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讲过的廉政之道

孔子讲过的廉政之道

孔子讲过的廉政之道
孔子讲过的廉政之道

孔子讲过的廉政之道

2015年05月18日第A9版:文化教育

作者:韩斌全来源:学习时报字数:2068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经典博大精深,孔子所倡导的修己以树仁心、尊礼以敬政事的思想,也是中华廉政文化的重要一脉,对于当今廉政文化建设也不失为一重要资源。

守规矩尊法度的法纪观

人类是群居动物。任何文明的圣贤都会教导人们要守规矩尊法度。守规矩尊法度是人得以立身立命的根本之道。中国轴心时代思想家孔子自然也不例外。

如孔子所言:“以约失之者鲜矣。”对于“敬事”而言,以礼制法度自我约束的人出现过错的情况是很少见的。身处春秋末期的孔子,在修校《春秋》时深谙春秋僭越礼制的卿大夫等一体官员的奢靡与贪得无厌,同时也深深钦佩像柳下惠等廉能大夫守规矩尊法度的君子品格。

像柳下惠这样的儒士大夫,宁可三度丢官,也不屈从而废法度。在孔子看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也就是说,君子注重是非原则,不会因名利、因得罪君卿而僭越法度;小人则不然,在面对名利时,往往会不顾是非原则而奉迎君卿偏私苟合。在孔子看来:“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往往心态平和而不骄纵,小人却常常骄纵而心态不平和。“骄而不泰”的心态与作为,往往是越规愈矩、践踏法度的始端。

守规矩尊法度的反面,即不守规矩、不尊法度,与喜奢靡纵贪腐在很大程度上是同一品行之人的两个面相。二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品性的本质上是一致的。俭者未必不致贪,但奢者必致贪。奢者——未谙大道、未固仁人之心的末流士子或贵族纨绔子弟——面对名利必然会义无反顾地追逐,哪还顾得了规矩法度。因而,孔子就告诫弟子:“礼,与其奢也,宁俭。”孔子早就反对形式主义、反对奢靡之风了。吾等岂不汗颜哉!

“忠于职守、克己奉公”的职业伦理观

履职公事必忠于职守、克己奉公,这在孔子的观念中是君子的“天性”所然。对于随时准备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来说,万不可贪图舒适安逸的生活,入职后更不能贪图享乐。孔子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这是孔子告诫士人说:如果他留恋舒适安逸的生活方式,就不能够算个有出息的士人。因此,戒除贪图安逸、贪图享乐,是知识分子和为政士人的起码品端。所以,孔子还说,君子“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任职后,该何如?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在执政的岗位上,万万不可懈怠、不可滋生厌倦;施政一定要有负责任的态度。有一次学生子路向孔子请教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说:“先之劳之。”子路继续究问,孔子说:“无倦。”工作走在下属或百姓前面,对下属或百姓要慰劳奖勉;对工作不要厌倦懈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忠于职守,体恤下属。既以身作则,又体恤下属、懂得奖掖,下属自然会尽心尽责工作。这就是孔子的工作态

度,对下属、对工作的仁心道义。

“正人先正己,己正民自正”的从政观

严于律己、重道弘德、率先垂范,是为官者之为好官的根本前提。管理者、施政者万不能“屁股上挂镜子”,光能看见别人的毛病,而唯独看不见自己的缺点;万不可只正别人不正自己。否则,丢官、入狱,甚至丧命,就将不期而然。

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这里孔子讲的是为官的辩证法。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符合官位的要求,但他的品德不能保住官位,即使得到了官位,也一定会再失去。聪明才智符合官位的要求,品德能保住官位,但不用严肃的态度管理民众,民众就不会认真谨慎地执行指令。聪明才智符合官位的要求,品德能保住官位,也能用严肃的态度管理民众,但不依据礼度来役使民众,还不能算做得好。

鲁国执政卿(相当于这个诸侯国的宰相)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治理问题。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的大意是说,政治的目标就是正确合理,您用正确合理的行为做出表率,鲁国上下谁的行为敢不正确合理?其实,季康子这个专权的执政卿,想问的是治理贵族和“四民”的技术或者手段。显然,孔子给出的是施政大道,而非治理技艺。孔子有的是政治治理的技艺,只是他的治理技艺都是“吾从周”礼制法

度的东西,对于季康子这个僭越礼制的家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在季康子的治理之下,任何治理手段都不会扭转鲁国礼崩乐坏、世风日下的局面。

在孔子看来:“上好礼,则民易使也。”你执政者如果崇尚礼仪,百姓很自然地就容易管理了。当官的只要率先垂范,世风、民风自然趋正。这就是孔子所谓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单位是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孔子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他的意思是说:当政者如果能端正自己的行为,对于管理政事来说还有什么难的?如果不能端正自己的行为,怎么去端正别人的行为呢?

