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903.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梁雅方学号2013077030通过这一学期对社会福利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世界上的各种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中国传统的福利以及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有了一定的认识。
下面仅谈谈我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解。
一、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儒家佛家以及道家三大类社会福利思想。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
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即成为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思想,在当时已经显示出完备性和成熟性。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时代,社会进步已经提出了对于社会福利政策的要求。
早期儒家的文化构成中,已经包含了社会福利思想的内涵。
(1)“仁”学一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点:①“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整个思想中最富有光彩的地方,它在理论范围内把所有的人置于了平等的地位。
“仁”的思想,“爱人”的思想,推行至于社会生活,成为种种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的文化基础(2)“惠民”孔子学说中体现社会福利意识最为突出的,是“惠民”的主张。
惠爱其民,惠予其民,惠存其民。
鳏寡孤独废疾者当享受最咼等级的惠爱。
(3)“大同” 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把“仁”的原则提升为一种政治道德,并且看作一种执政条件。
(二)佛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中国文化开始受到一种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即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最早的信奉者多为帝王贵族。
1、重慈悲“生时善恶皆有报应,故贵行善修道”。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第一章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先秦时期是我国社会福利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期。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所以传说中历史人物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集中在如何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上。
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尤其是到了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从自己的理论体系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思想观点。
战国时期学术界空前自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是中国福利思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各家各派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社会福利思想观点,设计构思了自己所理想的社会模式,为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节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被称为“圣人”和“至圣先师”。
他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
, 一、仁者爱人,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论语》一书,讲到仁的地方有五十八处之多。
“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
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颜渊》) , 孔子“爱人”的广泛性。
要求统治者由尊神转为尊人,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民众。
孔子认为,治国要重民,他说:“所重:民、食、丧、祭。
(《论语?尧曰》“厩焚,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
” , 《孟子?梁惠王上》载:“仲尼曰:‘始作佣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孔子对用像人形的俑陪葬都感到愤怒,可见他对奴隶也是有仁爱之情的。
这说明孔子“爱人”的广泛性。
, 当然,孔子的爱人是有差等的,在亲疏方面要按血统远近来分。
首先要爱自己的父兄,这就是所谓的“孝弟(悌)”,其次是爱自己的近亲,又次为远亲,最后才是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人。
, 孔子认为,要爱人,首先要视人若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就是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加之于别人。
社会福利思想讲解社会福利思想选择题社会福利的含义广义社会福利的目标是满足社会每个成员的生活需求,并增进其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娱乐以及潜能发展等。
狭义角度定义:社会福利是国家的一项社会政策,是国家、集体和社会为保障立法和政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及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而提供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的二分法:一、剩余性福利,二、制度性福利社会福利的三分法:一、剩余性福利二,财政福利三,职业福利社会福利思想的含义:人们关于社会福利现象的认识和想法,包括有关社会福利的一些零散观点,也包括较为系统的学说和理论。
这些思想既是社会福利这一现象在人们意识当中的主观反映,又对社会福利的时间产生指导和影响作用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方法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阶级斗争理论和逻辑学基本原理指导社会福利思想研究。
具体方法:1、分类研究法(阶段法、国别法、学派法、人物法、文献法)2、文献研究法3、批判反思的方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种社会模式之比较: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社会阶级结构等级森严并世袭等级松散,中产阶级为主导统治者哲学王中产阶级政体君主专权的人治民主立法的法治财产、家庭统治阶级内部财产共有、财产私有,保留家庭妇孺公有男女平等完全平等不完全平等教育贵族教育公办、平等教育基督教社会福利思想(1)原始基督教产生(2)原始基督教的主要内容抗议现实的苦难,幻想美满的天国建立理想的“千年王国”宣扬忍耐和顺从(3)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文艺复兴的涵义:是与宗教神学、经院哲学和封建文化不同的,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的世俗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本质内容: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逐步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新的社会价值观念,这种观念被称为“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思想:1、反对神权对人的侵犯,要求肯定人的理性、价值、和尊严2、反对守贫斥富的财富观,鼓励人们大胆追求物质财富3、反对宗教禁欲主义,提倡人们去追求世俗幸福生活。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摘要]中国传统的福利思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天子的“德政”和民间的“宗法”制度是传福利制度的两大基础。
