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非小细胞肺癌 指南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4.91 MB
- 文档页数:80
Ⅰ-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完全切除术后辅助治疗指南(2021全文版)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据了85%以上。
然而,对于NSCLC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却存在诸多争议。
其中,肿瘤完全切除术后的分子检测指征和内容、辅助治疗的指征和方案选择,以及术后的随访管理等问题尤为突出。
此外,即使接受了术后辅助化疗,许多NSCLC患者仍然存在较高的复发和死亡风险。
因此,寻找更优化的治疗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本指南的专家组由32名来自14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组成,他们分别来自胸外科、肿瘤科、呼吸科、放疗科和病理科。
专家组通过投票和讨论审议,针对83个辅助治疗临床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审议,并呈送更大范围的专家团审阅收集建议而形成指南推荐。
本指南旨在归纳总结Ⅰ-ⅢB期NSCLC患者肿瘤完全切除术后的诊断、分子检测、辅助治疗、术后管理等问题,以规范NSCLC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法、降低患者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同时,本指南还充分吸收了全球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并参考了国际指南和中国国情,以确保指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对于肺癌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尤其是对于NSCLC患者的辅助治疗,本指南提供了新的优化治疗方案,如吉非替尼辅助治疗Ⅲ期研究和最新的奥希替尼辅助治疗Ⅲ期全球注册研究。
这些研究表明,对于可切除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可显著降低其复发率。
因此,本指南建议在肿瘤完全切除后,应对患者进行EGFR突变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辅助治疗方案。
总之,本指南为NSCLC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建议,有助于规范化治疗和管理,降低患者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早中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科手术是一种重要的局部治疗手段,包括解剖性肺叶切除术、复合肺叶切除术、全肺切除术等,同时还需要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或采样,以达到肿瘤完全切除的标准。
2020NCCN非小细胞肺癌指南要点2020年6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指南2020年第6版。
那么,新版指南中NSCLC精准治疗的药物选择有哪些?NSCLC治疗的进展情况如何?接下来,让我们盘点部分亮点研究,一探究竟。
以下是NCCN指南《2020.V6版》更新的要点(相较于V5版):靶向治疗(一)指南建议检测的靶点1:EGFR、ALK、ROS1、BRAF、NTRK、MET、RET1、EGFR基因突变:首选方案:奥希替尼(1类);其他方案:厄洛替尼(1类)或阿法替尼(1类)或吉非替尼(1类)或达克替尼(1类)或厄洛替尼+雷莫芦单抗;一定条件下可用方案:厄洛替尼+贝伐珠单抗(2B类)。
2、ALK基因突变:首选方案:阿来替尼(1类);其他方案:布加替尼(1类)或色瑞替尼(1类);一定条件下可用方案:克唑替尼(1类)。
3、ROS1基因重排:首选方案:克唑替尼或恩曲替尼;其他方案:色瑞替尼;4、BRAF V600E 突变:首选方案:达拉菲尼+曲美替尼;其他方案:维莫非尼或达拉菲尼;一定条件下可用方案:初始的全身治疗方案。
5、NTRK 基因融合阳性:首选方案:拉罗替尼或恩曲替尼;一定条件下可用方案:初始的全身治疗方案。
6、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首选方案:卡马替尼;一定条件下可用方案:克唑替尼或初始的全身治疗方案。
7. RET重排:首选方案:Selpercatinib;一定条件下可用方案:卡博替尼或凡德他尼(2B类)。
(二)2020年ASCO靶向新进展:在今年的ASCO会议上,多项EGFR敏感突变相关研究数据公布。
其中,III期NEJ02研究旨在评估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用于EGFR敏感NSCLC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2,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可明显改善PFS。
在真实世界研究中发现3,VEGF抑制剂联合厄洛替尼对比单药厄洛替尼,PFS和DOR明显改善。
目前,奥希替尼已获批用于敏感EGFR突变(19外显子缺失和L858R突变,占EGFR突变的80%)晚期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或用于既往EGFR-TKI治疗进展后的T790M突变阳性患者。
2024肺癌NCCN指南解读前言肺癌诊断临床表现肺癌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痰中带血、呼吸困难、胸痛等。
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体重下降、乏力、食欲不振等。
诊断方法1. 影像学检查:胸部CT扫描是诊断肺癌的重要手段,可以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侵犯范围。
此外,PET-CT、MRI等检查也可用于肺癌的诊断。
2. 组织学检查:通过支气管镜或经皮穿刺取得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肺癌的类型和分化程度。
3. 分子生物学检查:检测肿瘤组织的基因突变和表达情况,指导临床治疗。
4. 功能性检查:如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等,评估患者的肺功能和病情严重程度。
肺癌风险评估危险因素1. 吸烟:吸烟是肺癌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吸烟量、吸烟年限和戒烟年龄均与肺癌风险密切相关。
2. 环境暴露:长期暴露于石棉、煤焦油、石油产品等有害物质,会增加肺癌风险。
3.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肺癌风险增加。
4. 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结核等,可能增加肺癌风险。
风险评估工具1.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肺癌风险评估工具:根据年龄、性别、吸烟史、家族史等因素,评估肺癌风险。
