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pA基因缺失对大肠杆菌L_苏氨酸产量的影响[1]
- 格式:pdf
- 大小:310.37 KB
- 文档页数:6
赖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摘要]:赖氨酸作为一种重要的饲料用氨基酸,需求量一直在不断增长。
传统的赖氨酸生产菌株都是多年来是经过多轮随机突变和筛选得到,而近年来随着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及对生物代谢过程的了解,人们已经能够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改变代谢途径,提高赖氨酸产量。
目前有不少成功将野生菌株改造为高产菌株的案例,他们都可以作为合理设计代谢途径并结合各种组学进行微生物代谢途径改造的基础。
本文主要描述通过代谢途径改造并结合高通量筛选技术,快速得到赖氨酸高产菌株的方法。
[关键词]:赖氨酸菌种选育基因改造高通量筛选中图分类号:x-1 文献标识码:x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2)12- 0052 -03l-赖氨酸作为人体和动物所必需的氨基酸之一,被广泛用于饲料、添加剂、食品强化剂和医药产品等方面。
随着l-赖氨酸的需求量急剧增加,l-赖氨酸的生产开发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而选育出优良菌种是其技术的关键。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微生物依靠其代谢调节系统,趋向于快速生长和繁殖。
但发酵工业需要培养微生物使其积累大量赖氨酸。
所以要采取种种措施打破微生物的正常代谢,积累更多的赖氨酸。
菌种选育的目的是改良菌种的特性,使其符合工业生产的要求。
一个合适的赖氨酸高产菌株应该具备以下几点: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生成的目的产物产量高、易于回收;生长速度和反应速度较快,发酵周期较短;培养条件易于控制;抗噬菌体及杂菌污染的能力强;菌种不易变异退化;对放大设备的适应性强;菌种不是病原菌,不产生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
在菌种选育中,若采用传统的诱变育种或杂交育种[1,2],微生物可遗传的特性发生变化称变异,是微生物产生变种的根源,也是育种的基础。
自然突变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出现的基因变化。
但自发突变的频率较低,往往不能符合工业生产的要求。
因此要利用诱变剂提高菌种的突变频率。
虽然人工诱变能提高突变频率和扩大变异谱,速度快,方法简便,但是由于基因突变为随机突变,必须与大规模的筛选工作相配合,因此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筛选;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可以使一些未发现有转化、转导和结合等现象的原核生物之间,以及微生物不同种、属、科甚至更远缘的微生物细胞进行融合,得到新物种。
大肠杆菌cirA基因缺失对耐药性影响李永慧;苏硕青;杨楠;吴同垒;孔庆山;赵飞;张志强【摘要】目的研究大肠菌素受体蛋白CirA在大肠杆菌耐药中的作用.方法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大肠杆菌cirA基因缺失株,通过PCR和基因测序方法对缺失株进行验证.从生长特性、生化特性、抗生素敏感性、生物膜形成能力4个方面分析cirA基因对大肠杆菌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大肠杆菌cirA基因缺失株,经PCR和测序鉴定无误.与野生型菌株相比,cirA基因缺失株生长特性和生化特性无明显差异,但其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增加,其生物膜形成能力下降近60%.结论成功构建大肠杆菌cirA基因缺失株,该基因敲除能显著影响细菌的抗生素敏感性.【期刊名称】《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年(卷),期】2018(034)005【总页数】4页(P420-423)【关键词】大肠杆菌;基因缺失;cirA;耐药性;生物膜【作者】李永慧;苏硕青;杨楠;吴同垒;孔庆山;赵飞;张志强【作者单位】秦皇岛第二医院,秦皇岛 066600;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秦皇岛 066004;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秦皇岛 066004;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秦皇岛 066004;秦皇岛第二医院,秦皇岛 066600;秦皇岛第二医院,秦皇岛 066600;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秦皇岛066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2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对控制人和动物疫病发挥巨大作用,有力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但近二十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特别是无指征的滥用、过度治疗以及频繁更换使用,造成各种病原的耐药率和耐药程度越来越高,多重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且不容忽视[1-4]。
细菌耐药机制十分复杂,是当今病原细菌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指导药物靶点设计、新药研发及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致病性大肠杆菌是临床感染中最为常见的病原之一,能造成人和多种动物感染,其发病率一直位于细菌性疾病的首位[5]。