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我们实在不能埋怨群众成天骂干部,应当反省我们自身。如孔子的意思:我们要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消除人们对自己的不满了。

孔子的弟子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有定力勤政为民,勇担当求真务实,重规矩严于律己,这是中华文化传统中儒士为官之道的精华所在。

孔子的教育名言名句大全

孔子的教育名言名句大全 孔子的名言名句被广为流传,那你知道关于孔子教育的名言吗?下面分享了孔子的教育名言名句大全,供你参考。 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3、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论语》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丘《论语.季氏》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1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 1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1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论语》 19、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论语》 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论语;卫灵公》 21、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2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 2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论语》 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2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丘《论语》 27、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 2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 29、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论语》

孔子为人处世名言

孔子为人处世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孔子为人处世名言,希望能帮助到您! 孔子为人处世名言 1、人有三知就可以立世,你可知否? 人这一辈子需要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常常让人感到累得慌。那么这些繁杂的知识中有没有最为主要和核心的东西呢?也就是说,即使不太了解其他的知识,只要了解它们就足以立身处世?有!说来倒是简单,只有三个字:礼、命、言。 2、享不了洪福就享清福。 一个人如果实现了俗世理想,成为达官显贵,那么自然可以享洪福;如果没有实现俗世理想,那么也要安心享受清福。没有人能同时既享洪福又享清福的,智慧的人从这两种福中都能享受到超然的乐趣。 3、善于提问是金钩,能钩出令你惊喜的答案。 世事复杂,对任何事都得多留几个心眼。凡事多问必多益,因为任何疑难问题都招架不住三个以上问号的敲打,只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问题的症结必定会水落石出。 4、可以让人帮你买鞋,不可让人代你走路。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接受别人的帮助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别人的脚步注定是别人的去处,自己的双脚走出的是自己的路。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立自强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5、良药苦口,喂药时别被对方喷到你脸上。 朋友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关键时能提个醒儿,走错了路时能帮着扳扳道

岔子。可要注意的是,当一再规劝仍然不被朋友接受,甚至还误会我们的用意时,我们明智的做法是“差不多就行了”。 6、变通,是人生的万向轮。 “兵地常势,水无常形”,我们在处理各种事物时都要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一格,甚至逢大势不践小诺,处大事不拘小礼,从而达到变则通,通则灵,灵则达,达则成的理想效果。 7、慷时间之慨的人,命运会对他很吝啬。 慷时间之概的人,命运之神会对他很吝啬。只有惜时如金的人,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挤干时间这头奶牛最后一滴乳汁的人,才会成为人生的阔佬。 8、不要做自己心灵的绑票者。 我们的一切烦恼都源于欲望,因为欲望是无限的,而能得到满足的欲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一生烦恼不断。减少烦恼的秘诀是限制自己如蛇的欲望,解救被功利之魔绑架的心灵。 9、自己发达时,莫忘帮助他人发展。 先行登上崖顶的人,不要只顾自己极目四望看万壑风光,而应该向崖底扔下一根绳子。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些在下面苦苦攀爬的后进者向你仰望时,会像看一尊山神。 10、太极般的处事技巧:虚与周旋。 虚与周旋是一种表面顺随,实际上是敷衍应付的态度。对于有些人胡搅蛮缠,我们既跟他讲不清道理,也犯不着与他针锋相对,于是便采取这种虚与周旋的态度。虚与周旋是一种有用而又有效的处事技巧。 11、宽容是互赠的礼品,苛求是对刺的尖刀。 宽容是互赠的礼品----你能宽容别人,别人也不会难为你;苛求是对刺的尖刀-----你苛求别人,别人也不会饶了你。在宽大平和之中,认识这世