2.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LCA)肺癌风险评估模型:结合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预测肺癌风险。
肺癌治疗策略非小细胞肺癌(NSCLC)1.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NSCLC患者,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术前术后辅助化疗、放疗可提高疗效。
2. 放射治疗: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放射治疗联合化疗或靶向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3. 化学治疗:对于晚期NSCLC患者,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可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4. 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靶向治疗药物如EGFR抑制剂、ALK抑制剂等,具有较好的疗效。
5. 免疫治疗:针对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或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阳性的NSCLC患者,免疫治疗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肺癌诊断指南2023一、概述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导致逝去的主要癌症之一。
根据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肺癌在各国均为高发病种,且病死率居首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研究的深入,肺癌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旨在介绍2023年肺癌诊断指南的最新诊断标准,供临床医生及患者参考。
二、原发性肿瘤的诊断标准1. 影像学检查(1)胸部CT扫描:对于怀疑肺癌的患者,首要进行的检查是胸部CT 扫描。
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肺内肿块、结节、磨玻璃样阴影等病变,对肺癌的诊断十分重要。
(2)PET-CT检查:PET-CT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和测量肿瘤的大小,对于肺癌的初步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2. 组织学检查(1)支气管镜检查及活检:对于经CT或PET-CT筛查发现可疑病变的患者,应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并取活检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以明确肺癌的组织学类型和分级。
(2)内窥镜检查:对于胸腔积液或痰液细胞学阳性的患者,可进行内窥镜检查,以便获取组织学标本进行病理学诊断。
3. 分子生物学检查(1)EGFR、ALK、ROS-1等分子标志物检测: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进行EGFR、ALK、ROS-1等分子标志物的检测,以确定治疗的靶向药物选择。
(2)PD-L1蛋白表达水平检测: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D-L1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有助于选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三、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1. 影像学检查(1)胸部CT扫描:对于初诊患者,CT扫描可发现肺门、纵隔、锁骨上等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2)PET-CT检查:PET-CT检查对于淋巴结转移的定位和评估有重要意义,可以指导术前辅助治疗的选择和手术方案的制定。
2. 组织学检查淋巴结活检:对于CT或PET-CT检查显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应进行淋巴结活检,以明确转移的类型和范围。
3. 分子生物学检查淋巴结转移处PD-L1蛋白表达水平检测: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处的PD-L1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有助于选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2024版CSCO肺癌指南更新主要内容2024版CSCO(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肺癌指南的更新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诊断和分期:更新的指南强调了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的重要性。
对于可疑肺癌病例,建议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组织学检查(如细针穿刺活检)和生物标志物来进行诊断和分期。
2.分子分型和靶向治疗:指南针对肺癌的分子分型和靶向治疗作出了更新。
指南推荐使用分子检测手段,例如PCR、NGS等,来鉴定肺癌的分子特征,从而为患者提供靶向治疗的机会。
3.综合治疗策略:指南更新了肺癌的综合治疗策略,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
根据肺癌的分期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强调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
4.新药和新技术的应用:指南关注了肺癌领域的新药和新技术的应用。
例如,针对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推荐使用EGFR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进行靶向治疗。
5.基因检测与监测:指南更新了基因检测与监测的内容,鼓励开展基因检测,包括肿瘤突变和转移靶基因的检测,并通过连续监测基因突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高风险人群的筛查:指南强调了对高风险人群进行肺癌的筛查。
例如,对于长期吸烟者和家族中有肺癌病史的患者,建议进行低剂量CT扫描等筛查手段。
7.支持性治疗和康复:指南更新了支持性治疗和康复的内容。
例如,针对肺癌患者的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心理支持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总结起来,2024版CSCO肺癌指南的更新主要内容包括肺癌的诊断和分期,分子分型和靶向治疗,综合治疗策略,新药和新技术的应用,基因检测与监测,高风险人群的筛查,支持性治疗和康复等方面。