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福利制度时,不能忽视自身传统所提供的独特视角及有效经验。
关键词:中国传统社会;宗法制度;德政;宗法;宗族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西方国家普遍建立相应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也积极推进社会福利政策,并多方位借鉴和引进西方的福利思想与措施。
在反观西方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发扬中国古代传统的福利思想与理念。
毕竟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又维系了数千年封建体制的国家。
正是因为儒家倡导德政理想,中国历代政府都以长治久安为目的,始终关心百姓的的社会福利,其中的施政措施及蕴含的社会福利思想至今仍影响着当代中国,并对我国推行社会主义福利政策大有裨益。
一、德政:福利社会的理想虽然福利的概念是近代从西方引进的,但中国历代统治者对社会福利的实施由来已久,各派思想家也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福利思想。
诚然,维护政权稳定,粉饰太平现象是当政者的现实目的,但借着与传统天命的贯通,德政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更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意义,并始终鞭策着当政者致力于百姓的社会福利。
民国以前,对天的敬畏一直广泛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如,《尚书舜典》曾记载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
这种“天”是带有意志的人格神,主宰着一切自然的变化与人事的祸福。
周人认为人事的一切运作都出于天命,人受命于天,天子禀天命掌管天下,而人也源于天命。
周公又进一步对“天”加以概念性的总括。
他认为“天命转移”“惟德是辅”,也就是说天命是以人君的德行为转移的依据。
这样“德”成了“天”的注解,所谓“敬天”就转为“明德”,“天”与“德”具有了同一性。
因此,天子禀承“天命”即应施行“德政”,否则,便违背天意而终将被弃。
如此,宗教观念上的敬天推衍出伦理观念上的明德,上天的意志从而有了明确的伦理内涵,并最终成了民意的终极支持者和最高代表。
社会福利思想社会福利思想重点: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福利思想。
第2、3、4、5、7、9章第⼀章社会福利概述1、社会福利是⼀种制度设臵,根本⽬的有两个:A、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维持其起码的物质和精神⽂化⽣活;B、提⾼全体社会成员的⽣活⽔平和质量,增进全民的社会福祉。
2、我国对社会福利的狭义看法: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增进与完善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者的社会⽣活⽽实施的⼀种社会制度,旨在通过提供资⾦和服务,保证社会成员⼀定的⽣活⽔平并尽可能提⾼他们⽣活质量。
3、公共福利和社会福利的不同点:A、公共福利的实施主体主要是国家和政府,⽽社会福利是由政府、社会团体、宗教机构、私⼈等共同实施的;B、公共福利的主要内容是反贫困、教育等,社会福利则还有提⾼全民⽣活⽔平和质量的涵义。
4、社会保障的四个组成部分:A、社会救助;B、社会保险;C、社会福利;D、社会优抚与安臵。
5、社会福利的特征:A、保障对象的全民性B、保障内容的福利性;C、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D、保障待遇的公平性和⾼层次性。
6、世界社会福利发发展进程:剩余型社会福利——制度型社会福利——发展型社会福利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7、福利国家:[2005年上半年试卷]是指国家有意识地运⽤政治权利和组织管理的能⼒,在某些领域,主要是分配领域中,减缓市场机制作⽤的范围,矫正市场机制在对⽆劳动能⼒者分配⽅⾯⽆能为⼒的缺陷,从⽽为⼀部分特殊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活帮助。
8、福利国家危机的背景因素:⼈⼝⽼化、离婚率上升、家庭核⼼化、失业问题严重、经济竞争激烈、政府威信下降等9、社会福利制度⽐较完备的国家,⼀般通过三个途径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社会福利:[2005年10⽉试卷]专业化的社会福利、职业化的职业福利和社区化的社会福利服务10、社会福利的服务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11、社会福利制度:[2005年10⽉试卷]是⼀定形态下的社会,根据有关社会福利思想和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制定出台的⼀系列改善和提⾼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困难群体的社会政策和制度的总称。
1092020年第3期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和活动历经千年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较为完整的体系。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明的发端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思想百花齐放的时期。
虽然当时社会福利事业制度尚处于初级萌芽阶段,但是先秦时期的智慧为中国几千年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社会福利是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设置、一种制度、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保障措施。
在先秦时期,福利思想以及福利制度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的实践上,其功用主要为维护统治、教化治乱、体恤民生,以达到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国家治理、运行状态。
纵观中国历史,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思想是最早与安民、抚民的“民本”思想紧密联合在一起的。
儒家社会保障思想和伦理是以儒家的“民本”为基本依据而开展的;从我国的传统社会管理和组织来看,儒家思想指导下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现了大同社会论、社会互助论和社会救济、社会公平等思想。
这些理念与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有着可溯的关系。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由孔子开创,后经孟子等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总结、提炼、推广。
其思想核心,就个体而言,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从封建王朝的政府统治和治理来看,中国儒家社会保障伦理的核心思想“仁者爱人”、“以民为本”、“德法兼治”、“均无贫”和“节用爱人”等,虽然未曾出现现代福利角度所定义的福利思想,但是儒家思想家有关福利的独到见解蕴含着社会保障管理、调控和运行的规范指南,也是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自然基础、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
先秦时期儒家社会福利思想文/吴梦露1102020年第3期二、儒家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主张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描绘了一个大同社会,其中蕴含的社会福利思想也是作为中国社会思想的精华。