5.《孔子的为官之道》

傅佩荣 《孔子的为官之道》 在古代,做官和念书几乎是很难分开的。古代大学的入学资格是限制在世袭封建贵族的子弟以及民间杰出人士的青年。所以孔子小时候,也没有念大学的机会,他靠自学,所以其它念书人经过大学的训练,就是要出来做官,因为做官才能够实现他们读书人的抱负。而另一方面,做官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如果这些条件有问题的话,社会就很难上轨道. 一、孔子的生平经历 1.孔子在季氏的工作经历 根据历史资料,他小时候很穷,需要做各种家务。到了二十一岁的时候成年了,真的需要有固定的收入,他就去做小公务员。古代的官和吏是分开的。他只能作吏,等于是基层的公务员。他在季氏手下做过两件事。 孔子的第一个职位: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吏) 孔子的第二个职位:乘田(管理牛羊畜牧的小吏) 鲁国国内四天天下:鲁国国君、孟氏、叔氏和季氏。季氏之家是非常庞大的一个组织和产业,孔子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到季氏的家。起先孔子负责仓库里面的账跟货,能不能平衡,有点类似会计,他说我只要把进出货都掌握清楚就好了。一年下来,成效斐然。接着,季氏派他去担任乘田,就是负责管理像牧场这样的地方。一年下来,牛羊长得非常茁壮,并且繁殖得特别多。孔子好像是很有办法,事实上他只是尽忠职守。 2.孔子没有收束脩 一个人要生存不容易,尤其孔子二十岁的时候要结婚,有孩子了。他要养家活口啊。他会怎么做呢?很多人都猜,说孔子大概是靠收束脩吧!在《论语》里面有这样的话,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的翻译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你自己带着肉干来找我,我是没有不教的。但这话听起来有点尴尬,好像是补习班老板的话。事实上我们也知道,孔子他是不收学费的。经过研究发现,东汉郑玄他说的很有道理,束脩仅仅指的是十五岁。所以遵从古代一位学者的见解,孔子的意思是说,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的。他这样说,是因为他自己十五岁立志求学,到处拜访老师教他,他后来自己要回馈社会。古人很喜欢用一种礼来代表年龄,譬如说,在春秋时代,你见到一位姑娘,你不能问她今年几岁了,因为古代人的年、月、日计算不像现在这样的精确,所以你问一个人今年几岁,他说比去年多一岁,那他去年呢?他答比前年多一岁。讲不清楚。通常他用一种礼来代表生命的

《论语》导读张汝伦2017

《论语》是属于全人类的经典 1 下列选项中,哪一部经典不属于“四书”?(C) A、《论语》 B、《孟子》 C、《孝经》 D、《中庸》 2【多选题】 人类文明史上的经典必须满足哪些条件?(AC) A、经受了时间与历史的考验 B、深受古今中外读者的拥戴 C、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出类拔萃 D、销量永居榜首 3【判断题】 《论语》为孔子亲手所写。(答案:错) 研读《论语》的现实意义 1 “内圣外王”最先出自哪部文献?(C)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道德经》 2【多选题】 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这里的“时”有哪些意思?(ACD) A、孔子平日里做事都很准时 B、孔子思考着时代的根本问题 C、孔子能根据时代的需求回应时代的问题 D、孔子为人处世都合乎中道,无可无不可 3【判断题】 孔子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原因在于他代表的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答案:错) 孔子的生平 1 “知人论世”是哪位思想家的理论?(B)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曾子 2 孔子的祖先是哪里人?(D) A、安徽 B、陕西

C、山东 D、河南 3【判断题】从“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可以看出,孔子只是把俎豆当作很普通的玩具来玩耍。(答案:错) 孔子治学 1 孔子几岁有志于学?(B) A、12 B、15 C、18 D、20 2 孔子读哪一部经典时韦编三绝?(C) A、《诗经》 B、《尚书》 C、《周易》 D、《春秋》 3【判断题】在孔子之前,社会上并不存在作为一门职业的儒生团体。(答案:错) 4【判断题】孔子区分了“君子儒”与“小人儒”,赋予了“儒”以崭新的意义与使命。(答案:对) 孔子从政 1【多选题】孔子当政时期所施行的有远见的政治举措有哪些?(AB) A、夹谷之会 B、诛杀少正卯 2【多选题】孔子“堕三都”,针对的是哪三家?(ACD) A、叔孙氏 B、赵孙氏 C、季孙氏 D、孟孙氏 3【判断题】孔子认为,臣子必须对君王绝对地服从。即使君主不行君道,臣子也要对君主不离不弃。(答案:错) 孔子周游列国 1 孔子周游列国长达几年?(B) A、13 B、14 C、20 D、22 2 下列哪一个国家,孔子周游列国时没有去过?(C) A、卫 B、郑 C、秦 D、齐