这些更新内容旨在提供更加精确和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肺癌诊疗指南又又又又更新了!2020年CSCO非小细胞肺癌(NSCLC)指南已经发布,作为中国本土的肺癌诊疗指南,CSCO指南更贴近中国肺癌患者的治疗状况,也最能懂中国肺癌患者的需求。
打怪模式再度升级,今天跟着科普君一起来看看吧!早期筛查1. 胸片可以用作肺癌筛查吗?不能!在新版指南影像和分期诊断部分中更新内容,增加“不建议通过胸部X片进行筛查”。
那肺癌筛查到底用什么才可靠?指南中也给出了答案,高危人群应该使用低剂量螺旋 CT进行肺癌的早期筛查,并作为I级推荐。
免疫治疗2. 只有晚期患者才能用免疫治疗吗?度伐利尤单抗:Ⅲ期肺癌患者,无论能不能做手术,都可以用!度伐利尤单抗可作为同步放化疗后的巩固治疗,延缓疾病复发转移的时间!对于不可手术的ⅢA/ⅢB/ⅢC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来说,含铂类药物的同步放化疗是临床治疗中的首选方式,基于PACIFIC的研究结果,2018年CSCO指南首次将免疫药物度伐利尤单抗放入指南,由于当时度伐利尤单抗在国内还未获批上市,仅作为2A 类证据。
2019 年 12 月 9 日, NMPA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度伐利尤单抗在中国上市,这也是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PD-L1抑制剂。
因此本次指南更新将度伐利尤单抗的治疗方案升级到Ⅰ级推荐,用于治疗同步放化疗后未进展的不可切除的Ⅲ期NSCLC治疗。
此外,度伐利尤单抗在可手术的ⅢA/ ⅢB(T3N2M0)期患者治疗中,也升级为Ⅰ级推荐,用于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的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后巩固治疗。
3. 如何判断自己是免疫治疗的适用人群?既然局部晚期的肺癌患者可以用免疫治疗,那怎么才能知道自己能不能用呢?两个指标可做预测:PD-L1 表达和肿瘤突变负荷(TMB)。
多项研究结果显示,PD-L1 表达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呈正相关。
新版指南中对于不可手术Ⅲ 期及Ⅳ 期 NSCLC 患者的免疫组化检查中新增PD-L1 表达检测,并作为I级推荐(1 类证据)。
《NCCN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解析随着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2011版《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实践指南》(简称《指南》)的发布,中国专家组也在今年4月召开的第4届NCCN亚洲学术会议上对《指南》(中国版)进行了讨论和修订,两者连同我国卫生部近日推出的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简称《规范》)成为目前国内肺癌诊治的指导指南。
本文就英文版《指南》的更新内容及其与《指南》(中国版)和《规范》的异同作一简要介绍。
《指南》(英文版)更新内容肺癌预防新版《指南》指出,约85%~90%的肺癌是由直接或间接吸烟引起,长期吸烟易导致第二原发癌、治疗并发症、药物相互作用、其他吸烟相关疾病、生活质量下降及生存期缩短。
因此,新版《指南》加强了戒烟的推荐力度,将“建议戒烟”修订为“戒烟劝告、辅导以及药物治疗”。
预测和预后分子标志物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RNA核苷酸还原酶1(RRM1)、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 ( ERCC1)及KRAS后,EML4-ALK作为新的分子生物标志物越来越受到关注,新版《指南》也将其纳入。
在美国人群中,EML4-ALK融合基因的发生率为2%~7%,而在中国约为16%。
携带EML4-ALK融合基因的NSCLC患者对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而这两种突变的高发人群均为腺癌、不吸烟或轻度吸烟者,且这两种基因突变相互排斥。
因此,在上述高发人群中进行EML4-ALK突变的检测尤为重要。
但新版《指南》并未推荐标准的EML4-ALK突变检测方法。
目前,crizotinib是针对EML4-ALK的靶向治疗新药,其是ALK和生长因子受体蛋白(MET)的TKI,crizotinib对EML4-ALK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可达90%。
该药目前尚处在临床试验阶段,其应用前景值得期待,EML4-ALK也有望成为继EGFR后另一种有明确疗效预测作用的分子标志物。
早期NSCLC治疗对于早期NSCLC(Ⅰ、Ⅱ期),根治性手术±辅助化疗仍是标准的治疗模式,新版《指南》并未过多改动,主要更新点有以下两方面。
一文总结2022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值得收藏!2022年4月23-24日,一年一度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会在线上举行。
本次会议上就《CSCO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2版)》的更新要点进行公布。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王志杰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的任胜祥教授就2022 CSCO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疗指南的更新要点进行讲解。
影像/分期、病理学、分子分型更新•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检测由II级突变上升至I级推荐(3类证据)。
解读:主要基于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靶向药已经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已经可及。
治疗篇▌早、中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可手术)•IIA、IIB期NSCLC的治疗:新增“根治性手术后,阿替利珠单抗辅助治疗(限PD-L1 TC≥1%)”作为II级推荐;•可手术IIIA或IIIB期(T3N2M0)期NSCLC的治疗:分层为T3-4N1或T4N0非肺上沟瘤(侵犯胸壁、主支气管或纵隔)治疗部分,新增“根治性手术后,阿替利珠单抗辅助治疗(限PD-L1 TC≥1%)”作为II级推荐。
解读:阿替利珠单抗的增加是基于IMpower010研究的阳性结果。
IMpower010研究是一项探索可切除IB-IIIA期NSCLC患者辅助化疗后阿替利珠单抗对比最佳支持治疗(BSC)疗效的III期临床研究。
结果发现,在PD-L1 TC≥1%的II-IIIA期患者中,阿替利珠单抗组(n=248)和BSC组(n=228)的中位无病生存期(DFS)分别为未达到和35.3个月(HR=0.66,95%CI 0.50-0.88;P=0.004)。
在所有随机化II-IIIA患者中,阿替利珠单抗组和BSC组的中位DFS分别为42.3个月和35.3个月(HR=0.79,P=0.020)。
▌IV期驱动基因阳性的NSCLC治疗•EGFR敏感突变一线治疗部分:“阿美替尼”上调至I级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