为了“大同”局面的形成,儒家的思想家们从个人层面和社会政治层面将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内容概括为:对人民的人道主义关怀,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关心人民大众的救济和资助,这也体现了普世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崇高理念。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梁雅方学号2013077030 通过这一学期对社会福利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世界上的各种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中国传统的福利以及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有了一定的认识。
下面仅谈谈我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解。
一、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儒家佛家以及道家三大类社会福利思想。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
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即成为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思想,在当时已经显示出完备性和成熟性。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时代,社会进步已经提出了对于社会福利政策的要求。
早期儒家的文化构成中,已经包含了社会福利思想的内涵。
(1)“仁”学一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点:①“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整个思想中最富有光彩的地方,它在理论范围内把所有的人置于了平等的地位。
“仁”的思想,“爱人”的思想,推行至于社会生活,成为种种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的文化基础(2)“惠民”孔子学说中体现社会福利意识最为突出的,是“惠民”的主张。
惠爱其民,惠予其民,惠存其民。
鳏寡孤独废疾者当享受最高等级的惠爱。
(3)“”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把“仁”的原则提升为一种政治道德,并且看作一种执政条件。
(二)佛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中国文化开始受到一种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即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最早的信奉者多为帝王贵族。
1、重慈悲“生时善恶皆有报应,故贵行善修道”。
2、“悲田养济坊”的社会福利结构佛文化的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僧尼行乞。
社会福利思想史资料(资料仅供参考)一单项选择1、在“有道”的理想社会中,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是老人和儿童。
2、在《论语·子路》中孔子集中表现了“庶”、“富”、“教”、社会教化论思想。
3、孟子把“民”置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序化关系之中,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重要命题。
4、范蠡以农作物收获循环为依据,提出了谷物平籴思想,成为中国救荒史上平籴理论的鼻祖。
5、《管子》之书认为国军出巡要行“九惠之教”之首是老老。
6、韩非提出了“势、发、术”相统一的系统社会控制制论思想,为君主专制主义奠定基础。
7、韩非从“性恶论”和“自由论”出发,社会福利的主张主要是“贫富分化合理论“、反济贫论”和“反足民论”等。
8、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兼爱说”他认为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应该无条件的彼此相爱,这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平等互爱的善良愿望。
9、墨子福利思想的一大特色是把“劳者得息”作为“利民”的重要指标。
10、贾谊和晁错提出了“即粟备荒论”,他们强调以粮食储备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储备的重要性。
11、耿寿昌创立常平仓制度主要是着眼于边地设防的实际提出的,具有国防战略意义。
12.、在《礼记》49篇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其中《礼运》阐释了“大同之世”的保障思想,《大学》阐明“亲民”思想,《王道》表达的是“恤民振穷”、“安老坏少”的思想。
具有“原典”的意义。
13、董仲舒认为百姓贫穷空虚的主要原因是“与民争利”。
14、王符继承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把天心与民心统一起来,提出了“天以民为心”的思想构成了其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基本理论依据。
15、鲍敬言社会核心的论点是“无君论”。
16、李嗊社会福利思想主张——生民论,就是以“礼论”为理论前提和依据建立起来的。
17、朱熹认为,人的贫穷是天命气数所决定的,所以人生有贵贱、贫富的区别。
18、朱熹主张设“社仓”来解决饥民的粮食问题。
19、董猥的《救荒活民书》是中国救荒思想史上的集大成式的著作。
中国福利思想史绪论一、选择题1.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救灾救荒思想、济贫思想、安老怀少思想、残疾人福利思想、妇女福利思想、社会优抚思想、社会教化思想(也可以靠论述)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一.选择题1.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上最有影响的学派,他提出了“济众助人”、“均无贫”、‘薄赋敛”、“惠民论”等社会福利思想,成为中国福利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奠基者。
2、孔子的思想主要由重礼、贵仁两个方面组成,这实际上构成了孔子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的理论前提和研讨问题的出发点。
3、仁的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俤、忠恕4、惠民利民思想:济众助人、均无贫、薄赋敛5、《周礼》作为中国社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国家机构体系的著作,讨论关于灾前备荒和关于灾后救济。
6、《周礼》提出的惠民恤民思想:恤民振穷、无息贷放、免服徭役7、九惠之教即行九项惠政:、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8、管子不仅重视社会福利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且还在反复强调了社会福利问题调查统计的重要性。
9.《管子》的作者提出了其独特的徕民策,分析了甚贫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并提出了“贫穷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提出了生产者保有产品的最低比率问题。
10.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从性恶论、自为论出发,提出了反济贫论、贫富分化合理论等主张。
11.韩非的反社会福利思想主张提出的理论依据是:性恶论和自利自为的人际关系论。
性恶论是荀子第一个提出的。
12.老子提出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还提出了“天道均平”的观点。
13.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的主要观点:67页即“无为而治”实际上提倡“无为政治”,是老子把天道自然无为论运用于人类社会而提出的一种思想,是强调要以顺乎自然的态度来处理世事,不强为。
14.老子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模式15、墨子提出赈荒抗灾的主要方法:积粟备荒,节用抗灾,足财抗灾16、墨子提出了把兼相爱,交相利原则运用到国家的治国方略层面上,提出了利民/爱民的社会福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