孔子的十大经典名言

孔子的十大经典名言: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德不孤,必有邻。 6、礼之用,和为贵。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老子的十大经典名言: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3、治大国,若烹小鲜。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9、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李白的十大经典名句:1、最大气悲凉的景色描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2、最自信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3、最狂傲不羁的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4、最无奈的诗句:大道入青天,我独不复出。5、最脍炙人口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6、最为经典成语的诗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7、最细腻的景物描写: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

生烟。8、最惊心动魄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9、最催人泪下的诗句: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10、最熟悉最经典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十大经典名句: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8、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9、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偶题》1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苏轼的十大经典名句: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8、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9、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10、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论语》与做人之道

《论语》与做人之道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纵观《论语》,其对人品德的要求可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努力接近或成为一位君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是第一章“学而篇”中的语句,它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观念,即要想学会做人,有孝心和爱心是最基本的。这就印证了现实生活中流传的一句话:“如果他(她)连父母都不爱,那还指望他(她)爱谁呢?”除了最基本的“孝悌”外,君子需要具备的品德还有很多,例如庄重,诚信,坦率,博爱,讲团结而不营党,求同存异,安贫乐道,有高尚的追求等等。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的我们,被灯红酒绿、利欲熏心困扰。有人沉迷于感官的享乐,轻浮不能自拔;有人唯利是图,行事不择手段;有人自私自利,毫无恻隐之心;还有人虚假伪善,表里不一……面对这些情况,我们的国家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重视道德文化建设,而道德文化从哪里来?就应从以《论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携其弟子就对如何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即如何做君子提出了精辟论断:“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些话启发我们应庄重、诚信、坦荡,而不要受轻浮、奸邪等不良世风污染。又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之有”,“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等等,皆可为修身养性的座右铭。 另外,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从《论语》看孔子的为政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为政思想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治国中他主张以“礼”治国和以“德”治国。礼治最重要的就是“正名”,每个人都要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言行,履行义务;德治强调进行道德教化,正己 正人。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排斥 “法治”,他认为法治不过只是为了避免人们获罪的一种手段,并不 能培养百姓的羞耻心,造成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仍在,而“道之以德“和“齐之以礼”的治国方法却能从根本上达到教化百姓,安定社会之功。 一、为国以礼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西周王室衰微,诸侯专权,统治秩序日渐混乱,这种情况令孔子感到十分气愤,更坚定了他推行“以礼治国”的决心,他认为只有礼治才能使社会恢复到井井有条、国泰民安的状态。孔子认为以“礼”作为基本的社会制度才能使政权长久。“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礼治自古就有而且是一脉相承的,实行礼 治的国家可以沿袭百代。 治国以礼最重要的措施是“正名”。孔子在于弟子讨论为政的首要问题时提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

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特别注重礼治制度中的等级名分,礼治制度之所以产生,是为了确定与其名分相符的思想和行为,正名就是使名实相符,而所谓刑罚,则是对违反礼治者的惩罚。当然,在孔子看来,为了避免诸侯僭权,严格的君臣关系也是以礼治国的重要方面。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在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君主居于最高统治地位,效忠君王便是臣子最大的“礼”,任何僭越君主的行为都是有损“礼治”的。孔子所推崇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为了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分,不越位、不僭礼,从而达到政治环境的安定有序。 孔子礼治思想的实质,就是依据嫡庶、长幼、亲疏等项关系,确定 贵贱、大小、上下各种等级区别,形成各种名分。按照名分,确定伦理 规范和行为准则,依据这些规范和准则,制定有关社会政治的礼法制度。所有的人都按照礼治规定,等差有序,贵贱有等,各处其位,各奉其事,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政治角色,遵循礼的角色规范,规范 言行,履行义务。这在当时混乱的社会状况下是十分必要的。 二、为政以德 孔子在为政中同样主张“以德治国”。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即是说当政者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好像北极星安居其所,其他行星自然而然地有序地环绕着它一样,将得到人民的拥护和归顺。要用道德教化感化百

