等,虽然未曾出现现代福利角度所定义的福利思想,但是儒家思想家有关福利的独到见解蕴含着社会保障管理、调控和运行的规范指南,也是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自然基础、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
先秦时期儒家社会福利思想文/吴梦露1102020年第3期二、儒家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主张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描绘了一个大同社会,其中蕴含的社会福利思想也是作为中国社会思想的精华。
为了“大同”局面的形成,儒家的思想家们从个人层面和社会政治层面将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内容概括为:对人民的人道主义关怀,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关心人民大众的救济和资助,这也体现了普世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崇高理念。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梁雅方学号2013077030通过这一学期对社会福利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世界上的各种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中国传统的福利以及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有了一定的认识。
下面仅谈谈我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解。
一、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儒家佛家以及道家三大类社会福利思想。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
先百家争鸣时期即成为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思想,在当时已经显示出完备性和成熟性。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时代,社会进步已经提出了对于社会福利政策的要求。
早期儒家的文化构成中,已经包含了社会福利思想的涵。
(1)“仁”学一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规。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点:①“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整个思想中最富有光彩的地方,它在理论围把所有的人置于了平等的地位。
“仁”的思想,“爱人”的思想,推行至于社会生活,成为种种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的文化基础(2)“惠民”孔子学说中体现社会福利意识最为突出的,是“惠民”的主。
惠爱其民,惠予其民,惠存其民。
鳏寡孤独废疾者当享受最咼等级的惠爱。
(3)“”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4)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把“仁”的原则提升为一种政治道德,并且看作一种执政条件。
(二)佛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中国文化开始受到一种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即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地后,最早的信奉者多为帝王贵族。
1、重慈悲“生时善恶皆有报应,故贵行善修道” 。
2、“悲田养济坊”的社会福利结构佛文化的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僧尼行乞。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摘要]中国传统的福利思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天子的“德政”和民间的“宗法”制度是传福利制度的两大基础。
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福利制度时,不能忽视自身传统所提供的独特视角及有效经验。
关键词:中国传统社会;宗法制度;德政;宗法;宗族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西方国家普遍建立相应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也积极推进社会福利政策,并多方位借鉴和引进西方的福利思想与措施。
在反观西方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发扬中国古代传统的福利思想与理念。
毕竟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又维系了数千年封建体制的国家。
正是因为儒家倡导德政理想,中国历代政府都以长治久安为目的,始终关心百姓的的社会福利,其中的施政措施及蕴含的社会福利思想至今仍影响着当代中国,并对我国推行社会主义福利政策大有裨益。
一、德政:福利社会的理想虽然福利的概念是近代从西方引进的,但中国历代统治者对社会福利的实施由来已久,各派思想家也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福利思想。
诚然,维护政权稳定,粉饰太平现象是当政者的现实目的,但借着与传统天命的贯通,德政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更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意义,并始终鞭策着当政者致力于百姓的社会福利。
民国以前,对天的敬畏一直广泛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如,《尚书舜典》曾记载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
这种“天”是带有意志的人格神,主宰着一切自然的变化与人事的祸福。
周人认为人事的一切运作都出于天命,人受命于天,天子禀天命掌管天下,而人也源于天命。
周公又进一步对“天”加以概念性的总括。
他认为“天命转移”“惟德是辅”,也就是说天命是以人君的德行为转移的依据。
这样“德”成了“天”的注解,所谓“敬天”就转为“明德”,“天”与“德”具有了同一性。
因此,天子禀承“天命”即应施行“德政”,否则,便违背天意而终将被弃。
如此,宗教观念上的敬天推衍出伦理观念上的明德,上天的意志从而有了明确的伦理内涵,并最终成了民意的终极支持者和最高代表。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思想源流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一种以封建思想为基础的制度,它体现了封建王朝对于民众生活和福利的关注和关怀,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化与发展,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与政策的改革,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制度古代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乞丐救助制度古代中国是一个强调仁爱的国度,许多皇帝都发起过慈善事业,为贫苦人民救济,其中最广泛的便是乞丐救助制度。
在南北朝时期,杨坚创立了乞丐救助制度,对于城市里的乞丐进行拦截,派遣流浪汉巡视,为无业的人提供住所和工作。
2.钱粮救济制度钱粮救济制度主要包括发放赈济,发布损失民间财产的赔偿令,设立藏粮仓等。
赈济是指在灾害或者战乱时向灾民或者战争中的伤员、残疾者等发放粮食或者其他物品。
隋唐时期,全国各地都有钱粮救济设施,钱粮救济制度逐渐成为历史上中国古代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形式。
3.医疗制度中国古代的医疗制度历史悠久,汉代的“医家制”是中国最早的医疗制度之一。