大肠杆菌tdcD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用于耐高糖L-色氨酸发酵的研究孟刚;魏爱英;贾慧萍;马风勇;杨立鹏;李小刚【摘要】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过量乙酸会严重影响色氨酸发酵的效率,通常采用严格控制发酵液中葡萄糖浓度来减少发酵过程中乙酸的积累.通过敲除乙酸代谢途径中具有乙酸激酶活性的丙酸激酶编码基因(tdcD)控制乙酸溢流,并分别研究在“微糖”及“高糖”控制条件下乙酸含量的变化及其对发酵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高糖”控制条件下tdcD缺失菌株在对数生长后期保持较高的生长速率和产酸效率,色氨酸产量最高为48.85 g/L,比对照菌提高了54.88%;而产生的乙酸为2.79 g/L,比对照菌降低了64.72%.tdcD缺失菌可以适应更灵活的残糖控制范围.【期刊名称】《发酵科技通讯》【年(卷),期】2015(044)002【总页数】5页(P12-16)【关键词】Red重组技术;tdcD基因;乙酸;微糖;高糖【作者】孟刚;魏爱英;贾慧萍;马风勇;杨立鹏;李小刚【作者单位】宁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夏银川750100;宁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夏银川750100;宁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夏银川750100;宁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夏银川750100;宁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夏银川750100;宁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夏银川7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922.9在大肠杆菌色氨酸发酵过程中,如果发酵液中残糖浓度过高,会产生“反巴斯德效应”,乙酰辅酶A积累,副产物开始生成,严重时15%~30%的糖会形成乙酸[1],即出现所谓的“乙酸溢流”现象,并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如抑制菌体生长[2]、抑制蛋白合成[3]、发酵过程pH控制难[4]等。
因此,在大肠杆菌色氨酸发酵生产过程中,控制乙酸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在工业发酵生产色氨酸过程中,为了控制发酵液中乙酸的含量,通常采用严格控制发酵液中残余葡萄糖浓度的工艺,即“微”糖控制(控制在2 g/L以下)。
专利名称:利用肠杆菌科的菌株生产L-氨基酸的方法,该菌株过表达编码半乳糖质子同向转运蛋白的galP基因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M·里平戈
申请号:CN200480008435.5
申请日:20040318
公开号:CN1768147A
公开日:
20060503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生产L-氨基酸尤其是L-苏氨酸的方法,它通过以下步骤完成:a)发酵肠杆菌科的微生物,该微生物中的galP基因或编码其的核苷酸序列是过表达的,且该微生物生产所希望的L -氨基酸,b)在培养基或细菌细胞中富集所希望的L-氨基酸,和c)分离所希望的L-氨基酸。
申请人:底古萨股份公司
地址:德国杜塞尔多夫
国籍:DE
代理机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吴亦华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某理工大学《普通生物化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275分,每题5分)1. 逆转录酶既具有DNA聚合酶活性,也具有RNA聚合酶活性。
()答案:错误解析:2. 蛇毒磷酸二酯酶和牛脾磷酸二酯酶都是内切酶。
()答案:错误解析:3.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Ⅰ催化的基因转录产物是多顺反子。
()答案:正确解析:RNA polⅠ催化28SrRNA、18SrRNA、5.8S rRNA的转录,这三种rRNA共享一个启动子,作为一个多顺反子由RNA pol Ⅰ催化合成,经历复杂的后加工过程后,释放出各个rRNA。
4. 生物体中遗传密码子的第二个碱基具有摆动性。
()答案:错误解析:生物体中遗传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具有摆动性。
5. 许多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不是由其一级结构决定的,而是由分子伴侣决定的。
()答案:错误解析: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对高级结构起决定性作用,分子伴侣在蛋白质折叠过程起辅助作用。
6. 只有单细胞生物中发生的突变可以遗传给后代。
()答案:错误解析:多细胞生物生殖细胞中发生的突变也可以遗传给后代。
7. 四级结构是蛋白质保持生物学活性的必要条件。
()[中山大学2018研]答案:错误解析:具有三级结构的单体蛋白质就具有生物学活性,而组成蛋白质四级结构的亚基同样具有三级结构,当其单独存在时不具有生物学活性,因此四级结构不是蛋白质保持生物学活性的必要条件。
8. ATP是ATCase的别构抑制剂。
()答案:错误解析:ATP是ATCase的激活剂。
9. fMettRNAfMet的合成是由对fMet专一的氨酰tRNA合成酶催化的。
()答案:错误解析:fMettRNAfmet的合成分两步,首先MettRNAfmet合成酶催化Met与tRNAfmet生成MettRNAfmet;再由酰基转移酶催化MettRNAfmet甲酰化为fMettRNAfmet。
收稿日期:2006 05 2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330440)资助**并列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彭 敏,女,1981年生,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武汉430070阿维链霉菌a veC 基因缺失对产素调控的影响*彭敏杨红文**陈知龙彭音杨在清***(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摘要 通过构建仅含有aveC 基因两端交换臂的缺失载体,与阿维链霉菌(Str ep tomy ces av er mitilis )染色体中av eC 基因发生同源重组,以阻断该基因,从而获得aveC 缺失突变株。
并经摇瓶发酵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不同阿维菌素组分产量。
结果显示,aveC 缺失突变株的阿维菌素的总产量与出发菌株的总产量差异不显著;而阿维菌素组分1的产量下降约58%,组分2的产量提高约52%。
关键词 阿维菌素;aveC ;基因缺失;产素中图法分类号 Q 93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21(2007)01-0063-04阿维菌素是阿维链霉菌产生的一种十六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因其在C5、C22-C23和C26上结构各异而具有8种不同的组分:A1a,A2a,B1a,B2a,A1b,A2b,B1b,B2b [1]。
阿维菌素具有广谱、高效抗寄生虫活性(其中B1a 组分活性最强),阿维链霉菌基因组全长测序工作已于2003年完成[2,3],并且其合成和调控基因的功能也得以初步研究确定。
阿维菌素合成基因簇共有19个基因,各基因功能也已基本确定,但av eC 基因功能尚不能确定。
它主要调控阿维菌素组分1和组分2的比例,同时对阿维菌素的总产量也有一定调控作用,但截至目前对它的主要调控功能的研究却有互相矛盾的2种观点:IKEDA 等使aveC 基因缺失,导致有效成分阿维菌素组分1产物完全不能合成,推测aveC 基因产物参与C22-C23之间的羟基单键经脱水反应形成双键的1组分[4]。