浅谈《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浅谈《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等,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在《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及道德观念等。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记载着孔子的言行,其内容纷纭复杂,包括许多方面如:哲学方面的“未知生,焉知死”;政治方面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德方面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学习方面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为人处世方面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等,他的思想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仁”和“礼”,以这两个字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深深影响了我国数千年思想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中国人的人格心理都深深打着它的烙印,以至世界上很多人把孔子的思想和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随着国际的交流,孔子的思想走出中国,影响邻国和遥远的欧美国家。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截至2 009年12月份,全球已有87个国家建立了583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孔子对世界的影响力如此大,原因在于他的思想和学说对现实世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诺贝尔奖获得者帕特里克·曼汉姆曾说过:“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礼记·学记》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其意思是玉不加琢磨,不能成为器物;人若不学习,亦不会明白道理。因此,古代的君主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做首要的事情。”清初大才子金圣叹回答别人问他不做官的原因时,曾说:“学而第一,为政第二。”金圣叹用为政做官来与学习比较,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儒家学派重视个体的自身修养,他们的人生发展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就是通过学习来培养自身素质,把修身排在第一位,也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学习对于个人素质的重要性。另外,桑哲在《孔子学习思想类解—以<论语>为例》一文中提到:“《论语》共11705字,由1352个不同汉字排列组成,其中有15章,66次提到“学”字。”这个数据也是充分显示孔子对学习的重视程度。 在这里,我想通过分析研究《论语》里涉及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言论,得出孔子的为学之道以及其对现代的借鉴意义,希望能够对于以后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有所影响。 一、重视学习,立志求学 学习活动是人类将自身知识经验代代相传的惟一途径,《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的开篇就是关于学习的,劝解人们学习了新知识,要时常温习它,把这样好学的行为当成是快乐的源泉。其后孔子在《论语·为政篇》里提到自己的人生历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的意思是: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有把握,四十岁就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迷惘,

孔子经典名言警句100句

孔子经典名言警句100句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成为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下面由整理的孔子名言警句,欢迎大家阅读! 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3、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论语》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丘《论语.季氏》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1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 1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1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论语》 19、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论语》 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论语·卫灵公》 21、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2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

论语做人之道(已定稿222

《论语》做人之道 尊敬的各位领导、长辈、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能够与大家在一起相处一个多小时的快乐时光,我感到非常高兴。咱们的孔圣人,他把学习看成是娱乐,乐而后有得嘛。所以,今天跟大家在一起就放松一下,好不好。 习近平在2013年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上曾说,儒家思想蕴藏解决世界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和而不同,等等。他呼吁大家要向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大智慧。早在1972年,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著名的社会学家池田大作进行了一次交谈,促膝长谈世界局势。在《展望21世纪》这本书中,他们谈到,今天的人类社会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代了,而且还是人类咎由自取的结果。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近几年,《论语》在日本很火。你看,人家日本把咱们的《论语》拿过去,搞出了日本化的《论语》“童蒙论语”,成为小学的必备课程。各位朋友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全球会出现孔子热?为什么会出现《论语》热?带着这些问题,我与诸位在一起共同学习、分享《论语》做人之道。 咱们品读《论语》靠的是觉悟。儒家讲明心见性;道家讲悟道;佛家讲顿悟。其实就两个字“觉悟”。“觉悟”是什么?“觉”上面一个头字,下面一个“见”字,“悟”左边一个“心”字,右边一个“吾”字。简单来说,就是我低下头就能看见我的心。这叫觉悟。人人心中皆有孔子,人人心中皆有《论语》。在座50多人就有50多位孔子,孔子就活在我们的心中,就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咱们品读《论语》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你才能悟出智慧,是不是?想当年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骑在马上夺得天下,宰相赵普就用了半部《论语》帮助皇帝治理天下,赵普每次退朝回家都呆在书房里面专心研读《论语》,读完后把它当宝贝一样锁在柜子里。南宋理学家朱熹是孔子最忠实的粉丝,从十三岁开始读《论语》、《孟子》,从此之后,立志把儒学发扬光大,他把《论语》列为四书之首,他说读《论语》就像咱们吃饭一样,不能缺少。海尔集团从1984年建厂,由一个即将破产倒闭的小厂转变为一个世界500强企业,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儒家智慧。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从《论语》中找到了管理的智慧,“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知人善用”是海尔做大做强的法宝。张瑞敏曾说对她影响最大的书就是《论语》,《论语》培育我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勇于进取、刚健有为的浩然正气。 那么,《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我个人认为,《论语》是一部生存哲学,是一部生活哲学乃至生命哲学。它能打开我们的智慧。经过几千年的演化,《论语》已经成为我们的本能行为。他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如何享受淳朴的生活?如何探究生命的意义?今天,我们主要交流两点。一是做人的根本——孝道;二是做人的境界——仁道。 一、做人的根本——孝道