到了唐代,医院已经成为了普遍存在的机构,并采取了医生住院制,医生住在医院,对病人进行诊治,同时也对病人进行日常照料和护理。
二、中国古代社会福利制度的思想源流古代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得到了众多思想家的支持和推崇,以下是其中几位重要人物及其理论:1.孔子思想中的救贫济困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立者之一,他认为:“不仁者不能久处高位,无恒产者不能久处贫病”。
孔子主张“救贫济困”,让民众与赋税财政优先考虑救济穷人。
2.墨子思想中的爱人救人墨子是中国古代墨家思想的创立者之一,他倡导“兼爱”“以爱人身代替”,认为爱人救人是人类的共同责任,因此他主张在财政上优先考虑救济贫困的人。
3.道家思想中的滋养民生道教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治”,主张“施用四方,不失其则”,认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最良策略是“滋养民生”,故在财政上应优先考虑民生,滋养本土产业,促进社会发展,以求达到和谐的社会生态。
社会福利思想概述社会福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对于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追求的体现。
社会福利的思想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政府的干预和资源分配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社会福利思想进行概述,从其起源、发展、核心理念以及现实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社会福利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社会福利更多的是由宗教团体提供的救助活动。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社会问题愈发突出,社会福利开始成为政府的责任。
社会福利的现代思想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一些国家开始实施社会保险、公共教育和劳动法律等方面的改革。
社会福利的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
一方面,经济大萧条的爆发使得社会问题变得更为严峻,不少国家开始采取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政策来减缓社会动荡。
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社会福利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思想。
比如,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福利国家”思想主张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和经济刺激来解决社会问题,增加就业和改善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追求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社会福利思想认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基本权利,包括健康、教育、居住和社会保障等。
这些基本权利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也是他们实现自身潜力的基础。
因此,社会福利的目标是通过政策和制度的改革,为人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
社会福利的实际应用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社会福利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表现为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的均等分配。
政府应该保障每个人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无论他们出生背景或经济状况如何。
其次,在医疗保健方面,社会福利思想主张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必要的医疗和健康服务。
此外,社会福利还包括失业救济、养老金和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
然而,社会福利的思想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谈谈我国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制度首先,我想要来说一下什么是社会福利?从广义上来说,社会福利是一切能够让人们生活幸福的条件;从狭义上来说,是国家的一项社会政策,是国家、集体和社会为保障立法和政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及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而提供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再说社会保障,根据我自己的简单了解,在关于社会福利问题的讨论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社会福利的理论与实践,这就是“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这两个概念谁主谁从的问题。
在中国社会福利的实践中,由于我们长期处于国家福利保障的体制下,社会福利是被看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国为了尽快实现社会福利制度的转换,把建立社会安全网当作首要的任务,从国外引进了操作性的社会安全的概念,并给予它一个中国化的解释“社会保障”,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实践,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将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结合起来。
而且,社会保障是从物质福利的方面给予人们生活保障,强调预防和保护的功能,而社会福利关注的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幸福,着眼于发展人民的福利,提升生活品质和人的精神境界,增加人民的总体幸福和社会的福祉。
所以说,社会保障应该是从属于社会福利的次级概念。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仍然是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的根本理论依据。
社会在发展,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制度也都在变化之中。
严格来说,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我国始终没有形成社会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和体系,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后,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在经历了许多变迁之后才逐步建立。
从封建社会时期,儒家的“民本”、“仁政”、“大同”,墨家的“兼爱”及道家的“德治”等济贫思想;春秋时期,孔子的“教化”、“仁爱”思想;战国时期的社会救济思想;先秦时期的“以民为本”的社会福利思想等。
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大多是临时性的救灾济贫活动,并非真正形成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救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