孔子的为官之道

《孔子的为官之道》 在古代,做官和念书几乎是很难分开的。古代大学的入学资格是限制在世袭封建贵族的子弟以及民间杰出人士的青年。所以孔子小时候,也没有念大学的机会,他靠自学,所以其它念书人经过大学的训练,就是要出来做官,因为做官才能够实现他们读书人的抱负。而另一方面,做官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如果这些条件有问题的话,社会就很难上轨道. 一、孔子的生平经历 1.孔子在季氏的工作经历 根据历史资料,他小时候很穷,需要做各种家务。到了二十一岁的时候成年了,真的需要有固定的收入,他就去做小公务员。古代的官和吏是分开的。他只能作吏,等于是基层的公务员。他在季氏手下做过两件事。 孔子的第一个职位: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吏) 孔子的第二个职位:乘田(管理牛羊畜牧的小吏) 鲁国国内四天天下:鲁国国君、孟氏、叔氏和季氏。季氏之家是非常庞大的一个组织和产业,孔子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到季氏的家。起先孔子负责仓库里面的账跟货,能不能平衡,有点类似会计,他说我只要把进出货都掌握清楚就好了。一年下来,成效斐然。接着,季氏派他去担任乘田,就是负责管理像牧场这样的地方。一年下来,牛羊长得非常茁壮,并且繁殖得特别多。孔子好像是很有办法,事实上他只是尽忠职守。 2.孔子没有收束脩 一个人要生存不容易,尤其孔子二十岁的时候要结婚,有孩子了。他要养家活口啊。他会怎么做呢?很多人都猜,说孔子大概是靠收束脩吧!在《论语》里面有这样的话,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的翻译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你自己带着肉干来找我,我是没有不教的。但这话听起来有点尴尬,好像是补习班老板的话。事实上我们也知道,孔子他是不收学费的。经过研究发现,东汉郑玄他说的很有道理,束脩仅仅指的是十五岁。所以遵从古代一位学者的见解,孔子的意思是说,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的。他这样说,是因为他自己十五岁立志求学,到处拜访老师教他,他后来自己要回馈社会。古人很喜欢用一种礼来代表年龄,譬如说,在春秋时代,你见到一位姑娘,你不能问她今年几岁了,因为古代人的年、月、日计算不像现在这样的精确,所以你问一个人今年几岁,他说比去年多一岁,那他去年呢?他答比前年多一岁。讲不清楚。通常他用一种礼来代表生命的一个阶段。所以见到一个女孩,要问她及笄了没有,及笄就是女子十六岁,把头发束好,代表成年了;见到男子,要问加冠了没有,加冠代表二十岁。你只要过了一定的礼的年龄,就

谈谈孔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哲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虽然他自称"述而不作",而实际上他在诸子百家争鸣之前夕,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天道观、人道观、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哲学思想体系。按他所提出的主要哲学范畴的逻辑展开,其哲学思想体系可概括为:"命--礼--仁--知--中庸"。 在天道观方面,孔子较少讲天道问题。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治长》)因为孔子对殷商周以来的宗教天命论,处于既敬重又存疑的矛盾状态。关于"天",《论语》所记确是不多,仅二十二见。孔子所谓"天",有时指主宰一切的上天。他提出"畏天命"(《季氏》),"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有时又指广袤的自然。如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阳货》)反映了春秋时期正处于关于"天"的观念的变动时期,即由"主宰之天"逐渐向"自然之天"过渡。关于"命",孔子是肯定的。他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并自称"五十而知天命"(《为政》)。不过孔子所说的"命",并不是指上天的绝对意志和命令,而是一种人力所无法挽回的历史必然性。孔子所谓"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即是指这种必然性。可是孔子又不认为人是无可作为的,相反他主张人"命"面前应持积极的态度。正由于此,别人视他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宪问》),他也自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有这样的天道观,使他对鬼神持怀疑态度,这是不奇怪的。他"不语怪、力、乱、神"(同上),还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未知生,焉知死"(《先进》)。 在人道观上,孔子主张立礼复礼,纳仁入礼,仁礼结合。"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是一个重要范畴。从修身来说,他认为首先要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并且要"约之以礼"(《雍也》),"克己复礼"(《颜渊》)。从治国来说,他主张"齐之以礼"(《为政》)。"为国以礼(《先进》)"。强调"礼"的重要性,并非是孔子的创造。前人早已论述过,如子产说过:"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强调要"复礼",在春秋末也不是合乎潮流的新思想。孔子独创性的贡献在于纳仁入礼,仁礼结合。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虽然"仁"的概念古已有之,但是孔子赋以新的涵义。他不仅以"爱人"来释仁,而且提出了为"仁之方",即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其原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孔子纳仁入礼,使"礼"不单是作为外在的强制性的东西起作用,而且有"仁"作为内在的理性自觉的力量来支撑。以"仁"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不免使人有神秘之感。孔子又提出以知求仁。他把"知"作为求仁、达仁的必要条件。他说:"未知,焉得仁?"(《公冶长》)孔子论知,指认识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即是去认识"善",但论述知识之获得,毕竟是跨入了求"真"的认识领域。 在认识论上,孔子尚未摒弃"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观点,并且把"生知"列为认识能力的"上"等。可是他未予强调。在孔子认识中占重要位置的倒是他反复论述的"学而知之"。他称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他强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阳货》)在认识过程中,孔子注重多闻、多见、认为知识靠"多闻"、"多见"来获得。对闻见得来的知识,不可都信以为真,必须细加观察。他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他提出"视"、"观"、"察"三步递进的观察次序:"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政》)孔子还进一点提出相当于理性认识阶段的"思"。他强调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上)并提倡"再思"(《公冶长》)、"三思"(《荀子.法行》)与"九思"(《季氏》)。他在闻道、得道、传道上的"一以贯之"的境界,就是靠学、思结合而达到的。孔子还主张在"思"的过程中,运用"反"的方法,即不断进行类比,并加以演绎推理,以取得"举一反三"之效。他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在认识过程中,孔子不以"思"为止,认为在思的基础上,还应不断

关于孔子学习的名言

关于孔子学习的名言 学习孔子的名言就是要去净化心灵,培植善念。学习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入世哲学;有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的道德观念;有以天、地、君、亲、师为次序的伦理观念;有以允执其中为规范的中庸哲学。他们共同构成并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民族性格。孔日成仁、孟说取义、老子讲无为,庄子求逍遥。他们的思想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翻译】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做到: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翻译】孔子说:如能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去学习《周易》,便可以不再有大的过错了。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翻译】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更多孔子名言敬请关注古典文学网的相关文章。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孟之反这个人不夸耀自己,他在队伍败退时留在最后作掩护,将要退进城门时,他鞭打着马匹说:‘不是我敢于断后,是马不肯走哇。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翻译】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也不学习,这种人是最下等的了。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翻译】孔子说:人能够问心无愧地活在世上,是因为他正值;不正值的人也能活在世上,

论语中的处世之道

论语中的处世之道作为中国一代儒学大师,孔子其渊博的学识,广博的见闻,仁慈的爱心,是五千年历史人海中难以寻觅的。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人,而记载他光辉思想的《论语》更被誉为“东方的圣经”。 时至今日,孔子的言行依旧是个传奇,圣人之名,绝非虚言。他的宝贵思想影响了中华文化两千多年,他的一言一行都为无数的后世学者奉为楷模,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恰恰就是孔子思想在其行为中的集中表现,简短而精粹,却为万世师表,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享受的那种欢乐,同样是我们今天快乐的源泉。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什么是“仁”?按孔子的说法,就是要“爱人”,要“泛爱众”,即要关爱他人、关爱众人。孔子把“仁”看作是君子的标志,“仁”是人的安身立命的基点。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真正的仁人君子时时刻刻不能违背“仁”,仓促匆忙的时候不能违背,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能违背。君子是仁者。 仁者乐,也就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乐观主义者。仁者为什么会快乐呢?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胸怀坦荡,就没有忧虑,不像有些人说起来比唱歌还好听,做的却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做见不

得人的事,就时时刻刻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祸从天降。“仁者不忧”。孔子是一个快乐的人。他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开篇记的就是孔子说的几件快乐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是快乐的;会见远方的朋友是快乐的;人家不了解你,不赏识你,你也不要不快乐。 仁者寿,也就是说,君子比较长寿。古代人的寿命一般都比较短。但是,许多思想家寿命都比较长。排一张名单看看:孔子73岁,孟子、庄子84岁,墨子92岁,子思82岁,荀子75岁。究其原因,一是前面所说的乐观,快乐的人心理素质好;二是他们都注意修身养性。孔子不但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和不洁的食物,而且吃饭适度,“食不过饱”,更不会暴饮暴食。他虽然出门有车,但却经常走路,而且步速很快。孔子还爱好射箭、驾车、打猎、登山等体育运动。孔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比较符合现代科学所提倡的健康标准,这就是仁者之所以长寿的原因。 仁者和,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孔子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见解可以不同,但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小人追求各自的利益,拼个你死我活,却是餐桌上的酒肉朋友。《论语》中还有一句是“礼之用,和为贵”。胡锦涛同志说,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这些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阶级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现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继承了“和谐”这个中华文

孔子经典名言警句

孔子经典名言警句 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译文:说话一定守信用,行动一定坚决果断。 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译文: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 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译文: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4、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译文:这种事如果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事呢?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译文:(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的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译文:聪明,爱好学习,向下面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分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译文: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译文: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去钻研,越钻研越觉得艰深。

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译文:学习永不满足,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译文: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译文: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 1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译文: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1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译文: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译文:君子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局促,经常忧愁。 1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译文: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译文: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惘,只空想不读书那就危险了。 1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译文: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孔子的为人之道论文

孔子的为人之道论文 孔子是我国圣贤的典范,以下是我整理的孔子的为人之道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含着很多关于做人的道理,影响深远,本文从君子之道、孝道、交友之道、修养之道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论语》君子孝道交友修养 《论语》一书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它不仅是在讲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更是在讲做人之道。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的状况,孔子主张恢复天下有道的局面,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此,他提出要正名,恢复天下正常秩序,而正名的关键在正人,正人的关键又在正己,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因此《论语》思想的核心就是“正人”,教导人们如何做人。 一君子之道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在《论语》一书中出现多达107次,君子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身居高位的贤者,二是道德高尚的人。了解君子内涵,对于我们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仁”是君子的基本要求,是君子人格的核心所在,子曰:“仁者,爱人。”就是强调要爱护别人,对人有爱心,能先人后己,为别人着想。孔子把仁爱看作君子一生的追求,君子要处处体现出仁善之心,为此,孔子提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但同时强调孝顺父母、敬重兄长乃仁爱之基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不过,儒家所讲的爱不仅仅是爱家人,

儒家有一句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爱人”又要求“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也就是博爱。 “义”是君子的一种重要价值取向,所谓“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在对待“利”时,不会因为物质的诱惑,而迷失自我。儒家并不一味地反对追求利欲,但更注重的是,在获取物质利益时,要“见利思义”,对物质的追求要符合道义,不按照道义而取得的利益对孔子而言是不屑一顾的。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正确的义利价值观,对于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礼”是君子衡量言行举止的重要标尺。中华民族,礼仪之邦,君子言行举止要特别符合礼仪规范,“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在日常生活中懂得为人诚恳,尊重他人,懂得谦让,这样才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立足社会。相反如果行为处事不遵礼制,就会带来危害。正如孔夫子所说的那样“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二孝道 孝道是社会伦理的核心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论语》一书中“孝”字出现了19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说明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敬重兄长、尊敬师长,百善孝为先,学习文化知识要从做人开始。 孝道主要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孝顺上。《论语·为政》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此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养活爹娘,简单满足父母的衣食住行,如果对父母没有敬重之心,就跟养狗养马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孔子提出了以“敬”为核心内容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